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人独坐敞华亭,霁宇无尘河汉横。窗纸渐明知月上,琴丝微冷觉秋生。
幽人独坐敞华亭,霁宇无尘河汉横。窗纸渐明知月上,琴丝微冷觉秋生。
霜凝碧树乌三绕,露下苍苔鹤一鸣。更得梅花相慰藉,闻香三弄不胜清。
霜凝碧树乌三绕,露下苍苔鹤一鸣。更得梅花相慰藉,闻香三弄不胜清。

qínyuèxuānshījuǎn--wánghàn

yōurénzuòchǎnghuátíngchénhànhéngchuāngzhǐjiànmíngzhīyuèshàngqínwēilěngjuéqiūshēng

shuāngníngshùsānràoxiàcāngtáimínggèngméihuāxiāngwèiwénxiāngsānnòngshèngqīng

王翰

王翰

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 4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¹尽天涯离别苦,不道²归来,零落花如许³。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译文:我早已历尽天涯离别的痛苦,想不到重回故地时,却看到百花如此零落的情景。忆当时与她花下别离,相对无言,只有离愁别绪噎胸间,现在只剩绿窗青天如故,却已非当时风景了。
注释: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¹阅:经历。²不道:不料。³如许:像这样。⁴绿窗:绿色的纱窗,指女子居所。⁵莫:通“暮”,傍晚的意思。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¹,旧恨²千千缕(lǚ)。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³辞镜花辞树
译文:想在这萤萤孤灯下细诉相思,细诉别后的相思。可是,一点点新的欢愉,又勾起了无穷的旧恨。在人世间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镜中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和离树飘零的落花。
注释:¹新欢:久别重逢的喜悦。²旧恨:长期以来的相思之苦。³朱颜:青春年少的容颜。⁴辞树:离开树木。。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三句:我早已历尽天涯离别的痛苦,想不到归来时,却看到百花如此零落的情景。开篇即直陈久别给人带来的苦楚。离别诚然是痛苦的,在词人眼里,连相逢也是苦楚的,时间无情,荡去了容颜,一分重逢之欢难抵十分久别之苦。。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二句:我跟她,在花底黯然相看,都无一语。绿窗下的芳春,也与天时同样地迟暮了。“无一语”,益觉悲凉。春暮,日暮,象征着情人们年华迟暮。作者以花喻人。“零落花如许”的“花”字,当即暗喻妻子。“零落”的是她的青春,她的美丽。这些年来,词人忍受了多少离别的煎熬,如今兴冲冲归来,不意却是如此境况,愧、悔、爱、怜齐集心头,真是离别苦,相见更苦。最妙的是“花底相看无一语”之句。这里的“花”无疑指庭院中的花树,花底看“花”,花面交映,真是浑然一体。大自然的“花”与人间的“花”一样,在这暮春时节,都开始走向“零落”。这其实是在暗喻零落的是他们的青春。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三句:本来准备在夜阑灯下,细诉别后的相思。可是,一点点新的欢娱,又勾起了无穷的旧恨。三句更着力写迟暮的悲感。当日的别离,辜负了大好芳春,这千丝万缕的怨恨是无法消除的。“最是”二句中“辞镜”二字新,有点铁成金之妙。两“辞”字重用亦佳。在词的下片作者把时间推向了夜晚,把地点推向了闺房,“花底”变成“灯下”。夫妻款款细语,互相诉说着多年来的别情。这短暂的良宵,短暂的欢会,能抵消那么多的相思之苦吗?纵使无穷的“旧恨”从此都烟消云散,都能够化作“新欢”,但令人十分无可奈何的是,青春已经逝去,朱颜已经暗淡,正如窗外的一树花影,也正在悄悄地凋零。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二句:在人世间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镜中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和离树飘零的落花。“辞镜”二字新,有点铁成金之妙。两“辞”字重用亦佳。

  这首词一改前人写重逢之喜,而抒重逢之苦,富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作者以花暗喻妻子,通过写忍受离别的煎熬后回家看到的境况,表达了作者心中愧、悔、爱、怜齐集的复杂心情,抒写了作者对光阴易逝的的感叹。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人间词 人间词话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1-30:卷上第121-122页
2、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7-1:第217-219页

diéliànhuā ·yuèjìntiānbié

wángguówéi jìnxiàndài 

yuèjìntiānbié dàoguīlái língluòhuā huāxiāngkàn 绿chuāngchūntiān 
dàixiāngdēngxià xīnhuān jiùhènqiánqiān zuìshìrénjiānliúzhù zhūyánjìnghuāshù 
雁自飞飞水自流,西风不寄小银钩。
雁自飞飞水自流,西风不寄小银钩¹
译文:秋高气爽,大雁自由自在地飞向南方,流水自在流淌;西风吹来了又一个秋天,却没有给我带来宽慰的信纸一张。
注释:¹小银钩:比喻娟美遒劲的书法,这里代指书信。
斜阳何处横孤簟,十二阑干一样愁。
斜阳何处横孤簟¹,十二阑干一样愁。
译文:夕阳西下,她在哪里摆下自己孤独的床?任凭栏廊弯曲,走到哪里,心中也都是同样的愁怅。
注释:¹簟(diàn):竹席。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¹
译文:村外草地去放牛,我看见村庄四面庄稼绿油油。
注释:牧童词:犹牧童歌。¹稠:茂盛。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bēi)¹中饥乌啄牛背²,令我不得戏³(lǒng)
译文:山坡上乌鸦饥饿啄牛背,害得我不敢游戏和翻跟头。
注释:¹陂:池泽边的坡岸。²啄牛背:牛背上寄生有虮虱,乌鸦落在牛背上啄食之。³戏:玩耍。⁴垄头:田埂。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dú)¹时向芦中鸣。
译文:山坡上草多牛儿不抬头,白牛犊儿向着芦苇丛中叫个不停。
注释:¹犊:小牛。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隔堤吹叶¹应同伴²,还鼓³长鞭三四声。
译文:吹一声芦叶回应堤那边的同伴,甩几下长鞭浑身乐悠悠。
注释:¹吹叶:用叶子自制的小哨,吹以取乐。²应同伴:和其他牧童遥相呼应。³鼓:甩响鞭。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牛牛食草莫相触(chù)¹,官家截²尔头上角。
译文:牛啊牛,你只管吃草可千万不要斗,你头上的角啊,皇帝有用要征收。
注释:¹触:抵触,两牛抵角争斗。²截:截割。

  诗的前两句,作者先交待了牧童到远处放牛的原因。“绕村四面禾黍稠”,村子周围都是庄稼地,禾苗长势正好,为了避免牛群祸害庄稼,牧童只好到远处放牛,这两句在逻辑上采用了倒置的手法,先写果后写因,突出了“远牧牛”这个结果,后文也正是围绕牧牛展开。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牧童把牛赶到了水草丰美的河边陂岸,本来是想让牛专心吃草,不用担心它们会糟蹋庄稼,这样他就能和伙伴们一起嬉戏玩耍了。结果,陂中有很多饥饿的水鸟,它们不停地落在牛背上啄食虫虱,牧童不得不留下来看顾牛群,不停地驱赶鸟雀,其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两句写出了牧童抱怨的情绪。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因为陂中“草多”,所以牛群时常走散,在芦苇丛中的白色牛犊还不时地抬头朝空中长鸣。这说明牧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儿童眼里,这艰苦的劳动里倒也有不少乐趣。正因为牛群走散,牧童们必须分开寻牛。为了彼此联络,告知对方自己所在的位置,他们“隔堤吹叶应同伴”;为了管束牛群,牧童还要不时地“还鼓长鞭三三四声”。这两句把寻牛、赶牛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富有立体感与生活感。

  诗到这里,还只是单纯的叙事写景,除了生活情趣的盎然和儿童的天真娇憨之态令人印象深刻,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张籍的乐府诗往往会在有限的篇幅中叙写情事,只在篇尾以二句话作结,正符合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对新乐府诗歌的创作要求:“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牧童一边挥鞭,一边警告牛群:“你们不要再继续打斗了,否则一旦被官府发现,就会有官兵来截断你们头上的角。”以官兵来恐吓牛群,足见牧童心性的天真、单纯。

  全诗自然清新,构思新颖,以儿童天真的口吻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达到了更强烈的讽刺效果。

参考资料:
1、 丁敏翔,白雪,李倩.唐诗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373

tóng--zhāng

yuǎnniúràocūnmiànshǔchóu

bēizhōngzhuóniúbèilìnglǒngtóu

bēicǎoduōniúsànxíngbáishíxiàngzhōngmíng

chuīyīngtóngbànháizhǎngbiānsānshēng

niúniúshícǎoxiāngchùguānjiājiéěrtóushàngjiǎo

怪朝来、片红初瘦,半分春事风雨。丹山碧水含离恨,有脚阳春难驻。芳草渡。似叫住东君,满树黄鹂语。无端杜宇。报采石矶头,惊涛屋大,寒色要春护。
怪朝来、片红初瘦¹,半分春事风雨。丹山碧水含离恨,有脚阳春²难驻。芳草渡。似叫住东君³,满树黄鹂恨。无端杜宇。报采石矶头,惊涛屋大,寒色要春护。
译文:早上起来,看到繁花凋落心中讶异,原来是昨晚一场风雨将春色大大损毁。您所到之处,如阳春之煦物,能令百姓昭苏,如今却要调走了,因此丹山碧水充满了离别的愁绪。在芳草萋萋的渡口,树上的黄鹂不停地鸣叫,仿佛在恳请即将离去的春天再多留一会儿。杜鹃啼声里满是无可奈何之情。听闻采石矶头风高浪急,满目寒凉,正需要春阳呵护。
注释:摸鱼儿:词牌名,又名“摸鱼子”“买陂塘”“双蕖怨”“迈陂塘”“山鬼谣”等。以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六字,上片十句六仄韵,下片十一句七仄韵。王子文:王埜,字子文,号潜斋,金华人,是南宋后期主战派官员。在理宗淳祐年间,曾先后知隆兴、镇江等府,又任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等职,负责江防要务。他曾上疏反对和议,认为“今日之事宜先定规模,并力攻守”,所以非常注意水军的建设,在任职期间,大力修造船舰,守险备具,又增设“游兵”巡江,并提倡屯田,使得“江上晏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他还是个文武兼通的“儒将”,是学者真德秀的弟子,尊崇朱熹之学,又擅长诗词,工书法。太平州:州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当涂、芜湖繁昌、湾沚等地。¹片红初瘦:指繁花凋落。²有脚阳春: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后因用以喻地方官施行德政之词。³东君:春神,此兼指王埜。⁴杜宇:即杜鹃鸟,相传为古蜀帝杜宇失位后之魂所化,故名。⁵采石矶: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东岸,为牛渚山突出长江而成,江面较狭,形势险要。阳关唱:指离别时唱的歌。阳关,曲名。《阳关曲》反复诵唱,谓之“阳关三叠”。
阳关唱,画鹢徘徊东渚。相逢知又何处。摩挲老剑雄心在,对酒细评今古。君此去。几万里东南,只手擎天柱。长生寿母。更稳步安舆,三槐堂上,好看彩衣舞。
阳关唱,画鹢(yì)¹徘徊东渚(zhǔ)。相逢知又何处。摩挲(suō)²老剑雄心在,对酒细评今古。君此去。几万里东南,只手擎(qíng)天柱³。长生寿母。更稳步安舆(yú),三槐堂上,好看彩衣舞
译文:人们唱起了离歌,画着鹢鸟的船在东渚徘徊,即将启程。不知到下次在什么地方相逢?在饯别的酒筵上,你我抚弄着宝剑,雄心壮志依旧存在,喝着酒细细谈古论今。您这一去,在东南几万里的土地上,成为撑持大局的擎天一柱。祝您母亲长寿,更能稳坐安车,您在三槐堂上,还能孝养父母。
注释:¹画鹢:指船首画鹢鸟的船。²摩挲:抚摸,抚弄。³擎天柱:托住天的柱子。后以喻担负重大任务的人。⁴寿母:《诗经·鲁颂·閟宫》:“鲁侯燕喜,令妻寿母。”⁵稳步:一作“稳坐”。⁶安舆:即安车。老年人和妇人乘坐的车子。⁷三槐:《周礼·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后世即以三槐比喻三公一类的高层官员。《宋史·王旦传》载,王祜在院中种了三棵槐树,并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后代子孙因此修建三槐堂以为纪念。⁸彩衣舞:《太平御览》卷四一三引《孝子传》:“老莱子年七十,至孝。尝着彩衣,为亲取饮上堂,失足,恐父母伤心,因僵仆为婴儿啼以娱亲。”后遂以“老莱娱亲”“彩衣舞”等表示孝养父母。

  这是李昴英成名之作。它气势磅礴,将离别之恨表现得深沉、细腻;同时,又充满着乐观主义的激情,催人奋进。

  “怪朝来、片红初瘦,……”以“怪”字领起,表达自己惊诧之情,一下子便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住了。是什么令他感到意外呢?噢,是春天的繁花开始飘落了。花儿萎谢用“瘦”字去形容,使人仿佛看到一个娟美俏丽的人儿忽然颦眉蹙额,清减了几分。接着,作者以“半分春事风雨”倒点原因,解开前面自设的疑团。“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原来昨晚一场摧花的风雨将春色大大损毁了。“半分”,说明了摧损程度。这就是词家的所谓“逆笔”,目的是使重点突出。

  “有脚阳春”。(一本作“有脚艳阳”)是对能施“惠政”的官员的传统称颂恨,意思是说他所到之处,如阳春之和煦,能令百姓昭苏。但现在“阳春难驻”,王埜大人要调走了,因此连山水似乎也充满离愁别恨。读到这里,我们顿悟前面写春残景象不只是为了烘染离别的气氛,而是对“阳春难驻”作形象的说明。“芳草渡。似叫住东君,满树黄鹂恨。”写渡头景色。在芳草萋萋的渡口,树上的黄莺正在啼啭,仿佛是恳请即将离去的春天再多留驻一会儿。黄鹂即黄莺,鸣声婉转悦耳。这里“芳草”两句也是融情于景,借啼鸟之惜春,比喻自己对王埜的依依惜别。

  然而王氏的调动是国家的需要、时局的要求,所以感情尽管上难以割舍,也只能分手了。在词中,这一转折是由“无端杜宇”四字开始的。无端,即没有来由,无缘无故;这里含有无可奈何之意。杜宇的叫声与“不如归去”相近,所以又名“催归”。这里说“报采石矶头,惊涛屋大,寒色要春护”的是杜鹃鸟,其目的是与上句的“黄鹂”相照应,扣紧暮春景色,让景、情、事打成一片,使整个上半阕的意境更显浑成。采石矶,在安徽当涂牛渚山北部,突入长江中,奇险雄伟,“惊涛屋大”是说长江风急浪高。

  后三句意思是说,当涂江面一带,风狂浪恶,满目寒凉,正需要春阳的呵护。意思是那里位置的重要和形势的艰危险恶,须由豪杰之士去支撑局面。我们知道,自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国灭亡后,次年蒙古兵即大举南下,攻四川、湖北、安徽等地,淳祐十二年(1252)又掠成都,一时烽烟四起。

  上阕借景抒写惜别之意,情绪一波三折,从开头至“阳春难驻”,是一开:“叫住东君”是一合;至“寒色要春护”又是一开。“将恋恋不舍而又不得不舍的心绪描绘得细腻传神。

  下阙以送别情景过渡,然后再转入临别赠言。

  “阳关唱,画鹢徘徊东渚。”人们唱起了骊歌,远行的船只即将启航了。临别之际,人们自然希望后会有期,但何时何地才能见面呢?世事实在难以预料,不过,既然已经以身许国,个人的事亦无需多虑了。

  “相逢知又何处”一句,正表达了词人这种复杂的心情。于是,在饯别的酒筵上,两人同抒壮怀,细评今古。“摩挲老剑”,如同诗词中常见的“抚剑”、“看剑”一样,表明词人渴望施展抱负:“剑”而说“老”,则表明他们经过千磨百折而雄心犹存,不是难能可贵吗?

  “君此去。几万里东南,只手擎天柱。”这是作者对友人的殷殷嘱望,希望他负起拱卫东南的重任,做撑持时局的擎天一柱。由此亦可见两人相知之深,相期之切。

  全词写到这里,一气呵成,情郁而辞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但下面收束处出恨涉腐,令全篇有所减色。

  “长生寿母。更稳坐安舆,三槐堂上,好看彩衣舞。”这是顺带为王埜之母祝寿,并表王之孝顺。安舆,也叫“安车”,是妇女、老人乘坐的小车。三槐堂,是有关王姓的典故。这里用典为王氏祝寿之词。彩衣舞,用老莱子七十娱亲的故事。这种词句象李调元《雨村词话》指出的,“乃献寿俗套谀词”,算是败笔。

  总之,全词大体写得不错,而尤以上半阕为佳:跳荡转折,情景相生,感喟甚深,境界亦大。下阕上半则富雄直之气,大有“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之概。作为一首送别词。它密切结合当前景色与情事,大处着眼,细心落笔,将私人离合之感与整个社稷安危连系起来,融“小我”入“大我”,使作品(就前面大半而言)保持旺盛气势和较高的格调,应当说是颇为难得的。这正是作者胸襟抱负与艺术手腕的完美结合。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982-1983页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共有樽(zūn)中好(hào)¹,言²寻谷口³来。
译文:我们都有喜爱酒的嗜好,我就找到你的山中别墅来。
注释:¹樽中好:喜爱杯中之物。樽:古代的盛酒器具。²言:句首助词,无义,凑足音节。³谷口:汉代县名,在今陕西礼泉县东。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bì)¹²山径入,荷芰(jì)³水亭开。
译文:薜荔女萝伸向山上的的jì小径,荷花菱花开在水亭的周围。
注释:¹薜:薜荔,木本植物,又名末莲、木馒头,茎蔓生,花小,果实形似莲房。²萝:女萝:地衣类植物,即松萝,常寄生松树上,丝状,蔓延下垂。晋后多以薜萝指隐士的服装。此用以赞美郑七归隐之志。³芰:菱角,两角者为菱,四角者为芰。此用其意,赞赏友人。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日气¹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译文:太阳尤散发着的热气含着残雨,阴云传送看黄昏的雷声。
注释:¹日气:日光散发的热气。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洛阳¹钟鼓²至,车马系(xì)³迟回
译文:洛阳城里报暮的钟、鼓之声清晰地传来,但车马仍然拴着,迟迟没有起程。
注释:¹洛阳:唐代东都。²钟鼓:古代有黄昏时击鼓、撞钟以报时的风尚。此指时近傍晚。³系:拴缚。⁴迟回:迟疑,徘徊。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首联是介绍过郑斋的缘起。诗人说:我和郑七都有饮酒的爱好,所以来找他。隐居与饮酒几乎是不可分离的,它是隐士们高雅、旷达情怀的表现。可见,诗中的言外之意,是说郑七有隐者的高洁胸怀,诗人对他十分倾慕,引为同调,因此才去拜访他。“言寻谷口来”一句,用典故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用典十分贴切,一个“寻”字,也透露了山斋的幽深。两句诗看似平常,却有深刻的义蕴,不仅曲折地交待了郑七的身份和思想情操,也婉转地点出了过山斋的原因和二人深厚的友情。接着诗人以极大的兴趣,用工细的笔墨,在中间两联描绘山斋内外的景色,展现出一幅优美的山居夏图。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上一句说,在通往郑七山斋的曲折的山路上,长满了茂盛的薜荔和女萝,隐隐传达出山斋的幽深和清静。接着是进入山斋后的景象:在水亭周围的水池中,一望无际的荷、菱开放出纯洁清丽的花朵,在微风中散发着清香。“山径”是崎岖的,而水池却是开阔的,从狭窄山路中穿行而至来到山斋后,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诗中“入”字和“开”字,不仅实指了诗人的行动,也透露出心情的变化。接着,在“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一联中,诗人又把笔触从平面的描写转向立体的空间:在那荷、菱盛开的水池上,雨后初晴,空中铺下明朗的阳光,照在残留的雨水上,蒸气冉冉升腾;到傍晚,天气渐渐转阴了,天边又传来隐隐的雷声。其中“日”、“雨”、“阴”几个字,暗示着天气变化很快。诗人来之前,刚下过雨(“含残雨”),而到达时天气才放晴,傍晚又转阴,并且传来隆隆的雷声,又要下雨了。这正是深山中特有的天气,诗人用天气变化之快,烘托山斋的既幽且深,既是实写,也有助于诗歌意境的表现。同时在“日”、“晚”二字中,也包含着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诗人在山斋中逗留的时间。通过这一联的描写,充分渲染了山斋的幽静景色,地上风物和空中景象融为一体,在静谧中包含变化,在幽深中充满生机。诗人形象的描写,使山斋风光充满着感人的魅力,令人心驰神往。中间两联,似乎全是写景。其实,主人的酒盛情款待,席间杯觥交错的欢乐气氛,全都隐藏在字里行间中。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与天边隆隆的雷声相应和,洛阳城里报暮的钟、鼓之声也清晰地传来,诗人该回程了,但车马仍然拴着,迟迟没有起程。诗到这里戛然而止,却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余韵,在迟迟未回中,既包含着诗人对山斋风光的倾心爱慕、流连忘返,同时也表现出主人的深情厚谊。在这悠远的余韵中,诗歌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这首《夏日过郑七山斋》,是杜审言五律中的成功之作。不仅在文字、结构、意境等方面取得了成功,在诗歌的声律上,对仗工稳,音韵协调,整体匀称,也表现出纯熟的技巧。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4-25页

xiàguòzhèngshānzhāi--shěnyán

gòngyǒuzūnzhōnghǎoyánxúnkǒulái

luóshānjìngshuǐtíngkāi

háncányúnyīnsòngwǎnléi

luòyángzhōngzhìchēchíhu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