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家相国旧元勋,凛凛中丞继后尘。
谈笑二年同幕府,风流一倍愈它人。
南都去后少佳客,西洛归来多老臣。
我亦宦游无久意,它年松竹许相邻。
洛水留人一向干,雪泥溢路十分寒。
送行我岂无樽酒,多难君知久鲜欢。
回首只应怜老病,凌风争看试轻翰。
到家定见嵩阳老,问我衰迟未解官。
〈司马君实提举嵩山崇福宫。
君家相国旧元勋,凛凛中丞继后尘。
谈笑二年同幕府,风流一倍愈它人。
南都去后少佳客,西洛归来多老臣。
我亦宦游无久意,它年松竹许相邻。
洛水留人一向干,雪泥溢路十分寒。
送行我岂无樽酒,多难君知久鲜欢。
回首只应怜老病,凌风争看试轻翰。
到家定见嵩阳老,问我衰迟未解官。
〈司马君实提举嵩山崇福宫。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16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
伤禽¹(wù)²(xián)³,倦客恶离声
译文:受伤禽鸟畏惧惊弦,倦行旅客厌倦离声。
注释:¹伤禽:为箭所伤的飞禽。这里用的是更赢射雁的故事。《战国策。楚策》记载:更赢以无箭的空弓射得了一只大雁,他说他罚邰希葜那只大雁飞得慢是因为伤口痛,鸣声悲是因为失了群。在这种情况下,大雁一听到弓弦声就惊慌高飞,于是由于伤口的剧痛而掉了下来。²恶:厌恶。³弦惊:弓弦放开时发出的声响。⁴倦客:倦游之人。⁵离声:离歌之声。
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
离声断客情¹,宾²³皆涕零。
译文:离歌之声令客伤情,送着行者皆都涕零。
注释:¹断客情:即伤客心,使行人伤心。²宾:宾客,指送行者。³御:侍者。
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
涕零心断绝¹,将去²复还诀³
译文:涕泣交流肝肠断绝,即将离去再做别语。
注释:¹心断绝:肠断心碎,以喻悲痛到了极点。²去:离去。³诀:话别。
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
一息¹不相知²,何况异乡别。
译文:片刻不能相聚一起,何况他乡长久别离?
注释:¹一息:喘息之间,顷刻。²不相知:指不在一起。
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
遥遥征驾¹远,杳(yǎo)²白日晚。
译文:漫漫长路征驾渐远,天色昏暗白日已晚。
注释:¹征驾:远行的车子。²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
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
居人掩闺¹卧,行子夜(yì)²³
译文:路旁人家掩门长卧,远行游子刚吃晚餐。
注释:¹闺:闺门,内室之门。²夜中:夜半。夜:用作动词,穿的意思。³饭:用作动词,用饭。
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
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
译文:野风呼号吹动草木,远行游子肝肠寸断。
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
食梅¹常苦酸,衣葛(gě)²常苦寒。
译文:吃梅常常苦于味酸,穿戈每每苦于凉寒。
注释:¹梅:梅子。²葛:葛布,一种做单衣用的夏布,用葛茎的纤维织成。
丝竹徒满坐,忧人不解颜。
丝竹¹徒满坐,忧人²不解颜³
译文:徒有音乐高朋满座,怀忧之人不能展颜。
注释:¹丝竹:弦乐器和管乐器,指音乐。²忧人:即指游子。³不解颜:欢笑不起来。解颜:开颜,指欢笑。这二句是说空有满座的人演奏乐曲,也不能使愁人心情快乐。
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
长歌欲自慰,弥¹起长恨²³
译文:放声高歌聊以自宽,愈发引起愁绪万端。
注释:¹弥:益,更加。²恨:遗憾,不满意。³端:头绪。

  诗的前六句写离别时的送别场面,运用顶真修辞手法,将这几句一线贯穿。接连出现两个“离声”和“涕零”。增强了诗的缠绵悱恻之情。给诗定了沉郁的基调。诗的首句,借用惊弓之鸟的典故,用以比喻“倦客恶离声”——久倦羁旅的游子最厌恶、最害怕的便是离歌之声,勾出倦客恶离别的心理状态。为突出其表达效果,连用两个“恶”字来充分烘托游子极度厌恶、畏忌远行的气氛,既增强了类比性,也加重了感情色彩。但是,“恶”之偏至,这就是人世间之所以有不幸的一个原因吧。第三句的开头便用“离声”二字顶上,声情之急,节奏之紧,直令人难以喘息。“离声”一出,不仅去者伤情,就连送行的宾客和驾车的仆夫亦不禁潸然泪下,诚所谓“一曲离歌两行泪”,“天涯去住各沾巾”。此情此境,行子更难自持,只见他伤心落泪,挥泪而去,去去又回,依依话别。这几句由声而写到情,由己之情写到宾御之情,由宾御之情再回到己之情,回环往复,层层递进,把那种两情互感的情绪、场景和气氛,表现得一气贯注,淋漓尽致,以上将离情写足。下面两句说片刻的分离都会使人难受,何况是远游异乡的长久别离呢。叙议结合指出如此离伤的原因。应该说这个议论也是充满真情实感的,所以谭元春说它“甚真甚真,有情人之言”(《古诗归》)。因果相依,不着痕迹地为诗的上一段作了小结。同时,“异乡别”又为下一段写离乡远行之况作了准备。这种“住而未住”、“藕断丝连”的转接方式,很像词中的“过片”。可以想见词中的一些艺术手法,在诗人的创作中早有实践,只不过没有明确地上升为一种文学形式(词)中的自觉的艺术法则。

  诗的第二段说车儿在漫漫长途上远行,颠簸摇晃了一天,又是日落黄昏,夜幕笼罩了静寂的大地,眼看周围的人家都掩门入睡了,可是远行的游子直到半夜才盼得一顿晚餐。黑夜里,听着野风呼号,草木哀鸣,更令人肝肠寸断。这几句由白天而写到夜晚,其间有人、有事、有景、有情,脉络清晰,丰而不杂,将行役之苦写得历历在目。“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两句引向对游子征途中苦难生活的描述。“遥遥征驾远”以下六句,游子驱车不停地走向遥远的地方,白日杳杳又到傍晚了。这个时候,在家的人早已关起门来唪觉,而在外的游子,午夜还在做饭。野外的寒风吹动草木,发出萧萧的声响,游子不由悲从心生,肝肠欲断。诗人这几句诗,写出了漂泊天涯,流浪江湖游子的真实感受。“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两句,诗人运用平常的事物,从衣、食这两个角度做比,写出游子在外的“酸”、“苦”,耐人寻味。这里突然插入两个比喻——吃梅总觉得酸,穿着葛麻布衣总是难以御寒的——这必然之理人人皆懂,然其酸、寒之状,他人难言,而只有食者、衣者自知。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必然”与“自知”。行役之苦,只有行子自知,自伤自苦,真切深刻,更为感人;而“必然”又为下文设置了前提,食梅苦酸,衣葛苦寒,一如人情苦别,乃事之必然,无法回避。即使在宾朋满座,丝竹盈耳之时,忧伤的游子亦无法表现出一丝欢颜,正是“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张谓《送人使河源》)。有时候自己也想长歌自慰,但其结果呢,只有引来更深长的愁恨。这就意味着不论客观环境如何,亦不论主观努力如何,行子之愁,愁不可销。诗人总是力图透过离愁表象的描述,以回折顿挫的笔法,将诗思引向更深刻更概括的情理之中;诗中的比喻用得灵活生动、自然贴切,有的能领起全篇,有的则能网络上下,在情理表达,叙事逻辑,章法结构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最后四句诗人满腹忧愁,坐于席上,即便丝竹满座,仍不能忘掉忧愁。要唱辞长歌来聊以自慰,哪知更牵动起心中的悲苦。可这仅仅是“长恨”的开始,日后苦难“万端”会源源不断涌来,腹中悲苦,难于化解,足见其悲苦之深重。

  诗歌开篇就用了一个新奇惊人的比喻,把疲于奔波的人对再一次起程比为惊弓之鸟。鸟是因为身体受伤,而人则是心里受伤。因此,当受伤的心再一次听到别离之声,立时紧张而痛苦,完全没有宴饮的心情。再想到自己别离后的遥遥征程,曾经奔波的情景一时跳入脑海。而在傍晚时分,更是令人心碎。别离之后,一边是亲友家人的无尽孤独,一边是游子茫茫的征途。想到这些,再好的东西,都无法下咽,再动听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那忧伤的心情,那痛苦的脸色,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开解了。最后,诗人说,本想振作起来,唱一支歌,自我宽慰,但未曾想到,长歌未尽,憾恨之心再起。这首诗诗人巧妙化用典故,合理运用顶真修辞渲染烘托气氛,格调沉郁,感情真挚。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740页
2、 蔡景仙.汉魏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第271页
3、 郑国周.中国古典诗词赏析:贵州大学出版社,2008:第135页

dàidōngménxíng

bàozhào nánběicháo 

shāngqínxiánjīng juànshēng 
shēngduànqíng bīnjiēlíng 
língxīnduànjué jiāngháijué 
xiāngzhī kuàngxiāngbié 
yáoyáozhēngjiàyuǎn yǎoyǎobáiwǎn 
rényǎnguī xíngzhōngfàn 
fēngchuīcǎo xíngxīnchángduàn 
shíméichángsuān chánghán 
zhúmǎnzuò yōurénjiěyán 
chángwèi chánghènduān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天地浑(hùn)(dùn)如鸡子¹,盘古²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译文:远古时期,中地一片呢混沌,就像一个鸡蛋,盘古就出生在这里。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醒来睁开眼一看,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拿起一把神斧向四周猛劈过去。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形成了中,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形成了地。盘古在中地中间,一中能变化九次。他头顶是中,脚下是地。中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每中也长高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中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盘古变得非常高大。所以中地之间距离九万里,然后才产生了中皇、地皇、人皇。
注释:¹鸡子:鸡蛋。²盘古:又称盘古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由形如鸡卵的混沌之中孕育而生,沉睡而醒后将清浊二气上下撑开,形成了天地,最终因疲惫而倒,声与气以及身体各部分化为世间万物。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suǐ)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méng)¹
译文:开中辟地时首先出生的是盘古。盘古临死前,变化自身。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云,声音变成了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四肢五体变成了四根撑中的柱子和五方名山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筋脉变成了山脉和道路,肌肉变成了田地,头发变成了中上星辰,皮肤变成了草木,牙齿变成了金属矿物和石头,精髓变成了珍珠和玉石,汗水变成了润泽万物的雨露。他身上的寄生虫,由于受到风的催化,就变为大地上的黎民百姓。
注释:¹黎甿:黎民。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千里黄云¹白日曛(xūn)²,北风吹雁雪纷纷。
译文: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气阴沉,北风送走雁群又吹来纷扬大雪。
注释:¹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²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曛:昏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¹不识君²
译文: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注释:¹谁人:哪个人。²君:你,这里指董大。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六翮(hé)飘飖(yáo)¹私自怜,一离京洛²十余年。
译文:就像鸟儿四处奔波无果只能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注释:¹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翮:鸟的羽翼。飘飖:飘动。²京洛:长安和洛阳。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开头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千里”,有的本子作“十里”,虽是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北方的冬天,绿色植物凋零殆尽,残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视界很广,可目极千里。说“黄云”,亦极典型。那是阴云凝聚之状,是阴天天气,有了这两个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风”,“雪纷纷”,便有了着落。如此理解,开头两句便见出作者并非轻率落笔,而是在经过了苦心酝酿之后,才自然流一出的诗歌语言。这两句,描写景物虽然比较客观,但也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诗人的气质心胸。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所以,首二句尽管境界阔远渺茫,其实不无凄苦寒凉;但是,高适毕竟具有恢弘的气度,超然的禀赋,他并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驭情,另具一副心胸,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据说,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珏曾写诗咏叹说:“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写的不过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显,诗境未免狭小。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远比崔珏那几句阔远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诗只是琴师身世的材料,而高诗却堪称艺术珍品。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47-48页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92-393页

biédǒngèrshǒu

gāoshì tángdài 

qiānhuángyúnbáixūn běifēngchuīyànxuěfēnfēn 
chóuqiānzhī tiānxiàshuírénshíjūn 

liùpiāoyáolián jīngluòshínián 
zhàngpínjiànyīngwèi jīnxiāngféngjiǔqián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金谷园¹中莺乱飞,铜驼(tuó)²陌上好风吹。
译文:金谷园中群莺乱飞,铜驼陌上春风吹拂。
注释:¹金谷园:指晋石崇于洛阳金谷涧中所筑的园馆,泛指富贵人家的豪华园林。²铜驼:即铜驼街,因洛阳城汉时铸造两只铜铸骆驼而得名,洛阳繁华游冶之地。亦有借指闹市者。此代指洛阳。
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城东桃李须臾(yú)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译文:城中的桃花李花片刻之间就已凋谢,怎么那垂杨柳没有时限的束缚?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尽室林塘涤(dí)¹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huán)²
译文:一家人来到林中塘边,洗尽了暑日的燥热烦念,胸怀豁然开朗,仿如不是生活在尘世间。
注释:¹涤:消除。²尘寰:人世间。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译文:谁敢估量这清风的价值?没有任何快乐能胜过长日悠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水鸟¹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译文:水鸟捉到鱼儿总是心满意足,岭上云片满含雨意又空自飞还。
注释:¹水鸟:鹭鸶。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酒阑¹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译文:酒醉后有什么能醒我心魂?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
注释:¹阑:尽。

  这首诗含蓄蕴藉,境界高远,有雍容闲适之致。

  首联描写在林塘消夏,荡涤了暑热烦闷,胸襟旷然如超脱于尘世之外的感受。颔联化用李白《襄阳歌》句意,感谢无价清风慷慨的赐与,且以悠闲度日作为最大的快乐,显示诗人心怀的淡泊。颈联写俯仰所见眼前景物,一为近景,一为远景,深含恬然自足、任随自然的人生哲理。尾联别出心裁,以“万柄莲香一枕山”作为清心澄怀的醒酒之物,见出诗人潇洒出尘的风致。抒发了诗人高尚清廉的情怀和超尘拔俗的思想情感。

  《北塘避暑》首句擒题,交代了时间、地点,次句渲染极为幽静的自然环境,并以“旷然”一词挑明题旨,抒发其超尘拔俗的思想感情和正直清廉的高尚情操。

  第二句用“如不在尘寰”比喻旷然之情,空灵飘逸。但作者犹嫌不足,在颔联中再进一步为“旷然”作注。在炎夏酷暑中,一般俗土,每喜以管弦消遣。但作者不借外物,只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摆脱了尘寰的炎热和烦恼。“清风”一词语意双关,又表明正直无私,两袖清风。这里用“能人敢议”的反诘句法,加强语气,著一“敢”宇,尤为雄健峭拔,与下旬“能”字对照,一个突兀而起,一个平平淡淡,起伏跌宕,足见诗人的功力。

  颈联虚实并用,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水鸟得鱼”、“岭云含雨”,一近一远,一俯一仰,这是实写。“长自足”、“只空还”抒发作者感情,这是虚写。但细细品味,知其不唯写景抒情,还是以象征手法阐发人生哲理,所写之景不必是眼前实景。全联意谓要象水鸟那样“知足保和”,象岭云那样来去无心。亦即庄子所谓“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的“无为”思想。不去追求功名利禄,外在的事物都是有限的;追求内在的精神品格,才是他要表现的主要思想,也是他能旷然自得的要源所在。据《宋史》本传,他屡次主动辞位,确能“长自足”。从他“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前后七十余疏”看,他也不薄事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本是儒家传统思想。但韩琦如此,并不矛盾。

  尾联是讲修养之法。韩琦不需要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他酒醒之后,自有清心澄虑之物,即“万柄莲香一枕山”。这句衬托出他胸襟的清高脱欲。

参考资料:
1、 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05:52-5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