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往来非不款,何山道场况非远。
如何著脚竟无缘,孤我平生看山眼。
刘郎生长在溪山,吸光饮绿岁月闲。
不惟人作晋宋样,更觉诗参简远间。
向来稍得相酬唱,别后阙然难屡枉。
况今结束事西浮,那可无诗道遐想。
远斋视我犹其子,伯仲视我乃其季。
傥能俱寄绝妙辞,更约髯参并表弟。
苕溪往来非不款,何山道场况非远。
如何著脚竟无缘,孤我平生看山眼。
刘郎生长在溪山,吸光饮绿岁月闲。
不惟人作晋宋样,更觉诗参简远间。
向来稍得相酬唱,别后阙然难屡枉。
况今结束事西浮,那可无诗道遐想。
远斋视我犹其子,伯仲视我乃其季。
傥能俱寄绝妙辞,更约髯参并表弟。
赵蕃

赵蕃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 338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sù)¹。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cháo)无觅(mì)²处。
译文:花经过一场春雨后,渐渐的开放了,燕子从北方飞回到这里因为找不到旧时的巢穴而愁楚。
注释:¹红素:指花色红、白相间。²觅:寻找。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谁在玉关¹劳苦?谁在玉楼²歌舞?若使胡尘³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译文:是谁在边关前线戍守?又是谁在玉楼里莺歌燕舞?假如东风能吹走侵略的敌人,那就封它做个万户侯吧!
注释:¹玉关:玉门关。借指南宋抗战前线。²玉楼:豪华的高楼大厦。³胡尘:指蒙人发动的战争,异族(金或蒙古)侵略侯。⁴万户:万户侯。

  归诗词中常将春和雨以及花和雨联系起来。不过由于时间与气候的变化,有的风雨是送春归,有的风雨则是催春来。而李好古的这首词说:“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大概是属于催春来。“燕子归来愁不语”一句,承上启下,春来燕归,春色依旧,而归来的燕子为什么却闷闷无语呢?自然引出下文——“旧巢无觅处”。“旧巢无觅处”的原因,作者没有直说,犹露犹藏发人深思。这首词有的本调名下有题——《怀故居》,因而有人说,燕子旧巢,比喻自己故居,春来到来了,人无归处,表现了一种无处可归的飘泊之感。其中还寓有家国之感,所以把它理解为那个特定社会现象的典型概括,则更为合适。上片结句,就字面看补足了上文,完成了对“燕子”的描写,就其喻意而言,则引向社会现实,这就为下片预作好了铺奠。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归这样艰难的时局里,“谁归玉关劳苦?谁归玉楼歌舞?”这句话深刻尖锐,咄咄逼人,“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边塞)劳苦”者,指的是那些守边的士卒。而归玉楼上取乐的,却是那班不思抗敌、不恤士卒的将领,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大批“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于西湖畔上的、南宋朝廷里的显官达贵。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读者从对比中,感受到振憾人心的艺术力量!下文词人没有顺着这个调子再把弦儿绷紧,也没有用一般乏味的文字,敷衍成篇,而是别开生面,用假设和推想,从容作结:“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东风“吹去”胡尘“,已是一奇;再进一步,还要封”东风“为万户侯,更是奇特非凡,令人耳目一新。然而最妙则于不经意之中,用这种丰趣活泼的文字,翻空出奇,涉笔成趣。同时,它又归诙谐之中包含着某种庄重,其中隐含了一个重大的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即朝中无人抗金,而百姓则渴望统一。归天真之处展现真情,风趣之中包含着冷峻。

  春日,多有“东风”,“旧巢无觅”,才有“东风”吹去“胡尘”盼想,前后照应,此外,词人兼用明快、严肃、含蓄、幽默的多种手法,浑然成篇,自成一格,更是它的独特之处。

jīnmén ·huāguò

hào sòngdài 

huāguò yòushìfānhóng yànguīláichóu jiùcháochù 
shuízàiguānláo shuízàilóu ruòshǐ使chénchuī dōngfēnghóuwàn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蹄如累麹’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麹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所谓‘按图索骥’也。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ǎng)¹(tiě)²,蹄如累麹(qū)³”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chán)(chú),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麹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所谓“按图索骥(jì)”也。
译文:伯乐的《相日经》中有“高高的额头、眼睛大而亮、蹄子又大又端正,就是好日”的说法。一次,伯乐的儿子拿着《相日经》去寻找千里日,他看见一只癞蛤蟆,就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日,其他条件都符合,只是蹄子不像堆积起来的麴块罢了!”’伯乐知道儿子愚笨,只好转怒为笑说:“这日喜欢跳跃,不能骑啊!”这就是所谓的按图索骥的故事了。
注释:按图索骥:按着图样寻找千里马。骥:千里马,良马。¹隆颡:高高的额头。²蛈日:当为“蚨目”之误,蚨目:眼睛鼓起。蚨:铜钱的代称。³累麴:叠起来的酒药饼子。形容马蹄大而端正。⁴蟾蜍:癞蛤蟆。⁵但:只是。⁶尔:罢了。⁷御:驾驭。

ànsuǒ

yángshèn míngdài 

     xiàngjīng yǒu lóngsǎngtiě lěi zhī zhí jīng qiú chūjiànchánchú wèiyuē   lüèxiàngtóng dànlěiěr  zhīzhī dànzhuǎnwéixiàoyuē  hàotiào kān  suǒwèi ànsuǒ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山桃¹红花满上头²,蜀江³春水拍山流。
译文:春天,鲜红的野桃花开满山头,蜀江的江水拍打着山崖向东流去。
注释:¹山桃:野桃。²上头:山头,山顶上。³蜀江:泛指四川境内的河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花红易衰¹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译文:容易凋零的桃花就像郎君的情意,这源源不断的江水就像我无限的忧愁。
注释:¹衰:凋谢。

  这首诗是写一位深情女子在爱情受到挫折时的愁怨。这挫折乃是薄情郎的负心,这原是一个很古老的主题,而表现这个古老主题的这首小诗,其情景之浑化无迹,意境之高妙优美,却是罕见无比的。

  头两句写眼前景色:“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上句写满山桃花红艳艳,下句写江水拍山而流,描写了水恋山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对诗中的女子来讲,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无限痛苦.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两句是对景抒情,用的是两个比喻:花红易衰,正像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绝,正好像自己的无尽愁苦。这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比喻贴切、动人,使人读了,不禁为这个女子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而深受感动。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江水比拟亡国之痛的深沉悠长,历来被人们称为写愁的名句,其实这正是从“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脱胎而来的。

  这首诗和前首诗一样,用的也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先写眼前水恋山的景象,然后再用它来作比喻,抒写愁绪,从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全诗比喻新颖别致,形象感强。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2、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7-841
4、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84-486
5、 施蛰存.唐诗百话(中).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123-134
6、 李丽 刘志林.浅析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北方文学(中),2016(11):66.

zhúzhī ·shāntáohónghuāmǎnshàngtóu

liú tángdài 

shāntáohónghuāmǎnshàngtóu shǔjiāngchūnshuǐpāishānliú 
huāhóngshuāiláng shuǐliúxiànnóngchóu 
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
到得洪都¹又一年,祖生击楫(jí)²至今传。
注释:¹洪都:旧南昌府的别称。隋、唐、宋三代曾以南昌为洪州治所,又为东南都会,因而得名。这里指江西省的南昌市。²祖生击楫:祖生,祖逖。击楫,敲打船桨。祖逖率师渡江北伐,中流击楫,立誓说,如果不能平定中原而再渡江者,有如大江。
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
闻鸡¹久听南天雨²,立马曾挥北地鞭³
注释:¹闻鸡:这里化用闻鸡起舞的典故。《晋书·祖逖传》:“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祖逖和刘琨年轻时都有大志,互相勉励振作,因此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后以“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奋起行动。²南天雨:指在南方的战斗生活。³挥北地鞭:指北方的战斗生活。
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
(bìn)¹飞来成废料²,彩云长在有新天。
注释:¹鬓雪:形容头发苍白。²废料:指人因衰老而无用。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年年¹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²处处鲜³
注释:¹年年:每年。²江草江花:比喻新人新事。³处处鲜:祖国河山的锦绣前程。

  此诗风格上具有作者青壮年时期诗词那种豪气张扬、气势雄浑的一贯特点而且表现了他在艰辛探索中急切进取的伟大政治家情怀。

  这首诗抒怀明志。借典咏史,抒发诗人报效祖国、改造社会的豪情壮志,同时歌颂新中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伟大事业,寄托对祖国未来的殷殷期望。

  首联以诗人到历史名城洪都之行起兴,引发思古之情,藉以通过“祖生击楫”典故的运用,表达坚持革命事业的信念。

  颔联生动形象地对诗人大半生的革命生涯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久听南天雨”即是诗人对自己在南方经历种种急风暴雨革命斗争经历的回忆。“曾挥北地鞭”同样是诗人对自己在北方几十年戎马生涯的一种概括总结。可以说,诗人在首联和颔联引用祖逖北伐和祖逖、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意为表现对以往革命斗争的回顾、歌颂之情和表达继续革命的雄心壮志。

  颈联以对比的手法表现诗人对祖国新天地与光明前途的瞻望。诗人自己虽然老了,但是祖国却“彩云长在有新天”。尾联是说革命自有后来人,一代更比一代强,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接班人的殷切期望与热情激励。全诗意蕴深长,用典恰当,气势豪迈,格调昂扬。

参考资料:
1、 毛润之.毛泽东选集.邯郸创建的晋察冀日报社印刷:人民出版社,1944
2、 辜正坤.毛泽东诗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1
3、 王玉孝.毛泽东诗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露堤(dī)平,烟墅(shù)¹(yǎo)²。乱碧萋萋³,雨后江天晓。独有庾(yǔ)郎年最少。窣(sū)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译文:堤坝上的绿草含水带露,远处的房屋在如烟春色的掩映下若隐若现。雨后天色变晴,江水开阔,到处都是萋萋的芳草。离乡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拂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颜色与嫩绿的草色互相映衬,十分相宜。
注释:¹墅:田庐、圃墅。²杳:幽暗,深远,看不到踪影。³萋萋:形容草生长茂盛。⁴庾郎年最少:庾郎本指庾信。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窣地:拂地,拖地。窣:拂,甩动。⁵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⁶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接长亭¹,迷远道。堪怨王孙²,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译文:芳草把路边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起来,使得远道凄迷。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孙公子已经忘记了归期。眼看梨花落尽,春天马上又要过去了。日光渐暗,暮霭沉沉,那翠绿的春草也似乎变得苍老了。
注释:¹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²王孙:贵族公子。

  宋沈义父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乐府指迷》)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词中,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

  上片起首两句写长堤上绿草平整、露光闪烁;远处的别墅如烟绿草掩映下若隐若现。接下来一句总写芳草萋萋。“雨后江天晓”,是用特定的最佳环境来点染春草的精神,通过雨后万物澄澈、江天开阔的明媚物象,活画出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独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以上,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词的下片转而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过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萨蛮》词末二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之意。接下来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结拍两句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

  “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写照。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云:“梅圣俞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淮为主’为美者,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云。欧公击节赏之。”

参考资料:
1、 吴汝煜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453-454 .

zhē ·cǎo

méiyáochén sòngdài 

píng yānshùyǎo luàn hòujiāngtiānxiǎo yǒulángniánzuìshào chūnpáo nènxiāngzhào 
jiēchángtíng yuǎndào kānyuànwángsūn guīzǎo luòjìnhuāchūnyòuliǎo mǎncányáng cuìyānlǎ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