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有月兮照八荒。银汉无云兮流素光。平分寒暑兮变炎凉。
青天有月兮照八荒。银汉无云兮流素光。平分寒暑兮变炎凉。
几人欢乐兮几悲伤。叹明月之弗改,念人生之靡常。
几人欢乐兮几悲伤。叹明月之弗改,念人生之靡常。
或醉饱于夏屋,或困敝于康庄。一瓢寒士,千乘侯王。
或醉饱于夏屋,或困敝于康庄。一瓢寒士,千乘侯王。
泥涂囚虏,珠翠名倡。或安居于甲第,或流落于他乡。
泥涂囚虏,珠翠名倡。或安居于甲第,或流落于他乡。
百年能几,毕竟亡羊。惟达人之知命,且对月而衔觞。
百年能几,毕竟亡羊。惟达人之知命,且对月而衔觞。

míngyuèyǐn--zhūchéngyǒng

qīngtiānyǒuyuèzhàohuāngyínhànyúnliúguāngpíngfēnhánshǔbiànyánliáng

rénhuānbēishāngtànmíngyuèzhīgǎiniànrénshēngzhīcháng

huòzuìbǎoxiàhuòkùnkāngzhuāngpiáohánshìqiānchénghóuwáng

qiúzhūcuìmíngchànghuòānjiǎhuòliúluòxiāng

bǎiniánnéngjìngwángyángwéirénzhīzhīmìngqiěduìyuèérxiánshāng

朱诚泳

朱诚泳

(1458—1498)安徽凤阳人。明宗室。号宾竹道人。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玄孙。弘治元年袭封秦王。长安有鲁齐书院,久废,诚泳别易地建正学书院,又于其旁建小学,择军士子弟延儒生教授。工诗。著有《经进小鸣集》。卒谥简。 ▶ 6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笑矣乎,笑矣乎。
笑矣乎,笑矣乎。
译文:真可笑呀,真可笑。
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
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
译文:君不见曲如钩吗,古人知此可以封公侯。
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
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
译文:君不见钩如弦吗,古人知此可要死道边。
张仪所以只掉三寸舌,苏秦所以不垦二顷田。
张仪所以只掉三寸舌¹,苏秦所以不垦(kěn)二顷田²
译文:张仪之所以愿鼓三寸不烂之舌,苏秦之所以不愿种洛阳负郭二顷田,皆是此由之故也。
注释:¹“张仪”句:张仪,战国时纵横家,魏国人。游说入秦,首创连横,先后任秦相、魏相。《史记·张仪列传》:张仪通楚,“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观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汉书·蒯通传》:“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颜师古注:“掉,摇也。”²“苏秦”句:苏秦,战国时纵横家,洛阳人。倡六国合纵抗秦。《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二顷田,全唐诗本作一顷田。误。
笑矣乎,笑矣乎。
笑矣乎,笑矣乎。
译文:真可笑呀,真可笑。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zhuó)吾足¹
译文:君不见沧浪老人唱一曲吗,“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注释:¹“沧浪”二句:《楚辞·渔父》:“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
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qiǎn)人读。
译文:可怜的屈大夫,连自己保身都无术,却虚作《离骚》教人读。
笑矣乎,笑矣乎。
笑矣乎,笑矣乎。
译文:真可笑呀,真可笑。
赵有豫让楚屈平,卖身买得千年名。
赵有豫(yù)让楚屈平¹,卖身买得千年名。
译文:赵国有个豫让,楚国有个屈平,卖身却只买得千载虚名。
注释:¹“赵有”句:豫让,春秋战国间人。始事范中行氏而不悦,去而投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为饮器。豫遁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欲刺襄子未果。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变容,又吞炭哑音,一再谋刺襄子,均不果。后被兵包围,请求襄子衣而击之,呼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屈平,即屈原。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齐饿死终无成。
(cháo)由洗耳¹有何益,夷(yí)²饿死终无成。
译文:许由洗耳又有什么用?伯夷和叔齐饿死也至无所成。
注释:¹洗耳: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²夷齐:伯夷、叔齐二人。《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
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
译文:君爱身后之名,我爱眼前之酒。
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
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
译文:饮酒眼前即能享乐,虚名身后又在何处?
男儿穷通当有时,曲腰向君君不知。
男儿穷通当有时,曲腰向君君不知。
译文:男儿穷通当有时,今日之不遇,并非将来也没有时机。如今我曲腰向君,君却不明白这个道理。
猛虎不看几上肉,洪炉不铸囊中锥。
猛虎不看几上肉¹,洪炉²不铸³(náng)中锥(zhuī)
译文:猛虎向来不食案上之死肉,洪炉也不铸囊中锥一类的小玩意儿。
注释:¹“猛虎”句:猛虎,含有苛政之意。看,观察,注意。机上肉,机同几,全唐诗本作几上肉。指案板上的肉。比喻任人宰割者。²洪炉:指天地。《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造化为大冶。”³铸:熔炼金属以成器。⁴囊中锥:比喻有才能而未展露的人。
笑矣乎,笑矣乎。
笑矣乎,笑矣乎:
译文:真可笑呀,真可笑。
宁武子,朱买臣,叩角行歌背负薪。
宁武子,朱买臣¹,叩角²行歌背负薪(xīn)³
译文:宁武子和朱买臣,当年也是叩着牛角唱歌,背着柴薪诵书。
注释:¹朱买臣:汉武帝时人,官至会稽太守。²叩角:指击牛角。³背负薪:《乐府诗集》作皆负薪。
今日逢君君不识,岂得不如佯狂人。
今日逢君君不识,岂得不如佯(yáng)¹人。
译文:这些一时遭困顿的贤土若今日逢君,君却看不出来,岂不令人佯狂而傲世哉!
注释:¹佯狂:《史记·殷本纪》:“箕子惧,乃佯狂为奴。”佯狂即装疯。

  此诗可分为四段。每段都是以“笑矣乎”开头。第一段,诗人化用汉代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来讽刺是非错位、黑自颠倒的丑恶社会现实。接着举了战国时张仪、苏秦的例子来说明“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的现象。张仪和苏秦是战国时有名的纵横家。他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权诈之术,取得了人主的信任。张仪曾作过秦国的丞相,而苏秦却能佩六国相印,成了纵约长。他们都凭着“曲如钩”的本领,成了显赫一时的权贵。如果他抱诚守直,老老实实在家种地的话,说不定他们早就饿死在道边了。李白的这些诗句,借古讽今,旨在揭露当时国君昏聩,才使得象张仪、苏秦那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小人,一个个受宠得势,而象自己守直不阿的人,却只能作阶下囚了。

  由于李白自己将社会看透了,认为不值得为统治者卖命卖力,思想反转为出世。第二段就写出了这种思想的转变。“君不见”四句,借用《楚辞·渔父》的典故,先写那位“避世隐身” 、“欣然自乐”的渔父,后写抱直守忠的屈原。屈原被楚王放逐,行吟泽畔,遇到了隐者渔父。渔父劝他和光同尘,与世推移,而屈原要坚守正义,正道直行,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宁赴湘流,葬身子鱼腹之中,也不愿“以皓皓之自,而蒙世之尘埃。”渔父听完后:“荛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君足’。遂去,不复言。”李白在这里以调侃的口气,表面上是奚落屈原“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其实骨子里是对现实社会的冷嘲热讽。在“曲如钩”的社会里,正直如屈原的人,是没有立足之地的。还不如学沧浪老人,“避世隐身”为好。

  第三段,诗人运用豫让、屈平、巢父、许由、伯夷、叔齐等古人以不同方式求得“身后名”,深入展开议论。屈平自投汨罗,博得“以身殉国”的美名。豫让,春秋时晋国人,为智伯多次行刺赵襄子未遂而自杀,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刺客”。巢父和许由为古代著名隐者,传说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听后,认为有污自己的耳朵,便逃到颖水边洗耳,当时,巢父正牵犊饮于下流,就责怪许由污其犊口,遂牵犊到上游。伯夷、叔齐为殷朝末年孤竹国君之子,武王伐纣之后,不食周粟而饿死,被孔子称为“古之仁人”。但是,诗人认为这些古人都是为“爱身后名”的奴役,不如“我爱眼前酒”。这个中的妙理在于“饮酒眼前乐”是实实在在的,“身后虚名”则不是。“男儿穷通”自有机遇,不必强求,即使求得“身后名”,死后人们弯腰向你礼拜,你也不知道了。这一“虚”一“实”的反差,正是李白的牢骚话。“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诗人正是以这种惊世骇俗的牢骚话博得千古美名。诗人借用猛虎不屑一顾案头肉和洪炉不熔铸囊中小锥进行类比反衬,表现自己不汲汲于“身后名”的傲骨和大志,嘲笑那些贪图靠“身后名”者不过是些心底狭窄之辈!

  最后一段,又以宁武子和朱买臣宕起一笔。宁武子,即宁戚,春秋齐人,有奇才,隐于商旅,齐桓公夜出巡访,他正在喂牛,并击牛角而歌唱,桓公闻而奇之,委以重任。朱买臣,西汉人,家贫,以卖柴为生,好读书,能朗诵《楚辞》,后被汉武帝征用。诗人用这两个古人的事迹,旨在说明穷通有时,应该顺其自然,从而嘲讽那些被“曲如钩”者迷惑了心窍的当权者,即是遇到宁、朱二人,也不会了解他们,他们也只好去佯狂避世了。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著.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328-331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
(zhuó)地哀歌¹兴未阑,归来长铗(jiá)尚须弹²
译文:舞剑砍地唱着悲歌兴致正浓,归来之后手抚长剑需要轻弹。
注释:彭民望:名泽,攸(今须南攸县)人。景泰年间曾中进士,官应天通判,落魄归乡。他是当时著名诗人,尤长于七律。¹斫地哀歌:语出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斫:本义为大锄,引申为砍。²归来句: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左右贱之,他倚柱弹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铗,长剑。
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
秋风布褐¹衣犹短,夜雨江须梦亦寒。
译文:秋风寒气侵身才嫌粗衣太短,江须风雨中作梦梦中觉身寒。
注释:¹布褐:粗布衣服。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译文:树叶飘落而下时光已是岁晚,看惯世态之后更悟知己最难。
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
长安¹旅食淹留地²,惭愧先生苜(mù)(xù)盘。
译文:久留京城我白吃着皇家俸禄,无力挽回先生常吃野菜苦餐。
注释:¹长安:本指古都长安,在今陕西西安。此处代指京城北京。²淹留地:滞留之地。苜蓿盘:盘中装有苜蓿野菜。唐薛令之为东宫侍讲时,因家清贫曾作诗自嘲:“朝日上团团,照在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此以苜蓿指清贫生活。

  这首诗首联借助杜诗句意与冯谖弹铗之典,写彭民望英雄失路、无所依托的悲愤情怀。颔联以秋风、夜雨、短褐、梦寒等构成凄清境界,表达对友人穷困孤寂生活的无限同情。颈联尾联则抒发人情淡薄之慨,同时也流露出自己无力援手的无奈。

  诗的首句如急雨飙风,拔地而起,气势磅礴,化用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起句“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表达彭民望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悲哀,及其胸中万丈勃然不可磨灭之气,睥睨天下的豪兴,一下子提起了全篇。严羽《沧浪诗话·诗法》说:“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诗发端气魄宏大,即能笼罩全诗,使通篇灵活而有生气。对句承出句而来。说彭民望有如此才识,自当回翔公卿,出将入相,现在却失意而归,难遇识家。诗用冯谖典,一是说他有冯谖那样的高才;一是说他目前穷愁潦倒,仍需求助于人,但世无孟尝君那样识才大度的人,使他仍然屈居底层,无人简拔。这样,用一个典,既为彭民望占身份,又写出彭民望的处境,又贯注了自己深深的同情。

  颔联承上句,彭民望失意而归,如今已是秋风萧飒之际,他定然无力裁衣,身着粗布短服,生计艰难;而僻处一隅,落落无偶,在瑟瑟夜雨中,无比凄凉,梦中犹有寒意。这两句对偶极工,把所怀对象放入特定的环境中,把气候之寒冷与人之孤寒融合在一起,又用“犹”、“亦”两个虚字加重语气,使全联融入深沉的情中。而“秋风”、“夜雨”正是诗人们常用以写湖南的掌故,李东阳信手拈来以怀在湖南的彭民望,使诗工中见巧,大中见细,自然而见圆熟。李东阳学唐诗的宏大与宋诗的精巧,这联是他成功地运用。

  颈联在景语中渗人情语,设身处地,从彭民望出发,写他所见所思。诗说,在秋风中,落叶纷飞,他定然由此而生悲,叹年华流逝,回思已往,看尽了世情冷暖,知心朋友,寥寥无几。一句景,一句情,但景中有情,情中见景,语调低沉,是写彭民望,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的喟叹。

  尾联归到自己,说彭民望已失意而归,但自己为了衣食计,仍然淹滞京城,虚糜岁禄,无法与彭民望相对共慰寂寥。诗用“苜蓿盘”典,一是说自己清贫,无法资助他;一是说自己位卑,无法援引他,透出无可奈何的怅惘来。同时,李东阳也是在自叹,自己满腹经纶,未被赏识简拔,也许彭民望的现在正是自己的将来。

  李东阳在所著《麓堂诗话》中说:彭民望与他初交时,对他的诗未深许。及失志归,李东阳写了这首诗寄给他,彭民望读后潸然泪下,为之悲歌数十遍不休,对儿子说:“西涯所造,一至此乎!恨不得尊酒重论文耳!”李东阳作诗话时已居高官、执诗坛牛耳多年,所以在这儿举此事标榜自己在诗歌上的造诣。这首诗最成功的是恰如其分地把彭民望的处境、抱负形诸于诗,自然、诚挚地流露了自己的情感。古人说诗能移情夺志,彭民望之所以读后流泪,是因为在诗中看见了真实的自己,一股知己之感油然而生,在这种情况下,诗的工拙已经是第二位。

参考资料:
1、 侯健 李世凯.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531

péngmínwàng

dōngyáng míngdài 

zhuóāixìngwèilán guīláichángjiáshàngtán 
qiūfēngyóuduǎn jiángmènghán 
xiàshíjīngsuìwǎn rénqíngyuèjìnjiànjiāonán 
chángānshíyānliú cánkuìxiānshēngpán 
清照启:素习义方,粗明诗礼。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蚁不分,灰钉已具。尝药虽存弱弟,应门惟有老兵。既尔苍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僶俛难言,优柔莫诀,呻吟未定,强以同归。
清照启:素习义方,粗明诗礼。近因疾病,欲至膏(gāo)(huāng),牛蚁不近,灰钉已具。尝药虽存弱弟,应门惟有老兵。既尔苍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huáng)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zhé)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僶(mǐn)(miǎn)难言,优柔莫诀,呻吟未定,强以同归。
译文:清照书:我平素学习礼仪规矩,也明白些诗书礼节。近因为生病,无乎是无药可医,症状已经到了牛蚁不近,后事用的棺材的石灰和铁钉都准备好了。虽然尝药有弟弟李迒代劳,看守门户有老仆人。却在仓促之间,造成了轻率的结果。轻信了那厮如笙簧般的说辞,被他如锦绣般的言语所迷惑。弟弟太容易被欺骗了,有个官身的就相信了;自身几乎要死,择婿是何种人怎么知道?费力忍受着病痛,犹豫不决,还没康复就匆忙定下了这门婚事。
注释:内翰:官名,即翰林学士,职责是为皇帝起草诏书。綦崇礼:字处厚(《宋书 綦崇礼传》中为叔厚),政和八年进士,官吏部侍郎、兵部侍郎、翰林学士、宝文阁学士等。启:书信。义方:指礼仪规矩。膏肓(音高荒):古代中医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隔膜之间为肓,认为属药力不能达到之处。病入膏肓指无可救药。牛蚁不近:比喻精神虚弱恍忽。《世说新语·纰漏》:“殷仲堪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谓是牛斗。”灰钉已具:指密封棺材用的泥灰和铁钉都已作了准备。尝药:古礼,尊长用药,幼卑先尝,然后进奉。弱弟:指李清照之弟李迒,李清照晚年寄住在他家。应门:看管门户。苍皇:仓促。造次:轻率。如簧之说:说辞有如笙簧之动听。似锦之言:漂亮如锦绣的言辞。持官文书: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载,王适托人去侯高家提亲,侯高声言其女非官人不嫁。时王适尚未当官,让媒人袖一卷书假作官文书,侯高信以为真,遂将女嫁之。玉镜架:即玉镜台。僶俛:努力,费力。
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局天扣地,敢效谈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
视听才近,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zǎng)(kuài)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bì)之将往,决欲杀之。遂肆(sì)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lè)之拳。局天扣地,敢效谈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
译文:我与这个人(指的是张汝舟)实在难以相处,我怎会在自己的晚年,以清白之身,嫁给一个这么肮脏低劣的市侩之徒。此身已经与这个臭不可闻的人在一起了,只希望早些脱身离去;因为金石收藏我成了怀璧之身,张汝舟已经动了杀人夺宝之心。于是便肆意欺凌我,每天都对我进行殴打,可伶我像刘伶一样的身体,怎能敌挡他如石勒一般的拳头。跼天蹐地,我要效仿谈娘(注:实为踏摇娘)控诉这等恶夫;不能像李赤那样甘心死于像厕所一样臭不可闻的这里。
注释:桑榆:本为日落处的树。后以树上的余光比喻人的晚年。驵侩:市场上的牲畜交易的掮客。怀臭:沾上狐臭气。《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抱璧之将往:《左传·哀公十七年》:“(卫庄公)曰:‘活我,吾与汝璧’己氏曰:‘杀汝,璧其焉往?’遂杀之,而取其璧。”这里指张汝舟有图谋杀人之心。刘伶之肋:《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竹林七贤论》:“伶尝与俗士相牾,其人攘袂而起,欲必筑之,伶和其色曰:‘鸡肋岂足以当尊拳!’其人不觉废然而退。”石勒之拳:《晋书·石勒传》:石勒与李阳小时候经常打架,称帝后石勒对李阳说:“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这里指毒辣的殴击。局天叩地:同“跼天蹐地”。谈娘:李清照笔误,实为踏摇娘,唐代流行剧目。讲述了一个妻子倍受丈夫虐待的故事。
外援难求,自陈何害,岂期末事,乃得上闻。取自宸衷,付之廷尉。被桎梏而置对,同凶丑以陈词。岂惟贾生羞绛灌为伍,何啻老子与韩非同传。但祈脱死,莫望偿金。友凶横者十旬,盖非天降;居囹圄者九日,岂是人为!抵雀捐金,利当安往;将头碎璧,失固可知。实自谬愚,分知狱市。此盖伏遇内翰承旨,搢绅望族,冠盖清流,日下无双,人间第一。奉天克复,本缘陆贽之词;淮蔡底平,实以会昌之诏。哀怜无告,虽未解骖,感戴鸿恩,如真出己。故兹白首,得免丹书。
外援难求,自陈何害,岂期末事,乃得上闻。取自宸衷,付之廷尉。被桎(zhì)(gù)而置对,同凶丑以陈词。岂惟贾生羞绛(jiàng)灌为伍,何啻老子与韩非同传。但祈脱死,莫望偿金。友凶横者十旬,盖非天降;居囹(líng)(yǔ)者九日,岂是人为!抵雀捐金,利当安往;将头碎璧,失固可知。实自谬(miù)愚,近知狱市。此盖伏遇内翰承旨,搢(jìn)(shēn)望族,冠盖清流,日下无双,人间第一。奉天克复,本缘陆贽之词;淮(huái)蔡底平,实以会昌之诏。哀怜无告,虽未解骖(cān),感戴鸿恩,如真出己。故兹白首,得免丹书。
译文:这种家事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在这里我要讲述我受到何等迫害,岂敢期待这点小事,能上达天听。由皇帝授意,让廷尉审判这件事。我带着脚镣手铐与凶恶的张汝舟当堂对质。岂只是贾生羞于同绛灌为伍,不图老子遂与韩非同传。只祈求离开死地,不奢望得到补偿。与张汝舟这样的凶徒在一起一百天,只是天降其祸;我被关了九天,岂是人过的日子!用金子弹击鸟雀,利在何方;用头与玉璧同归于尽,得失怎么知道?就算我愚笨,但也清楚狱市乃是非之地。幸亏遇到内翰綦公承圣上诣意,我得以脱牢狱之灾,綦公出身是世家望族,清流中的领袖人物,在京城那些达官贵人中也只有你为我申冤,也是第一个为我洗脱冤情的人。綦公才华就像唐代的陆贽和李德裕,是专为皇帝起草诏书的肱骨大臣。我的苦衷无法表达,但对綦公的援手大恩是铭记于心的。綦公你让我在晚年得以免去被录为囚籍,脱离牢狱之灾。
注释:宸衷:皇帝的意思。廷尉:执掌刑罚狱事的官员。桎梏(音致固):脚镣和手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手上的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凶丑:指张汝舟。贾生,贾谊。绛、灌,绛侯周勃和灌婴。贾谊既不见容于诸人,诸人亦不将贾谊视作同类。啻,仅,只。脱死:脱离死地。凶横:指张汝舟。十旬:一百天。十日为一旬。囹圄(音零玉):监狱。抵雀捐金:用金子弹击鸟雀。抵,弹击。捐,舍弃。将头碎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面对秦王的胁迫:“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近知狱市:理应清楚狱市乃是非之地。内翰承诣:位居众翰林之首的官员。搢绅:达官显贵。冠盖:达官显贵。日下:指京城。克复:指收复失地。如真出己:《左传·成公三年》:荀莹对曾策划救他的郑国商人“善视之,如实出己。”丹书:以红笔书写的罪犯名册。
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扪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高鹏尺鷃,本异升沉;火鼠冰蚕,难同嗜好。达人共悉,童子皆知。愿赐品题,与加湔洗。誓当布衣蔬食,温故知新。再见江山,依旧一瓶一钵;重归畎亩,更须三沐三薰。忝在葭莩。敢兹尘渎。
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扪(mén)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高鹏尺鷃(yàn),本异升沉;火鼠冰蚕,难同嗜(shì)好。达人共悉,童子皆知。愿赐品题,与加湔(jiān)洗。誓当布衣蔬食,温故知新。再见江山,依旧一瓶一钵;重归畎(quǎn)亩,更须三沐三薰。忝在葭(jiā)(fú)。敢兹尘渎(dú)
译文:在这件事上我李清照怎么敢不自我反省,摸着自己的良心感到羞愧。从操守和理智上这事肯定要沦为后世人的笑柄;还因为这事败坏了我的道德和名声,让我没有脸面去见朝中的士大夫。虽有南山之竹,也写不尽对这件事谈论的言语;只有靠智者来为我辩白,才能止住那些没有根据的诽谤。那些俗夫很难明白高士的想法就像大雁与鷃燕,一个高飞在上,一个在下面滑翔;火鼠与冰蚕,难有相同的嗜好。这种道理连孩童也明白,各位达官贵人早就知道了。愿各位高士赐教,让我好洗刷耻辱。我发誓穿布衣食素菜,记住过去的教训。当我以新面貌再面对各位,依旧还是那个过食一钵饭和喝一瓶水的李清照;重新回归隐士生活,更要沐浴薰香的郑重行事。我有幸是綦公的远亲,说了这么多希望没有冒犯到您。
注释:中朝:朝中。南山之竹:《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智者之言:有识见之人,这里指綦崇礼。高鹏尺鷃:高飞的大鹏与飞不过数尺的斥鷃(见《庄子·逍遥游》)火鼠冰蚕:皆为传说中的异物,一生于火,一生于水,二者物性迥异。品题:指下一结论。湔:洗刷。一瓶一钵:形容生活简单,过清心寡欲生活。三沐三薰:反复沐浴薰得,表示郑重其事。忝在葭莩:忝,谦词。葭莩,指较远的亲戚的关系。尘渎:冒犯、打扰。

  这是一篇李清照写给翰林学士綦崇礼的答谢信,最早见于宋人赵彦卫的《云麓漫钞》第十四卷,赵彦卫给其取名《投内翰綦公崇礼启》。今人常用《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和《投内翰綦公崇礼启》来称之。

  在这封信中,李清照除了略对搭救她的綦崇礼表示感谢,其大部分内容都是在阐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对那个以骗财为目地而“骗婚”的张汝舟的无情揭露。李清照这封极力为自己辨白的信并没有让宋人对李清照产生怜惜和同情,大多数看后都持讥讽的态度。而明清之人大多数称这封信为“伪作”,而不承认李清照改嫁,要为李清照改嫁说“辨诬”。今人多以这封信作为李清照改嫁的物证,把这封信当作研究李清照的重要资料。

  结构布局是体现作家匠心和艺术构思的重要方面。李清照往往根据内容和体裁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结构方法,故其散文以灵活变化见长。观其现存作品。或取纵向结构法,或用横向结构法,亦有纵向、横向结合,明线、暗线交错之篇,可谓多姿多态,富于变化。

  李清照在其散文中爱用典、善用典、精于典,下面是她在《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的用典特点:

  其一,用典频率高。《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全文四十五句(分句不计),典实近五十。

  其二,用典精博明当。易安散文典实密集,却无堆砌感和艰涩感,这主要与作者的精于选择、巧于组织、善于表述有关。如刘伶和石勒的典故结合的天一无缝,好一句“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既说明张汝舟的凶残,自己面对凶残而无惧哉。

  其三,用典妥贴自然,了无斧痕。如其用谈娘(实踏摇娘)正是一个被丈夫虐待的妇女,与她自己遭遇何其相似。

  在结构布局上灵活变化,跌宕我姿,这是易安散文的特征,而用典则是李清照对散文驾驭能力的体现。

参考资料:
1、 杨庆存.易安散文的多维审视[J].文学评论:1994(1).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几行归塞(sài)尽,念尔独何之¹
译文:几阵齐飞的旅伴,全部回到了塞上,只有你这孤雁,不知独自飞向何方。
注释:¹之:往。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暮雨相呼失¹,寒塘欲下迟。
译文: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唤丢失的伙伴,你想栖息,却又迟疑畏惧不下寒塘。
注释:¹失:失群。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zhǔ)¹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译文:渚上雨暗,你孤独地穿越过了云层,只有关山的冷月,伴随你孤苦凄凉。
注释:¹渚:水中的小洲。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未必逢矰(zēng)(zhuó)¹,孤飞自可疑。
译文:虽然你未必会遭暗算,把生命葬丧,只是失群孤飞,毕竟叫人疑惧恐慌。
注释:¹缯缴:指矰缴。猎取飞鸟的工具。缴,即在短箭上的丝绳。

  一联写同伴归尽,只有大雁独自飞翔,写“离群”切题。二联写孤雁神态,先写失群原因,再写失群后的仓皇。三联写失群的苦楚。尽管振羽奋飞,仍然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四联写疑虑受箭丧生,表达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徐培均认为,这首诗“字字珠玑,没有一处是闲笔;而且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可称五律诗中的上品。”

  这是一只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题名《孤雁》,全篇皆实赋孤雁,“诗眼”就是一个“孤”字。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

  为了突出孤雁,首先要写出“离群”这个背景。所以诗人一开头便说:“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作者本是江南人,一生中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带作客,多天涯羁旅之思。此刻想是站在驿楼上,极目远望:只见天穹之下,几行鸿雁,展翅飞行,向北而去。渐渐地,群雁不见了,只留下一只孤雁,在低空盘旋。我们从“归塞”二字,可以看出雁群是在向北,且又是在春天;因为只有在春分以后,鸿雁才飞回塞外。这两句中,尤应注意一个“行”字,一个“独”字。有了“行”与“独”作对比,孤雁就突现出来了。“念尔”二字,隐蕴诗人同情之心。古人作诗,往往托物寓志,讲究寄兴深微。“念尔”句写得很妙,笔未到而气已吞,隐隐地让一个“孤”字映照通体,统摄全局。“独何之”,则可见出诗人这时正羁留客地,借孤雁以写离愁。

  颔联“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是全篇的警策。第三句是说失群的原因,第四句是说失群之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出孤雁的神情状态。时间是在晚上,地点是在寒塘。暮雨苍茫,一只孤雁在空中嘹嘹呖呖,呼寻伙伴。那声音是够凄厉的了。它经不住风雨的侵凌,再要前进,已感无力,面前恰有一个芦叶萧萧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却又影单心怯,几度盘旋。那种欲下未下的举动,迟疑畏惧的心理,写得细腻入微。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孤凄的情感熔铸在孤雁身上了,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读来如此逼真动人。诚如近人俞陛云所说:“如庄周之以身化蝶,故入情入理,犹咏鸳鸯之‘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替鸳鸯着想,皆妙入毫颠也。”(《诗境浅说》)颈联“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是承颔联而来,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渚云低”是说乌云逼近洲渚,对孤雁来说,便构成了一个压抑的、恐怖的氛围,孤雁就在那样惨澹的昏暗中飞行。这是多么令人担忧呵!这时作者是在注视并期望着孤雁穿过乌云,脱离险境。“关月”,指关塞上的月亮,这一句写想象中孤雁的行程,虽非目力所及,然而“望尽似犹见”,倾注了对孤雁自始至终的关心。这两句中特别要注意一个 “低”字,一个“冷”字。月冷云低,衬托着形单影只,就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而这都是紧紧地扣着一个“孤”字。唯其孤,才感到云低的可怕;唯其只有冷月相随,才显得孤单凄凉。

  诗篇的最后两句,写了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是说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从语气上看,象是安慰之词──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实际上却是更加耽心了。因为前面所写的怕下寒塘、惊呼失侣,都是惊魂未定的表现,直到此处才点明惊魂未定的原因。一句话,是写孤雁心有余悸,怕逢矰缴。诗直到最后一句“孤飞自可疑”,才正面拈出“孤”字,“诗眼”至此显豁通明。诗人飘泊异乡,世路峻险,此诗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清人刘熙载说:“五言无闲字易,有余味难。”(《艺概·诗概》)崔涂这首《孤雁》,字字珠玑,没有一处是闲笔;而且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可称五言律诗中的上品。

yànèrshǒu··èr--cuī

xíngguīsāijǐnniàněrzhī

xiāngshīhántángxiàchí

zhǔyúnànguānyuèlěngxiāngsuí

wèiféngzēngjiǎofēi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
轩辕休制律¹,虞舜罢弹琴²
译文:且将轩辕黄帝制出的律管收起来,虞舜弹过的五弦琴也撤下去吧!
注释:风疾:即风痹病。¹“轩辕”句:轩辕即黄帝,相传黄帝曾制律以调八方之风。《汉书·律历志》载:“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制十二筒以听风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²“虞舜”句:《礼记·乐记》载,虞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¹
译文:我身患风疾已不能再弹奏,还错将雄管当作雌管吹,听到变了调的琴声我半死的心已伤透。
注释:¹半死心:典出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折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这里诗人是以半死桐犹能制琴发音来形容自己临终写作此诗的心情。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
圣贤¹名古邈,羁旅病年侵。
译文:古代圣贤的名声何其邈远,羁旅他乡病情一年比一年加重。
注释:¹圣贤:指轩辕、虞舜。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舟泊常依¹²,湖平早³见参
译文:去往汉阳的船每晚都停泊在东方,湖面平阔很早就能见到报晓的参星。
注释:¹依:瞻依,仰望。²震:卦名,代表东方。³早:一作“半”。⁴参:星宿名,即猎户星座,为二十八宿之一,是冬夜最亮的星座。
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
如闻马融¹笛,若倚仲宣²襟。
译文:我苦忆京华如同马融闻笛,迎风凭眺若开王粲之襟。
注释:¹马融:字季长,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才高学博,曾著《长笛赋》,其序云:“有洛客舍逆旅吹笛……融去京师逾年,暂闻其悲。”²仲宣: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其名篇《登楼赋》中有“人情同于怀土兮”、“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之句。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¹
译文:遥望寒空,悲叹故乡不见;群云惨淡,生岁暮层阴。
注释:¹岁阴:岁晚,秋冬为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
水乡霾白屋¹,枫岸叠²青岑³
译文:从迷茫的雾气中露出水乡的茅屋,红叶枫林的岸后便是重叠的青山。
注释:¹屋:一作“蜃”。²叠:一作“垒”。³青岑:青山。
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
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¹
译文:冬天里炎方的瘴气仍然郁积不消,蒙蒙细雨又总是下个不停。
注释:¹滞淫:细雨连绵。
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
鼓迎非祭鬼¹,弹落似鸮禽²
译文:咚咚的鼓声,报道迎神歌舞刚开场;弓响弹落,似乎打下了土著爱烤着吃的猫头鹰。
注释:¹非祭鬼:指当地的淫祀之风。非,一作“方”。²鸮禽:即猫头麼。贾谊曾在长沙见猫头鹰,感到不祥,遂作《鵩鸟赋》。这里诗人是因见土人捕获鸮鸟而兴不祥之预感。
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
兴尽才无闷,愁来遽¹不禁。
译文:尽兴观赏刚刚忘了烦闷,谁知忽然又愁苦难禁。
注释:¹遽:急,快。
生涯相汨没,时物自萧森。
生涯相汨没¹,时物自²萧森。
译文:只因想到一生就这样被埋没,眼下的景物又是这样的萧条。
注释:¹汨没:沉沦。²自:一作“正”。
疑惑尊中弩,淹留冠上簪。
疑惑尊中弩¹,淹留冠上簪²
译文:杯弓蛇影,疑畏多端因而得病;朝簪不缺,淹留各地却难归京。
注释:¹尊中弩:弩影。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诣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於杯,形如虵。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攻治万端,不为愈。后郴因事过至宣家,闚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虵入腹中。’郴还听事,思维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於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虵,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它怪。’宣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后以“尊中弩”谓因疑虑而引起恐惧和疾病。²冠上簪:即朝簪,指代自己的官职。
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
牵裾惊魏帝¹,投阁为刘歆²
译文:我曾为救房公廷诤忤旨,有如牵裾倞魏帝的辛毗;又像是受刘歆之子狱辞连累而投阁的扬子云。
注释:¹“牵裾”句:用辛毗谏曹丕的典故。辛毗,字佐治,颍川人,是三国时一位有胆识的谋士。初事袁绍父子,后归曹操,很受器重。辛毗为人刚正,能犯颜直谏。²“投阁”句:用扬雄事。《汉书·扬雄传》载:扬雄,字子云,博学多オ,曾教弟子刘棻作奇字。王莽时,刘棻因献符命得罪,雄受牵连。当使者来收捕时,扬雄从天禄阁上“自投下,几死。”刘歆,为刘棻之父,扬雄投阁,乃为刘棻,大概杜甫此处是为了趁韵,而在诗中将刘棻改为刘歆。
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
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¹
译文:我这么奔走窜逐终将何往?微才谬承诸公所钦真令我感谢不尽。
注释:¹所钦:所钦敬的人,这里是反语,指朝贵。
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
吾安藜不糁¹,汝贵玉为琛²
译文:我倒安于喝不加糁子的野菜羹,你们诸位真说得上是“其人如玉,为国之琛”。
注释:¹糁:以米和羹。²琛:宝玉。
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乌几重重缚,鹑衣¹寸寸针。
译文:我那个随身携带的破乌皮几缝了又缝,百结鹑衣更是补丁摞补丁。
注释:¹鹑衣:形容衣服的破烂不堪。鹑是小鸟之名,其尾短秃。
哀伤同庾信,述作异陈琳。
哀伤同庾信¹,述作异陈琳²
译文:我的哀伤同庾信一样的深沉,不草书檄却有异于陈琳。
注释:¹庾信:字子山,初仕南朝,后奉使西魏,被留不放,被迫身仕北朝,官至骠骑大将军。信虽位高,常怀南朝,曾作《哀江南赋》,中云:“天意人事,可为凄怆伤心者矣。”²陈琳:字孔璋,建安七子之一。初为何进主簿,后归袁绍,当时为袁绍作讨曹操檄文,曹操读后,风疾豁然而愈。
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
十暑岷山¹葛,三霜楚户砧²
译文:十个暑天穿的都是岷山产的葛衣,霜期三度听厌了楚户的砧声。
注释:¹岷山:代指蜀地。²砧:捣衣石。
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
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
译文:我曾作郎官叨陪锦帐,如今已有许久没摇晃着白头自长吟。
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沈。
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沉¹
译文:反朴还真的时代难以遇到,若能作到忘机便易“陆沉于俗”。
注释:¹陆沉:典出《庄子·则阳》:“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
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
应过数粒食¹,得近四知金²
译文:只因为不能没有超过鹪鹩数粒的粮食,于是就强颜接受诸公清白得来的赠金。
注释:¹数粒食:极言困窘之情,典出张华《鹪鹩赋》:“巢林不过枝,每食不过数粒。”²四知金:乃是申明自己没有接受过非分之财。《后汉书·杨震传》载昌邑令王密夜怀十斤金遗杨震,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遂不受。
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
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
译文:回不了家,最好让萋萋春草将思归的愁恨封闭起来;可是来到湖南,又“多忧污桃源”,寻不到栖遁之地。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¹
译文:这就只得像转蓬般四处飘零,沿途还须服药行散,却没法减轻沉重的病情。
注释:¹涔涔:烦闷的意思,是说吃药无效。
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瘗夭追潘岳¹,持危²觅邓林³
译文:跟在潘岳的后面掩埋了早殇的幼女;真想到邓林中去寻找夸父扔掉的那根手杖,扶持我越过世途的艰险。
注释:¹“瘗夭”句:是悲痛自己的小女在旅途中夭亡。西晋诗人潘岳,在往长安途中,小女儿生数月夭亡。其《西征赋》云:“夭赤子于新安,坎路侧而瘗之。”瘗,埋葬。²持危:即行走不便。³邓林:用夸父逐日之典。《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
译文:可笑我邯郸学步拙于随俗,最感激诸公对我的知遇之恩。
却假苏张舌,高夸周宋镡。
却假苏张舌¹,高夸周宋镡²
译文:你们借来苏秦、张仪三寸不朽之舌,过高地夸奖我是天子剑上的周宋之镡。
注释:¹苏张舌:指苏秦、张仪的辩才。苏秦、张仪都是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二人均辩才无碍,这里借指湖南亲友。²周宋镡:本指天子之剑,这里指湖南亲友对自己的称许。镡,剑鼻。《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铗。”
纳流迷浩汗,峻址得嵚崟。
纳流迷浩汗¹,峻址得嵚崟²
译文:纳入众流的三江五湖浩汗无涯,高地之上更耸立着高高的山峰。
注释:¹浩汗:水大貌。²嵚崟:山高貌。
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
城府开清旭,松筠¹起碧浔。
译文:城府的大门冲着朝阳敞开,苍松翠竹掩映着清清的流水。
注释:¹筠:一作“篁”。
披颜争倩倩,逸足竞骎骎。
披颜争倩倩¹,逸足²竞骎骎³
译文:人们都带着倩倩的笑脸,骑着骎骎的快马来投奔诸公。
注释:¹倩倩:形容笑容。²逸足:即良马,是美称幕府诸公才华出众。³骎骎:奔驰貌。
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朗鉴¹存愚直²,皇天实照临。
译文:你们都具有慧眼能赏识像我这样既愚且直的人,惟愿皇天后地能照临我感激诸公的赤诚。
注释:¹朗鉴:明亮的镜子,喻湖南亲友的见识高超。²愚直:是作者自称。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
公孙¹仍恃险,侯景²未生擒。
译文:蜀将割据,仿佛公孙述仍在恃险;杨子琳受赂而还,当今的侯景所以就未被生擒。
注释:¹公孙:指公孙述。东汉初,公孙述据蜀自称白帝,因蜀中地形险要,故曰“恃险”。这里指那些割据不臣的藩镇势力。²侯景:南朝梁叛将,曾破建康,围梁武帝萧衍于台城,使之饿死,并自立为汉王,到处烧杀掳掠,后兵败被杀。这里指当时作乱的军阀。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¹深。
译文:洛阳久无信来,长安还未解除战争的威胁。
注释:¹北斗:指朝廷所在地长安。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畏人千里井¹,问俗九州箴²
译文:客居使人畏惧,入乡问禁随俗,到处可忧。
注释:¹千里井:《代刘勋妻王氏见出为诗》:“人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丁晏注:“乃为常饮此井,虽舍而去之千里,知不复饮矣,然犹以尝饮乎此而不忍唾也。”后因以比喻念旧不忘。问俗:见《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²九州箴:见《汉书·扬雄传》:“(雄以为)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注引晋灼曰:“九州之箴也。”古代中国有九州,问俗而至于九州,可见漂泊异地之频繁与艰辛。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译文:战火兵乱依旧,南北伤乱,作战军声至今不断。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
葛洪尸定解¹,许靖²力还³任。
译文:像许靖的远去交州,这已非我的体力所能胜任;自知定如葛洪的尸解,将死途中。
注释:¹“葛洪”句:以“尸定解”喻自己绝无生理。葛洪,自号抱朴子,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曾在罗浮山炼丹,积年而卒。其亡时,颜色如平生,体亦软弱,举尸入棺,其轻如空衣,时威以为尸解得仙。²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三国志·蜀志·许靖传》:“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许靖)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其纪纲同类,仁恕恻怛,皆有效事。”³还:一作“难”。
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家事丹砂诀¹,无成涕作霖。
译文:若论家事,空有丹砂诀而炼不成金,思想起来,不觉泪如雨下。
注释:¹丹砂诀:指成仙之方。

  《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仇兆熬定为杜甫的绝笔诗。这首诗是杜甫对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总结,也可说是自挽诗。诗云:“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开头八句,句句切风,发端奇绝,运用在洞庭湖汨罗江口而他处没有的黄帝、虞舜二妃的神话故事,以切成诗之地。

  “轩辕休制律”,典出自《汉书·律历志》:“黄帝使泠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之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

  “虞舜罢弹琴”。典出《史记·乐书》:“昔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集解》引王肃说:“南风,养育民之诗也。”其辞曰:“可能解吾民之愠兮。”

  古来,在汨罗江畔有神鼎山,山上有轩辕台,据清康熙《神居莲池谱》载:“神鼎山,以黄帝铸鼎,故名”。明清时期的《湘阴县志》《岳州府志》《洞庭湖志》,也有这样的记载:“轩辕皇帝南巡,张乐洞庭之野,朝登磊石岭(在汨罗江入洞庭湖处),暮上凤凰台(位于汨罗江口)”。又据明代的《名胜志》记载:“黄陵山(邻近汨罗江口),有二妃墓在其上,历古传记发此。是舜南巡,旧迹实在湖湘之间。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记载了诗人的行迹,是坐船北归的。船行在湖面。“依震”的“震”字,按照《易经》解释“东方也”。所提到的“湖”字,当然是指洞庭湖。汨罗江的位置正在洞庭湖的东南方。即汨罗江下游,因湖平而常于早晨望见参星。

  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杜甫《疾风舟中》诗,是在北返途中,重临湘水、洞庭湖、汨罗江交汇之处,到了磊石岭、凤凰台、黄陵山、二妃暮等处之后,因想到了黄帝、虞舜的“至治”之德,有感而作,不仅是诗人自己吊古伤今之情的自然流露,更是汨罗江一带风土人情,行船的地理位置的真实记述。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水乡霾白屋,枫岸叠清岑。郁郁冬炎瘅,蒙蒙雨滞淫”。

  诗人进一步点明舟行湖湘泽国及在船中所见。船是靠近湖岸而行,岸畔青山枫林叠叠,历历在目,进令已是(大历五年)冬季岁未而且是汨罗江一带湘阴、平江山区的敢候特征。

  “春草封归根,源花费独寻。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却假苏寿舌,高夸周宋镡”。

  杜甫本是满情信心地北归,但终因经不起寒风的吹指,家贫的困境,旧病的复发,逼得他不得不改变主意,中止北进。“转蓬”“行药”,这便是杜埔有感于归计不成,远行不复,羁旅病侵,幼女又已夭亡于路侧(人衡州诗中曾提到此女尚在儇乳,有“犹乳女在房”之句),自己的病情已十分沉重而伤心悲恨的流露。但他却并未忘情于国家所遭之灾难,而借用陶渊明“源费独寻”一词,寄幻念于唐王朝的中兴,给贞观之治以理想化,幻想唐太宗解民于水火之中。从而,异地相投知音,凭着“却假苏秦舌,高夸周宋镡”的三寸不烂之舌,觅邓林,寻找山区来养息,以寄病躯。

  “转蓬”的主要原因是“行药病涔涔”,“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感激在知音”。此时此际,诗人的病已具有暴发性,满头大汗,知将不起。当时洞庭湖一带甚为荒凉,无处可以求医,湖面风大,于病体不利。而家境呢?已穷得一家老小穿的是“寸寸针”的鹑衣,一张桌子破烂得要绳子捆了又捆。因此,只得投奔、拜访他的远亲昌江县令和知音。大历四年春,诗人离开岳阳至潭州、郴州等地时是由白马潭(今湘阴境内)裴隐宅出发的,曾写有《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一诗,“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写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谢宣城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他文章清丽,善长五言诗,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杜甫在此处,把裴使君比为谢眺,甚为赞誉。“诗接”一语杜甫对裴使君诗歌的唱对。裴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冈以。此时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说,也是十分高兴的。当看到饥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给以温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杜甫在岳阳时行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故有“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的诗唏。裴使君在昌江也有草堂。李白诗中几处提到,并曾专程登鸭拦驿到白马矶(在今湘阴县境内)去访问过裴隐(名隐行九,在白马矶有居所,还在昌江有草堂)。贾至谪贬岳州时,与之亦有交往,依其《赠裴九待卸昌江草堂弹琴》诗所写的情况看,他是到过昌江草亲自听过裴隐弹琴的。李白、贾至、裴隐与杜甫都是诗人友好和知音。又据明清诸朝《平江县志》及该县的徐、刘、白、陈、李诸姓族谱记载:“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七五年)发生安史之乱后,被黜的检校工部尚书兼理兵部侍郎,事荣银青光禄大夫的徐安贞与侍郎刘光谦、白琪、陈希烈、陆善经、李安甫等六个臣相,携眷属避乱,潜迹南游,至豫章黄龙寺,经超慧禅师介绍指点,谈及平江山清水秀,风光艳丽,景物宜人,遂先后流寓来平,一齐隐居平江。徐居下台,在县北五十华里的三墩建回台寺;刘居上台,在县北九十华里的幕阜山麓长庆建长庆寺;白居聚台,在县南六十里的白水,建白水寺;陈居就台,在县东的长寿岭,建惠果寺;陆在县西六十华里的芭蕉村,建芭蕉寺;李虑坐其兄林甫,累改姓孟安甫居下西乡,建九峰寺。死后在这六个地方,均有墓葬和塔牌。这就是唐六相隐平江,四乡建六寺的历史事迹。杜甫与六相,皆为同僚,曾同朝在京工合,此际病情恶化,遂转往昌江投裴隐和他的远亲昌江县令以及这
  些知音同僚好友。“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正是这种心情和原因。

  “纳流迷浩汗,峻址得钦山。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

  “纳流”容纳细流,“浩汗”,水深广貌;“峻址”地势高。这就进一步指出了杜甫乘船进入了东洞庭湖的一条支流。杜甫进入的哪一条支流呢?诗中“峻址”一句,说明支流沿岸的绵绵的高山峻岭,有一个风景清旭的城市和官署之地。这个“城府”有着“松筠起碧浔”的秀丽景色。东洞庭湖,没有连绵的高山峻岭,湘江是主流不是支流。因此,杜甫舟泊的城府不可是湘阴县城。巴陵在洞庭湖之北,也不是山区,更没有支流。东洞庭湖有支流可纳的只有昌江(平江)。故杜甫是在大历五年暮秋溯汨罗江而上,于岁暮到达昌江城府附近的,当时昌江县城是在中县坪。位于汨罗江的中上游地段。北有幕阜山,主峰海拔一千五百多米,与江西黄龙山相连,山顶有晋代葛洪炼丹修身尸解得仙之,“葛洪仙坛”遗址。东南部有连云山,主峰海拔一千六百米。从东洞庭湖转入汨罗江,直驶昌江,山峦起伏,丘陵连绵,峰涧密布,溪流纵横,风景秀丽;杜甫来到这个“城府开清旭”的世外桃源养息,在这里呆了下来。但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自知病将不起,生命难延。伤垂死而事无所成,只能以涕泪作霖雨罢了。

  最后,“披颜争倩倩,逸足况骎骎。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公孙仍恃险,候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谷九洲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家事丹砂决,无成涕作霖”等句;其中“许靖”,“家事”等词语,就是说:不能像许靖那样安顿好家属,一身莫保,家人难安,不能不用悲伤表达胸中的无可奈何的痛苦与垂危的生命仍然和国家的不幸,人民灾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还在警醒人民:“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公孙仍恃险,候景未生擒。”“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来表达诗人忧国忧民,一心系念的是国计民生的真挚情怀。奉呈湖南亲友的目的在于诗代讣托孤托葬。此诗之后,即葬于离县城不远的小田天井湖。所生长子宗文早逝,次子宗武,年仅十七岁,尚未婚配成家。因家境贫穷,又处于战乱时期,只得留在平江,成家立业,世代繁衍,至今杜家洞一带,裔孙犹有谱谍,可资参考。

  宋王朝得臣(麈史)谓:“予熙宁初调官(熙宁元年,系公元一零六八年)泊报恩寺,同院阳翟徐秀才,出其父屯田忘名所为诗,见其清苦平淡,有古人风致不能传抄。”其过工部坟一诗云:“水与汨罗接,天心深在存。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