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人竞说江都胜,一朵千金尚恐非。自笑寒厅何自得,但馀阶砌长苔衣。
邦人竞说江都胜,一朵千金尚恐非。自笑寒厅何自得,但馀阶砌长苔衣。

yùnsūnwēnsǒuqiúsháoyàoèrshǒu--zhàofān

bāngrénjìngshuōjiāngdōushèngduǒqiānjīnshàngkǒngfēixiàohántīngdànjiēzhǎngtái

赵蕃

赵蕃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 338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¹与友期行²,期日中³。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¹⁰?”答曰:“待君¹¹久不至,已去¹²。”友人便怒曰¹³:“非¹⁴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¹⁵。”元方曰:“君与家君¹⁶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¹⁷;对子骂父,则¹⁸是无礼。”友人惭(cán)¹⁹,下车引²⁰之。元方入门不顾²¹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中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中方:“你的父亲在吗?”中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中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中方的手。中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注释:¹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²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³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⁴过中:过了正午。⁵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⁶乃至:(友人)才到。乃,才。⁷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⁸时年:当时的年龄。⁹戏:嬉戏。¹⁰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¹¹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¹²已去:已经离开。¹³曰:说。¹⁴非:不是。¹⁵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抛弃,舍弃。¹⁶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¹⁷信:诚信,讲信用。¹⁸则:就是。¹⁹惭:感到惭愧。²⁰引:拉,要和元方握手。²¹顾:回头看。

  《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 、“乃至” 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虽只客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中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 (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中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而在叙述中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中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行》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章写友人与中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

  文章写中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问话而答的。中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 “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

  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由于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中方—陈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么聪颖仁慧、知书达理。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呼应。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其间,先称 “尊君”,骤然口不择言 “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中方“门外戏”、一答一日、“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宛若成人,表现出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参考资料:
1、 李新民 玛秀芳.谈《陈太丘与友期》语言的精炼和个性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2、 张豪.何以“方正”?--重读《陈太丘与友期》: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

chéntàiqiūyǒuxíng

liúqìng nánběicháo 

    chéntàiqiūyǒuxíng zhōng guòzhōngzhì tàiqiūshě hòunǎizhì yuánfāngshíniánsuì ménwài wènyuánfāng  zūnjūnzàifǒu  yuē  dàijūnjiǔzhì   yǒurénbiàn便yuē  fēirénzāi rénxíng xiāngwěiér  yuánfāngyuē  jūnjiājūnzhōng zhōngzhì shìxìn duì shì  yǒuréncán xiàchēyǐnzhī yuánfāngmén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上山采蘼(mí)(wú)¹,下山逢故夫。
译文:登上山中采蘼芜,下山偶遇曾经的夫君。
注释:¹蘼芜:一种香草,叶子风干可以做香料。古人相信蘼芜可使妇人多子。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译文:坐着问他:“你的新妻怎么样?”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shū)¹
译文:夫说:“新妻虽不错,却比不上你的问。
注释:¹姝:好。不仅指容貌。当“新人从门入”的时候,故人是丈夫憎厌的对象,但新人入门之后,丈夫久而生厌,转又觉得故人比新人好了。这里把男子喜新厌旧的心理写得更深一层。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颜色类相似,手爪¹不相如。
译文:美貌虽然也相近,纺织技巧差得多。
注释:¹手爪:指纺织等技巧。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gé)¹去。
译文:新人从门娶回家,我从小门离开你。
注释:¹閤:旁门,小门。新妇从正面大门被迎进来,故妻从旁边小门被送出去。一荣一辱,一喜一悲,尖锐对照。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新人工织缣(jiān)¹,故人工织素。
译文:新人很会织黄绢,你却能够织白素。
注释:¹缣、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缣色带黄,素贵缣贱。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织缣日一匹¹,织素五丈余。
译文:黄绢日织只一匹,白素五丈更有余。
注释:¹一匹:长四丈,宽二尺二寸。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译文:黄绢白素来相比,我的新人不如你。”

  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颇有独到之处。作者不是像《国风·邶风·谷风》那样采用如泣如诉的怨愤之语出之,也不是像《卫风·氓》那样采用回忆倒叙的方式出之,而是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巧遇场面,采用对话的方式来揭示一对离异之后的夫妇的心理状态和各自的感受,从而鞭挞了喜新厌旧者的灵魂,批判了不合理的封建夫权。诗用叙事之笔开头:“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从“故夫”一词,可以知道“采蘼芜”的主语是弃妇。古人认为佩蘼芜可以多子。弃妇于此物本无所用,而现在上山采摘,暗示她已经再婚。在她满载而归的时候,碰巧遇到了“故夫”。巧遇时的情状如何,诗中没有直说。但“长跪问故夫”一语,侧面说明“故夫”的脸上颇有几分惭悔之色。若是怒目相向,则弃妇就决不会“长跪”相问了。弃妇被无端遗弃,缘“故夫”的喜新厌旧,所以这次巧遇,她倒要故意问问新妇的情况了。

  “复何如”,犹言又怎样,话中不无谴责之意。“故夫”于惭悔之余,不得不以实情相告。“新人虽言问”,尚属自我解嘲语,忸怩之态可掬;“未若故人姝”,才是真切语,懊悔之情如见。“颜色类相似”句,活画出喜新厌旧者的心理。当初弃妇被逐,自是“颜色”不如“新人”之故。而“新人”入门既久,渐成旧人;弃妇转嫁他人,已成他家“新人”。“故夫”以喜新厌旧之目光视之,转觉己之“新人”,与已成他家“新人”之弃妇,颜色无复区别,岂止无复区别,从“手爪不相如”一句,知“新人”亦已招厌。“新人从门入”两句,余冠英有精辟的分析:“两句必须作为弃妇的话才有味,因为故夫说新不如故,是含有念旧的感情的,使她听了立刻觉得要诉诉当初的委屈,同时她不能即刻相信故夫的话是真话,她还要试探试探。这两句话等于说:既然故人比新人问,你还记得当初怎样对待故人吗?也等于说:你说新人不如故人,我还不信呢,要真是这样,你就不会那样对待我了。这么一来就逼出男人说出一番具体比较。”(《乐府诗选》)这段分析,从语言环境和人物心理两方面揭示了文字之外的丰富的潜台词,因而是耐人寻味的。

  “新人工织缣”以下六句是故夫从新妇的女工技巧不及前妻,怨“新人不如故”。这六句具体比较,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一般来说,女子被休弃,总是要蒙受恶名的。古时有所谓“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的“七出”之条(参《大戴礼记·本命篇》)。这位妇女的被休弃,看来与七条都不沾边,因此最合理的解释是男子的喜新厌旧。喜新厌旧者要抛弃妻子,可以随便找个什么理由,如手脚笨拙,劳动偷懒之类。现在通过“故夫”自己的口来与“新人”作比较,说明弃妇手脚不笨,劳动并不偷懒,这就使弃妇蒙受的恶名完全被洗刷了。诗写到这里已表现出她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再者,喜新厌旧心理在封建社会中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心理所以能在男子身上发展到无所顾忌地赶走妻子、另寻新欢的地步,不能不说是封建制度赋予男性以夫权的结果。此诗特意让男子自述其行为的乖张无理,实际上是对封建夫权的不合理作了揭露和批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最后六句的男子比较之词,不仅使弃妇的形象变得丰满起来,而且全诗的主题思想也深化了。另外,截取巧遇场面虽适宜于描写眼前事,却不易展示诗中人物与事件的过去和未来;而篇末让男子作一比较,不仅弃妇过去的生活情况、劳动态度与所遭不幸,一切了然,而且连“新人”今后将遭受何种命运,亦可大致预见。故此种匠心安排,使时空领域大为开拓,而作品的容量亦有逾常品了。

参考资料:
1、 吴汝煜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79-180
唯夫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隐柔桑之稠叶兮,快啁号以遁暑。苦黄雀之作害兮,患螳螂之劲斧。冀飘翔而远托兮,毒蜘蛛之网罟。欲降身而卑窜兮,惧草虫之袭予。免众难而弗获兮,遥迁集乎宫宇。依名果之茂阴兮,托修干以静处。有翩翩之狡童兮,步容与于园圃。体离朱之聪视兮,姿才捷于狝猿。条罔叶而不挽兮,树无干而不缘。翳轻躯而奋进兮,跪侧足以自闲。恐余身之惊骇兮,精曾睨而目连。持柔竿之冉冉兮,运微粘而我缠。欲翻飞而逾滞兮,知性命之长捐。委厥体于膳夫。归炎炭而就燔。秋霜纷以宵下,晨风烈其过庭。气憯怛而薄躯,足攀木而失茎。吟嘶哑以沮败,状枯槁以丧形。
唯夫蝉¹之清素²兮,潜³(jué)类乎太阴。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太乎芳林。实澹(dàn)而寡欲兮,独怡¹⁰乐而长吟¹¹。声皦(jiǎo)¹²而弥厉¹³兮,似贞士¹⁴之介心¹⁵。内含和¹⁶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栖(qī)高枝而仰首兮,漱(shù)(zhāo)¹⁷之清流¹⁸。隐柔桑之稠叶兮,快啁(zhōu)号以遁暑¹⁹。苦²⁰黄雀之作害²¹兮,患螳(táng)(láng)²²之劲斧。冀飘翔²³而远托²⁴兮,毒²⁵蜘蛛之网罟(gǔ)²⁶。欲降身而卑窜²⁷兮,惧草虫之袭予²⁸。免众难²⁹而弗获³⁰兮,遥迁³¹集乎宫宇³²。依³³名果³⁴之茂阴³⁵兮,托修干以静处。有翩(piān)³⁶之狡童³⁷兮,步容与³⁸于园圃(pǔ)。体离朱³⁹之聪视兮,姿才⁴⁰捷于狝猿⁴¹。条罔(wǎng)⁴²叶而不挽兮,树无干而不缘。翳(yì)⁴³轻躯而奋进⁴⁴兮,跪侧足以自闲⁴⁵。恐余身之惊骇兮,精⁴⁶曾睨(nì)⁴⁷而目连⁴⁸。持柔竿⁴⁹之冉(rǎn)⁵⁰兮,运微粘而我缠⁵¹。欲翻飞⁵²而逾滞(zhì)⁵³兮,知性命之长捐(juān)⁵⁴。委⁵⁵(jué)⁵⁶于膳夫⁵⁷。归炎炭而就燔(fán)⁵⁸。秋霜纷以宵下,晨风烈⁵⁹其过庭。气憯(cǎn)(dá)⁶⁰而薄⁶¹躯,足攀木而失茎⁶²。吟嘶哑以沮败⁶³,状枯槁(gǎo)以丧形⁶⁴
译文:那个蝉身体清白,潜藏在泥土之中。在阳光炎热的仲夏五月,开始游乐于芳林。它的本性恬静而与世无争,独自快乐而长鸣。鸣声噭噭,一声响似一声,如同贞士的正直之心。内心恬淡寡欲而无以为食,与万物结交而一无所求。仰首栖于高高的枝头,渴饮晨露的清流。隐身在柔软桑枝的密叶间,以闲居为乐又可避暑。苦于黄雀为害,又担心螳螂的利斧。希求展翅高飞托身远方,又痛恨蜘蛛的网罟。想要飞落地上潜藏,又怕草虫伤我身躯。逃过众难不为天敌所获,只好远远飞到屋宇。依附果树的绿荫而藏身,托身高高的树干而闲居。有一个风度翩翩的美少年,步履安逸来到果园。依凭离娄那样明亮的目光,他的攀爬之术胜过猴猿。枝叶被他一一拉摇,果树任他一棵棵攀援。遮蔽轻捷的身形而疾速前进,侧身跪足刻意遮掩。唯恐发出声响使我受到惊吓,注视我的目光一刻不转。手持细细的竹竿一点点向上伸,用小小的胶体把我缠粘。正想高飞却越挣越紧,自知生命永远不再。把我的身体给了厨师,投入红红的炭火而被炙燔。夜晚的秋霜纷纷降落,早晨的风ㄦ吹过庭院格外寒冷。情绪忧伤侵袭着我的身躯,脚爪攀援树木却下坠悬空。鸣声嘶哑而接近死亡,身形枯槁而最终丧生。
注释:¹蝉:一种昆虫,又名知了,亦作“蜘蟟”。²清素:指蝉体清白。³潜:藏。⁴太阴:指地。⁵盛阳:指热气最盛的季节。⁶仲夏:农历五月。⁷游太:即游乐。⁸芳林:即指树林。⁹澹泊:安适恬静,与世无争。¹⁰怡:喜。¹¹长吟:即长鸣。言蝉独自喜乐而长鸣。¹²皦皦:蝉鸣声。丁本原作“皦皦”,今依宋本改。¹³弥厉:指蝉的鸣叫声越来越高响。¹⁴贞士:指坚守节操之人。¹⁵介心:耿介的性格。¹⁶和:指阴阳之气。¹⁷漱朝露:谓吸饮朝露。¹⁸清流:指清液。快闲居以闲居为快乐。¹⁹遁暑:避暑。²⁰苦:患也。²¹作害:为害。²²螳螂:昆虫名。其虫前足形状似镰刀,举足好像人执斧之状,故称劲斧。²³飘翔:疾飞貌。²⁴远托:谓托身远方。²⁵毒:恨。²⁶网罟:即网,指蜘蛛网。²⁷卑窜:指由树上飞落到地上潜藏。²⁸袭予:伤害我。²⁹众难:指各种灾难。³⁰弗获:不被天敌所获。³¹遥迁:远徙。³²宫宇:指屋檐。³³依:依托。³⁴名果:即果树。³⁵茂阴:即茂荫,茂密的树阴。阴,通“荫”。修干高大的树干。³⁶翩翩:形容狡童体态轻捷。³⁷狡童:谓美少年。³⁸容与:安闲之态。³⁹离朱:即离娄,古代的明目者。⁴⁰姿才:指攀援之术。⁴¹狝猿:宋本作“猿猴”。此言少年凭借他那明亮的眼睛,攀援的技能超过猴猿。⁴²罔:无。⁴³翳:遮蔽。⁴⁴奋进:快速前进。⁴⁵闲:隐蔽。此二句言树枝遮蔽他轻捷的形体,侧身跪地隐蔽行进。余身蝉自谓。⁴⁶精:谓眼睛。⁴⁷曾睨:谓目不转睛地注视。⁴⁸目连:指注视的目光不动。⁴⁹柔竿:细的竹竿。⁵⁰冉冉:渐渐地。⁵¹我缠:即缠我。此言少年手持细竹干渐渐地向上伸,用竹竿顶端的胶缠住我。⁵²翻飞:谓高飞。⁵³逾滞:越挣扎粘的越紧。⁵⁴长捐:指生命终结。⁵⁵委:付给。⁵⁶厥体:自己的身体。⁵⁷膳夫:厨师。⁵⁸燔:烧。⁵⁹冽:丁本原作“烈”,今依《艺文类聚》改。冽,寒冷。⁶⁰憯怛:忧伤痛苦。⁶¹薄:谓衣服单薄。⁶²失茎:失足从树上掉下来。⁶³沮败:指接近死亡。⁶⁴丧形:指死亡。乱治理。指对全篇进行总结。
乱曰:诗叹鸣蜩,声嘒嘒兮,盛阳则来,太阴逝兮。皎皎贞素,侔夷节兮。帝臣是戴,尚其洁兮。
乱曰:诗叹鸣蜩(tiáo),声嘒(huì)¹兮,盛阳则来,太阴逝²兮。皎(jiǎo)³贞素,侔(móu)兮。帝臣是戴,尚其洁兮。
译文:乱辞说:《诗经》感叹鸣蝉,因为它的叫声嘒嘒。鸣蝉感受炎炎夏日而来临,遭遇冽冽冬日而长逝。它洁白正直的品格,可比伯夷的气节。士大夫们在帽子上绘蝉纹,用来崇尚鸣蝉高洁的品行。
注释:¹嘒嘒:蝉鸣声。²逝:死亡。³皎皎:洁白貌。⁴侔:齐、等。⁵夷:即伯夷,商孤竹君的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君。其父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继位,先后都逃到周。周武王伐纣灭商后,他们因耻于食周粟,逃到深山。后人常把他们作为高尚节操的典型。⁶节:气节。此二句言蝉洁白正直的品格,与伯夷的气节相等。⁷是戴:即戴是。古代大夫在帽子上绘蝉文。

  这首赋细腻地描写了蝉的生活习性及其倍受其它天敌进攻的处境,赞颂了蝉正直清高、与世无争的品格。以此抒发自己忧谗畏讥、无力摆脱摧残的凄苦之情。全文描写形态逼真,惟妙惟肖,构思奇巧,语言丰赡,寓意深刻,堪称用一个悲哀的形象,抒写了一首英雄的悲歌。

  此赋则详细地描绘了蝉的形象和品德,称赞蝉“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这是一种君子的形象。作者指出除了这些黄雀、螳螂和蜘蛛之外,蝉最大的敌人就是“狡童”。狡童用长竿沾上粘胶,更是使蝉致命的原因。这种写法带着一种幽默感。作结论的乱辞将蝉比喻为品格高洁的伯夷和柳下惠,表示了对蝉的最高赞誉。

  此赋描写蝉所处的环境是危机四伏而使它无法逃避,只有一死。树上有黄雀、螳螂,空中有蜘蛛,地下有草虫。处处是陷阱。逃入花园,又有狡童袭击即使没有这些,秋霜下降,终归枯槁而丧形。这种众害纷聚一身而无法逃脱死亡的悲哀,是曹植对人生彻底悲观的总结,只希望留名于后世了。这种蝉的命运也正是作者曹植生世的写照,表达了作者对于命运的深深不平和无限忧患。

参考资料:
1、 龚克昌评注. 全三国赋评注[M]. 济南:齐鲁书社, 2013.06.第482页
炉峰绝顶,复岫回峦,斗耸相乱。千丈岩陬牙横梧,两石不相接者丈许,俯身下视,足震慑不得前。王文成少年曾趵而过,人服其胆。余叔尔蕴以毡裹体,缒而下。余挟二樵子,从壑底搲而上,可谓痴绝。
炉峰绝顶,复岫(xiù)回峦¹,斗耸²相乱。千丈岩陬(zōu)³横梧,两石不相接者丈许,俯身下视,足震慑(shè)不得前。王文成少年曾趵(bào)而过,人服其胆。余叔尔蕴(yùn)以毡(zhān)裹体,缒(zhuì)而下。余挟二樵(qiáo)子,从壑(hè)底搲(wā)而上,可谓痴绝。
译文:在香炉峰的山巅,山峰蜿蜒起伏,岩石崎岖交错,两块不接的石头之间距离有一丈多,俯身往下看,绝壁陡峭,让人望而却步。年少时,王守仁曾勇敢地跳过这段距离,让人佩服他的胆量。而我叔叔张尔蕴则裹着毡子,身上系着绳子放下去,我和两个樵夫只好从谷底攀援而上找他,这种方法可俯说是非常愚笨了。
注释:¹复岫回峦:犹重山叠嶂。²斗耸:陡峭高耸。³陬牙:山崖突出处。陬,角落。⁴王文成: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绍兴余姚人,明中叶名臣,心学大师,卒谥文成。⁵趵:跳跃。⁶尔蕴:张烨芳,字尔蕴,号七磐,张岱从叔。性豪奢,广交游,筑室炉峰,日游城市,夜必往山宿。⁷缒:悬绳而下。⁸搲:牵挽。
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且虎亦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上山亦看月耶?”语亦有理,四人踞坐金简石上。是日,月政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半山嘄呼,乃余苍头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䩺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
丁卯(mǎo)¹四月,余读书天瓦庵(ān)²,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一友曰:“少需³之,俟(sì)月出去。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且虎亦有道,夜则下山觅(mì)(tún)犬食耳,渠上山亦看月耶?”语亦有理,四人踞(jù)坐金简石上。是日,月政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半山嘄(jiào)呼,乃余苍头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liǎo)(wēng)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yè)下之。
译文:天启七年四月,我在天瓦庵读书,午后同三位朋友登上绝顶看落日。其中一位朋友说:“我们稍等一下,等月亮出来再走,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纵然遇到老虎,也是命中注定了。况且虎亦有虎道,夜晚才会下山寻找猪狗作为食物,它难道也会上山看月亮吗?”这话讲得也有道理。于是我们四人盘坐在石头上。当晚正是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日落月升,月光之下山中草木熠熠发光,让人心胆生寒。皎洁的月光照亮道路,我们拄着拐杖相互搀扶着下山。没走几步,半山腰便传来喊叫声,原来是我家老仆同七八个山僧拿着火燎、短刀、木棍来找我,担心我们这些人遇到老虎或者迷路了,就沿途叫喊着。我边回应他边奔跑过去找他,并相互搀扶着下山。
注释:¹丁卯:天启七年(年)。²天瓦庵:即天瓦山房,在香炉峰附近。³需:等待。⁴渠:他。⁵金简石:相传香炉峰旁宛委山上有盘石,石上有金简青玉古字。后世据传说指为金简石。⁶政:通“正”。⁷嘄:呼叫。⁸苍头:仆人。⁹䩺:刀鞘。
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吾辈匿笑不之语。谢灵运开山临澥,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琇惊骇,谓是山贼,及知为灵运,乃安。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liǎo)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¹,不知出何地?”吾辈匿(nì)笑不之语。谢灵运开山临澥(xiè)²,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琇(xiù)惊骇(hài),谓是山贼,及知为灵运,乃安。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fù)献太守,亦幸矣。
译文:第二天,山后有人传言:“昨晚更定时分,有几十个火把,一百多名大盗,经过张公岭,不知从哪里来的?”我们都偷笑不说话。谢灵运曾经带着几百人在靠近陆地的海湾边开山,太守王琇俯为是山贼,心神不宁,直到知道是谢灵运才平静下来。我们当夜没有被误当山贼绑着献给太守,也是庆幸不已。
注释:¹张公岭:又称阳和岭,在绍兴市南五里。²澥:渤澥,大海。

fēngyuè

zhāngdài míngdài 

    fēngjuédǐng xiùhuíluán dòusǒngxiāngluàn qiānzhàngyánzōuhéng liǎngshíxiāngjiēzhězhàng shēnxiàshì zhènshèqián wángwénchéngshàoniáncéngbàoérguò réndǎn shūěryùnzhānguǒ zhuìérxià xiéèrqiáo cóngérshàng wèichījué 

    dīngmǎoyuè shūtiānān hòutóngèrsānyǒuréndēngjuédǐng kànluòzhào yǒuyuē  shàozhī yuèchū shèngnánzài zòng mìng qiěyǒudào xiàshāntúnquǎnshíěr shàngshānkànyuè  yǒu rénzuòjīnjiǎnshíshàng shì yuèzhèngwàng yuèchū shānzhōngcǎodōuguāngguài qiǎoránshēngkǒng yuèbáimíng xiāngzhàngérxià xíngwèishù bànshānjiào nǎicāngtóutóngshānsēngrén chíhuǒliǎo dāogùn bèishī yuánshānjiàohǎněr jiēshēngyìng bēnérshàng xiàzhī 

     shānbèiyǒurényán  zuówǎngēngdìng yǒuhuǒliǎoshùshí dàobǎirén guòzhānggōnglǐng zhīchū  bèixiàozhī xièlíngyùnkāishānlínxiè cóngzhěshùbǎirén tàishǒuwángxiùjīnghài wèishìshānzéi zhīwéilíngyùn nǎiān bèishìshānzéixiàntàishǒu xìng 

水外轻阴,做弄得飞云,吹断晴絮。驻马桥西,还系旧时芳树。不见翠陌寻春,每问著、小桃无语。恨燕莺、不识闲情,却隔乱红飞去。
水外轻阴¹,做弄²得飞云,吹断晴絮³。驻马桥西,还(hái)(jì)旧时芳树。不见翠陌寻春,每问著(zhe)、小桃无语。恨燕莺、不识闲情,却隔乱红飞去
译文:晴天飞云、水边轻阴,在这美好境界的桥西停下了马,并且把马系在过去也曾经系过马的树上。故地昔日的芳树还在,还是那样翠绿,可是昔日故人不见了,眼前空无一人,只得漫问树梢小桃故人的消息,而小桃无语。而可恨的燕莺,不了解人的痛苦,更不那抚慰人的痛苦,却隔如雨乱红飞去。
注释:¹轻阴:淡云,薄云。²做弄:故意播弄。³吹断晴絮:风吹乱了阳光下的柳絮。⁴还:依然,仍然。⁵系:结,拴。⁶翠陌:绿草铺满的路。⁷著:助词。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同“着”。⁸乱红飞去:乱落的桃花随风飞去。乱红:乱落之桃花。
少年曾识春风意,到如今、怨怀难诉。魂惊冉冉江南远,烟草愁如许。此意待写翠笺,奈断肠、都无新句。问甚时、舞凤歌鸾,花里再看仙侣。
少年曾识春风意¹,到如今、怨怀难诉。魂惊冉(rǎn)²江南远,烟草愁如许³。此意待写翠笺(jiān),奈断肠、都无新句。问甚时、舞凤歌鸾(luán),花里再看仙侣。
译文:少年时的恋情失意,此时也无法诉说我的愁怨啊。已成惊弓之鸟、怕听空弦的声响的我已远离江南,笼罩着雾气的草都如同在诉说愁绪。我多想写下这时的心情,怎奈何愁绪断肠,写不出新句。试问何时才能再见故人,欢会相伴。
注释:¹春风意:指旧日恋情。²冉冉:形如时间渐渐流逝。³愁如诉:如同在诉说愁绪。⁴此意待写翠笺:想把此时的心情写进翠笺。⁵舞凤歌鸾:指欢会。

  这首词是写暮春时节,晴天白昼,游故地怀故人。

  上片开头三句是写景,晴天飞云、水边轻阴,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境界。“做弄得”是渐渐使得的意思。接着“驻马”、“旧时”点明故地重游,也是写人:词人在这美好境界的桥西停下了马,并且把马系在他过去也曾经还是那样翠绿,但是,昔日“翠陌寻春”的人不见了,而且眼前周围也没有人,只好漫问晴梢小桃故人消息,而小桃却是无语的。风景依旧,人事全非,令作者感到伤情。而可恨的燕莺,不了解词人的痛苦,更不抚慰词人的痛苦,却隔如雨乱红飞去。

  下片开头四句写感慨,好像是另笔,实际仍然是上片的“闲情”的发挥,并没有断了词意。接着两句,进一步写怨恨、写愁。前面系过马的晴上。“旧时”两字告诉读者,这是故地重游了。在故地见到昔日的芳晴还活着,只是说“怨恨”难于诉说,只是说“愁如许”,而此处则是到了“断肠”的地步了,到了要写“此意”“都无新句”的地步了,可见其怨恨之深,愁之深。最后两句以何时再见故人——仙侣作结,点明了题意。

  此词通篇白描手法,借景抒情,将词人重游故地却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怀念故人却无处寻觅的愁怨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
1、 严晓翠,余宁品.宋词三百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8
2、 熊依洪主编.宋元文学大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01:180-181

línglóngfàn ·shuǐwàiqīngyīn

gāoguānguó sòngdài 

shuǐwàiqīngyīn zuònòngfēiyún chuīduànqíng zhùqiáo西 háijiùshífāngshù jiàncuìxúnchūn měiwènzhe xiǎotáo hènyànyīng shíxiánqíng quèluànhóngfēi 
shàoniáncéngshíchūnfēng dàojīn yuànhuái怀nán húnjīngrǎnrǎnjiāngnányuǎn yāncǎochóu dàixiěcuìjiān nàiduàncháng dōuxīn wènshènshí fèngluán huāzàikànx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