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尊和月吸,早饭带星炊。
鹏鷃从高下,螳蝉任黠痴。
水澄神自止,云远意俱驰。
门外谁车马,故人来课诗。
晚尊和月吸,早饭带星炊。
鹏鷃从高下,螳蝉任黠痴。
水澄神自止,云远意俱驰。
门外谁车马,故人来课诗。
文天祥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 51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¹,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²敲为(jiá)³,铮(zhēng)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译文: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准备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
注释:¹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²雪子:即霰,南方称雪子。³敲为:敲击。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自叹每有欲往,辄(zhé)复不遂。然流行坎止¹,任之而已。鲁直²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译文: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注释:¹流行坎止:《汉书·贾谊传》:“乘流则进,遇坎则止。”意为:在顺利情况下就行动;遇到困难就停止。²鲁直: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诗人。
天霁。晨起登舟,入沙市。午间,黑云满江,斜风细雨大作。予推篷四顾:天然一幅烟江幛子!
天霁(jì)。晨起登舟,入沙市。午间,黑云满江,斜风细雨大作。予推篷四顾:天然一幅烟江幛(zhàng)¹
译文:天晴了。早上起来坐船,到沙市。中午时,黑云满江,下起了大雨。我推开乌蓬看向四周:好一幅天然的烟江幛子!
注释:¹烟江幛子:画着烟雨江景的屏障。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冬至至后日初长¹,远在剑南²思洛阳。
译文: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我在远远的成都思念洛阳。
注释:¹日初长:指冬至之后,白天逐渐由短变长。²剑南:这里指蜀地。因在剑门关以南,故称。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青袍白马¹有何意,金思铜驼²非故乡³
译文:我在严武的幕府中志不自展,成都虽也有如金谷、铜驼一类的胜地但毕竟不是故乡金谷铜驼。
注释:¹青袍白马:此和《洗兵行》中所用不是一个意思。这里指的是幕府生活。²金思、铜驼:邵注:金思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³非故乡:金思铜驼,洛阳皆遭乱矣,物是人非。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dì)(è)¹一别永相望。
译文:梅花正含苞欲放,我不自觉地想起我洛阳的兄弟朋友。
注释:¹棣萼:以比喻兄弟。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愁极¹本凭诗遣(qiǎn)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译文: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想到越写越凄凉了。
注释:¹愁极:意为愁苦极时本欲借诗遣怀,但诗成而吟咏反觉更添凄凉。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第一句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点:一年中日最短,影最长的日子,冬至之后,日渐长而影渐短。诗人杜甫写此诗时,正在成都(剑南),在朋友严武那里做幕僚,而且与严武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阳。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而且他与李白当年也正是在洛阳相识的。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这里作借代用,也可指处于闲官卑官中的自己。随即他又说,故乡洛阳已经物是人非。当时安史之乱,洛阳已经沦陷。这里的金谷,指的是金谷园,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这是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处名园。铜驼,指的是铜驼街,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故人们常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或者指代洛阳。但洛阳城里的“金谷铜驼”并非故乡的典型特征。诗中的“金谷”与“铜驼”,已十分清楚地告知我们,杜甫在剑南所思念的洛阳,是可肯定为其故乡的。而诗中的“非故乡”,并不是指洛阳不是杜甫的故乡,而是说:但洛阳的金谷园、铜驼等胜地的风景,因遭受了安史之乱而使其非昔日可比了。正如《杜诗详注》云:“金谷铜驼,洛阳遭乱矣。”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讲对兄弟的思念。所以棣萼指的就是兄弟,所以表面上作者是在讲两种花,指堂棣之华早就开谢了,自己还在想着它,而梅花正含苞欲放。而实际上,作者前一句是起兴,讲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开。后一句讲的是由此景而联想的情绪: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洛阳遭受战乱,那里有知我怜我的兄弟,所以我特别地想念它。(棠棣,有人以为就是郁李,以上为郁李花。)诗人说,愁闷极了,本想写首诗来排遣这愁闷,没料到诗写成后自己吟咏起来,反而更觉得凄凉与寂寞了。

参考资料:
1、 仇兆鳌在《杜诗详注》卷十四笺此云:“金谷铜驼,洛阳遭乱矣。因梅花而念棣萼,总是触物伤怀。”

zhìhòu

 tángdài 

dōngzhìzhìhòuchūcháng yuǎnzàijiànnánluòyáng 
qīngpáobáiyǒu jīntóngtuófēixiāng 
méihuākāijué èbiéyǒngxiāngwàng 
chóuběnpíngshīqiǎnxìng shīchéngyínyǒngzhuǎnliáng 
泪眼注,临当去,此时欲住已难住。下楼复上楼,楼头风吹雨。风吹雨,草草离人语。
泪眼注¹,临当去,此时欲住已难住。下楼复上楼,楼头风吹雨。风吹雨,草草²离人语。
注释:¹注:倾泻。²草草:杂乱纷纭。
这首小令,写夫妻相别情景。眷恋之情,化为热泪,倾注如雨。说不尽“草草离人语”,生动地勾出了临别时难分难舍之状。全词意境清雅,缠绵婉约,饶有韵味,颇有南唐北宋之风。

luò··lèiyǎnzhù--zhūzūn

lèiyǎnzhùlíndāngshízhùnánzhù

xiàlóushànglóulóutóufēngchuī

fēngchuīcǎocǎorén

咫尺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
(zhǐ)¹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
译文: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在一户普通的老百姓家中。
注释:¹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译文: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
译文: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 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土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
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译文:燕巢早已筑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帘遮”,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首句一个“咫”字,指八寸,也表现了暮春的转瞬即逝,抒发了作者对春的珍惜之情。“寻常百姓家”借用了刘禹锡的“飞入寻常百姓家”,歌颂了燕子不趋炎附势,不嫌贫爱富的质朴、高尚的品格,表达了燕子对百姓的眷恋。第三句“微”形容雨之小,描写了燕子在雨中穿梭无数次,为幸福的生活勤劳地筑巢,“泥香带落花”描写了春天温馨、幸福的场面。尾句是对燕子勤劳地赞美,也再次表现了人与燕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又是诗人幸福隐居生活的写照。

yíngyàn

tiānmín sòngdài 

zhǐchǐchūnsānyuè xúnchángbǎixìngjiā 
wèiyíngxīnyàn xiàjiùliánzhē 
chìshī湿zhānwēi xiāngdàiluòhuā 
cháochéngchúzhǎng xiāngbànguòniánhuá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
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xīnyín

fén tángdài 

lǒngshàngér shǒuzhòngcháng 
chuāngxiàpāosuō shǒuzhīshēn 
yuànyānzhàoshū huàwéi姿 
xiàozhíqián ránjiāguófé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