厌郎思出守,遂领汉东军。望月逢殷浩,缘江送范云。
厌郎思出守,遂领汉东军。望月逢殷浩,缘江送范云。
城闲烟草遍,浦迥雪林分。谁伴楼中宿,吟诗估客闻。
城闲烟草遍,浦迥雪林分。谁伴楼中宿,吟诗估客闻。

sòngyōngyǐngzhōu--duān

yànlángchūshǒusuìlǐnghàndōngjūnwàngyuèféngyīnhàoyuánjiāngsòngfànyún

chéngxiányāncǎobiànjiǒngxuělínfēnshuíbànlóuzhōng宿yínshīwén

李端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 2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华萼楼头日初堕,紫衣催上宫门锁。
华萼楼¹头日初堕,紫衣²催上宫门锁。
译文:花萼楼头的太阳刚刚落下,宦官便已经在催促锁上宫门。
注释: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¹花萼楼:唐玄宗于兴庆宫西置,名花萼相辉,简称花萼楼。²紫衣:指宦官。
大家今夕燕西园,高爇银盘百枝火。
大家¹今夕燕西园,高爇(ruò)²银盘百枝火。
译文:皇上今天晚上在西园设宴,高高燃起银门上的百枝火烛。
注释:¹大家:指皇帝。²爇:燃烧。
海棠欲睡不得成,红妆照见殊分明。
海棠¹欲睡不得成,红妆照见殊分明。
译文:喧哗热闹得连贵妃都睡不安稳,灯光照着红妆显得更加分明。
注释:¹海棠:一说指杨贵妃。
满庭紫焰作春雾,不知有月空中行。
满庭紫焰作春雾,不知有月空中行。
译文:整个庭院灯火辉煌像春雾一样,看不见空中还有月亮。
新谱霓裳试初按,内使频呼烧烛换。
新谱霓(ní)(cháng)¹试初按,内使频呼烧烛换。
译文:刚谱成的霓裳羽衣舞正尝试弹奏,内使不断呼唤着更换蜡烛。
注释: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
知更宫女报铜签,歌舞休催夜方半。
知更宫女¹报铜签²,歌舞休催夜方半。
译文:负责时间的宫女报告铜签,歌舞正欢不要催促才夜半。
注释:¹知更宫女:宫中专管更漏,报告时间的宫女。²铜签:铜铸的更签。
共言醉饮终此宵,明日且免群臣朝。
共言¹醉饮终此宵,明日且免群臣朝。
译文:皇上说今夜要通宵醉饮,明天暂且让大臣不用上朝。
注释:¹共言:唐明皇说。共,敬词,以示恭敬或荣幸。
只忧风露渐欲冷,妃子衣薄愁成娇。
只忧风露渐欲冷,妃子衣薄愁成娇¹
译文:只是担忧风露渐冷,妃子受寒而现出令人爱怜的娇姿。
注释:¹愁成娇:害怕杨妃受寒而现出令人爱怜的娇姿。
琵琶羯鼓相追逐,白日君心欢不足。
琵琶羯(jié)¹相追逐²,白日君心欢不足。
译文:琵琶羯鼓各种乐器竞相演奏,皇上白天欢乐不会满足。
注释:¹羯鼓: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²相追逐:指各种乐器竞相演奏。
此时何暇化光明,去照逃亡小家屋。
此时何暇化光明,去照逃亡小家屋¹
译文:这个时候还有什么时间化成光明烛,去照耀逃亡百姓的小屋。
注释:¹“此时”二句:化用聂夷中《田家》诗:“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姑苏台上长夜歌,江都宫里飞萤多。
姑苏台¹上长夜歌,江都宫²里飞萤多。
译文:想当年夫差在姑苏台上长夜欢歌,隋炀帝在江都宫里放飞萤火。
注释:¹姑苏台:在苏州城外姑苏山上。²江都宫:隋炀帝在江都郡(今扬州市)的行宫。今扬州古迹仍有隋萤苑。
一般行乐未知极,烽火忽至将如何?
一般¹行乐未知极,烽火²忽至将如何?
译文:这是一样的行乐不知道节制,战乱突然发起那又该怎么办呢?
注释:¹一般:一样。诗中说唐玄宗与前代因荒淫亡国的夫差、隋炀帝一样。²烽火:本指古代报警的信号,后指战乱。
可怜蜀道归来客,南内凄凉头尽白。
可怜蜀道归来客¹,南内²凄凉头尽白。
译文:可怜皇上成了蜀中的归来客,在兴庆宫内晚景凄凉头发全白。
注释:¹蜀道归来客:指唐玄宗。长安收复后,玄宗自蜀中回京,故称。²南内:即兴庆宫,以其在蓬莱宫之南,故名。明皇自蜀归后居于此。
孤灯不照返魂人,梧桐夜雨秋萧瑟。
孤灯不照返魂人¹,梧桐夜雨秋萧瑟²
译文:孤灯再照也见不到返魂人,深秋夜里雨滴打着梧桐显得更加萧瑟。
注释:¹返魂人:指杨贵妃。²“梧桐”句: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句意。

  这首题画诗分两大部分,从开头到“白日君心欢不足”写图上的宴乐情况,剩余部分为诗人就画面所发的感慨。

  第一部分按游前、游时、游后的时间顺序组织题材,写得流光溢彩、声沸人迷,把明皇的荒淫之状作了全景曝光。

  写游前,紧扣着个“急”字,表现唐明皇的急不可耐,宫人们的急于应承。“花萼楼头日初堕,紫衣催上宫门锁。”诗人落笔于花萼楼,因该楼在兴庆宫之西,系落日的方向,且该楼署为“花萼相辉之楼”,为诸王作乐寻欢之所。“日初堕”,时值傍晚,紫衣宦者就“宫门锁”,明皇的急切、宦者的匆忙,从这时间与动作的紧迫上透露了出来。于叙事之中写人物心理,由其行而见其心,言简意丰,事明意显。写游时,一以灯火渲染气氛。夜游西园,灯火辉煌是一明显特点。诗人写园中灯火,先行直叙“高爇银盘百枝火”,“百枝”言其多;“银盘”承托,映其光;“高爇”显得场面大。写烛多光亮,既表现了夜游的场景,又烘托了游乐的气氛。再从两个侧面写灯光,一是从“亮”的角度说:“海棠欲睡不得成,红妆照见殊分明。”此句通常注释都引《冷斋夜话》中《杨妃外传》中的一段记载:“明皇登沉香亭,诏妃子,妃子时卯酒未醒。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韵残妆,钗乱鬓乱,不能再拜。明皇笑曰:‘是岂妃子醉耶? 海棠睡未足耳。’”照此,海棠系指杨贵妃。海棠如醉美人的粉面飞霞,或贵妃似海棠红晕泛光,形象固然很美,比拟也熨贴。可是这却和“海棠欲睡不得成”不合。红烛高烧,杯盘交错,丝竹并作,轻歌曼舞之时,正是贵妃兴酣之际,岂会“欲睡”?这里“海棠”仍以指花为妥。以拟人化方法说海棠欲睡,而游人喧闹使之“欲睡不得成”,反衬欢腾声势之烈。高启诗中以海棠睡不成显示黑夜如白昼,同时又以“红妆照见殊分明”点染了园中景色。一是从“雾”的角度言,“满庭紫焰作春雾,不知有月空中行”。春雾固然有实写之意,而诗人说是“满庭紫焰”化成的,“百枝火”所以成了“紫焰”,则侍众之多可见。《新唐书·车服志》:“以紫衣为三品之服。”《宦者传序》:“开元天宝中,宦者黄衣以上三千员,衣朱紫千余人。”诗中先写“紫衣催上宫门锁”,这里讲“紫焰”,足见侍者犹如团团紫雾了。诗人由灯火的“亮”、人影的“雾”把夜游图上的热烈气氛和盘托出。

  二是写游时,以时久烘托情浓。唐明皇耽于玩乐,经久不衰,通宵达旦。夜愈深他们兴愈酣,时愈久他们情愈浓,“内使频呼烧烛换”,蜡烛要频频更换,这时还只是“新谱霓裳试初按”,可见持续时间之长。“知更宫女报铜签”,掌管更漏的宫女把报更的铜签铿然掷地,已是“夜方半”,还说不要催促歌舞,已是风露渐欲冷了,妃子愁衣薄,不胜晓寒,仍无罢意,“共言醉饮终此宵,明日且免群臣朝。”活画出唐明皇耽色误国的荒淫生活。诗人就是这么彩绘了明皇的行乐图。以上是诗人把《明皇秉烛夜游图》平面的画面立体化,无声的画面有声化,含意的画面明朗化,以语言手段描绘了一幅明皇秉烛夜游图。

  诗的后面部分是议论。高启谴责唐明皇的沉酣酒色,忘怀国事,引用适切的古人古事来作议论,文字承接榫合,比拟熨贴合度,警人眼目,发人深省。“此时何暇化光明,去照逃亡小家屋。”晚唐聂夷中《咏田家》诗:“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诗人反其意而用之,说明皇醉饮终宵,哪有心思想到贫苦受难的老百姓呢。“姑苏台上长夜歌,江都宫里飞萤多。”吴王夫差筑姑苏台,立春宵宫作长夜饮,结果为越所亡;隋炀帝于江都宫里放萤火取乐,也以覆亡告终。唐明皇如此豪饮娱色,荒政误国,自然免不了乱起奔蜀,酿成悲剧。诗人将唐明皇和夫差、杨广相比,指出“一般行乐未知极”必然导致国破家亡。

  这首题画诗,也是咏史诗。诗人以古人古事作为后人的鉴戒,说明了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只求自己享乐,乐极必然生悲。清代吴乔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围炉诗话》)此诗作者的旨意全由最后的论中托出。叙与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叙是论的基础,论是叙的升华,叙为论用,论从叙出,由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议论,结合得紧密无罅。

参考资料:
1、 高濯缨.明诗三百首.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48-49
2、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下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1082-1083
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
远望春光镇日¹阴,太行高耸气森森。
注释:太行:即太行山,位于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东北西南走向,北起拒马河谷,南至晋豫边境黄河沿岸,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峰达2000米。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曾在太行山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¹镇日:整天。这里指经常。
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
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¹心。
注释:¹北伐:指宋朝爱国名将岳飞北伐抗击金兵入侵。
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
百战新师¹惊贼胆,三年²苦斗献吾身。
注释:¹百战新师: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²三年:指抗战三年来。该诗写于1939年春。三年,应指从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东渡黄河,进入抗日前线起,即1936年初到1939年春,恰好三年。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从来燕赵¹多豪杰,驱逐倭(wō)²共一樽(zūn)
注释:¹燕赵:指中国古代的燕国、赵国,因位于中国现在的山西省、河北省北部一带,故后泛指中国北方。这里指以太行山根据地为中心的华北地区。²倭儿:指日本侵略者,倭是中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汉书·地理志下》:“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这是关于中日间开始交往的最早记载。此后即称日本为倭国。

  1939年春天,抗日战争已进入第3个年头。继汪精卫投降日寇之后,蒋介石又积极反共,消极抗战,而日寇则以主要兵力进攻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面对这一十分严峻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日运动,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其时,八路军总部设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中心——太行山区武乡县王家峪等地,作为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在这里指挥战斗,多次粉碎了日寇的扫荡,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

  朱德的这首诗就是描写了当时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一派大好形势,热情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民军赤胆忠心,浴血奋战,威震敌胆的英雄气概,抒发了“苦斗献吾身”的英雄情怀,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及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驱逐日寇,夺取抗战胜利,收复祖国大好河山的雄心壮志和必胜信念。

  这首诗的首联,作者赋予了自然景观以深刻的比喻、象征意义,从而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国民党统治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气侯。寓情于景,对比强烈,意境鲜明,艺术效果极佳。“远望春光镇日阴”,隐喻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气侯。春天应该是阳光明媚、清新爽朗、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由于蒋介石顽固地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投降政策,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疯狂地压制人民的抗日爱国力量,因此,在作者看来,虽然大自然已经进入了春天,但国民党统治区内的政治气侯却依然阴沉昏暗,没有半点春天的景象。正是在极不协调当中,作者无情的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不顾民族利益,与人民背道而驰的卖国投降行径。国民党统治区是一片阴沉昏暗的政治形势,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太行高耸气森森”便是作者对根据地大好形势的生动描绘。巍峨延绵的太行山,高高地屹立在华北大地上,她云雾缭绕,林木茂密,一派蓬勃兴旺的壮丽景象,给人以庄严肃穆、雄伟坚强之感。这一切也正是抗日根据地的象征。1937年底,朱德率八路军进入太行山区以后,为了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广泛宣传了抗日救国的道理,以及八路军与华北人民的血肉关系,一时间,“八路军与华北人民共存之”,“创造抗日根据地”等标语口号随处可见,群众很快就被发动起来了,一个全民抗日的浪潮骤然而起。与此同时,朱德同志又令一二九师各团以营或连为单位,一部分在呼汉、正太路沿线发动并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南犯之敌,一部分组成八路军工作团和游击支队,分散于太行山游击区,进一步深入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使一批又一批的工农子弟踊跃参加八路军,投奔到抗日的队伍中来。整个太行山区从城镇到乡村,到处呈现出一派“村村像军营,人人都是兵,抗日根据地,一片练武声”的大好形势,抗日的烽火燃遍了整个太行山区。到1939年春天,根据地抗日军民,不但击溃了日寇的多次扫荡进攻,而且收复县城60余座,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使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就像高耸的太行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华北大地,成为抗击日寇的一座坚强堡垒。

  这首诗虽然是描写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但是首联两句却没有直接来写。第一句是作为背景来进行铺垫的,第二句是用来状景的,但是通过前后句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太行山根据地那高大、坚强、庄严的形象已高高地树立了起来。颔联、颈联便开始对根据地作具体描写。

  “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在这两句当中,作者巧妙而恰当地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坚持抗战,决心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强信念。前句作者运用了《晋书·王导传》中的典故:东晋时期,“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颧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皆相视流涕。唯导愀然变色日:‘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这个故事说的是西晋灭亡,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南京)重新建立了政权——东晋。当时,一些北方过江的士大夫为中原的沦陷而悲叹流泪的情形。后句作者借用了宋朝岳飞抗击金兵南下入侵的故事。岳飞出生于北宋末年,亲眼看到了由于金兵入侵而使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难的悲惨景象。为了抵抗金兵南下,保卫南宋的半壁江山,收复中原,他19岁从军,以“还我河山”为己任,冒矢石,经风霜,长期转战在今两湖、浙、赣、苏、皖一带,历来被人们誉为民族英雄。岳飞38岁时被秦桧迫害致死。这两个典故的运用,十分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决不会像古代的封建士大夫那样只会为国土的沦陷而空洒热泪,而是要像民族英雄岳飞那样,忠心报国,抗战到底,誓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的英雄气概。一般地来说,像这样连用两个典故的诗句是不容易写好的,搞不好就会弄巧成拙,流于生硬呆板,缺乏诗意。但朱德在这里却运用得活泼而流畅,恰切而自然,使诗句充盈而富有意境,铿锵顿挫而又充满豪气,十分鲜明地表达了他和根据地广大军民决心抗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具有广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十分娴熟的写作技艺,但更重要、更主要的原因则是作者作为一个共产党人、革命家、爱国主义战士所具有的那种内在的革命气质。

  颈联“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根据地抗日军民所走过的三年艰苦的战斗历程,以及所取得的伟大功绩,笔调中充溢着豪放之感和坚韧不拔的革命气质。“百战新师”是指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八路军,也可以引申为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八路军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1927年红军诞生之后,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经历了千百次浴血奋战,成为一支钢铁队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前线,成为抗击日寇的一支主要力量。仅第一年就与敌军作战约1300多次,歼敌5万多人。的确是威震敌胆。

  “三年苦斗献吾身”,概括地描述了作者自己及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抗战三年来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高度赞扬了根据地抗日军民赤胆忠心、抗击日寇、保卫国家的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抗战开始的三年,正是根据地军民处境最困难的时期。当时,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积极反共,消极抗战,国民党中央军在前线节节败退,丧师失地。而日寇则以主要兵力重点进攻抗日根据地,并对太行山区实行包围、封锁,妄图把抗日军民困死在太行山上。敌人的封锁和包围,也确实给根据地抗日军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没有吃的,战士们常常以榆树皮和野菜充饥,没有穿的,战士们十冬腊月仍穿着单薄的衣服与敌人作战,枪枝弹药的供给也十分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朱德同志曾号召八路军官兵,“做到拿起枪杆子是子弟兵,放下枪杆子是老百姓,”并同根据地军民一起开荒种地,制造枪枝弹药,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并且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苦斗”二字正是根据地这种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尾联“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唱出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抗日军民,坚持抗战,驱逐日寇,夺取胜利所满怀的战斗豪情和信念,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不畏强暴、不甘凌辱的光荣传统,从古到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利益而献身,谱写了无数的慷慨悲歌。朱德在这里借古喻今,满腔热情地赞颂英勇抗战的根据地军民都是英雄豪杰,豪迈之情,阳刚之气溢于言表,读来令人感奋,信心倍增。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前赴后继,坚持抗战,忠心赤胆保家卫国,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坚强性格。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共产党就是英雄豪杰,广大的抗日军民就是英雄豪杰,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正因为有这么多英雄豪杰,所以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去,夺取抗战胜利的一天就一定会到来。到那时,全国人民载歌载舞,举杯畅饮,共同欢庆抗战的伟大胜利,将是一个十分美好的、激动人心的时刻。

  “驱逐倭儿共一樽”正是朱德对抗战胜利前景的憧憬。尾联两句,就其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来讲,可以称得上是“豹尾”,它以千钧之力振起了全诗,使全诗具有一种冲天的气势,同时也极大地拓宽了诗的意境,把太行山根据地军民的英勇抗战引向了全国抗战的胜利。可以说,没有这个结尾,全诗就会黯然失色。

  细味全诗,它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两个字——气势。一般地说,气势是难以言传的,它只能在吟咏中去细细地体味,去认真地感受。但它又是可以捉摸的,因为它有其形成的原因。首先,作者在诗中选用了一些具有雄浑强健色彩的词语,如“气森森”、“忠肝”、“北伐心”、“惊贼胆”、“献吾身”、“多豪杰”等等,而且音调响亮,节奏铿锵。其次,也是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作者具有那种不畏强暴,不怕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豪壮情怀和内在气质,而这首诗正是这种情怀和气质的自然流露和升华。另外,诗的体式和韵律,对于表现这种气势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王蕙莉《伟人的咏唱》(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第226-231页

tàihángchūngǎn

zhū jìnxiàndài 

yuǎnwàngchūnguāngzhènyīn tàihánggāosǒngsēnsēn 
zhōnggānzhōngyuánlèi zhuàngzhìjiānchíběixīn 
bǎizhànxīnshījīngzéidǎn sānniándòuxiànshēn 
cóngláiyānzhàoduōháojié zhúérgòngzūn 
武王伐纣,都洛邑,未成。阴寒雨雪十余日,深丈余。甲子平旦,不知何五丈夫乘车马从两骑止王门外,欲谒武王。
武王伐纣,都洛邑(yì),未成。阴寒雨雪十余日,深丈余。甲子平旦,不知何五丈夫乘车马从两骑止王门外,欲谒(yè)武王。
译文:周武王讨伐纣,打算筑王都在洛阳,一时没有成功。阴寒雨雪十多天,雪深丈余。甲子天将明的时候,不知从哪里来的五辆车和两匹马,停在了王宫门外,想要面见周武王。
武王将不出见,尚父曰:“不可,雪深丈余,而车骑无迹,恐是圣人。”太师尚父乃使人持一器粥出,开门而进五车两骑,曰:“王在内未有出意,时天寒,故进热粥以御寒,未知长幼从何起?”两骑曰:“先进南海君,次东海君,次西海君,次北海君,次河伯、雨师、风伯。”
武王将不出见,尚父曰:“不可,雪深丈余,而车骑无迹,恐是圣人。”太师尚父乃使人持一器粥出,开门而进五车两骑,曰:“王在内未有出意,时天寒,故进热粥以御寒,未知长幼从何起?”两骑曰:“先进南海君,次东海君,次西海君,次北海君,次河伯、雨师、风伯。”
译文:周武王不想出去见他们,尚父说:“不可以,雪深丈余,他们的车骑却没有痕迹,恐怕是圣人。”太师尚父于是命令一个人端着一锅粥出去,打开门让五辆车和两个骑马的人进来,说:“周武王在里面不想出来,现在天气寒冷,你们先喝点热粥御寒,不知道该先给谁呢?”两个骑马的人说:“先给南海君,再给东海君,再给西海君,再给北海君,再给河伯、雨师、风伯。”
粥既毕,使者具告尚父。尚父谓武王曰:“客可见见矣。五车两骑,四海之神与河伯、雨师、风伯耳。南海之神曰祝融,东海之神曰句芒,北海之神曰玄冥,西海之神曰虐收,河伯名冯夷,雨师名咏,风伯名姨,请使谒者各以其名召之。”
粥既毕,使者具告尚父。尚父谓武王曰:“客可见见矣。五车两骑,四海之神与河伯、雨师、风伯耳。南海之神曰祝融,东海之神曰句芒,北海之神曰玄冥,西海之神曰虐收,河伯名冯夷,雨师名咏,风伯名姨,请使谒者各以其名召之。”
译文:献完粥,使者具告尚父。尚父对周武王说:“可以面见客人了。五辆车两个骑马的人,分别是四海之神与河伯、雨师、风伯。南海的神叫祝融,东海的神叫句芒,北海的神叫玄冥,西海的神叫辱收,河伯叫冯夷。雨师叫咏风伯叫姨,请使谒的人招呼他们的名字让他们觐见。”
武王乃于殿上,谒者于殿下门外引祝融进,五神皆惊,相视而叹。祝融拜。武王曰:“天阴远来,何以教之?”皆曰:“天伐股立周,谨来受命,愿愿敕风伯、雨师,各使奉其职。”《太公金匮》
武王乃于殿上,谒者于殿下门外引祝融进,五神皆惊,相视而叹。祝融拜。武王曰:“天阴远来,何以教之?”皆曰:“天伐股立周,谨来受命,愿愿敕风伯、雨师,各使奉其职。”《太公金匮》
译文:周武王于是坐在殿上,谒者在殿下门外引祝融进,五神都很惊讶,互相看着感慨。祝融拜见。周武王说:“在天气阴寒时远道而来,是有什么指教吗?”回答说:“上天要伐殷立周,我们前来受命,愿命令风伯雨师,让他们各自奉其职。”
新人如花虽可宠,故人似玉由来重。
新人如花虽可宠,故人似玉由来¹重。
译文:虽然新人娇媚如花,娇气可宠,但是旧人就像美玉一样端庄稳重。
注释:¹由来:从发生到现在。
花性飘扬不自持,玉心皎洁终不移。
花性飘扬不自持,玉心皎洁终不移¹
译文:要知道花性飘扬的人不稳重,而美玉是由内而外的冰清玉洁,始终都不会有任何改变。
注释:¹移:改变。
故人昔新今尚故,还见新人有故时。
故人昔新今尚故,还见新人有故时。
译文:夫人当初也是新人,只是今天尚且变成了旧人而已;而今天的新人,明天还有变成旧人的时候。
请看陈后黄金屋,寂寂珠帘生网丝。
请看陈后¹黄金屋,寂寂珠帘生网丝。
译文:你看:当初陈皇后受宠时是住在皇上为她建造的金屋中,可是后来成了旧人,珠帘结满蜘蛛网,孤寂下半生。
注释:¹陈后:孝武陈皇后阿娇。

yuànqíng

bái tángdài 

xīnrěnhuāsuīchǒng rényóuláizhòng 
huāxìngpiāoyángchí xīnjiǎojiézhōng 
rénxīnjīnshàng háijiànxīnrényǒushí 
qǐngkànchénhòuhuángjīn zhūliánshēngwǎng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
(jì)¹²(xìng)³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
译文:以菱叶作衣荇茎为带的莲蓬人,她如同纯洁的少女居住在仙乡。即使秋风停止了,仍然散发着清香。
注释:莲蓬:又名莲房,是荷花谢后所结的果。因其挺生水际,飘逸高雅,风姿绰约,清香四溢,亭亭玉立如少女,故誉之为“莲蓬人”。¹芰:即菱,水生植物。²裳:作衣裳,名词动用。芰裳,以菱叶为衣裙。³荇:即荇菜,也是水生植物。⁴带:作带子,亦为名词动用,意即以荇茎为带子。⁵风定:即风停。⁶碧玉:青颜色的玉石,指莲蓬润绿而有光泽,如同美玉。
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
(lù)¹影不来秋瑟瑟²,苇³花伴宿露瀼(ráng)
译文:在秋风轻吹的时候,鹭鸶鸟早已飞逃远方。在寒露浓聚的深夜里,只有洁白的芦花伴她入梦乡。
注释:¹鹭:鹭鸶,水鸟名,常栖水边。²瑟瑟:秋风声,喻秋意萧瑟。³苇:芦苇。⁴瀼瀼:露水很浓的样子。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装。
扫除腻粉¹²风骨³,褪却红衣学淡装。
译文:她洗净了滑腻的脂粉,更显露出品格的高尚。她脱掉了过去浓艳的矫饰,却换上了如今纯朴的淡妆。
注释:¹腻粉:旧时女子化妆的用品。²呈:显示。³风骨:指正直者的不同于世俗的高尚品格和风采骨气。⁴褪却:即脱去。⁵“红衣”与“淡妆”都是妇女的装束,前者喻浓艳华丽的装饰,后者喻淡雅纯朴的风姿。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好向濂(lián)¹²净植³,莫随残叶堕寒塘
译文:这正好告慰在天的濂溪先生,她仍然洁净地挺立生长。永远保持淡雅绝尘的风采,不随残叶坠入冰冷污秽的荷塘。
注释:¹濂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别号:周一生酷爱莲花,并著有《爱莲说》名篇。²称:称道,告慰。³净植,即洁净地挺立着。⁴残叶:深秋时残败的荷叶。⁵寒塘:指秋时残叶沉没,冰冷污秽的荷塘。

  这是一首借物寓情、托物言志的诗作。作者通过对莲蓬人“芰衣荇带”的外貌装束,“风定犹香’的内在神韵,却红衣、学淡妆的绰约风姿,亭亭净植的正直风骨的叙写,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莲蓬人的画像,赞美了莲蓬人“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节操和迎着秋风净植荷塘的抗争品格。作者正是假借莲蓬淡雅绝尘的特征,寄托和体现自己对奴颜媚骨的鄙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更体现了作者敢于与世俗抗争的精神。因此,全诗以咏莲蓬为形,以抒情怀为本,正是作者立世为人的自况自勉,标举风骨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对他人的忠言警谏。

  全诗可分为四层。起联侧重述写莲蓬人的外表风姿:她以菱叶为衣,以荇茎为带,居住仙乡,清香不散,真是高洁雅致,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神往。颔联侧重述写莲蓬人的典型环境:秋风萧瑟,鹭鸶远飞,夜深露浓,芦花伴玉,勾勒出一幅秋景的画面。这是作者另寻新路,独立自持的写照。颈联侧重述写莲蓬人的风骨神采。洗净脂粉,脱去矫饰,换上淡妆,更显高雅别致。是描其形,摄其神。这既是对莲蓬人改红妆为淡妆的实写,又是作者与世抗争的虚写。尾联侧重抒发作者的劝谏之情:莲蓬亭亭净植,迎秋风,斗秋雨,沐秋露,不随残叶坠荷塘,永“呈风骨”。作者劝谏他人勿与鄙俗之辈同流合污,永葆独立挺拔的本色。全诗至此,情感愈真,格调愈高,意境愈深。

  这首诗通过对寒秋凄凉的荷塘上仍直立水际的莲蓬美好形象的描绘,借物寓情,抒发诗人淡雅绝尘、高标净植的人格理想。拟人的手法,脱俗的妙思,寄托着纯洁的精神境界,显示出崇高的品格追求。

参考资料:
1、 谢邦华 张纯武 于瑞华.鲁迅旧诗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7-10页
2、 张从信 姚成元 李浪安.名著与人生下册: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67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