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渺渺雨濛濛,自在扁舟一叶中。欲识此行无可意,往来俱被打头风。
长江渺渺雨濛濛,自在扁舟一叶中。欲识此行无可意,往来俱被打头风。

guīzhōuguòtóngjiāngwǎnfēngshùn--wángmài

zhǎngjiāngmiǎomiǎoméngméngzàibiǎnzhōuzhōngshíxíngwǎngláibèitóufēng

王迈

王迈

王迈(1184~1248) ,南宋诗人。字实之,一作贯之。自号臞轩居士。今福建仙游县园庄镇(旧称慈孝里)人。嘉定十年(1217)进士,经历南外睦宗院教授、漳州通判等职。为人刚直敢言,刘克庄曾以"策好人争诵,名高士责全"诗句相赠。后来他由于应诏直言,被台官弹劾而降职。淳□中,主持邵武军事务,死后追封为司农少卿。 ▶ 4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
向夕¹问舟子,前程复几多²
译文:黄昏时候,我询问划船人,前面还有多少路程?
注释:¹向夕:傍晚,黄昏。向:接近。²几多:多少。
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
湾头正堪(kān)(bó)¹,淮²里足风波。
译文:船夫说,淮河里浪高风紧,河湾处正好停船。
注释:¹泊:停泊。²淮:淮河。

  本首诗通过向舟子询问“前程”,表达了诗人漂泊后的寂寞以及对所在世道的黯然之情。

  诗人到处漂泊,等走到一个渡头前,虽然问的是前面的路程,当更深处是在问自己:我的前途在何方,我将要去哪里呢?一种惆怅之情油然而生。问前程,既问自己,也是问国家、民族,既表达了诗人漂泊后的寂寞和黯然之情,也表现了对所在世道的忧虑和愤懑之情。

  三四句是说作者看到江里了浪花的激荡,内心的激动也久久不能平静。而淮河里面的波澜,诗人表达了一种欲降服,欲感化的壮志豪情。不过词词句句中多少充斥着忧伤的情怀,悲观的心绪。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与《宿建德江》作于同时,为孟浩然漫游吴越时的作品。诗用问答的形式写行旅之情,显得旅情无主意,全靠船夫。第二句为全诗中心,表现了盼望快点到目的地的急切心情。但淮河风浪却很大,只好在河湾处暂作停泊,颇有吴越尚远,日暮途穷之感。“复”“足”,虽是平常之语,却是诗中之眼。

wènzhōuzi--mènghàorán

xiàngwènzhōuziqiánchéngduō

wāntóuzhèngkānhuáifēng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
胡为¹乎株(zhū)²³?从夏南!匪株林,从夏南!
译文:为何要到株林去?那是为了找夏南。不是为到株林玩,而是为了找夏南。
注释:¹胡为:为什么。²株:陈国邑名,在今河南柘城县。³林:郊野。一说株林是陈大夫夏徵舒的食邑。⁴从:跟,与,此指找人。一说训为因。⁵夏南:即夏姬之子夏徵舒,字子南。⁶匪:非,不是。⁷适:往。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驾我乘(shèng)¹,说(shuì)²于株野³。乘(chéng)我乘(shèng),朝食于株!
译文:驾着大车赶四马,株林郊外卸下鞍。驾着轻车赶四驹,奔抵株林吃早餐。
注释:¹乘马:四匹马。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²说:通“税”,停车解马。³株野:株邑之郊野。⁴乘我乘驹:驹,马高五尺以上、六尺以下称“驹”,大夫所乘;马高六尺以上称“马”,诸侯国君所乘。⁵朝食:吃早饭。闻一多考,性曰为食。

  《陈风·株林》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揭露陈灵公君臣的荒淫生活,讽刺上层统治者的政治腐败的作品。

  此诗之开篇,大抵正当陈灵公及其大臣孔宁、仪行父出行之际。辚辚的车马正喜孜孜驰向夏姬所居的株林,路边的百姓早知陈灵公君臣的隐秘,却故作不知地大声问道:“胡为乎株林(他们到株林干什么去)?”另一些百姓立即心领神会,却又故作神秘地应道:“从夏南(那是去找夏南的吧)!”问者即装作尚未领会其中奥妙,又逼问一句:“匪适株林(不是到株林去)?”应者笑在心里,却又像煞有介事地坚持道:“从夏南(只是去找夏南)!”明明知道陈灵公君臣所干丑事,却佯装不知接连探问,问得也未免太过仔细。明明知道他们此去找的是夏姬,却故为掩饰说找的是“夏南”,答得也未免欲盖弥彰。发问既不知好歹,表现着一种似信还疑的狡黠;应对则极力挣扎,摹拟着做贼心虚的难堪。这样的讽刺笔墨,实在胜于义愤填膺的直揭。它的锋芒,简直能透入这班衣冠禽兽的灵魂。

  到了第二章,又换了一副笔墨。辚辚的车马,终于将路人可恶的问答摆脱;遥遥在望的株邑眼看就到,陈灵公君臣总算松了口气。“驾我乘马,说于株野”——这里摹拟的是堂堂国君的口吻,所以连驾车的马,也是颇可夸耀的四匹。到了“株野”就再不需要“从夏南”的伪装,想到马上就有美貌的夏姬相陪,陈灵公能不眉飞色舞地高唱:“说于株野!”“说”,一般均解为“停车解马”,固为确诂。但若从陈灵公此刻的心情看,解为“悦”也不为不可。“说(悦)于株野”,也许更能传达这位放荡之君隐秘不宣的喜悦。“乘我乘驹,朝食于株”——大夫只能驾驹,这自然又是孔宁、仪行父的口吻了。对于陈灵公的隐秘之喜,两位大夫更是心领神会,所以马上笑咪咪凑趣道:“到株野还赶得上朝食解饥呢!”“朝食”在当时常用作隐语,暗指男女间的性爱。那么,它正与“说于株野”一样,又语带双关,成为这班禽兽通淫夏姬的无耻自供了。寥寥四句,恰与首章的矢口否认遥相对应,使这桩欲盖弥彰的丑事,一下变得昭然若揭。妙在用的又是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就不仅使这幕君臣通淫的得意唱和,带有了不知羞耻的自供意味。可见此诗的讽刺笔墨非常犀利。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77-279
2、 黄伦峰.《诗经·陈风·株林》新探.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zhūlín

míng xiānqín 

wéizhūlín cóngxiànán fěishìzhūlín cóngxiànán 
jiàshèng shuìzhū shèngshèng zhāoshízhū 

博山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
博山¹(jiǒng)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
译文:博山炉飘出阵阵香雾,子夫秉红烛引武帝至尚衣轩。
注释:¹博山:即博山炉,又叫博山香薰,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具。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
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
译文:长夜漫漫,天还未明,寒雁已过。
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
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lóng)¹
译文:庭前雪花纷纷,松桂冒雪,与廊下的灯笼交相辉映。
注释:¹纱笼:纱质的灯笼。
满堂醉客争笑语,嘈囋琵琶青幕中。
满堂醉客争笑语,嘈(cáo)¹(zá)琵琶青幕中。
译文:堂上宾客们还在饮酒作乐,帘幕中乐声扰扰。
注释:¹嘈:即喧闹,嘈杂。
这首乐府以汉平阳公主家歌者卫子夫侍武帝更衣得幸,于元朔元年被立为皇后事为题材而作。《汉武帝故事》曰:“武帝立卫子夫为皇后。初,上行幸平阳公主家,主置酒作乐。子夫为主讴者,善歌,能造曲,每歌挑上。上意动,起更衣,子夫因侍得幸。头解,上见其美发悦之。主遂纳子夫于宫。”

gèng--liú

shānjiǒngjiǒngxiānghóngzhúyǐnzhìgèngchù

mànmànlínwèimínghányàn

tíngqiánxuěsōngguìcónglángxiàdiǎndiǎnxuánshālóng

mǎntángzuìzhēngxiàocáoqīngzhōng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阙。
园僻青春¹深,衣寒积雨阙(què)²
译文:偏僻的南园让人仿如身处春深时节,多日积雨停歇后,寒气袭人衣裳。
注释:南园:洛阳某处园林。或说即司马光洛阳府第花园。诘(jié)朝:次晨。鲜于子骏:鲜于侁(1019-1087年)字子骏,阆州(今四川阆中)人。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进士,历官至集贤殿修撰。范尧夫(1027-1101年):范仲淹次子范纯仁,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哲宗朝曾拜相。彝叟:范仲淹第三子范纯礼(1031-1106年)字,曾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擢尚书右丞。¹青春:即春季。²阕:终,止。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中宵(xiāo)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译文:半夜里酒力散尽我悠悠转醒,只见满窗皓月正与卧处相对。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旁观万象¹寂,远听群动²绝。
译文:近看四周景象一派沉寂,远听各种动物也已悄无声响。
注释:¹万象: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景象。²群动:指宇宙间的一切声响,陶渊明《饮酒》诗:“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只疑玉壶冰,未足比明洁。
只疑玉壶冰¹,未足²比明洁。
译文:我真疑心玉壶中晶莹的清冰,也不会比这景象更澄净明亮。
注释:¹玉壶冰:比喻晶莹、澄澈、高洁。²未足:一作“未应”。

  此诗抒写居洛时留宿南园的感受。先写因园林偏僻,青草生遍,再写久雨初停,夜凉袭人。夜半酒醒,卧对满窗皓月,看万象俱寂,听群动皆息,此时的月下清景如同玉壶冰一般明洁,作者浸润其间,心灵也正一样地明洁,这是诗人借景喻怀。作者一直坚持自己的政见,不肯苟且迎合,以玉壶冰自况正见其高洁品格。此诗艺术上未见特别出色,以含蕴深婉启人深思。

  开首两句写时节。时当初春,诗人却觉得春深,是因为置身于偏僻的南园之故。连绵春雨方停,觉得身上衣裳有些难以抵挡这料峭春寒。

  中间四句写夜半酒醒。在这雨后添寒的夜晚,诗人与好友相聚,痛饮一番后,酩酊大醉。夜半酒力发散,方才清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只见满窗皓月正与他的卧处相对,十分晃眼。沉醉中醒来,再难成寐,于是便游目旁观,侧耳远听,但见万象寂然,群动俱歇。

  有心事的人往往如此:狂欢的时候,可以把一切都抛在脑后,然而一旦孤身独处,尤其是寂寂长夜难以成眠的时候,心头就会一阵阵地泛起涟漪。此时诗人便正处于此种心境中。他是想起了朝廷中那场关于变法的纷争。当初他在神宗面前与王安石争得很激烈,还给王安石写过两封信进行劝阻,可是王安石不听,皇帝也支持王安石,新法终于推行了,他想:我如此喋喋不休,难道是为了自己?还不是为了社稷、为了君王吗?司马光并不认为王安石的新法有进步意义,而他本人也认为自己是出于一片忠心的,因此最末两句便道:“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南朝诗人鲍照《代白头吟》中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后人便以“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以后还有盛唐诗人王昌龄,他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来自比喻光明澄澈的品德,然而诗人在这里却说:我只怀疑“玉壶冰”这个比喻,还不足以用来比拟自己的明洁的品性和操守。这最末两句的点睛之笔,表白了诗人的心迹,也向朋友们流露了压抑于内心的一缕淡淡的委婉曲折之情。

  此诗虽然寄慨很深,却出之以淡笔,由景而情,缓缓道来,语言显豁,不事藻饰,因而不显得抑塞,而仍有一种清新之感。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93-194
白社幽闲君暂居,青云器业我全疏。
白社¹幽闲君暂居,青云²器业我全疏。
译文:幽静的白社只是你暂时的居处,而平步青云的才能学问我却是一窍不通完全生疏。
注释:刘评事:其名不详。《新唐书·百官志》:“大理寺,评事八人,从八品下。掌出使推按。”永乐:河东道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芮城县。刘评事闲居永乐,寄诗赠义山,故义山以诗和之。¹白社:隐士所居之地。《抱朴子·杂应》:“洛阳有道士董威辇常止白社中,了不食,陈子叙共守事之,从学道。”²青云:喻高官显职。
看封谏草归鸾掖,尚贲衡门待鹤书。
¹封谏草²归鸾掖³,尚贲(bì)衡门待鹤书
译文:不久的将来你就可升任诔官回到鸾台,而今在这简陋的房屋不过是养精蓄锐等待朝廷的诏书。
注释:¹看:行看,不久。²谏草:谏书的草稿。³鸾掖:鸾台。唐代门下省的别名。⁴贲:装饰。⁵衡门:横木为门,喻简陋的房屋。⁶鹤书:征召的诏书。因诏版所用书体如鹤头,故称鹤书。《北山移文》:“鹤书赴垄。”
莲耸碧峰关路近,荷翻翠扇水堂虚。
莲耸碧峰关路¹近,荷翻翠扇水堂虚。
译文:莲花峰高耸靠近潼关去京华之路已不太远,只可惜你去后那荷池庭院将寥落空虚。
注释:¹关路:人关进京之路。
自探典籍忘名利,欹枕时惊落蠹鱼。
¹探典籍忘名利,欹(qī)²时惊落蠹(dù)³
译文:每日里我独自翻检典籍已把名利置之度外,侍着枕头读书常常见书页里掉下蠹鱼。
注释:¹自:自然,当然。²欹枕:落枕。³蠹鱼:蛀书虫,即蟫;一名衣鱼,亦蛀衣服。

  这首诗的首联写刘评事虽暂时隐居,不久当复起用,而自己则事业无望;颔联写刘有谏草将由门下省采纳,尚待鹤书赴垄,诏请入朝;颈联写刘暂居莲峰之下,不久当入京师;尾联称美刘评事宠辱皆忘,欹枕读书,时惊蠹鱼从书中落下。这是一首应酬之作,用“君”与“我”相对,采用对偶的方式成文,诗中四句都是一些善颂善祷之语,并无深意,表达了诗人对仕途不顺的感叹。

  首联即以对比手法写刘评事之居永乐是暂时闲休,但自己的闲居却不同于刘评事。刘评事只是一时退隐暂休,是将升迁的休闲,自己则全无本事和刘评事一样升迁,委婉曲折地写出自己难言之隐。

  颔联是为刘评事不久即将升迁表示祝愿,两句实为倒装句。

  颈联首句以望莲花峰可见写刘评事晋京之路已不远,以物寄意,显得生动突出,永乐地近潼关,莲花峰西峙,到莲花峰即与长安靠近,因而望莲花峰就可见晋京之路并不远,这也是劝慰祝愿之语;次句则为刘评事将来归京后这闲居之处将变得冷落空虚而惋惜。

  尾联说自己已经完全忘却名利,每日惟有倚枕读书自乐,显然是自我排解之词。其心中难言之痛隐然见于言外。诗人在永乐闲居时始终不忘国事,急于用世之心理见于不少诗中,所以此篇诗之所谓忘名利,只能是强自排解之辞。

  这首诗旨义甚明,在第二句。李商隐感叹“青云器业”之离已远去,“君”、“我”对举,刘乃“幽闲暂居”,我则“器业全疏”,相比照而寓心中感慨。三、四回应“暂居”。“封谏草”即“上封事”似刘评事暂离大理寺而将调谏职,如补阙拾遗之任,故下云“待鹤书”也。五、六“莲耸碧峰”、“水掖翠扇”,回应“幽闲”。七、八回到自身,照应“青云器业我全疏”:如今我惟日日与典籍图书为伴,枕落蠹鱼矣。七句写“忘名利”,是所谓“全疏”,此义山愤激之辞,而不是真忘其匡国之心、青云之志者。落句“惊”字妙,亦《赠田叟》之云“在野无贤心自惊”也。

参考资料:
1、 李淼著,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第59-60页
2、 黄世中注疏,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 第4册,黄山书社,2009.11,第2870-2871页

liúpíngshìyǒngxiánjiàn--shāngyǐn

báishèyōuxiánjūnzànqīngyúnquánshūkànfēngjiàncǎoguīluán

shàngbēnhéngméndàishūliánsǒngfēngguānjìnfāncuìshànshuǐtáng

tàndiǎnwàngmíngzhěnshíjīngluò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