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返山前棹,还斟枕上杯。
雪飞如唤住,雁叫苦催回。
金濑半篙绿,石亭千树梅。
竟孤陪李郭,亦愧匪邹枚。
既返山前棹,还斟枕上杯。
雪飞如唤住,雁叫苦催回。
金濑半篙绿,石亭千树梅。
竟孤陪李郭,亦愧匪邹枚。
赵蕃

赵蕃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 338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
先辈¹(xiá)中三尺水²,曾入吴潭斩龙子³
译文:在太子宫中担任正字老前辈的剑匣中,装着一柄光芒耀眼如三尺秋水的宝剑,它曾上山刺虎、入水斩蛟,来历不凡。
注释:¹先辈:指春坊正字。²三尺水:三尺剑。³吴潭斩龙子:西晋周处在义兴(江苏宜兴)斩蛟龙除害的故事。
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xì)¹斜明刮露寒,练带²平铺吹不起。
译文:远远看去,这柄宝剑好似从云隙中射下来的一抹月光,寒气侵人;又像是一条平铺着的洁白的绢带。
注释:¹隙月:缝隙中的月光。比喻剑。²练带:白色的绢带。剑光像白色的绢带。比喻剑很重。
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
蛟胎¹皮老蒺(jí)(lí)²刺,鸊(pì)(tí)³花白鹇(xián)尾。
译文:银光闪闪,老鲨鱼皮制成的剑鞘呈现出蒺藜刺般光彩艳发的花纹,剑身上涂抹着一层厚厚的鸊鹈油像雄鹇鸟的尾羽毛般锃亮,永不生锈。
注释:¹蛟胎:沙鱼皮做的剑鞘。蛟胎皮,就是鲨鱼皮,有珠纹而坚硬,古代的剑鞘多用它做成。²蒺藜:草木植物,果实圆而有刺。这里用来形容剑鞘的花纹。³鸊鹈:水鸟名,用它的脂肪涂剑可以防锈。⁴淬:涂抹的意思。⁵白鹇:鸟名,似山鸡而色白,尾长三尺,这里用以形容剑的锃亮。
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直是荆(jīng)(kē)¹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译文:这柄宝剑不仅精美绝伦,锋利无比,而且有一颗像战国时期的著名侠士荆轲那样的侠义之心,分分明明照映着春坊的图书文字。
注释:¹荆轲:战国时卫国人,曾刺杀秦始皇。
挼丝团金悬簏簌,神光欲截蓝田玉。
(ruó)丝团金¹悬簏(lù)(sù)²,神光欲截蓝田玉³
译文:它那剑柄上垂着的金色丝缚还是那样鲜艳夺目,它在匣中发出的奇异光芒,随时都在跃跃欲试,想把那坚硬无比的兰田美玉切削成泥呢!
注释:¹挼丝团金:用金丝编制成的圆形繐子。²簏簌:下垂的样子。³蓝田玉:蓝田的美玉。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提出西方白帝¹惊,嗷(áo)嗷鬼母秋郊哭²
译文:西方的白帝看见它也会惊惶失色,神母也会吓得嗷嗷大哭。
注释:¹西方白帝:神话中西方的神。²鬼母秋郊哭:《史记·高祖本纪》:刘邦酒醉夜行,挥剑斩杀了拦路的大蛇,后来见一老母哭泣,自称我的儿子是西方白帝子,现在被赤帝子杀了。

  《春坊正字剑子歌》,是李贺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首著名的咏剑诗。它以构思新颖、设想新奇、比喻奇异、主题深刻而著称于世。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这首诗说:“从来咏剑者只形其利,此并传其神”。这个切中肯綮的评语,为读者指出了理解这首诗的主旨。诗的写作时间,可能在入京作奉礼郎任内。“春坊正字”,唐太子宫中掌校正经史文字的官名,隶属于左春坊,所以称为“春坊正字”。“剑子”,即剑。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读的开头二句,直接入题,说在太子宫中担任正字老前辈的剑匣中,装着一柄光芒耀眼如三尺秋水的宝剑,它曾上山刺虎、入水斩蛟,来历不凡。“吴潭斩龙子”;暗用《世说新语》中载周处在古吴地的义兴长桥斩蛟的故事。“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蛟胎皮志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这四句紧接着说,远远看去,这柄宝剑好似从云隙中射下来的一抹月光,寒气侵人;又像是一条平铺着的洁白的绢带。银光闪闪,老鲨鱼皮制成的剑鞘呈现出蒺藜刺般光彩艳发的花纹,剑身上涂抹着一层厚厚的鸊鹈油像雄鹇鸟的尾羽毛般锃亮,永不生锈。“蛟胎皮”,就是鲨鱼皮,有珠纹而坚硬,古代的剑鞘多用它做成。“蒺藜”,草木植物,果实圆而有刺。这里用来形容剑鞘的花纹。“鸊鹈”,水鸟名,用它的脂肪涂剑可以防锈,“淬”,是涂抹的意思。“白鹇”鸟名,似山鸡而色白,尾长三尺,这里用以形容剑的锃亮。在这六句里,诗人用“三尺水”、“隙月斜明”、“练带平铺”、“白鹇尾”等一连串的比喻,渲染宝剑的光亮,用“蒺藜刺”形容剑鞘的精美,并用周处长桥斩蛟的故事,极力赞美宝剑的不凡经历,重点在“形其利”,下面的六句则把笔力的重点转向“传其神”。“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柄宝剑不仅精美绝伦,锋利无比,而且有一颗跳动着的心——一颗像战国时期的著名侠士荆轲那样的侠义之心,希望为国解愁、为人赴难,盼望着难能再有一试锋芒的时刻;然而它却长时间地被闲置不用,整天被佩在一个九品文官春坊正字的身上。它会感到委曲、羞愧的。所以在这里诗人呼告、祈求:不要让这柄满怀侠义之心的剑宝整天无所事事,徒然让它的光辉照映着春坊的图书文字吧!这两句是全诗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在这两个诗句里,诗人想落天外,比喻新奇,以飞扬之笔,点燃了全诗光照之火,成为统帅全诗的灵魂,把咏剑的主题升华到了咏人的高度,它十分自然地把宝剑的被抛弃、春坊正字的大材小用和诗人的失意不遇绾合在一起,咏剑的不能尽其用,实写人的不能尽其材;剑的不遇,正是春坊正字和诗人的不遇的真实写照。咏剑是宾,咏人才是主。王琦评云:“通篇供剑以抒不遇知己之感。”可谓中的之言,接着诗人又写道:“挼丝团金悬,神光欲截兰田玉。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挼丝团金”:用金丝编制成的圆形繐子。“簏簌”(lùsú,竹字头应改为罒字头):下垂的样子。这四句的意思是说:这柄宝剑虽然久遭废弃,不得其用,但它的神威却不减当年。它那剑柄上垂着的金色丝缚还是那样鲜艳夺目,它在匣中发出的奇异光芒,随时都在跃跃欲试,想把那坚硬无比的兰田美玉切削成泥呢!西方的白帝看见它也会惊惶失色,神母也会吓得嗷嗷大哭。在最后两个诗句里,诗人用了刘邦斩蛇的故事。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酒醉夜行,遇一大蛇当道。刘邦挥剑把蛇斩为两段。后来有人经过这里,见一老妇啼哭。问她的原因,她说她的儿子是西方之神白帝的儿子,化成龙,被赤帝的儿子(刘邦)杀了,所以伤心啼哭。说完这个老妇就不见了,她原来是西方的神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进一步渲染春坊正字宝剑的神奇威力。

  全诗由形到神,由物及人,构思新颖,设想奇特,比喻连珠,绾合自然,炼字妍冶而传神,用典多而不晦涩,跳跃大而脉络暗藏,主题深刻而无枯燥之嫌,不愧为咏剑的名篇。

chūnfāngzhèngjiànzi--

xiānbèixiázhōngsānchǐshuǐcéngtánzhǎnlóngzi

yuèxiémíngguāhánliàndàipíngchuī

jiāotāilǎocuìhuābáixiánwěi

zhíshìjīngpiànxīnjiàozhàojiànchūnfāng

ruátuánjīnxuánshénguāngjiélántián

chū西fāngbáijīngáoáoguǐqiūjiāo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抽弦促柱¹听秦筝(zhēng),无限秦人悲怨(yuàn)声。
译文: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注释:筝: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¹抽弦促柱: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¹²春风知柳态³,如随啼鸟识花情。
译文: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注释:¹似:好像。²逐:追逐。³态:状态,情态。⁴随:追随。⁵识:认得,辨别。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谁家独夜¹愁灯影²?何处空楼³思月明?
译文: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
注释:¹独夜:孤独一人的夜晚。²灯影:灯下的影子。³空楼:没有人的楼房。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gèng)¹入几重(chóng)²离别恨,江南歧(qí)路洛阳城³
译文: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注释:¹更:更加,愈加。²几重:几层。³“江南”句: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记载:“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悲啼鸟识花情。”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不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不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70-672 .

tīngzhēng

liǔzhōngyōng tángdài 

chōuxiánzhùtīngqínzhēng xiànqínrénbēiyuànshēng 
zhúchúnfēngzhīliǔtài suíniǎoshíhuāqíng 
shuíjiāchóudēngyǐng chùkōnglóuyuèmíng 
gèngchóngbiéhèn jiāngnánluòyángchéng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¹为楚造云梯²之械,成,将以攻宋³。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译文: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这类攻城的器械,造成后,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墨子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从鲁国出发,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郢都,见到了公输盘。
注释:¹公输盘:鲁国人,公输是姓,盘是名,也写做“公输班”。能造奇巧的器械,有人说他就是鲁班。²云梯:古代战争中攻城用的器械,因其高而称为云梯。³将以攻宋:准备用来攻打宋国。以,用来。将,准备。⁴子墨子:指墨翟(此字念“dí",;姓中念作“zhái")。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学生对墨子的尊称。后一个是当时对男子的称呼。⁵闻之:闻,听说。之,代指攻宋这件事。⁶起于鲁:起,起身,出发。于,从。⁷而:表顺承。⁸至于郢:至于,到达。郢,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在今天的湖北江陵。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盘曰:“夫子¹何命焉为²?”
译文: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注释:¹夫子:先生,古代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是公输盘对墨子的尊称。²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命,教导,告诫。焉为,两个字都是表达疑问语气的句末助词。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¹²者,愿借子杀之³。”公输盘不说
译文:墨子先生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去杀了他。”公输盘很不高兴。
注释:¹侮:欺侮。²臣:墨子的自我谦称(秦汉以前对一般人也可自称“臣”)。³愿借子杀之:希望借助你的力量去杀了他。愿,希望。借,凭借,依靠。⁴说:通“悦”,高兴,愉快。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¹。”
译文:墨子先生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
注释:¹请献十金:请允许我奉送(你)十金(作为杀人的酬)。请,和下文“请说之”的“请”,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请允许我”。金:量词,先秦以二十两(银子)为一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公输盘曰:“吾义¹²不杀人。”
译文:公输盘说:“我坚守道义坚决不杀人。”
注释:¹义:坚守道义。²固:坚决,从来。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子墨子起,再拜¹,曰:“请说之²。吾从北方闻子为梯³,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jīng)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zhèng),不可谓忠。争而不得¹⁰,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¹¹。”
译文:墨子先生起身,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解说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你在制造云梯,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牺牲不足的人口而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义的;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进行劝阻,不能说是忠君的;劝阻却没有成功,这不能称作坚持;你崇尚仁义不肯帮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要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
注释:¹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的礼节。再:第二次。²请说之:请允许我解说这件事。说:解说。之:代词,代墨子下面要说的话。³吾从北方闻子为梯:我在北方听说您制造了云梯。为:做,造。⁴何罪之有: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之:提宾标志。⁵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荆国有的是土地而没有足够的人民。荆国:楚国的别称。有余于地:在土地方面有多。于:在……方面。⁶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损失不足的而争夺有余的,意思是牺牲百姓的生命去争夺土地。而,表转折,却。⁷不可谓智:不可以说是聪明。⁸仁:对人亲善,友爱。⁹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却不对楚王进行劝谏。¹⁰不得:不能达到目的。¹¹知类:明白类推的道理。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
公输盘服。
公输盘服¹
译文:公输盘被说服了。
注释:¹服:信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¹?”
译文:墨子先生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停止计划呢?”
注释:¹然胡不已乎:但是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国的计划)呢? 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译文: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向楚王说了这件事了。”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¹?”
译文:墨子先生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注释:¹胡不见我于王: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见:引见。于王:状语后置语。王:指楚惠王。
公输盘曰:“诺。”
公输盘曰:“诺¹。”
译文:公输盘说:“好吧。”
注释:¹诺:好,表示同意。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¹,邻有敝舆(yú)²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³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kāng)(zāo)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译文:墨子先生拜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自己装饰华美的车,邻居有破车,却想要去偷;舍弃自己华美的衣服,邻居有件粗布衣服,却想要去偷;舍弃自己的好饭好菜,邻居只有粗劣饭食,却想要去偷。——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注释:¹文轩:装饰华美的车。文:彩饰。轩:有篷的车。²敝舆:破车。³褐:粗布衣服。⁴粱肉:好饭好菜。⁵何若:什么样的。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译文:楚王回答说:“这个人一定是患有偷盗的毛病了。”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¹。荆有云梦²,犀³(sì)(mí)鹿满之,江汉之鱼鳖(biē)(yuán)(tuó)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zhì)兔鲋(fù)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jīng)有长松文梓(zǐ)(pián)楠豫章,宋无长木¹⁰,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¹¹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译文:墨子先生说:“楚国的土地,方圆大小足有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大小不过五百里,这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楚国有云梦泽,里面有成群的犀牛麋鹿,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鳄鱼多得天下无比;宋国却像人们所说的一样,是一个连野鸡、兔子、小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好像美食佳肴同糠糟相比。荆国有巨松、梓树、黄楩木、楠、樟等名贵木材;宋国是一个连多余的木材都没有的国家,这就像华丽的衣服与粗布短衣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进攻宋国,是和这个患偷窃病的人的行为是一样的。”
注释:¹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固定用法。²云梦:楚国的大泽,跨长江南北,也包括今天的洞庭湖、洪湖和白鹭湖等湖沼。³犀:雄性的犀牛。⁴兕:雌性的犀牛。⁵鼍:鳄鱼。⁶鲋鱼:一种像鲫鱼的小鱼。⁷文梓:梓树。文理明显细密,所以叫文梓。⁸楩:黄楩木。⁹豫章:樟树。这些都是名贵的木材。¹⁰长木:多余的木材。¹¹王吏:指楚王所派攻宋的官吏。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王曰:“善哉¹!虽然²,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文:楚王说:“好啊!虽然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国。”
注释:¹善哉:好呀。²虽然:虽然如此。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于是见¹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dié)²为械,公输盘九³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yǔ)有余。
译文:在这种情况下(楚王)召见公输盘,墨子先生解下衣带,用衣带当作城墙,用木片当作守城器械。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先生多次抵御他。公输盘的攻城的方法用尽了,墨子先生的抵御器械还绰绰有余。
注释:¹见:召见。²牒:木片。³九:表示次数多,古代“三”、“九”常有这种用法。⁴机变:巧妙的方式。⁵距:通“拒”,抵御。⁶尽:完。⁷守圉:守卫。圉: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公输盘诎¹,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译文:公输盘理屈,却说:“我知道用来抵御你的方法,可我不说。”
注释:¹诎:通“屈”,意思是理屈,(办法)穷尽。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¹距我,吾不言。”
译文:墨子先生说:“我知道你要用来抵御我的方法,我也不说。”
注释:¹所以:用来……的方法。和现代汉语利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
楚王问其故。
楚王问其故。
译文:楚王问其中的缘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¹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²等三百人,已³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译文:墨子先生说:“公输先生的意思,不过是要杀掉我。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守城,就可以攻取了。可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多人,已经拿着我的守城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入侵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御者)啊。”
注释:¹莫:没有谁。²禽滑厘:人名,魏国人。墨子学生。³已:已经。⁴寇:入侵。⁵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 ,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虽:即使。绝:尽。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译文:楚王说:“好,我不攻打宋国了。”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译文:墨子从楚国归来,经过宋国,天下着雨,他到闾门去避雨,守闾门的人却不接纳他。所以说:“运用神机的人,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而于明处争辩不休的人,众人却知道他。”

  《公输》(《公输》为后人添加的,取的是文章的前两个字)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在这篇文章里,墨子对战争的性质看得是比较清楚的。他能明确指出楚攻宋之不义,因而他不辞辛劳,长途跋涉赶到楚国都城,以实际行动去制止战争的发生。正因为墨子站在正义一边,所以自始至终,都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向公输盘及其主子楚王进行了无可调和的斗争,而且理直气壮,义正辞严。要想制止这场战争的发生,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然而墨子终于制止了这场战争。这固然同墨子的机智善辩颇有关系,但更重要的却在于他能够针对敌方的要害展开攻势。首先,他从道义上击败敌人。墨子至楚后,公输盘问他为何而来,他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先是使得公输盘“不说(悦)”,继而逼出“吾义固不杀人。”但公输盘只知道杀一人谓之不义,却不知兴师攻宋杀更多的人,是更大的不义。所以墨子接着指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把公输盘说得哑口无言。在十分狼狈的情况下,公输盘不得不把责任转嫁到楚王身上。墨子见楚王,同样采取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从道义上谴责楚攻宋之不义。他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问楚王“此为何若人”,使楚王承认此人“必为有窃疾矣”。因此楚以富有之国而攻伐贫穷之宋,正“为与此同类”。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也不得不诺诺称是。公输盘的“义不杀少而杀众”和楚王以富窃贫,在道义上都是站不住的,因而他们理屈词穷,弄得尴尬不堪。从而说明对于强大而又顽固之敌,只是在道义上攻破它还远远不够,与此同时,还必须在实力上同敌人较量,并压倒它,才有可能迫使侵略者放弃勃勃野心。墨子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他“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这虽然只停留于近乎纸上谈兵,却是一次战术上的较量,大大灭了公输盘仗恃云梯之械攻宋的嚣张气焰。公输盘虽被挫败,但侵宋之心仍然不死。直到墨子说出即使杀掉他,“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之时,在实力的对抗之下,才使公输盘和楚王死了攻宋之心。

  阻止这场战争的不是道义,而是墨子的智慧,在绝对失败的情况下,楚王放弃攻打宋国。

  这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从写作特点来看,本文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凸显人物性格。当墨子到楚国见到公输盘,经过道义上的一番谴责之后,公输盘“服”了。它似乎意味着矛盾得以解决。其实不然。当墨子指出:你既然“服”了,何以不停止攻宋呢?这么一问,公输盘却把责任转嫁于楚王。这既说明他口是心非,又引出了与楚王的新矛盾。为解决它,墨子去见楚王,从道义上把楚王驳得体无完肤,致使楚王称“善”。看来矛盾该是解决了。其实不然。楚王同公输盘一样,只不过是耍了个花招罢了。他在称“善”之后用“虽然”二字一转,又把责任推到公输盘身上,说什么“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这样一来,矛盾就更加复杂化了。又是与楚王的矛盾,又是与公输盘的矛盾,二者错综交织在一起。面对这样顽固而又狡诈的敌人,如果还采取先前那种从道义上揭露的办法对付他们,显然是不能奏效的。那么究竟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既是摆在墨子面前的一个十分艰巨的课题,也是读者想要急切知道的。出自墨子的机智多谋,来了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既然楚王和公输盘都仗恃云梯这一攻城之械来攻宋,就需要把云梯这个迷信予以彻底摧毁。于是墨子便在战术上与公输盘来一次较量。较量的结果,公输盘彻底失败,屈服了。然而,矛盾非但没有解决,且向纵深发展。公输盘在黔驴技穷的情况下,竟想下毒手把墨子这个劲敌杀掉,妄图扫清攻宋道路上的障碍。但是这一阴谋不但未能得逞,反被墨子一眼看穿进而一针见血地当面揭露。墨子还严正告诉他们:“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最后在实力的对比和威慑之下,楚王才被迫说出“善哉!吾请无攻宋矣”的话来。矛盾终于得以解决。试看故事是多么曲折生动!矛盾冲突犹如波浪起伏,滚滚向前推进。

  再者,作者还善于运用类比说理,进行层层推理。墨子见公输盘和楚王,都不是直陈其事,开宗明义,而是先作比喻,然后进行逻辑推理,使之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大大增强了说服力,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而尤为突出者,是作者运用比喻之妙。诸如墨子见到公输盘后,公输盘问他有何见教,他并不正面直答来意,而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他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意在一下子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到这件事上,迫使对方对这件事立即表示态度,说出意见,亦即使对方说出自己要他说出的话来。可是公输盘偏偏不说,只是表示不高兴。公输盘不说,当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只好再来个火上加油,“请献十金”。这意味着要拿金钱贿赂收买他,让他去干杀人的勾当。这下子公输盘可沉不住气了,便脱口说出“吾义固不杀人”。墨子之所以使他不高兴,继而又激怒他,无非是让他说出这句话来,然后再予以批驳。墨子见楚王,则是另一番气象。一开头就作比说:“今有人于此”如此这般。他不用“倘若”“假如”等假设字样,好像是讲一件实实在在的事,使对方不致发生错觉,能够听得进去,然后让对方说出自己要他说出的话来。墨子连用了三个比喻,然后问楚王:“此为何若人?”楚王很痛快地回答说:“必为有窃疾矣。”既然回答得痛快,那就毫无必要再用激将的办法进一步逼问了。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假如楚王也像公输盘那样吞吞吐吐的话,墨子将会用别的办法使他说出自己要他说的话的。可见,墨子是根据不同对象的表现,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总之,要他们说话,要他们说出自己想要他们说的话。不说话,不行;说了话,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也不作罢。只要他们说了话,事情就好办了,就可以抓其把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了。墨子就是用这种引鱼上钩、先发制人的办法,进行说理的,自始至终都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出现,使对方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文章之所以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是同这种说理方法密不可分的。

参考资料:
1、 李建华.《公输》论辩技巧: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
忆昔娇小姿,春心¹亦自持²
译文:回忆起以前未嫁之时,尚是一个娇小之女,虽有思春之情,芳心亦可自持。
注释:¹春心:思春之心。²自持:能够自我控制。
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
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
译文:想早日嫁个乘龙快婿,免得常在空闺相思。
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
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
译文:谁知今日却嫁给了个商人,却令人好不愁苦。
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
自从为夫妻,何曾思乡土。
译文:自从结婚为夫妻以来,他何曾一日在家呆过?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
去年下扬州¹,相送黄鹤楼²
译文:去年他下扬州时我在黄鹤楼前为他送行。
注释:¹扬州:唐属淮南道,为大都督府,商业繁荣,万商云集,为东方大都会。即今江苏扬州。²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故址思武汉长江南岸的蛇山黄鹤矶上。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译文:眼看帆已去远,我的心也随江流逐他而去。
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译文:只说去一年就回来,可是,过了三年他还没有回来。
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
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
译文:使得我想得愁肠欲断,怨恨夫君之情如悠悠的江水。
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
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
译文:与他一起出发的东邻西舍,人家北去南来不到一个月都回来了。
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
未知行李¹游何方,作个音书²能断绝?
译文:也不知道夫婿的影踪如今在何方?给他写封书信也没处投递。
注释:¹行李:行人随行之衣物,此代指行人。²音书:即书信。
适来往南浦,欲问西江船。
适来往南浦¹,欲问西江²船。
译文:于是前来南浦,想打听一下是否有西江来的商船。
注释:¹南浦:地名。思江夏县南三里。《楚辞·离骚》:“送美人兮南浦。”²西江:江夏以西的长江。
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
正见当垆女¹,红妆二八年。
译文:正好见一个卖酒的少妇,年方二八,红妆靓然,与夫一同当垆卖酒。
注释:¹当垆女:卖酒女。
一种为人妻,独自多悲凄。
一种¹为人妻,独自多悲凄。
译文:同样是为人之妻,唯有我影只人单,独然一身,好不凄然。
注释:¹一种:一样,同样。
对镜便垂泪,逢人只欲啼。
对镜便垂泪,逢人只欲啼。
译文:我如今对镜垂泪,逢人欲泣,好不后悔。
不如轻薄儿,旦暮长相随。
不如轻薄儿¹,旦暮长相随。
译文:还不如当初就嫁给一个轻薄少年,也能与他早晚相随。
注释:¹轻薄儿:轻薄少年。即游手好闲的浮浪子弟。
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
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
译文:我悔作商人之妇,大好青春却长期过着别离的生活。
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
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
译文:如今正好是同欢乐的大好时光,夫君一去,我的青春容华谁得知?

  《江夏行》与《长干行》写的是同类题材,同样采用女子口吻的代言体形式,两个女主人公的遭遇则有同异。江夏女子的丈夫也在外经商,她的凄苦较多,而幸福的回忆却较少。

  江夏女子与丈夫的结合,感情基础较之长干女夫妇似乎薄弱得多。这位江夏女子自幼多愁善感,向往爱情几乎是她惟一的精神生活。她的幻想是“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不免把爱情问题看得太简单,她还不知道“负心汉”的含义,就委身商贾。殊不如商贾的生活方式特点之一是流动性大,根本不可能“白头不相离”的。

  她所委身的这男子,似乎较其他商贾更为重利轻别:“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他的去处是扬州,乃是大都会,温柔富贵之乡。同去的人都还知道有个家,唯独他不回来。于是江夏女子痛苦得发疯,心理上发生了变态。她妒嫉一切少妇:“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一种为人妻,独自多悲凄。”她痛悔昨日的轻信:“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

  由此看来 ,李白笔下的妇女题材绝非千篇一律,妇女问题在大诗人笔下得到了多角度的反映。《江夏行》与《长干行》彼此是不能替代的。此诗较前诗比兴为少,赋法为主,又运用了五、七言相间的形式,音节上更见灵活多致。不过,大约是即兴创作,较少文字推敲,此诗比《长干行》出语稍易,腔调稍滑,不免在艺术上略逊一筹。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55-156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¹。明年应赋(fù)送君诗。细从今夜数²,相会³几多时。
译文:这世间充满闲愁,所见所闻没有乐事,皆是悲苦。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呢。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¹稀:一作“移”。²细从今夜数:一作“试从今夜数”。³相会:相聚。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浅酒欲邀(yāo)谁劝¹,深情惟有君知。东溪²春近³好同归。柳垂(chuí)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译文:浅酒无别人可劝,惟你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也只有你才能知道。春天将尽,东边的溪山风景秀丽,可以与你同游,去观赏那江水中倒映柳树的影子和隐在雪中的梅花零落。
注释:¹浅酒欲邀谁劝:一作“浅酒欲邀谁共欢”。²东溪:泛指风景美好的地方。³近:一作“尽”。

  小晏多愁善感,对于人生,总是放不下他的思考,欢会之际难遣闲愁,春日临近顿生希望,悲愁与欢乐,聚合与离散,总是此消彼长起伏回旋,在他的心灵之中形成大大小小的波澜。这首《临江仙》词,就可以看作是他的感情长河中泛起的一朵浪花。

  词的上片写的是与友人在一起的酒筵欢会,却以“眼中欢事常稀”来表现,使欢乐也蒙上一层愁苦的阴影。因为聚会稀少,故而特别珍惜;因为珍惜,故而更怕这段欢事的终结;因为怕它终结故而要仔细地数一数究竟还有多少个相聚的日子。作者真切地表述了细腻的心理活动,很是耐人寻味。

  下片当以“东溪春近好同归”为核心,表述了作者对生活的取向和希望。“浅酒”与“深情”两句,就其句式与内涵而论,又是相互纠葛在一起的,这种笔法,本是《临江仙》词牌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的写作要求,其间有对比,有连结,或为对仗,或为互文。这两句是说:浅酒无别人可劝,惟君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惟君能知。这样就把席间欢会的主客双方的亲密关系交代了出来。“东溪”,即东边的溪山,泛言风景秀丽之处,并不是实有的地名。选个好去处,携同归隐共赏春光,也就不会再有异地分离的情况了——这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最后两句是由“春近”二字引发出来的想象中的东溪美景:“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用十个字总写春景,并不容易。选材欲其美,大概至少须得做到这么几点方能合乎要求。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编著:《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年1月版

línjiāngxiān··shēnwàixiánchóukōngmǎn--yàndào

shēnwàixiánchóukōngmǎnyǎnzhōnghuānshìchángmíngniányīngsòngjūnshīcóngjīnshùxiānghuìduōshí

qiǎnjiǔyāoshuíquànshēnqíngwéiyǒujūnzhīdōngchūnjìnhǎotóngguīliǔchuíjiāngshàngyǐngméixièxuězhōng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