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相娱诚得策,洛社当年有牛白。况公同榜三四君,从宦天涯久相隔。
诗酒相娱诚得策,洛社当年有牛白。况公同榜三四君,从宦天涯久相隔。
一朝把酒对春风,馀花红白犹堪摘。不鄙贱生年辈晚,招延亦预尊前客。
一朝把酒对春风,馀花红白犹堪摘。不鄙贱生年辈晚,招延亦预尊前客。
清欢尽日信忘形,醉舞狂歌不知拍。
清欢尽日信忘形,醉舞狂歌不知拍。

jūnshítóngniánhuìzuò--fànchúnrén

shījiǔxiāngchéngluòshèdāngniányǒuniúbáikuànggōngtóngbǎngsānjūncónghuàntiānjiǔxiāng

cháojiǔduìchūnfēnghuāhóngbáiyóukānzhāijiànshēngniánbèiwǎnzhāoyánzūnqián

qīnghuānjǐnxìnwàngxíngzuìkuángzhīpāi

范纯仁

范纯仁

范纯仁(1027年6月-1101年),字尧夫,谥忠宣。 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相”。参知政事范仲淹次子。1027年6月,范纯仁生于南京应天府。宋仁宗皇祐元年进士。曾从胡瑗、孙复学习。父亲殁没后才出仕知襄邑县,累官侍御史、同知谏院,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宋哲宗立,拜官给事中,元祐元年同知枢密院事,后拜相。宋哲宗亲政,累贬永州安置。范纯仁于宋徽宗立后,官复观文殿大学士,后以目疾乞归。建中靖国年间去世,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宣。著有《范忠宣公集》。 ▶ 3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披襟乘石磴,列籍俯春泉。
披襟(jīn)¹²石磴(dēng)³,列籍俯春泉
译文:一路敞开衣襟登山,终于抵达山顶;席地而坐,俯瞰淙淙流过的圣泉。
注释:圣泉:在玄武山,今四川中江东南。¹披襟:敞开衣襟,胸怀舒畅。²乘:登。³石磴:台阶。⁴列籍:依次而坐。⁵春泉:春天的泉水,指圣泉。
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兰气熏山酌(zhuó)¹,松声韵²野弦³
译文:美酒香味醇厚,如兰气,饮着美酒,酒不醉人人自醉;耳边松涛阵阵,仿佛大自然奏响了旋律,为人们伴奏助兴。
注释:¹山酌:山野人家酿的酒。²韵:声音相应和。³野弦:在山野演奏的乐曲。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
影飘垂叶¹外,香度落花前。
译文:低垂的树叶在水中倒影随之忽高忽低,好像要飘起来;落花没入水中,它的香气却弥漫在空气中,久久不散。
注释:¹垂叶:低垂的树叶。
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
兴洽¹林塘²晚,重岩²起夕烟³
译文: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兴致和谐融洽;高峻、连绵的山崖渐渐云烟四起,迷迷蒙蒙一片。
注释:¹兴洽:兴致和谐融洽。²林塘:树林池塘。²重岩:高峻、连绵的山崖。³夕烟:傍晚时的烟霭。

  这是一首记叙出游欢宴的诗。

  诗人详略得当,取舍适宜,重点放在欢宴卜,切合题目。首联就直接点题。三、四句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写美酒沁人心脾,用“熏”点出香味醇正浓厚,弥漫不散;写松涛阵阵,用“韵野弦”,形容纯乎天籁,美妙绝伦。虽雕琢但恰到好处,而且充满浩大的气势,这正是王勃诗歌的特点。五、六句从细处落笔,描写“垂叶”、“落花”的动态之美,写得逼真细腻,情趣盎然,自有其可取之处。尾联,诗人的目光定格在云雾中的山峦上,迷蒙而又含蓄,仿佛此次欢宴并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意味深长。

  诗人通过对山间兰气,林里松声,垂叶影飘,落花香度,林塘晚色,重岩夕烟等等的描绘,赞颂了圣泉的秀丽景色。全诗情调欢畅,对仗工整,用字典雅秀丽,音节婉转流畅。

参考资料:
1、 (唐)王勃 著,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王勃集.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19-21

shèngquányàn

wáng tángdài 

jīnchéngshídèng lièchūnquàn 
lánxūnshānzhuó sōngshēngyùnxián 
yǐngpiāochuíwài xiāngluòhuāqián 
xīngqiàlíntángwǎn chóngyányān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蔷薇¹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译文:蔷薇沾露如在哭泣幽居寒素,绿色的蔓条缀着花儿如钱小。
注释:¹蔷薇:落叶灌木,亦指这种植物的花。幽素:幽寂,寂静。翠带:指蔷薇的绿色枝蔓。花钱:花冠细如钱状。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娇郎¹痴若云,抱日²西帘晓。
译文:娇郎痴立像天空无依的浮云,拥抱白日在西帘下待到破晓。
注释:¹娇郎:诗人自指。²抱日:形容白天痴情悼亡。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枕是龙宫石¹,割得秋波²色。
译文:枕头是郎宫的神石,能分得秋波的颜色。
注释:¹龙宫石:这里把妻子用过的枕头比作龙宫宝石,以示遗物之可珍。²秋波:比喻美女的眼睛目光,形容其清澈明亮。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玉簟(diàn)¹失柔肤²,但见蒙罗碧³
译文:素席上已不见她柔美的体肤,只见到铺着的罗被一片惨碧。
注释:¹玉簟:光洁如玉的竹席。²柔肤:指王氏的玉体。³蒙罗碧:罩着碧绿的罗衾。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译文:忆起前年春天分别,共曾相语已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归来已不见,锦瑟(sè)¹长于人。
译文:归来再也不能见面,唯有锦瑟横躺长存。
注释:¹锦瑟:漆有织锦纹的瑟。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今日涧底松¹,明日山头檗(bò)²
译文:今日像涧底的青松,明日像山头的黄檗。
注释:¹涧底松:涧谷底部的松树。多喻德才高而官位卑的人。²檗:即黄蘖,一种落叶乔木,树皮可入药,味苦。常以喻人的心苦。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愁到天池¹翻,相看不相识。
译文:真怕到那天翻地覆之时,彼此相见再也不能相识。
注释:¹天池:一作“天地”。

  这是一首明确被指认为的悼亡诗,是李商隐悼念其亡妻王氏的诗。大中五年(851年)春夏间王氏病重至死,李商隐罢官归京时竟未见爱妻最后一面,房中唯有王氏生前弹奏的锦瑟。物在人亡,睹物增悲。哀悼之情中致以身世之慨,沉痛感人。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蔷薇枝条细长柔软,有如绿色的衣带,圆圆的小花又有如衣带上的钱纹;素淡的花朵混动着晶莹的露珠,仿佛正在哭泣流泪一般,给人幽冷之感。除幕归来,但见往日非常逗人喜爱的蔷薇,如今也和自己一样无精打彩,流淌泪珠,凄凄楚楚,打迭不起精神来。爱妻亡故,诗人把自己哀愁的情感,无意中移到庭院的蔷薇,使本无情感的花朵也染上了哀伤的色彩,创造出一种凄怆悲凉的氛围。再说,蔷薇细长柔嫩的枝条,也使诗人联想起王氏织有钱纹的绿色衣带,使他仿佛又见到王氏的倩影丽姿。然而,妻已亡故,庭院的景物只能加深他的悲哀。首句“泣幽素”三字,已为全篇定下凄凉冷艳的基调。“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首两句帘外,这两句由帘外写到帘内,由花而人。日高帘卷,娇儿幼小无知,还不懂得失母之哀,只是无忧无虑地抱枕而眠。诗人《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有“失母凤雏痴”,也以“痴”状小儿失母的无知。此诗“痴”字后缀以“若云”——像云雾一样迷离恍惚,更见小儿的不懂事。这里,以小儿的不能为大人分忧加倍写出大人之忧,这种写法,与韦应物悼亡诗《出还》所云“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同一机杼。首二句以素花同愁渲染,次二句以娇郎无知反衬,一帘外一帘内,从不同角度写出妻亡之悲。

  次四句写内室的枕、簟。人亡物在,睹物生悲。“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龙宫石,传说为龙女所有。诗人《西溪》:“凤女弹瑶瑟。”诗人极爱妻子,故以龙女或凤女加以比拟。“秋色”,形容女子明亮的眸子。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此诗“割”字似受其影响,且更生新。枕石如明眸,比喻亦新奇。睹枕如见亡妻双眸,炯炯明亮,含情脉脉,仿佛正在和自己交流情感,仿佛正在用眼神说话。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诗人不能不倍感凄怆伤怀。“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簟席上已不见王氏的玉体,只有一床翠绿的罗衾在上而已。可以想见,孤灯长夜,诗人多少次在梦中与王氏相见,“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来夜》”(《正月崇让宅》),不仅与她留下的余香共语,而且仿佛听见她的歌声。然而一梦醒来,玉簟罗碧依旧,伊人已杳,孤独凄凉,何其难堪。这四句,一得一失,得非真得,失为真失,以非真得衬真失,更见惨痛。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想起前年春天,当时王氏一语未出,脸已带悲辛之容,现在看来,并非事出无原,原来她那时已经预感将不久于人世,自己却是那样粗心,竟然没能觉察出来。今日忆及前事,真是后悔莫及。徐幕归来,人已不见,但睹伊人平日喜爱的锦瑟而已。“长”,久;“锦瑟”之长,正见人生之短、王氏年寿之短,见瑟思人,愈感铭骨悲痛。此四句一昔一今,一人一物,写昔事更见今情的悲怆,物长在而人已亡更见感伤。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蘖。”“涧底松”,语出左思《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以涧底松喻有才能而地位低下、困穷的士人。李商隐浮沉仕途,一生坷坎,故亦有此叹。黄蘖味苦,古乐府常以双关手法,以黄蘖隐指苦,如:“黄蘖向春生,苦心随日长。”此诗“山头蘖”,有苦辛日长之意。这两句看似诗人自叹身世,实则仍与悼亡有关。诗人与王氏结婚十四年,伉俪情笃。王氏是李商隐生活中的伴侣,更是他生活中最大的知己。李商隐在政治上屡遭挫折和打击,而王氏能相濡以沫,与之分忧,给诗人莫大的慰藉。商隐应试落第,王氏便捎信安慰他,故诗人有诗云:“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无题》)。如今王氏已不在人世,在险恶的人生道路中,又有谁能给他以温暖,又有谁能和他同济风雨!念及此,诗人就不能不感到来日苦多了。今日苦辛,明日更加苦辛,这一切都由王氏亡故所引起,写的虽然是己身的不幸,用意却在悼亡。最后两句,“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为设想之辞。汉乐府《上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天地翻”,极写其愁,此一;二,即使天翻地覆,亦不与君绝,反用《上邪》之意,真可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现在是一死一生,将来在天国,或在来世,该会有相见的一天吧!不过,沧海桑田,宇宙茫茫,即使相逢,也不一定相识。归来“人不见”,将来“不相识”,将悲愁又翻进一层。钱良择评这两句说:“设必无之想,作必无之虑,哀悼之情,于此为极。”这四句一今日一明日,一现实一未来,明日、未来所设想的愁苦,无疑加深了今日现实的愁苦。明日未来为虚拟,今日现实为实写。人们在悲愁已极时常将希望寄于未来,寄于来世,在诗人看来,未来与来世无希望可言,真是愁绝。

  人亡物在,借物寄慨,在悼亡诗中很常见。潘岳《悼亡诗》云:“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沈约《悼亡》云:“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李商隐此诗也不例外,触物生情,最为感伤。但此诗和潘、沈二诗也有不同处。潘、沈二诗用笔直朴,颇有古风。此诗“玉簟”、“罗碧”等语,冷中有艳,意象鲜明。此诗的枕、簟与潘诗的“帏屏”、“翰墨”,沈诗的“帘屏”、“帷席”等都与各自的亡妻有关,但商隐不仅写了物,而且由枕联想到王氏的眼神(秋波),由簟写及王氏的体态(柔肤),亡妻的形象具体,历历在目,较潘、沈二诗似有情韵。结构上,“已不见”是其主旨,“泣幽素”定其基调。先空间后时间,空间则先室外后室内;时间则先眼前后往昔,接着又是眼前,最后写未来。全诗十六句,四句一转韵,为一节;每节悼亡的角度不尽相同,但相互关联、补充。如前所述,一节之中又有两层安排得极为巧妙的意思,或正或反,或得或失,或今或昔,或虚或实,以反写正,以得写失,以昔写今,以虚写实,环环相扣,脉络清晰可按。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47-149 .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¹庄公娶于齐²东宫³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guī)。生孝伯,蚤(zǎo)死。其娣(dì)戴妫生桓公¹⁰,庄姜以为己子。
译文: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叫庄姜,容貌很漂亮,却没有儿子。卫国人做了一首名为《硕人》的诗就是描写她的美貌的。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一个妻子,叫厉妫,生了儿子孝伯,早死。跟她陪嫁来的妹妹戴妫,生了桓公,庄姜就把他作为自己的儿子。
注释:¹卫: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淇县一带。²齐:国名,姜姓,在今山东北部、中部地区。³东宫:太子的居所。⁴庄姜:卫庄公的夫人,“庄”是她丈夫的谥号,“姜”则是她娘家的姓,故称庄姜。⁵硕人:典出《诗经 · 卫风》中的一篇,乃歌颂庄姜美丽的诗篇。⁶陈:国名,妫姓在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部。⁷厉妫:“厉”和下文“戴妫”的“戴”均为谥号,“妫”是娘家的姓。⁸蚤:通”早“。⁹娣:妹。古时诸侯娶妻,妹可随姊同嫁。¹⁰桓公:名完,在位十六年,后为州吁所杀。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公子州吁,嬖(bì)¹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译文:公子州吁,是庄公爱妾生的儿子,卫庄公十分宠爱他,又喜欢军事,但庄公不禁止,庄姜很厌恶他。
注释:¹嬖人:出身低贱而受宠的人,这里指卫庄公的宠妾。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石碏(què)¹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²,弗纳于邪。骄奢(shē)淫佚(yì)³,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lù)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hàn)而能眕(zhěn)者,鲜(xiǎn)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¹⁰¹¹¹²,而速¹³之,无乃¹⁴不可乎?”弗听。
译文:石碏规劝庄公道:“我听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骄傲、奢侈、淫荡、逸乐,就是走向邪路的开端。这四个方面的产生,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如果要立州吁做太子,就应该定下来;要是还没有,那这就是导致祸乱的阶梯了。受宠爱而不骄傲,骄傲了而能受压制,受了压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有的呀。再说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少的欺负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的挑拨旧的,地位低的压着地位高的,淫乱的破坏有礼义的,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逆理的事。君主行事公正适宜,臣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亲,哥哥爱护弟弟,弟弟敬重哥哥,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顺礼的事。不做顺应礼义的事去做违背礼的事,就会招致祸害。做君主的应尽力除掉祸害,现在却反而招致祸害的到来,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庄公不听。
注释:¹石碏:卫国大夫。²义方:为人行事的规范。³佚:这里指逸乐。⁴阶:导致祸乱的阶梯。⁵眕:自安自重,忍耐而不轻举妄动。⁶鲜:少见。⁷陵:欺侮。⁸将:应当。⁹祸:祸害。¹⁰是:助词,帮助宾语提前,无意义。¹¹务:副词,一定、尽力。¹²去:去除。¹³速:招致。¹⁴无乃:恐怕。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¹,乃老²
译文: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但禁止不住。到卫桓公当国君时,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注释:¹立:继承。²老:告老致仕。

  如何爱子,对一个国君来说,决不单单是他个人的问题,这将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治乱。正因妹这样,所以石碏才进谏卫庄公。但石碏进谏,并没有像许多进谏者那样,举述以往有关的历史经验教训;而是开门见山,一上来就切入谏旨,提出“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观点。接着,便有的放矢地指出“骄、奢、淫、佚”是使“爱子”走上邪路的来由;而这四种恶习的养成,则是妹人君者过分溺爱所致。然后,话题轻轻一转,就落到州吁身上。须知,州吁作妹庶子而“好兵”,这往往是作乱的前兆。所以石碏一针见血却又语重心长地指出:“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妹祸。”之后,又连用四个顶针(也叫“顶真”或“联珠”)句,断定州吁决不会心甘情愿地屈居人下。再接下来,又根据传统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规范,总括出“六逆”和“六顺”,提醒庄公:“去顺效逆”只能加速祸患的发生,作妹人君必须防患未然,全力消除祸患的根由。这样,就把“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这一爱子观的现实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突出出来。然而,被糊涂蒙了心的卫庄公却根本听不进去。

  石碏的谏言有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入情入理,深入地分析了由“宠”导致灭亡的必然性。其一,“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说明骄奢淫逸来源于娇纵溺爱;其二、受宠爱就会变得骄横,骄横就不会安于自己地位低下,地位低下就会有怨恨之心,心生怨恨就不会安分守已;其三,从此以后,地位低贱的就会欺压地位尊贵的,年纪小的就会想办法凌辱年纪大的,关系疏远的就会找机会离间关系亲近的,新的离间旧的,小的欺凌大的,淫乱的就会破坏有道德的。如此这般,祸事就注定要来了!

  劝主谏君,须在紧紧把握谏旨韵前提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理,则须说透,说到位。做到了这点,被劝谏者却听不进去,那只能证明被劝者太顽固不化,《石碏谏宠州吁》正具有这样的特点。可以肯定地说,“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爱子方法,历来被认妹有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资料:
1、 吴楚材 吴调侯 .古文观止.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4-5
2、 傅德岷 赖云琪主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社,2008:5-6
3、 邬志华 译注.春秋 左传.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10-12

shíquèjiànchǒngzhōu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wèizhuānggōngdōnggōngchénzhīmèi yuēzhuāngjiāng měiér wèirénsuǒwèi shuòrén  yòuchén yuēguī shēngxiào zǎo dàiguīshēnghuángōng zhuāngjiāngwèi 

    gōngzhōu rénzhī yǒuchǒngérhàobīng gōngjìn zhuāngjiāngzhī 

    shíquèjiànyuē  chénwénài jiàozhīfāng xié jiāoshēyín suǒxié zhězhīlái chǒngguò jiāngzhōu nǎidìngzhī ruòyóuwèi jiēzhīwèihuò chǒngérjiāo jiāoérnéngjiàng jiàngérhàn hànérnéngzhěnzhě xiǎn qiějiànfángguì shàolíngzhǎng yuǎnjiànqīn xīnjiànjiù xiǎojiā yín suǒwèiliù jūn chénxíng  xiào xiōngài jìng suǒwèiliùshùn shùnxiào suǒhuò jūnrénzhě jiānghuòshì érzhī nǎi  tīng 

    hòuzhōuyóu jìnzhī  huángōng nǎilǎo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薄露初零,长宵(xiāo)共、永昼分停¹。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yíng)。芝兰²为寿,相辉映、簪(zān)(hù)³盈庭。花柔玉净,捧觞(shāng)别有娉(pīng)
注释:¹分停:平分。²芝兰:香草,喻指佳子侄。³簪笏:官吏所用的冠簪和手板,这里指代众高官。⁴娉婷:此指美女。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鹤瘦松青¹,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²声名。东山高蹈(dǎo)³,虽卿(qīng)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注释:¹鹤瘦松青:鹤鸟寿长谓之仙鹤,松柏常年青翠,故合用为祝寿之辞。²日下:指京都。³东山高蹈:一则以隐居会稽东山的晋人谢安比喻寿主;二则寿主晁补之之原籍齐州,即今山东一带。在宋朝,人们习惯地把齐州一带叫做东山、东郡或东州。谢安,字安石。⁴苍生:指百姓。

  此词从明抄本《诗渊》录出,原词注明作者“宋李易安”,是近年发现的,孔繁礼《全宋词补辑》收之。

  这是一篇寿词,虽然也极尽褒誉,但却流露了忧国忧民之志,蕴含着一股壮气豪情。

  上片交代时间地点、场面气氛,词清句丽,风格典雅。“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是指:正当薄露刚开始洒落,夜晚与白昼长短完全相同的这个不同一般的时候;处身环水而起、高耸入云的楼阁亭榭之内,宛如来到了传说中的蓬莱、瀛州海上仙岛。“长宵共永昼分停”句中的“分停”,即“停分”,中分之意;一年之中只有春分、秋分这两天是昼夜所占时间相等,古人称这两天为“日夜分”。这里并未指明是春分还是秋分,从“薄露初零”看,似是仲秋之月的“秋分”,固为秋天到来,暑气渐退,昼热夜冷,容易有露水;然而再从下文馈礼中有兰花来看,或许是仲春之月的“春分”;当然如果“芝兰为寿”中的“芝兰”仅作为一种象征高雅来说,只能认为是虚写,而“薄露初零”却是实况描述,所以很可能是秋分时候。

  “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写的是友人在做寿,词人及众嘉宾来贺:大家献上了淡雅清香的兰花和益寿延年的灵芝,拜寿的人们簇拥着寿星老人一时间充塞了往日幽静的庭院,其中也不乏尚称风雅的达官贵人,他们的鲜明的服色、佩饰与名士清儒的布衣潇洒相辉映。寿筵开始了,气氛自是十分炽烈,但词作者却避开这些必然现象,笔下一滑,转向了筵席间穿梭般飞去飘来为客人倾酒捧觞的侍女们,“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之句,是作者从活动的大场面中捕捉的一个迷人的动作:她们像花一般柔媚,像玉一样晶莹,双手捧觞穿行席间向客人劝酒,翩翩风姿令人开怀一醉,表达了主人待客之真诚。上片寥寥数语,便将良辰、美景、主贤、宾嘉之乐都烘托纸上了。

  下片是对寿者的祝愿之词,尾句显示出作者爱国爱民的心愿,写得委婉、曲折、含蓄、脱俗。“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先以两个比喻句起兴,再引出直面的颂扬:愿您体魄健壮如鹤之清癯矍铄,如松之耐寒长青,愿您精神光照万物与朗朗秋月竞比光明;您的品德学问历来是独领风骚、名噪京城。至此便将一位德高望重、受人景仰的典范人物的形象勾画了出来,下面“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仍是溢美之辞,仍是使用比喻手法,但却因借用现成典故,便将内容表达更进一步、更深一层。“东山高蹈”,用的是晋代文学家、政治家谢安的故事。谢安,字安石,才学盖世,隐居东山,后应诏出仕,官至司徒。后人因以“东山”喻隐居之士;高蹈,在此也指隐居生活。该句是说:谢安隐居东山,却蜚声朝野,光耀无比,虽为王侯卿相,哪一个比得上他!以谢安隐居东山称比筵上的寿诞主人,可谓臻于至极了。尾句十分精彩,继续以谢安相比,赞誉、推崇之中加进了激励,且注入了以生民为重、迅速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急切心情,真是一句千钧:“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安石在东山隐居不肯应诏出仕之时,时人发出了“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的叹惋,词人就该语加以引发以激励眼前这位名士:您一定要像谢安一样快快挺身出仕,揭露奸佞误国,挽救在战乱中受尽蹂躏折磨的黎民。易安居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使这首以祝寿为内容的词作在主题思想上得到了升华。

xīn ·chūlíng

qīngzhào sòngdài 

chūlíng chángxiāogòng yǒngzhòufēntíng ràoshuǐlóutái gāosǒngwànzhàngpéngyíng zhīlánwéishòu寿 xiānghuīyìng zānyíngtíng huāróujìng pěngshāngbiéyǒupīngtíng 
shòusōngqīng jīngshén qiūyuèzhēngmíng xíngwénzhāng chíxiàshēngmíng dōngshāngāodǎo suīqīngxiāng wéiróng ānshí yàotiānxiàcāngshēng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树头树底觅(mì)残红¹,一片西飞一片东。
译文:在树上树下寻找凋萎的落花,只见一片在西,一片在东。
注释:¹残红:凋残的花;落花。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译文:本来是桃花贪恋结果而凋谢,却让人错误地怨恨五更时的风吹落了桃花。

  这首诗开篇就展现一幅暮春景象:宫中,一个暮春的清晨,宫女徘徊于桃树下,仰看“树头”,花朵越来越稀;俯视“树底”,则满地“残红”。这景象使她们感到惆怅,于是一片一片拾掇起狼藉的花瓣,一边拾,一边怨,怨东风的薄情,叹桃花的薄命。在古典诗歌中,伤春惜花,常与年华逝去,或受到摧残联系在一起的。如“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宫人的惜花恨风,只是自觉不自觉地移情于物罢了。当然也隐含着对自身薄命的嗟伤。

  诗上下联间有一个转折。从“觅残红”忽然想到“桃花贪结子”,意境推进了一层。《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用桃花结子来暗示女子出嫁,此诗“桃花贪结子”同样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桃花结子是自然的、合理的,人也一样。然而这些深闭禁苑的宫女,却连开花结子的桃花都不如,写“桃花贪结子”,委婉传出宫女难言的隐衷和痛苦。

  诗至此,读者会感到宫女惜花的心情渐渐消退,代之以另一种情绪和心境,这就是羡花、乃至妒花了。从惜花恨风到羡花妒花,是诗情的转折。也就是“在委曲深挚中别有顿挫”(《石洲诗话》)。这一顿挫,使诗情发生跳跃,意境为之深化。如果说仅仅从惜花恨风,读者还难以分辨宫女之怨与洛阳女儿之怨的不同;那么,这羡花妒花的情绪,就把二者完全区别开来,写出了人物感情的个性,赋予形象以深度与厚度了。同时,这一转折又合乎生活逻辑,过渡自然:桃花被五更风吹散吹落,引起宫女们的怜惜和怨恨,她们以桃花自比,惜其飘零,同有一种沦落之感;但桃花凋谢了会结出甘美的果实来,这又自然勾起宫女的羡艳、妒嫉了。但诗人的运笔并不这样直截表达,却说是桃花因“贪”结子而自愿凋谢,花谢并非“五更风”扫落之过。措词委婉,突出了桃花有结子的自由,也就突出了宫女无结婚生子的自由,其悲惨命运也就大可怨恨了。

  王建《宫诗》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易清新。此诗近于口语,并适当运用重叠修辞,念来琅琅上口,颇见民歌风情。尤其因为在明快中见委婉,于流利中寓顿挫,便成为宫词中百里挑一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77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