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节争欢我独闲,荒台尽日向晴山。浑无酒泛金英菊,
令节争欢我独闲,荒台尽日向晴山。浑无酒泛金英菊,
漫道官趋玉笋班。深愧青莎迎野步,不堪红叶照衰颜。
漫道官趋玉笋班。深愧青莎迎野步,不堪红叶照衰颜。
羡君官重多吟兴,醉带南陂落照还。
羡君官重多吟兴,醉带南陂落照还。

jiǔǒu怀huáizuǒshěngzhāng--zhèng

lìngjiézhēnghuānxiánhuāngtáijǐnxiàngqíngshānhúnjiǔfànjīnyīng

màndàoguānsǔnbānshēnkuìqīngshāyíngkānhóngzhàoshuāiyán

xiànjūnguānzhòngduōyínxìngzuìdàinánbēiluòzhàohái

郑谷

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 30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晋鄙兵回为重难,秦师收旆亦西还。
晋鄙(bǐ)¹兵回为重难²,秦师收旆(pèi)³亦西还
注释:¹晋鄙:指当时魏国派遣救赵的主帅。²兵回为重难:晋鄙带领十万部众援救赵国,却怕秦国报复而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双方的态度。³旆:旌旗。⁴西还:指秦国在邯郸被魏国援军击退。
今来不是无朱亥,谁降轩车问抱关。
今来不是无朱亥¹,谁降轩车问抱关²
注释:¹朱亥:信陵君的门客,他击死晋鄙扭转了战争的局面。²谁降轩车问抱关:指信陵君曾经纡尊降贵礼待小吏侯嬴、屠户朱亥的典故。
夷门是魏国首都大梁的城门,此处指代夷门的门吏侯嬴。这是一首咏史的七言绝句。作者以战国时期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典故为题材,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也讽刺当今的统治者不能像信陵君一样礼贤下士,使之为国效力。慨叹人才报国无门。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wú)¹翻叶动秋声。
译文:写苍江阴雨绵绵,时至傍晚仍未见晴,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片,飒飒有声。
注释:¹井梧:井边的梧桐。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楼头夜半风吹断¹,月在浮云浅处明。
译文:站在江楼上,风吹到半夜才停,乌云渐散,但末完全散去,透出朦胧月色。
注释:¹风吹断:风停了。断,止。

  这首七绝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暗”字气象浑涵,下得精当,不但用浓墨绘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江景,而且使浓重的雨意和渐渐来临的暗夜自然连成一气,一句写尽了白昼到傍晚的天色。这句是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风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可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第三句写半夜里风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从楼头判别风声,就不同于从桐叶上辨别风声了,必定要有相当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所以这一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这正是欧阳修所写“初淅沥而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秋声赋》)的秋声。这两句全从江楼上的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来时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气氛。这个“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风雨之后天色初晴时那种特有的清新和宁静的气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衬下,成为全诗最耀眼的亮色,在结尾处预示出一片雨过天晴的明朗境界。

  这首诗纯以写景的真切细致取胜,但如果没有作者对秋意的敏锐感受,便不容易准确地捕捉住每个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没有精巧的构思和炼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绝句中如此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景色随天色阴晴而转换的过程,并形成浑成的意境。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写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496-497

jiāngshàngqiū--dàoqián

àncāngjiāngwǎnwèiqíngjǐngfāndòngqiūshēng

lóutóubànfēngchuīduànyuèzàiyúnqiǎnchùmíng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译文: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¹²(hào)事人³,载醪(láo)祛所惑
译文: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
注释:¹时:常常。²赖:依赖,依靠。³好事人:本指喜欢多事的人,这里指勤学好问之人。⁴载醪:带着酒。⁵祛所惑:解除疑惑问题。《汉书·扬雄传》说扬雄“家素贫,耆(嗜)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shāng)¹来为之尽,是谘(zī)²无不塞³
译文: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
注释:¹觞:饮酒。²是谘:凡是所询问的。³无不塞:无不得到满意的答复。塞,充实,充满。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¹
译文:当然,你问攻伐别国的计谋,不肯说。
注释:¹伐国:《汉书·董仲舒传》:“闻昔者鲁公问柳下惠:‘吾欲伐齐,如何?’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渊明用此典故代指国家的政治之事。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仁者用其心¹,何尝失²显默³
译文: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注释:¹用其心:谓谨慎小心,仔细考虑。²失:过失,失误。³显默:显达与寂寞,指出仕与归隐。

yǐnjiǔ ·shí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yúnxìngshìjiǔ jiāpínyóu 
shílàihàoshìrén zàiláosuǒhuò 
shāngláiwéizhījìn shì 
yǒushíkěnyán zàiguó 
rénzhěyòngxīn chángshīxiǎn 
人生只合梁园住,快活煞几个白头父。指他家五辈风流,睡足胭脂坡雨。
人生只合梁园¹住,快活煞(shà)几个白头父。指他家五辈风流,睡足白(yān)(zhī)²雨。
译文:人生能居住在开封古城,真是一大幸事,你看那几位白发老头,谈笑风生,快乐何似。他们中有的人祖上五代都生活在此,过惯了京城的安稳日子。
注释:夷门:战国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东城门,后遂成为开封城的别称。¹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的园囿,位于今开封市东南。²白脂坡:唐代长安地名。
〔幺〕说宣和锦片繁华,辇路看元宵去。马行街直转州桥,相国寺灯楼几处。
〔幺〕说宣和¹锦片繁华,辇(niǎn)²看元宵去。马行街³直转州桥,相国寺灯楼几处。
译文:老头儿们闲话起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城花团锦簇,繁华之至。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人们都涌上御街去观赏灯市。从马行街直转至州桥,处处火树银花,耀如白日;更有几处灯楼格外壮观,坐落在那著名的大相国寺。
注释:¹宣和:宋徽宗年号,即1119年至1125年。²辇路:天子车驾常经之路。此指汴京御街。³马行街: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地名。⁴州桥:又名汴桥、天汉桥,在汴京御街南,正对皇宫。⁵相国寺:原为北齐建国寺,宋太宗朝重建,为汴京著名建筑,其中庭两庑可容万人。

  起句“人生只合梁园住”,是模仿唐人张祜的“人生只合扬州死”(《纵游淮南》)的故作奇语。接着,以“几个白头父”的闲谈和回忆,来支持这一结论。这其实就同唐诗的“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一样,表面上是抚今追昔,实质上却充满了年光飞逝的沧桑之感。

  上片出现了“胭脂坡”的地名,这原是唐代长安城中的一处所在。作者移入“夷门”,正是为了影射出此地在北宋时期作为全国都城的事实。同样,“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曲中强调“他家五辈风流”,这“风流”无疑是属于宋代汴京的全盛时期。换句话说:“白头父”们是在演说和追念前朝,他们虽不是遗民,但父祖辈对于故国的爱国情感却一代代传了下来。这在元代是忌讳的,所以曲中的“快活煞”三字,只是作者使用的障眼法。

  白头父谈话的主题是“说宣和”,而且着眼于其时的“锦片繁华”。作为具有典型性的例证表现,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观灯。北宋汴京的元宵灯市,是天下闻名的,其时张灯结彩,火树银花,金吾不禁,连大内前的御街,也任由百姓和行人来往观赏。“辇路”、“马行街”、“州桥”、“相国寺”……“白头父”们如数家珍,表现出强烈的缅怀和神往。“宣和”是“靖康”前的年号,也就是宋徽宗在禅位做太上皇前的最后几年,下距北宋的灭亡已近在咫尺。老父们对他荒政失国的过失未予责备,却津津乐道他在元宵灯节的与民同乐,并以此作为“人生只合梁园住”的一则论据,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元代汉族百姓的民族情绪。“锦片繁华”在作者的时代已成为历史陈迹,诗人“夷门怀古”的用意与心情,可以想见。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鹦鹉曲·夷门怀古

yīng··mén怀huái--féngzizhèn

rénshēngzhǐliángyuánzhùkuàihuóshābáitóuzhǐjiābèifēngliúshuìyānzhī

yāoshuōxuānjǐnpiànfánhuániǎnkànyuánxiāoxíngjiēzhízhuǎnzhōuqiáoxiāngguódēnglóuchù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批评了缺乏现实体验的模拟文风(如西昆体、江西诗派等),指出了诗歌(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活感受。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头脑中虚构的,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只有像杜甫那样“亲到长安”,对客观的描写对象有了实际的接触和体验,才能激发内心的感受,写出入神的诗句。如果一味去“暗中摸索”,临摹前人的作品,是永远不可能在诗中真实地描绘出现实对象的(“总非真”)。这样,元好问就在杜甫和杜诗的影写者们中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真、假诗人地界限。

lùnshīsānshíshǒu ·shí

yuánhàowèn jīncháo 

yǎnchǔxīnshēngshén ànzhōngsuǒzǒngfěizhēn 
huàlínchūqínchuānjǐng qīndàochángānyǒu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