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难期夏,君归岂待秋。
投章同缟带,共敝愈轻裘。
浩浩群属玉,阴阴黄栗留。
叙行如有寄,伺处觅孤舟。
我住难期夏,君归岂待秋。
投章同缟带,共敝愈轻裘。
浩浩群属玉,阴阴黄栗留。
叙行如有寄,伺处觅孤舟。
赵蕃

赵蕃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 338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zèngbiézhèngliànxiāngyáng--

róngjiāochícháiménlǎobìngshēnjūnshīguòniànbiéjīngshén

kuòéméiwǎntiāngāoxiànshǒuchūnwèijiùnèishìxìngpángrén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译文: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¹人慎(shèn)勿念,受施慎勿忘。
译文: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
注释:¹施:施舍。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世誉¹不足慕,唯仁为纪纲²
译文:世俗的荣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
注释:¹世誉:世俗的荣誉。²纪纲:法度。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隐心¹而后动,谤(bàng)议庸²何伤?
译文:审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
注释:¹隐心:估量。²庸:岂,哪里。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
无使名过实,守愚¹圣所臧(zāng)²
译文: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
注释:¹守愚:守拙。²臧:褒奖。
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
在涅¹贵不淄(zī)²,暧(ài)(ài)³内含光。
译文: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
注释:¹涅:一种矿物,古代用作黑色染料。²淄:黑色;变为黑色。³暧暧:光线不够明亮的样子。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译文: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子力戒逞强好胜,刚强者必死。
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难量。
(kēng)¹鄙夫介²,悠悠故难量。
译文:浅陋固执刚直,小人却以此为美德而坚持。君子悠悠,内敛而不锋芒毕露,别人就难以估摸透啊!
注释:¹硁硁:执著,形容浅薄固执。《论语》:“子曰:硁硁然小人哉。”²介:坚固。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译文:君子要慎言,节饮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译文: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自会芳香四溢。

  《座右铭》是东汉崔瑗所作铭文,全文共20句,100字,抒发了作者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立场,其中每两句构成一个意思,而且这两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相对甚至相矛盾的。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立、矛盾,突出了主观选择的价值和意义,反映了当时较为普遍的价值观念。

  开篇“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两句可归结为慎言。 “无道人之短”就是不直言他人的短处。儒家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类,对于小人的短处,不能说,说了会得罪小人;而对于君子,因为君子能够“吾日省吾身”,能够不断地自省自查自纠,所以不必说:正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无说己之长”则是提醒自己不要自我张扬。《道德经》中有言: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白矜者不长。”“说己之长”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赞赏,进而获得利益。这种行为与儒家秉持的观念相悖。《论语·学而》有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过分强调自己的优点,就会名过其实,从而与作者所提倡的“无使名过实”相背离。无论是慎言人之短还是己之长,都是要求做人要慎言二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要求弟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讷言即慎言。这是守愚的方式之一。此“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与下文“守愚圣所臧”是一脉相承的。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是说施恩于他人不要再想,但接受他人的恩惠要铭记在心。《庄子·养生主》中云: “为善勿近名”,意思是做善事并不是为了博得好的名声。“受施慎勿忘”则是一种感恩意识、报恩观念的体现。两句中都有一个“慎”字,就是要提醒自己要时刻谨记,不可忘却。

  “世誉不足慕”与“谤议庸何伤”两句则从荣与辱两个方面阐发作者的思想。无论是赞誉,还是毁谤,都要坦然视之、淡然对之。《道德经》中写道:“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在作者看来,宠辱若惊不可取,为人应该做到宠辱不惊:为此必须要坚持以正确的人生准则衡量自己的得失,审视自己的言行。仁就是这唯一的“纪纲”。

  “隐心而后动”,就是要在行动之前先审度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仁”,只有合乎这一标准之后才能行动。 “守愚”也是“唯仁为纪纲”的具体实践。此外,从“在涅贵不淄,暖暖内含光”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守愚并不是指要愚昧无知.作者所说的“守愚”其实只是外表的愚,内心则要追求一种高洁的人格品质、近墨不黑的独立节操。

  在做人的方式上,崔瑗强凋外柔内刚,以柔取胜:《道德经》中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犒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一句表明为人太过刚强会招致祸患。

  在行为方面,作者要求自己做到上文所说的“慎言”,也要做到“节饮食”。这是因为饮食是物质生活的重要方面,没有节制,便会贪婪争抢而要做到这两点,就要在观念上做到“知足”。

  此文在艺术上有两点很突出。

  一是在结构上,每两句构成一个意思,而且这两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相对甚至相矛盾的。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立、矛盾,突出了主观选择的价值和意义,显示出戛戛独造的修养和品德来。这样,全文的结构便由这两句一意的单元所组成,颇类似后世律诗的结构。

  二是在语言上,采用五言形式。铭文这种形式,一般都是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开国大典,盖世奇功,往往刻山勒石,以传诸后世。听以它多采用四言形式,以示典雅庄重;叩以《文选》所收铭文为例,前有班固《封燕然山铭》,后有张载《剑阁铭》,都是四言形式。而崔瑗比文,则通篇采用五言形式;确颇独特。其时五言形式,仅在民间流传,汉乐府民歌中比较多地采用这一形式,而文人圈子里则不太多见。前此虽有班固《双咏史诗》通篇一五言,但技巧颇为生疏,“质术无文”(钟嵘《诗品》)。崔瑗采用此式,大概是因为“座右铭”,写给自己看的,所以显得比较随便;而更重要的,是说明了崔瑗较注重从汉乐府民歌汲取营养。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部.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414
2、 白雪,李倩编著,古文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0,第187页

zuòyòumíng

cuīyuàn liǎnghàn 

dàorénzhīduǎn shuōzhīcháng 
shīrénshènniàn shòushīshènwàng 
shì wéirénwéigāng 
yǐnxīnérhòudòng bàngyōngshāng 
shǐ使míngguòshí shǒushèngsuǒzāng 
zàinièguì àiàinèihánguāng 
róuruòshēngzhī lǎoshìjiègāngqiáng 
kēngkēngjiè yōuyōunánliáng 
shènyánjiéyǐnshí zhīshèngxiáng 
xíngzhīgǒuyǒuhéng jiǔjiǔfēnfāng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¹终日面崔嵬(wéi)²
译文: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
注释:¹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²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¹云从底处²来。
译文: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
注释:¹不道:犹不知。²底处:何处。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bò)¹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译文:冲破峡谷若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
注释:¹擘开:冲开。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断梗枯槎¹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yíng)²
译文:断枝枯草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飘荡。
注释:¹断梗枯槎:残枝枯叶。²萦回:徘徊荡漾。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wǎng)然。
译文: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qióng)¹随处弄潺湲。
译文:才相信真的源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柱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
注释:¹筇: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

  第一首第三、四句“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意思是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是哪里来的。其中“只看”“不道”反映出云腾致雨的现象人们经常可见,但虽是日常所见,却很少有人去追究云从何处来,所以这首诗揭示了人们对日常现象习以为常,少有追根求源的现象。“云断成飞雨”是人们日常所见的景象,“云从底处来”即云雨究竟从何而来是人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诗歌告诉我们人们只关注现象,却不深究其背后的实质,因此这首诗旨在告诉人们,无论修身处世还是治学力行,只有透过事物探究其根源本质,才能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人生才能有更大的收获的道理。

  第二首写到汹涌的泉水劈开青翠的山峦呼啸出,飞流直下,断枝枯木没有任何存身之处,直到冲到平原地区,这泉水才变成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这里面通过“擘开”“吼奔”写出了泉水经过的艰险,最后又运用了“自萦回”,写出了经过千难万险的泉水变成了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所以第二首诗启示我们,事业的成就,在于奋斗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修身处世方面讲,要达到澄澈的境界,就要经历千难万险,即使遇到艰难险阻,也要冲破阻碍,一路向前。

  第三首小诗由叙而生感,因事而生议,体现了因小见大之意。首两句叙事:作者随着流水寻找溪水的源头,可是走到源头却又感到一片惘然。为什么呢?因为找不到源头之水又是从何而来。由此而引出第三句的感触:世界万物之源是很难找到的。这是唯心主义学派必然走入的死胡同。不过这里所指的万物之源是指程朱理学的宇宙观和伦理观,他们认为世界万物由太极而生,所谓“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万物”。那么,太极又是什么生的呢?是“无极”。“无极”又怎么样来的呢?这就陷入了不可知论,正如西方哲学家对人类的起源找不到答案时,便用“上帝创造了人类”来解释一样。正因为作者认为真正源头是永远找不到的,所以只能以“倚筇随处弄潺谖”自我安慰来结束了。

黄头郎,捞拢去不归。
黄头郎,捞拢¹去不归。
译文:黄头郎,摇船外出,久久未归还。
注释:¹捞拢:摇船荡桨。
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
南浦¹芙蓉影²,愁红³独自垂。
译文:一个荷花般的身影在南面的水边,独自伫立,愁容满面。
注释:¹南浦:南面的水边。古人送别之地的习称。²芙蓉影:明言荷花,暗喻临浦送别的少妇的艳美姿容。³愁红:被风雨摧残的花。亦以喻女子的愁容。
水弄湘娥佩,竹啼山露月。
水弄湘娥¹(pèi)²,竹啼山露月。
译文:流水潺潺,像拨弄着湘娥的佩环,竹啼生露,月光布满山涧。
注释:¹湘娥:指湘妃。即帝舜二妃娥皇与女英。²佩:系在腰间的玉饰。
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
玉瑟调青门¹,石云²湿黄葛(gě)³
译文:轻拂玉瑟,弹起《青门》曲,山间的云露把黄色的葛花湿染。
注释:¹青门:曲调名。一说是长安城东南的城门。²石云:山石间通起的云气。古人认为云气萌生于山石中,所以称石为“云根”,云为“石云”。³黄葛:开黄花的葛草。葛之一种。茎皮纤维可织葛布或作造纸原料者。
沙上蘼芜花,秋风已先发。
沙上蘼(mí)(wú)¹花,秋风已先发。
译文:白色的蘼芜花开满了沙滩,早来的秋风预告着丈夫即将回返。
注释:¹蘼芜:草名,其叶有香气,七、八月间开白花。
好持扫罗荐,香出鸳鸯热。
好持扫罗荐¹,香出鸳鸯²热。
译文:为迎接亲人,铺扫罗锦褥垫,还急急忙忙把鸳鸯炉里的熏香点燃。
注释:¹罗荐:用丝罗做的垫褥。²鸳鸯:指鸳鸯形的熏香炉。

  这是一首思妇的怨歌。宋代大诗论家严羽说过:“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李贺这首《黄头郎》通过押运管理船运的下级官吏的境遇,来反映唐代社会生活中的思妇怀人这一主题。

  诗的开头两句,“捞拢”一词点出了造成夫妻分离、家人不能团聚的原因。“去不归”表面上只是叙述,但这一“叙述”却包含着幽怨。他成年累月离家在外,引起自己无限的思念。两句诗似脱口而出,又似呼唤远方的丈夫。这样,诗一开头就把一个情感丰富的少妇形象呈现出来。

  “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送别丈夫的水边,一支荷花,影影绰绰,那红色显得那样的哀愁,独自低垂着头。这里是写荷花,但更是写人。在烟波渺渺的南浦,一支愁红惨淡的荷花,孤伶伶的,把气氛渲染得那样寂寞凄凉。这凄凉的荷花其实也是人,正是那寂寞哀愁的少妇形象的艺术化。丈夫出远门,长久未归,她独自一个人又到了送别丈夫的水边,伫立着,眺望远处的船帆,一张张帆过去了,过去了,却不是自己丈夫的归帆,她只能哀愁伤感地低下头。这花似人,以花写人;这人似花,以人拟花。花人合一,人比花更愁。诗人把思妇苦苦相待的心情生动形象地传给了读者。接下去诗人用了一个流泪的典故。娥皇、女英这一传说富有美丽的神话色彩,能引起读者丰富的幻想。特别是李贺在运用这个典故时突出了声、色两个方面,使这个人们常用的典故和当时的环境十分吻合,有声有色地渲染了环境,渲染了人物的心情。你看:那叮咚叮咚的流水声,多像是二位妃子赶路时那玉佩碰击的声音;在惨淡的月影中,山间的竹子摇曳着,那竹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像是幽竹的眼泪。这里的月影、水声、幽竹、露珠,把“愁红独自垂”的“芙蓉”衬托得更加哀怨,也把少妇思念的情怀渲染得婉曲感人。以上是诗的第一部分。

  “玉瑟调青门”一句可看作是“青门调玉瑟”的倒装。这里场景变换了,从送别的“南浦”到了“青门”,这中间有时间的跳跃,不是连续性的场面。她算计着时间,自己心爱的丈夫大概要归来了,于是抱起玉瑟到霸城门边守候,盼望丈夫的归来。她时而翘首归途,时而弹瑟以消磨时光;一直到傍晚降临,暮云冉冉而起,把开着黄花之葛藤都沾湿了。在河边沙滩上的蘼芜,开着白白的花,在秋风中摆动。这时候少妇想到要把罗荐打扫好,在鸳鸯炉上点燃香料,让丈夫一到家就感受温暖芳香。这位少妇盼望丈夫归来的感情是多么热烈真挚。这一部分里写得亲切动人,除了得力于诗人描绘了这位思妇的两个行动:深情地抱瑟等候于青门外边,在家中扫干净垫荐、焚热香炉;更得力于这六句诗对色彩的点染:青门、黄葛、白云、蘼芜花,交汇成多姿多彩的画面,这就更能突出少妇的感情了。全诗就是这样,由两部分组成:思念、盼归。这两部分前后呼应,构成了哀怨婉转、情感深挚的境界。

huángtóuláng--

huángtóulánglāolǒngguī

nánróngyǐngchóuhóngchuí

shuǐnòngxiāngépèizhúshānyuè

diàoqīngménshíyún湿shīhuáng

shāshànghuāqiūfēngxiān

hǎochísǎoluójiànxiāngchūyuānyāng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¹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²,不可以不言师³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shèng)¹⁰、垂棘¹¹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¹²,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¹³存焉,必不使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¹⁴。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¹⁵加长(zhǎng)¹⁶矣。”
译文:不是国都而说灭,是看重夏阳。虞国的军队不足一个师,《春秋》说是师,为什么呢?因为虞国写在晋国之前,不可以不说师。它写在晋国之前是为什么呢?灭夏阳是它为主的。夏阳,是虞、虢交界处虢国的一个要塞。夏阳一失,虞、虢两国都可占领了。虞国为什么要为主灭夏阳呢?晋献公想要讨伐虢国,荀息说:“君主为什么不用北屈出产的马,垂棘出产的璧,向虞国借路呢?”献公说:“这是晋的国宝,如果受了我的礼物而不借路给我,那又拿它怎么办?”荀息说:“这些东西是小国用来服事大国的。它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如受了我们的礼而借路给我们,那就是我们从里面的库藏里拿出来,而藏在外面的库藏里,从里面的马房里拿出来,而放在外面的马房里。”献公说:“宫之奇在,一定不让的。”荀息说:“宫之奇的为人,心里明白,可是怯懦,又比虞君大不了几岁。心里明白,话就说得简短,怯懦就不能拚命谏阻,比虞君大不了几岁,虞君就不尊重他。再加上珍玩心爱的东西就在耳目之前,而灾祸在一个国家之后,这一点要有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才能考虑到。臣料想虞君是中等智力以下的人。”献公就借路征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说:“晋国的使者言辞谦卑而礼物隆重,一定对虞国没有好处。”虞公不听,就接受了晋国的礼物而借路给晋国。宫之奇又谏道:“俗语说:‘唇亡齿寒。’岂不就说的这件事吗!”他带领自己的老婆孩子投奔到曹国去了。晋献公灭了虢国,五年以后占领了虞国。荀息牵着马捧着璧,走上前来说:“璧还是这样,而马的牙齿增加了。”
注释:¹虞:周文王时就已建立的姬姓小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²晋:西周始封姬姓国,晋献公时都于绛(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³师:可泛指军队,也可专指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荀子·礼论》:“师旅有制。”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下面传文说“虞无师”,就是专指二千五百人的军队编制。⁴夏阳:虢邑,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约三十五里。《左传》作下阳,因另有上阳,以作下阳为是。夏、下同音通假。⁵虢:周初始封姬姓国,有东、西、北虢之分,东虢、西虢已先亡于郑、秦。晋献公所伐为北虢,占地当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建都上阳(今河南陕县李家窑村)。⁶举:攻克,占领。⁷晋献公:名诡诸,晋武公之子,在位二十六年。在此期间伐灭了周围一些小国,为其子晋文公称霸打下了基础。据《史记·晋世家》,晋献公伐虢的借口是虢国在晋国内乱中支持了他先君的政敌。⁸荀息:晋献公最亲信的大夫,食邑于荀,亦称荀叔。献公病危时以荀息为相托以国政,献公死后在宫廷政变中为里克所杀。⁹屈:即北屈,晋地名,在今山西省吉县东北。¹⁰乘:古以一车四马称为一乘。这里专指马。¹¹垂棘:晋地名,在今山西省潞城县北。¹²府:古时国家收藏财物、文书的地方。¹³宫之奇:虞大夫,刘向《说苑·尊贤》说:“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死不寐。”¹⁴曹:西周始封姬姓国,都陶丘(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¹⁵马齿:马每岁增生一齿。¹⁶加长:增添。
前658年(鲁僖公二年),晋献公准备伐虢。虞国地处晋、虢之间,若绕道则受阻于中条山。献公听从荀息之计,以重礼贿虞君,借道伐虢。虞、虢都是小国,虞贤臣宫之奇看出晋国居心不良,有各个击破、一箭双雕的用意,劝谏虞君不要上当。虞君不但不听,而且自告奋勇愿出兵开路打头阵,帮助晋国攻下了虢邑夏阳。这以后的事,《谷梁传》所述与《左传》有点不同。《谷梁传》以为晋国当年就灭了虢国,五年以后又灭虞。《左传》则以为晋拿下下阳(即夏阳)以后仅作为据点,未即灭虢。三年以后,晋师再次假道虞国,挥军南下,灭了虢国,还师途中把虞国也灭了。虞君终于做了俘虏。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