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曾看紫柞花,今焉梅谢柳生芽。
无穷甲子随车毂,有限光阴属鬓华。
昔者曾看紫柞花,今焉梅谢柳生芽。
无穷甲子随车毂,有限光阴属鬓华。
赵蕃

赵蕃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 338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子瞻于匡庐道之矣。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而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¹缘身在山中也。子瞻²于匡庐³道之矣。此亭不暱(nì)于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yè)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倏(shū)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líng)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dí)十年尘土肠胃。夫置屿(yǔ)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而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
译文:寓山园林的美景不能以寓山结束,大概因为身处在寓山之中吧。苏轼在庐山中就悟出了这个道理。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几层楼台,牢固地建立在深绿色的陡崖峭壁上,常常有云气若隐若现地飘浮,好像被云霄挟持着向上浮动。仰起头使劲看,仿佛自己遨游天宇,几乎不觉身在亭间。突然回头看,好像在一片湍流中。水流拍打着石头,穿过树林,发出泠泠的响声,不仅可以忘饥渴,而且能洗涤十年尘土肠胃。在池中设立小岛,在小岛上设立亭阁,好像大海中一个气泡,众多的妙趣都汇聚在这里,怎么能不使品德高尚的人欣赏呢!
注释:¹盖:大概。²子瞻:指苏轼。³匡庐:江西庐山。⁴暱:同昵,亲近之义。这里指挨近,靠拢。⁵掖:挽扶,挟持。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
四郊阴霭(ǎi)散,开户半蟾(chán)¹生。
译文:当四野阴云消散的时候,打开窗户看见一弯月升在云上。
注释:¹半蟾:月亮从山头升起一半。
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
万里舒霜合¹,一条江练²横。
译文:万里原野弥漫着一片霜雾,月下横着一条素练似的大江。
注释:¹合:满。²江练:像舒绢一样的江水。练:舒绢。
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
出时山眼¹舒,高后海心明。
译文:在它初升时山中泉眼透舒,当它升高时海水透出明光。
注释:¹山眼、海心:皆是比喻月亮。
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
为惜如团扇¹,长吟到五更。
译文:只因为怜惜这像团扇的明月,一直不眠长吟到天色大亮。
注释:¹团扇:古人以月喻团扇,此指月亮。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雨后月夜美景的感受是鲜明的:雨停后,风吹云雾散尽,打开窗户看夜色,半边明月刚从东方冉冉升起,夜深了,秋霜万里铺满大地,长江如练向东横流。月亮刚出时把山野照得雪白,月到中天时海水的中心也被照得明澈透亮。因为爱惜这似团扇一样美丽的月亮,诗人一直对她咏诗赞诵到天将亮时,诗的首两句写月出的情况及月形,三至六旬描绘月夜壮阔美丽的景色,从“半蟾生”、“出时”、“高后”可以看到月升的过程。字数不多而却形象鲜明,对仗工整。这里作者采用了拟人与夸张的手法,使诗带上了幻想的色彩。随着对霜天月夜之美景的观察、发现、体会,诗人的感受在不断地升华,终于在诗的末两句,诗人以抑制不住的激情连连咏赞这美丽的月色至拂晓天明。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¹一水萦(yíng)²花草。茅屋数间窗窈(yǎo)(tiǎo)³。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译文: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竹林幽深秀美,几间茅舍静立其中。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使得房屋清洁,纤尘皆无。
注释:¹柔蓝:柔和的蓝色,多形容水。²萦:萦绕。《广韵》:萦,绕也。³窈窕:幽深的样子。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qī)¹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²
译文: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斜倚枕头,想起当年做官时,听早朝的鸡鸣,此情景已恍如隔世。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如今我贪恋闲适,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
注释:¹欹眠:斜着身子睡觉。²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历来的评论家,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其实,这首词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色。此词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诗入词。

  起首二句写得极为娟秀,为人所称誉,乃融化他人诗句而来。吴聿《观林诗话》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词,有‘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之句。盖追用其词。”此见词人善于融炼诗句,浑然天成。他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精华,调合得巧妙自然。“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写的《竹里》诗可与此参读:“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此即词中“茅屋数间”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诗的全部情景,但情韵连续,融成一片,更见精严。“午枕觉来闻语鸟”一句,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恍如隔世。这并非久静思动,却是绚烂归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应。

  其比较的结果,马上的鸡声还是比此时枕上的鸟声动听。此意由下文再补足。“忽忆故人今总老”,反衬自己之已老。而此时贪爱闲话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见唐沈既济《枕中记》)。全词以景起,以情结,而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

参考资料:
1、 盖国梁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19-521

jiāào ·píngànxiǎoqiáoqiānzhàngbào

wángānshí sòngdài 

píngànxiǎoqiáoqiānzhàngbào róulánshuǐyínghuācǎo máoshùjiānchuāngyǎotiǎo chéndào shíshíyǒuchūnfēngsǎo 
zhěnjuéláiwénniǎo miántīngzhāozǎo rénjīnzǒnglǎo tānmènghǎo mángránwànglehándāndào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yuān)(yāng)¹于飞,毕²之罗³之。君子万年,福禄(lù)之。
译文:鸳鸯双双轻飞翔,遭遇大小罗与网。祝福君子万年寿,福禄一同来安享。
注释:¹鸳鸯:鸭科水鸟名。古人以此鸟雌雄双居,永不分离,故称之为“匹鸟”。²毕:长柄的捕鸟小网。³罗:无柄的捕鸟网。⁴宜:《说文解字》:“宜,所安也。”引申为享。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鸳鸯在梁¹,戢(jí)²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xiá)³福。
译文:鸳鸯相偎在鱼梁,喙儿插进左翅膀。祝福君子万年寿,一生幸福绵绵长。
注释:¹梁:筑在水中拦鱼的石坝,即鱼梁。²戢:插。谓鸳鸯栖息时将喙插在左翅下。³遐:长远。
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shèng)¹马在厩(jiù)²,摧(cuò)³之秣(mò)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译文:拉车辕马在马房,每天喂草喂杂粮。祝福君子万年寿,福禄把他来滋养。
注释:¹乘:四匹马拉的车子。乘马引申为拉车的马。²厩:马棚。³摧:通“莝”,铡草喂马。郑笺:“今‘莝’字也。”《说文解字》:“莝,斩刍也。”⁴秣:用粮食喂马。⁵艾:养。一说意为辅助。
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
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绥(suí)¹之。
译文:拉车辕马在马槽,每天喂粮喂饲草。祝福君子万年寿,福禄齐享永相保。
注释:¹绥:安。

  此诗前二章以鸳鸯起兴,后二章以马起兴。鸳鸯是成双成对的鸟,马和亲迎之礼有关,故可以认为这是一首同婚姻有关的诗歌。前二章赞美男女双方才貌匹配,爱情忠贞;后二章祝福其生活富足美满。

  此诗一、二章以鸳鸯匹鸟兴夫妇爱慕之情。两章描绘了一对五彩缤纷的鸳鸯,拍动着羽毛绚丽的翅膀,双双飞翔在辽阔的天空,雌雄相伴,两情相依,情有独钟,心有所许,多么美妙的时刻,多么美好的图画!在遭到捕猎的危险时刻,仍然成双成对,忠贞不渝,并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从同甘到共苦两种境遇的转变,进一步展现了鸳鸯高洁的品格,挖掘了鸳鸯的典型的独特的禀性,较好地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为后面对人物的抒写做了充分的准备。在第二章中,诗人抓住鸳鸯小憩时的一个细节,描摹入微,观察至细。在芳草萋萋的小坝上,一对鸳鸯相依相偎,红艳的嘴巴插入左边的翅膀,闭目养神,恬静悠闲,如一幅明丽淡雅的江南水墨风景图,满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深深眷恋与无限追求。这二章一动一静,描摹毕肖,既是对今后婚姻生活的象征性写照,也是对婚姻的主观要求和美好希望。生活之中,欢乐与痛苦必然并存,既有甜蜜的欣悦,也有凄苦的哀愁,但只要双方心心相印、相濡以沫,苦乐之中就都有幸福在,即无所畏惧。诗人以鸳鸯比喻夫妻,贴切自然,易于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其形象逐渐积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原型,为后世所普遍接受。

  诗的第三、四章以摧秣乘马,兴结婚亲迎之礼,充满了对婚后生活的美好憧憬。抓住迎亲所用的厩中肥马这一典型细节,引发人对婚礼情景的丰富联想:隆重、热烈、喜庆;并且厩有肥马也反映着生活的富足。这都含蓄地暗示了婚姻美好的客观条件:男女般配,郎才女貌,感情专一,家产丰裕;反映了诗人的婚姻价值观念,也是对理想人生、美好人生的由衷礼赞。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73-474

yuānyāng

míng xiānqín 

yuānyāngfēi zhīluózhī jūnwànnián zhī 
yuānyāngzàiliáng zuǒ jūnwànnián xiá 
shèngzàijiù cuīzhīzhī jūnwànnián àizhī 
shèngzàijiù zhīcuīzhī jūnwànnián suízhī 
四弦才罢醉蛮奴,醽醁馀香在翠炉。
四弦(xián)¹才罢²醉蛮奴³,醽(líng)(lù)(yú)香在翠炉
译文:乐曲刚停就醉倒了我这蛮奴,醽醁的余香飘散在翠色酒炉。
注释:¹四弦:指琵琶,因有四根弦,故称。这里代指音乐。²罢:停止。³蛮奴:诗人自称。宋以前男女皆可称“奴”。皮日休是复州竟陵人,竟陵春秋时楚地,中原地区称楚为“荆蛮”,故诗人自称“蛮奴”。⁴醽醁:又作“醽渌”,古代的一种美酒,也称“醽酒”。醽,地名,在今湖南省;醁,美酒。⁵馀:残留。⁶翠炉:翡翠色的水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夜半醒来红蜡¹短,一枝寒泪²作珊瑚³
译文:半夜醒来照明的红蜡快燃尽,蜡脂融泪变成一枝美丽珊瑚。
注释:¹蜡:蜡烛。²寒泪:春寒中熔化的蜡脂。³珊瑚: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颜色鲜艳美丽。

  此诗从“四弦才罢”、蛮奴醉倒落笔,不正面描写宴会场面,但宴会气氛的热烈,歌伎奏乐的和谐悦耳,朋友们举杯痛饮的欢乐,诗人一醉方休的豪兴,无不透过语言的暗示作用流露出来,给人以想象酒宴盛况的余地。这种侧面透露的写法,比正面直述既经济而又含蓄有力。“蛮奴”上着一“醉”字,煞是妙极:既刻画了诗人畅饮至醉的情怀,又表明酒质实在醇美,具有一股诱人至醉的力量;这“醉”字还为下文的“醒”渲染了醉眼蒙眬的环境、气氛。当诗人一觉醒来,“翠炉”的酒气仍然扑鼻,“馀香”诱人。这个细节,不仅写出了酃醁质量高、香味历时不散的特点,而且点出了诗人嗜酒的癖性。在古代,不得志的正直之士,往往和酒结下不解之缘。这里,诗人虽只暗示自己嗜酒,但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愁。手法可谓极尽含蓄、曲折之能事。

  诗的后两句,写酒醒所见景象:“短”字,绘出红蜡残尽的凄清况味;“一枝”,点明红蜡处境孤独;“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消融的残烛,似乎正在流着伤心的泪水。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凄凉的身世之感,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这时作者已进入中年,壮志未酬,人生道路正像这一枝短残了的红蜡。

  明胡震亨谓:皮日休“未第前诗,尚朴涩无采。第后游松陵,如《太湖》诸篇,才笔开横,富有奇艳句矣”(《唐音癸签》卷八)。这首中举后写的《春夕酒醒》与诗人得第前写的另一首诗《闲夜酒醒》相比,风格上有很大不同。两首诗同是写酒后醒来孤独之感,但与“朴涩无采”,语言清新的《闲夜酒醒》相比,《春夕酒醒》却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四弦”的乐声,酃醁的“馀香”,“翠炉”“红蜡”的色彩,“珊瑚”的美丽多姿,辞藻华丽,斐然多彩,正表现出“才笔开横”、文辞“奇艳”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邓光礼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97-1098

chūnjiǔxǐng--xiū

xiáncáizuìmánlíngxiāngzàicuì

bànxǐngláihóngduǎnzhīhánlèizuòsh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