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见客问相知,射目如何却中眉。安定教条西浙盛,尧夫易学后人疑。
去年见客问相知,射目如何却中眉。安定教条西浙盛,尧夫易学后人疑。
水晶宫里风烟爽,琥珀杯中岁月驰。谁念姚江未归客,萧萧诗鬓忽成丝。
水晶宫里风烟爽,琥珀杯中岁月驰。谁念姚江未归客,萧萧诗鬓忽成丝。

sānyuèsānshífèiānzhōngshānzhǎnggàobiézǒuliùshǒuèrcháyuán--táoān

niánjiànwènxiāngzhīshèquèzhōngméiāndìngjiàotiáo西zhèshèngyáoxuéhòurén

shuǐjīnggōngfēngyānshuǎngbēizhōngsuìyuèchíshuíniànyáojiāngwèiguīxiāoxiāoshībìnchéng

陶安

陶安

(1315—1371)明太平府当涂人,字主敬。元顺帝至正四年举人。授明道书院山长,避乱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安出迎,留参幕府,任左司员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诰兼修国史,寻出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卒官。有《陶学士集》。 ▶ 608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
二秋叶¹神媛(yuàn)²,七夕望仙妃。
译文:初秋时分携带者美丽侍妓,七月七的晚上盼望得到仙女的巧技。
注释:¹叶:世,时期。²神媛:仙女。
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
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
译文:河阳美女的身影在舞动,平津产的帷幕也色彩靓丽起来。
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
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
译文:似乎鹊桥从银河里浮现出来,龙车在九霄之外飞奔。
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
露泫低珠佩,云移荐(jiàn)¹锦衣。
译文:因为露水打湿,佩饰显得低垂,云彩漂移,象是进献锦绣衣物。
注释:¹荐:进献,祭献。
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
更深黄月落,夜久靥(yè)¹星稀。
译文:夜渐渐深了,黄色的月亮落了下去,面对的星星也稀稀拉拉地。
注释:¹靥:星光渐微渐隐的样子。
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
空接灵台下,方恧(nǜ)¹辨支机。
译文:空对着的灵台三星,正惭愧分辨不出那个是支机女(即织女星)。
注释:¹恧:惭愧。
长江无六月,大地绝纤埃。
长江无六月,大地绝纤埃¹
译文:长江流域地区很凉快,没有夏天。秋风吹过大地,微尘不起,一片澄澈明净。
注释:¹纤埃:亦作“纎埃”,微尘。
暑向风前退,秋从雨后来。
暑向风前退,秋从雨后来。
译文:面对秋风,褪去暑热;秋雨过后,送来秋凉。
问桐知叶落,修桂待花开。
问桐知叶落,修桂待花开。
译文:寻访梧桐,才知道梧桐叶已经开始飘落。修剪桂树,静待桂花如约盛开。
畴昔扁舟兴,分明欲唤回。
(chóu)¹(piān)²兴,分明欲唤回³
译文:从前乘坐小船在五湖漫游的兴致,企盼能够重新召唤回那段美好,再次踏秋出游。
注释:¹畴昔:往昔、以前;往事或以往的情怀。²扁舟:小船。³唤回:召唤回来。
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
禹治洪水,通轘(huán)(yuán)山,化为熊¹。谓涂山氏曰:“欲饷²,闻鼓声乃来。”禹山石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sōng)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
译文:禹治理洪水,要打通轩辕山。禹化作大熊开山,又怕妻子涂山氏看见,便嘱咐妻子:“要送饭,听我敲鼓再来。”禹化熊开山,踏动石块,误落在鼓上。涂山氏听到鼓声,前来送饭。她见丈夫这副样子感到十分羞惭,于是逃开了,来到嵩高山脚下,化作一块大石。她此刻已经怀孕,就要临盆。禹赶来说:“把儿子还我!”大石朝北的一面应声破裂,禹的儿子——启诞生了。
注释:¹化为熊:古人觉得熊的力量大,所以认为禹化作熊有了强大的力量。²饷:送饭食给人叫“饷”。³山石:踏动石块。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吕氏春秋》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吕氏春秋》
译文:禹巡视治水之事,途中娶涂山氏之女。禹没有来得及与她举行结婚典礼,就到南方巡视去了。涂山氏之女就叫她的侍女在涂山南面迎候禹,她自己于是作了一首歌,歌牢唱遭:“候望人啊”,这是最早的南方音乐。
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忍时暮失制,乃娶涂山女。《太平御览》
禹年三十未娶,行¹涂山,忍时暮失制,乃娶涂山女。《太平御览》
译文:禹治水,三十岁还没有娶亲,走到涂山,担心自己岁数太大失去礼制,就娶涂山女。
注释:¹行:走。
禹始纳涂山氏女,曰女娲,合婚于台桑,有白狐九尾之瑞,到至是为攸女。《帝王世纪》
禹始纳涂山氏女,曰女娲,合婚于台桑,有白狐九尾之瑞,到至是为攸女。《帝王世纪》
译文:大禹娶涂山氏,叫作女娲,二人在台桑结婚,那天有白狐九尾祥瑞出现,因此被封为攸女。
背水未成韩信阵,明星已陨武侯军。
背水未成韩信阵¹,明星已陨(yǔn)²武侯³军。
译文:符离之役中背水而战却未能像韩信那样大破敌军,你染病过世就像诸葛谢世,天下殒落一颗明星。
注释:挽:哀悼死者。张魏公:张浚,封魏公,南宋爱国将领。¹韩信阵:据《史记·淮阴侯列传》,汉高祖三年,张耳与韩信合兵击赵王歇、成安君陈余,韩信背水而战,大破赵军,斩陈余于低水之上。此喻宋、金符离之战。²殒:殒落,喻死亡。³武侯:诸葛亮的封号。
平生一点不平气,化作祝融峰上云。
平生一点不平气,化作祝融¹峰上云。
译文:你生平未酬的壮志、抑郁愤懑之情没有逝去,化作了南岳衡山祝融峰上的流云。
注释:¹祝融:祝融峰,为南岳衡山最高峰。传说祝融为帝喾的火官,死后葬衡山之阳,祝融峰由此得名。张浚死后亦葬衡山之下,故以祝融比之。

  这首诗的前两句借史论今,深惋“韩信阵”之未成,哀叹武侯未捷而殒,以潜喻张浚的悲剧人生。后两句直点“魏公”之败,将其“不平气”化作“峰上云”,既暗写张浚死葬衡山的现实,又巧妙将其精神通过与祝融的比附,而得到一种升华。这首挽诗气势磅礴,意趣深婉,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符离惨败的反思,而且歌颂了张浚坚持抗敌的爱国精神。

  第一句“背水未成韩信阵”,用的是韩信破赵的典故,诗里用来比喻符离之战,说“未成韩信阵”表明此役的失败。

  第二句“明星已殒武侯军”,用的是诸葛亮的典故,诗里用来比喻张浚之死,写出了他的不幸结局,他在事业上的失败是命里注定。一、二两句流露出对张浚的崇敬、惋惜心情。可以体会得出,这两句诗是从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化来。

  第三句“平生一点不平气”,所谓“不平气”,是说张浚由于壮志未酬而产生的抑郁愤懑的情绪,他人虽死而精灵不灭从何处显示出来。

  第四句“化作祝融峰上云”作了回答。原来祝融峰上的云,就是张浚的壮志未酬的不平之气所化。诗人信手拈来,通过神思,构成了惊人之句,突出了张浚的“公忠为国”、志存社稷的高大形象。他将与祝融峰永久并存于天地之间。这比其他任何言辞的颂扬,要有力、要感人得多,这等于为张浚竖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刘过这首诗是否为了迎合张南轩的心意,对张浚的称颂有点过当,恐怕是夹杂了一些私人感情在内的,但主要的还应从刘过本人的政治思想方面去理解。他是一贯主张恢复,反对偏安局面的,这在他的诗词里有多方面的表现。张浚在事业上虽无大成就,但毕竟是一位著名的主战派,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受到刘过的崇敬,在张栻的请求下,他才乐于命笔赋诗。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1253-1254
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鹿畏貙(chū)¹,貙畏虎,虎畏罴(pí)。罴之状,被(pī)²人立,绝³有力而甚害人焉。
译文:鹿害怕貙,貙害怕虎,老虎又害怕熊。熊的样子是头上毛发披散,像状一样站立着,力气非常大而且伤害状。
注释:罴:哺乳动物,体大,肩部隆起,能爬树、游水。掌和肉可食,皮可做褥子,胆入药。亦称“棕熊”、“马熊”、“人熊”。¹貙: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²被发:披散毛发。被,同“披”。³绝:极。⁴害:伤害。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¹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²百兽之音。寂寂³持弓矢(shǐ)(yīng),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¹⁰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¹¹去。罴闻而¹²求其类,至则人也,捽(zuó)¹³¹⁴¹⁵ 裂而食之。
译文: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状,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的瓶子和火种来到山上。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种向它射去。貙听到了鹿的叫声,迅速跑了过来,猎状见到貙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貙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马上赶了过来,猎状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熊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这时,熊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结果找到的是状类,熊就揪住猎状,把他撕成碎块吃掉了。
注释:¹楚:指今湖南、湖北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其地属楚国。²为:模仿。³寂寂:清静无声。⁴罂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罂:一种小口大肚的罐子。火:燃烧。⁵为:模仿。⁶感:召唤,引诱。⁷伺:等候 。⁸趋:快步行走。⁹因:于是。¹⁰为:模仿。¹¹亡:逃跑。¹²而:表承接。¹³捽:揪住。¹⁴搏:搏击, 抓、扑。¹⁵挽:拿来。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译文: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状,没有一个不成为熊的食物的。

  这是一篇借物托讽的文言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个猎状企图用竹管吹奏出鹿鸣的声音来诱杀鹿,结果招来了其他野兽,最后被熊吃点的故事。主要是讽刺那些没有真正本领却只凭侥幸混日子的状,并直接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文生动的故事与严肃的立论两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则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一个状本领不够,却怀着侥幸的心理,想着依靠华而不实的手段,是不可能成功的,甚至会招来灭顶之灾。寓言的基本特征是把动植物状格化,这篇文章也是如此。文中出现了形象,有鹿、貙、虎、熊,作者一上来就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物物相克的关系:“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三句总领,以此为基础,构筑出生动有趣的情节。四者之中,熊是猎状的主要敌状,所以作者对其外形及习性作了具体的描绘:“罴之状,被发状立,绝有力而甚害状焉。”因物肖形,又预伏下文。猎状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作者对其专长也进行了交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戏剧性的情节及由此而生发、展开。猎状吹竹为鹿鸣,本来是想要猎鹿,但结果与想法相反,先引来貙,吹作虎吼以惊貙,又引来了虎;作熊叫又引来的熊,弄巧成拙,猎状招致了粉身碎骨的悲惨下场:被凶恶的熊撕碎吃掉。

  猎状的错误,在于只从良好的愿望出发,完全没有防备吹竹可能引出的坏结果。正是在愿望与结果相背离这一点上,作者在文末加以点醒:“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这里的“罴”是一种象征,喻指最凶恶的敌状。

  整篇文章的寓意很深刻,主要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状。这种状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害了自己。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篇寓言也暗示着对腐朽无能的封建统治者的讽刺。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势力日趋膨胀,朝廷为了牵制那些跋扈的强藩,就有意识地扶植另一些节度使,企图以藩制藩。结果是甲藩未平,乙藩更强,对中央的威胁更为严重。柳宗元不赞成“以藩制藩”论,此文末句“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的告诫,道出此文的寓意,讥讽唐统治者不修内政、依赖外力的各种政策的弊害,隐喻朝廷如不加强中央集权的实力,而采取“以藩制藩”的错误做法,必将招致像文中猎状一样的覆灭命运。

  这篇寓言是对当时重大的政治问题的讽喻,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可视为政论性寓言。而故事之生动与立论之严肃巧妙结合,寓言其表,论说其里,则是其主要特点。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044-1045

shuō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鹿wèichū chūwèi wèi zhīzhuàng rén juéyǒuérshènhàirényān 

    chǔzhīnányǒulièzhě néngchuīzhúwéibǎishòuzhīyīn chígōngshǐyīnghuǒ érzhīshān wéi鹿mínggǎnlèi zhì huǒérshèzhī chūwēn鹿 érzhì rénkǒng yīnwéiérhàizhī chūzǒuérzhì kǒng yòuwéi wáng wénérqiúlèi zhìrén zuówǎnlièérshízhī 

    jīnshànnèiérshìwàizhě wèiyǒuwéizhī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