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用旧的马槽想念已日渐老去的马儿,迷路的鸟儿想念自己的巢穴。
天上浮云遮蔽了家乡,远离家乡的游子还在痛苦徘徊。
悲痛不已一直不愿前行,那天边的层云已渐渐积聚厚重的得挡住了东边的高山。
接待客人的厅堂寂静无声,簌簌而下的落叶仿似绵绵不休的秋雨。
远行的游子想到旅途艰难,所以悲痛难绝。
仅仅一首以浮云而做的词,又怎能表达其中的忧思郁闷呢。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只盼望自己能一展所长。
为什么现在还不能归去呢,因为常年病痛无法出行。
还未年老双鬓却已斑白,只是因为心中忧思太多。
越过太行山有多困难呢,美酒连那酒杯都不能斟满。
寂静夜晚星河满天,就像黎明时那般明亮。
心中佳人相隔万里,一纸书信重于千金。
天气晴朗各种动物们都出来觅食,在那一望无际的森林里随处可见。
因少有人来石阶上已长满青苔,不时传来的蟋蟀声更让人觉得凄冷萧瑟。
想要立足以展才能,却始终不得机会,道路险阻不容有一点闪失。
三年了还不能回到故乡,安定无忧的生活仿佛已与我有千里之遥。
在梦里总能毫无困阻的回去,离思忧愁的心情是不分古今的。
为什么现在还不能回去呢,让我如何能对得起这匣中之琴。
腰下的植物不知是和品种,总是想攀附着身子往高处爬。
与山峦一起等待清晨,与江河一起迎接傍晚的到来。
湖面水波荡漾,崇山峻岭连绵不绝。
从远方来到此处,无法了解这江河有多深。
柑橘柚子生产于南方,南飞的大雁只留下秋天的声音。
下方芳草绵延不尽,上边的橘林正当茂盛。
拿着火烛探寻那幽深洞穴,那奔腾的波涛好似天然的珍宝。
香蒲与荷花纵横交错,那些才出生不久的野鸭、白鹤幼鸟也被淋的浑身湿透。
放声高歌为那甘棠惋惜,用簪子轻轻的挽起散发。
为什么还不回去呢,心中愁苦泪流满面,不禁打湿衣衫。
鸢鸟极度渴望飞上那遥远天河,渺小的蝼蚁也可以制住比它强大的大鱼。
国家正值强大繁荣时期,好似被日月照耀那般耀眼。
君主虽然知道重视贤臣,但还是有很多有识之士被埋没而无法施展抱负。
王宫中的音乐未曾停止,王府环佩声不觉。
正因为我希望能为国尽力,所以更加应该劝诫君王啊。
注释
枥:马槽。
窠:昆虫、鸟兽的巢穴。
岑:小而高的山。
秋霖:秋天所下的大雨。
胡:为什么,何故。
烧心:心急如焚;烦恼。
北斗:北斗七星排列成斗勺形,因以喻酒器。
耿耿:明亮貌。
辰:同“晨”,清早。
夐:远。
尺素:这里指书信。
泬寥:指晴朗的天空。
群动:各种动物。
眇默:悠远;空寂。
苔衣:泛指苔蘚。
寒砧:指寒秋的捣衣声。砧,捣衣石。诗词中常用以描写秋景的冷落萧条。
立身:立足;安身。
罔:无,没有。
牵缠:纠缠。
登寻:登高寻觅。
演漾:水波荡漾。
窅:深远。
岖嵚:形容山势峻险。
遗:余,留。
凌波:奔腾的波浪;波涛。
天琛:天然出產的珍宝。
蒲荷:香蒲与荷的合称。
淋涔:水流滴貌。
浩歌:放声高歌,大声歌唱。
层城:指京师;王宫。
云韶:黄帝《云门》乐和虞舜《大韶》乐的并称。后泛指宫廷音乐。
球琳:球、琳皆美玉名。亦泛指美玉。
这首诗通过叙述一个农民采取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牛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
诗题是“采地黄者”,为何去采地黄,是因为天灾所致,所以诗开首一联写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庄稼一年两季,春日没雨,夏粮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这样,农民的生活自然就很成问题了。紧接着第二、三两联便对农民生活景况作了交代:入冬后农民便断了口粮,为了活命,只得冒着风寒到荒郊野外去采挖地黄,希图借以度过饥荒。第四联“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以上四联为第一部分,中心就是写了为度荒采地黄。
后六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采了地黄卖与富家白面郎。那卖地黄者对“白面郎”求告的几句话,颇为凄切动人。辛苦一整天采得不满一筐的劳动成果,只敢说给朱门人家拿去喂马。可以想见,这位可怜的农民忍饥挨冻在荒野采了一天地黄,可能连点像样的干粮也没吃上。也许他家中还有老小,都等他卖了地黄换回粮食下锅。那不足一筐的地黄,他哪敢说卖多少钱呢,只是央告说:“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只要能换回一点儿马吃剩的玉米、高粱之类,也就心满意足了。其可怜之状跃然纸上。
诗人用平平淡淡的语言叙述,通过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痛恨。
这是一首反映船夫水上生活的抒情小词,它写的是狂风过后船夫们驾驶帆船前进的情景和心情。
词一开头就说”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五里滩,是这条河上的一个地名,“头”是方位词,它说明船已开到五里滩上了。帆船是需要借助风力的,乘风破浪,船走得更快。但这种风必须是顺风。如果吹来的风是旋风,或逆风,那就不但不能帮助帆船前进,而且还会带来危险,所以是不能张帆的。在五里滩以前,船夫们遇到的显然不是顺风。他们经过一场和狂风恶浪的搏斗以后,观察到风势将要平息,也就是“风欲平”了,就马上扯起帆来。在这个当儿,大家虽然还在继续举棹摇般,却产生了“觉船轻”的感觉。“棹”,桨板,举棹就是打桨板。既然风力可以代替人力,何必还要打桨摇橹呢,于是,便“柔橹不施停却棹”吧。在文学作品中常把橹称为柔橹,以形容橹的得心应手。橹的外形有点儿象桨,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摇动,它会象鱼的尾和鳍一样,通过拨水,产主推动力。“施”,使用。写到这里,船夫们的轻松愉快的感情,一下就传达出来了。
词的下片就是通过看山看水反映了他们的心情。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闪灼”,形容水光闪动的样子。狂风过后,乌云也散开了,上文说“风欲平”,是还有些风,所以河里的波浪涌起,波光粼粼。这时两岸的山呐,看上去挺有趣过的,它们似乎很好客,正在急急忙忙地迎面走过来欢迎大家。但是,山是不会走动的。子细(仔细)看看,山确实没有动啊。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哦,那不过是因为船走得快,使得坐在船上的人产生一种“走来迎”的感觉罢了。
词的上片和下片的末尾都用“是船行”作结束,它不仅起一个叙述作用,而且还象船夫的劳动号子的和声一样,余音袅袅[niǎo],久久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