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冬溯荆江,风急波涛怒。张君一叶舟,追逐任掀舞。
穷冬溯荆江,风急波涛怒。张君一叶舟,追逐任掀舞。
时从古岸边,颇得班荆语。君家岷山下,须眉挟风雨。
时从古岸边,颇得班荆语。君家岷山下,须眉挟风雨。
万里垂橐归,问君自何苦。两儿才过膝,秀色隐眉宇。
万里垂橐归,问君自何苦。两儿才过膝,秀色隐眉宇。
昨者试省中,旁观正如堵。诵书声琅琅,亦复记训诂。
昨者试省中,旁观正如堵。诵书声琅琅,亦复记训诂。
呼前与酬答,进止良应矩。我为三咨嗟,每见必摩拊。
呼前与酬答,进止良应矩。我为三咨嗟,每见必摩拊。
祝君须爱惜,事业贵有序。美质在陶冶,如器无苦窳。
祝君须爱惜,事业贵有序。美质在陶冶,如器无苦窳。
道远方愁予,速成戒自古。可使利欲风,居然熏肺腑。
道远方愁予,速成戒自古。可使利欲风,居然熏肺腑。
良心人所同,爱敬发端绪。岷江本一勺,东流贯吴楚。
良心人所同,爱敬发端绪。岷江本一勺,东流贯吴楚。
但当养其源,日进自莫禦。君归闭门思,予言或可取。
但当养其源,日进自莫禦。君归闭门思,予言或可取。

zhāngziyuānxiéèrzi西guīqiúshīwèizhìxiāngdǎngzhī--zhāngshì

qióngdōngjīngjiāngfēngtāozhāngjūnzhōuzhuīzhúrènxiān

shícóngànbiānbānjīngjūnjiāmínshānxiàméixiéfēng

wànchuítuóguīwènjūnliǎngércáiguòxiùyǐnméi

zuózhěshìshěngzhōngpángguānzhèngsòngshūshēnglánglángxùn

qiánchóujìnzhǐliángyīngwèisānjiēměijiàn

zhùjūnàishìguìyǒuměizhìzàitáo

dàoyuǎnfāngchóuchéngjiè使shǐfēngránxūnfèi

liángxīnrénsuǒtóngàijìngduānmínjiāngběnsháodōngliúguànchǔ

dàndāngyǎngyuánjìnjūnguīményánhuò

张栻

张栻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 5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
丧乱那堪说,干戈(gē)¹竟未休。
译文:自靖康以来,丧亡离乱之事多得不堪言说,而兵戈纷争之事竟难以止息。
注释:¹干戈:干、戈皆为古代兵器,代指战争和动乱。
公卿危左衽,江汉故东流。
公卿危左衽(rèn)¹,江汉故东流。
译文:朝中公卿害怕被掳为夷狄之民,故纷纷逃散;我定要像江汉朝宗于海一样,追随建在东南的新宋王朝。
注释:¹左衽:语出孔子《论语·究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指异族入侵为主。古代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一带人民的向右掩。衽,衣襟。
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
风断黄龙府¹,云移白鹭洲²
译文:旧帝被掳北移黄龙,音讯断绝;新君即将东幸,追随不及。
注释:¹黄龙府:即和龙城,今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县城内。北宋徽宗、钦宗被金人掳后被囚禁在五国城。五国城属黄龙府。²云移白鹭(lù)洲:指宋高宗在南边建立朝廷。云,紫云,天子之气,指皇帝的銮舆;白鹜洲,长江中洲渚,位于建康(今南京)西南江中。
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
云何¹²国步,持底³副君忧?
译文:自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纾解国难,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分担君忧。
注释:¹云何:如何。²舒:纾解,缓解。³持底:拿什么。
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
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
译文:今时势艰危如此,固非难以预料,而我生本自飘浮。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译文:秋日黄花,纷披四野,作此秋日之荣秀,更欲使何人观赏呢?

  诗题“感事”,总指靖康、建炎以来的丧乱事变,诸如汴京被占,徽、钦二帝被俘,高宗播迁,以及公卿士大夫窜亡等。“感事”之“事”,蕴含广泛,非指一时一事。

  此诗先写常年征战,让人不知该从何说起;接着连续用了“危左衽”“断卿龙府”“移白鹭洲”三个典故来表达北宋被灭、南宋偏安的现实;最后诗人以写景作结,菊花盛放与眼前凄凉的事实形成鲜明对比,一句反问将内心的悲伤与郁闷表现出来,深沉曲折却哀婉动人。全诗情感委婉深刻,抑扬顿挫,真挚感人。

  “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在百感交集之下,话却说自从头。自从靖康丧亡离乱以来,国事扰攘,国土日蹙,所不忍言;而兵争干戈之事方兴未已,竟未能望其止息。“那堪”、“竟未”,感慨苍凉沉至。

  “公卿危左衽,江汉故东流。”此句的意思是:公卿大夫害怕被金人所掳,化为夷狄之民,故而纷纷逃散。下句用《禹贡》:“江汉朝宗于海。”但陈诗此句,是切自己所在之地而言,因邓州是长江、汉水临近之地。“江汉故东流”,是诗人说自己一定要像江汉朝宗于海一样,追随建在东南的南宋朝廷。

  “风断卿龙府,云移白鹭洲。”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以谄媚契丹,契丹封他为“儿皇帝”。辽大同元年(947年),契丹逼晋,并俘虏了石敬瑭之子石重贵,把他囚禁在卿龙府。北宋亡国以后,徽宗、钦宗被金人所掳,囚禁于五国城(五国城:辽国地名,后内附;划归卿龙府),其事与晋事相类。下句“云移白鹭洲”,当时宋高宗的朝廷移在扬州。这都是诗人所系念所感伤的事。

  “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云何”,犹言如何;“持底”,犹言用什么。诗人说,自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纾解国难,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分担君忧。

  “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上句亦《发商水道中》“世事本前期”之意。意云:今时势艰危如此,固非难以预料,而是事出有因。“吾生本自浮”,虽则前事有因,而我生本自飘浮。命运如此,为之奈何。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时势艰危如彼,身世漂泊如此,已足使人感伤。然则秋日卿花,纷披四野,作此秋日之荣秀,很难让人有观赏的欲望。

  陈与义这首《感事》诗,确是逼近杜甫。从遣词用字上看,“那堪”、“竟未”,“危”、“故”,“断”、“移”等,都是沉实的字眼,有杜诗的风味。从比兴手法上看,“风断”、“云移”一联,以天象喻人事,也深得杜诗的兴寄之妙。至于以景抒情作结,又是杜甫即事咏怀一类诗作的常见章法。全篇苍凉沉郁,居然老杜气韵。比纪昀稍晚的南阳人邓显鹤,著有《南村草堂文钞》,他在一篇序文中说:“自来诗人多漫浪湖湘间,如少陵、退之、柳州及刘梦得、王龙标辈,皆托迹沅、澧、郴、湘、衡、永间,绝无有至吾郡者,有之,自简斋始。”又说:“简斋先生诗,以老杜为宗,避乱湖峤,间关万里,流离乞食,造次不忘忧爱,亦与少陵同。”“不忘忧爱”,是杜甫的大节,也是简斋的大节。用这四个字去看这首《感事》诗,正是十分契合。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897页
鸣螀颓墄,吹蝶空枝,飘蓬人意相怜。一片离魂,斜阳摇梦成烟。香沟旧题红处,拚禁花、憔悴年年。寒信急、又神宫凄奏,分付哀蝉。
鸣螀(jiāng)¹颓墄(qī)²,吹蝶空枝³,飘蓬人意相怜。一片离魂,斜阳摇梦成烟。香沟旧题红处,拚禁花、憔悴年年。寒信急、又神宫凄奏,分付哀蝉
译文:寒蝉在残败的台阶间悲鸣,风吹树叶如蝴蝶般翩翩落下,只留下空空的枝条,与如飞蓬般飘零的人同病相怜。那一片离开了身躯的魂魄,在夕阳下摇曳如梦转成烟,愈难追寻。芬芳的御沟是当年红叶题诗流传的地方,那被抛弃的禁宫花朵,年年都憔悴不堪。严寒的征兆已迫近了,再加上宫中皇帝思念爱妃的凄婉乐曲,都寄托给这寒蝉的悲鸣了。
注释:辛丑十一月十九日:辛丑,即光绪二十七年(1901)。味聃,洪汝冲,字味聃,湖南宁乡人,清末词人,有《候蛩词》、《蜕庵词稿》。¹鸣螀:螀,寒蝉,古人认为叫声悲哀。²颓墄:残败的台阶。³吹蝶空枝:像蝴蝶一样飞舞的落叶。⁴飘蓬:飘飞的蓬草,比喻无常的命运。⁵一片离魂二句:用倩娘离魂典故。据陈玄祐《离魂记》记载,张倩娘与表兄王宙本有婚约,在父悔婚后抑郁成疾,以致魂魄离开身体去追随王宙。在此既指离枝飘逝的叶魂,又寓逝去珍妃的芳魂。梦成烟,意为往事都如梦如烟不可追寻。⁶香沟旧题红处二句:用红叶传诗的典故。古代有不少这类典故,大意都是久困深宫的宫女,在落叶上写下寄托怀春意的诗篇,放入御沟随水后为外人拾得,由此引发一系列悲欢离合的事。此处用此典,正契合于落叶、宫禁、帝妃爱情的主题,是珍妃在冷宫中凄苦幽禁生活的写照。禁花,兼指典故中久困的宫女与现实中的珍妃。禁,有宫禁与幽禁双重含义。⁷寒信:严寒将至的征兆。⁸又神宫凄奏二句:用《落叶哀蝉曲》的典故。据王嘉《拾记》载,汉武帝在宠妃李夫人逝世后,思念不已。在泛舟池上时,令女伶唱其自度曲,面对落日、凄奏、凉风,触景伤情,因赋《落叶哀蝉曲》。在此寓光绪对珍妃的思念。哀蝉既呼应上文的因寒冷而悲鸣的“鸣螀”,又能兼指《落叶哀蝉曲》。
终古巢鸾无分,正飞霜金井,抛断缠棉。起舞回风,才知恩怨无端。天阴洞庭波阔,夜沈沈、流恨湘弦。摇落事,向空山、休问杜鹃。
终古巢鸾(luán)无分¹,正飞霜金井²,抛断缠棉。起舞回风,才知恩怨无端³。天阴洞庭波阔,夜沈沈、流恨湘弦。摇落事,向空山、休问杜鹃
译文:昔日同巢鸾偶相依恋的缘分再也没有了,黄叶正面对着严霜、金井的摧折,一切缠绵情丝都被迫斩断、抛弃了。在回旋的风中起舞,才知道此生所经受的种种恩泽与怨恨都是无因而起,不由自主。天色阴郁,洞庭湖上波澜壮阔,沉沉的夜幕下,离情别恨在湘妃的弦音中回荡。这木叶飘逝的悲剧啊,若是飘到了空山中,切莫再去惦念、问讯那啼血的杜鹃了。
注释:¹终古巢鸾无分:意为帝后往昔恩爱的缘分再也没有了。巢鸾,在爱巢中相依的鸾偶。鸾鸟是凤凰的一种,常寓后妃,又常以鸾俦寓爱侣。无分,没有缘分。²飞霜金井:用黄叶被严霜金井吞噬,喻珍妃在慈禧逼迫下堕井而亡。化用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诗意。³起舞回风二句:起舞回风,用李贺《残丝曲》“落花起作回风舞”诗意。用在风中流转不定的无常命运,喻珍妃在宫中宠辱都不由自主的命运。无端,无缘无故,突显她任人摆布的无辜和无奈。⁴天阴洞庭波阔二句:用湘妃典故。相传舜帝晚年在一次南巡中去世,葬于苍梧。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痛哭,眼泪洒在竹子上形成难以磨灭的斑纹,成为斑竹。最终二妃跃入湘江殉情,葬于洞庭湖中君山,化作湘水之神——湘妃。湘弦,唐代钱起在著名的《湘灵鼓瑟》诗中称世传湘妃善于鼓瑟,弦音凄苦怨慕,寄了对舜的思念。此词用珍妃比湘妃。⁵摇落事:即如宋玉《九辩》所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此用秋叶的飘逝喻珍妃之死。⁶向空山休问杜鹃:珍妃的魂魄不要再去惦念、询问光绪帝,以免得知他不幸的处境,会更为忧愁。空山,幽静少人迹的山林。杜鹃,相杜鹃杜为战国时蜀王杜宇(号望帝)死后所化,啼声凄切,泪尽继之以血。在此用杜鹃寓遭受亡国危机的光绪帝。用皎然《秋晚宿破山寺》“秋风落叶满空山”与何应龙《伤春》“欲向空山问杜鹃”诗意。

  词序中的辛丑,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前一年为庚子,即光绪二十六年(1900),德、奥、美、法、英、意、日、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据《清史稿》卷二四《德宗本纪》: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西太后和光绪自西安还京,并以珍妃上年殉节宫中,追晋贵妃”。所谓“殉节”,实是讳饰之词,西太后在逃离北京前,曾下令将珍妃推坠于宫井之中。洪汝冲的原词就作于这年的十一月。洪汝冲,字味聃(dan),湖南宁乡人,有《候蛩词》、《蜕庵词稿》。洪汝冲《声声慢·落叶》:“银瓶坠水,金谷飘烟,西风一叶惊秋。凤宿鸾栖,等闲摇落飕飕。春工剪裁几费,肯随波,流出宫沟。吹梦紧,问人间何世,半晌淹留? 连理桃根犹在,甚花难蠲忿,草不忘忧。浸玉寒泉,昭阳往事今休。哀蝉莫弹幽怨,怕稠桑、无语凝眸。谁认取,满荒郊都是乱愁。”彊村这首词是和作,确如龙榆生铨释:“此为德宗还宫后恤珍妃作”(《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上片开端三句:“鸣螀颓墄,吹蝶空枝,飘蓬人意相怜”,就给人带来一股悲凉气氛。螀(jiang),寒蝉。墄(ce),台阶。颓墄,毁坏的台阶。蓬,蓬草。秋日枯萎,随风而飞。寒蝉鸣叫于毁坏的宫殿台阶之中,悲声哀景,映衬出劫后宫苑的荒凉景象。树叶纷纷坠飞,有如蝴蝶飞舞,剩下满目空枝。蝴蝶本与春风为伴,而在使生命凋零的秋风中,只有萎落、飘亡! 肃杀的气氛,美丽的形象,既切落叶词题,其中又隐现着珍妃的影子。“飘蓬人意相怜”,指光绪离京出逃如蓬草飘飞,也是指光绪在西太后的威迫下难以自主。相怜,说光绪对推坠井下死去的珍妃蕴含无限的怜爱之情,是深探心曲之辞。“一片离魂,斜阳摇梦成烟”,在光绪眼中,死去的珍妃有如一片离魂似的落叶,当年共处的往事昔情,历历难以忘怀,楼空人去,恍然如梦,在斜阳冉冉之中,如梦的往事旧情摇漾不已,隐约而又迷茫。 “相沟旧题红处,拚禁花、憔悴年年”,回忆当年与珍妃相爱情景。相沟题红,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举,偶临御沟,拾得红叶,上有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宣宗放出部分宫女,渥得一人即题诗红叶上者。这里用以指光绪与珍妃两情眷好,似由天定。但珍妃不为西太后所喜,这里以“禁花”,即宫禁中的花,代指珍妃,“憔悴年年”,暗示珍妃为西太后所忌,心境极为抑郁。结尾的“寒信急,又神宫凄奏,分付哀蝉”三句,寒信,寒冷的信息,指秋风。神宫,指光绪所居的宫殿。三句写秋风劲急,落叶纷坠,簌簌有声,如同凄凉的音乐。王子年《拾遗记》记载: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赋《落叶哀蝉曲》。词中的“凄奏”、“哀蝉”,暗指此曲,反映光绪思念珍妃的凄凉心情,身分、感情相合,而又时时不忘紧切落叶词题。至此,秋风声,落叶声,哀蝉声,以及心中怀念逝去者的痛苦心声,融化为充塞天地的悲声。

  下片“终古巢鸾无分,正飞霜金井,抛断缠绵”三句,曲折道出珍妃被推坠宫井事。本想与珍妃相爱终老,却哪知无此缘分,原因在金井飞霜,隐约吐露了西太后的残酷无情,珍妃的逼坠井中的惨痛情事,从此被迫割断了与珍妃的缠绵情缘。“起舞回风,才知恩怨无端”,表面上写落叶在旋风中飘扬如同起舞,实际上则是写光绪回忆与珍妃的歌吟生活,而这一切都成为永难返回的过去,追寻根源,不由感叹无端的恩怨造成了多少人间憾恨。“天阴洞庭波阔,夜沉沉、流恨湘弦”,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诗意,切合秋深落叶题旨,同时更包含着《湘夫人》一诗中所抒写的人天悠隔的痛苦,那如梦、如云、如彩云、如落叶,如昙花的一现,那令人空惘、惆怅的幻灭之感,那浩茫难平的情思,正象那洞庭湖水一样。孟郊《湘弦怨》诗:“湘弦少知音,孤响空踟蹰”。这里作者把广阔的洞庭湖水、人天永隔的幽怨,与繁声促节的湘弦音声组合在一起,融化为一曲绵绵不尽的流恨,阴阴天宇,沉沉夜色,形象地染绘出一幅色彩阴暗的画面,笼罩着浓重的悲剧气氛。最后以“摇落事,向空山、休问杜鹃”结尾,“摇落”二字,总结全词,揭破题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其实,摇落又岂止是草木,人生的生死、盛衰,爱情的聚散、悲欢,何尝不是如此! 这样的深悲巨痛,刻骨铭心,时刻难忘,就如空山杜鹃不停止地泣血哀啼,吐诉不尽内心郁结蕴藏的哀伤。

  全词紧扣落叶,但又不拘滞于表面的咏物,而是借落叶咏叹光绪与珍妃的悲剧,就光绪而言,他虽贵为天子,但却保护不了自己宠爱的妃子,在西太后的淫威下,眼睁睁地看着珍妃被活活的逼死井中,这既是帝运的衰落,实际上也是整个封建帝制的衰亡。作者将落叶的形象与珍妃的悲惨遭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落叶的飘零坠落之中,隐藏着珍妃的可怜影子。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迟迟¹春日弄轻柔²,花径³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译文:春日暖暖的阳光,像在抚弄着杨柳轻柔的枝条,在花园的小径上,涌动着浓浓的香气。可过了清明节天却阴了起来,云雾笼罩着阁楼,那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注释:¹迟迟:阳光温暖、光线充足的样子。²轻柔:形容风和日暖。³花径:花间的小路。⁴暗香:指幽香。⁵朱楼:指富丽华美的楼阁。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午窗睡起莺(yīng)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shāo)¹
译文:午睡醒来,听到莺儿美妙的鸣叫声,却又唤起了我的春愁。这莺儿却在哪里呢?是在绿杨影里,是在海棠亭畔,还是在红杏梢头?
注释:¹梢头:树枝的顶端。

  朱淑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这首词写一位闺中女子(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而愁绪万端。

  上片“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两句,描绘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迟迟春日”语出《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迟迟”指日长而暖。“弄轻柔”三字,言和煦的阳光在抚弄着杨柳的柔枝嫩条。秦观《江城子》词:“西城杨柳弄春柔。”“弄”字下得很妙,形象生动鲜明。对此良辰美景,主人公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一股暗香扑鼻而来,令人心醉,春天多么美好啊!但是好景不长,清明过后,却遇上阴霾的天气,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犹如给女主人公的内心罩上了一层愁雾,使她想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伤心往事。看来开头所写的春光明媚,并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不然和煦的阳光与云雾是很难统一在一个画面上,也很难发生在同一时间内。“云锁朱楼”的“锁”字,是一句之眼,它除了给读者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象喻性。“锁”字蕴含丰富,将阴云四布的天气、深闺女子的被禁锢和心头的郁闷,尽括其中。

  下片着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这种春愁是由黄莺的啼叫唤起的。大凡心绪不佳的女子,最易闻鸟啼而惊心,故唐诗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之句。试想一个愁绪万端的女子,在百无聊赖之时,只好在午睡中消磨时光,午睡醒来,听到窗外莺声巧啭。不禁唤起了她的春愁。黄莺在何处啼叫呢?是在绿杨影里,还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红杏梢头呢?自问自答,颇耐人玩味。

  这首词笔触轻柔细腻,语言婉丽自然。作者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这是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作者在写景上不断变换画面,从明媚的春日,到阴霾的天气;时间上从清明之前,写到清明之后;有眼前的感受,也有往事的回忆。既有感到的暖意,嗅到馨香,也有听到的莺啼,看到的色彩。通过它们表现女主人公细腻的感情波澜。下片词的自问自答,更是妙趣横生。词人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这是非常美的意境创造。以听觉写鸟声的流动,使人辨别不出鸟鸣何处,词人的春愁,也像飞鸣的流莺,忽儿在东,忽儿在西,说不清准确的位置。这莫可名状的愁怨,词人并不说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333-1334页 .

yǎnérmèi ·chíchíchūnnòngqīngróu

zhūshūzhēn sòngdài 

chíchíchūnnòngqīngróu huājìngànxiāngliú qīngmíngguòliǎo kānhuíshǒu yúnsuǒzhūlóu 
chuāngshuìyīngshēngqiǎo chùhuànchūnchóu 绿yángyǐng hǎitángtíngpàn hóngxìngshāotóu 
卖得鲜鱼二百钱,籴粮炊饭放归船。
卖得鲜鱼二百钱,籴(dí)¹炊饭放归船。
译文:将鲜鱼卖了二百文钱,买了米粮,停好了船,准备开始做饭。
注释:¹籴粮:买米。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译文:可是拔来的芦苇却是湿的,难以点着,只能先暂且晒在种有垂杨的古岸边。

jiā··màixiānèrbǎiqián--zhèngxiè

màixiānèrbǎiqiánliángchuīfànfàngguīchuán

lái湿shīwěishāonánzheshàizàichuíyángànbiān

邓弼,字伯翊,秦人也。身长七尺,双目有紫棱,开合闪闪如电。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市门石鼓,十人舁,弗能举,两手持之行。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邓弼(bì),字伯翊,秦人也。身长七尺,双目有紫棱(léng)¹,开合闪闪如电。能以力雄人²,邻牛方斗不可擘(bāi)³,拳其脊,折仆(pū);市门石鼓,十人舁(yú),弗能举,两手持之行。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zhé)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译文:邓弼,字伯翊,秦地人。身高七尺,双眼藏锋芒,很有威势,眼睛睁开便闪闪如电。臂力过人,凭力量称雄于人。邻居两只牛在打架,谁也分不开,邓弼只需一拳,就砸断牛脊,斗牛应声倒地。集市门口,有面石鼓,十个大汉都无法抬动,邓弼两手一用劲,抱起就走。不过,他老是借醉酒发脾气,怒目视人,人们看见就躲,都说:“这是一个狂人,不可靠近,否则就是自取其辱。”
注释:¹紫棱:比喻锋芒。²以力雄人:凭力量称雄于人。³擘:同“掰”,分开。⁴拳其脊:用拳头打牛的脊背。⁵折仆地:牛脊折断,跌倒在地。仆,向前跌倒。⁶舁:抬。⁷使酒:醉酒发脾气。
一日,独饮娼楼,萧、冯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弼自据中筵,指左右,揖两生坐,呼酒歌啸以为乐。酒酣,解衣箕踞,拔刀置案上,铿然鸣。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弼亦粗知书,君何至相视如涕唾?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曰:“有是哉?”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复询历代史,上下三千年,纚纚如贯珠。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相顾惨沮,不敢再有问。弼索酒,被发跳叫曰:“吾今日压倒老生矣!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下楼,足不得成步。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一日,独饮娼楼,萧、冯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¹,必杀君!亡命²走山泽³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弼自据中筵(yán),指左右,揖(yī)两生坐,呼酒歌啸以为乐。酒酣,解衣箕(jī)(jù),拔刀置案上,铿(kēng)然鸣。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弼亦粗知书,君何至相视如涕唾?今日非速¹⁰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¹¹从君问,即¹²不能答,当血是刃¹³。”两生曰:“有是哉?”遽(jù)¹⁴摘七经¹⁵数十义扣¹⁶之,弼历举传(zhuàn)¹⁷,不遗一言。复询历代史,上下三千年,纚(lí)纚如贯珠¹⁸。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相顾惨沮¹⁹,不敢再有问。弼索酒,被发²⁰跳叫曰:“吾今日压倒老生矣!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²¹儒衣,反奄奄欲绝²²,徒欲驰骋文墨²³,儿抚²⁴一世豪杰。此何可哉!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下楼,足不得成步。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²⁵也。
译文:有一天,邓弼独自在酒楼上喝酒,忽然看见萧、冯两个书生从下面经过,不由分说,就强拉着他们一起喝酒。两个书生平日就瞧不起他的为人,极力推拒。邓弼不由大怒,威胁道:“二位如果不依从我,就将你们杀死!哪怕杀了人亡命草泽,我也不能受你们的窝囊气!”两个书生迫于无奈,只能任由他摆布。邓弼自坐中间,拱手示意书生陪坐左右,随即大声要酒,吟啸高歌,尽情作乐。喝得兴起的时候,便叉开双腿,大敞衣襟,拔出佩刀拍在桌上,咣当一声。两个书生素来听说他常借酒寻衅,见此光景,就想起身溜走。邓弼厉声制止说:“不要跑,我邓某人也是粗知书理之辈,先生何至于把我看得像眼泪唾液一样呢?今日原本不是真心请你们喝酒,只不过是借机稍吐心中的不平之气罢了。凡是经、史、子、集,任凭二位发问,如不能回答,便双此刀自刎!”两人听了惊奇不已,说:“竟有这样的事?”当下,便从诸经中,挑出几十个难题,连续发问。邓弼从容不迫,引据经典注疏,倒背如流,一无遗漏。于是,又问各朝史事,上下三千年,邓弼洋洋洒洒如数家珍。至此,邓弼笑问:“这下,二位服不服气?”两个书生,四目相视,大惊失色,不敢再问。邓弼要来酒碗,开怀痛饮,披头散发,跳跃呼叫:“老子今天,镇服老儒啦!古时学者,重在培养浩然之气,今日书生,一穿长衫,反而气息奄奄,光想凭着舞文弄墨的雕虫之技,小看天下豪杰。这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啊?你们这种人,还是趁早算了罢!”这两个书生一向双多才多艺自负,听了邓弼此言,无地自容,下楼梯时,连脚都不知该怎么迈步了。回去双后,向和邓弼有来往的人悄悄打听,却都说,从未见他捧过书本,吟过诗文。
注释:¹不我从:“不从我”的倒置,不依从我,不答应我的邀请。²亡命:逃亡,逃命。³山泽:山林与川泽。旧时绿林、响马多啸聚于这些地方。⁴不能忍君苦:不能受你们的气。忍,容忍,忍受。苦,指受气而产生的苦恼。⁵中筵:正中的座位。⁶箕踞:像簸箕那祥伸两足而坐着。这是一种踞傲不恭的姿态。《庄子·至乐》:“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⁷雅:平时。⁸酒狂:借酒发狂。⁹相视如涕唾:看做和鼻涕、唾液一样的东西,极言轻视。¹⁰速:邀请。¹¹四库书:指经、史、子、集四类书。¹²即:如果。¹³血是刃:让血沾染这把刀,意思是用刀自刎。血,作动词用。刃,刀。¹⁴遽:迅速,立即。¹⁵七经,指《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论语》等儒家七种经典著作。具体所指七书,历代有异。¹⁶叩:问。¹⁷传疏:解释经文的文字称传,为传作解释的称疏。¹⁸纚纚如贯珠:意思是回答得流畅。纚纚,绳索长而下垂的样子。贯珠,成串的珠子,意即连缕不断。¹⁹惨沮:丧气。²⁰被发:披散头发。被,同“披”。²¹服:穿。²²奄奄欲绝:气息微弱得将要死去,极言文弱不支的样子。²³驰骋文墨:卖弄学问。²⁴儿抚:像摆弄小孩子一样摆弄。²⁵挟册呻吟:捧着书诵读。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曰:“若不知关中邓伯翊耶?”连击踣数人,声闻于王。王令隶人捽入,欲鞭之。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间者驾海舰,互市于鄞,即不满所欲,出火刀斫柱,杀伤我中国民。诸将军控弦引矢,追至大洋,且战且却,其亏国体为已甚。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等,尤志士所同愤。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庭中人闻之,皆缩颈吐舌,舌久不能收。王曰:“尔自号壮士,解持矛鼓噪,前登坚城乎?”曰:“能。”“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曰:“能。”王顾左右曰:“姑试之。”问所须,曰:“铁铠良马各一,雌雄剑二。”王即命给与,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然后遣弼往。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暨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云雾中,连斫马首堕地,血涔涔滴。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由是狂名振一时,至比之王铁枪云。
泰定¹末,德王²执法³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hūn)不为通,弼曰:“若不知关中邓伯翊耶?”连击踣(bó)数人,声闻于王。王令隶人(zuó)¹⁰,欲鞭之。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¹¹尚未臣顺¹²,间者¹³驾海舰,互市¹⁴于鄞(yín)¹⁵,即不满所欲,出火刀斫(zhuó)¹⁶柱,杀伤我中国民。诸将军控弦引矢¹⁷,追至大洋,且战且却,其亏国体为已甚。西南诸蛮¹⁸,虽曰称臣奉贡,乘黄屋¹⁹、左纛(dào)²⁰,称制²¹与中国等,尤志士所同愤。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²²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庭中人闻之,皆缩颈吐舌,舌久不能收。王曰:“尔自号壮士,解持矛鼓噪,前登坚城乎?”曰:“能。”“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曰:“能。”王顾左右曰:“姑试之。”问所须,曰:“铁铠良马各一,雌雄剑二。”王即命给与,阴戒²³善槊(shuò)²⁴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然后遣弼往。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暨(jì)²⁵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bì)²⁶五十步,面目无色。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云雾中,连斫马首堕(duò)地,血涔(cén)²⁷滴。王抚髀(bì)²⁸欢曰:“诚壮士!诚壮士!”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由是狂名振一时,至比之王铁枪²⁹云。
译文:泰定末年,德王掌管西御史台,邓弼袖中揣着千言书,前去求见。门口侍卫不肯通报,他便大声嚷叫:“你们难道不知道,关中有个邓伯翊吗?”话音未落,一连撞倒几名士兵。嘈杂声惊动德王,他命令手下将邓弼拽进府来,打算鞭打他一顿。邓弼毫无惧色,朗声申诉:“大王为何不双礼节对待壮士?”满府上下听了这话,一个个吓得缩着脖子,舌头伸得老长,半天缩不回去。德王见此情景,便问他:“你既然自称壮士,能够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吗?”邓弼回答:“能!”“于百万大军之中,能够直取敌人上将首级吗?”“能!”“在兵败突围时,能够保护主帅安然脱险吗?”回答还是一个字:“能!”德王回头对身边的人说:“不妨让他试试。”又问邓弼需要什么,邓弼说:“铠甲一副,快马一匹,雌雄剑一对。”德王吩咐左右一一照办。又暗中挑选了五十名武艺高强的精壮骑兵,先行奔赴城东门之外,然后,才让邓弼出发。德王亲临现场观战,全府的人也都跟去,要看个究竟。等邓弼赶到,众兵便刀枪并举,向前扑来。邓弼虎啸而奔,士兵们连人带马,连连倒退,个个吓得面无人色。一会儿尘土漫天,在云雾中只看见双剑飞舞,接二连三地把马头砍落,鲜血四溅。德王高兴得拍着大腿,连声赞叹:“真是壮士,真是壮士呀!”并命令舀酒犒劳。邓弼接过酒来,并不拜谢,站在那里,一饮而尽。从此,邓弼名震一时。甚至有人把他与五代名将“王铁枪”相提并论。
注释:¹泰定:元泰定帝也孙铁木耳年号。²德王:指安德王不答失里。³执法:考核、纠察官吏的政绩。⁴西御史台:指元代在陕西所设的行御史台。⁵造书:写信。⁶袖:用如动词,藏在袖里。⁷阍卒:守门的士兵。⁸踣:跌倒。⁹隶人:差役。¹⁰捽入:抓进来。¹¹东海岛夷:指日本。¹²臣顺:归顺称臣。¹³间者:有时候。¹⁴互市:中外通商。¹⁵鄞:今浙江省鄞县。¹⁶斫:砍。¹⁷控弦引矢:拉开弓搭上箭。¹⁸西南诸蛮:指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¹⁹黄屋:古代皇帝所乘的一种以黄缯做车盖里子的车。²⁰左纛:古代皇帝所乘一种车,左边有纛。纛,毛羽所制的大旗。²¹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力。²²十万横磨剑:后晋出帝时致书契丹,称孙不称臣。契丹指责后晋,景延广对契丹使臣说:“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此处指精良的军队。²³阴戒:暗中嘱咐。²⁴槊:长予。²⁵暨:等到。²⁶辟易:惊吓得后退。《史记·项羽本纪》:“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²⁷涔涔:血流不止的样子。²⁸抚髀:拍着大腿。²⁹王铁枪:五代名将王彦章,随朱温转战各地,使用两支铁枪,各重百余斤,骁勇无比,人称“王铁枪”。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环视四体,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¹,格²其事不下³。弼环视四体,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gǎo)死三尺蒿(hāo),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译文:德王亲上表章,向皇帝举荐邓弼。不巧,当朝宰相与德王不和,从中作梗,便把此事搁置下来。邓弼听说双后,打量着自己的身躯,不禁仰天长叹:“天生一副钢筋铁骨,不能立功万里边疆,只能老死于三尺蒿草之下。命该如此,生不逢时,还有什么可说。”于是,上了王屋山当道士去了。十年之后,默默死去。
注释:¹有隙:不和。²格:阻止。³不下:不批准。⁴立勋万里外:在边疆建立功勋。⁵槁死三尺蒿下:枯死在高高的野草下。⁶时:机遇。⁷王屋山:位于今山西省阳城县。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¹。玄鸟²来降失家³,竞栖(qī)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译文:史官按:邓弼死后不到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大地,方圆千里,百姓流亡,人迹罕见。就连回归的燕子,都找不到可双筑巢的人家,只能栖息在树木之间。假使邓弼不死,定能能有大的作为。可惜啊!他的鬼魂不灵则已,倘若有灵,我知道他一定会因此而怒发冲冠的!
注释:¹殆绝:将近灭绝。²玄鸟:燕子。³来降失家:指房屋倒毁,燕子无处筑巢,失去家园。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讲述了秦士邓弼的事迹和遭遇。文章通过几个富有特征的情节,描绘出邓弼这样一个身怀绝技、勇猛无敌而又博学多才、豪爽狂放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写出了邓弼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老死林泉的悲剧一生。它含蓄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客观现实,寄寓作者为国惜才、为有志之士不得重用抱不平的内心愤慨。全文笔墨酣畅淋漓,人物形象虎虎有生气。

  文章开始的时候仅交代邓弼字伯翊,秦人,这一笔也是因为点题所必需,其他更具体的年里籍贯、家世出身,一概略而不书;接着只“录”其所必“录”,即行事、性情、才力等几方面的富于传奇色彩、足以耸人听闻的事迹,浮雕似地凸现其形象和性格,邓弼即呼之欲出。从主要方面看,邓弼以孔武有勇力闻名秦中,他当然是一个“武士”。第一段的概括介绍即从“武”的方面落墨,写他“身长七尺,双目有紫棱,开合闪闪如电,能以力雄人”。随手用两个例子说明“能以力雄人”:一是能徒手分开斗牛,“拳其脊,折仆地”。二是能抬起“十人舁弗能举”的市门石鼓,并“持之行”。邓弼一出场便身手非凡,他的勇武足以使人刮目相看。但他好使酒任气,以至人见辄避,人们对他抱有“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的成见。极简略的文字,从邓弼的外形写到勇力最后交代其使酒任气,突出其性格中的一个“狂”字。

  然而这篇传叙文字最出色之处在于中间的主干部分刻画邓弼的“武戏文唱”,写他的“亦狂亦侠”、“允文允武”。以文事写武力,使邓弼成为中国武士传记中别具色泽又熠熠生光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主干部分一共可以分为两大段。

  第一大段写邓弼独饮娼楼,强迫萧、冯二生登楼共饮,并以其博学多才折服二生的精彩情节。萧、冯二生“素贱”邓弼为人,不愿登楼同饮,邓弼以“杀人”相胁迫,二生不得已而从之。酒酣耳热之余,邓弼竟然提出为了“少吐胸中不平气”,请二生面试文才,“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叩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经义之不足,再以史事辩诘之,邓弼对于历代史,上下三千年,“纚纚如贯珠”。这样的奇事,发生在一向“以力雄人”的邓弼身上,简直匪夷所思。他竟然能以文事上的博学多识折服素来贱视他的萧、冯二生,使“素负多才艺”的二生“相顾惨沮”。

  这一场文唱的武戏开始时,邓弼强牵二生入娼楼,二生“力拒之”,邓弼口出不逊,竟以白刃相要挟,其后旁若无人“呼酒歌啸以为乐”,酒酣之后,“解衣箕踞,拔刀置案上”,都使人感到充满浓烈的火药味,时时有爆发一场全武行的可能。作者笔下营造了剑拔弩张触即发的态势,使人以为其后邓弼必然是使酒任气,挥拳捋袖,而结果必然是鼻青脸肿,盘碎杯飞。谁也料想不到这场武戏的发展竟是文唱,二生当场考较起邓弼的经史之学,而折服他们的居然是邓弼的文事而不是他的武功。这里的行文叙事,以构成鲜明的反差出奇制胜,使人叫绝;用热辣火爆的“武打”气氛烘托经史答问的潇洒优雅,文笔逆折回旋而各极其致。允文允武、文武全才、经史满腹却又不脱武夫本色的邓弼,便鲜蹦活跳地出现在读者面前。至段末,作者似故弄狡狯地为这场武戏文唱作出不是解释的解释说:“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邓弼的文才竟似不读书而得,生与俱来。这就为邓弼平添了几分神秘感,文章也因之更加摇曳多姿和引人入胜。

  主干部分的第二大段写邓弼以干云的豪气,无双的才调,“造书数千言”,登门求见德王,企图为世所用,在那儿受到文武两个方面的考验。邓弼求见,德王府的“阍卒不为通”,他“连击踣数人,声闻于王”,这是典型的邓弼风格。而当与德王见面“弼盛气曰”一段写的是邓弼的识见、吐属和抱负之不凡。仅就其自动请缨的非凡声口与风发意气而言,这类似于金殿对策的一段文字,便足以抒发邓弼的胸襟抱负,而使德王刮目相看。作者着意铺排这段文字,也是想写出邓弼不仅胸罗经史,而且他对于国家政治的重大问题有独具的识见。文事武略,才调抱负,至此而臻于完满,德王不免竦然动容。

  下面德王想亲试邓弼武勇才力的一段问答,便以极快的节奏自然跳跃而出。三项问答,一问“解持矛鼓噪,前登坚城乎”,二问“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三问能否“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这包含了作为勇士或将军能攻能守,宜进宜退,善于进击亦善于自卫等几项基本素质。德王问得出色,邓弼回答只三个“能”字,简截明快,略无顾瞻,显示了他的自恃自傲和胸有成竹。作者刻画邓弼的这一段经过精心取舍的文字和经过精心结构的情节,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虎虎有生气又跃跃欲一试身手的邓弼已经被作者的一枝笔挤逼到非大打出手不可的地步了。

  这篇传记只是在开始时略述邓弼的武勇,其后便是武戏文唱,有时密云不雨,有时旁笔作势,始终将他武勇无双这一主要特点藏锋不露,摇曳作态而又步步逼进,最后终于逼出邓弼一展武勇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来。德王部署善槊者五十人,驻马于东门外,邓弼单骑双剑闯阵。武打场面写得颇为精彩,并无落到实处的格斗文字,只写邓弼的“虎吼而奔”和“双剑飞舞”,绘声绘影,极具光彩。“虎吼而奔”使五十骑“人马辟易五十步”,“双剑飞舞”的光影中,则只见“斫马首堕地,血涔涔滴”。作者在真正面临武戏武唱时,仍然能驾驭自己的生花妙笔,采用烘云托月和侧笔旁敲,避开吃力不讨好的正面格斗描写,以寥寥数十字,绘写出了邓弼凛凛若神的武勇,至以五代名将铁枪王彦章相提并论,使千古后人读此,仍不免心魂俱震,宛如亲历。

  最后一段是全篇归结和顿挫。邓弼其人狂且侠,武而文,胸襟磊落,才调不凡,德王上章论荐,只是因为“丞相与王有隙”而“格其事不下”。邓弼失望之余,自叹“命也,亦时也”,遁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郁郁以终,下距元明易代豪杰并起不足二十年。这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作者的一番感慨,如同上文所言。

  《秦士录》一文的格调就像它所描绘的邓弼一样,抑塞磊落而有奇气。传叙人物,截取情节,重在一个“奇”字;描摹人情,刻画个性,重在一个“狂”字;写武士武勇,笔墨却常常旁出“武”字之外,而代之以“武戏文唱”。“史官曰”唱叹有情,从邓弼其人的遭遇中沉淀出一股历史的失衡感和失落感,虽然不一定特别深刻,却也具有批判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普遍性,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这些都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7月:第1530—153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