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友天下士,辙环之四方。适愿得所向,偶如钟应霜。
敢友天下士,辙环之四方。适愿得所向,偶如钟应霜。
交态久未定,市道良可伤。君看江汉水,安流日泱泱。
交态久未定,市道良可伤。君看江汉水,安流日泱泱。

tóngzhòngbǎofēngzhōngguòlínliú宿wèiyāngwèiyùnfēnwèibìngèrgōngyāngyùnsān--zhì

gǎnyǒutiānxiàshìzhéhuánzhīfāngshìyuànsuǒxiàngǒuzhōngyīngshuāng

jiāotàijiǔwèidìngshìdàoliángshāngjūnkànjiānghànshuǐānliúyāngyāng

李廌

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 3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人道横江¹好,侬(nóng)²横江恶。
译文:人人都说横江好,但是我觉得横江地势险恶无比。
注释:¹横江:横江浦,安徽和县东南,古长江渡口。²道:一作“言”。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一风三日吹倒山¹,白浪高于瓦官阁。
译文:这里能连刮三天大风,风势之猛烈能吹倒山峰。江中翻起的白浪有瓦官阁那么高。
注释:¹一风三日吹倒山:一作“猛风吹倒天门山”。三日:一作“一月”。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
三潮南去过浔阳,牛渚(zhǔ)由来险马当。
译文:倒灌进长江的海水从横江浦向南流去,途中要经过浔阳。牛渚山北部突入江中,山下有矶,地势本就十分险要,马当山横枕长江,回风撼浪,船行艰阻。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译文:横江欲渡风波十分险恶,要跨渡这一水之江会牵动愁肠几万里。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¹水东连²扬子津。
译文:从横江向西望去,视线为横江的如山白浪所阻,望不到长安。汉江东边与扬子津相连。
注释:¹汉:一作“楚”。²连:一作“流”。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qiào)¹人。
译文:江中的白浪翻滚如山,如此险阻怎么能够渡过呢?狂风愁杀了将要出行的船夫。
注释:¹峭帆:很高的船帆。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三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译文:横江上常有急风暴雨至,汹涌的浪涛能把天门山劈成两半。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浙江¹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²
译文:钱塘江八月的潮水比起它来怎样呢?横江上的波涛好似连山喷雪而来。
注释:¹浙江:此指钱塘江。²来:一作“东”。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三云生¹
译文:我在横江浦渡口的驿馆前受到了管理渡口的小吏的相迎,他向我指着东边,告诉我海上升起了云雾,大风雨即将来临。
注释:¹三云生:三上升起浓云。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译文:你这样急着横渡到底为了什么事情呢?如此大的风波危险,可不能出行啊!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¹晕天风雾不开,三鲸(jīng)东蹙(cù)²百川回³
译文:横江之上经常月晕起风,整日笼罩在风雾中,江里的海鲸东向,百川倒流。
注释:¹月:一作“日”。²蹙:驱迫。³回:倒流。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¹归去来。
译文:波涛大浪一起,声势浩大,三山都会被之摇动,横江水势湍急,千万不要轻易渡江,如果轻易而渡,将会有去无回。
注释:¹公无渡河:古乐府有《公无渡河》曲,相传朝鲜有个“白首狂夫”渡河淹死,其妻追赶不及,也投河自尽。自尽前唱哀歌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开首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色彩。“侬”为吴人自称。“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率,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然而,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风波恶”,“如此风波不可行”,惊险可怖,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吹倒山”,这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飚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猛风吹倒”,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诗中以“瓦官阁”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龙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长江在安徽地界变为南北走向,所以“海潮”不是西去,而是南去。浔阳,即江西九江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的《琵琶行》所写的,就是这里。牛渚,即采石,历来以地势险峻而闻名,可以用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来形容,其险峻远远胜过马当这个地方。马当,江西彭泽县西北四十里,山形似马横枕大江而得名。“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这两句看似写渡江之险,实则写北上报国之路难行,“风波恶”,是指世事险恶,人心难测,所以才会有一个“愁”字了得。当时诗人避祸江南,也可以说报国无门,这里还没有以酒浇愁,这愁中还存在某种幻想,不似《月下独酌》其四所写的那样“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二十个字中用了三个“愁”字,而且愁到最后,连愁都不来了。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一作楚水东流扬子津。”长江天堑阻隔了李白北上的路途,只能在站在横江向西望了,长江由东西走向变为南北走向,所以用西望,而不是北望。西秦,指唐朝长安所在的地方,李白念念不忘报君恩。汉水,即长江水,东流到扬子津,古地名,实际上是扬子江畔的渡口。长江到江苏地界,俗称扬子江。李白想由此北上,但“白浪如山那可渡”,正赶上那天狂风大浪,白浪如山,根本无法渡船过江。古代人过江可没有现在方便,无论坐火车或汽车,从长江大桥几分钟就可以完全过江,古代长江上没有一座桥,过江主要是船,那时的船一般都是木头做的,根本架不住淘天的白浪,可以说一不小心就可能船翻人亡。所以在风大的日子,船一般是不过江的。“狂风愁杀峭帆人。”从这句来看,当时的船不仅有橹,还有帆,开船的也不只一个人,至少有两个人。一个摇橹,一个挂帆。从诗句来看,狂风让人愁不是李白,而是开船的人,因为不能开船渡人,他们的生活费也没有着落了,那一家人大小日子也没法过。这里实写开船人愁,而真正愁的是李白。他要北上,究竟为何事,六首词都没有交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李白不想久居江南,远离唐朝政治中心——长安。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指海潮,这里刚刚涨潮,潮还没退,狂风又来了,浪打在天门石壁上,似乎打开了天门的大门。天门,即天门山。“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八月”一词很令人费解,诗写的是江东,写到浙江去的原因,实际上不过是用浙江潮来说明横江浪涛之大。宋代的苏轼苏这样写浙江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农历八月是浙江潮最为壮观的时候,那凶险的程度非比寻常,而横江潮后之浪可与浙江潮相匹敌。可见李白是见过浙江潮的,随手捡来,不着痕迹。最后一句“涛似连山喷雪来”来形容风起涛涌的凶险。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横江驿馆面前渡口的官吏来送,可见那时的津渡是公家渡口,津吏长期生活在当地的渡口,对这里的气候变化了如指掌,他遇到李白后,伸出手臂,用手指一指东边,说:“你看,海云出现了。”意思说,马上海潮就要来了,渡船不能渡人了。接着问到“郎今欲渡缘何事?”,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大人您今天渡船北方有什么事呀?”有人根据“郎”这个字,认为李白在横江渡时还是一个年轻人,因为年轻的男子才叫“郎”,但实际上,这“郎”显然不是指人的年纪。“郎”在古代有五种含义:一是地名,春秋鲁邑;二是官名,战国开始设置,秦汉以后遂为朝廷官吏通称;三是指少年男子之通称;四是指女子对情人的昵称;五是姓氏。诗中的“郎”可以用解释为第二种,即郎官之意,比如《史记·司马相如传》:“赋奏,天子以为郎”,又比如《汉书·明帝纪》:“馆陶公主为子求郎”。李白曾在宫中呆了三年,大大小小也算一个官,但这儿离京城有好几千公里,一个渡口的小吏能够知道他在京城做官,可能是因为李白身上穿着唐玄宗赠给他的宫锦袍,人家一看,当然知道他就是一个官了。还没等李白回答,那人就说:“如此风波不可行!”意思是:不管有什么事,是大事或小事,反正今天是行不得了,因为很快就要风起浪涌了。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一作众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这四句诗不仅写长江浪涛之大,“海鲸”是形容浪涛的,而且江面上起了大雾,那就更不能行了。

  六首诗中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口北上的惆怅与焦虑。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语言也像民歌般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263-264页 .

héngjiāngliùshǒu

bái tángdài 

réndàohéngjiānghǎo nóngdàohéngjiāngè 
fēngsānchuīdǎoshān báilànggāoguān 

hǎicháonánguòxúnyáng niúzhǔyóuláixiǎndāng 
héngjiāngfēngè shuǐqiānchóuwàncháng 

héngjiāng西wàng西qín hànshuǐdōngliányángjīn 
báilàngshān kuángfēngchóushāqiàofānrén 

hǎishénláiguòèfēnghuí làngtiānménshíkāi 
zhèjiāngyuè tāoliánshānpēnxuělái 

héngjiāngguǎnqiánjīnyíng xiàngdōngzhǐhǎiyúnshēng 
lángjīnyuánshì fēngxíng 

yuèyùntiānfēngkāi hǎijīngdōngbǎichuānhuí 
jīngsānshāndòng gōngguīlái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龙盘虎踞(jù)¹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bēng)²
译文:龙盘虎踞地势雄峻绿树一层层,哪怕高入浮云最终也是要坍崩。
注释:¹龙盘虎踞:形容地势雄峻险要。²崩:败坏。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一种¹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líng)²
译文:嬴政刘恒同样葬在青山秋草里,人们却只去祭拜汉文帝的霸陵。
注释:¹一种:一般,同样。²汉文陵:即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西安东郊的霸陵原上,距秦始皇陵不远。汉文帝生时以节俭出名,死后薄葬,霸陵极其朴素,受到后人称赞。

  始秦皇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地形雄伟,景象佳丽,有“龙盘虎踞”之势。并以“树层层”来烘托,更见其气象的不凡。次句前四字“势如浮云”,在含意上应归入上句:陵墓落成之初,曾经“树草木以象山”,虽历千余年,到晚唐也仍是群树层叠,高薄云天。总之前十一个字,或以“龙盘虎踞”状之,或以“树层层”烘托之,或以“势如浮云”陈述之,把始皇墓的雄奇壮伟,气象万千,呈现了出来。可是后三个字“亦是崩”一出,如无坚不摧的神剑,轻轻一挥,直使眼前的庞然大物,骨化形销了。对于像山一样高大的墓堆,当时就有民谣说:“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歌,万人吼,运石堆积如山阜。”显然这里还有弦外之音:“崩”者并非专指坟墓崩塌(实际坟墓也并未崩)或秦始皇驾崩,而包括有如传说的曾被项羽掘毁,或更荒唐的“牧火宵焚”;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很快就土崩瓦解了。诗人的嘲讽尖锐泼辣,这三个字干脆利落,严于斧械,真有一言九鼎的气概。

  末二句继续深化其反对残暴政治的思想。同样是坐落在青山秋一草间的陵墓,行路之人经过时,却只恭敬地拜谒汉文帝的陵墓。汉文帝是汉代初年文景之治的代表人物,他推行黄老之治,与民休息,艰苦朴素,曾欲建一露台,一核算工价需千金,相当于十户中人之产,汉文帝立刻停止这个露台的修建。他在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位能够了解百姓疾苦的好皇帝,同样地,人们也只会纪念和缅怀这样的对百姓较好的统治者,而不会去对那残暴刻薄的秦始皇顶礼膜拜。民心所向,在这个小小的参拜陵墓的行为中显现得很清楚了。诗题是写过秦始皇墓,此处却着力写汉文帝陵,看似诗思不属,实际上在两种统治方式、两种对待人民的态度的对比之下,诗的主题更显突出。

  此诗浑厚有味,通过对比手法来对历史人物加以抑扬,反映了作者对刚恨残暴的统治者的愤恨和对谦和仁爱的统治者的怀念,诗意填密,可以规见作者的诗心。这首诗明白无误地表现出作者自己的历史观、是非观,可说是一首议论诗。但它的字挟风雷,却出之以轻巧疏宕,唱叹有情的笔墨,有幽美的艺术魅力,而不像是在评说是非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58-1059
2、 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全解: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121-122

jīngqínshǐhuáng

hún tángdài 

lóngpánshùcéngcéng shìyúnshìbēng 
zhǒngqīngshānqiūcǎo rénwéibàihànwénlíng 
不妨何范尽诗家,未解当年重物华。
不妨何范¹尽诗家,未解²当年重物华³
译文:年纪不同都成名人也不妨碍何逊与范云一起成为诗人,我不了解他们当年那个时候为什么看重描写自然景物。
注释:漫成:随便作成的意思。¹何范:何逊、范云。²未解:未知。针对时下文士袭文人相轻之习者而言。³重物华:珍重美好风物。
远把龙山千里雪,将来拟并洛阳花。
远把龙山¹千里雪,将来²(nǐ)并洛阳花。
译文:南朝宋鲍照把北方云中郡龙山的千里雪拿到了江南江南满地花可似塞北雪,而何逊把龙山雪拿来打算一起比作洛阳城的花。
注释:¹龙山:在古云中郡。²将来:拿来。
沈约怜何逊,延年毁谢庄。
沈约怜何逊,延年毁谢庄。
译文:作为梁朝著名文学家的沈约爱护珍惜何逊,可南朝宋的文学家颜延年和谢庄两人互相诋毁。
清新俱有得,名誉底相伤。
清新俱有得,名誉底¹相伤。
译文:诗句的清新风格都有所得,声名怎么能够互相伤害呢?
注释:¹底:何。
雾夕咏芙蕖,何郎得意初。
雾夕(xī)咏芙蕖(qú)¹,何郎得意初。
译文:傍晚泛起淡淡的白雾就赞美情人如清水出芙蓉的荷花清新,这就是何逊刚出名成婚得意时的作品。
注释:¹芙蕖:莲花。
此时谁最赏,沈范两尚书。
此时谁最赏,沈范两尚书¹
译文:这个时候谁最赏识他呢?是沈约和范云这两个梁朝的尚书。
注释:¹沈范两尚书:指沈约、范云。沈约在梁朝曾为吏部尚书兼右仆射,范云曾任吏部尚书。见《梁书》沈、范二传。此借指令狐楚与崔戎,二人于商隐均有知遇之恩。

  (其一)第一首诗李商隐就把自己比作南朝梁诗人何逊,把令狐楚恩师比作南朝梁诗人范云,并把他们之间的分别的感情用何逊的“昔去雪如花,今重花似雪”的诗句重表现。并以当时重视景物的描写提出重,顺利引出南朝宋诗人鲍照的“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的诗句,过度到何逊的诗句:“洛阳城东西,却作经年别。昔去雪如花,今重花似雪”,便达了自己对恩师离别的痛苦与即将重逢的感受。这也模仿了诗经中的爱情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重思,雨雪霏霏”的感受。

  (其二)这一首李商隐仍把自己比作何逊,把沈约比作令狐楚先辈,同时把说自己坏话的人比作颜延年和谢庄,也说明自己和有知遇之恩的先辈关系不同于沈约与何逊关系的合谐美好。这首诗说明文人间不能相轻视,这是没有用的,不能嫉妒而压抑他人。

  (其三)这首诗李商隐继续把自己比作何逊,并说明自己刚得志时有如沈约、范云的两个人,一个是令狐楚、一个是崔戎,或另一个是王茂元最赏识自己,但今非昔比。何逊八岁能赋诗,弱冠时就被州里举为秀才。其《看伏郎新婚诗》写伏天新婚。李商隐娶王茂元女儿,也是在唐文宗开成年间的入伏之季。

参考资料:
1、 作品译文及鉴赏部分内容由朝阳山人提供.

mànchéngsānshǒu--shāngyǐn

fángfànjǐnshījiāwèijiědāngniánzhònghuá

yuǎnlóngshānqiānxuějiāngláibìngluòyánghuā

shěnyuēliánxùnyánniánhuǐxièzhuāng

qīngxīnyǒumíngxiāngshāng

yǒnglángchū

shíshuízuìshǎngshěnfànliǎngshàngshū

某叨受太保先公深知,尝援其难,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数下交质以所为文业。仆窃见郡中自吴徐二三子凋谢之后,近二十年绝无有清才标映如公子者,尝心口叹颂不能置。今有所欲言,伏惟公子听之。
    某叨受¹太保先公深知²,尝³援其难,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数下难质以所为文业。仆窃见郡中自吴徐二三子凋谢之后,近二十年绝无有清才标映如公子者,尝心口叹颂不能置。今有所欲言,伏惟公子听之。
译文:我蒙受令尊太保公的深知,在危难中曾受到他的救援,您也不因为我学识浅薄,几次将作品拿来和我商榷。我自认为郡中自从吴、徐二、三君去世以后,近二十年来,再也没有像公子这样才华出众的人了,曾在心中和口头不止一次地赞颂过。现在我有些话要谈谈,恳切希望公子能听进去。
注释:¹叨受:自谦之词,犹承受。²深知:十分了解。³尝:曾经。⁴难质:互相询问。
仆闻之贾子曰:诸人以太保既薨,有愿公子出而结交天下贵人,一如太保在日,以为克似太保者。窃谓太保在日,乃天下贵人,皆愿一当以交太保,非太保之交之也。今论者顾欲公子求而交之,以为克似太保,此不惟不似,而固以相远甚矣。往郡中贵达子弟,固有然者,然皆以财力自雄,周旋良苦。今公子善病,体不任衣。太保清节,仆之所谅未有厚资贻公子也。所谓财与力者,公子自审能之乎?破其业以致贫,劳其身以致病,而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
    仆闻之贾子曰:诸人以太保既薨(hōng)¹,有愿公子出而结难天下贵人,一如太保在日,以为克似太保者。窃谓太保在日,乃天下贵人,皆愿一当以难太保,非太保之难之也。今论者顾欲公子求而难之,以为克似太保,此不惟不似,而固以相远甚矣。往郡中贵达子弟,固有然者,然皆以财力自雄,周旋良苦。今公子善病,体不任衣。太保清节,仆之所谅未有厚资贻(yí)²公子也。所谓财与力者,公子自审能之乎?破其业以致贫,劳其身以致病,而徒博一难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
译文:我听贾开宗说,许多人认为太保公去世了,希望公子能出面结难天下的贵人,就像太保在世时一样,做一个能像太保的人。我认为太保公在世时是天下的贵人,大家都愿意主动地去接近他,并不是太保公自己去结难他们的。现在提建议的人,却是想要公子主动去寻求和结难他们,认为这样就能像太保了。其实这样不只是不像,而实在是距离更远了。以前郡中的贵达子弟当然是有这样做的,但他们都有着雄厚的财力,(这样的)周旋难往也是煞费苦心的。现在公子常有病,衰弱到体不胜衣的程度。太保公一生清廉,我相信他不会有多少资财留给公子。所说的财与力这两方面,公子自己估量一下能有吗?破了家业遭致贫困,劳累身体招来病痛,而只是为了博得一个难结贵人的名声,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注释:¹薨:君主时代称诸侯或大官等的死。²资贻:遗留。
抑人之所谓克似其先者有道,不可以不辨。有以卿相之子,世为卿相而不必不辱其先;有以卿相之子,乃甘为一介之士,而足以光益其袓父者。若公子不深察其道,即如诸人所云,亦不过仿太保在日存其门户,方幅外似之耳,非谓公子遂真似太保为宰相也。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何也?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愿且朝夕自爱调病,病愈之后,以诸人所陈交结之才,多收古今书籍;以交结之力,闭户力学而笃行之。如此一二十年,亦不必之作太保。即不然,太保亦必含笑于九泉,决不以公子甘为一介之士,遂以为不克似之也。某皇恐再拜。
抑人之所谓克似其先者有道,不可以不辨。有以卿相之子,世为卿相而不必不辱其先;有以卿相之子,乃甘为一介之士,而足以光益其袓父者。若公子不深察其道,即如诸人所云,亦不过仿太保在日存其门户,方幅外似之耳,非谓公子遂真似太保为宰相也。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何也?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愿且朝夕自爱调病,病愈之后,以诸人所陈难结之才,多收古今书籍;以难结之力,闭户力学而笃行之。如此一二十年,亦不必之作太保。即不然,太保亦必含笑于九泉,决不以公子甘为一介之士,遂以为不克似之也。某皇恐再拜。
译文:至于别人所讲的能像先辈一样才算有出息,不应该不加以分析。有的人是卿相的后代,也接续做卿相,但也不一定不辱没他的先人;有的人同样是卿相的后代,却甘心情愿做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也一样可以为祖辈父辈增光。如果公子不深入考虑这方面的道理,就像众人所说的那样去做,也不过仿照太保公活着时的排场,求得表面上相似罢了,不能说是公子巳经真像太保一样是宰相了。公子家过去是宰相,现在是秀才,怎么能强求相同呢?你想不顾自己的力所不及,去求得真相似,结果是一定不能相似,只是表面相似罢了。这是为什么呢?能够达成真正相似,在于守道和读书。公子才气超群,干什么不可?希望你暂且早晚爱惜调养身体,病好之后,用众人所说的难结的才能,多收集古今书籍;用难结的力量,关起门来努力治学,专心修养德行。这样一二十年以后,也不一定去作太保。就是不去作太保,太保也一定含笑九泉。决不因为公子甘心当一个普通读书人,就会认为不能够像他一样。我恭敬地再次向你致意。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
闲夜坐明月¹,幽人弹素琴。
译文:清静的夜里坐在明月下,听着幽人卢先生弹奏起古琴。
注释:¹闲夜坐明月,一作“闲坐夜明月”。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译文: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译文:《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钟期¹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译文: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注释:¹钟期:指钟子期。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喧染悲凉的氛围,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用拟人手法: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便于作者尽情发挥,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真情实感融入诗中,进而达到引人入胜之效果。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此句借用“钟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紧扣上文,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进而发出“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感叹。

  这首诗写听幽人弹琴,借以慨叹世无知音。思想情绪未免有些消极,但其中也必定饱含着诗人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一首诗中列出四首琴曲名来,可见李白对琴道是很熟悉的。其中写《渌水》时,言其作用可以“清虚心”,这是李白的一个重要音乐观点。其所以如此,恐与李白多受老庄思想影响有密切关系。
  
  从写作上看,首写弹琴,中写琴曲,末写慨叹。在写琴曲时,诗人以《寒松吟》比《悲风》,虽是以琴曲比琴曲,却又使人能从曲名上想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悲”与“寒”皆冷色字,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风”与“松”则使人想到松涛,并进而想到乐音的特色。又琴曲有《风入松》,传为嵇康所作,“风”与“松”相连,可使人想起这一琴曲。此可见诗人的比喻是如何贴切!再者,“《白雪》乱纤手”一句,诗人不仅以一“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而且从《白雪》还可使人想到纤手的白嫩,这样的配词,真是妙不可言!

参考资料:
1、 傅正谷选释.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03:29-30

yuètīngshùntánqín

bái tángdài 

xiánzuòmíngyuè yōuréntánqín 
wénbēifēngdiào wǎnruòhánsōngyín 
báixuěluànxiānshǒu 绿shuǐqīngxīn 
zhōngjiǔ shìshàngzhīy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