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难尽此身悲,眼入春风祗涕洟。
花发鸟啼皆有思,忍寻棠棣鶺鴒诗。
百年难尽此身悲,眼入春风祗涕洟。
花发鸟啼皆有思,忍寻棠棣鶺鴒诗。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17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云带雨,浪迎风,钓翁回棹碧湾中。春酒香熟鲈鱼美,谁同醉?缆却扁舟篷底睡。
云带雨,浪迎风,钓翁(wēng)回棹(zhào)¹碧湾中²。春酒香熟³(lú)美,谁同醉?缆却(piān)舟篷底睡。
注释:¹回棹:回船。²碧湾中:长满水草的水湾处。³春酒香熟:春酒已酿成,香气扑鼻。⁴鲈鱼:鱼名。体长侧扁,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味美。⁵缆却:以绳系住船。⁶篷底:船篷下。

  这首词写南方渔翁的自在生涯。

  开头三句写尽渔翁或出没于风雨之中,或回棹在碧湾之处的劳动情景;后三句写他自足自乐的旷达生活。也可以说词人身临其境,也陶醉融化在这个环境里了。

nánxiāngzi··yúndài--xún

yúndàilàngyíngfēngdiàowēnghuízhàowānzhōngchūnjiǔxiāngshúměishuítóngzuìlǎnquèbiǎnzhōupéngshuì

阆苑年华永,嬉游别是情。人间三度见河清。一番碧桃成。
(làng)¹年华²永,嬉游³别是情。人间三度见河清。一番碧桃成。
译文:阆苑的时光仿似永恒,在这里游玩却别有一番情趣。人间三千年见到黄河三次清澈,西王母的仙桃才成熟一次。
注释:¹阆苑:传说中神仙的居所。²年华:时光。³嬉游:游玩。⁴碧桃:即神话中的蟠桃,三千年一结果,为西王母所有。
金母忍将轻摘。留宴鳌峰真客。红狵闲卧吠斜阳。方朔敢偷尝。
金母忍将轻摘。留宴鳌(áo)峰真客¹。红狵(máng)²闲卧吠斜阳。方朔³敢偷尝。
译文:西王母不忍将仙桃轻易地摘下,留着宴请龟山之峰的神仙食用。仙家之犬安闲趴伏着,面对斜阳高叫不停。岁星东方朔敢把仙桃偷尝。
注释:¹真客:仙客。²狵:多毛的狗。相传为仙家之犬。³方朔:即东方朔。

shānduànyún··lángyuànniánhuáyǒng--liǔyǒng

lángyuànniánhuáyǒngyóubiéshìqíngrénjiānsānjiànqīngfāntáochéng

jīnrěnjiāngqīngzhāiliúyànáofēngzhēnhóngmángxiánfèixiéyángfāngshuògǎntōucháng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石镜山¹前送落晖(huī)²,春残回首倍依依³
译文:遥想当年,石镜山前,眼观落日;今日春尽之时,回首往事,不免勾起对故乡的思念。
注释:¹石镜山:在成都城内,上有蜀王妃的墓,墓边竖一石镜,故名。²落晖:太阳落山时的余光。³依依:不忍离别的样子。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时平¹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译文:世道太平,壮士也就只能无功而老;归家的路依然漫长,乡国遥倍,征人又怎能轻易返乡,想归家只有在梦中了。
注释:¹时平:本意为时代升平,此处是反语,有讥讽朝廷之意,因为当时没有战争是南宋朝廷苟安求和的结果,并非真的太平。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mù)(xu)¹苗侵官道²³,芜(wú)(jīng)花入麦畦稀。
译文:暮春时节苜蓿盛长,把往日开阔的官道也遮得颇为严实;芜菁花在田陇中开放,显得麦苗也有点稀稀疏疏。
注释:¹苜蓿:草名,又名金花菜,为马饲料的一种。²官道:大马路。³合:指草丛地里蔓延到路上分不开路和田地。⁴芜菁:又名蔓菁,俗称大头菜,开黄花。⁵麦畦:麦田。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倦游自笑摧颓(tuí)¹甚,谁记飞鹰醉打围²
译文:对游走各地做官的生涯已经产生厌倦之情,神情黯然消极颓废到如此程度,连自己也感到可笑;这种情况下,又有谁能记得当年那个英姿焕发携飞鹰乘醉打猎时的充满豪气的陆游形象?
注释:¹摧颓:因受挫折而颓唐。²打围:即围猎。此句是怀念自己在汉中时的那段豪迈放纵的生活。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首句所写,是诗人对往日情事的回亿。遥送落晖,当日就不免年近迟暮、修名不立之慨;此刻回首往事,更添时光流逝、年华老去之感。句法圆融而劲健。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颔联承上“春残”、“回首”,抒写报国无门之叹和思念家乡之情。作者从军南郑,本图从西北出兵,恢复宋室河山,但不到一年即调回成都,从跃马横戈的壮士变为驴背行吟的诗人。此时忽忽又已四年,功业无成,年已垂暮,因此有“壮士无功老”的感慨。宋金之间自从公元1164年隆兴和议以来,不再有大的战事,所谓“时平”,正是宋室用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得来的苟安局面,其中包含着对南宋当权者不思振作的不满。既然无功空老,则不必远客万里,思乡之情也就倍加殷切,故说“乡远征人有梦归”。“无功”与“有梦”相对,情味凄然。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颈联富开写景,紧初“春残”,写望中田间景象。暮春时节,正是苜蓿长得最盛的时候,故有“苗侵官道合”的景象。芜菁一称蔓菁,开黄花,实能食。司空图《独望》诗有“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之句,该诗“芜菁花入麦畦稀”化用司空诗意。两句所描绘的这幅暮春图景,一方面透出恬静和平的意致,另一方面又暗含某种寂寥的意绪。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尾联总收,归到“倦游”与“摧颓”。末句拈出昔日“飞鹰醉打围”的气概,似乎一扬;而冠以“谁记”,重重一抑。顿觉感慨横溢,满怀怆然。昔年的雄豪气概不过更增此时的摧颓意绪罢了。

  “春残”,在该诗里是触景增慨的契机;既是自然景象,又兼有人生的象征意味。通过对春残景物的描写,诗人把情、景、事,昔和今,自然与人事和谐地结合起来。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第63-64页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稻云¹不雨不多黄²,荞(qiáo)麦空花早着霜³
译文: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注释:¹稻云:指大面积的稻子如云一般。²黄:成熟。³“荞麦”句:荞麦因为过早经受霜冻而只开花不结实。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已分(fèn)¹忍饥度残岁²,更堪³岁里闰添长。
译文: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注释:¹已分:已经料定。²残岁:岁终,年终。³更堪:更哪堪,更不堪。⁴闰:指农历闰月,使一年又多了一个月。

  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诗首句言稻谷因旱灾欠收,次句言荞麦因霜冻绝收,勤苦一年,连遭灾害侵袭,心境凄惨可想而知。三句是一个顿宕,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长年的饥荒,四句又是一个转折,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极致。

  这首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步步推进,揭示农民的苦难,作者悲悯同情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字字血,声声泪,扣动读者的心弦。

mǐnnóng

yángwàn sòngdài 

dàoyúnduōhuáng qiáomàikōnghuāzǎozháoshuāng 
fènrěncánsuì gèngkānsuìrùntiāncháng 
猛虎伏尺草,虽藏难蔽身。
猛虎¹伏尺草,虽藏难蔽(bì)身。
译文:猛虎隐伏在尺把长的草丛,藏腿难蔽身。
注释:¹猛虎:喻张十四。
有如张公子,肮脏在风尘。
有如张公子¹,肮脏²在风尘。
译文:有如咱张公子,飞扬跋扈在风尘。
注释:¹张公子:即汉成帝刘骜。这里借指张十四。²肮脏:亦作抗脏,即高亢正直。
岂无横腰剑,屈彼淮阴人。
岂无横腰剑,屈彼淮(huái)阴人¹
译文:难道你没有横腰而系的宝剑?只是韩信当初在淮阴的时候也受尽委屈。
注释:¹屈彼淮阴人:汉淮阴侯韩信失意落泊时,曾忍受淮阴恶少的胯下之辱,而终于功成名就。这里以忍辱全志的韩信比拟张十四。
击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滨。
击筑¹向北燕,燕歌易尘滨(bīn)
译文:你现在要击筑去向北燕,在易水滨高唱燕歌。
注释:¹击筑:这里用燕市击筑来点明诗人与张十四的深厚友谊。筑:古代弦乐器,像琴,有十三根弦,用竹尺敲打。
归来泰山上,当与尔为邻。
归来泰山上,当与尔为邻。
译文:等你归来,我们相聚泰山上,我们一起隐居,当个好邻居。

  诗中并没有对尧祠一蒂景物描写,而是引用典故,借以抒发感慨,排道悒愤。继而诗人张开想象的羽翼,驰聘于人间天上,古往今来,任感情的波澜起伏变幻组合。怀着美好的愿望入京,又经受幻想的破灭的失望而引起愤慨。人生无常,诗人感想万千,宣泄于诗中。表现了诗人豁达奔放的襟怀、崇高的情操和不懈的追求,也表达诗人对当时朝廷感到失望而归隐山林之意。

  首两句:意思是猛虎伏浅草始终难以遮掩猛虎的身体,猛虎喻友人。

  第三、四句:“肮脏”二字表明张公子正直不阿的态度,“风尘”明指社会,暗指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奸佞得志,贤才受辱的黑暗政治。“肮脏”与“风尘”形成鲜明的对比,直言道出张十四因秉性刚直不阿,难以避免被人排挤、迫害的遭遇。暗喻是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使诗人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而感到惆怅、苦闷以及愤懑。

  第五、六句:“岂无横腰剑,屈彼淮阴人”是用了淮阴侯韩信受辱之典,意在表达猛虎伏浅草终莫能掩。在词语的运用上,也表现出独有的特色。上句“岂无横腰剑”中的“岂”字与下句“屈彼淮阴人”中的“屈彼”二字,前后呼应,不但增强了语气,而且一个威武不屈之士的形象也一跃然而出,表现出极大的力量。

  第七、八句:“击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滨”无疑是借荆轲于易水河畔辞别高渐离之典,赞其为豪气英雄。如此,于风尘漂泊中的张十四伟直不阿的形象跃然纸上。

  末两句:明确指出诗人希望能与张十四一起隐居,反衬出诗人的政治抱负落空,使诗人感到失望而归隐山林。

  全诗借助送别张十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未来的深切向往。

参考资料:
1、 郭向东.李白诗集 下册:中国民艺出版社,2006-11:34
2、 高有鹏.神话之源:《山海经》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08月第1版:第177页-第17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