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执梅枝不执鞭,涉溪穿竹过林烟。
景纯梦里经行处,宜到青溪古洞天。
各执梅枝不执鞭,涉溪穿竹过林烟。
景纯梦里经行处,宜到青溪古洞天。
李廌

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 3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¹萧然²似野僧(sēng)
译文:无花无酒的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
注释:¹兴味:兴趣、趣味。²萧然:清净冷落。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昨日邻家乞(qǐ)新火¹,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注释:¹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前二句开门见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时节,到这一天,人们不论贫富,都要穿着春装,到郊外去赏花踏青。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观赏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里,我们的诗人却兀坐家中,既没有花酒助兴,也没有高朋作陪。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清明,诗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为典型地表现出来了吗?因此,诗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实则含义颇深。接下去,诗人进一步扩大,加深这种沉重感。“兴味萧然”本已经勾画出作者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心情了,更何况他又用“野僧”作比。我们知道,佛家主张“物我两忘,四大皆空”,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一种几乎被世人遗忘、自生自灭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作者凄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现得更为强烈了。。

  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包括烧水煮饭等),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在心头。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参考资料:
1、 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03月:第6-7页
2、 (宋)谢枋得,(清)王相选编;张卫国译评.千家诗.湖北:崇文书局,2015.06:第20页
3、 (宋)谢枋得选;张凌翔解译.千家诗全鉴(典藏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06:第147-148页
4、 林风编著.廉吏诗三百首选注.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01:第107页

qīngmíng--wángchēng

huājiǔguòqīngmíngxìngwèixiāoránshìsēng

zuólínjiāxīnhuǒxiǎochuāngfēnshūdēng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竹似贤,何哉?竹本¹²,固以树³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德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dǐ)(lì)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¹⁰,故君子人多树¹¹之,为庭实¹²焉。
译文: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注释:¹本:根。²固:稳固。³树:树立。⁴倚:偏颇。⁵体道:体悟仁德。⁶虚受:虚心接受。⁷贞:坚定。⁸砥砺:磨练,锻练。⁹名行:名节操行。¹⁰如是:像这样。¹¹树:种植竹子。¹²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贞元十九年¹春,居易以德萃²选及第,授校书郎³,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lǚ)及于亭之东南隅(yú),见丛竹于斯,枝叶殄(tiǎn)(cuì),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fěi)者斩焉,彗(huì)(zhǒu)者刈(yì)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běng)茸荟(huì)¹⁰,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shān)(yì)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译文: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德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敝,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像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注释:¹贞元十九年:即公元803年。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²德萃:唐代考中进士,还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授官。白居易三十二岁这年,以“德萃”登科。³校书郎:秘书省属官,管理校勘和整理国家图书典籍。⁴常乐里:长安的里名。⁵关相国:疑为德宗时的宰相关播。⁶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殄:灭绝,此指摧残。瘁:劳伤,此指毁坏。关氏之老,关家旧人,如老仆,管家之类。⁷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⁸篲箒:都是扫箒。篲:通“彗”,扫帚。这里作动词用。⁹寻:古时八尺为一寻。¹⁰菶茸荟郁:形容草木繁盛茂密。芟蘙荟,剪除茂盛的杂草。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¹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²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译文: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注释:¹封:培土。²斯:指这所房子。

  全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谈竹子的四种美德:建善不拔,中立不倚,应用虚受,砥砺名行,夷险一致;正因为有这些美德,君子们多将之作为“庭实”。第二段写自己与竹相知相处的经过。那是自己借居已故相国府宅东亭时,有感于原先种的竹已“枝叶殄瘁,无声无色”;经询方知其竹现状是与“他人假居”、无人爱惜竹子有关。于是乎,作者“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爱惜并护理竹子将近一整天时间,他旋即感到,竹子以清光朗韵回报自己,付出真情。第三段借竹子前后不同际遇,谈人才的遭遇。竹子“似于贤”得到人之爱惜和培植,对“真贤”的人又怎么得不到爱惜和培植。竹子与草木,就像贤才与一般人;竹子是不能自我张扬优点,而是靠人赏识它;贤才不能自我张扬才干,而是要各级领导使用贤才者,才能发现贤才们的才干,重用之。因此,贤才被各级领导掌握着命运。

  文章以竹喻贤人,表达了作者仰慕贤者的高贵品质,决心坚定不移、正直无私、虚心体道、砥砺名行的志向,同时渴望当权者善于发现人才,爱惜人才,使他们得以施展才华,对于人才不被重视的现实流露了隐忧。文章描绘竹之形态,观察入微,抒发感慨,真挚动人;行文流畅,语言朴素,不事雕琢,意境新颖。文章风格与其诗歌一样,通俗平易,有为而作。

  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作者仰慕贤者的心情和盼望执政者善待贤才的意愿。通篇率真自然,不事雕琢,文字省净,意境清新。

参考资料:
1、 何香久主编.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隋唐五代卷: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9,:第708页
2、 于志斌编著.千古杂记: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04月第1版:第17页

yǎngzhú

bái tángdài 

    zhúxián zāi zhúběn shù jūnjiànběn shànjiànzhě zhúxìngzhí zhíshēn jūnjiànxìng zhōngzhě zhúxīnkōng kōngdào jūnjiànxīn yīngyòngshòuzhě zhújiézhēn zhēnzhì jūnjiànjié míngxíng xiǎnzhìzhě shì jūnrénduōshùzhī wéitíngshíyān 

    zhēnyuánshíjiǔniánchūn cuìxuǎn shòujiàoshūláng shǐchángānqiújiǎchù chángguānxiàngguózhīdōngtíngérchùzhī míng tíngzhīdōngnán jiàncóngzhú zhītiǎncuì shēng xúnguānshìzhīlǎo yuē xiàngguózhīshǒuzhízhě xiàngguójuānguǎn rénjiǎ yóushìkuāngfěizhězhǎnyān huìzhǒuzhěyān xíngzhīcái chángxúnyān shùbǎiyān yòuyǒufáncǎoshēngzhōng běngrónghuì yǒuzhúzhīxīnyān chángjīngchángzhězhīshǒu érjiànjiànrénzhī jiǎnruòshì běnxìngyóucún nǎishānhuì chúfènrǎng shūjiān fēngxià zhōngér shìchūyǒuqīngyīn fēngláiyǒuqīngshēng rán xīnxīnrán ruòyǒuqínggǎn 

    jiē zhúzhí rényǒuzāi yǒuxiánérrénàizhī fēngzhízhī kuàngzhēnxiánzhě ránzhúzhīcǎo yóuxiánzhīzhòngshù  zhúnéng wéirénzhī xiánnéng wéiyòngxiánzhězhī zuò yǎngzhú  shūtíngzhī hòuzhīzhě wénjīnzhīyòngxiánzhěyún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风雨端阳¹生晦(huì)(míng)²,汨(mì)³无处吊英灵
译文: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
注释:¹端阳:端午节。²晦冥:昏暗;阴沉,昏暗气象,出自《史记.龟策列传》。³汨罗:汨罗江。⁴吊:凭吊,吊祭。⁵英灵:指屈原。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海榴¹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²亦独³
译文: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注释:¹海榴:即石榴,古人以石榴传自海外,故名。²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诗人。³独:独自。⁴醒:清醒。

  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使得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贬谪,怀才不遇,千年后的风雨还耽误了人们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凭吊屈原英魂的地方,诗人心中不由得伤感起来,然而开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诗人自寻烦恼,于是诗人只好自嘲的引用陶渊明的事迹,纵然陶渊明这样的纵情山水的隐士,对屈原的仰慕之情也丝毫未减。全诗在平淡的天气描写和议论中抒发情感。

  此诗起句写景,先写端午节的天气,晦冥而有风雨,借景抒情,运用风雨之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第二句兴“英灵何在”之叹,诗人想起了屈原的怀才不遇,运用屈原之典故,进而感伤身世,为屈原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感到愤懑,“汨罗无处吊英灵”一句中的“无处”既对应了上文的风雨晦暝,也抒发了屈原英灵无人凭吊的伤感。

  后两句将“榴花”拟人化,一个“笑”字赋予榴花以人的情感,使得全诗生动而蕴含趣味,诗人在与榴花的交流中,借榴花之“笑”流露自己虽有才华但是不得志的情感。巧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运用对比的方法,表在自嘲,实指超脱自我。一个”醒“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回味无穷。

  整首诗委婉多姿,工致含蓄,表现了诗人贝琼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哀伤,也同时抒发虽不被赏识但仍旧洒脱的豁达精神,表达诗人对隐士人格和精神的向往。

参考资料:
1、 孙正国.元代以来的端午诗词: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91

yǒuduān

bèiqióng yuándài 

fēngduānyángshēnghuìmíng luóchùdiàoyīnglíng 
hǎiliúhuāyīngxiāngxiào jiǔyuānmíngxīng 
昔谢自然欲过海求师蓬莱,至海中,或谓自然,“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不可到。天台有司马子微,身居赤域,名在绛阙,可往从之。”自然乃还,受道于子微,白日仙去。子微著《坐忘论》七篇,《枢》一篇,年百余。将终,谓弟子曰:“吾居玉霄峰,东望蓬莱,尝有真灵降焉。今为东海青童君所召。”乃蝉脱而去。其后,李太白作《大鹏赋》云:“尝见子微于江陵,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元丰七年冬,余过临淮,而湛然先生梁公在焉。童颜清澈,如二三十许人,然人亦有自少见之者。善吹铁笛,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乃作《水龙吟》一首,记子微、太白之事,倚其声而歌之。
古来云海¹茫茫,道山绛(jiàng)(què)²知何处。人间自有,赤城³居士,龙蟠(pán)凤翥。清净无为,坐忘遗照,八篇奇语。向玉霄¹⁰东望,蓬莱¹¹(ǎn)(ǎi)¹²,有云驾¹³、骖(cān)¹⁴风驭(yù)¹⁵
译文:自古以来广阔云海迷迷茫茫,道家的仙山和红色的殿阁在何处?人间自然是有那青城山的居士,如龙蟠如凤凰高飞。坚守清静消极无为,静坐达到忘我的精神境界,写下八篇奇语之文。向天宫东望去,蓬莱那暗淡的云彩,有如驾驶仙人的神车。
注释:水龙吟:词牌隔,又隔《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¹云海:指广阔无垠的云。²道山绛阙:道家的仙山和红色的殿阁。³赤城:四川灌县西之青城山,一隔赤城山,苏轼是四川人,故称赤城居士。⁴龙蟠:如龙之盘卧状。⁵凤翥:凤凰高飞。⁶清净无为: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提出天道自然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消极无为,复返自然。⁷坐忘:指通过静坐来达到泯灭是非物我的精神状态。⁸遗照:谓舍弃众生相,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⁹八篇奇语:《文献通考》:“天隐子,不知何许人,著书八篇,修鍊形气,养和心灵,归根契于阴阳遗照齐乎庄叟,殆非人间所能力学者也。王古以天隐子即子微也。一本有三宫法附于后。”¹⁰玉霄:指天上。¹¹蓬莱:道家称三座仙山之一。¹²晻霭:昏暗的云气。霭,暗淡的云彩。¹³云驾:传说中仙人的车驾。¹⁴骖:驾驶。¹⁵风驭: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由风驾驭的神车。
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人间自有,赤城居士,龙蟠凤翥。清净无为,坐忘遗照,八篇奇语。向玉霄东望,蓬莱晻霭,有云驾、骖风驭。
行尽九州四海¹,笑纷纷²、落花飞絮(xù)。临江一见,谪(zhé)³风采,无言心许。八表神游,浩然相对,酒酣(hān)(jī)(jù)。待垂天赋就,骑鲸(jīnɡ)路稳,约相将去。
译文:行尽了九州和四海,大笑纷纷,伴着那飞花飘絮。临江一望,看见了那谪仙的风采,虽是无言而心里默许。神游极远之地,豪迈相对,酒喝得尽兴,两脚岔开似簸箕。等到了《大鹏赋》写成,骑上鲸鱼走在平坦大路,相约游仙。
注释:¹九州四海:犹言天下。²纷纷:众多貌。³谪仙:谪居世间的仙人,指唐代诗人李白。⁴心许:默许。⁵八表:八方之外,极远的地方。⁶浩然:正大豪迈貌。⁷酒酣:谓酒喝得尽兴,畅快。⁸箕踞:坐时两脚岔开,开似簸箕,为一种轻慢态度。⁹垂天赋:指李白所作的《大鹏赋》骑鲸:亦作“ 骑鲸鱼 ”。《文选》:“乘巨鳞,骑京鱼。”李善注:“京鱼,大鱼也,字或为鲸。鲸亦大鱼也。”后因以比喻游仙。
行尽九州四海,笑纷纷、落花飞絮。临江一见,谪仙风采,无言心许。八表神游,浩然相对,酒酣箕踞。待垂天赋就,骑鲸路稳,约相将去。
行尽九州四海,笑纷纷、落花飞絮。临江一见,谪仙风采,无言心许。八表神游,浩然相对,酒酣箕踞。待垂天赋就,骑鲸路稳,约相将去。

  上片,写“云海”、“人间”、仙境。开头两句突写“茫茫”“云海”世界,气势恢宏。在这浩瀚的自然界中,“道山绛阙知何处”这一问句,为下文展开笔墨作了铺垫。次三句,写“人间自有”贤人在。这贤人就是“龙蟠凤举”的“真良师”、“赤城居士”司马子微。赤城是贤者隐居的理想世界:“赤城,山名,色皆赤,状似云霞,悬霤千仞,谓之瀑布。飞流洒散,冬夏不竭。”(《文选》引孔灵符《会稽记》)“清净”三句写仙道思想和人格修养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清净无为”,其人格修善方法为“坐忘”,为“遗照”,为人诵训的“八篇奇语”,人们凭此可通向有道之士的人生境界。“司马子微隐居天台之赤城,自号赤城居士,尝著《坐忘论》八篇,云:‘神宅于内,遗照于外,自然而异于俗人,则谓之仙也’。”(宋代傅斡注)最后四句写仙境。司马子微“居玉霄峰,东望蓬莱,尝有真灵降焉。”“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不可到”,“蓬莱晻霭”,“云海茫茫”,烟雨苍苍,遍布云车、马车和风车,时有“海市蜃楼”的仙境美出现。

  下片,写对“八表神游”的无限向往,“约相将去”的超然世外生活的执着追求。前三句,交代“神游”的范围和时间:“九州四海”和“落花飞絮”的飘雪时令。“尽”字表明“神游”之地无限广阔;“笑”字表明“神游”之态自然快乐。次三句,写李白的对仙道的追求:“尝见子微予江陵,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东坡序转述李白《大鹏赋》语)这“临江一见,谪仙风彩”,“仙风道骨”,东坡亦“无言心许”。可谓志同道合,“龙蟠凤举”。“八表”三句,写“八表神游”的状态:“相对”,“箕踞”,“酒酣”,“浩然”,欲醉畅怀、盘坐侃谈的仙家风度。最后三句,点明本词之眼:等到李白壮志凌云把《大鹏赋》写完,醉骑鲸鱼,葬身鱼腹时,也就是我们“约相将去”蓬莱、天台成仙之日。下片充满了幻想和魔思的色彩,表明了东坡此时此地思想的局限性。

  这首词,以神话传说作题材,运用浪漫主义的笔调,记述谢自然仙女求师蓬莱真人良师司马子微而白日仙去事;还记叙了谪仙李白曾见司马子微于江陵,获得“仙风道骨,可谓神游八极之表”的美誉事,且能歌唱,表明了东坡在音律上作了不遗余力的探讨,反映了东坡对宋代社会世俗生活的厌倦,对有道之士的无限敬仰,亦望求仙解脱,超然世外,创造了一种云海、人间与仙境融会,历史、仙话与现实交错的空间文化观,使之达到一种天地人三维完全整合的和谐境界,从而求得一种精神升华的体验,这是东坡追求这种空间文化观的价值所在。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909-914

shuǐlóngyín ·láiyúnhǎimángmáng

shì sòngdài 

xièránguòhǎiqiúshīpénglái zhìhǎizhōng huòwèirán  péngláiruòshuǐsānshíwàn dào tiāntāiyǒuwēi shēnchì míngzàijiàngquè wǎngcóngzhī  ránnǎihuán shòudàowēi báixiān wēizhù zuòwànglùn piān  shū piān niánbǎi jiāngzhōng wèiyuē  xiāofēng dōngwàngpénglái chángyǒuzhēnlíngjiàngyān jīnwéidōnghǎiqīngtóngjūnsuǒzhào  nǎichántuōér hòu tàibáizuò péng yún  chángjiànwēijiānglíng wèiyǒuxiānfēngdào shényóuzhībiǎo  yuánfēngniándōng guòlínhuái érzhànránxiānshēngliánggōngzàiyān tóngyánqīngchè èrsānshírén ránrényǒushǎojiànzhīzhě shànchuītiě liáorányǒuchuān穿yúnlièshízhīshēng nǎizuò shuǐlóngyín shǒu wēi tàibáizhīshì shēngérzhī 

láiyúnhǎimángmáng dàoshānjiàngquèzhīchù rénjiānyǒu chìchéngshì lóngpánfèngzhù qīngjìngwéi zuòwàngzhào piān xiàngxiāodōngwàng péngláiǎnǎi yǒuyúnjià cānfēng 
xíngjìnjiǔzhōuhǎi xiàofēnfēn luòhuāfēi línjiāngjiàn zhéxiānfēngcǎi yánxīn biǎoshényóu hàoránxiāngduì jiǔhān dàichuítiānjiù jīngwěn yuēxiāngjiāng 

万顷蓬壶,梦中昨夜扁舟去。萦回岛屿,中有舟行路。
万顷蓬壶¹,梦中昨夜扁(piān)舟去。萦(yíng)²岛屿(yǔ),中有舟行路。
译文:万里飘渺的蓬莱,在梦里我坐一叶扁舟而去。在那仙山岛屿中盘桓找寻神仙。其中必有到达仙山的道路。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¹蓬壶:即蓬莱。²萦回:盘旋往复。
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何人住?断崖如锯,不见停桡处。
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¹。何人住?断崖²如锯(jù),不见停桡(ráo)³
译文:海面上倒映着神山仙阁,随波而显得层层叠叠的。那陡峭的海岸像大锯剖开一样,连系舟的地方都没有。
注释:¹层层俯:楼台之水中倒影。²断崖:陡峭的山崖。³停桡处:可以停船登岸之处。

  王国维的这首《点绛唇》词借梦层寻仙,来表达内心的彷徨与焦虑。

  王国维这首词,就是以纪梦的方式写对蓬莱神山的追求。“万顷蓬壶,梦层昨夜扁舟去”虽然只是简单的叙述,但字里行间已有一种比较强烈的感发。“蓬壶”已经是无数前人历尽千辛万苦也难以长到的仙岛,“万顷”又是一个茫茫无边的广大区域;而“梦层昨夜”是多么短暂仓促,“扁舟”又是多么渺小轻微。这是远大、艰难,与仓促、简陋之间的对比,就突出了人的意志之坚强与实力之薄弱。“索回岛屿。层有舟行路”是已经进入神山海域,在群岛之间穿行,目标近在咫尺。这两句,让人感受到一种经过千难万险之后终于接近目的地的兴奋和对继续有新发现的渴望。

  “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就是新的发现,这是写神山仙阁及其水层的倒影。这首词写层层楼倒立于水层,又多了一种光怪迷离的感受。这种感受,与梦的环境是相合的。“断崖如锯,不见停桡处”就像用一把天工开物的大锯把高山纵向锯开的剖面,那么陡峭那么光滑,不要说向上攀登,就是一个可以系缆停船的地方都找不到。所谓“天道幽远难求”,从希望到失望,从坚持到困惑,虽说只是一个梦,但它写出了一个追求者在追求探索的道路层真实的心理历程。

  这首小词就以纪梦和游仙的方式表现了这种可望而不可及,内心的痛苦与焦虑。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46-49

diǎnjiàngchún··wànqǐngpéng--wángguówéi

wànqǐngpéngmèngzhōngzuóbiǎnzhōuyínghuídǎo屿zhōngyǒuzhōuxíng

shànglóutáicéngcéngrénzhùduànjiàntíngráoch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