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地上臣,天阙无力补。夜叉呵九关,尝胆真自苦。
尘埃地上臣,天阙无力补。夜叉呵九关,尝胆真自苦。
寄笺东南风,傥得蜚廉许。尚当求妙斲,君氏无乃鲁。
寄笺东南风,傥得蜚廉许。尚当求妙斲,君氏无乃鲁。

qiū怀huáishíshǒuèr--zhūsōng

chénāishàngchéntiānquēchāājiǔguānchángdǎnzhēn

jiāndōngnánfēngtǎngfēiliánshàngdāngqiúmiàozhuójūnshìnǎi

朱松

朱松

朱松(1097一1143)字乔年,号韦斋,朱熹之父,祖籍徐州府萧县人,宋绍圣四年生于徽州婺源(江西婺源),宋绍兴十三年卒于建州城南环溪,葬于崇安五夫里,享年四十六。宋重和元年戊戌登进士,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世称吏部郎府君,赠通议大夫,封粤国公,谥献靖祀入圣庙。后因极力反对权相秦桧议和,贬任江西饶州知州(治今鄱阳),未至任病逝。 ▶ 29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舞红一架欲生衣。残英辞旧枝。雨声自唱惜春词。行人应未知。
舞红一架欲生衣。残英¹辞旧枝。雨声自唱惜春词。行人应未知。
译文:这一架蔷薇上面都要滋生出藻类的植物了,还在残留着未落下的花从旧的枝头上飘落。我独自在零雨中唱着感伤春光的词曲,但从我旁边路过的行人应该不会知晓。
注释:¹残英:残存未落的花。
新火后,薄罗时。君归何太迟。镜中失却少年姿。年随花共飞。
新火¹后,薄罗时。君归何太迟。镜中失却少年应。年随花共飞。
译文:清明节过后,就是穿轻薄罗纱衣服的时节。你回来的为什么如此晚呢,镜中的我早已失去了年少时的姿态。年华亦随着落花的飘飞而流逝。
注释:¹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到清明节再起火。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旧来迟 一作:归来迟)
五原¹春色旧来²迟,二月垂杨未挂丝³
译文:五原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二月之间,垂杨尚未发芽。
注释:¹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张仁愿所筑西受降城即在其西北。²旧来:自古以来。³未挂丝:指柳树还未吐绿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即今¹河畔(pàn)冰开日²,正是长安³花落时。
译文:黄河岸边。如今开始冰雪消融。长安城里,却正当落花时节。
注释:¹即今:如今,现今。²冰开日:解冻的时候。³长安:在中国陕西的西安和咸阳附近。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七十五。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辽阔与壮美;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刀光剑影、烽火烟尘;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春天毕竟要降临。“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对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这样沉重的叹息。如果把这首诗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对照起来读,便不难发现它们的声息相通之处:尽管都写了边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在这一点上,《边词》可以说是开盛唐风气之先的。

  这首诗散起对结,结联又用一意贯串、似对非对的流水对,是典型的“初唐标格”。这种格式,对于表现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局限,但却特别适合表现安恬愉悦、明朗乐观的思想感情。诗的风调轻爽流利,意致自然流动,音律和婉安恬,与它所表现的感情和谐统一,让人感到作者是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对待“春色旧来迟”、“垂杨未挂丝”的景象。特别是三四两句,在“河畔冰开日”与“长安花落时”的工整对仗之前,分别用“即今”、“便是”这样轻松流易的词语勾连呼应,构成了一种顾盼自如的风神格调。“治世之音安以乐”(《毛诗序》),这首诗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证。不妨说,它是初唐标格与盛唐气象的结合。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3-64页 .

biān

zhāngjìngzhōng tángdài 

yuánchūnjiùláichí èryuèchuíyángwèiguà  (jiùláichízuò guīláichí )
jīnpànbīngkāi zhèngshìchángānhuāluòshí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林暗草惊风¹,将军夜引弓²
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动,将军在夜色中连忙开弓射箭。
注释:仆射(yè):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¹惊风:突然被风吹动。²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平明¹寻白羽²,没(mò)³在石棱(léng)中。
译文: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注释:¹平明:天刚亮的时候。²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³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⁴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

  “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 “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5-276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0-142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96-697
4、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0-41

zhāngsàixià ·èr

lún tángdài 

línàncǎojīngfēng jiāngjūnyǐngōng 
píngmíngxúnbái zàishíléngzhōng 
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
岩岩¹显朝市²,帝者慎用才。
译文:大臣显赫在朝廷,君主用人当慎重。
注释:¹岩岩:本形容高峻的样子,这里代指显赫的大臣。²显朝市:显赫于朝廷之中。
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
何以废共鲧(gǔn)¹,重华为之来。
译文:共工与鲸被废弃,帝舜所为除奸凶。
注释:¹废共鲧:指帝尧的臣子共工与鲧,因不贤而被废弃处置。
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
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
译文:管仲临终肺腑语,桓公到底没听从。
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译文:桓公临死困饥渴,心中后悔有何用!

shānhǎijīngshísānshǒu ·shísān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yányánxiǎncháoshì zhěshènyòngcái 
fèigōnggǔn chónghuáwèizhīlái 
zhòngxiànchéngyán jiānggōngnǎijiàncāi 
língào dāngzāi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余自乙亥上元¹,诵李易安²《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zhé)不自堪³,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注释:永遇乐: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南宋陈允平始用平韵。又名《消息》。¹乙亥上元:乙亥,指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上元,节日名。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²李易安: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³不自堪:指不能忍受。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bì)月初晴¹,黛(dài)²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³,湖堤倦暖,前度遽(jù)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译文:暮雨初晴,如璧的明月东升。云色如黛,淡淡飘荡在远空。这美好的春景,到底属于何人?故宫禁苑中一片微寒,西湖的堤岸倦慵暖温。前度刘郎如今又来这里,想不到变得如此冷寂岑岑。记得从前的元夜,车水马龙攘攘纷纷,凝香弥漫的尘土将道路遮暗。五光十色的花灯,把暗夜照得如白昼一样明灿。我总是没有什么心情,和人们携手同去赏灯观看。谁知道,上元夜也会禁止宵行,人稀烟断,满城凄风苦雨,愁云惨淡。
注释:¹璧月初晴:暮雨初晴,璧月上升。璧月,以圆形的玉比喻圆月。²黛云:青绿色像眉似的薄云。³禁苑娇寒:皇帝苑园不许宫外人游玩,故称禁苑。娇寒,嫩寒、微寒。⁴前度遽如许:意为再来临安时,局势变化如此之快。⁵香尘暗陌:街道上尘土飞扬,往来车马很多。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宣和旧日¹,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xiāng)(zhì)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²。江南无路³,鄜(fū)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mèi),满村社鼓。
译文:犹记宣和旧日,直到南渡临安,上元夜依旧热闹繁盛如故。而今辛苦收藏的金石书画,几乎散失尽净。元宵佳节也无心打扮,任凭鬓发纷乱飞舞。写下感时伤乱的词章,最令人感到凄苦。如今江南也无路可走,我到处漂泊无寄处。就想起被叛军困在长安的杜甫,月夜里思念鄜州的亲人,这种凄苦的心境如今又有谁知否?空自对着昏暗不明的一盏残灯,长夜无眠,外面又传来满村的社鼓。
注释:¹宣和旧日:指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的繁华盛况。²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意为在战争中流离失所,人已衰老,所作词反而更觉痛苦。缃帙,书卷。流离,散失。风鬟,头发散乱的样子。三五,指旧历正月十五夜。³江南无路:江南已沦陷。⁴残釭:残灯。

  此词一起三句,以对句写景,月明云淡,景色可嘉。然而一句抒情,“春事谁主?”问得突兀,实以伤心人别有怀抱,何堪对此。接着再写临安宫苑,湖堤天气,寒暖适宜,但却何匆匆乃尔,实悲叹春之易逝,国已沦亡。三接复以对句写香陌华灯之热闹美丽,一结又“长是懒携手去”。心情可知,痛何如之!上片最后“谁知”二句,在断烟禁夜气氛中,“满城似愁风雨”。这里是以景物作比喻。临安已沦陷,元朝统治者在彼发布命令,宰割人民,哪能不使人悲愤。这一句如似重槌,发人猛省。

  下片首段三句与上片末句,似断实连,但却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宣和旧日”,实指北宋。“临安南渡”,杭州变作汴州。“芳景犹自如故”,一总南北宋之繁华景象。又寓有不堪回首之叹。国事如此,是从大处着墨,而又系结合易安的身世来抒写的。因为李清照的《永遇乐》曾写“中州盛日”的情况,但南奔后,是“而今憔悴”。是如词序所云“又托之易安自喻”。“缃帙”下三句,记述易安南奔时书籍丧失,三五月明时感怀,写下很多“凄凄惨惨戚戚”的词,真是凄苦之至。“江南”下三句,再申述乱离流落之苦,用杜甫有安史乱中寄家鄜州的故事。无路可走,无家可归,苦情自不待言,而却以“此苦又谁知否?”反语出之,情更深痛,笔势陡起。一结“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极写一己之悲与他人之乐,和李清照的词是遥相承应,更有无可奈何之叹,哀惋无穷。

  全词每小段都是先景后情,情景交织,疏密相间。两片末尾,均是大力铺写当时情景,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上片以此来勾起下片,下片末尾以景抒情,给人以无限回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130-2132页

yǒng ·yuèchūqíng

liúchénwēng sòngdài 

hàishàngyuán sòngān yǒng  wèizhīxià jīnsānnián měiwén zhékān suìshēng yòutuōzhīān suīqíng érbēiguòzhī 

yuèchūqíng dàiyúnyuǎndàn chūnshìshuízhǔ jìnyuànjiāohán juànnuǎn qián xiāngchénàn huádēngmíngzhòu chángshìlǎnxiéshǒu shuízhīdào duànyānjìn mǎnchéngchóufēng 
xuānjiù línānnán fāngjǐngyóu xiāngzhìliú fēngbìnsān néngzuì jiāngnán zhōujīn yòushuízhīfǒu kōngxiāngduì cángōngmèi mǎncūnsh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