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寒窗剪烛花,细寻诗派忆京华。
爱人欲赠两溪竹,吊古谁荒大泽葭。
味永黄鸡羹苦菜,香清沈水著榠樝。
拈来信手皆佳句,浩叹东洋渺际涯。
一夜寒窗剪烛花,细寻诗派忆京华。
爱人欲赠两溪竹,吊古谁荒大泽葭。
味永黄鸡羹苦菜,香清沈水著榠樝。
拈来信手皆佳句,浩叹东洋渺际涯。
廖行之

廖行之

廖行之(1137~1189) ,字天民,号省斋,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调岳州巴陵尉。未数月,以母老归养。告满,改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而卒,时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经济之学。遗著由其子谦编为《省斋文集》十卷,已佚。 ▶ 46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帘不卷,细雨熟樱桃。数点霁霞天又晓,一痕凉月酒初消。风紧絮花高。
帘不卷,细雨熟樱桃。数点霁(jì)霞天又晓¹,一痕凉月酒初消。风紧²絮花³高。
译文:窗帘不卷,窗外细雨淋洒着已经成熟的樱桃。雨后黄昏,晴朗的天空中出现的几片云霞,酒意退去,已是一弯清凉的月牙挂在天边。风吹得急,杨柳花絮高高地飘起。
注释:¹数点霁霞天又晓:雨后清晨晴朗的天空中出现的几片云霞。²风紧:形容风的猛烈。³絮花:柳絮。
萧闲处,磨尽少年豪。昨梦醉来骑白鹿,满湖春水段家桥。濯发听吹箫。
萧闲¹处,磨尽少年豪。昨梦醉酒骑白鹿²,满湖春水段家桥³。濯(zhuó)发听吹箫。
译文:这萧瑟清闲之地,磨尽了我少年时的豪气。昨夜酒醉后梦见骑着白鹿,看到段家桥边春水溢满西湖。梦中好逍遥,我一边洗头发一边听吹箫。
注释:¹萧闲:闲散,清闲。²骑白鹿:游仙赏玩。白鹿,白色的鹿,古人常以白鹿为祥瑞的象征。³段家桥:即断桥,在杭州西湖边。⁴濯:洗去污垢。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风韵雍(yōng)容未甚都¹,尊前甘橘可为奴²。谁怜流落江湖上,玉可冰肌³未肯枯。
译文:风度韵致,仪态雍容,看起来并不十分奢侈华丽,即使如此,而酒尊前的柑桔,还是显得逊色几分。流落江湖,有谁怜?有谁惜?玉洁的肌肤,冰清的风可,依然故我,不肯枯竭。
注释:¹都:姣好,美盛。²甘橘可为奴:甘橘别称木奴。银杏,又名白果,其树为高大乔木,名公孙树,又称帝王树;叶呈扇面形,因果实形似小杏而硬皮及核肉均呈淡白色,故呼为银杏;其味甘而清香可食,起滋补药用。据说银杏在宋代初年被列为贡品。³玉可冰肌:清澈高洁。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¹。居士擘(bāi)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译文:是谁将这并蒂连理果双双摘下?恰似那酒醉之后的唐明皇与太真贵妃相拥相依。居士掰开连理果,情真意切,两人分享,品尝风味,醇香清新,心心相惜。
注释:¹“醉后”一句:周勋初《唐人遗事汇编》卷二:“明皇与贵妃幸华清宫。因宿酒初醒,凭纪子肩同看木芍药。上亲折一枝,与妃子同嗅其艳。”太真、贵妃均指杨玉环。此句意谓双银杏的并蒂相连,犹如唐明皇和杨贵妃倚倚靠靠亲密无间。

  这是一首借物咏情词。易安居士假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喻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乱南方的颠沛愁怀。

  其上片开始先咏物以寄兴。“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是说:这银杏的风姿气韵、整个形体都不很起眼,但是较之樽前黄澄澄的甘桔来说,甘桔却只堪称奴婢。这是一种“先声夺人”的写法,起不同凡响的效果。“都”,在此作硕大、华美解,“未甚都”是指银杏作为果类食品,并不以果肉汁多、形体硕大诱人。词人在此用现成典故与银杏相比,称桔“可为奴”,足见作者对银杏的偏爱。

  词人之所以深爱银杏,未必因为它是珍稀贡品,而是睹物伤情,有所触发。“谁怜流落江湖上,玉肌冰骨未肯枯”两句便作了极好的解答:这枝双蒂银杏被人采下,永离高大茂密的树干,成为人们的盘中之果,采摘的人自然不会怜它,那么有谁怜它呢?看到它那圆浑、洁白虽离枝而不肯枯萎的形状,激起了词人的无限怜爱与自伤。这两句是吟物而不拘泥于物,与其说是在写银杏,毋宁说是借双银杏在直接写流落异地的自家夫妻。“玉肌冰骨”一词,意在突出一种高尚的人品道德与不同流合污的民族气节;“未肯枯”则是表示坚持自身的理想追求,不为恶劣环境所屈服;这些都是士大夫、文人所崇尚的自尊自强之志。

  下片首句“谁教并蒂连枝摘”是实写句,接下来“醉后明皇倚太真“则是一个联想句,一实一虚,有明有暗。这两颗对生银杏,因摘果人的手下留情,所以便保持了并蒂完朴的美好形象,其两相依偎、亲密无间的形态,恰似“玉楼宴罢”醉意缠绵的杨玉环与李隆基。唐明皇与杨玉环这是一对世人共许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侣,他们的名字也几化为纯真爱情的象征。这两句点出了银杏虽被摘而尚并蒂,正如易安夫妇虽流落异地而两情相依。这当是不幸之中足以欣慰之事。

  结尾句“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的妙处在于使用谐声字:易安居士亲手将两枚洁白鲜亮的银杏掰开,夫妻二人一人一颗,情真意切。要吟颂它的滋味如何,是否清纯香美,这却深深地蕴藏在两人的心底。“两家新”的“新”字,在这里显然是取其谐音“心”。

  此词采用拟人手法,将双银杏比作玉洁冰清、永葆气节的贤士,比作患难与共、不离不分的恋人,贴切深刻;尾句使用谐音手法,不仅略带诙谐而且起脱俗之效。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瑞鹧鸪·双银杏

ruìzhè··shuāngyínxìng--qīngzhào

fēngyùnyōngróngwèishéndōuzūnqiángānwèishuíliánliúluòjiāngshàngbīngwèikěn

shuíjiàobìngliánzhīzhāizuìhòumínghuángtàizhēnshìbāikāizhēnyǒuyàoyínfēngwèiliǎngjiāxīn

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 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zāng)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¹²其羊。问臧奚³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sāi)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译文:臧与谷二人一起去放羊,结果都把羊丢失了。问臧当时在干什么,他说正在那里捧着简册读书;问谷当时在干什么,他说正在那里下棋。他们二人所做的事情虽不相同,但把羊丢了却是相同的。
注释:¹俱:全;都。²亡:丢失。³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什么”。⁴博塞:一般指格五。 格五是一种古代流行的中国棋类游戏。又名簙簺、博塞或簺。
人汹汹,鼓冬冬,襟袖五更风。大罗天上月朦胧,骑马上虚空。
人汹汹¹,鼓冬冬,襟(jīn)袖五更²风。大罗天³上月朦胧,骑马上虚空。
译文:五更拂晓,晓月朦胧,正是百官上朝时。街头人声鼎沸,鼓乐齐鸣,科举高中的士子衣袂襟袖迎风飘飘,志得意满,骑马直奔朝廷面见君王。
注释:¹汹汹:人声鼎沸,声势盛大。²五更:天刚亮时,古代此刻朝君。³大罗天:省作“大罗”,道家认为是最高的一层天。这里是指代朝廷。
香满衣,云满路,鸾凤绕身飞舞。霓旌绛节一群群,引见玉华君。
香满衣,云满路,鸾(luán)凤绕身飞舞。霓(ní)¹(jīng)²(jiàng)³一群群,引见玉华君
译文:花香满衣,祥云满路,衣上所绣的鸾凤绕身飞舞。彩色旌旗一队队绚烂如天上虹霓,绛红色仪仗一排排壮丽如彩霞,引领着中举的士子去拜见皇后。
注释:¹霓:大气中有时跟虹同时出现的一种彩色光带。²旌:古代的一种旗子,旗杆顶上用五色羽毛做妆饰。³绛:暗红色。⁴节:仪仗的一种。⁵玉华君:天帝,这里指皇帝。又解:玉华为仙女名,这里指皇后。

  《喜迁莺》,一名《鹤冲天》。这首词写科举考试获胜者所受到君王接见的特殊待遇。

  “人汹汹,鼓冬冬,襟袖五更风。”开篇就是一番人潮涌动,鼓声雷动的场面,“襟袖五更风”则表达了一种踌躇满志,春风得意的心境。“大罗天上月朦胧”一句,“大罗天”为道教用语,简称“大罗”。这里指代朝廷。“霓旌绛节一群群”,“霓旌绛节”总体指的是色彩鲜明、堂皇威严的皇家仪仗队。“玉华君”指天帝、玉帝,这里比喻人间的皇帝。又有说解“玉华”为仙女名,唐代李康成《玉华仙子歌》:“紫阳仙子名玉华,珠盘承露饵丹砂。”《云笈七签》卷四六:“玉童侍卫,玉华扶生。”那么,这里就应指皇后。

  全词极写科举高中的士子们朝见皇帝皇后时的盛况和他们内心的喜悦之情。

qiānyīng··rénxiōngxiōng--wéizhuāng

rénxiōngxiōngdōngdōngjīnxiùgèngfēngluótiānshàngyuèménglóngshàngkōng

xiāngmǎnyúnmǎnluánfèngràoshēnfēijīngjiàngjiéqúnqúnyǐnjiànhuájūn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
危楼¹百尺跨长城,雉(zhì)(dié)²秋高气肃清。
注释:¹危楼:高楼。危:高。²雉堞:古代城墙的内侧叫宇墻或是女墙,而外侧则叫垛墙或雉堞,是古代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
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
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¹斥肃(hòu)²扬旗旌(jīng)
注释:¹排空:凌空;耸向高空。²斥肃:亦作“斥候”。古代的侦察兵,有侦察、候望的意思。
已闻胡出河南境,不用兵屯细柳营。
已闻胡出河南境¹,不用兵屯(tún)细柳营²
注释:¹河南境:黄河以南的地方,指宁夏黄河平原。²细柳营:是指周亚夫当年驻扎在细柳的部队。
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
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

  这是一首由修筑长城的将领写的长城诗。长城关气势雄伟,登高远眺,朔方形势尽显眼底。此诗描写作者重阳节登上长城关楼时所见的雄阔景色,并以听到敌军已撤出黄河以南地区,军中不用再戒备森严的消息,来衬托修筑长城的作用和意义。全诗洋溢着豪迈兴奋的感情,这在众多的长城诗中并不多见。

  王琼在灵州、花马池等地留下了足迹和诗文,他的诗反映出明代边防的严酷现实和他忠于国事、勤劳为政的可贵精神。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