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君园林地,泽我清凉襟。高鸟云路晚,孤蝉杨柳深。
扫君园林地,泽我清凉襟。高鸟云路晚,孤蝉杨柳深。
风微汉宫漏,月迥秦城砧。光景坐如此,徒怀经济心。
风微汉宫漏,月迥秦城砧。光景坐如此,徒怀经济心。

chóngzuò--dài

sǎojūnyuánlínqīngliángjīngāoniǎoyúnwǎnchányángliǔshēn

fēngwēihàngōnglòuyuèjiǒngqínchéngzhēnguāngjǐngzuò怀huáijīngxīn

马戴

马戴

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阳(今河北省曲阳县)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 17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梅子黄时¹日日晴,小溪泛尽²却山行³
译文: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
注释:¹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²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³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绿阴¹不减²来时路,添得黄鹂(lí)³四五声。
译文: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水路上的风景相比也毫不逊色,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更增添了些幽趣。
注释:¹阴:树荫。²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³黄鹂:黄莺。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中行走时轻松愉快的心情。此诗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第一句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7.12(2012.7重印) : 第798-799页 .

sāndàozhōng

zēng sòngdài 

méihuángshíqíng xiǎofànjìnquèshānxíng 
绿yīnjiǎnláishí tiānhuángshēng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暮色苍茫看劲松¹,乱云飞渡仍从容²
译文:暮色苍茫中看那傲然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树,任凭翻腾的云雾从身边穿过,它仍然泰然自若。
注释:¹劲松: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树。²仍从容:指劲松面对飞渡的乱云仍从容不迫。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天生¹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²
译文: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注释:¹天生:天设地造,未加人工修饰。²险峰:在山崖上才能领略到这样无限的风光。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是毛泽东1961年9月9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里。

  诗人有“从容”之心态,才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也不难想像,当时全国人民在黑暗中摸索,在崎岖小路上攀登,在艰难险阻中寻求治国自强的真理,并表现出浩浩傲然之骨气,正是有这样的领导集团,才得以顶住了强大的外来压力,战胜了来自国外的挑战,使国内经济建设事业得以在困难中继续向前推进,“不畏劳苦的人”正在“劳苦”中苦苦寻觅。

  此诗头两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是说,在苍茫的暮色中,你看那刚劲的青松,任凭翻腾的云雾从身边穿过,它仍然泰然自若;那漫天飞舞的云雾也显得从容不迫。这两句写劲松不屈不挠的战斗姿态。

  “暮色苍茫”描绘了“劲松”所处的时空环境,用来象征一种暂时混乱不清的局面。1959年到1961年,连续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大量减产,进口粮食又受到封锁,口粮严重短缺,人心不稳。再加上工业生产也急速下降,人们一时感到恐慌,前途渺茫,迷失了方向。

  在“暮色苍茫”的情况下,那些飞鸟也都躲在自己的窝里,惟有那棵不屈不挠的“劲松”送走了多少个“暮色苍茫”的夜晚,“乱云飞渡”是当时的实景,描绘出乱云的凶猛、它象征当时来自国外反动政治势力的压力。具体指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集团,疯狂叫嚣要反攻大陆;各国反动势力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进行了大肆攻击;苏联领导人挑起中苏论战,并把两党之间的原则争论变为国家争端,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巨大压力。面对暮色中的乱云,劲松仍然从容不迫地挺立在那里,毫不动摇;面对各国反动派反华大合唱,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但没有被吓倒,而且进行了顽强有力的反击,经受了磨炼,取得了胜利。“仍从容”表示临危不惧、毫不动摇、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气魄。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仙人洞自然天成,它的无限风光在险峻的山峰之上。这两句蕴含很深的哲理。要想看到无限美好的风光,必须登上最险要的高峰。推而广之,我们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扫除各种反动势力的阻挠。要想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必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必须出大力,流大汗,才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那么对一个人来说,要想成为“劲松”,就必须经受住各种艰苦的磨难和考验。

  这首诗通过对劲松和仙人洞生动的描写,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了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本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寓理于景。毛泽东根据照片的内容和生活的实际情况,首先塑造两个主要形象:“劲松”和“仙人洞”。然后塑造“暮色”、“乱云”、“险峰”等次要形象,它们作为背景出现在诗中,从而构成了庐山仙人洞这一“无限风光”的艺术境界。它不但形象生动,气势宏伟,使人深受感染,而且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理,使人得到启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无论是干事业还是做学问,为了实现理想要不懈地追求、奋斗;或者当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受到挫折、身处逆境的时候,都应该充满必胜的信心,进行不懈的努力,敢于攀登险峰,去夺得最后的胜利。因此,这首绝句成为了寄情于景、寓理于景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毛润之.《毛泽东选集》 .邯郸创建的晋察冀日报社印刷:人民出版社,1944
2、 王玉孝 等.《毛泽东诗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王玉孝 等.《毛泽东诗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3、 潘强恩 等.《毛泽东诗词全集赏析》:延边人民出版社,2008年

jué ·wèijìntóngzhìsuǒshèshānxiānréndòngzhào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cāngmángkànjìnsōng luànyúnfēiréngcóngróng 
tiānshēngxiānréndòng xiànfēngguāngzàixiǎnfēng 

於铄王师,遵养时晦。
(wū)¹(shuò)²王师³,遵(zūn)(huì)
译文:英勇威武的王师,挥兵东征灭殷商。
注释:¹於:叹词。此处表赞美。²铄:通“烁”,光明辉煌。³王师:王朝的军队。⁴遵:率领。⁵养:攻取。⁶时:是。⁷晦:晦冥,黑暗。
时纯熙矣,是用大介。
时纯¹(xī)²矣,是用³大介
译文:周道光明形势好,故有死士佐周王。
注释:¹纯:大。²熙:兴,光明。³是用:是以,因此。⁴介:助。
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
我龙¹受之,蹻(jiǎo)²王之造³
译文:有幸承受天之宠,勇武之士投武王。
注释:¹龙:借为“宠”。荣,荣幸。²蹻蹻:勇武之貌。³造:诣,到。一说借为“曹”,众,指兵将。
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zài)¹用有嗣(sì)²,实³维尔(tǒng)
译文:武王用他去伐商,为国立功美名扬。
注释:¹载:乃。用:以。²有嗣:有司,官之通称。³实:是。⁴尔:指周武王。⁵公:通“功”,事业。一说指周公、召公。⁶允:借为“统”,统领;一说信。⁷师:武王之师。

  《酌》是《大武》五成的歌诗,《毛诗序》云:“《酌》,告成《大武》也。”(关于《大武》的详细介绍,可参看《周颂·我将》一篇的鉴赏文字)《大武》五成的乐舞表现的是周公平定东南叛乱回镐京以后,成王命周公、召公分职而治天下的史实。当时天下虽然稳定,但仍不能令人放心,所以成王任命周公治左、召公治右,周公负责镇守东南、召公镇守西北,即所谓“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诗经·鲁颂·閟宫》)。楚先祖熊绎此时受封于丹阳(今秭归附近),为子爵,盖亦有协助镇守江南的用意。就《酌》诗的内容而言,前五句是成王歌颂王师的战绩,并对统兵出征的统帅表示感激之情,也就是感激和歌颂周公。后三句是成王任命周公、召公分职而治天下。当然,这时仍是周公摄政,但任命之事则不能不以成王的名义,告庙仪式的主人公也不能不是成王。故该诗的主人公表面上是成王,而实际上还是周公。《酌》向来多被认为是周公的乐舞(如郑笺云:“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归政成王,乃后祭于庙而奏之。”),也可证实这一点。前人或以为此诗是颂武王伐殷的,但武王并无“周公左召公右”的任命,而且诗中的“晦”也是泛指,不一定特指殷纣王。故不从。诗名为“酌”,《毛序》以为是“斟酌”之意(即“斟酌文武之道”),云:“言能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也。”恐不妥。“酌”亦可作汋、彴、勺等,就是以勺舀酒灌祭祖先神灵,说明该诗是灌祭祖先时所唱的歌。以歌诗而言则曰《酌》,以乐舞而言则曰《勺》,《仪礼》、《礼记》皆言舞《勺》,《勺》即《酌》。郑觐文《中国音乐史》云:“(《礼记》)《内则》曰:‘十三舞《勺》。’又:‘成童舞《勺》舞《象》。’……《勺》为武舞,其诗为《酌》之章。按诗歌之节以为舞,列为学校普通教科,故曰成童则舞《勺》舞《象》。”可见《酌》作为乐舞,在当时是与《象》舞一样颇具代表性的。它可以作为《大武》的一成与其他五成合起来表演,就像现代舞剧中的一场,也可以单独表演。具体的舞蹈动作,参见《周颂·我将》一篇对《大武》的全面介绍。

  此诗文句古奥,今人读来多不解其妙。若拈出孙鑛“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原为《孙子》中语)的评语以为启发,恐怕读者对其前半部分弦乐柔板般的从容与后半部分铜管乐进行曲般的激昂就会有一定的感悟。欣赏《颂》诗,所当留意之处,就在这如斑驳的古鼎彝纹饰的字句后所涵蕴的文化张力。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694页

zhuó

míng xiānqín 

shuòwángshī zūnyǎngshíhuì 
shíchún shìyòngjiè 
lóngshòuzhī jiǎojiǎowángzhīzào 
zàiyòngyǒu shíwéiěrgōngtǒngshī 
门有车马客,问君何乡士。
门有车马客,问君何乡士。
译文:门前有车马来,问我是哪里人。
捷步往相讯,果得旧邻里。
(jié)¹往相讯²,果得旧邻里。
译文:我快步赶上去访问,果然找到了自己的旧乡邻。
注释:¹捷步:快步。²讯:访问。
凄凄声中情,慊慊增下俚。
凄凄步中情,慊(qiè)¹增下俚(lǐ)²
译文:听到家乡的步音心中悲凄,因此讲话中也增加了不少家乡的话。
注释:¹慊慊:凄苦忧愁的样子。²下俚:《下里巴人》,泛指俗曲。这里意为听到家乡的步音心中悲凄,因此讲话也增加了不少家乡的土话。
语昔有故悲,论今无新喜。
语昔有故悲,论今无新喜。
译文:同忆往事,过去的欢乐和悲苦都一一叙述。
清晨相访慰,日暮不能已。
清晨相访慰,日暮不能已。
译文:清晨的时候出去相访老乡,到日暮降临还迟迟不肯回来。
欢戚竞寻叙,谈调何终止。
欢戚竞寻叙,谈调何终止。
译文:我们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辞端竟未究,忽唱分途始。
辞端竟未究,忽唱分途始。
译文:但人生终需一别,我们毕竟要中途分别。
前悲尚未弭,后戚方复起。
前悲尚未弭(mǐ)¹,后戚方复起。
译文:刚才的悲苦回忆还没有停止,又新添许多忧愁。
注释:¹弭:停止。
嘶声盈我口,谈言在我耳。
(sī)¹步盈我口,谈言在我耳。
译文:在分别时,我不禁凄楚哽咽,对旧友说着一些分别保重的话:
注释:¹嘶:凄楚哽咽。
“手迹可传心,愿尔笃行李。”
“手迹¹可传心,愿尔笃(dǔ)行李²。”
译文:“记得以后常常写信过来,来表达你的心情,愿你前方行路好好保重。”
注释:¹手迹:指写信。²笃行李:指行路时保重。
这首诗是鲍照拟古乐府而作,写的是朋友惜别的感伤之情。
怪朝来、片红初瘦,半分春事风雨。丹山碧水含离恨,有脚阳春难驻。芳草渡。似叫住东君,满树黄鹂语。无端杜宇。报采石矶头,惊涛屋大,寒色要春护。
怪朝来、片红初瘦¹,半分春事风雨。丹山碧水含离恨,有脚阳春²难驻。芳草渡。似叫住东君³,满树黄鹂恨。无端杜宇。报采石矶头,惊涛屋大,寒色要春护。
译文:早上起来,看到繁花凋落心中讶异,原来是昨晚一场风雨将春色大大损毁。您所到之处,如阳春之煦物,能令百姓昭苏,如今却要调走了,因此丹山碧水充满了离别的愁绪。在芳草萋萋的渡口,树上的黄鹂不停地鸣叫,仿佛在恳请即将离去的春天再多留一会儿。杜鹃啼声里满是无可奈何之情。听闻采石矶头风高浪急,满目寒凉,正需要春阳呵护。
注释:摸鱼儿:词牌名,又名“摸鱼子”“买陂塘”“双蕖怨”“迈陂塘”“山鬼谣”等。以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六字,上片十句六仄韵,下片十一句七仄韵。王子文:王埜,字子文,号潜斋,金华人,是南宋后期主战派官员。在理宗淳祐年间,曾先后知隆兴、镇江等府,又任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等职,负责江防要务。他曾上疏反对和议,认为“今日之事宜先定规模,并力攻守”,所以非常注意水军的建设,在任职期间,大力修造船舰,守险备具,又增设“游兵”巡江,并提倡屯田,使得“江上晏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他还是个文武兼通的“儒将”,是学者真德秀的弟子,尊崇朱熹之学,又擅长诗词,工书法。太平州:州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当涂、芜湖繁昌、湾沚等地。¹片红初瘦:指繁花凋落。²有脚阳春: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后因用以喻地方官施行德政之词。³东君:春神,此兼指王埜。⁴杜宇:即杜鹃鸟,相传为古蜀帝杜宇失位后之魂所化,故名。⁵采石矶: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东岸,为牛渚山突出长江而成,江面较狭,形势险要。阳关唱:指离别时唱的歌。阳关,曲名。《阳关曲》反复诵唱,谓之“阳关三叠”。
阳关唱,画鹢徘徊东渚。相逢知又何处。摩挲老剑雄心在,对酒细评今古。君此去。几万里东南,只手擎天柱。长生寿母。更稳步安舆,三槐堂上,好看彩衣舞。
阳关唱,画鹢(yì)¹徘徊东渚(zhǔ)。相逢知又何处。摩挲(suō)²老剑雄心在,对酒细评今古。君此去。几万里东南,只手擎(qíng)天柱³。长生寿母。更稳步安舆(yú),三槐堂上,好看彩衣舞
译文:人们唱起了离歌,画着鹢鸟的船在东渚徘徊,即将启程。不知到下次在什么地方相逢?在饯别的酒筵上,你我抚弄着宝剑,雄心壮志依旧存在,喝着酒细细谈古论今。您这一去,在东南几万里的土地上,成为撑持大局的擎天一柱。祝您母亲长寿,更能稳坐安车,您在三槐堂上,还能孝养父母。
注释:¹画鹢:指船首画鹢鸟的船。²摩挲:抚摸,抚弄。³擎天柱:托住天的柱子。后以喻担负重大任务的人。⁴寿母:《诗经·鲁颂·閟宫》:“鲁侯燕喜,令妻寿母。”⁵稳步:一作“稳坐”。⁶安舆:即安车。老年人和妇人乘坐的车子。⁷三槐:《周礼·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后世即以三槐比喻三公一类的高层官员。《宋史·王旦传》载,王祜在院中种了三棵槐树,并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后代子孙因此修建三槐堂以为纪念。⁸彩衣舞:《太平御览》卷四一三引《孝子传》:“老莱子年七十,至孝。尝着彩衣,为亲取饮上堂,失足,恐父母伤心,因僵仆为婴儿啼以娱亲。”后遂以“老莱娱亲”“彩衣舞”等表示孝养父母。

  这是李昴英成名之作。它气势磅礴,将离别之恨表现得深沉、细腻;同时,又充满着乐观主义的激情,催人奋进。

  “怪朝来、片红初瘦,……”以“怪”字领起,表达自己惊诧之情,一下子便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住了。是什么令他感到意外呢?噢,是春天的繁花开始飘落了。花儿萎谢用“瘦”字去形容,使人仿佛看到一个娟美俏丽的人儿忽然颦眉蹙额,清减了几分。接着,作者以“半分春事风雨”倒点原因,解开前面自设的疑团。“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原来昨晚一场摧花的风雨将春色大大损毁了。“半分”,说明了摧损程度。这就是词家的所谓“逆笔”,目的是使重点突出。

  “有脚阳春”。(一本作“有脚艳阳”)是对能施“惠政”的官员的传统称颂恨,意思是说他所到之处,如阳春之和煦,能令百姓昭苏。但现在“阳春难驻”,王埜大人要调走了,因此连山水似乎也充满离愁别恨。读到这里,我们顿悟前面写春残景象不只是为了烘染离别的气氛,而是对“阳春难驻”作形象的说明。“芳草渡。似叫住东君,满树黄鹂恨。”写渡头景色。在芳草萋萋的渡口,树上的黄莺正在啼啭,仿佛是恳请即将离去的春天再多留驻一会儿。黄鹂即黄莺,鸣声婉转悦耳。这里“芳草”两句也是融情于景,借啼鸟之惜春,比喻自己对王埜的依依惜别。

  然而王氏的调动是国家的需要、时局的要求,所以感情尽管上难以割舍,也只能分手了。在词中,这一转折是由“无端杜宇”四字开始的。无端,即没有来由,无缘无故;这里含有无可奈何之意。杜宇的叫声与“不如归去”相近,所以又名“催归”。这里说“报采石矶头,惊涛屋大,寒色要春护”的是杜鹃鸟,其目的是与上句的“黄鹂”相照应,扣紧暮春景色,让景、情、事打成一片,使整个上半阕的意境更显浑成。采石矶,在安徽当涂牛渚山北部,突入长江中,奇险雄伟,“惊涛屋大”是说长江风急浪高。

  后三句意思是说,当涂江面一带,风狂浪恶,满目寒凉,正需要春阳的呵护。意思是那里位置的重要和形势的艰危险恶,须由豪杰之士去支撑局面。我们知道,自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国灭亡后,次年蒙古兵即大举南下,攻四川、湖北、安徽等地,淳祐十二年(1252)又掠成都,一时烽烟四起。

  上阕借景抒写惜别之意,情绪一波三折,从开头至“阳春难驻”,是一开:“叫住东君”是一合;至“寒色要春护”又是一开。“将恋恋不舍而又不得不舍的心绪描绘得细腻传神。

  下阙以送别情景过渡,然后再转入临别赠言。

  “阳关唱,画鹢徘徊东渚。”人们唱起了骊歌,远行的船只即将启航了。临别之际,人们自然希望后会有期,但何时何地才能见面呢?世事实在难以预料,不过,既然已经以身许国,个人的事亦无需多虑了。

  “相逢知又何处”一句,正表达了词人这种复杂的心情。于是,在饯别的酒筵上,两人同抒壮怀,细评今古。“摩挲老剑”,如同诗词中常见的“抚剑”、“看剑”一样,表明词人渴望施展抱负:“剑”而说“老”,则表明他们经过千磨百折而雄心犹存,不是难能可贵吗?

  “君此去。几万里东南,只手擎天柱。”这是作者对友人的殷殷嘱望,希望他负起拱卫东南的重任,做撑持时局的擎天一柱。由此亦可见两人相知之深,相期之切。

  全词写到这里,一气呵成,情郁而辞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但下面收束处出恨涉腐,令全篇有所减色。

  “长生寿母。更稳坐安舆,三槐堂上,好看彩衣舞。”这是顺带为王埜之母祝寿,并表王之孝顺。安舆,也叫“安车”,是妇女、老人乘坐的小车。三槐堂,是有关王姓的典故。这里用典为王氏祝寿之词。彩衣舞,用老莱子七十娱亲的故事。这种词句象李调元《雨村词话》指出的,“乃献寿俗套谀词”,算是败笔。

  总之,全词大体写得不错,而尤以上半阕为佳:跳荡转折,情景相生,感喟甚深,境界亦大。下阕上半则富雄直之气,大有“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之概。作为一首送别词。它密切结合当前景色与情事,大处着眼,细心落笔,将私人离合之感与整个社稷安危连系起来,融“小我”入“大我”,使作品(就前面大半而言)保持旺盛气势和较高的格调,应当说是颇为难得的。这正是作者胸襟抱负与艺术手腕的完美结合。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982-198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