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日轻桡动,波光满座隅。岸遥双燕去,天霁百禽呼。
晓日轻桡动,波光满座隅。岸遥双燕去,天霁百禽呼。
衰白看明镜,飘零倒浊壶。长年作羁旅,三径有人无。
衰白看明镜,飘零倒浊壶。长年作羁旅,三径有人无。

biànzhōngshūshìsānshǒusān--wāngzǎo

xiǎoqīngráodòngguāngmǎnzuòànyáoshuāngyàntiānbǎiqín

shuāibáikànmíngjìngpiāolíngdàozhuózhǎngniánzuòsānjìngyǒurén

汪藻

汪藻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全宋词》录其词4首。 ▶ 27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去岁荆(jīng)¹梅似雪,今年蓟(jì)²北雪如梅。
译文:去年在荆南时,梅花盛开如雪一样;今年到了蓟北,漫天的雪花如盛开的梅花一般。
注释:幽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蓟县(位于北京市西南)。¹荆南:唐代方镇名,治所在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县)。²蓟:即指幽州。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译文:昨南今北,令人叹息人事的变化无定;让人感到高兴的只有时光去了又再来,不失常度。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边镇¹(shù)²连夜³动,京城(liáo)彻明
译文:守卫边镇士兵的歌声连夜不息,京城的烛火彻夜大放光明。
注释:¹边镇:指幽州。²戍歌:守卫战士唱的歌。³连夜:一作“连日”。⁴京城:即长安。⁵燎火:庭燎,庭中用以照明的火炬。⁶彻明:入夜到天明。⁷开:开放。此引申为大放光明。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遥遥西向长安日¹,愿上南山寿一杯。
译文:向西遥望长安,希望回到朝廷,献酒于君王,祝他寿比南山。
注释:¹日:喻指皇帝。

  诗的首联写的是,诗人去年任荆州大都督长史时,见到荆南的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诗人从南方来到了北方,幽州的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这句诗用了互喻的手法。所谓互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互相设喻, 即先用喻体比本体, 再用本体比喻体。这种比喻使两种物象缠绕勾连, 曲折有趣,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读来有循环反复之妙趣 , 增强了韵文的韵味与节奏, 强化了艺术感染力。互喻的手法在古诗中很常见,比如,南梁范云的《别诗》中有句曰:“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宋人吕本中《踏莎行》词中有句曰:“雪似梅花, 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张说的灵感当来源于范云,而吕本中的句子则很可能从此联而来。此联通过去岁今年同期所见,一是江南春色,一是北国冬景,体现诗人时此时彼的仕途遭遇,其中饱含着对人生无常,仕途坎坷的感慨。然而,字句十分秀雅,未露丝毫伤感痕迹,表达十分蕴藉高妙。

  颔联讲的是,诗人南北流离,转徙如蓬,叹息人事的变化不定。然而,旧岁去了新年来,周而复始,不失常度,却也使诗人感到欢欣。这是紧承上联发的感慨。出句抒发了一种世事茫茫难自料的深沉情感。对句则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宽慰,骨子里却潜藏着一种时光蹉跎的复杂心理。句中“去复来”三字,或多或少地表达了诗人在新年对政治生命复苏的预期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诗人的语言极其委婉,将怅惘而又急切的心情藏在轻松的笔墨之下,使得诗歌的韵味更加悠远绵长。清代学者谭宗在《近体秋阳》中评价这首诗说:“常调尔,顾但见其老,而不嫌其俗,以其气清语真也。”“气清语真”确实是本诗语言的最大特色。

  后二联中,诗人满怀深情地说,他身在边镇,心在京城,耳听着戍卒唱出的通宵不绝的歌声,眼却遥望着朝廷燃起的彻夜不息的烛火,殷切期盼尽快回到长安,值此新春之际,举杯献酒,敬祝皇上寿比南山。至此,诗人企望重新来到君主身边,再次受到信任的心情才明白地表露了出来。 总的来看,这首诗紧扣题中“新年”发感慨,表心愿,娓娓道来,意脉相联,轻松自如。将对人生无常的怅惘之情,仕途坎坷的忧虑之情,新年仕途进步的愿望之情,对京都的思念之情,对皇帝的颂扬之情,都表达地含蓄蕴藉,自然妥帖,开启了盛唐诗歌的新气象。当然,像尾联这样的文字多少有媚上之嫌,然而,诚如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中所说: “上寿近俗,但君王不得不尔。”

参考资料:
1、 王远国著. 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M].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3-34.

yōuzhōuxīnsuìzuò--zhāngshuō

suìjīngnánméishìxuějīnniánběixuěméigòngzhīrénshìchángdìng

qiěniánhuáláibiānzhènshùliándòngjīngchéngliáohuǒchèmíngkāi

yáoyáo西xiàngzhǎngānyuànshàngnánshān寿shòubēi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¹丹青²重省(xǐng)³,盈盈,一片伤凭画不成。
译文:热泪双流却饮泣无声,只是痛悔从前没有珍视你的一往深情。想凭藉丹青来重新和你聚会,泪眼模糊凭碎肠断不能把你的容貌画成。
注释:¹凭仗:倚仗;凭靠。²丹青:指亡妇的画像。³省识:记忆起、忆起。⁴盈盈:此语含有双关意,既有由省识得来的容貌比眼前的画像清晰之意,又有作者无限伤感充盈于怀之意。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别语忒(tè)¹分明,午夜鹣(jiān)²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gēng)³,泣尽风檐夜雨铃。
译文:离别时的话语还分明在耳,比翼齐飞的好梦半夜里被无端惊醒。你已自早早醒来我却还在梦中,哭尽深更苦雨风铃声声到天明。
注释:¹忒:方言,太、特。²鹣鹣:即鹣鸟,比翼鸟。似凫,青赤色,相得乃飞。常以之比喻夫妻合美。³更更:一更又一更,即指夜夜苦受熬煎。

  词的上阕,抒写了丹青重识的悲戚。睹物思人,自然情伤,更不用说是面对展露容颜笑貌的画像了。放“泪咽却无声”,起句感情凝重。因无声之泣比有声之哭更具酸楚之感,因而它的哀痛之情尤足悲人。“只向从前悔薄情”,语痛情切,读后如见作者对着画像呼唤亡灵表示悔痛的情景。从前未必薄情,然而言“悔薄情”者,严厉责己,正表现出爱之深、爱之切。“凭仗丹青重省识,一片伤心画不成”,道出了突然见到亡妻画像时的复杂心情与怆绝感情。生时虽然同床共席,但死别使他们分离,今天凭借画像重新见到了那清俊的面庞,盈盈的双目,怎能不使他悲伤欲绝呢?“画不成”这一句,用元好问《十日作》成句,意谓因伤心一片故难以握笔填词,上阕就在这样浓重的伤情中结束。

  词的下阙写回忆诀别的哀痛。“别语忒分明”一句,虽未具体写别语的内容,但它包含着妻子临终时没说完的肺腑言、衷肠语。如今它是那样清楚地回响在耳边。当时,他并未意识到这是最后的声音,孰料它竟成永别的遗言!言犹在耳,痛定思痛,令人不胜其哀。“午夜”三句,以“梦”喻生,以“醒”喻死。“午夜鹣鹣梦早醒”,喻他们夫妇如比翼之鸟情深意蜜,却中道分离。这里用“避讳”手法,不忍言死,既以减轻自己的悲伤,也表现出他对妻子的挚爱。自妻子死后,他时刻处于思念之中,尤其在深夜,听着风吹檐前铁马,更鼓声声,痛悼、思念之情,便齐涌心头,常常泣不成声。“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之句,化用唐明皇闻铃总念杨贵妃作《雨淋霖》曲的典故,抒发了这种恨好景不常、好梦易醒,无限思念、无比哀痛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吕美生.《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黄山书社,1990年:第1128页

nánxiāng ·wèiwángzhào

lánxìng qīngdài 

lèiyànquèshēng zhǐxiàngcóngqiánhuǐqíng píngzhàngdānqīngchóngxǐngshí yíngyíng piànshāngxīnhuàchéng 
biéfēnmíng jiānjiānmèngzǎoxǐng qīngzǎoxǐngnóngmèng gēnggēng jìnfēngyánlíng 
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
章台¹柳,章台柳,往日依依²今在否?
译文:借问章台的柳啊,过去你是那样婀娜多姿,如今你还和往日一样吗?
注释:¹章台:汉长安中街名,在陕西长安故城西南,见《汉书·张敞传》,是繁华的地方,后来每借称妓院所在。六朝、唐人已用其事与杨柳相连。如费昶《和萧记事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崔国辅《少年行》:“章台折杨柳。”《古今诗话》:“汉张敞为京兆尹,走马章台街。街有柳,终唐世曰章台柳。”故杜诗云:“京兆空柳色。”(《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二六七柳部引)。²依依:柔软貌。《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一)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二)
译文:纵然那细长柔嫩的枝条,飘垂如故,恐怕也被他人攀折得不像样了。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二)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二)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三)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三)

  这首作品,有人认为是诗,有人认为是词(词牌名为“章台柳”)。在《全唐诗》中,卷二四五中收录此作,定为诗,题为“寄柳氏”;卷八九〇又收录此作,定作词,题为“章台柳·寄柳氏”。下面是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哲伦等人对此篇的赏析。

  “章台”,本是战国时所建宫殿,以宫内有章台而得名,在今长安县故城西南隅。这里借指长安。“章台柳”,即暗喻长安柳氏。但因柳氏本娼女,故后人遂将章台街喻指娼家聚居之所。两个叠句用于寻觅加强呼唤之急切,韵味深长,表达作者日思夜想的怀恋之情。“颜色青青”,喻柳氏昔日之青春妙龄,丰容艳丽。“今在否”,谓是否安全健在,暗言社会动乱,邪恶猖獗,柳氏单身独处,其安全令人担忧,以疑问声口,则其忧虑担心之情可见。“长条似旧垂”,喻柳氏袅袅婷婷的身段和体态仍不减当年,与上文“颜色青青”相呼应。“在折他人手”,暗指柳氏值此兵荒马乱之秋,恐己为他人所劫夺占有,是“今在否”的进一步推测。前句见怀想之切,后句见忧虑之深,两句以“纵使”“也应”开合进退,将其希望与失望,侥幸与不幸,揣测与担忧等复杂的矛盾心情写得传神活现。

  全篇语意双关,表面上是写柳树,实际上是对柳氏的问候,问候了两件诗人最关切的事:是否还在人世?是否已经嫁人?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9-11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40页 .

zhāngtáiliǔ ·liǔshì

hánhóng tángdài 

zhāngtáiliǔ zhāngtáiliǔ yánqīngqīngjīnzàifǒu 
zòngshǐ使chángtiáojiùchuí yīngpānzhérénshǒu  (bǎnběn )

zhāngtáiliǔ zhāngtáiliǔ wǎngjīnzàifǒu 
zòngshǐ使chángtiáojiùchuí yīngpānzhérénshǒu  (bǎnběnèr )

zhāngtáiliǔ zhāngtáiliǔ qīngqīngjīnzàifǒu 
zòngshǐ使chángtiáojiùchuí yīngpānzhérénshǒu  (bǎnběnsān )

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
高阁横¹秀气,清²(yōu)³并在君
译文:亭阁高耸充溢着清秀之气,凭亭览望君可赏得清幽之景。
注释:¹横:充溢,充塞。²清:清新。³幽:幽静。⁴君:崔八丈。
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
(yán)飞宛溪水¹,窗落敬亭²云。
译文:宛溪绿水飞过阁檐,敬亭山的云朵从窗前飞落。
注释:¹宛溪水:在宣城东。宛溪:水名,在宁国府城东,源出峄阳山,其流清激。²敬亭:敬亭山。
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
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
译文:清风徐吹猿啸之声时断时续,明月朗照渔歌阵阵传来。
闲随白鸥去,沙上自为群。
闲随白鸥(ōu)¹去,沙上自为群。
译文:闲逸之时自可随白鸥鸟而去,在沙岸上与鸟为群。
注释:¹白鸥:水鸟名,常群集海上,随着海舶飞翔。

  “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亭阁高耸充溢着清秀之气、崔八丈可欣赏清幽之景的景致。诗人一语双关:说水亭清新,言水亭幽静,二者兼而有之。前句写“高阁”高耸开阔,充溢着山川之秀气。后句写诗人凭着水亭览望崔八丈而觉得“君”清幽,侧重表达出水亭的清新与幽静。

  “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承接水亭的秀气与清幽,紧扣上文,写诗人在敬亭山的所见: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宛溪水从屋檐边飞过、敬亭山的云朵从窗前飞落的景观。诗人从亭中望水飞落,恰似从屋檐边飞过。云从窗而落,侧重体现出水亭的高耸开阔、秀丽清幽。

  “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写诗人在敬亭山的所闻:从敬亭山中转出猿啸,从宛溪水中转出渔歌。山水中有此清音,猿啸声因风变得断断续续,渔歌泛月遥闻。诗人在歌咏了清静幽雅的自然景物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以“风”、“月”之清幽,助“猿”、“渔”之逸响,勾画出一副凄凉冷清的景色。

  “闲随白鸥去,沙上自为群”描绘出一幅闲逸之时随白鸥而去、沙岸上与鸟为群的景致,诗人通过写宛溪边沙滩上白鸥的悠闲神态,抒发追求自由、闲适的情怀。“闲”、“白鸥”、“自为群”,点染出诗人追求与无机心的“白鸥”为群。一个“闲”字,传达出诗人心灵的解脱自在。

  全诗四句四十字,廖廖数句写崔八丈水亭幽美的风景:檐飞溪水,窗落暮云,风送猿啼,渔舟唱晚,有声有色,读之如临画境。此诗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结构严紧,用字精当,写诗人游崔八丈水亭所见所闻的感受,以“风”、“月”之清幽,助“猿”、“渔”之逸响,歌咏了清静幽雅的自然景物。以“猿啸”、“渔歌”、“风”、“月”喧染氛围,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从而流露出诗人内心处怀归忧国的感伤情怀。以“闲”、“白鸥”、“自为群”,点染出诗人与无机心的“白鸥”为群,意在洗尽凡心,侧面表露出诗人摆脱了有无得失的滞累、宠辱名利的羁束后的闲适心情。

参考资料:
1、 常秀峰 何庆善 沈晖.李白在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09月第1版:159
2、 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324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君¹也不爱惜,雪压霜三。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年年塞雁²,归来曾见开时。
译文:水边的梅花是多么潇洒,在竹梢稀疏的地方。横斜着挺出三两枝。春风也不知道爱惜,任凭雪压霜欺。燕子无情无意,只因怕冷,轻易地失去她开花的日期。惟有南归的鸿雁,年年南飞时能看见她的芳姿。
注释:¹东君:又名东皇、东帝,传说中的司春之神。春于方位属东,故名。²塞雁:边塞之雁。雁是候鸟,秋季南来,春季北去。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¹何似²,茅舍疏篱(lí)。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³。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译文:清浅的小溪,如一条白白的丝练,请问那些华丽的堂宇,又如何能赶得上这茅屋疏篱?最令人伤心的是,自从知己朋友离去之后,便很少有吟唱梅花的清绝的歌诗。只有微云轻轻飘浮,淡淡的月光隐约迷离。面对此景此情,我的孤高芳洁又都是为了谁?但那高洁的江梅,依旧倚风自笑,并未减淡她的清香,因为风流高逸是自身的品质,本来就不在乎别知与不知。
注释:¹玉堂:指豪家的宅第。²何似:哪里比得上。³分付他谁:即向谁诉说。⁴风流:高尚的品格和气节。

  此词咏梅之孤高与环境冷落而有所寄意。作者选择一系列色淡神寒的字词,刻画梅与周围环境,宛若一幅水墨画,其勾勒梅花骨格精神尤高,给人以清高拔俗之感。全词风格疏淡隽永,句格舒缓纡徐。

  起首一句,以修竹作陪衬,极言野梅品格之孤高。二、三两句,极写梅的孤洁瘦淡。芳洁固然堪赏,孤瘦则似须扶持,以下二句就势写梅之不得于春神,更为有力:“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风三。”梅花是凌寒而开,其蕊寒香冷,不仅与蜂蝶无缘,连候燕也似乎“怕春寒、轻失花期”。因燕子仲春社日归来,其时梅的花时已过,故云。一言“东君不爱惜”、再言燕子“无情”,是双倍的遗憾。“惟是有”一转,说毕竟还有“南来归雁,年年长开时”,其词若自慰,其时无非憾意,从“惟是有”的限制语中不难会出。这几句,挥洒自如,灵动飞扬,笔力不凡。

  下片化用林逋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野“江梅”的风流与冷落。

  过片三句言“清浅小溪如练”,梅枝疏影横斜,自成风景,虽村野(“茅舍疏篱”),似胜于白玉堂前。“伤心”两句感叹“梅妻鹤子”的诗人林逋逝后,梅就失去了知音,“疏影横斜”之诗竟成绝响。“微云”三句,以问句的形式,言林逋逝后,即有“微云淡月”,暗香浮动,也无人能赏,只不过孤芳自赏而已。结尾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梅之孤高自许的风流标格推向高潮,从而收束全篇,造成余韵深长。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hàngōngchūn ·méi

cháochōngzhī sòngdài 

xiāojiāngméi xiàngzhúshāoshūchù héngliǎngsānzhī dōngjūnài xuěshuāng qíngyàn chūnhán qīngshīhuā wéishìyǒu niánniánsàiyàn guīláicéngjiànkāishí 
qīngqiǎnxiǎoliàn wèntáng máoshèshū shāngxīnrénhòu lěngluòxīnshī wēiyúndànyuè duìfāng fēnshuí kōng qīngxiāngwèijiǎn fēngliúzàirén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