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丛篁苦蔽溪,祇今檐与四山齐。裴回有句不能吐,要与乘凉一杖藜。
前日丛篁苦蔽溪,祇今檐与四山齐。裴回有句不能吐,要与乘凉一杖藜。

fèngjiǎnqīnzhǐjiānyuǎn--zhàofān

qiáncónghuángjīnyánshānpéihuíyǒunéngyàochéngliángzhàng

赵蕃

赵蕃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 338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
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
译文:我曾经住在赤阑桥,邻里互相来往从不觉得孤寂难熬。
注释:西风:秋风。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¹
译文:范兄你到的时候秋天刚过一半,西风萧萧,门巷里的柳叶随风飘落。
注释:¹萧萧:形容风声。
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
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
贤人当重寄,天子借高名。
贤人当重寄,天子借高名。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
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嬴。
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嬴。

zèngshēngzhōuwáng使shǐjūnzhōngchén--bái

liùdàiwángguósānjiāchéng

xiánréndāngzhòngtiānzijiègāomíng

hǎibiānjìngzhǎngjiāngwànqīng

yīngjiùzhàowèikěnhóuyíng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
译文:鹤借助风力飞入青天自由翱翔,鹅却命运不济被迫和鸭子为伍。
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
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
译文:我鹅长有雪白的脖颈、洁白的羽毛和红红的脚掌,哪一点比不上鹤?
白居易感叹命运的不济,同样是禽类,鹤可以一飞冲天,鹅却只能与鸭群为伍,同样的才华,有人被接纳、被赏识,可以一展抱负,有人却被埋没,郁郁不得志。

ézèng--bái

jūnyīnfēngsòngqīngyúnbèirénxiàngqún

xuějǐngshuāngmáohóngwǎngzhǎngqǐngkànchùjūn

幽闺欲曙闻莺转,红窗月影微明。好风频谢落花声。隔帷残烛,犹照绮屏筝。
幽闺欲曙闻莺转¹,红窗月²影微明。好风频谢³落花声。隔帷微烛,犹照绮(qǐ)屏筝
译文:天将亮时,幽闺中又听到婉转的莺鸣,微明的红纱窗里,印着正在西沉的月影。一阵好风频频地吹落微花,每一瓣落花都落地有声。帐外的那支微烛,还照着绣屏下的古筝。
注释:¹转:一作“啭”。²月:一作“日”。³频谢:频频吹落。谢:一作“听”。⁴隔帷:帷帐外。⁵绮屏筝:彩屏下的古筝。
绣被锦茵眠玉暖,炷香斜袅烟轻。淡蛾羞敛不胜情。暗思闲梦,何处逐云行?
绣被锦茵¹眠玉²暖,炷香斜袅(niǎo)³烟轻。淡蛾羞敛(liǎn)不胜情。暗思闲梦,何处逐云行?
译文:绣被锦褥的呵护,使如玉的肌肤暖意融融,床边那住燃香,斜旋的轻烟在袅袅飘动。她的淡眉含羞地微皱着,仿佛在惋惜梦断时那份欢情。心里还在想着梦中的人,不知他在何处飘泊旅行?
注释:¹锦茵:锦制的褥垫。²眠玉:睡眠中的女子。玉,如玉的肌肤,此指女子。³斜袅:袅袅斜飘。⁴烟轻:一作“轻烟”。⁵淡蛾:淡眉。⁶不胜情:承受不了相思之情的煎熬。⁷处:一作“事”。⁸云:代指行踪不定的游子。

  起两句,写天将明的情景。屋外边传来阵阵婉转的莺啼。朦胧的月影散射窗间,幽闺已见微明的曙色,“闻莺转”,先从听觉角度着笔。最先使人从睡眠中醒来的外界刺激是声音,首句正是闺人清晨初醒时刹那间的感受。“红窗”句,再从视觉方面推进一层,仍只是从表象写来,尚未进入人的内心世界:‘“好风频谢落花声”,由景入情。词中抒情主人公已开始思想活动。落花之声,似有还无。然而在黎明的幽静环竞中,已被敏感的闺中人觉察到了,因有“风”故,所以测知,并唤起了某种微妙的感情。一“谢”字。已露闺怨的本意。隔着薄薄的帘帷,暗淡的残烛还照着挂在绣屏上的宝筝,而筝,早已不弹了,情人远去,无人来欣赏主人公的乐声。“隔帷”二句,运用暗笔。以屏筝作衬,侧面写出闺人的孤寂。“犹照”二字,笔意纤问。晚间睡前见此,清晨醒后仍见此触目感怀,而当日相对调筝的欢i隋境也可想而得之了。上片五句,表面纯是客观描述,然个中自有人在。这种手法,为《花间》所擅,情馀言外,“不止以浓艳见长也”(沈雄《柳塘词话》)。

  下片换笔,描写闺人的情态和心理活功。“绣被”句,以秾艳之笔写凄凉之意,此亦唐五代词家绝诣。她睡在温暖的绣坡锦茵之中,静看着炷香的袅袅轻烟。在空中盘绕扩散。此情此景,何以为怀。“淡蛾羞敛不胜情”,她含着娇羞。半敛着淡画的双眉。在这孤寂的清晨,她想到了“暗思闲梦,何处逐云行?”方才那一场好梦,梦里相见的欢娱,醒后己再难寻觅。远方的游子,像那缥缈无定的行云,将要飘流远方。末两句,是全词点睛之笔。用意与冯延巳《蝶恋花》词“几日行云何处去”略同,而毛词写自己梦逐行云而行。亦不知其处,则更深一层了。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将这首词作为优秀艳词的例句举出,是有一定道理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43

línjiāngxiān··yōuguīshǔwényīngzhuǎn--máozhèn

yōuguīshǔwényīngzhuǎnhóngchuāngyuèyǐngwēimínghǎofēngpínxièluòhuāshēngwéicánzhúyóuzhàopíngzhēng

xiùbèijǐnyīnmiánnuǎnzhùxiāngxiéniǎoyānqīngdànéxiūliǎnshèngqíngànxiánmèngchùzhúyúnxíng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人生何处不离群¹?世路干戈(gē)惜暂分。
译文:人生在世,有什么地方能够不经历离别?在战乱年代,短暂的分离也让人依依惜别。
注释:¹离群:分别。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雪岭¹未归天外使²,松州³犹驻殿(diàn)前军
译文:远处雪岭那边朝廷的使臣还稽留天外未归,近处松州一带也还驻扎着朝廷的军队。
注释:¹雪岭:即大雪山,一名蓬婆山,主峰名贡嘎山,在今四川西部康定县境内,其支脉绵延于四川西部,被称为大雪山脉。唐时为唐与吐蕃边境。²天外使:唐朝往来吐蕃的使者。³松州:唐设松州都督府,属剑南道,治下所辖地面颇广,治所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内。因西邻吐蕃国,是唐朝西南边塞,故长有军队驻守。⁴殿前军:本指禁卫军,此借指戍守西南边陲的唐朝军队。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座中醉客延¹醒客²,江上晴云杂雨云³
译文:座中的醉客们邀请我这清醒的人喝酒,江水上空明亮的晴云夹杂着雨云,风雨欲来。
注释:¹延:请,劝。²醒客:指作者自己。³晴云杂雨云:明亮的晴云夹杂着雨云,这里是比喻边境军事的形势变幻不定。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美酒成都堪(kān)送老¹,当垆(lú)²仍是卓文君³
译文:成都里面的美酒可以用来度过晚年,更何况有像卓文君这样的美女当垆卖酒。
注释:¹送老:度过晚年。²当垆:面对酒垆,指卖酒者。³卓文君:汉代女子。此处用卓文君喻指卖酒的女子。

  此诗乃诗人于宣宗大中六年时所写,当时李商隐要离开成都,返回梓州,于是在饯别宴席上写下此诗。诗歌描绘了战乱时候与朋友惜别的感伤,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势的思想感情。而且,该诗是李商隐模仿杜甫的风格所写的诗,《唐贤清雅集》中点评“此是拟作,气格正相肖,非但袭面貌者”。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这句的前半句泛言人生离别的普遍和平常,让读者在诘问中有所思考:人生有多少悲欢离合,个人的命运又是怎样身不由己。诗人虽然有着无尽的感叹,但是调子并不悲伤。细细体味,诗中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既然人生离别在所难免,不如以旷达处之。后半句笔锋一转,转到“世路干戈”这个大背景上,道出在干戈中离别的沉重感伤,思路跳跃奔腾,“大开大合,矫健绝伦”。如此读来,不仅曲折顿挫、气势雄放,而且自然地引出下文的伤时感世之情,可谓落笔不凡。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这两句紧承上文的“世路干戈”,写出了当前的动荡局势。当时唐王朝和吐蕃、党项经常发生边境争夺战争,朝廷屡派使者处理边境事宜,局势紧张,动荡不安。然而诗人并未将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白描出来,而是从侧面含蓄地指出时局的纷乱:使者久久未得回归,可见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局势非常不稳定;而边境处有大军驻扎,也足以想象局势的一触即发。这两句诗气象阔大,感慨深沉,不仅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更饱含着诗人无限忧国伤时之情。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这两句从时事转入眼前:宴席上,醉客不断地向醒客敬酒;远处的江面上,晴云夹杂着雨云,也不知道天气会如何。看着人们只顾互相劝酒,诗人不免感慨万端。诗人用“醉客"来指饯行席上的醉者,同时暗喻其为浑浑噩噩、不关心国事的庸碌之辈。此处是暗用了《楚辞·渔父》屈原的诗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此时此刻,有谁能够理解自己忧国伤乱的心情呢,这些忧虑只能自己慢慢地咀嚼了。

  “晴云”、“雨云”也不仅仅是指天气的变幻不定,更是比喻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透露出诗人的无限忧虑。该句中“醉客”对“醒客”,“晴云”对“雨云”,不仅造句工整巧妙,富有音韵之美,更是运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因此显得意义丰厚。除此以外,这还是“当句对”,即不但上下旬互相对仗,而且每句当中又自为对仗。这种手法始创于杜甫,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但成熟、定型却在李商隐,他的诗歌中有大量的类似之作,如“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等,都用了这种手法。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末联紧扣“蜀中离席”的诗题,话题仍回到饯别。有人说这是主人留客之语,如此美好的成都生活,何忍远离。但是实则“美酒”、“卓文君”这些陈述,看似宽慰或向往美好的生活,却是反衬诗人生活漂泊,家国无依的沉重心情。同时又暗指时事堪悲,一些人却沉迷于于酒色,流连忘返,着实让人不齿。从表面看是赞美,但实际上蕴含着诗人对“醉客”的婉讽。另外,在最后一句中用上卓文君这个典故,也隐约表达了诗人希望在仕途上被重用的思想感情。

  全诗看来,诗歌体现了李商隐关怀国事,忧虑时局的政治热情。诗人以矫健凄婉的笔力表达了一种深沉凝重的思想。诗歌的艺术也颇显精密,世路干戈,朋友离别是总起,下面写“干戈”而感伤时势,接着写“离群”而感伤别离,结尾却因浓重的忧时情怀而超越了个人的离群之别。全诗脉络精细,变化重重,颇具韵味。这也是李商隐极意学习杜诗的地方。

  王安石曾指出,唐朝人学习杜甫而真正得到杜诗神韵的就只有李商隐一人而已。李商隐在该诗中把时事之感融人酬答唱和之中,将抒情、叙事紧紧融合在一起,气势宏大,情韵深厚,笔力雄健,结构上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苍劲雄迈,与杜甫晚年的七律,如《恨别》、《登楼》、《秋兴八首》等诗很相近,而与诗人描写爱情的《无题》那种隐微幽深、凄婉动情的风格大有不同。不过,李商隐此诗,并非单纯的模拟,更有自己的特色,诗歌中融入了较多的个人身世之感。其体情之入骨,用情之深挚,是他一以贯之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武略.《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李商隐》.北京市: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10:91-93

gōngshǔzhōng--shāngyǐn

rénshēngchùqúnshìgànzànfēn

xuělǐngwèiguītiānwài使shǐsōngzhōuyóuzhù殿diànqiánjūn

zuòzhōngzuìyánxǐngjiāngshàngqíngyúnyún

měijiǔchéngdōukānsònglǎodāngréngshìzhuōwénj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