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编得趣自熟,轩冕於我何加。
喜为胜游着句,示须归赋落霞。
简编得趣自熟,轩冕於我何加。
喜为胜游着句,示须归赋落霞。
程公许

程公许

程公许(?—1251),字季与,一字希颖,号沧州。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说叙州宣化(今四川宜宾西北)人。嘉定进士。历官著作郎、起居郎,数论劾史嵩之。后迁中书舍人,进礼部侍郎,又论劾郑清之。屡遭排挤,官终权刑部尚书。有文才,今存《沧州尘缶编》。 ▶ 8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
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
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
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
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
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
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
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¹
注释:¹溅瀑叠城鼓:飞溅起的水堆叠成鼓起的城墙。瀑:喷起的水。鼓:凸起;涨大。
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
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¹
注释:¹高下普:从高处普降下来。
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
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
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
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
余波及井臼,春玉饮酡乳。
余波及井臼,春玉饮酡乳¹
注释:¹春玉饮酡(tuó)乳:春玉米喝了这水,乳头般的颗粒像喝醉了酒的脸一样红。酡,饮酒脸红。
江吴夸七蹋,足茧腰背偻。
江吴夸七蹋¹,足茧腰背偻。
注释:¹七蹋:整天用人力踏的水车。蹋同踏。七:旧时分一昼夜为十二个时辰,通常以卯至酉为昼,共七个时辰,此处引申为一整天。
此乐殊未知,吾归当教汝。
此乐殊未知,吾归当教汝。
永州山清水秀,溪流纵横。宋代,各地便盛行筑坝拦水,出现了以腾涌之水为动力,以竹编叶扇带动装水竹筒的筒车车水灌田地,以至梗稻如云。诗人游永州,见到以后,惊叹之余,大加赞赏,写下此诗。诗中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筒车车水的奇观、功力和丰收在望的农家乐图。以江浙一带的脚踏水车比较,赞赏了永州丰富的水利资源,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欣喜之情。

xiāngzhúchēshuǐjīngdàoyúnshūnéngrényuàn--zhāngxiàoxiáng

xiànglónghuànyīngzhúlóngxíng

liánmiánshíchēbǎizhōu

zhuǎnlúnjiùhànsuì

héngjiāngsuǒshíjiàndiéchéng

shényùngāngāoxià

lǎonóngyòngzhīshùnleqiān

bàosūndàihuángdànkàncuìlàng

jǐngjiùchūnyǐntuó

jiāngkuājiǎnyāobèilóu

shūwèizhīguīdāngjiào

风从落帆休,天与大江平。
风从落帆休,天与大江平。
僧坊昼亦静,钟磬寒逾清。
僧坊昼亦静,钟磬寒逾清。
淹留属暇日,植杖数连甍。
淹留属暇日,植杖数连甍。
颇与幽子逢,煮茗当酒倾。
颇与幽子逢,煮茗当酒倾。
携手霜木末,朱栏见潮生。
携手霜木末,朱栏见潮生。
樯移永正县,鸟度建康城。
樯移永正县,鸟度建康城。
薪者得树鸡,羹盂味南烹。
薪者得树鸡,羹盂味南烹。
香秔炊白玉,饱饭愧闲行。
香秔炊白玉,饱饭愧闲行。
业祠思归乐,吟弄夕阳明。
业祠思归乐,吟弄夕阳明。
思归诚独乐,薇蕨渐春荣。
思归诚独乐,薇蕨渐春荣。

  秋天,他从汴京起程归江南,先回洪外分宁(今江西修水)乡里,然后赴任,一路上写了许多纪游诗。这首诗为途经真州(今江苏仪征)阻风游长芦寺作。伯氏,指黄庭坚之兄黄大临,字元明。长芦寺,据《传灯录》记载:“真州长芦崇福禅院祖印禅师,讳智福,江州人。四处住持,胜缘毕集。三十年间,众盈五百。”可见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寺院。这首诗依黄大临的诗韵而作,故称次韵。在《山谷外集》卷八中,有一首题为《外舅孙莘老守苏州留诗斗野亭庚申十月庭坚和》的诗,作于这首诗之前,韵脚也和这首诗相同。喜欢写次韵诗,是黄庭坚诗的特点之一。

  这首诗写长芦寺下所见所遇,抒发了归江南故乡的喜说心情。

  起首四句,概括描写长芦寺外景,笔力雄健而自然。行旅之人对风势、风向往往特别敏感。第一句“风从落帆休”,把这种感受写得极其生动。江上行舟,人们往往从船帆上观察风力大小。此时船落下了帆,风也因帆落而停息。这种写法颇为出人意外。第二句“天与大江平”,极写形势的开阔,放眼远望,水天相连,十分壮观。以上为目之所见;三四句写耳之所闻。“僧坊昼亦静”,僧坊即长芦寺。寺院本是幽静的所在,在深秋季节,即使大白天,也常常寂无声息。不过,也不总是一点声音也没有。“钟磐寒逾清”,长芦寺里传来的钟磐之声,在寒风中,听起来更觉清越。这四句诗写了季节、环境、气氛,看似不费力,却极为精警,起笔不凡。

  接着用移步换形之法写各处景致。“淹留”四句写登高看景。诗人这次游长芦寺,客观原因是风不顺而滞留。在此诗之前,作者写有《阻风入长芦寺》。可见他颇有空暇,心情相当悠闲,所以能细细游赏。他时而拄杖高岗,闲数座座相连的寺院屋顶;时而路逢幽人,煮茶共话。

  接着诗人又换了一个角度,“携手”四句写从高处远望之景。“木末”,树梢。“携手霜木末”,极言立处之高。这句诗是从杜甫《北征》“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句化来。诗人倚栏俯视,看到了江潮上涨,看到了往来于永正县(宋代的真州,在唐代为永正县的白沙镇)江面上的船只;远远望去,连飞越建康(今江苏南京)城的鸟儿也看得见。这四句以极生动之笔,描绘了长芦寺登高眺望的一幅雄阔画面。特别是“潮生”、“墙移”、“鸟度”等词语,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

  “薪者”四句,写山中樵夫采得树鸡(一种生在树上的菌子,可食),引起诗人的一番联想。他想象樵夫把采得的树鸡,回家做成具有南方风味的羹汤,又把白玉般的秔米(即粳米),煮成香啧喷的米饭,一家人美美地饱餐一顿。樵夫一家的做饭、烹羹,其实并非诗人亲眼所见,他依然在长芦寺下山间闲行。但是他却从樵夫为一家人的生计而辛苦操劳,对照自己领着朝廷的俸禄,顿顿饱饭,还在这里游逛,渐愧之情油然而生。字里行间反映了作者可贵的爱民思想。

  最后四句写听到鸟叫声的感受。突然,草木丛中传来思归乐的啼叫声。思归乐是一种形状如斑鸠的小鸟,暮春时节,鸣声像“不如归去”,人们听到它的叫声,就会起思乡之情。古代诗人专有描写这种鸟的,如唐代元稹在《思归乐》中写道:“山中思归乐,尽作思归鸣。应缘此山路,自古离人征。”白居易在《和〈思归乐〉》中也说:“山中不栖鸟,夜半声嘤嘤。似道东归乐,行人掩泣听。”在离人听来,思归乐的叫声是凄凉的。可是黄庭坚这次归江南顺道回乡,感觉就大不一样了。在诗人耳中,思归乐的叫声不啻一曲动听的歌。思归乐在明亮的夕阳下婉转吟唱,十分悦耳,充满了温情。他在《阻风入长芦寺》诗中也曾流露了这种喜悦心情:“岁寒风落山,故乡喜言旋!”他自1067年(治平四年)登进士第,任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尉,到这次赴太和知县任,中间整整相隔十三年,内心是十分高兴的。

  “丛祠”四句和前面相接,是经过诗人精心构思的。细细寻去,针线极密。由“闲行”而听到“丛祠”(草木茂盛处的土地庙)思归乐的叫声;从“不如归去”的叫声,想到他正在回乡路上,喜上心来;这次回乡已在岁末,不久春天即将来临,那时薇蕨已经长得茂盛,聊能充饥,和前面“饱饭愧闲行”句相呼应。

  清代方东树说:“山谷之妙,起无端,大笔如椽,转折如龙虎,扫弃一切,独提精要之语。每每承接处,中亘万里,不相联属,非寻常意计所及。”(《昭昧詹言》卷十)这首诗正是体现了这一艺术特点。更为可贵的是,这首诗气象“雄远壮阔”,却并不显得作者在用力,可见诗人功力之深厚。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592-594页

yùnshìzhǎngxià--huángtíngjiān

fēngcóngluòfānxiūtiānjiāngpíng

sēngfāngzhòujìngzhōngqìnghánqīng

yānliúshǔxiázhízhàngshùliánméng

yōuziféngzhǔmíngdāngjiǔqīng

xiéshǒushuāngzhūlánjiàncháoshēng

qiángyǒngzhèngxiànniǎojiànkāngchéng

xīnzhěshùgēngwèinánpēng

xiāngjīngchuībáibǎofànkuìxiánxíng

guīyínnòngyángmíng

guīchéngwēijuéjiànchūnróng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悲歌可以¹当泣,远望可以当归²
译文:悲歌一曲代替思家的哭泣,登高眺望远方就当做返回了故乡。
注释:¹可以:此处作“聊以”解。²当:代替。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思念故乡,郁(yù)郁累(lěi)(lěi)¹
译文:茫茫的草木,重重的山岗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思乡的忧愁盈满心怀。
注释:¹郁郁累累:形容忧思很重。郁郁,愁闷的样子。累累,失意的样子。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译文:想要回家,可家中已无亲思,想要渡河却无船可渡。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心思¹不能言,肠中车轮转²
译文:心里思乡的悲愁无处可说,只能憋闷在心中,就像车轮在肠子里转动一般,阵阵绞痛。
注释:¹思:悲也。²肠中车轮转:形容内心十分痛苦。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

  这是一首描写游子思乡的诗,控诉战争带来的徭役之苦。诗人用浑朴自然的语句,写出了游子思乡不得归的百转愁思。

  “悲歌可以当泣”,诗一开头,劈头劈脑拦腰斩断许多内容,不难理解,这位悲歌者在此之前不知哭泣过多少回了,由于太伤心,以至最后以放声悲歌代替哭泣。接着写他这样悲哀的原因:“远望可以当归”。原来是一位游子,他远离故乡,无法还乡,只好以望乡来代替还乡了。不是真的“远望可以当归”,而只是聊以解忧,无可奈何罢了。这两句把许许多多人的生活体验作了典型的艺术概括,是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所以成为千古名句。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这是承接“远望”写远望所见,远望还是没有见到故乡。“郁郁”是写草木郁郁葱葱。“累累”是写山岗累累。“岭树重遮千里目”,茫茫的草木,重重的山岗遮住了望眼,难见故乡,不见亲人。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这两句是写思乡而未还乡的原因。家里已经没有亲人了,已经无家可归了。即便是有家可归,也回不去,因为“欲渡河无船”。所谓“欲渡河无船”,不仅仅是指眼前无船可渡,而是说自己处处受阻,前途坎坷,走投无路的意思,是这位游子悲惨命运的形象写照。这正是他思乡、望乡的根本原因。这样写,就比《艳歌行》所表达的要沉痛得多了。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这两句写游子心中纷烦复杂、无限愁怅的思绪难以倾诉,就好像有车轮在肠中转动。末句用形象的比喻手法写出远在他乡的征夫的无限离愁,把感觉中的心理体验转化为视觉上的形象存在,比喻贴切恰当,不但“转”字关合得自然,同时能准确传神地传达出痛楚之感:愁绪随车轮转动而缓缓抽出,绵延不绝。

  这首诗和《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在思想内容上相似。最后两句均是“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但《古歌》是触景生情,而这首诗,既不写景,也不叙事,它以真挚的感情痛苦的体验而动人心弦。可以说,抒情诗的意境,并不在于写景和叙事,只要感情真挚感人能引起共鸣,那么诗的意境就在不同的读者的脑海中幻化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了。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 选注.乐府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第2版):52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10-111

bēi

míng liǎnghàn 

bēidàng yuǎnwàngdàngguī 
niànxiāng lěilěi 
guījiārén chuán 
xīnnéngyán chǎngzhōngchēlúnzhuàn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放船千里凌(líng)波去¹。略为²吴山³留顾。云屯(tún)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piān),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sōng)¹⁰旧隐,巢(cháo)¹¹故友,南柯梦、遽(jù)¹²如许¹³
译文:放舟于江面上,千里波涛,云水茫茫,经过吴山只是稍微的浏览了一下景色。云层密密聚集在水府附近,江涛汹涌追随着巫山神女奔走。众水汇成大江滔滔东注人海。匆匆奔波向南的北方游子,满怀壮志却偏感报国到无门,随着年华流逝忽然觉得要走到垂暮之年。想起伊阙和嵩山的隐居生活,跟巢父、许由一样的林下故友,那时的生活竟如同南柯一梦,很快消失转眼之间已成过去。
注释: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¹凌渡去:乘风破浪而去。凌,渡,逾越。²略为:稍微,形容时间短暂。³吴山:泛指江南之山。⁴留顾:停留瞻望。⁵水府:星官名。谓天将下雨。⁶神女:指传说中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⁷九江:诸水汇流而成的大江。九,极言其多。长江由众多支流汇聚而成,故曰九江。⁸北客:北方南来之人,作者自称,因其家在洛阳,故曰北客。⁹翩然:指舟行迅疾如飞。¹⁰伊嵩:伊水与嵩山,均在河南境内。¹¹巢由:巢父、许由,都是古代的隐士。¹²遽:就。¹³如许:如此。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回首妖氛¹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²。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zhào)³,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译文:回望中原金兵还未彻底扫除,试问人间抗敌的英雄在何处?空怀有报效国家的奇谋良策,可怜无人赏识不被重用,白羽扇早已堆积满了灰尘。想当年东吴末帝孙皓用铁索横截江面,晋军烧断铁索,战船长驱东下,攻破金陵,吴主孙皓被迫投降心情无比悲苦。如今我只能独自愁敲桂木短桨,悲愤地低诵那古曲梁父吟,热泪像雨一样横流,止不住心中万分的悲伤。
注释:¹妖氛:凶气,指金兵。²白羽:白羽扇,古代儒将常挥白羽扇,指挥作战。³桂棹:船桨的美称,此代指船。⁴梁父:即《梁父吟》,一作《梁甫吟》,乐府《楚调曲》名。今存古辞,传为诸葛亮所作。

  这首词是建炎年间,作者避难江南,舟行长江时所写。上片从船上所见,引出对承平时期即“靖康之难”以前隐居生活的回忆,暗寓时移世变、身世飘零之感。下片直陈时事,痛心“妖氛未扫”,敌寇猖獗,英雄无觅,报国无路,只能“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洒江天。全篇即景抒情,间以叙事和义论,声情悲苦,忧时伤乱,表达了词人对国事的关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词的上片写去国离乡之感。词开篇即展现了一幅开阔的画面:千里波涛,云水茫茫,词人放舟于江面上。但美丽的江南山水只赢得词人“略为留顾”,这暗示了曾迷恋山水的词人此时已无心陶醉于这烟云环绕的吴越山水。放船长江,顺流东下时,除了略顾江苏南部诸山之外,就只看到滚滚江水和片片白云了。三、四两句“云屯水府,涛随神女”和“涛屯水府,云随神女”一样,是互文合指,形容长江之上云聚涛涌的景象。

  诗人面对长江的壮丽景色,不禁产生感慨,故紧接前六句说:“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壮心偏感,年华将暮”。诗人从洛阳逃难到南方,所以自称“北客”。自己有报国壮志,但是报国无路,年龄却又一天一天老了。这怎能不使人感慨呢。其实,这还不仅是感慨,它还包含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正因为对现实不满,自然会怀念过去的岁月,怀念过去的人和事,面对青山绿水,词人想到往昔繁华的洛阳,回忆起曾游乐于山水间的“伊、嵩旧隐,巢、由故友”。他们是有时代特征的历史人物,代表着他们自身,同时又无疑是词人过去记忆的象征。“旧隐”“故友”,定是让词人感慨万分。靖康之变前那疏狂自放于山水间的生活已成为永远的过去,且一去不复返。词人不禁长叹“南柯梦、遽如许”。时光流逝给人带来的苍老与无奈已是人生中很痛苦的事情了,何况生逢乱世,国将亡的悲痛,这岂止是韶华已逝、壮志不再的悲哀。

  下文由一“念”字领起,将生活镜头拉回到作者早年在洛阳隐居的时代。伊、嵩,指洛阳附近的伊阙、嵩山,这里代指洛阳一带。巢、由,指唐尧时的著名隐士许由、巢父,这里代指作者在洛阳隐居时的朋友。词人早年敦品励行,不求仕进。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之前,朝廷曾征召他到京城,拟授以学官,他坚辞不就,自我表白说:“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非所愿也。”(《宋史·文苑传》)他满足于诗酒清狂,徜徉山水的隐逸生活:“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漫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敕,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鹧鸪天》)这就很形象地描绘了他疏狂懒漫,傲视王侯,不求爵禄,不受羁绊的性格。现在当他身遭丧乱,落拓南逃的时候,回忆起过去那种令人神往的隐逸生活,犹如南柯一梦。真是“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朱敦儒《临江仙》)梦醒得如此快,觉来无处追寻。他对过去隐逸生活的向往,其意义不在隐逸生活本身,而在于他的隐逸生活带有时代特色。封建时代,文人要隐居,必须有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朱敦儒隐居伊、嵩时,北宋社会呈现出来的尽管是一片虚假的太平景象,但毕竟还能保住中原,人民生活基本安定,比朱敦儒写作这首词的时候所过的流离转徙生活要好得多。所以朱敦儒对过去隐居伊、嵩生活的怀念,其实质是希望赶走金兵,恢复中原,回到以前的那个时代去,是爱国家、爱民族的表现。

  全词直抒胸臆,词情激越,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合为一体。整首词是南渡时期词人个人情感的表现,展现了一个不同于“神仙风致”的志士形象。同时,词作折射出的是一代文人士大夫的历史命运,尤其是心怀理想志向而命途多舛的南安志士的前途,可谓南渡时期一代士人的缩影。

参考资料:
1、 高文炳.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06:第330页
2、 姜钧编.宋词大鉴赏:外文出版社,2012.05:第197页
3、 唐圭璋,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593页

shuǐlóngyín ·fàngchuánqiānlíng

zhūdūn sòngdài 

fàngchuánqiānlíng lüèwèishānliú yúntúnshuǐ tāosuíshén jiǔjiāngdōngzhù běipiānrán zhuàngxīnpiāngǎn niánhuájiāng niànsōngjiùyǐn cháoyóuyǒu nánmèng  
huíshǒuyāofēnwèisǎo wènrénjiān yīngxióngchù móubàoguó liányòng chénhūnbái tiěsuǒhéngjiāng jǐnfānchōnglàng sūnlángliáng dànchóuqiāoguìzhào bēiyínliáng lèiliú 
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
垂杨叶老莺(yīng)哺儿,残丝¹欲断黄蜂归。
译文:垂杨的绿叶已老,莺鸟在哺育幼雏,柳絮不再吹绵,黄蜂儿已不见踪迹。
注释:¹残丝:游丝也,虫类所吐之丝,飘浮空中。沈约诗:“春风起春树,游丝暧如网。”
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
绿鬓(bìn)¹年少²金钗客³,缥(piǎo)壶中沉琥珀
译文:头发漆黑的少年伴着金钗女郎,手执银壶,仍在琥珀美酒中沉溺。
注释:¹绿鬓:乌黑的头发。²年少:少年。³金钗客:指女郎。⁴缥粉:青白色。⁵琥珀:松柏树脂的化石,色淡黄或红褐,此指琥珀色的酒。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译文:花台已经向暮,芳春就要告辞,晚风吹起了落花,正在半空中飞舞。
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
(yú)(jiá)相催不知数,沈郎¹青钱²夹城³路。
译文:夹城路结满榆荚,似在催游人归去,哦,夹城路,一条青钱铺就的路。
注释:¹沈郎:晋代沈充,《晋书·食货志》载吴兴沈充铸小钱,谓之“沈郎钱”。²青钱:榆荚,色白,成串,形似钱。³夹城:唐代长安东城墙为双重城墙,中有路,很宽大,是帝王自宫中赴曲江、芙蓉园游览的通道。

  首二句写暮春景象,诗语无片言只字言及暮春,远比明言还要强烈。因为四种物色的形象是那样鲜明,有力地打人人们的感官,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可以看出:那育雏的春莺就栖止在浓枝密叶之中,那欲绝的游丝也正伴着黄蜂飘然飞去。动静相问,层次分明,交织成一幅浑融的圆面,见出诗人运笔状物之妙。

  次二句转入人事活动。两句诗只摆出青春少年,妙龄女子,青白色的酒壶中满盛着琥珀色美酒,不再说什么,而一幅青年男女游春宴饮的画面已呈现在我们眼前。至于那宴饮的具体情景,是否“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欺缴”,都留给人们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加以补充。艺术的启示力极强,含蓄而有余味。将这两句与首二句合观,宴饮乃发生在暮春背景之下,这不禁又发人深省。明媚春光,可谓良辰美景。男女游赏,可谓赏心乐事。面对暮春,他们是想用赏心乐事去冲淡良辰美景即将逝去的失落心境呢?还是惶恐于良辰美景的即将消歇,想更多享受一些赏心乐事呢?总之,两种情景的重合,使这两句诗从字面之外喷薄出一股珍时惜逝、汲汲不可终日的浓郁情思。诗意不是出自诗语所叙,而是产生于甄种情景的配合,耐人品味,妙不可言。

  诗的后半句写大好春光无可挽回地逝去。这样一点简单的意思,用了四句诗,却不觉冗长,其中大有奥妙。“花台”二旬将花与春充分拟人化,写得生动引人,情意缠绵。本来是春去花谢,主动者在春,诗人却偏偏反转来说,花谢春归。由于花事欲暮,不免使春兴味索然,要黯然辞别归去了。然而花对于春,又是那样饱含系恋之情。你看,花瓣虽已离枝,却还要做一次最后的挣扎,随风回旋起舞,它是多么想用自己的生存留住那美好的春天。这落花恋春的背后又何尝不括含青年惜时的深慨。落花的情态又不免诱发一个问题:它那竭尽生命的努力,便能留住春天吗?这使得后两句很自然地成为这一问题的回答,一呼一应,迭宕有致。四句诗里隐含一问一答,以落花为问,以榆荚为答,构思巧妙,笔路活脱,意趣盎然。

  这首诗形象凸出,色彩鲜明,无论是垂杨春莺,残丝黄蜂,还是绿鬓金钗,落花青钱,无不、以其分明的形色深深印入人们脑中。而其组章造意,含蓄奇掘,攫人思绪。这些都表现了李贺诗艺术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639页
2、 滕学钦疏译.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中国书店,2010.09:第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