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宫歌舞地,蝶戏鸟还鸣。玉座人难到,铜台雨滴平。
魏宫歌舞地,蝶戏鸟还鸣。玉座人难到,铜台雨滴平。
西陵树不见,漳浦草空生。万恨尽埋此,徒悬千载名。
西陵树不见,漳浦草空生。万恨尽埋此,徒悬千载名。

xiāngquètáiyuàn--dài

wèigōngdiéniǎoháimíngzuòrénnándàotóngtáipíng

西língshùjiànzhāngcǎokōngshēngwànhènjǐnmáixuánqiānzàimíng

马戴

马戴

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阳(今河北省曲阳县)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 17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紫禁仙舆(yú)(jié)¹来,青旂(qí)²遥倚望春台。
译文:清晨的朝阳破云而出,就像皇家的銮驾从天边驶来。高楼上谁穿着青袍眺望,就像望春台边随风飘扬的青旗。
注释:¹诘旦:平明﹐清晨。²旂:同“旗”。古代指有铃铛的旗子。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不知庭霰(xiàn)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译文:我不知道今天庭院中竟然落下了雪花,还以为是昨夜院中的树枝上开出的花。
不知道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还以为昨夜庭院枝上开了花,比喻生动、贴切。
山家为割千房蜜,稚子新畦五亩蔬。
山家¹为割千房²蜜,稚子新畦(qí)³五亩蔬。
译文:山我割取了许多蜂房的原蜜,幼子最近刚分畦种植了几亩蔬菜。
注释:¹山家:山居的人家,此诗人自指。²房:指蜂房。³畦:原指田畦,田垅,此处用为动词,指分畦种植。屈原《离骚》:“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五亩蔬:孟郊《立德新居》诗:“独治五亩蔬。”苏轼《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诗有云:“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⁴五亩:非实指。
更有南堂堪著客,不忧门外故人车。
更有南堂堪著客,不忧门外故人车。
译文:还有建好的南堂足可以待客,不愁友人的车马停满门外。

nántángshǒu ·

shì sòngdài 

shānjiāwéiqiānfáng zhìxīnshū 
gèngyǒunántángkānzhuó yōuménwàirénchē 
湿云粘雁影,望征路,愁迷离绪难整。千金买光景,但疏钟催晓,乱鸦啼暝。花悰暗省,许多情,相逢梦境。便行云都不归来,也合寄将音信。
湿云¹粘雁影,望征路,愁迷离绪难整²。千金买光景³,但疏钟催晓,乱鸦啼暝(míng)。花悰(cóng)暗省,许多情,相逢梦境。便行云都不归来,也合寄将音信。
译文:阴湿湿的浓云粘着沉滞的雁影,遥望离人的征程愁情迷乱,离绪难以调整。纵有千金来买芳华风景,但徐缓的钟声催促着黎明,乱飞的乌鸦啼唤着昏暝。感花伤别使我心绪暗省,多少深情,竟付与了相逢的梦境,即便是一片行云,全不肯归来,也该寄个音信,让我心宁。
注释:瑞鹤仙:词牌名。《清真集》、《梦窗词集》并入“高平调”。各家句豆出入颇多,兹列周邦彦、辛弃疾、张枢三格。双片一百二字,前片七仄韵,后片六仄韵。第一格起句及结句倒数第二句,皆上一、下四句式。第三格后片增一字。¹湿云:湿度大的云。浓云。²整:指调整。³光景:光阴;时光。⁴暝:日落,天黑。⁵花悰暗省:悰,欢乐。指心头所能回味的。⁶行云:喻指所爱的人。
孤迥,盟鸾心在,跨鹤程高,后期无准。情丝待剪,翻惹得旧时恨。怕天教何处,参差双燕,还染残朱剩粉。对菱花与说相思,看谁瘦损?
孤迥(jiǒng)¹,盟鸾(luán)心在²,跨鹤³程高,后期无准。情丝待剪,翻惹得旧时恨。怕天教何处,参差双燕,还染残朱剩粉。对菱(líng)与说相思,看谁瘦损
译文:孤独而又高远呵,鸾凤盟约我记在心间,乘鹤高飞跨上云程,后会相期的愿望没有准定。待要快剪般剪断情丝,反惹得旧时的怨恨在心中乱涌。只怕老天教他到了何处,像比翼参差的飞燕有了双飞双宿,忘了我这还染着残朱剩粉的娇容。对着菱花镜,跟那镜中人儿诉说相思情,看看谁有一副消瘦、憔悴的面容。
注释:¹孤迥:孤独而清高。²盟鸾心在:指盟约记在心中。³跨鹤:指成仙飞升。⁴翻惹得:反而引起。⁵剩粉:残余的脂粉。谓余香。⁶菱花:即指菱花镜。⁷瘦损:消瘦。

  此词为思妇闺怨之作。上片写别后离愁。望长天灰云漫漫,一行大雁正如自家一样唳声哀哀地飞向远方的空茫。“湿云粘雁影”中的“湿”、“粘”二字用得十分绝妙。云湿,意味着将要落雨,它能将雁影“粘”住,表明雁飞得无力而缓慢,其实这都是词人眺望云空雁阵时的一种主观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独特的、准确的,因而当他用一个千锤百炼后的“粘”字将这种感觉贴切地表现出来时读者就觉得非常新颖、触目,立刻就和自身曾经有过体验发生共鸣,不禁击节叫绝。仰望云天之后,词人便放眼前瞻,前面长路漫漫,征尘迷濛,“愁远”之情自然又涌上心来。家乡是一步比一步离得远了,亲人的面影,昔日的温馨纷乱如丝地在自己的心头缠绕着,剪不断,理还乱,又怎能整出个头绪来呢?

  以下词人继续抒写旅途的辛劳和感怀。“疏钟催晓,乱鸦啼暝”二句写出他晓行夜宿的情状,清晨晓钟催他出发,黄昏乱鸦迎他寄宿。一个“催”字点出千金难买的光阴之倏忽不停;一个“啼”字点出在昼逝夜来的匆促行旅中心情之哀伤如乱鸦的悲鸣。其实“疏钟”也无所谓“催晓”,“乱鸦”也无所谓“啼暝”,这“催”与“啼”不过是诗人.的一种感觉,一种内心情绪的外化,是诗人.主观情绪对客观外界景物的渗透。“花悰暗省”以下数句是诗人.在行旅的寂寞中对昔日欢情追忆与眷恋,诗人.与新欢的相逢只能在梦中恍惚的瞬间;而音书的久杳则更增添了心中的幽怨与怅恨。

  下阕进一步抒写词人客居异乡的情怀。“孤迥”二字是一个总的概括,“迥”者,深远也。孤寂因离家愈远而愈深,真乃“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还生”者也。“盟鸾心在”数句表明词人盟誓之心不变,但毕竟不能如仙人似地跨鹤出世,在茫茫红尘之中前程尚难逆料,情丝还是趁早斩断为好;然而正待剪时,反而惹得旧情更浓,怀恨更炽。这样就把词人对恋情欲罢不能的矛盾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怕天教何处”三句是一个诗意的象征和哲理性的感喟,从字面上说,诗人.是吟叹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双飞的燕子,就难免衔落花染蕊粉;实际上是指人,都难于逃脱男女之爱,而一旦为爱所持,便难于摆脱相思之苦,这是古往今来人类注定的宿命。因此接下来词人便在想象中遥对他的所思者说:“咱们都对着菱花镜瞧瞧吧,看谁在相思中瘦得最厉害?在外飘泊的我一点都不比你少瘦呵!”看来词人陆叡实在是位情种,他的痴心并不比他闺中的所爱差。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266-267页

ruìxiān ·shī湿yúnzhānyànyǐng

ruì sòngdài 

shī湿yúnzhānyànyǐng wàngzhēng chóunánzhěng qiānjīnmǎiguāngjǐng dànshūzhōngcuīxiǎo luànmíng huācóngànxǐng duōqíng xiāngféngmèngjìng biàn便xíngyúndōuguīlái jiāngyīnxìn 
jiǒng méngluánxīnzài kuàchénggāo hòuzhǔn qíngdàijiǎn fānjiùshíhèn tiānjiàochù cēnshuāngyàn háirǎncánzhūshèngfěn duìlínghuāshuōxiāng kànshuíshòusǔn 
洪渥,抚州临川人。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家贫。以进士从乡举,有能赋名。初进于有司,连辄出;久之乃得官。官不自驰骋,又久不进,卒监黄州麻城之茶场以死。死不能归葬,亦不能返其孥。里中人闻渥死,无贤愚皆恨失之。
洪渥¹,抚州临川人。为人和平。与人游,初²不甚欢,久而有味。家贫。以进士从乡举,有能赋名。初进于有司,连辄(zhé)³;久之乃得官。官不自驰骋,又久不进,卒监黄州麻城之茶场以死。死不能归葬,亦不能返其孥(nú)。里中人闻渥死,无贤愚皆恨失之。
译文:洪渥是抚州临川人。为人温良和顺,和别人交友,开始时不很让人喜欢,交往久了就感到很有味。家里贫穷,凭着进士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有擅长作赋的才名。刚开始被推荐给有关部门,总是接连被罢黜,很久才得到一官半职。做官后又不奔走钻营,又很久不升职,最后死于黄州麻城茶场监任上。死后不能归葬,也不能使他的妻子儿女返回家乡。乡里人听说洪渥死了,无论是贤能的还是愚笨的人都遗憾失去他。
注释:¹洪渥:抚州临川人。²初:开始。³辄出:总是。⁴孥:儿子。
予少与渥相识,而不深知其为人。渥死,乃闻有兄年七十余,渥得官而兄已老,不可与俱行。渥至官,量口用俸,掇其余以归,买田百亩,居其兄,复去而之官,则心安焉。渥既死,兄无子,数使人至麻城,抚其孥,欲返之而居以其田。其孥盖弱,力不能自致。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悲之。其经营之由不已,忘其老也。渥兄弟如此,无愧矣。渥平居若不可任以事,及至赴人之急,早夜不少懈。其与人真有恩者也。
予少与渥相识,而不深知其为人。渥死,乃¹闻有兄年七十余,渥得官而兄已老,不可与俱行。渥至官,量口用俸,掇(duō)²其余以归,买田百亩,居其兄,复去而之官,则心安焉。渥既死,兄无子,数使人至麻城,抚其孥(nú),欲返之而居以其田。其孥盖弱,力不能自致。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zhé)悲之。其经营之由不已,忘其老也。渥兄弟如此,无愧矣。渥平居若不可任以事,及至赴人之急,早夜不少懈(xiè)³。其与人真有恩者也。
译文:我年轻时和洪渥相识,但不了解他的为人。洪渥死后,才听说他有一个哥哥年纪已七十多了,洪渥得到官职时他哥哥已很老了,不能和他一起去做官的地方。洪渥到任后,根据自家人口使用俸禄,把多余的钱拿回故乡,买了百亩田,给他哥哥,又离开家乡去做官,然后才感到安心了。洪渥死后,他哥哥又没有儿子,就多次派人到麻城,安抚他的妻儿,想要让他们返回家乡然后把田给他们居住。他的妻儿因为很柔弱,没有能力自己回家。他的哥哥也已很老了,没有办法,一想起洪渥就感到悲伤。但他经营田产仍然不停止,忘记自己已老了。洪渥兄弟能做到这样,应该没有羞愧了。洪渥平时看起来好像是不能做事情的人,等到别人有急难需要他去奔走解救时,他早早晚晚不敢稍有懈怠。他对于别人是真有恩惠啊。
注释:¹乃:才。²掇:留取。³懈:松懈。
予观古今豪杰士传,论人行义,不列于史者,往往务摭奇以动俗;亦或事高而不可为继;或伸一人之善而诬天下以不及。虽归之辅教警世,然考之中庸或过矣。如渥所存,盖人人所易到,故载之云。
予观古今豪杰士传,论人行义,不列于史者,往往务摭(zhí)¹奇以动俗;亦或事高而不可为继;或伸一人之善而诬天下以不及。虽归之辅教警世,然考之中庸或过矣。如渥所存,盖人人所易到,故载之云。
译文:我看古今杰出人物的传记,往往根据人的品行道义来写的,像那些不被写进历史的人,往往一定要挑选那些奇特而惊人的事来让他感动世俗;有的是选择那些高尚得无人能继的事迹来写;有的是为了表彰一个人的善行来批判天下人赶不上他。虽然他们这样写是出于用辅教来惊醒世人,然而求证于中庸这也未免是过分了。像洪渥这样的关心人,应该说是人人能做到的,所以我就记下了他的事迹。
注释:¹摭:拾取。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huàn)¹(jī)²共凄凄³,春半如秋意转迷
译文: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
注释:¹宦情:做官的情怀。²羁思:客居他乡的思绪。³凄凄:形容悲伤难过。⁴春半:春季二月。⁵迷:凄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山城¹过雨百花尽²,榕叶满庭莺(yīng)乱啼³
译文: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
注释:¹山城:这里指柳州。²尽:凋零。³榕叶满庭莺乱啼:借景讽刺当时把持朝政的守旧派人物。

  这首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

  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叠相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春半如秋”,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意转迷”三字,则就“春半如秋”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

  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这首诗写景肃杀萧条。写情凝重深沉。二月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反激起诗人一片宦情与羁思,其构思立意均不同常态,而其遣辞造语又极平淡。苏轼《东坡题跋》曾就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出评论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内容丰富充实而字面却略显枯干淡泊的作品,其实正是诗人苦心锤炼的结果,是诗歌创作艺术的极高境界。这样的作品往往“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咀嚼久之,才能得其真味。

liǔzhōuèryuèróngluòjǐnǒu--liǔzōngyuán

huànqínggòngchūnbànqiūzhuǎn

shānchéngguòbǎihuājǐnróngmǎntíngyīnglu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