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话田园薄,唯关道路长。春风又寒食,多病祇殊方。
未话田园薄,唯关道路长。春风又寒食,多病祇殊方。
缅想迎门问,深思暴橐香。无劳谢猿鹤,好为约求羊。
缅想迎门问,深思暴橐香。无劳谢猿鹤,好为约求羊。
赵蕃

赵蕃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 338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对黄沙白草,呜呜卷叶,平生恨、从头谱。
须知名士倾城¹,一般易到伤心处。柯(kē)²响绝,四弦³才断,恶风吹去。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对黄沙白草,呜呜卷叶,平生恨、从头谱。
译文:要知道名士和美女一样,都是容易动情生愁。柯亭笛响已绝,精通音律之才已矣,文姬因战乱被虏往胡地。万里迢迢的他乡,她生不能生,死不得死,此身确实辛苦。她用卷叶吹奏出鸣鸣的笛音,将此生所有的愁怨,从头谱曲。
注释:¹倾城:代指美女。²柯亭:即柯亭笛。³四弦:指蔡文姬所弹奏之琵琶。琵琶为四根弦,故云。
应是瑶台伴侣,只多了、毡裘夫妇。严寒觱篥,几行乡泪,应声如雨。尺幅重披,玉颜千载,依然无主。怪人间厚福,天公尽付,痴儿騃女。
应是瑶台伴侣¹,只多了、毡(zhān)(qiú)夫妇。严寒觱(bì)(lì)²,几行乡泪,应声如雨。尺幅重披³,玉颜千载,依然无主。怪人间厚福,天公尽付,痴儿騃(ái)女。
译文:她本应成为汉家的贵妇,而今却做了胡人的妻室。塞北严寒,在凄厉的笳管声中,她思念的泪水如雨水般应声而落。重新展开《文姬图》细看,千载悠悠,她美好的容颜依旧,只是孑然一身。怪老天尽把人间的厚福,都给了那些庸庸碌碌之人。
注释:¹瑶台伴侣:谓蔡文姬本可以成为汉家的贵妇人,或是宫中的后妃。 瑶台,美玉砌筑之楼台,代指华丽之楼阁,或神仙所居之处,此处借指汉家天子。²觱篥:古代簧管乐器名。³尺幅重披:谓用图画重新描绘了文姬赴漠北的情景。尺幅,以小幅的绢或纸作画。 披,披露、陈述。⁴騃:痴,愚。

  这阕《水龙吟》是容若长调中的佳作。整篇以蔡文姬生平事打底,夹叙夹议。转折起伏间行云流水,笔力不坠,情感真挚,感慨更是惊心。此词又有两种解读:有词家认为是容若在借文姬事咏吴兆骞事。"名士倾城",名士即指汉槎。"非生非死"句则用吴梅村送汉槎的诗"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毡裘夫妇"是叹吴妻葛氏随戎宁古塔。由此论断此词当作于汉槎自塞外还不久。

  苏雪林则认为这仍是容若在借古事咏自身感情的不幸,"恶风吹去。万里他乡",似是在叹恋人入宫,两人之间如远隔重山。而词意也是在感慨与恋人之间事多坎坷流离,像文姬一样身不由己。

  两种说法可结合起来看,人的思路和情绪是共通交融的,也许他的确是在借文姬图咏吴汉槎的遭遇,然而由此牵引了情绪联想到自身事,笔下有所流露亦是合情合理。

  容若用极洗练的话道尽了文姬一生坎坷。一路读下来,文姬的身世和容若的感慨相互交融,词脉清晰,情感丰盈。首先是蔡邕之死。东汉末,大将军何进被宦官十常侍杀后,董卓进军洛阳尽诛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董卓在朝中倒行逆施,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被吕布所杀。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请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汉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马日碑更说:"伯喈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但终免不了一死。:在相传蔡邕曾盛赞今绍兴西南柯亭的良竹。"此地之竹制笛,奇声响绝。"柯亭响绝,是说蔡邕已死。。

  董卓死后,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正是所谓的恶风吹去。

  "万里他乡,非生非死。"容若也算文姬知音了。当初细君与解忧嫁给乌孙国王,王昭君嫁给呼韩邪,总算是风风光光的占尽了身份,远适异域,依然要产生出无限的凄凉,何况被掳掠的蔡文姬!她从一个名门闺秀,沦落到饱受番兵凌辱和鞭笞的落难女,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来,心境的落差是可想而知的。这年她二十三岁,初嫁卫仲道,夫亡无子,归母家。为乱军所掳,流落匈奴十二年。后人怜她际遇,绘文姬图,仿佛窥见她在匈奴时苦况,也不过是隔靴挠痒。这十二年,虽然她嫁给了匈奴的左贤王,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婚姻不算困苦,并且以她的聪明也很快学会了匈奴人的语言,甚至学会了吹奏民族乐器"胡笳"想来文化的沟通上也不艰涩,但是文姬自幼受汉文化熏陶长大,自有坚持。何况古时交通交流一概闭塞,一个女子流落域外始终是此身良苦。若非实在难以割舍,文姬也不会选择抛下两个儿子回到中原。

  文姬自幼精通音律,某夜蔡邕弹琴,弦绝。文姬侧耳听之:"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又对曰:"第四弦"。并不差谬。光阴闪烁。很多事在少年时不觉得怎样,人越大,少时之事越翻覆如尘,如花刺细微刺心。此时,黄昏的塞外,戈壁滩上落日如血,就是有高山流水的雅才又怎样呢,面对着黄沙白草,用卷叶吹起的曲子叫"平生恨"。

  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是高傲语,又是冷落失意之言。孑然抛却了自鸣得意。怪人间厚福,天公尽付,痴儿呆女。更是沉痛。人复杂,世情更如藤蔓纠结不清,不会按照预想的方向行进,沁入血骨的是绝色聪明人才能生出的无奈和感慨。

参考资料:
1、 安意如.当时只道是寻常: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175-176

shuǐlóngyín··wén--lánxìng

zhīmíngshìqīngchéngbāndàoshāngxīnchùtíngxiǎngjuéxiáncáiduànèfēngchuīwànxiāngfēishēngfēishēnliángduìhuángshābáicǎojuǎnpíngshēnghèncóngtóu

yīngshìyáotáibànzhǐduōlezhānqiúyánhánxíngxiānglèiyīngshēngchǐzhòngyánqiānzàiránzhǔguàirénjiānhòutiāngōngjǐnchīérái

太湖,东南巨浸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隈,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迫狭,不足以尽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孑卑稚,不足以极水之趣。太湖漭淼澒洞,沉浸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之。意惟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奔涌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太湖,东南巨浸(jìn)¹也,广五百里²,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wù)³,幽谷曲隈(wēi),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ài)迫狭,不足以尽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孑(jié)卑稚,不足以极水之趣。太湖漭(mǎng)(miǎo)(hòng)(tóng),沉浸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zhù)之。意惟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奔涌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译文:太湖是东南方的大湖。它方圆五百里,挺立于波涛之上的山峰数以百计。而层层叠叠的山谷,各不相同的谷地,幽深的山谷,曲折的水流,无非是神仙圣灵栖息的地方。天下的山峰,有水才能有情趣;有时候水被束缚显得狭窄紧迫,就不能尽显山的奇美;天下的水,有山才能尽显其美;山有时孤零矮小,就不能尽显水的奇趣。太湖水势广阔浩荡,连绵不断,淹没了许多山,山虽多但太湖的水却足以容纳得下。我想这只是海外才有的独一无二的岛,这样绝美的风景在中原是没有的。因此凡是太湖边的奔流的河水,屏列的山峰,都是凭借太湖才成为了胜景。
注释:¹巨浸:太湖,古称震泽、具区、笠泽,在江苏和浙江两省之间,周围五百余里,面积三万六千多顷,为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湾而成,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素称鱼米之乡。²广五百里:《明史·地理一·苏州府》:太湖“纵广三百八十三里,周三万六千顷”。³坞:四周高而中间低的谷地。⁴曲隈:水流弯曲之处。⁵孤孑卑稚:孤零矮小。⁶漭淼澒洞:水势广阔浩荡,相连不断。⁷中州: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亦称中原。⁸奔涌:奔腾涌出。⁹屏列:像屏风一样排列着。
自锡山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湫山之间,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蚤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家庭间日以诗画自娱。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自锡山¹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jiāo)、湫(jiǎo)山之间²,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蚤³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家庭间日以诗画自娱。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译文:从锡山经过五里湖,就到了宝界山,它在洞庭山的北面,椒山、湫山的中间,王仲山先生住在那里。先生早年曾弃官不做,而他的儿子刚刚考中,也辞官回家了。他们在家中的庭院里每天吟诗作画自娱自乐。因而长洲县的陆君让我为山居作一篇传记。
注释:¹锡山:山名,在今江苏省无锡市西。²“洞庭”句:洞庭,山名。太湖中有东、西洞庭二山,东洞庭山现已与陆地相连。夫椒:山名,在太湖当中。一说:又名包山,即西洞庭山。湫山:太湖中山名。³蚤:同“早”。⁴告归:辞官回家。
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尽得湖滨诸山之景。虽面势不同,无不挟湖以为胜,而马迹长兴,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则所谓宝界者,庶几望见之。昔王右丞辋川别墅,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冈、欹湖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清思逸韵,出尘壒之外。而天宝之末,顾不能自引决,以濡羯胡之腥膻。以此知士大夫出处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¹,尽得湖滨诸山之景。虽面势²不同,无不挟湖以为胜,而马迹长兴³,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则所谓宝界者,庶几望见之。昔王右丞辋(wǎng)川别墅,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冈、欹(qī)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jié)清思逸韵,出尘壒(ài)之外。而天宝之末,顾¹⁰不能自引决¹¹,以濡(rú)(jié)胡之腥膻(shān)¹²。以此知士大夫出处(chǔ)有道¹³,一失足遂不可浣(huàn)¹⁴,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¹⁵,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译文:我没有到过宝界山,但曾经在万峰山读书,饱览过湖边各山的奇景。虽然方向形势不同,但没有一个不是凭借太湖才成为胜景的。常常在夕阳西下、残霞片片的时候,从长兴县的马迹山上几乎可以望见那座宝界山。过去王维闲居的辋川别墅,将其入诗入画得非常美妙,至今可以让人想象出那个地方。仲山先生的住所,比起华子冈、欹湖那些奇妙美好的景象,难道有所逊色吗?茫茫千里湖山一片,哪里是蓝田所能具有的呢?王维思想超逸脱俗,高于世人,但天宝末年却不能自杀殉国,结果被叛军俘获。从这里可以看出士大夫当官退隐都有原则,一旦失足就不能再恢复清白,比如说王维,让人一千年来还有遗憾。如今仲山父子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归隐,哪里比得上啊!哪里比得上啊!
注释:¹万峰山:又名邓尉山,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南。²面势:方向形势。³马迹长兴:山名,在太湖中。长兴:县名,今属浙江省。⁴“王右丞”句:王右丞,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与画家。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新唐书·文艺中》有传。辋川别墅: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王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改筑而成。王维曾集其吟咏为《辋川集》,并绘有《辋川图》。⁵华子冈、欹湖:辋川的两处名胜。⁶蓝田:指代辋川别墅。⁷摩诘:指王维。⁸尘壒:尘埃。此指世俗。壒,灰尘。⁹天宝之末: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742年—755年)。末,末年,指天宝十四年(755年),其年发生安史之乱。¹⁰顾:却,然而。¹¹自引决:自杀。¹²濡羯胡之腥膻:安禄山军队攻进长安,王维被俘,遣送洛阳,授予给事中官职。事见《唐书·王维传》。羯胡:匈奴人的别称,此代指安禄山。¹³出处有道:当官与退隐都有原则。出,指出仕,当官。处,指退隐。¹⁴“失足”句:失足,指道德堕落,丧失节操。浣,洗净。¹⁵嘉遁于明时:嘉遁,合乎正道的退隐。《周易·遯(dùn)卦·九五》:“嘉遁贞吉。”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文章开始便高屋建瓴,寥寥几笔,就得心应手地勾画出太湖景色的特点:烟波浩渺,群峰绵亘,重涯别坞,幽谷曲隈;并用天下山与水的不能相称,反衬太湖山水的相得益彰,进而概括出滨湖诸山的共同特点:挟湖为胜。文章后半段,作者以王维未能审时度势,致染“羯胡之膻”,反衬王氏父子明时退隐之智;用王维所居辋川别墅的不足,反衬宝界山居能擅千里湖山之胜。全文巧于用笔,善于衬托。

  第一段是描写太湖的奇山秀水。太湖的美,在于山水相衬,相得益彰。作者认为,天下之山,得水而悦;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借水而妩媚,水因为山而灵秀,相互修饰弥补对方的缺陋。而五百里太湖,浩瀚澒洞,群峰出于万顷波涛之中,为中原绝不可见的奇观。湖中有数十个岛屿,号称七十二山,实际可以称山的不及其半,如果把所有的洲渚矶浮都算在内则又不止七十二个,正如文中所说:“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其中较大的有湖东南的东、西洞庭山和湖西北的马迹山。四面群山环绕,港汊相连,草树繁茂,曲折幽深,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处处都可以说是仙灵栖息之所。作者以神话传说中的“海外绝岛”相比,称之为“中州无有”,表达了无限向往和赞美之情。

  文章第二段接着叙述为宝界山居作记的经过和感想。宝界山在太湖鼋头渚,有宝界桥与无锡市区相连。从锡山出发,渡过五里湖,舍舟登岸,便到了王氏父子隐居之处。据传宋人钱绅退休后曾卜筑于此,明清时其遗址尚存。东南有山门,下岭可通石塘,风景与作者早年读书的万峰山相似,“皆挟湖以为胜”,可以尽览湖山之美。登上宝界山向西南眺望,湖中的马迹山和作者所居的长兴县,“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反过来说,从长兴向东北望去,也可以看到宝界山。这里通过遐想,将作者与山居主人联系起来,既表达了对王氏父子的仰慕之情,同时也使文章更加富于诗意。

  最后一段议论,用意在于称赞王问和王鉴父子二人不慕功名富贵能够激流勇退,为当时的士大夫所不及。文章对王维在安史之乱中滞留长安,未能“引决”,以至“一失足遂不可浣”,虽不免过于苛求,却也反映出作者对气节、人格的看重。

  归有光虽然没有到过宝界山,但他对太湖的山川地理十分熟悉,他任职的长兴县,地处太湖西南,与北岸的无锡隔湖相望。湖中和湖周的许多名胜古迹,他都去考察和游览过,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全文结构严谨,脉胳清晰,夹叙夹议,文字简洁,不仅介绍了少为人知的宝界山居,而且对太湖风物的描绘尤为生动具体,展现出“东南巨浸”的宏阔图景。

参考资料:
1、 臧维熙主编.中国游记鉴赏辞典.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年11月:第398—399页
2、 陈鸿儒,朱鸿,陈炜选注.明清山水小品精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55页
萱草栏干,榴花庭院。悄无人语重帘卷。屏山掩梦不多时,斜风雨细江南岸。
(xuān)¹栏干,榴花庭院。悄无人语重帘卷。屏(píng)²掩梦不多时,语风雨细江南岸。
注释:¹萱草:即黄花菜。夏秋开花。古人以为能使人忘忧。²屏山:画有山峦的屏风。
昼漏初传,林莺百啭。日长暗记残香篆。洞房消息有谁知,几回欲问梁间燕。
昼漏初传,林莺百啭(zhuàn)。日长暗记残香篆(zhuàn)¹。洞房消息²有谁知,几回欲问梁间燕。
注释:¹香篆:焚香出烟袅袅如篆字。²洞房消息:内室中的动静。
这首词写一侍女,夏梦片刻,醒后犹细味梦中江南游程,但漏传莺啭,不禁又挂念需在炉中添香。而主人室内动静如何,则颇费猜疑。全词表现人物内心的寂寞无聊,婉转含蓄,细致入微。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niǎo)袅水芝¹红,脉脉蒹(jiān)(jiā)²。淅(xī)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译文:红嫩的荷花婷婷袅袅,不攀不附地生在长满芦苇的岸边。一阵西风吹来,泛起淡淡轻烟,又落下稀稀疏疏的雨滴。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¹水芝:荷花的别称。²蒹葭浦:即指一般的、寻常的水滨。蒹葭,河辺芦菷。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草草¹展杯觞(shāng)²,对此盈盈女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译文:饮酒后随意的放好酒杯,细细品赏这如盈盈少女一般的荷花。片片荷花瓣儿,像少女身上的红衣,用这花瓣儿来盛酒,把那仙酒的滋味,细细地品一品。
注释:¹草草:随意、潦草。²杯觞:酒杯。³盈盈女:姿容美好的女子,此处借指荷花。⁴叶叶:言以荷花为盛酒之具。⁵流霞:神话中的仙酒,见《论衡·道虚篇》,此处指美酒。

  这是一幅清新、流丽、色彩淡雅的水墨画。词人通过层层点染,步步铺陈,描绘了夏日雨过天霁时水中莲叶荷花的美景。

  词的上片通过首句点出所咏之物。

  “红”既写荷花颜色之美,同时也写其开放之盛。“袅袅”则兼写外貌与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荷花的柔丽妩媚、婉转多姿。次句转写荷花的生长地,“蒹葭”以喻微贱,又用一个叠词“脉脉”写出了荷花甘于微薄、不攀不附的品格,同时也寄托了词人的志趣 。“西风”、“疏雨”两句点染秋景、以衬荷花,表面上看似写荷花所处的秀美自然环境,实则通过写与荷有关的事物来达到写荷的目的。这是一种“借笔”,写风、写烟、写雨,也同样是写荷,而且写来不是那么质直,而是飘逸、空灵,把荷的形象写活了。无风荷不香,荷便是死荷。这里的风不能是狂风,而是“淅淅”的风。同样,荷与雨的关系也至密切,这里的“雨”也应是“疏疏”的雨,至于这种雨后的荷花 ,则更有美人出浴之妙 。这两句中的三个叠词用得恰如其分。以“渐淅”轻微的风声写金风初动、摇荷传香,以“淡淡”状“烟”、以“疏疏”限“ 雨”。这样配搭起来,就能尽善尽美地托出荷花“袅袅”、“ 盈盈”的生动情态。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交代了所咏之物及其生长处所之后,正是要着力写其形象的时候,却不去作质直的、忠诚的正面描绘,不作主观的“说破 ”,而是只从几个方面作点染烘托,写了“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便结束了上片。这正是作者不落窠臼、自出心裁的地方。这种写法能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想象余地,使读者由此及彼,神明顿发产生美的联想,而造入三昧之域。

  下片写雨后天霁,“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词人巧妙地从外部空间移向欣赏主体所在的小空间──船舱里:桌上简简单单地摆上了酒杯和菜盘,朋友们正举杯畅饮,席间还有美丽多情的女子相伴助兴哩!朋友们相聚以莲叶劝酒,是久别重逢,还是远行饯别?这无需细说。词人很快又将笔锋转向船舱外,继续描会大空间景色,“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这是从船舱内这个特定角度向外望去,只见枝叶叶、层出不穷的莲叶荷花横挡在酒船前面(“红衣”指荷花。贺铸有“红衣脱尽芳心苦”句)。此刻,雨过天晴,细细的五彩流霞从莲荷摇曳攒动的地方冉冉升腾,这是多么绚丽的景色呵!以动态作结,正象刘禹锡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样,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

  全词使用叠多且妙。全词共四十四字,其中叠字竟占了十八个,句句有叠字,联绵而下,相互映衬,无不自然妥贴。用来写荷花形象的有“袅袅”、“脉脉”、“盈盈”、以至于“叶叶”(红衣),写自然景象的有“ 淅淅”(的风 )、“ 淡淡”(的烟)、“疏疏”(的雨),写词人动作情态的有“草草”、“细细”。这些叠字在意境、气韵、情调等方面,有极为协调。这些叠字不仅生动传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表现了词人疏神达思、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而且造成了一种轻灵、和谐、安谧而洒落的情调,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声韵美。这种情调和声韵美,与写“盈盈女”般的“袅袅”荷花,与写文人雅士品酒荷的特定场景,都极为合拍,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统一。这种频繁而有规律地使用叠字,在诗中有《古诗十九首》为例,而在词中则略无俦匹,这不能不说是葛立方的独具匠心。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 等.《宋词鉴赏辞典 上》: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1104页

suàn ·jiānzàizuò

fāng sòngdài 

niǎoniǎoshuǐzhīhóng jiānjiā 西fēngdàndànyān diǎnshūshū 
cǎocǎozhǎnbēishāng duìyíngyíng hóngdàngjiǔchuán liúxiá 
神传于目,而目则有胞,闭之可以养神也;祸出于口,而口则有唇,阖之可以防祸也。
神传于目,而目则有胞,闭之可以养神也;祸出于口,而口则有唇,阖(hé)¹之可以防祸也。
译文:人的精神往往由眼睛来传达,而眼睛则有上下眼皮,合起来可以养精神。祸事往往由说话造成,而嘴巴明明有两片嘴辱,闭起来就可以避免闯祸。
注释:¹阖:关闭;闭合。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