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海内服诗声,手决云章万象明。
千仞览辉丹穴凤,三春刷羽上林莺。
蒉桴土鼓有遗韵,牛鬼蛇神无遁情。
才大渺瀰如碧海,蹄涔那改斗澄泓。
洋洋海内服诗声,手决云章万象明。
千仞览辉丹穴凤,三春刷羽上林莺。
蒉桴土鼓有遗韵,牛鬼蛇神无遁情。
才大渺瀰如碧海,蹄涔那改斗澄泓。
姜特立

姜特立

姜特立[公元?年至一一九二年左右],字邦杰,浙江丽水人。生年不详,卒于宋光宗绍熙中。以父恩补承信郎。淳熙中,(公元一一八一年左右)累迁福建兵马副都监;擒海贼姜大獠。赵汝愚荐于朝,召见,献诗百篇。除阁门舍人,充太子宫左右春坊。太子即位,除知阁门事。恃恩纵恣,遂夺职。帝颇念旧,复除浙东马步军副总管。宁宗时,官终庆远军节度使。特立工于诗,意境超旷。作有《梅山稿》六卷,续稿十五卷,《直斋书录解题》行于世。 ▶ 7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东风吹散梅梢¹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译文:春风吹尽了腊梅梢头上的积雪,冰化雪消,草木滋生,一夜之间春天就已经来到了。
注释:¹梅梢:梅树梢头。
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
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
译文:从此以后,春天就像有了脚一样,所到之处花花草草都繁盛地开放了。

chūn

báichán sòngdài 

dōngfēngchuīsànméishāoxuě wǎnhuítiānxiàchūn 
cóngyángchūnyīngyǒujiǎo bǎihuāguìcǎojīngshén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北国¹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²飘。
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注释:¹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²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望长城内外,惟¹²(mǎng)³;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译文:望长城内外,只剩望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注释:¹惟:只。²余:剩下。此字一作“馀”,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³莽莽:无边无际。⁴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⁵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¹,欲与天公²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译文: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好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望谁更高。
注释: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²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¹晴日,看红装素裹²,分外妖娆(ráo)³。(红装 一作:银装)
译文: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注释:¹须:等到;需要。²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³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¹
译文: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注释:¹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惜秦皇¹汉武²,略输文采³;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译文: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注释:¹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²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³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文采本指辞藻、才华。⁴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⁵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⁶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一代天骄¹,成吉思汗(hán)²,只识弯弓射大雕³
译文: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注释:¹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²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³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¹,数风流人物²,还(hái,旧时读huán)看今朝。
译文: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¹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²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下片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参考资料:
1、 臧克家主编.毛泽东读词鉴赏 (第二版):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05月:第120-第125页
2、 陈宗玉,梁士奇主编.初中文言文全解全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第165页

qìnyuánchūn ·xuě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běiguófēngguāng qiānbīngfēng wànxuěpiāo 
wàngchángchéngnèiwài wéimǎngmǎng shàngxià dùnshītāotāo  (tōng  )
shānyínshé yuánchíxiàng tiāngōngshìgāo  (yuánchíyuánzuò yuán )
qíng kànhóngzhuāngguǒ fènwàiyāoráo  (hóngzhuāngzuò yínzhuāng )
jiāngshānduōjiāo yǐnshùyīngxióngjìngzhéyāo 
qínhuánghàn lüèshūwéncǎi tángzōngsòng shāoxùnfēngsāo 
dàitiānjiāo chénghán zhǐshíwāngōngshèdiāo 
wǎng shǔfēngliúrén háikànjīnzhāo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独立寒秋¹,湘(xiāng)²北去,橘(jú)子洲³头。
译文: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注释:¹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²湘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所以说是湘江北去。³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看万山¹红遍,层林尽染²;漫江³碧透,百舸(gě)争流
译文: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注释:¹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²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³漫江:满江。漫:满,遍。⁴舸:大船。这里泛指船只。⁵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鹰击长空¹,鱼翔浅底,万类²霜天³竞自由。
译文: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深秋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注释:¹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 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²万类:指一切生物。³霜天:指深秋。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hàng)(liáo)(kuò)¹,问苍茫²大地,谁主³沉浮
译文: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
注释:¹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²苍茫:旷远迷茫。³主:主宰。⁴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携来百侣(lǚ)¹曾游。忆往昔峥(zhēng)(róng)岁月稠²
译文: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注释:¹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²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稠:多。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恰同学少年¹,风华正茂²;书生³意气,挥斥方遒(qiú)
译文: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注释:¹恰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恰:适逢,正赶上。²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³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⁴意气:意志和气概。⁵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方:正。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¹,粪土当年万户侯²
译文: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视当时那些军阀官僚如粪土。
注释: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²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曾记否,到中流¹击水²,浪遏(è)³飞舟?
译文: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几乎阻挡了飞速行驶的船只。
注释:¹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²击水:游泳。这里引用祖逖(tì)的“中流击楫”典故。³遏:阻止。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这首词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参考资料:
1、 李人杰,闵靓,张爱军主编;王珂菲,汤海涛,苑赫副主编.阅读与欣赏 第2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01:第49-51页
2、 赵洪云主编.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第四卷:山东友谊出版社,2015.01:第74页

qìnyuánchūn ·chángshā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hánqiū xiāngjiāngběi zizhōutóu 
kànwànshānhóngbiàn cénglínjìnrǎn mànjiāngtòu bǎizhēngliú 
yīngchángkōng xiángqiǎn wànlèishuāngtiānjìngyóu 
chàngliáokuò wèncāngmáng shuízhǔchén 

xiéláibǎicéngyóu wǎngzhēngróngsuìyuèchóu 
qiàtóngxuéshàonián fēnghuázhèngmào shūshēng huīchìfāngqiú 
zhǐdiǎnjiāngshān yángwén fèndāngniánwànhóu 
céngfǒu dàozhōngliúshuǐ làngèfēizhōu 

垂螺近额,走上红裀初趁拍。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
垂螺(luó)¹近额,走上红裀(yīn)²初趁拍³。只恐轻飞,拟(nǐ)倩游丝惹住伊。
译文:一名梳着下垂近额角的螺形发髻的年轻舞女以轻快的脚步上场,随即按着音乐的节拍,在红地毯上翩跹起舞。这位舞女身轻如燕,急速飞转,像是要飞到天上去。真想让空中的游丝把她牵惹住。
注释:减字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¹垂螺:古时女子的额饰。²裀:毯子。³趁拍:合着节拍。⁴轻飞:指善飞的禽鸟。
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
文鸳(yuān)¹绣履(lǚ),去似杨花²尘不起。舞彻伊州³,头上宫花(chàn)未休。
译文:她穿着绣有只采鸳鸯的舞鞋在红地毯上轻快地旋转跳跃,一会儿节奏放慢,又像柳絮一样飘去,连一点灰尘也没有粘惹。一曲《伊州》奏完,舞蹈停止,而舞女头上的红花还在颤巍巍地摇晃不休。
注释:¹文鸳:即鸳鸯,以其羽毛华美,故称。²杨花:指柳絮。³伊州:曲调名,商调大曲。⁴宫花:宫中特制的花,供装饰之用。

  上阕以舞女容貌领起,接续观众的反应来呈现舞女优美的舞姿;下阕承接上文,继续把视线聚焦在舞女的整体风貌上。词的语言古朴精练,不用典故,只是如实写来,但却层次分明,给人一种古雅淳厚的美感。

  “垂螺近额,走上红褶初趁拍”,词以描写舞女起笔。“垂螺近额”描写舞女的发髻,下垂的螺形发髻已经接近额头了,而“垂螺”发型说明此舞女年龄很轻,尚作女孩妆容;“走上红锢初趁拍”,是描写舞女初上舞台的样子,这句写舞女快步走上红地毯,随着舞曲节拍翩然起舞。舞者在“红祸”上舞动出妖娆舞姿,观者在“红褶”下欣赏她曼妙的身影,不禁发出“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的叹息,只担心她轻飞起,像飞入空中一般,希望能用游丝去将她牵引住。舞女时上时下,时近时远,如空中的灵鸟,难以把握,观众被这样随性的舞姿吸引,只想用“游丝惹住伊”。词人由首句描写舞女,笔锋一转,转而去写观众的反应,从侧面烘托舞女轻盈的姿态。

  上阕以舞女容貌领起,接续观众的反应来呈现舞女优美的舞姿;下阕承接上文,继续把视线聚焦在舞女的整体风貌上。

  “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先正面描摹舞鞋,鸳鸯绣于鞋上,玲珑小巧;后以“杨花”比喻舞姿形象,跳跃旋转间,如杨花一般缥缈婀娜,不惹尘埃。其中,“尘不起”三字用得极为巧妙,以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最无章法的尘埃为比照对象,舞女在如此大幅度的舞蹈中竟能使“尘不起”,其轻盈灵巧的样子不言而喻。“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此句直接点明舞所伴之乐乃一曲《伊州》,一个“彻”字将舞女淋漓投入的姿态描画得入木三分。当音乐声息,舞步停歇后,舞女头上的宫花仍在不停颤动。“未休”一词作结,其“头上宫花颤”未停,其曼妙舞姿更加动人。

  张先近观《伊州》曲中舞女姿色,统括其貌,轻盈至极,此词此舞,精妙绝伦,喟然叹矣。年轻的舞女,飘逸的舞姿,华美的舞台,八句词间尽括其中,笔调婉约,格调清雅,宛然似“余味绕梁,三日不绝”。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38页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台榭绿阴浓,薰风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恰是逍遥际。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台榭(xiè)¹绿阴浓,薰风²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bì)。恰是逍遥际。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译文:正值清明天气,愁绪萦怀,整日没精打采,如痴如醉。暖风轻拂,台榭的周围,绿树成荫。归来的燕子,新巢已经筑成,小小的池塘,长满了青青的荷叶。正是悠然欣赏游玩的时节,然而生活在这里的女主人公却只是将单衣随意披在肩上。
注释:鹤冲天:词牌名,双调八十四字,上片九句五仄韵,下片八句五仄韵。¹台榭:建在土台上的敞屋。²薰风:和风,初夏时之东南风。又同“南风"。蔽:遮盖,指荷叶长满荷池。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窗外数修篁,寒相倚。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石榴美艳,一撮(cuō)红绡(xiāo)¹比。窗外数修篁(huáng)²,寒相倚。有个关心处³,难相见,空凝睇(dì)。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译文:鲜红的石榴花就像红色的薄绸。女主人公倚靠在窗外几竿修长的竹子下。有一个她关心的人,却难以相见,只能白白的盼望。女子在深闺里一会儿坐下,一会儿又站起,坐立不安,也不想梳妆打扮,虽然思念使人憔悴,但即使打扮好了,遮盖了憔悴的颜色,又有谁来欣赏呢?
注释:¹红绡:红色薄绸。²修篁:修竹,高长之竹。³关心处:指关心之人。⁴凝睇:凝视,注视,注目斜视。

  这首词是北宋前期词人杜安世的作品,词风与柳永相近,长铺叙,少粉饰,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词。

  上片重点铺叙居住的环境和时序景致,也写出了环境中的人物。“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点出人物清明天气中的感受。清明是春分之后的一个节令,此时已入暮春,梅、杏、桃等花相继调谢,最容易引起思妇离人的愁怀。“愁如醉”,兼状愁人的内心感受和外表现。愁绪袭来,内心模模糊糊,外表则显现为表情呆滞。愁人是容易感到日长的,何况清明之后,白昼又确实是逐渐地长了起来,故曰“永日愁如醉”。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写闺人所居住的环境。“台榭绿阴浓”至“新荷蔽”数句,活画出一幅春末夏初的园林美景。暖风轻拂;台榭的周围,绿树成荫;归来的燕子,新巢已经筑成;小小的池塘,长满了青青的荷叶。如此美景,“恰是逍遥际”,作者认为正是优游自地赏玩景物的好时光!但是却只“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词的抒情女主人公,一位肌肤柔软洁白的佳人披着件薄薄的夹衣,呆呆地站立那里。“半笼”两字,见出她披衣时的漫不经心;而开头“永日愁如醉”句已作了提示,这里作一呼应,写出她神情呆滞之状。另外,此处作者把写人和写景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优美的环境,衬托着美丽的闺人,恍如绿叶丛中簇拥着牡丹,相得益彰;同时环境和人物又构成了反衬:景物自佳而人物自愁,节奏并不协调,于是更显出了人物的愁绪之重。

  下片着重写闺人的幽怨情怀和憔悴情态,但却从景物写起:“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这是以“红绡”比石榴花之红以状其美。石榴夏季开花,花常呈橙红色,故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诗云:“石榴花似结红巾,容艳新妍占断春。”以红色的织物比石榴花,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作者看来是受到过白诗的启发的;其后苏东坡也有“石榴半吐红巾蹙”(《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之句。文学上的继承借鉴而又有所变化,就是如此。这两句是继续写园林美景,词意更见错综。

  “窗外数修篁”两句,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就是女主人公的窗外大概真的有几竿修竹;因为中国的园林中,竹子是必不可少的。虚写就是她并不一定真的去相倚;这里用了杜甫《佳人》诗中的意境:“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说明她也具有自怜幽独的怀抱而已。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人,其作用是从写景过渡到写人,而且本身已具有丰富的幽怨内涵。

  紧接着上面两句,作者揭示了女主人公心灵幽怨满怀、行动呆滞,是因为“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意即有一个她关心的人,却难以相见,只能白白地盼望。这行文上是水到渠成的一笔,对女主人公的情怀、表现那么多,其原因也该有一个交代了。

  结语三句:“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是对女主人公情态的进一步刻画,也是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补足性刻画。她深闺里行坐不安,形容憔悴,没有什么心思去梳妆打扮。经过了最后这几句的进一步刻画,一位因怀念远人而憔悴幽怨的闺中少妇的形象,呼之欲出了。

  这首词,前片着重写景,后片着重写人,但又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即闺怨。这样,词的气脉就一气贯串,不枝不蔓,人物形象也渐趋完满。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501-502页

chōngtiān··qīngmíngtiān--ānshì

qīngmíngtiānyǒngchóuzuìtáixiè绿yīnnóngxūnfēngyànzicháofāngjiùpénchíxiǎoxīnqiàshìxiāoyáodānjiāshangbànlóngruǎn

shíliúměiyàncuōhóngxiāochuāngwàishùxiūhuánghánxiāngyǒuguānxīnchùnánxiāngjiànkōngníngxíngzuòshēnguīlǎngèngzhuāngshūzhīxīnláiqiáocuì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