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见南溪泛,一看洞府家。
径荒冲暮雀,林静起栖鸦。
锁钥何其密,推敲漫自加。
及归已薄暮,渔火在园沙。
未见南溪泛,一看洞府家。
径荒冲暮雀,林静起栖鸦。
锁钥何其密,推敲漫自加。
及归已薄暮,渔火在园沙。
赵蕃

赵蕃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 338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寺忆曾(céng)¹游处,桥怜²再渡时。
译文:想起以前曾经游览过的修觉寺和桥,这次重游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
注释:¹曾:一作“新”,一作“重”。²怜:爱。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江山如有待¹,花柳自无私。
译文: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等着我的;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
注释:¹有待:有所期待。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野润烟光¹薄,沙暄(xuān)²日色迟。
译文: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
注释:¹烟光:云霭雾气。²暄:暖。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客愁全为减,舍此¹复何之²
译文: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注释:¹此:指修觉寺。²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后游》是杜甫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由于心态的不同,旧地重游往往会有绝异的感受,在《游修觉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却又客愁全减。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在诗人看来,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欣赏。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诗人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这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两句则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诗人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

  全诗以感慨作结:“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更为感人的效果。此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78-179
2、 徐应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18-519

hòuyóu--

céngyóuchùqiáoliánzàishí

jiāngshānyǒudàihuāliǔ

rùnyānguāngbáoshāxuānchí

chóuquánwèijiǎnshězhī

臣闻得全者昌,失全者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原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於臣乘言。
臣闻得全¹者昌,失全者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无户之聚²,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³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wàng)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原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cè)(dá)之心於臣乘言。
译文:我听说“能够品行完美无瑕的人,就会功业昌盛,丧失了完美品行的人,事业就会衰落。”舜没有立锥之地,却拥有了天下;禹没有十户人家那么大的村落,而能够在诸侯之间称王。汤武的土地方圆不过百里,对上没有出现日月星的异常天象,对下不伤害百姓的心愿,是因为有用来称王天下的策略。所以父子之道是人的天性。忠臣不逃避严厉的惩罚而对君主进行直谏。处理事情没有缺漏或错误的谋划,功绩流传万世。我愿意剖开自己的心腹献上愚笨的忠心,希望大王以怜悯之心对我的话稍加考虑。
注释:¹全:完备,指行为完美无瑕。²聚:村落。³三光:日月星。不绝三光之明,指无日食月食,金木水火土等星运转正常。古人以为日食等现象是上天对帝王的警告;日月星不发生异常现象,这是天下有道所致。⁴王术:王天下之术。⁵天性:这里是用父子关系比喻君臣关系。⁶遗策:政策失误。⁷恻怛:怜悯,同情。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於累卵,难於上天;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夫以一缕¹之任²系千钧之重,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³。马方骇(hài)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於累卵,难於上天;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¹⁰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¹¹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译文:用一根麻绳的负重,系起千钧的重物,上悬在没有尽头的高处,下临深不可测的深渊,即使是非常愚笨的人,也知道担心麻线将断绝。马就要受惊,却去击鼓惊吓它;系物的线将要断绝,还要给它增加重量。系物的线在高处断绝,不能再重新接好;重物掉进深渊,不能再把它取出来。出的来与出不来,其间的差距微小得连根头发都放不下。假使能听取忠臣的话,所有的行动一定能够免于灾祸,如果一定要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那就比堆叠起来的蛋还危险,比登天还难。改变想要做的事情,比翻过手掌还容易,比泰山还安稳。现在要享尽天赐的寿数,享尽无穷的乐趣,终保王侯的威势,不从做翻掌这样的事情出发;深处泰山那样的安稳境地,却要冒着累卵的危险,经历登天的困难,这是让我非常疑惑的。
注释:¹缕:线。²任:负担。³绝:断。⁴系:系物的线。⁵间:间隔,距乱。 ⁶发:比喻细小。以上是说,是否能够脱离灾祸,没有更多时间选择,霎那之间就要决定,比喻情况急迫。⁷举:行动。⁸ 脱:脱离灾祸。⁹寿:百岁。一说九无。¹⁰弊:享尽。¹¹走:奔向,趋向。
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迹者,却背而走,迹逾多,影逾疾;不如就阴而止,影灭迹绝。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不绝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然其所止,百步之内耳,比於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
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迹¹者,却背²而走,迹逾多,影逾疾;不如就³而止,影灭迹绝。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凔(chuàng),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xīn)止火而已。不绝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然其所止,百步之内耳,比於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¹⁰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
译文:有人对自己的影子和脚迹有所畏惧,他转身奔跑,结果脚印却更多,影子随身在后,追逐得更快。这样不如在背阴的地方停下来,影子与足迹也会消失。想让别人听不到,不如不说。想让别人不知道,不如不做。想让热水凉下来,一个人烧火,百人把水舀起再倒下,也没有效果,不如抽掉柴草停止烧火。不在那里采取决断的措施,却在这边施救,就像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养由基,是楚国善于射箭的人。距离杨叶百步远,射箭百发百中。杨叶那么大,能够百发百中,可以称得上善射了。可是他射箭的距离,只在百步之内罢了,和我比起来,简直是不懂拿弓持箭了。福的产生有它的开端,祸的产生有它的起始,接受福的开端,止住祸的起始,祸还从哪里来呢?
注释:¹迹:脚印。²却背:倒退。³就:走向。⁴阴:背阴。⁵汤:热水。⁶ 凔:冷。⁷扬:用勺舀起热水倒下,使它变凉。⁸譬由:譬如。由,通假为“犹”。⁹操弓持矢:以上是说,养由基只能射中百步之内的目标,我能预见未来,他比起我宋,等于不懂得怎么拿弓箭。¹⁰纳:接受。
泰山之霤穿石,殚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拔,据其未生,先其未形。砻蹐底厉,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泰山之霤(liù)¹穿石,殚极²之绠(gěng)³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mó)使之然也。夫铢(zhū)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夫无围之木,始生如蘖(niè),足可搔(sāo)¹⁰而绝,手可擢(zhuó)¹¹而拔¹²,据其未生,先其未形。砻(lóng)¹³蹐底¹⁴厉,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¹⁵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¹⁶也。
译文:泰山上流下的水能够穿透石头,拉到尽头的井绳可以磨烂井梁。水不是穿石的钻,井绳不是开木的锯,不断的摩擦才使它这样。一铢一铢地称,称到一石一定会有差错;一寸一寸的量,到一丈就会有差错。以石和丈来称量,既直接又少出差错。那周长十围的树木,开始生长的时候是很小的嫩芽,用脚趾就可以把它挠断,用手就可以把它拔出,在它没有长成,没有形成之前挖出。打磨砥砺,看不见它的损坏,一段时日后终究会毁坏;种树养畜,不见它的生长,一段时间后就会长大;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时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时间久了就会灭亡。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并且亲自施行,这是百世不变的道理啊。
注释:¹霤:屋檐流水,这里指山上流水。²极:屋顶正梁,这里指井梁。³绠:井绳。⁴干:指井梁。⁵靡:通假为“摩”。这句是说,逐渐摩擦使它这样的。⁶铢:古代最小重量单位,一两为二无四铢。⁷差:误差。⁸径:直接,简便。⁹蘖:树木被砍伐后长出的新芽。¹⁰搔:压倒,弄折。¹¹擢:揪。¹²拔:拉断,拔起。¹³砻:研磨。¹⁴底:通假为“砥”,研磨。¹⁵树:栽植。¹⁶不易之道:指永远不变、始终正确的法则。易:改变。

  是西汉辞赋家枚乘写给吴王刘濞的一封信,写在吴王叛乱之前。出自《汉书·枚乘传》,萧统将其收录于《文选·卷三十九》。在这封信中他指出武王的所作所为十分危险,并说明要想没有危险,就不要做冒险的事,最后指出做事从开始就小心谨慎,自然没有危险。

  作者在对吴王的个人野心劝告的同时,还启发人们做事要防微杜渐,随时警惕,不要妄意孤行。全文多用隐语、比喻,反复说明。表现手法别开生面,很有特点。

  全文分三层意思。首先指出吴王刘濞的所作所为非常危险,如“以一缕之任,系千钩之重”,其次说明要想没有危险,就不要做冒险的事,并暗中指出吴王图谋反叛的行为是掩盖不了的,“欲人勿知,奠若勿为”,最后说明要防微杜渐,要把祸患消灭于未形成之前,暗中劝吴王及早打消反叛的图谋。文章揭露的是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是对统治阶级内部个人野心家的劝告,但就做事要防微杜渐,不要一意孤行这一点来说,对我们是不无启发意义的。

  此时刘濞虽已蓄意谋反,但还没有完全暴露,不好明明白白指出他反叛的阴谋,所以全文多用隐语,只在开头和结尾处略见劝告之意,中间全用比喻,反复说明利害,意在促使对方猛醒。枚乘虽然没有贾谊、晁错那样的方略和志向,但还是以披肝沥胆的言辞,积极写下《上书谏吴王》,规劝对方不要起兵,表现出对国事的关心,写得很有感情,颇有特色。全篇比喻层见叠出,行文委婉含蓄,叙事说理详明,是颇富文采的散文。

参考资料:
1、 胡大奎等.历代应用文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12:第88页
2、 汪耀明.汉魏六朝文选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04:16-20
盘石曾闻受国封,承恩不与幸臣同。
盘石曾闻受国封,承恩不与幸臣¹同。
译文:我听说艮岳里盘山的石头曾经受到国家赏封,受到的恩赐跟得宠的臣子不一样。
注释:¹幸臣:得宠的臣子。
时危运作高城砲,犹解捐躯立战功。
时危运作高城砲(pào)¹,犹解捐躯立战功。
译文:金人进攻汴京时,人们把它们做成炮石进攻金兵,它们也为保卫汴京立下战功。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¹于言,人未之奇。及²³,辩赡,以骨鲠(gěng)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chī)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译文: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经宣而著称。他尤擅隶书,为古今之冠。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追究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使名邻,都显得拘递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注释:¹讷:不善于讲话。²及:等到。³长:长大。⁴辩赡:说话条理清楚,理由充足。⁵骨鲠:比喻刚直或刚直的人。⁶矫若惊龙:形容书法笔势刚健。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羲之雅好服食¹养性,不乐²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译文: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许询、支循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曾经和志同道合者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宴饮,王羲之自己作序申述他的志向。
注释:¹服食:服用丹药。²乐:喜欢。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性好¹鹅,会稽有孤居²³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fěi)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译文: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竞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迫《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笼鹅而归,一路上乐不可支。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坦率。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校(佃匪)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宁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注释:¹好:喜爱。²孤居:独处,独居。³姥:年老的妇女。⁴善:善于,擅长。篚:古时盛东西的 一种竹器。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zhé)¹洒扫而待之。
译文:膘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忙洒扫以待。
注释:¹辄:就。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译文: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嵇,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
(rén)¹公子²³大钩巨缁(zī),五十犗(jiè)以为饵,蹲乎会(kuài),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jī)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xiàn)¹⁰没而下,骛(wù)¹¹¹²而奋¹³(qí)¹⁴,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móu)¹⁵鬼神,惮(dàn)¹⁶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¹⁷而腊(xī)¹⁸之,自制河¹⁹以东,苍梧²⁰以北,莫不厌²¹若鱼者。
译文:任公子做了大鱼钩和黑丝绳,他把五十头肥壮的牛作为鱼饵,蹲在会稽山上,将钓钩甩到东海,天天在那里钓鱼,等了一整年还没钓到鱼。后来有一条大鱼吃钩了,牵动巨大的鱼钩沉入水下,迅速地昂头扬尾摆动鬐背,激起的白色波涛就像山一样,(似乎整个)海为之震荡,发出的声响好像出自鬼神,骇人的声威震慑千里。任公子钓到这条鱼,将这条大鱼切小然后腌制成干鱼肉,从制河以东,到苍梧以北的人们,没有不饱食这条鱼的。
注释:¹任: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济宁东南。²公子:诸侯之子。³为:制作。⁴缁:黑丝绳。⁵犗:阉割过的牛,指肥壮的牛。⁶会嵇:山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南。⁷旦旦:天天。⁸期年:一整年,满一年。⁹已而:后来。¹⁰錎:沉入。¹¹骛:奔驰,迅急。¹²扬:昂头扬尾。¹³奋:搧动。¹⁴鬐:鱼鳍,即鱼翅。¹⁵侔:相同,等同。¹⁶惮赫:骇人的声威。¹⁷离:分,剖开。¹⁸腊:干肉,这里是动词,把肉晾干。¹⁹制河:制,浙河,今钱塘江。²⁰苍梧:山名,在今湖南省南部。相传舜死后葬于此山。²¹厌:饱食。
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已而后世辁(quán)¹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²竿³,趣灌渎(dú),守鲵(ní)(fù),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xuán)¹⁰,其于大达¹¹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¹²,其不可与经¹³于世亦远矣。
译文:后来才疏学浅的人都惊叹这件事并互相告知。他们拿了鱼竿和钓线,赶到沟渠旁边,钓些鲇、鲫这样的小鱼,那样想钓到大鱼就难了啊;(他们)凭借浅薄荒诞的言论获得崇高的声誉,那距离高妙的大道理也差得很远呢。所以不曾听说任公子的作风,他们要治理政事那还差得很远啊。
注释:¹辁才:才疏学浅的人。辁:小,轻,比喻低劣。²揭:提,举。³竿:钓鱼竿。⁴累:细微,这里借指钓线。⁵趣:疾走。⁶渎:小沟渠。⁷鲵鲋:鲇鱼和鲫鱼,这里泛指小鱼。⁸小说:浅薄荒诞的话。⁹干:求。¹⁰县令:即高名令闻,指美好的名声。县:高。令:美好。¹¹大达:博学明理,大通于至道。¹²风俗:作风。¹³经:治理。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