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雪逐泥沙,新雷发草芽。晓霜应傍鬓,夜雨莫催花。
旧雪逐泥沙,新雷发草芽。晓霜应傍鬓,夜雨莫催花。
行矣前途晚,归与故国赊。不劳报春尽,从此惜年华。
行矣前途晚,归与故国赊。不劳报春尽,从此惜年华。

zǎochūnwàng--duān

jiùxuězhúshāxīnléicǎoxiǎoshuāngyīngbàngbìncuīhuā

xíngqiánwǎnguīguóshēláobàochūnjǐncóngniánhuá

李端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 2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禁庭春昼,莺羽披¹新绣²。百草³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jī)满斗。
译文:深宫里春日的白天,只见到黄莺鸟长出了新的羽毛。在花下挖空心思玩“斗百草”,输赢的赌注需要成斗的金银珠宝。
注释:¹披:长叠;新长出。²新绣:新的衣服。这里指“新的羽毛”。³斗百草:斗百草又称鬭百草。一种中国民间游戏。竞采花草,比赛多寡优劣,常于端午行之。⁴巧求:挖空心思去找。⁵只:语助词,用于句尾或句首。⁶珠玑:珠宝。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ní)(cháng)¹。谁道腰肢窈(yǎo)(tiǎo),折旋²笑得³君王。
译文:到了晚上,整理下并不完整的妆容,在御前很随意的跳起了霓裳羽衣舞。谁知这曼妙的身姿,不久就把君王逗的开心起来。
注释:¹霓裳:霓裳羽衣舞。²折旋:不久便折服。³笑得:欢笑了;逗乐了。

qīngpíng··jìntíngchūnzhòu--bái

jìntíngchūnzhòu

yīngxīnxiù

bǎicǎoqiǎoqiúhuāxiàdòu

zhǐzhūmǎndòu

wǎnquècánzhuāng

qiánxiánshang

shuídàoyāozhīyǎotiǎo

zhéxuánxiàojūnwáng

惊晓漏,护春眠。格外娇慵只自怜。
惊晓漏,护春眠¹。格外娇慵(yōng)只自怜。
译文:窗外屋檐在滴水,在演奏着大自然的鸣奏曲。滴滴答答,那是春天的声音。这一首新曲,是谁谱就?每一个少女,都是一本唤不醒的日记。因为春暖花开,因为有些事情,她们喜欢少女闭上眼睛。
注释:¹惊晓漏二句:意谓清晓,漏声将人惊醒,但却依然贪睡。
寄语酿花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
寄语酿(niàng)¹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
译文:趁着明媚春光,和园中的花朵都打声招呼。告诉她们不能贪睡,要早些开放。推开碧纱窗,让那古琴的琴声再优雅一点,飘得再远一点?
注释:¹酿花:催花开放。

  此篇以少女的形象、口吻写春愁春感,写其春晓护眠,娇慵倦怠,又暗生自怜的情态与心理。

  春晨,窗外屋檐滴水的声音将她唤醒。一“惊”分明写出了女主人公些微娇嗔恼怒之意,分明睡得香甜,不料漏声扰人清梦,合是十分该死。本就恋梦,这一醒来方知春暖花开,正是春眠天气,遂倦意袭来,无法抗拒。且看这句“格外娇慵只自怜”,“娇慵”谓柔弱倦怠的样子,李贺《美人梳头歌》中就有“春风烂熳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的句子,想必本词的女主人公也同这位女子一样,满脸睡意,辗转反侧,别有一番风韵。而“格外”一词,更是把这位慵懒的女子渲染得楚楚动人,似有千般柔情。是也,春天是生命生长,万物复苏的季节,却也是春愁暗滋,风情难抑的时候,少女们面对着春日美景而暗自生怜,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现在,这位女子醒了。那么醒后干什么去呢?“寄语酿花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趁着明媚的阳光,和园中的花朵打招呼,催促它们早点绽放。的确,“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天是美好的,亦是短暂的。遂要这个晨起的小女子,去催促百花你争我赶竞相开放,免得错过了这春意盎然的季节而后悔不迭。然后推开碧纱窗,好让自己优雅的琴声飘得更远一些。词写此处,这位少女的春感,已转悠远、朦胧,同时又挟有一分淡淡而莫名的愁思,可谓言尽意不尽,含蓄蕴藉而后留白深广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中庸》
博学¹之,审问²之,慎思³之,明辨之,笃(dǔ)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中庸》
译文: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
注释:¹博学:广泛学习。²审问:详细地问。在学问的探究上,深入追求。审: 详细,慎重。³慎思:谨慎地思考。⁴明辨:明确地分辨;辨别清楚。⁵笃行:切实履行;专心实行。⁶弗:不,无。⁷措:停止,罢休。
坠雨已辞云,流水难归浦。遗恨几时休,心抵秋莲苦。
(zhuì)雨已辞云,流水难归浦(pǔ)。遗恨几时休,心抵秋莲苦¹
注释:¹秋莲苦:秋莲结子,莲子心苦。
忍泪不能歌,试托哀弦语。弦语愿相逢,知有相逢否。
忍恨不能歌,试托哀弦语¹。弦语愿相逢,知有相逢否。
注释:¹“试托”句:意将哀伤之情寄于乐器的弹奏之中。

  这是一首托女子口吻诉说离别相思之苦的词,离别相思是历代词篇中最为常见的内容,倘若写不出特点,是最难引起读者注意的。

  开头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以习见之事喻简单之理。坠落的雨点已经辞别了乌云,不可能再回到天上去,流出去的江河已经奔向了大海,不可能再流回浦口去,这都是千真万确的习见之事,它们所比喻的道理也非常简单,那就是——别时容易见时难,甚至是生死离别隔绝永无相见之期。“遗恨几时休,心抵秋莲苦”。把离别之苦称作”遗恨”,可见相离之长久,以秋莲比其苦,则以我心对莲心,多占了一个“心”字,这些地方都写的很细致。下片写的是为排除相思之苦所作的尝试和努力,这其中颇有起伏和曲折,亦可见小晏笔法之巧妙。先是打算歌唱以抒发,这是有古语可凭的,“悲歌可以当泣,遥望可以当归”么,可是,“忍恨不能歌”,未曾开口,已经恨如雨下了。于是,退而诉诸丝弦,“试托哀弦语”,而且在哀弦之中诉说了自己的愿望,同时也得到了允诺,“弦语愿相逢”,说的正是丝弦弹出的曲子之中也含有祝愿相逢的美意。明知这只不过是宽慰之意,却也不肯放弃这一丝微弱而渺茫的希望。“知有相逢否”,最后的疑问中仍然没有完全放弃那一丝希望。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hāo)¹谁家地,聚敛(liǎn)魂魄无贤愚²
译文:蒿里是魂魄聚居之地,无论贤达之人还是愚昧之人都不免一死,魂归蒿里。
注释:¹蒿里:魂魄聚居之地。²无贤愚:无论是贤达之人还是愚昧之人。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鬼伯¹一何²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chí)(chú)³
译文:主管死亡的神对人命的催促是多么紧迫啊,人的性命不能久长,更容不得人一丝的犹疑。
注释:¹鬼伯:主管死亡的神。²一何:何其,多么。³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蒿里在泰山下。迷信传说,人死之后魂魄归于蒿里。歌的开头提出疑问:“蒿里谁家地?”疑问的所以提出,在于下一句:“聚敛魂魄无贤愚。”人间从来等级森严,凡事分别流品,绝无混淆,似乎天经地义。所以诗人不解:这“蒿里”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那里为什么不分贤愚贵贱?人间由皇帝老子、王公大臣及其鹰犬爪牙统治,那么,这另一个世界,是“谁家”的天下,归谁掌管呢?人活着的时候绝无平等可言,死后就彼此彼此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后两句说,“鬼伯”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一旦他叫你去,你想稍稍踟蹰一下也不可能。“催促”得那样急,到底为的什么?求情祷告不行,威逼利诱也不行。人间的万能之物——权势、金钱、这时候完全失去效用,不能代死。这其中的道理又是什么呢?看来,“鬼伯”是最公正廉洁的。然而,他可敬却不可亲,没有人不怕他。不管凤子龙孙,也不管皇亲国戚,他都是一副铁面孔,决不法外开恩,也不承认特权。无论什么人,对他都无计可施。

  这篇歌辞反映人们对生死问题的种种思索。但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局限,其认识还不能离开唯心论的前提。

  艺术表现上,此诗则以自然见其本色。全篇四句,两两设为问答,如随口吟唱,联类成篇。

hāo

míng liǎnghàn 

hāoshuíjiā liǎnhúnxián 
guǐxiāngcuī rénmìngshǎochích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