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代顾虎头,骨相自雄伟。
不令长天宫,亦合丞御史。
能贫安四壁,无愠可三已。
昨来立清班,国士相顾喜。
何因将使节,风日按千里。
汲黯不居中,似非朝廷美。
太任录万事,御坐留谏纸。
发政恐伤民,天步薄冰履。
苍生忧其鱼,南亩多被水。
公行图安集,信目勿信耳。
今代顾虎头,骨相自雄伟。
不令长天宫,亦合丞御史。
能贫安四壁,无愠可三已。
昨来立清班,国士相顾喜。
何因将使节,风日按千里。
汲黯不居中,似非朝廷美。
太任录万事,御坐留谏纸。
发政恐伤民,天步薄冰履。
苍生忧其鱼,南亩多被水。
公行图安集,信目勿信耳。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24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秋在水清山暮(mù)¹蝉,洛阳树色鸣皋(gāo)²烟。
译文:秋水清澈蝉鸣不歇,远望暮色苍茫洛阳树色依稀可辨。
注释:¹暮:傍晚。²鸣皋:山名。狄宗亨要去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嵩县东北。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译文:送君离去后心中愁绪无穷尽,只能空度这凉风飒飒的秋天。

  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全诗内容是诗人对朋友真挚情谊的表达,抒发的是惜别之情。

  “秋在”“暮”字可以看出送行的时间是秋天的傍晚。“水清”,说明天晴气爽,“暮蝉”,黄昏的时候还有蝉在鸣叫。“洛阳”是诗人与狄宗亨惜别的地方,也就是今河南省洛阳市;“鸣皋”,狄宗亨要去的地方,在河南省嵩县东北,陆浑山之东有“鸣皋山”,相传有白鹤鸣其上,故名。又称九皋山,山麓有鸣皋镇。本句中的“树色”和“烟”是写景,暮色苍茫中洛阳“树色”依稀可辨,这是实写;在洛阳是看不到鸣皋的“烟”的,但与朋友惜别时,向朋友要去的地方望去,烟雾朦胧,这是虚写。

  诗的后两句直抒情怀。“愁不尽”说明两人情谊非同一般和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后句侧重点是“空度”,他说,你走了我很惋惜无人与我做伴,只能白白度过这个凉风飒飒、气候宜人的秋天。这两句语意浅近,而诗人与狄宗亨的深厚情谊却表现得十分深刻,即所谓“意近而旨远”。

  这首诗语言通俗流畅,含意隽永深沉,虽然只有四句,但却以情取景,借景抒情,委婉含蓄,意余言外。因为一首“七绝”只有二十八个字,表现的思想感情又较复杂,这也就难怪诗人惜墨如金,用一字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第二句以“烟”字概括说明想象中的鸣皋景物,第三句以“愁”字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皆是妙笔。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yì)¹,通国²³弈者也。使弈秋诲(huì)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¹⁰有鸿鹄(hú)¹¹将至¹²,思¹³¹⁴弓缴(zhuó)¹⁵而射之¹⁶。虽与之俱学¹⁷,弗若之矣¹⁸。为是其智弗若与(yú)¹⁹?曰²⁰:非然也²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¹弈秋:弈:下棋。(围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²通国:全国。通:全。³之:的。⁴善:善于,擅长。⁵使:让。⁶诲:教导。⁷其:其中。⁸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⁹虽听之:虽然在听讲。¹⁰以为:认为,觉得。¹¹鸿鹄:指大雁、天鹅一类的鸟。¹²将至:将要到来。¹³思:想。¹⁴援:引,拉。¹⁵弓缴:弓箭。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¹⁶之:代词,这里指鸿鹄。¹⁷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地人在一起学习。¹⁸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¹⁹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²⁰曰:说。²¹非然也:不是这样的。矣:了。弗:不如。

  弈秋是第一个史上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手,也是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人。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子正义》里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卜徒父是也。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

  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围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子同时代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测他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

  孟子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手,并成为象征性名词。后世称某高手为“当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水平与国手相当。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天鹅)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的,如从云中撒下。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子倾心聆听。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笙突然不响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不是弈秋不明围棋奥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

  这两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它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们,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xué

mèng xiānqín 

    qiū tōngguózhīshànzhě shǐ使qiūhuìèrrén rénzhuānxīnzhìzhì wéiqiūzhīwéitīng rénsuītīngzhī xīnwéiyǒuhóng鸿jiāngzhì yuángōngzhuóérshèzhī suīzhīxué ruòzhī wéishìzhìruò yuē fēirán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栊,雨湿纱栊。(月在杯中 一作:月也杯中)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¹同,云湿纱栊,雨湿纱栊。(月在杯中 一作:月也杯中)
译文:回忆昔日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花影映照在酒杯中,皓月也倒映在酒杯中。今晚同样在楼台举杯赏月,可是乌云密布,雨水浸湿了纱窗,哪里还有月光。
注释:¹尊:同“樽”,酒杯。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浑欲¹乘风问化工²,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³,歌且从容。
译文:我简直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这天路没法打通,想送个信吧信也难通。画堂里没有月亮,只有红烛高照,让我们慢慢把酒喝几盅,慢慢把曲唱到终。
注释:¹浑欲:简直想。²化工:指自然的造化者。³从容:悠闲舒缓,不慌不忙。

  该词上片描写了词人回忆曾经在一个晴朗的中秋,置身丹桂丛中,月波花影荡漾在酒杯中,而今晚云雨湿了纱窗,只有蜡烛闪光的情景,下片描写了词人想要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宫,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只得在烛光下慢慢喝酒、唱歌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上片,用对比的手法写今宵中秋无月之遗憾。

  起首二句,逆入,因今思昔。起笔入题,回忆先年中秋之夜,碧霄无云,皓月当空, 桂影婆娑,桂花飘香,伴桂倚花,把酒赏月,“花在杯中,月在杯中”,怡然自得的情景。“花在”两句,笔意极工,透显空灵静境,欣喜之情。

  “今宵”三句,折转写今宵中秋楼台赏月,人酒依旧,却不见明月。原因是“云湿纱栊,雨湿纱栊”,今晚是个雨夜。曲笔写出赏月而不得月的沉闷而遗憾之情。

  下片写无月之夜的孤寂愁怀。换头紧承上片。

  “浑欲”三句,写企盼中秋之月的心情。“浑欲乘风问化工”写出盼月心情之急切,倍见其遗恨之深。此句暗中透出词人被朝廷闲置不用,报国无门之恨,他要“浑欲乘风”去质问皇上,为何如此对待他。“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写出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之情状,其怨恨之情显而易见。

  结末三句以景作结,写中秋无月之夜的寂寞愁情。词人在无奈之下,只得以红烛为伴,借酒浇愁,慢歌独饮,聊以自慰,以此来打发这个无月的漫漫长夜。其孤苦之状,历历在目。

  在这首词中,作者明伤“中秋无月”,实则有英雄末路之叹。全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语言明白晓畅,婉曲蕴藉,韵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刘坎龙.辛弃疾词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93页

jiǎnméi ·zhōngqiūyuè

xīn sòngdài 

duìzhōngqiūdānguìcóng huāzàibēizhōng yuèzàibēizhōng jīnxiāolóushàngzūntóng yúnshī湿shālóng shī湿shālóng  (yuèzàibēizhōngzuò yuèbēizhōng )
húnchéngfēngwènhuàgōng nántōng xìnnántōng mǎntángwéiyǒuzhúhuāhóng bēiqiěcóngróng qiěcóngróng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¹,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chǔ)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shú)与天地阴阳之事²。而贤者³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译文:事情的发展有必然如此的原因,情理有原本如此的根源。只有天下最冷静的有修养的人,才能从细微的变化中预知发展的结果。月亮周围起晕,将要刮风,屋柱石础返潮,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人世间事情的发展变化,道理情势的相互因循,其空疏难知、变化莫测的程度,怎能与天地阴阳之事相比呢?而贤能的人也有不知道的,那是什么缘故呢?是爱憎的感情扰乱了他们的思想,利害得失的考虑影响了他们的行为。
注释:¹静者:指能够冷静地观察周围事物而做出合理结论的贤人。²天地阴阳之事:指自然现象。古人认为自然界有阴阳二气,二气交互发生作用,便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自然变化。³贤者:旧说以为是影射欧阳修。据史书记载,曾巩曾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的文章,欧阳修大加赞赏,并帮助王安石考取了进士。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昔者,山巨源¹见王衍²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qǐ)³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yǎn)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zhì)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xuàn)世,非德宗之鄙(bǐ)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译文:从前,山巨源见到王衍后,就说:“将来贻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这个人。”郭子仪见到卢杞后,就说:“这个人如果得志,我的子孙就会一个也留不下来。”从今天的情况分析起来,那道理确实是可以预见的。依我看来,王衍这个人,容貌言语方面,确实有欺世盗名的地方,然而,他不忌恨别人,不妄求,只是随波逐流,假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呆子,哪怕仅是一个一般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像王衍这样的人,又怎么能把天下搞乱呢?卢杞的奸险,固然足以败坏国家,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谈不足以欺世,如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又怎么会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山、郭二公对王、卢二人的预言,或许也未必一定如此。
注释:¹山巨源:山涛(205—283),字巨源,晋初人,任吏部尚书,为当时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喜好评论人物,对王衍的评价不高。²王衍(256—311):字夷甫,晋初人,任尚书令、太尉。衍有盛才,常自比子贡。当时晋室诸王擅权,他周旋于诸王间,唯求自全之计,后死于战乱之中。郭汾阳:即郭子仪(697—781),唐华州(今属陕西)人,累官至太尉、中书令,曾平定安史之乱,破吐蕃,以一身系国家安危者二十年,后封为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³卢杞:字子良,唐滑州(今河南滑县一带)人,唐德宗时任宰相,搜刮民财,排斥异己。杞相貌丑陋,好口辩。后被贬职死于外地。⁴忮:嫉恨。⁵惠帝:晋惠帝(290—306在位),晋开国君主司马炎之子,以痴呆闻名。他在位时不理朝政,大权旁落,终导致“八王之乱”,晋室随之衰败。⁶眩:通“炫”,惑乱。⁷德宗:唐德宗(780—805在位),唐代晚期的庸君,他削去郭子仪的兵权,重用卢杞,导致朝政紊乱。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lǚ)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kē)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gòu)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lǔ)之衣。食犬彘(zhì)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tè),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译文:现在有个人,口中说着孔子、老子的话,亲身实践着伯夷、叔齐的行为,招纳一些沽名钓誉之士和不得志的人,共同制造舆论、自我标榜,(把自己)说成是颜渊再世孟轲复生,实际上却居心叵测,阴险狠毒,与一般人的志趣不同。这人是把王衍、卢杞合于一身了,他造成的祸害难道可以用语言形容吗?面孔脏了不忘洗脸,衣服脏了不忘洗衣服,这是人之常情。现在(这个人)却不是这样,穿奴仆穿的衣服,吃猪狗吃的食物,头发蓬乱像囚徒一样,满面灰尘像居丧一样,却大谈诗书,这难道是他的真性情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成为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样的人。用盖世的好名声,来促成他尚未形成的祸患,虽然有想把国家治好的君主,爱好贤才的宰相,还是会举荐他,任用他的。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将是必然而没有疑问的,这就不只是王、卢二人所能比得上的了。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hè)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译文: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并无显赫的功勋。”假使这人不被重用,那么我的话就说错了,而这个人会有怀才不遇的感叹。谁能知道祸患将会到这样严重的地步呢?假使不是这样的,(他受到了重用)天下将要遭受到他的祸害,而我会获得能见微知著、察言识人的美名,那就太可悲了。

  把《辨奸论》全文连贯起来看,在写作目的上,作者确有所指,而所指的具体人物,作者又未点明。我们也没有必要进行烦琐考证。仅就立意谋篇上来说,本文确属古文中的名篇。

  作者提出的“见微知著”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轻视小事情,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积累而成的。“防微杜渐”早就是古人奉为圭臬的名言。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见微知著,可为千古观人之法。”

  本文突出的成功之处在于谋篇。文章开始先将天象和人事进行比较,指出了人事比天象更难掌握,并说明这是由于“好恶”和“利害”所形成的必然结果。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不能不令人首肯。接着,又通过历史上山涛、郭子仪对王衍、卢杞的评论,说明了山、郭二人的评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所疏漏,这就为下文的“今有人”起了铺垫作用。本文的第三段是作者倾注全力发泄的部分,将“今有人”的种种表现尽情地加以刻画,一气呵成,有如飞瀑狂泄,其笔锋之犀利,论证之严谨,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而在结尾处,作者又留有余地地提出两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就使人感到作者所持的公允的态度。

  作者在批评“有的人”时,把生活习惯(如不修边幅)也作为攻击的口实,未免失之偏颇了。但是,这点微疵并不足以影响本文的成就。

biànjiānlùn

xún sòngdài 

    shìyǒuzhì yǒurán wéitiānxiàzhījìngzhě nǎinéngjiànwēiérzhīzhù yuèyùnérfēng chǔrùnér rénrénzhīzhī rénshìzhītuī shìzhīxiāngyīn shūkuòérnánzhī biànhuàérzhě shútiānyīnyángzhīshì érxiánzhěyǒuzhī  ?hàoluànzhōng érhàiduówài !

    zhě shānyuánjiànwángyǎnyuē  tiānxiàcāngshēngzhě rén ! guōfényángjiànyuē  rénzhì sūnlèi ! jīnéryánzhī yǒujiànzhě guānzhī wángyǎnzhīwéirén róngmàoyán yǒushìérdàomíngzhě ránzhìqiú chén shǐ使jìnhuì jǐnzhōngzhǔ suīyǎnbǎiqiān cóngérluàntiānxià ?zhījiān bàiguó ránérxuéwén róngmàodòngrén yánxuànshì fēizōngzhīàn cóngéryòngzhī ?yóushìyánzhī èrgōngzhīliàoèr róngyǒuwèirán !

    jīnyǒurén kǒusòngkǒng lǎozhīyán shēn zhīxíng shōuzhàohàomíngzhīshì zhìzhīrén xiāngzàozuòyán míng wéiyányuān mèngchū éryīnzéixiǎnhěn rén shìwángyǎn érwéirén huòshèngyánzāi ?miàngòuwàng gòuwànghuàn rénzhīzhìqíng jīnrán chénzhī shíquǎnzhìzhīshí qiúshǒusāngmiàn értánshīshū qíngzāi ?fánshìzhījìnrénqíngzhě xiǎnwéijiān shùdiāo  kāifāngshì gàishìzhīmíng érwèixíngzhīhuàn suīyǒuyuànzhìzhīzhǔ hàoxiánzhīxiāng yóujiāngéryòngzhī wéitiānxiàhuàn ránérzhě fēièrzhī 

    sūnyuē  shànyòngbīngzhě zhīgōng  shǐ使rénéryòng yánwéiguò érrényǒuzhītàn shúzhīhuòzhīzhìzāi ?rán tiānxiàjiāngbèihuò érhuòzhīyánzhīmíng bēi !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清溪¹流过碧山头²,空水³(chéng)一色秋
译文: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清。
注释:¹清溪:清澈的溪水。²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³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⁴澄鲜:明净、清新的样子。⁵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清。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隔断红尘¹三十²里,白云红叶两悠悠³
译文: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的白云、山中的红叶都悠闲自在,这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注释:¹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此泛指人世间。²三十:非确数,只是写其远隔人世,写其幽深。³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前两句借水中的倒影写景。这两句诗实际上化用了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诗的意境。因为清溪不可能流过碧山头,所流过的只能是碧山头在水中的倒影。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就不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了。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后两句即景抒怀。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从象征意义上说,这“白云”的任意漂游,“红叶”的飘逸自得,更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真实写照。

  作品题为“秋月”,而笔墨却始终集中在写秋月笼罩下的山间小溪上,这就是构思的独到之处。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可谓大家手笔。

参考资料:
1、 乔万民.千家诗·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53-54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35

qiūyuè

zhū sòngdài 

qīngliúguòshāntóu kōngshuǐchéngxiānqiū 
duànhóngchénsānshí báiyúnhóngliǎngyōuyō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