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落欹斜此路中,盛时曾识太平风。晓迷天仗归春苑,
零落欹斜此路中,盛时曾识太平风。晓迷天仗归春苑,
暮送鸾旗指洛宫。一自烟尘生蓟北,更无消息幸关东。
暮送鸾旗指洛宫。一自烟尘生蓟北,更无消息幸关东。
而今只有孤根在,鸟啄虫穿没乱蓬。
而今只有孤根在,鸟啄虫穿没乱蓬。

chéngxiàn西dàozhōnghuáishù--róng

língluòxiézhōngshèngshícéngshítàipíngfēngxiǎotiānzhàngguīchūnyuàn

sòngluánzhǐluògōngyānchénshēngběigèngxiāoxìngguāndōng

érjīnzhǐyǒugēnzàiniǎozhuóchóng穿chuānméiluànpéng

吴融

吴融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27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殷先作晋安南府长史掾,因居浔阳,后作太尉参军,移家东下。作此以赠。
殷先作晋安南府¹长史掾(yuàn),因居浔阳²,后作太尉³参军,移家东下。作此以赠。
译文:殷景仁原先任江州晋安郡南府长史椽,因而住在浔阳。后来作太尉参军,迁移全家东下。我作这首诗赠给他。
注释:殷晋安:即殷铁,字景仁,陈郡长平(今河南省西华县)人,累官至侍中、尚书仆射、中书令。¹南府:晋安郡分设的南郡。¹长史掾:郡丞的书记。长史指郡丞;掾是掌书记之职。²因居浔阳:晋安郡地处偏僻的南端,殷景仁就把家小安置在浔阳(在今江西九江市)。³太尉:官名,指刘裕。⁴东下:由浔阳去建康,沿江东下。
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
游好¹非少长,一遇尽²(yīn)³
译文:好友相交并不久,一见如故意诚恳。
注释:¹游好:谓交游、相好。²尽:极。³殷勤:情意恳切深厚。
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
信宿¹(chóu)²清话³,益复知为亲。
译文:流连忘返对畅谈,更加知心相亲近。
注释:¹信宿:连宿两夜。《左传》庄公三年有“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之句。《诗经·豳风·九罭):“公归不复,于女(通‘汝’)信宿。”毛传:“再宿曰信;宿犹处也。”亦兼有流连忘返之意。《水经注·江水二》:“流连信宿,不觉忘返。”²酬:应答,交谈。³清话:犹清谈,谓无世俗之谈。⁴益复:更加。
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去岁¹家南里²,薄³作少时邻。
译文:去岁迁家至南村,你我短时为近邻。
注释:¹去岁:指义熙六年(410年)。²南里:即南村。诗人于去岁迁居于此。³薄:句首助词,无义。⁴少:短。
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
负杖¹(sì)²游从³,淹留忘宵晨
译文:持杖游乐相伴从,随兴所至忘时辰。
注释:¹负杖:持杖。负:凭恃。²肆:肆意,适意,纵情,任情。³游从:相伴而游。“肆游从”是说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游从的快乐之中。⁴淹留:久留,指流连忘返。⁵忘宵晨:谓无宵无晨,不分昼夜,指终日逍遥游乐,忘掉一切。宵:夜。
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
语默¹自殊势²,亦知当乖分³
译文:仕隐地位自不同,我知早晚当离分。
注释:¹语默:说话与沉默,代指仕与隐。²殊势:地位不同。³乖分:分离。
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
未谓¹²已及³,兴在兹春。
译文:不料离别已来到,动身就在此年春。
注释:¹未谓:没有想到。谓:以为。²事:指分离之事。³及:到,来临。⁴兴:起,动身。⁵言:语助词,无义。这两句是说,没有想到离别的事就来了,(您)在今年春天就动身。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¹
译文:飘飘拂面西来风,悠悠离别东去云。
注释:¹“飘飘”两句:比喻殷景仁的离去。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¹
译文:千里山川相阻隔,再度相逢难有因。
注释:¹难为因:难得有因由。因:因缘,机会。这一句是说,难有机会在一起谈笑了。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良才¹不隐世,江湖²多贱贫³
译文:贤才出仕能通达,江湖隐者多贱贫。
注释:¹良才:指殷景仁。²江湖:指隐居于江湖。³贱贫:作者自指。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¹有经过便,念²来存³故人
译文:倘若有便相经过,勿望来看老友人。
注释:¹脱:倘或,假如。²念:盼望的意思。³存:存间,探望。⁴故人:老朋友,作者自指。

  陶渊明的田园诗后之学者极其推崇津津乐道而于他的赠答酬和之作则所论甚少。其实,这类作品中,也有不少绚烂多姿、光彩夺目的佳篇,《与殷晋安别》便是其中的一首。

  诗前小序点明此诗的写作背景。开头八句以直陈方法、追叙开式,交代了与殷晋安交往、比邻的友谊。在写交往的时候,“一”与“尽”相连,“信宿”与“益复”相应,充分展示了一见如故、日益亲密的情景。殷晋安“口不谈义,深达理体”(《宋书·殷景仁传》),二人谈话内容很可能与清净闲适相关,而与功名利禄绝缘。

  在写比邻的时候,先点明时间、地点,而后写出朝夕相从的情景。义熙元年(405年)十一月,诗人辞去彭泽县令,返回浔阳,耕于南亩。三年后,遭逢火灾,“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戊申岁六月中遇火》)。经过两年多的困顿苦楚,乃于义熙六年(410年)移居南里之南村。殷陶两人比邻,自然倍加亲密。一“肆”一“忘”,写足了二人友情。诗从初次交往落墨,进而写朝夕游从,有别于一般送别诗开头的或写景,或抒情,或烘托环境气氛,这是此诗的第一个特点。

  然而快乐总有到头的时候,没想到时间不长,殷又要作太尉参军,而且就在这个春天里动身。两人一个归隐,一个升迁,分离是必然的。于是笔锋一转,以直率的语言写道:“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语默”者,仕隐也。《易·系辞》云:“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诗人运用这句成语,以表明二人意趣不同、处境不同。“殊势”,是说对形势的看法与处世的态度不一样:陶渊明以世路险恶,视仕途为“尘网”、“樊笼”而赋“归去来”;殷晋安则“有当世之志”(《宋书·殷景仁传》)。由此可见,“乖分”明写交往上的分离,暗示人生道路上的分歧,用得何等准确,何等深厚,而又何等率真。曰“知”曰“当”,说明分离是情理中事、预料中事,表现了诗人坦荡的胸襟与质朴的诗风。事真、意真、情真,正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者。临别之际,不写“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劝慰,不写“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的依恋,也不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凄伤,而从“或默或语”着眼,阐明“殊势”而“乖分”的自然之理,这又是一个特点。

  离别的时间终于到了,“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殷晋安移家东下,犹如天上行云,随着飘飘的西来风而悠悠东去,渐去渐远,渐远渐渺,终于消失在蓝天尽头。在这里,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对偶句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风驰云飞图,渲染了送别者的感情,增强了诗篇的艺术效果。此二句,与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丰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到吴会”等句,在以云行喻人之远去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而喻意大别。陶诗喻仕子行踪之速,曹诗喻征夫周流之苦。熔铸前人诗句为自己语言,抒发自己感情,而又不露痕迹,可算是这首诗的第三个特点。

  离别之事牵动离别之情:“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殷晋安东下,一程山,一程水,千里迢迢,山川相隔。这一别,“相去悠且长”(《古诗·烛烛晨明月》)嘉会难遇,言笑无因,寄心浮云,浮云不还;移情清风,清风无知,诗人怀念之情,亦因之而溢于言表。这两句承上,与“飘飘”二句配合在一起抒写离别之情。

  离别之情推及离别之理:“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这两句照应“语默”,再次表明自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的志趣。事实上,诗人并非一开始就想高蹈尘外的,他自己曾说:“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之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在《读史述·屈贾》中,他又说:“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可见他希望能够做稷、契一类的人物,施展才能。但是,由于仕途的污浊,官场的庸俗,以及天下的多故,名士的少全,因而发出“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辞》)的感叹。梁启超说:“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以后,我便数陶渊明”(《陶渊明》)。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二句,其“脱”字乃假设之词,诗人以之表希望意,盼望故人便时来访。这不仅是对殷晋安的叮嘱,也是自我真情的吐露,更是势殊而情深的表现。这一结尾,恰与开头遥相呼应,看似平淡,但透过平淡,见出诗人至诚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故人”二字,把读者的思想引导进入“信宿酬清话”“淹留忘宵晨”的情境之中,言尽而意不尽,有如曲终而余音袅袅,韵味无穷。

  这首送别诗,没有从送别入手,也没有拘泥于“祖道帐饮”“折柳相赠”的惯例,而是别开生面地先写交往,后写分离,再写希望,并将它们串成一片行云、一弯流水,使全诗珠联玉贯。在写分离的时候,在他人,也许要大写离愁别苦,而诗人却淡淡着墨,平平写来,点明“语”与“默”、“良才”与“贫贱”的差异,从而使诗的内容超出了一般送别诗。但诗人并没有就“殊势”作更具体的阐述,而在指出“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之后,急转直下,以假设之词、希望之意,倏然收住,诗人的全部真实感情都融化在全诗中,展示在读者面前。此诗强烈地表现出陶渊明诗歌的那种直率性格与平实语言的高度统一,人格美与艺术美的完好融合。

  苏轼对陶诗极其推崇,他说:“陶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与苏辙书》)在屡遭贬谪后,尤慕其为人而和其诗,《和陶与殷晋安别送昌化军使张中》,便是诸多和陶中的一首。尽管由于陶、苏处境不同,送别的对象不同,因而诗的内容、基调、情感,也都不同,但语言乃至结构的师承关系,却十分明显。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96-98
2、 邓安生.陶渊明《与殷晋安别》及移居新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03)
3、 缪钺.从平易中见深沉——陶渊明《与殷晋安别》诗赏析.文史知识,1992(07)
夜来酒醒清无梦,愁倚阑干。露滴轻寒。雨打芙蓉泪不干。
夜来酒醒清无梦,愁倚阑(lán)¹。露滴轻寒。雨打芙蓉²泪不干。
译文:在夜里酒醒了无梦境,周围一片清静,起来因忧愁而倚靠栏杆。夜深天寒,晶莹的露珠不断滴落,冰冷的秋雨落到荷塘的芙蓉花上,就像清泪未曾干过。
注释:¹阑干:即栏杆。用竹、木、砖石或金属等构制而成,设于亭台楼阁或路边、水边等处作遮拦用。²芙蓉:荷花的别名。
佳人别后音尘悄,瘦尽难拚。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佳人别后音尘¹悄,瘦尽难拚(pàn)²。明月无端³。已过红楼十二间。
译文:想起与露人一别之后,彼此音信全无,虽然身体不断地消瘦下去,但还是难以放弃思念。夜已更深,高悬的明月不知不觉地已经移过红楼十二间了。
注释:¹音尘:音信,消息。²难拚:犹难舍。³无端:引申指无因由,无缘无故。

  这首词抒发的是多情才子月夜相思的别情愁绪。起首二句点出时间是在深夜,隐含的背景是在酒醉之后,交代的事情是“清无梦”和“愁倚阑干”。用“清”字描写夜深人静酒醒之后神志的极端清晰和周围环境的极端宁静,见出词人当时索寞无聊的意绪。“无梦”二字,十分准确地描绘出酒醒之后神经依旧麻木思绪却骤然清醒之后,脑海里出现短暂的思维空白时的惶恐、无聊和失落。

  接下来两句写倚阑干时所见。“雨打”一句,化用唐代白居易《长恨歌》诗意:“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而抒情色彩更浓。这两句写景,实际上饱含着作者的主观色彩。

  过片交代愁因:与佳人一别之后,彼此音讯全无,而一片痴情,却日甚一日,纵然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瘦损不堪,也毫无衰竭之势。“瘦尽难拚”,可见出其愁情的深挚。

  最后两句,又转回写愁倚阑干所见。陷入沉思之中的词人,丝毫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地,夜已更深了,明月已经移过红楼十二间了。透过其“愁倚”时间之久,精神之集中,折射出其相思之深挚。“无端”二字,露出怨意,看似怨月,实则是词人内心无绪、愁怨难排时的痴语。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156-158

chǒuér··láijiǔxǐngqīngmèng--qínguān

láijiǔxǐngqīngmèngchóulángànqīnghánrónglèigàn

jiārénbiéhòuyīnchénqiāoshòujǐnnánpànmíngyuèduānguòhónglóushíèrjiān

湿云粘雁影,望征路,愁迷离绪难整。千金买光景,但疏钟催晓,乱鸦啼暝。花悰暗省,许多情,相逢梦境。便行云都不归来,也合寄将音信。
湿云¹粘雁影,望征路,愁迷离绪难整²。千金买光景³,但疏钟催晓,乱鸦啼暝(míng)。花悰(cóng)暗省,许多情,相逢梦境。便行云都不归来,也合寄将音信。
译文:阴湿湿的浓云粘着沉滞的雁影,遥望离人的征程愁情迷乱,离绪难以调整。纵有千金来买芳华风景,但徐缓的钟声催促着黎明,乱飞的乌鸦啼唤着昏暝。感花伤别使我心绪暗省,多少深情,竟付与了相逢的梦境,即便是一片行云,全不肯归来,也该寄个音信,让我心宁。
注释:瑞鹤仙:词牌名。《清真集》、《梦窗词集》并入“高平调”。各家句豆出入颇多,兹列周邦彦、辛弃疾、张枢三格。双片一百二字,前片七仄韵,后片六仄韵。第一格起句及结句倒数第二句,皆上一、下四句式。第三格后片增一字。¹湿云:湿度大的云。浓云。²整:指调整。³光景:光阴;时光。⁴暝:日落,天黑。⁵花悰暗省:悰,欢乐。指心头所能回味的。⁶行云:喻指所爱的人。
孤迥,盟鸾心在,跨鹤程高,后期无准。情丝待剪,翻惹得旧时恨。怕天教何处,参差双燕,还染残朱剩粉。对菱花与说相思,看谁瘦损?
孤迥(jiǒng)¹,盟鸾(luán)心在²,跨鹤³程高,后期无准。情丝待剪,翻惹得旧时恨。怕天教何处,参差双燕,还染残朱剩粉。对菱(líng)与说相思,看谁瘦损
译文:孤独而又高远呵,鸾凤盟约我记在心间,乘鹤高飞跨上云程,后会相期的愿望没有准定。待要快剪般剪断情丝,反惹得旧时的怨恨在心中乱涌。只怕老天教他到了何处,像比翼参差的飞燕有了双飞双宿,忘了我这还染着残朱剩粉的娇容。对着菱花镜,跟那镜中人儿诉说相思情,看看谁有一副消瘦、憔悴的面容。
注释:¹孤迥:孤独而清高。²盟鸾心在:指盟约记在心中。³跨鹤:指成仙飞升。⁴翻惹得:反而引起。⁵剩粉:残余的脂粉。谓余香。⁶菱花:即指菱花镜。⁷瘦损:消瘦。

  此词为思妇闺怨之作。上片写别后离愁。望长天灰云漫漫,一行大雁正如自家一样唳声哀哀地飞向远方的空茫。“湿云粘雁影”中的“湿”、“粘”二字用得十分绝妙。云湿,意味着将要落雨,它能将雁影“粘”住,表明雁飞得无力而缓慢,其实这都是词人眺望云空雁阵时的一种主观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独特的、准确的,因而当他用一个千锤百炼后的“粘”字将这种感觉贴切地表现出来时读者就觉得非常新颖、触目,立刻就和自身曾经有过体验发生共鸣,不禁击节叫绝。仰望云天之后,词人便放眼前瞻,前面长路漫漫,征尘迷濛,“愁远”之情自然又涌上心来。家乡是一步比一步离得远了,亲人的面影,昔日的温馨纷乱如丝地在自己的心头缠绕着,剪不断,理还乱,又怎能整出个头绪来呢?

  以下词人继续抒写旅途的辛劳和感怀。“疏钟催晓,乱鸦啼暝”二句写出他晓行夜宿的情状,清晨晓钟催他出发,黄昏乱鸦迎他寄宿。一个“催”字点出千金难买的光阴之倏忽不停;一个“啼”字点出在昼逝夜来的匆促行旅中心情之哀伤如乱鸦的悲鸣。其实“疏钟”也无所谓“催晓”,“乱鸦”也无所谓“啼暝”,这“催”与“啼”不过是诗人.的一种感觉,一种内心情绪的外化,是诗人.主观情绪对客观外界景物的渗透。“花悰暗省”以下数句是诗人.在行旅的寂寞中对昔日欢情追忆与眷恋,诗人.与新欢的相逢只能在梦中恍惚的瞬间;而音书的久杳则更增添了心中的幽怨与怅恨。

  下阕进一步抒写词人客居异乡的情怀。“孤迥”二字是一个总的概括,“迥”者,深远也。孤寂因离家愈远而愈深,真乃“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还生”者也。“盟鸾心在”数句表明词人盟誓之心不变,但毕竟不能如仙人似地跨鹤出世,在茫茫红尘之中前程尚难逆料,情丝还是趁早斩断为好;然而正待剪时,反而惹得旧情更浓,怀恨更炽。这样就把词人对恋情欲罢不能的矛盾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怕天教何处”三句是一个诗意的象征和哲理性的感喟,从字面上说,诗人.是吟叹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双飞的燕子,就难免衔落花染蕊粉;实际上是指人,都难于逃脱男女之爱,而一旦为爱所持,便难于摆脱相思之苦,这是古往今来人类注定的宿命。因此接下来词人便在想象中遥对他的所思者说:“咱们都对着菱花镜瞧瞧吧,看谁在相思中瘦得最厉害?在外飘泊的我一点都不比你少瘦呵!”看来词人陆叡实在是位情种,他的痴心并不比他闺中的所爱差。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266-267页

ruìxiān ·shī湿yúnzhānyànyǐng

ruì sòngdài 

shī湿yúnzhānyànyǐng wàngzhēng chóunánzhěng qiānjīnmǎiguāngjǐng dànshūzhōngcuīxiǎo luànmíng huācóngànxǐng duōqíng xiāngféngmèngjìng biàn便xíngyúndōuguīlái jiāngyīnxìn 
jiǒng méngluánxīnzài kuàchénggāo hòuzhǔn qíngdàijiǎn fānjiùshíhèn tiānjiàochù cēnshuāngyàn háirǎncánzhūshèngfěn duìlínghuāshuōxiāng kànshuíshòusǔn 
为范南伯寿。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以勉之。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piān)¹。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译文:范增轩为项羽不杀刘邦怒而撞碎玉斗,范蠡助越灭吴之后带着西施泛舟五湖。谓英雄之所以能够美名流传,就在于立功万里,为国家和君王效命。
注释:¹挂帆西子扁舟:用吴越时期越国大臣范蠡在破吴后与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hú),貂蝉元出兜(dōu)(móu)¹。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²试手不(fǒu)?寿君双玉瓯(ōu)³
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成为近臣是在战场上拼杀得来,并不是靠着恩宠。可笑泸溪地小如斗,不知道您肯不肯在那里小试牛刀?赠送给您两只玉瓯作为寿礼。
注释:¹兜鍪:战盔,貂蝉为侍从贵臣所着冠上的饰物。²牛刀:这里牛刀是大材,孔子曾以“割鸡焉用牛刀”比喻大材小用。³玉瓯:玉制酒杯。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五年(1178)。词中作者借为范如山祝寿的机会,鼓励他应该去泸溪,施展自己的才干,锻练自己的能力,准备为收复祖国失地建功立业。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的内兄。范氏一家都是很有民族气节的人,他父亲范邦彦曾仕金为蔡州新息县令,后率豪杰开城迎宋军,举家归宋。他很钦佩辛弃疾的忠心赤胆而把女儿嫁给了辛。辛跟范如山“皆中州之豪,相得甚”。范如山是个有才干的政治家,刘宰《故公安范大夫行述》说他“治官如家,抚民若子”,极受百姓拥护。他颇有忧世之心,常思恢复北土,但感于政治腐败,当道非人,又很想学陶渊明“躬耕南亩”,隐居不仕。

  淳熙五年(1178年)六月,南宋主战派名相张浚的儿子张拭(自号南轩),任荆湖北路安抚使,颇想干一番事业,轩范如山从金人占领区来,“知其豪杰,熟其形势”,便请他担任泸溪县令(即所谓“辟宰泸溪”)。范如山并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为,故“迟迟未行”。辛弃疾当时正任湖北漕运副使,很希望范能出仕荆湖,“轩作此词勉之”。词的主题就是劝他以国事为重,“万里功名莫放休”,时时挂念“君王三百州”,努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上片一开篇作者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掷地刘郎玉斗”。鸿门宴上刘邦令张良献玉斗给亚父范增,范增痛感项羽不听劝告放走刘邦,贻下后患,而将玉斗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另一个是,“挂帆西子扁舟。”春秋吴越之争时,范蠡献西施于吴王,以瓦解吴王斗志;灭吴后,不受越封,复取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返。写法都是似明而暗,一看便知是用典,但真正的用意却没有直接说出来,甚至连范增、范蠡的名字都没有出现。作者用这两个典的意思,主要轩范增、范蠡都与范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众,有胆有识的谋士,轩而即以二范比如山,希望他成为二范那样的人物,能竭诚尽智为自己的君国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个看来隐晦的开端,不但艺术上很有特色(隐含范如山姓氏,却不出一范字),从词的主旨说也是很好的开端,有了这个开端垫底,下面几句正面劝勉的话就显得很有力量,很动感情了。“千古风流”应在我辈身上,不要轻抛建功立业(“万里功名”)的时机,要时时想到大宋的万里江山(“三百州”)呵!

  下片,针对范如山“迟迟未行”的思想活动,进行劝勉。一方面称赞了范的大才宏志,预言他定能有所成就,一方面劝告他不要嫌泸溪令职位低小难以发挥作用。而应当以之作为搞大事业的起点。为了同时表达这两方面的意思,作者选用了四个典故。

  一是:“燕雀岂知鸿鹄”。陈涉辍耕垄上,慨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故事,借此表明自己理解范的志向,他的不愿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为。

  二是:“貂蝉元出兜鍪”。用的南齐将军周盘龙的故事。周年老不能守边,还朝为散骑常侍(皇帝侍从,能预闻要政),世祖戏问他:“你戴貂蝉(近侍贵臣冠饰)冠比起戴兜鍪(战盔)来如何?”周答:“此貂蝉从兜鍪中出耳。”意思是说我成为近臣是在战场上拚杀得来的,不是靠了恩宠。这里表示自己理解范有更大的才能,想得到更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但是想得到更大的尊荣,要想得到参预朝政的要位,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多作表现,积累“战功”。

  三是:南朝宋大将军宗悫的故事。宗晚年为豫州刺史,典签多所违执,宗怒叹“得一州如斗大,竟遭到典签的慢待!”辛借此表示自己体会到范的心情──以大才而屈居小小泸溪,且行动不能自主,难有作为。但也是劝他:宗悫都难免屈居下位,受小人之气,何况你我。典签,本为地方文书小吏,但南朝时,多由帝王亲信担任,以监视地方大员,号为“签师”,颇有实权。四是《论语·阳货篇》:孔子至武城,闻弦歌之声,认为割鸡无需用牛刀的故事。作者反其意而用之,鼓励范南伯不妨以牛刀杀鸡,一试身手,把泸溪治理好,以显示自己的才能。

  这首词是主要表达的是辛弃疾希望范如山能够以大局为重,不要计较个人名利的得失,积极出仕以成就功业。辛弃疾以议论为词的特色在其中得以充分表现。

  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的内兄。让他担任泸溪县令(即所谓“辟宰泸溪”),范如山并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为,故“迟迟未行”。辛弃疾便写《破阵子》既为祝寿又为规劝,营意用典之妙,用梁启超的话说是“可为三叹!” 全词62字,用了范增、范蠡、陈涉、周盘龙、宗悫、子游六典,除周盘龙一典稍为冷僻外,均为熟典,为全词的生动内容的一部分,非耀学无生硬,得蕴藉隽永之妙,远胜于直接议论。 第一句典出刘邦送玉斗给项羽谋士范增,范掷玉斗于地,拔剑碎之,可谓以碎玉开始;而结句是辛弃疾献玉碗以祝寿,则为完玉终,其间,捕捉心态,造语灵动,以万里功名上对千古风流,下启君王三百州,而大宋三百州此时已剩下不及一半了,完玉之业吾辈岂能以一己之得失而置之度外乎?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唐宋诗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年 :第245页 .

zhènzi··zhìliúlángdòu--xīn

wèifànnán寿shòushínánwèizhāngnánxuānzǎinánchíchíwèixíngyīnzuòmiǎnzhī

zhìliúlángdòuguàfān西zibiǎnzhōuqiānfēngliújīnzàiwàngōngmíngfàngxiūjūnwángsānbǎizhōu

yànquèzhī鸿hóngdiāochányuánchūdōumóuquèxiàodòukěnniúdāoshìshǒu寿shòujūnshuāngōu

圣人去已久,公道缅良难。
圣人去已久,公道缅(miǎn)¹良难。
译文:圣人离开我们已经很久,公道距今遥远确实困难。
注释:¹缅:遥远。
蚩蚩夸毗子,尧禹以为谩。
(chī)¹夸毗(pí)子,尧禹以为谩²
译文:那些浮夸小人纷纷扰扰,连唐尧夏禹都视为欺骗。
注释:¹蚩蚩:纷扰的样子。²谩:欺骗。
骄荣贵工巧,势利迭相干。
骄荣¹贵工巧,势利迭²相干³
译文:骄宠荣耀全凭善于取巧,为了争权夺利交相干犯。
注释:¹骄荣:使骄傲自满。²迭:交互。一作“递”。³干:犯。
燕王尊乐毅,分国愿同欢。
燕王尊乐毅,分国愿同欢。
译文:燕昭王尊奉乐毅为上将,分封昌国情愿同乐共欢。
鲁连让齐爵,遗组去邯郸。
鲁连¹让齐爵,遗组²去邯郸。
译文:鲁仲连辞让掉齐国爵禄,遗弃官印就离开了邯郸。
注释:¹鲁连:鲁仲连,战国时齐人,喜为人排难解纷。鲁,一作“仲”。²遗组:遗弃官印。谓不就官职。
伊人信往矣,感激为谁叹。
伊人信往矣,感激为谁叹。
译文:他们确实已经成为过去,心中感动激发为谁生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