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居正有大龙山,又有黄花古市阛。九日何缘无节意,一身犹自远乡关。
客居正有大龙山,又有黄花古市阛。九日何缘无节意,一身犹自远乡关。
亲交对景应相忆,僚佐离家尽不闲。莫道明年谁尚健,茱萸已笑鬓毛斑。
亲交对景应相忆,僚佐离家尽不闲。莫道明年谁尚健,茱萸已笑鬓毛斑。
陶安

陶安

(1315—1371)明太平府当涂人,字主敬。元顺帝至正四年举人。授明道书院山长,避乱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安出迎,留参幕府,任左司员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诰兼修国史,寻出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卒官。有《陶学士集》。 ▶ 60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采莲湖上棹船回,风约湘裙翠。一曲琵琶数行泪,望君归,芙蓉开尽无消息。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
采莲湖上棹(zhào)¹船回,风约²湘裙翠³。一曲琵琶数行泪,望君归,芙蓉一尽无消息。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
译文:荷花湖上,采莲女子划船返回,晚风轻轻把那翠绿裙儿吹得紧紧裹住身体。江上突然传来衰怨的琵琶声,引得人伤心流泪。盼着远方的人归来,可是荷花都开过凋谢了还没有消息。傍晚时分有多少凄凉的心事涌上心头,看那鸳鸯、白鹭,随时随地哪有不双宿双飞!
注释:¹棹:桨,作动词用,犹“划”。²约:束,裹。³湘裙翠:用湘地丝织品制成的翠绿色的裙子。⁴芙蓉:荷花的别名。谐“夫容”,一语双关。

xiǎotáohóng ·cǎiliánshàngzhàochuánhuí

yángguǒ yuándài 

cǎiliánshàngzhàochuánhuí fēngyuēxiāngqúncuì shùhánglèi wàngjūnguī róngkāijìnxiāo wǎnliángduōshǎo hóngyuānbái chùshuāngfēi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广陵¹花盛帝²东游,先劈(pī)³昆仑一派流
译文:扬州百花盛开隋炀帝御舟东游,先将发源昆仑的黄河凿渠分流。
注释:¹广陵:今江苏扬州。²帝:隋炀帝杨广。³先劈:即谓将黄河凿渠分引。先劈昆仑:一作“光碧黄河”。⁴昆仑一派流:指黄河,旧说黄河发源于昆仑山。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百二¹禁兵辞象阙(què)²,三千宫女下龙舟。
译文:骁勇的御林军跟皇帝辞别京城,三千美丽的宫女登上了大龙舟。
注释:¹百二:指炀帝的禁卫兵骁勇。²象阙:亦称象魏。古时宫廷门外有二台,上作楼观,两观对峙,中间阙然为道,乃悬挂法令之处。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凝云¹鼓震²星辰动,拂浪旗³开日月浮。
译文:喧阗的鼓声响遏行云星辰闪动,拂浪旌旗招展水中日月影漂浮。
注释:¹凝云:浓云;密云。²鼓震:谓鼓声高鸣。³旗:一作“旌”。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四海义师¹²有道³,迷楼还似景阳楼
译文:天下起义军归附了有道的大唐,迷楼倾覆王朝末日恰似景阳楼。
注释:¹四海义师:指天下反隋的义军。²归:归附。³有道:指唐朝。⁴还似:一作“何异”。⁵景阳楼:即景阳殿,南朝陈后主所建,在今南京玄武湖胖。殿下有井,名胭脂井。

  此诗首联写隋炀帝东游前的准备。闻说扬州花盛,便想前去观赏,这是人之常情。起句气势和缓;语不惊人。但紧一句便顿起波澜,杨广为了去广陵看花,竟凿渠引流、大兴水土。为逞一己的私欲,竟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其奢侈程度可想而知。“先劈昆仑一派流”,一语中的,揭示本质。颔联写杨广离宫时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这个场面如何壮观,气势如何盛大,皇帝如何自得,而是从随行的队伍着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禁兵二百,前护后拥,宫女三千,尾随其后。皇帝的赫赫声威,于此表现无遗。颈联写沿途的喧闹情景。鼓声震天,凝固流云,惊动星辰,旌旗招展,覆盖着水面,仿佛波浪起伏,旗开之处,可见水底日月沉浮。这情景,把前面奢靡景象又推进一层。前三联,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依次写来,极言隋朝昏君的豪奢无度。

  尾联总束前文,避实就虚,删繁就简,写出隋朝的结局,点明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这个结局,是历史的结局,又是隋炀帝荒淫无度的结局。陈后主骄奢荒淫而筑景阳城,终为隋朝所灭;隋君沉醉酒色而建迷楼,终为李唐所代。历史发展遵循着固有的轨迹。诗人以隋比陈,言唐军为有道之师。可是,当初隋灭陈之际,隋军也是有道之军,这种借古讽劝晚唐之意寓于不言之中。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写景叙事上的“示观”描写。所谓“示观”,就是通过艺术想象把未曾见过的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作者许浑经过隋炀帝的行宫汴河亭时不由得感慨万千,浮想联翩,隋炀帝当年那种穷奢极欲的情景仿佛呈现在他的眼前。即前三联所描写的奢侈豪华的场面。这一切,诗人都只是“想见”而并未亲见,但却写得这般情景生动,使读者犹如亲见,这就是诗人进行的“示观”描写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是诗的意境的动态描绘。诗中“劈昆仑”、“下龙舟”、“星辰动”、“日月浮”等句中的“劈”、“下”、“动”、“浮”,以及“游”、“震”、“拂”、“开”等字,都是动词,因而就赋予全诗意境以活动的体态,形成了骏马走坂之势,给读者以形象飞动之感。特别引读者注意的是,诗人在进行这种动态描写时,能够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和夸张。像颈联“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两句,其中的“鼓震”、“旗开”是历史事实;但是鼓声能上入云霄,把行云挡住并使星辰摇动,旗帜能“拂浪”,在旌旗闪动时又能使人看到波浪中日月的浮影,这都是诗人的创造性想象,是虚构和夸张。诗的首联、颔联本来已经写得很活脱,很有气魄,再加上这样一个颈联,就更显得造形生动,气象雄豪,把杨广东游的那种赫赫声势、巍巍壮观的豪华盛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颈联这两句诗实是全篇的“警策”。

  三是“卒章显其志”。诗的前三联基本上是冷静地客观地写景叙事,读者单看前三联几乎看不出作者的倾向所在。只是到了最后一联,才忽然笔锋一转,把对事件的评判,和诗人写诗的旨意,一下子袒露了出来。诗人“显志”的方式也很别致。他笔下的尾联不是前三联所创造的形象的自然延伸,也不是对隋炀帝东游景象的直接批判,而是另起炉灶,凌空一跃,一下子跃到“义师”、“迷楼”上去,对隋炀帝游荡荒淫所招致的亡国后果作了严肃的评论和无情的嘲讽。但又不是直言指斥,而是把隋炀帝为了淫乐而修的“迷楼”与南朝陈后主的“景阳楼”相比,把读者的视线和思绪又拉回到眼前的汴河亭,解景生情,发人深思,无限感慨都在意象之外,这样的结尾是很有韵味的。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 汉英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553-555
2、 潘百齐 赵龙祥.唐诗精华365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99
3、 赵丽雅.唐诗鉴赏解析.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1122-1123

biàntíng--hún

广guǎnglínghuāshèngdōngyóuxiānkūnlúnpàiliú

bǎièrjìnbīngxiàngquēsānqiāngōngxiàlóngzhōu

níngyúnzhènxīngchéndònglàngkāiyuè

hǎishīguīyǒudàolóuháishìjǐngyánglóu

都门花月蹉跎住,恰做了白发伧父。酒微醒曲榭回廊,忘却天街酥雨。
都门¹花月蹉(cuō)(tuó)住,恰做了白发伧(cāng)²。酒微醒曲榭(xiè)回廊,忘却天街³(sū)雨。
译文:在这京城的春花秋月,我荒废了这么多时日。如今我已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曲折的水榭边,回环的长廊里,我饮酒醉倒,刚刚醒来,竟忘了自己是在都城,观看那满街酥油般的雨丝。
注释:鹦鹉曲:原名“黑漆弩”,因白贲所作的起句是“侬家鹦鹉洲边住”故改名“鹦鹉曲”。和曲四十二首,今选四首。¹都门:京城,此指大都(今北京市)。²伧父:贱俗的平民。南北朝时,南方人以之作为对北方人的鄙称。³天街:京城的街道。
〔幺〕晓钟残红被留温,又逐马蹄声去。恨无题亭影楼心,画不就愁城惨处。
〔幺〕晓钟残红被留温,又逐马蹄声去。恨无题亭影楼心,画不就愁城惨处。
译文:拂晓的钟声余音未尽,红被中还残留着体温,我又不得不离开住所,随着马蹄踏上了行程。亭台楼阁不曾留下题咏,不能不使人感到憾恨。实在是因为没有笔墨,能描画出我久居困愁中的伤心。

  “都门花月蹉跎住,恰做了白发伧父。”起首的这两句,定下了全曲的基调。京城是繁华风流的象征,“都门花月”,无疑在诗人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曲中却以“蹉跎”二字作为“花月”的同位语,蹉跎造就了诗人的“白发”,使他这个南方人“恰做了”北方的老蛮子。诗人有意突出了“白发伧父”与“都门花月”的不调和,是自嘲,更是一种深深的自责。

  三、四两句,是“都门感旧”的掠影之一。这里的“曲榭回廊”同“天街”绝缘,可见是“狭斜”即青楼内的建筑。“酒微醒”而“忘却”,说明沉湎之深。借用韩愈诗句入曲,既以“天街”照应“都门”,又隐现了“天街酥雨”所当的早春时令。在青楼中醉酒度日,既忘却了身处的空间,又忘却了时光的流逝,这就为“花月蹉跎”作了形象的注脚。

  〔幺篇〕的前两句,是“感旧”的掠影之二。从“红被”这种香艳的表征来看,这一切仍发生在妓院之内。夜宿平康,红被留温,却被晨钟唤起,不得不急匆匆上马入朝承应公事:这颇使人想起李商隐《无题》诗中“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的句子。放不下利禄功名,遂不能充分享受“花月”之温馨;但在功名事业上又不能深惬己愿,平步青云,不过是“又逐马蹄声去”:这种矛盾的处境,成了“花月蹉跎”诠释的又一补充。

  末尾两句,才真正属于“感旧”的感想。诗人悔恨自己没有在京城题下很多诗歌,因而未能将自己的愁情充分表达出来。这其实是说自己在“花月蹉跎”的生活中,一直没有机会为内心的思想感情定位。“亭影”、“楼心”的飘忆与“愁城惨处”的断评,表现着一种既留恋又追悔的复杂心情。

  生活中常有这种情景:明明是诚意的忏悔,但在忏悔的内容中又不自禁地流露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向慕。该曲中多为闪现的意象,自嘲自责而又陶然于前尘旧影之中,也属于这样的表现吧。

参考资料:
1、 李汉秋 李永祜.《元曲精品》.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2、 3. 章培恒,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yīng··dōuméngǎnjiù--féngzizhèn

dōuménhuāyuècuōtuózhùqiàzuòlebáicāngjiǔwēixǐngxièhuílángwàngquètiānjiē

yāoxiǎozhōngcánhóngbèiliúwēnyòuzhúshēnghèntíngyǐnglóuxīnhuàjiùchóuchéngcǎnchù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驾虹霓¹,乘赤云,登彼九疑²³玉门
译文:驾着五彩的虹霞,乘着红色的云朵,经过玉门关登上九嶷山。
注释:陌上桑: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曹操只是沿用旧题,内容与古词无关。¹虹霓:为雨后或日出、日没之际天空出现的七色圆弧。虹霓常有内外二环,内环称虹,也称正虹、雄虹;外环称霓,也称副虹、雌虹或雌霓。²九疑:山名,又作“九嶷”,或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据司马迁《史记》载:舜南巡,死于苍梧,葬在九疑山。³历:经过。⁴玉门:古关隘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为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玉,一作“王”。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¹天汉²,至昆仑³,见西王玉(yè)东君
译文:渡过银河,到达昆仑山,专门拜见西王母和东王公。
注释:¹济:渡河。²天汉:银河。³昆仑:昆仑山,西王玉的居所。《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玉。”⁴西王玉: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居昆仑瑶池。谒东君:道家说东华为男仙居住之处,东方公为男仙之首西华为女仙居住之处,西王玉为女仙之首。⁵谒:见,拜见。⁶东君:东王公,西王玉的配偶神。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交赤松¹,及羡门²,受要秘道³爱精神
译文:与赤松子和羡门高交流接受成仙和养生的方法保持自己精华灵气。
注释:¹赤松: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汉·班固《汉书·古今人物表》:“赤松子,帝喾师。”²羡门:羡门高,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汉·韦昭注:“古仙人。”³要秘道:指成仙和养生之道。⁴精神:指人的精华和灵气。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食芝英¹,饮醴(lǐ)²,柱杖桂枝³秋兰
译文:吃灵芝的精华,喝甘美的泉水拄着桂枝的手杖戴着香草。
注释:¹芝英:灵芝的精华。灵芝,菌类,古人认为服食灵芝可以长生不老。²醴泉:甘美的泉水。《史记·大宛传》:“河出昆仑……上有醴泉瑶池。”³杖桂枝:一本杖枝,无桂字。⁴佩:带在身上。⁵秋兰:香草,属菊科,高三、四尺,秋天开淡蓝色小花。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欻翩翩。
绝人事¹,游浑元²,若疾风³游欻(xū)(piān)
译文:断绝人世间的功名利禄,尽情的遨游在大自然,就像狂风在吹动。
注释:¹人事:指功名利禄、饮食男女等世俗之事。²浑元:大气,指大自然。³疾风:暴风。⁴欻:吹动的样子。⁵翩翩:一作“飘飘”。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景未移¹,行数千,寿如南山²不忘愆(qiān)³
译文:在很短的时间里走了数千里,寿命如同南山一样长久也不忘自己的过失。
注释:¹景未移:形容时间很短。景:日光。²寿如南山:寿命如南山一样长久。³愆:过错,过失。当指其在过去统一战争。

  这首乐府诗先写游仙的路程,再写谒见、交游神仙,三写学习和修养成仙之道,四写得道后的遨游,篇末点明虽寿比南山但不忘自己的过失。全诗句式长短错落,语气则急缓相间,造成飘忽荡逸的气势,极恰切地表现了游仙的内容。

  诗开始就紧扣游仙的主旨,直叙诗人驾彩虹、乘赤云升天。接着写他升天的经历、与众多仙人相见的情景以及在仙境的神仙生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写与众多仙人相见以及神仙生活时,特别写了要断绝人事和长寿,但又不忘自己的过失。既流露了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也没有完全割舍掉对社会、对人生的牵挂。

  诗以“驾虹霓”领起,通过层层渲染表达了诗人向往仙界、与神仙交往以求长生不老的心愿。然而,往事历历在目,人毕竟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末句“寿如南山不忘愆”,富有张力。当一个人希望寻求解脱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时,自然会意识到自己塑造的理想国是虚无飘渺的。为此,当诗人以浪漫的笔调写飘飘欲仙的感觉时,就不得不反省过去,为曾经有过的错误提出自责。

  全诗虽尽说仙人之事,其本意却与仙人之事无涉。因作者“老骥伏木厉,志在千里。”实不可以消极看。主要实质意图在于运用韬晦谋略而瞒天过海,消减社会舆论误解压力,使政敌不战而屈。同时也要做出功成身退的示范。然而“寿比南山不忘愆”,只要他活着他就要完成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总御皇机,克成洪业的大誓愿。这就是他不忘愆的意思。既然“不忘愆”,又岂能“绝人事,游浑元”!故曹操在《述志令》中称“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竟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就流露出了他欲罢不能的矛盾心情。“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之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略提其述志之言以示其此诗“不忘愆”之真谛。

参考资料:
1、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42-44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汉江回万里,派¹作九龙盘²
译文: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注释:¹派:河的支流。长江从庐江、浔阳开始分作九支。²盘:盘踞。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横溃(kuì)¹(huò)²中国,崔嵬(wéi)³飞迅湍(tuān)
译文: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注释:¹横溃:泛滥。²豁:打开。中国:中南地区。³崔嵬:山峦高耸的样子,这里用长江波涛的汹涌来比喻六朝动荡的政局。⁴迅湍:飞奔而下的激流。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六帝¹沦亡后,三吴²不足观。
译文: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
注释:¹六帝:即六朝,指以金陵为都的六个朝代的君主,吴、东晋、宋、齐、梁、陈。²三吴:史称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我君¹²区宇³,垂拱众流安
译文: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拱之治之后天下太平。
注释:¹我君:指当朝皇帝唐玄宗。²混:混合,统一。³区宇:全国的范围。⁴垂拱: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指天下太平的景象。⁵众流安:各条江河均平安,借指国泰民安,政治稳定。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今日任公子¹,沧浪²罢钓竿。
译文:如今任公子已无需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
注释:¹任公子:《庄子·外物篇》中一个传说人物。他在长江中下游广大的地区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只巨大的鱼,可供许多人一起享用。²沧浪:据《孟子》,有隐者唱《沧浪歌》以表明隐居之志,后人用沧浪指代隐居垂钓之地。

  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景合一,寓比兴之意于写景之中。诗的前两句“汉水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都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但诗的后四句“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比喻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在此诗中李白已对万里长江的风光作了一个全面的描绘:上游之秀丽,三峡之急险,中游之宏阔,下游之浩瀚,都有极生动之描写,可以说李白用他的生花妙笔,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这是其它任何诗人所作不到的。而其他诗人,由于局于经历所限,对长江的描绘也只能是一时一处、一鳞一爪的个别描写,虽然他们可能写得很精彩,而不可能对万里长江绘出全图。即使是有人像李白那样有游万里长江的经历,但也未必像李白对长江那样的钟情,或虽钟情而不善于诗。

  李白漫游扬州时赋《秋日登扬州西灵塔》,称誉像教有“照迷方”之效。而《金陵望汉江》更值得关注,嘲笑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割据者依恃金陵钟山之险而称帝终归复亡的历史命运,同时盛赞李唐一统天下之伟绩。

参考资料:
1、 栾睿 .《李白诗全集详注》 .乌鲁木齐市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29 .
2、 葛景春 .万里长江的风情画卷——李白与长江 .中国会议 :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 ,1997-06-30 :62 .
3、 酒隐安陆 蹉跎十年——李白在安陆的快意与失意, 王定璋编著,3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