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泥不沾犁,四月若三伏。
哀哉麦无秀,父子垄头哭。
谁惊耽眠龙,霹雳震万屋。
从空倒江海,焦槁快一浴。
终然霁威怒,飘飒断还续。
晚阴凉观阙,夜响起松竹。
后时悲夏获,入土喜秋谷。
聊为目前慰,未敢信果腹。
丰凶系□详,望岁走牲玉。
我无忧民责,理此杞与菊。
春泥不沾犁,四月若三伏。
哀哉麦无秀,父子垄头哭。
谁惊耽眠龙,霹雳震万屋。
从空倒江海,焦槁快一浴。
终然霁威怒,飘飒断还续。
晚阴凉观阙,夜响起松竹。
后时悲夏获,入土喜秋谷。
聊为目前慰,未敢信果腹。
丰凶系□详,望岁走牲玉。
我无忧民责,理此杞与菊。
张耒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19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永州¹²³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niè)¹⁰人,无御¹¹¹²者。然¹³得而腊(xī)¹⁴以为饵¹⁵,可以¹⁶¹⁷大风¹⁸、挛(luán)(wǎn)¹⁹、瘘(lòu)²⁰(lì)²¹,去死肌²²,杀三虫²³。其始²⁴太医以王命聚之²⁵,岁赋其二²⁶。募²⁷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²⁸。永之人争奔走²⁹焉。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伤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拿来做药引,可以用来治愈麻风、手脚蜷曲、脖肿、恶疮,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注释:¹永州: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江经西向东穿越零祁盆地(永祁盆地),潇水由南至北纵贯全境;两水汇于永州市区(零冷城区)。²之:结构助词,可解释为“的”。³野:郊外。⁴产:出产。⁵异:奇特的。⁶黑质而白章: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质:质地,底子,东西的本体,在这里指蛇的身体。章,花纹。⁷触:碰。⁸尽:全。⁹以:假设连词,如果。¹⁰啮:用牙咬。¹¹御:抵挡。¹²之:指被毒蛇咬后的伤毒。¹³然:然而,但是。¹⁴得而腊之:抓到并把它的肉晾干。得,抓住。而,表顺接。之,它,代永州的异蛇。腊:干肉,这里作动词用,指把蛇肉晾干。¹⁵以为饵:以,用来。为,作为。饵,糕饼,这里指药饵,即药引子 。¹⁶可以:可以用来。可,可以。以,用来。¹⁷已:止,治愈。¹⁸大风:麻风病。¹⁹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²⁰瘘:脖子肿。²¹疠:毒疮恶疮。²²去死肌:去除腐肉。去,去除。死肌,死肉,腐肉。²³三虫:泛指人体内的寄生虫。²⁴其始:其,助词,不译。始:刚开始。²⁵太医以王命聚之:以,用。命:命令。聚,征集。之:这种蛇,指永州异蛇。²⁶岁赋其二:岁,每年。赋,征收敛取。其,这种蛇,指永州异蛇。二,两次。²⁷募:招收。者:……的人。²⁸当其租入:(允许用蛇)抵他的税赋。当,抵充。²⁹奔走:指忙着做某件事。焉:兼词,于之,在捕蛇这件事上。也可理解为语气词兼代词。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有蒋氏者,专其利¹三世矣。问之,则²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³,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jī)死者(shuò)矣。”言之貌若甚戚者¹⁰
译文: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好几次也险些丧命。”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很忧伤的样子。
注释:¹专其利: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用交税的)好处。²则:却。³死于是: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是,代词,这件事。⁴今:现在。⁵嗣:继承。⁶为之:做捕蛇这件事。⁷几死者:几乎死掉的情况。几:几乎,差点儿。⁸数:屡次,多次。⁹言之:之,音节助词,无实义。¹⁰貌若甚戚者:表情好像非常悲伤的样子。戚,悲伤。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余悲之¹,且²曰:“若毒之乎³?余将告于(lì)事者,更(gēng)若役,复若赋,则何如¹⁰?”
译文: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捕蛇这件事吗?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
注释:¹余悲之:我同情他。²且:并且。³若毒之乎:你怨恨(捕蛇)这件事吗。⁴将:打算。⁵于:向。⁶莅事者:管理政事的人,指地方官。⁷更若役:更换你的差事。役:给官府做劳力。⁸复:恢复。⁹赋:赋税。¹⁰则何如:那么怎么样。何如,即“如何”。
(饥渴而顿踣 一作:饿渴)
蒋氏大¹戚,汪然²出涕(tì)³,曰:“君将哀而生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¹⁰斯役,则久已病¹¹矣。自¹²吾氏三世居¹³是乡,积于今¹⁴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¹⁵¹⁶(cù)¹⁷,殚(dān)¹⁸其地之出,竭¹⁹其庐²⁰之入。号呼而转徙²¹,饥渴而顿踣(bó)²²。触风雨,犯²³寒暑,呼嘘毒疠²⁴,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²⁵也。曩(nǎng)²⁶与吾祖居者,今其室²⁷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²⁸徙尔²⁹,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³⁰乎东西,隳(huī)³¹乎南北;哗(huá)然而骇³²者,虽³³鸡狗不得宁焉。吾恂(xún)³⁴而起,视其缶(fǒu)³⁵,而吾蛇尚存,则弛然³⁶而卧。谨食(sì)³⁷³⁸,时³⁹而献焉。退⁴⁰而甘⁴¹食其土之有⁴²,以尽吾齿⁴³。盖⁴⁴一岁之犯⁴⁵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⁴⁶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⁴⁷有是⁴⁸⁴⁹。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⁵⁰?”
译文: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你是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我不干这差事,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常死人互相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凭借捕蛇这个差事才存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与我的乡邻相比,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
注释:¹大:非常。²汪然:满眼含泪的样子。³涕:眼泪。⁴生:使……活下去。⁵之,代词,我。⁶斯:此,这。⁷若:比得上。⁸甚:那么。⁹向:从前。¹⁰为:做。¹¹病:困苦不堪。¹²自:自从。¹³居:居住。¹⁴积于今:算到现在。积,一年一年累积起来。¹⁵生:生活。¹⁶日:一天天。¹⁷蹙:窘迫。¹⁸殚:尽,竭尽。¹⁹竭:尽。²⁰庐:简陋的房屋。²¹徙:迁移。²²顿踣:(劳累地)跌倒在地上。²³犯:冒。²⁴疠:这里指疫气。²⁵藉:枕垫。死者相藉,形容尸体互相压着。²⁶曩:从前。²⁷其室:他们的家。²⁸非…则…:不是…就是…。²⁹尔:用于句尾,表示限制的语气。³⁰嚣:叫喊。³¹隳突:骚扰。³²骇:使人害怕。³³虽:即使。³⁴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提心吊胆的样子。³⁵缶:瓦罐。³⁶弛然:放心的样子。³⁷食:喂养饲养。³⁸之:指代蛇。³⁹时:到(规定献蛇的)时候。⁴⁰退:回来。⁴¹甘:有味地。⁴²有:生产出来的东西。⁴³齿:年龄。⁴⁴盖:用于句首,带有估计的语气。⁴⁵犯:冒着。⁴⁶熙熙:快乐的样子。⁴⁷旦旦:天天。⁴⁸是:这,指冒死亡的危险。⁴⁹哉: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⁵⁰耶: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第一部分即是第一自然段,重点突出了永州之蛇的特点。

  开头至“无御之者”,极力刻画出蛇的毒性异常,令人闻之色变。接下来至“杀三虫”写出了蛇的功用异常。而这也是造成永州捕蛇者命运悲剧的重要原因:封建统治者征集异蛇,每年征收两次,可以抵消应缴纳的租税。作者仅用“争奔走”三个字,就写出了永州百姓争先恐后、冒死捕蛇的情形。百姓惧怕原因即繁重的赋役。文章开篇即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衬托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

  第二部分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邪”,是写捕蛇者自述悲惨遭遇,笔法曲折。是全文的重心。

  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矣”,但这是以他祖父、父亲的死于非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为代价的,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既然这样,好心的作者准备帮他解决困境。出人意料的是,蒋氏“大戚”,并“汪然出涕”,开始了沉痛的陈述。蒋氏的这番话大致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恢复他的赋役将会使他遭遇更大的不幸;二是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居住长达六十年,亲眼看到同村的人因为缴纳赋税,背井离乡乃至十室九空,而只有自己因为捕蛇才得以侥幸生存下来;三是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时飞扬跋扈,到处叫嚣,到处骚扰,弄得鸡犬不宁;四是说自己愿意一年当中冒两次生命危险去换取其余时间的安乐。

  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结尾一段说:“余闻而愈悲”,比听蒋氏讲一家人的苦难时更加悲痛了.想到自己过去对孔子所说说“苛政猛于虎”这句话还有所怀疑,现在从蒋氏所谈的情况看来,这话是可信的。谁知道赋税对人民的毒害竟比毒蛇还要严重呢!于是写了《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为的是让那些观察民俗的人知道苛重的赋税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

  在全文这叙述边议论间或抒情的写法中,最后这一番议论.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说“苛政猛于虎”强调的是一个“猛”字,那么本文就紧扣一个“毒”字,既写了蛇毒,又写了赋毒。并且以前者衬托后者。得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结论。

  本文在写作手法方面,除了对比、衬托的大量运用及卒章点明主题外,对蒋氏这一个人物的描绘也是极富特色的。特别是他不愿意丢掉犯死捕蛇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讲得是既有具体事实,又有确切数字;既有所闻所见,又有个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辈辈的经历,又有此时此刻的想法;既讲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诉说了乡邻们的苦难:不仅使人看到了一幅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图景,也让人感到此人的音容体貌宛在眼前,有血有肉,生动传神。

  全文处处运用对比:捕蛇者与纳税的对比, 捕蛇者的危险与纳税之沉重的对比,捕蛇者与不捕蛇者(蒋氏与乡邻)的对比——六十年来存亡的对比,悍吏来吾乡是我和乡邻受扰的情况,一年受死亡威胁的次数和即使死于捕蛇也已死于乡邻之后等情况。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赋敛毒于蛇”这一中心。

  文章通过揭露永州百姓在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有力得控诉了社会吏治的腐败,曲折得反映了自己坚持改革的愿望。

参考资料:
1、 刘旭.《柳宗元艺术探赏》.《文学教育》.2015(11):86
2、 江建高,《贬时弊与抒孤愤——柳宗元寓言散文略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29(9):6-8
3、 徐应佩、周溶泉.《的艺术构思》.《齐鲁学刊》.1978(4):72-74

shézhěshuō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yǒngzhōuzhīchǎnshé hēizhìérbáizhāng chùcǎojìn nièrén zhīzhě ránérzhīwéiěr fēng luánwǎn lòu  shāsānchóng shǐtàiwángmìngzhī suìèr yǒunéngzhīzhě dàng yǒngzhīrénzhēngbēnzǒuyān 

    yǒujiǎngshìzhě zhuānsānshì wènzhī yuē  shì shì jīnwéizhīshíèrnián zhěshuò  yánzhīmàoruòshènzhě bēizhī qiěyuē  ruòzhī jiānggàoshìzhě gēngruò ruò   jiǎngshì wāngránchū yuē  jūnjiāngāiérshēngzhī zhīxìng wèiruòxìngzhīshèn xiàngwéi jiǔbìng shìsānshìshìxiāng jīnliùshísuì érxiānglínzhīshēng dānzhīchū jiézhī háoérzhuǎn érdùn chùfēng fànhánshǔ  wǎngwǎngérzhě xiāngjiè nǎngzhě jīnshìshíyān zhě jīnshìshíèrsānyān shíèrniánzhě jīnshìshíyān fēiěr érshécún hànzhīláixiāng jiàoxiāodōng西 huīnánběi huáránérhàizhě suīgǒuníngyān xúnxúnér shìfǒu érshéshàngcún chíránér jǐnzhī shíérxiànyān tuì退érgānzhīyǒu jìnchǐ齿 gàisuìzhīfànzhěèryān ér ruòxiānglínzhīdàndànyǒushìzāi jīnsuī xiānglínzhīhòu yòuāngǎn  

    wénérbēi kǒngyuē  zhèngměng  chángshì jīnjiǎngshìguānzhī yóuxìn  shúzhīliǎnzhīyǒushènshìshézhě wéizhīshuō guānrénfēngzhěyān 

     érdùnzuò è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题红叶清流御(yù)¹,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chán)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²
译文:曾经有过题诗故事的红叶正在流过清澈的御沟,那些观赏秋菊的人都寻欢作乐在歌楼。天空高远深长大雁的身影显得稀少,月亮落下树叶飘零秋山就显得消瘦。又到了冷清清暮秋时候。衰落的柳树陪伴着秋蝉的悲鸣传来一片哀愁,谁能让穿白衣的小吏前来送上解忧消愁的好酒?
注释:双调:宫调名。十二宫调之一,双调为元曲常用宫调。沉醉东风:曲牌名,南北曲兼有。北曲属双调,南曲属仙吕入双调。重九:即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古人以六为阴,以九为阳,故名重阳。古代在重阳节往往有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民俗活动。¹“题红叶”句:用“红叶题诗”的典故。唐人记红叶题诗故事颇多,比较有名的是范摅《云溪友议》卷十所载之卢渥事。卢渥赴京应举,偶在御沟拾得一枚红叶,上题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唐宣宗放出部分宫女,卢渥得一人,即红叶题诗者。后人常用这个典故来寄托闺怨情思或感叹姻缘天定。这里不过是以红叶黄花点明季节,装饰文面。²白衣送酒:指的是晋朝江川刺史王弘派白衣仆人在重阳节给在篱边赏菊的陶渊明送酒的典故。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晋陶渊明好酒而不能常得,九月九日于东篱下采菊盈把,闲坐之。未几,江州刺史王弘命白衣人送酒至,即便就饮,酣醉而归。”白衣,指官府给役之人。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着白衣,此处用衣着代人。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小令,写作者闲适地在红叶上题诗让流水带走他的情义,观赏菊花后醉卧歌楼,表达了作者陶醉于赏黄花之中的快乐;看到万里长空的雁影稀疏,远山狭长清瘦,暮秋时节到处冷冷清清,使作者内心孤独冷清之情油然而生;这时节,无人送酒,一起解忧,年华老去,表达了作者无知己相伴的愁苦。全曲通过“红叶、黄花、长天、雁影、瘦山、衰柳、寒蝉”等具有凄寒、衰败特征的意象营造出暮秋萧瑟、冷清的意境,在用词铸句、描摹景物以及酿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方面,都颇见艺术功力。

  重九正是入秋时候,草木摇落,北雁南飞,一片衰飒之气,容易唤起人的愁思。这首小令渲染了冷清的秋天氛围,寄托了悲凉的秋思,情调有些哀伤。

  此曲从季节景物特征入手,点出“红叶”“黄花”,以写“重九”的自然风光。“题红叶清流御沟”,说的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但此曲中只不过取“题红叶”三字,与下文的“赏黄花”构成对仗而已。“题红叶”也只是赏红叶的意思。“赏黄花人醉歌楼”也只是一般的泛指,不一定是作者在楼上醉赏黄花。秋天,枫林叶赤,丛菊花黄,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此乃作者雅兴所在,故不觉吟成此丽句,以描写此情景。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两句,续写秋容秋光。秋日晴朗,天高云淡,人的视线能看得很远,因而显得“天长”。值此暮秋时分,北雁南飞,所剩已不多,故极目长天,雁影就显得十分稀疏。月落时位置接近地平线,其光线斜照,山影遂显得狭长而呈清瘦的姿态;当然草木摇落,也是山容变瘦的一个原因。这两句写秋容秋光,可谓抓住特征善于描状,雁影零落,山形清瘦,使人感到那份高旷与寂寥的况味。加上对仗工整,意境浑成,实乃写景佳句。接着,作者又用一句“冷清清暮秋时候”来加以概括。于是形象的具体画面,由此抽象的一般的概括而获得了关于景象和节序的质的规定性。此句还开拓了读者联想的范围:除“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外,其他一切也都是冷清清的。

  最后两句,因写秋景而触发的淡淡的哀愁。“衰柳寒蝉”是打上主观色彩的秋景,向来为文人抒发秋思时所采用,作为景物媒介。作者睹衰柳疏枝,闻寒蝉悲鸣,遂悠然而生“一片愁”之情。此时此刻,他感到寂寞,希望有朋友送酒来一起喝,但终无人来,他于是发出了“谁肯教白衣送酒”之叹。结尾未尝不是一个注脚:假使隐居了,谁肯像王弘对待陶渊明那样遣白衣使者为自己送酒呢?其内心的孤独与寂寥溢于字里行间。这里流露出作者倦于官场,欲隐居而又因种种原因难以痛下决心之意。

  这首小令虽然不脱离悲愁的范畴,但立意孤高,用语也颇为别致。选取“红叶”“黄花”“长天”“雁影”“瘦山”“衰柳”“寒蝉”这些秋日的典型景物入曲,用“稀”“瘦”“衰”“寒”等冷色调的字眼来状秋天之景,更显得秋意浓,愁思重,让人读来感同身受。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44-45
2、 墙峻峰等注评.元曲三百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36

chénzuìdōngfēng ·chóngjiǔ

zhì yuándài 

hóngqīngliúgōu shǎnghuánghuārénzuìlóu tiānchángyànyǐng yuèluòshānróngshòu lěngqīngqīngqiūshíhòu shuāiliǔhánchánpiànchóu shuíkěnjiàobáisòngjiǔ 
露花烟草,寂寞五云三岛,正春深。貌减潜消玉,香残尚惹襟。
露花烟草,寂寞五云¹三岛²,正春深。貌减潜消玉,香残尚惹襟(jīn)³
译文:鲜花凝结着露水,芳草笼罩着轻烟,寂寞的仙岛上祥云缭绕,春色正深。她一天天憔悴,玉貌在寂寞中暗暗消减,只有阵阵残香还留在衣春上。
注释:¹五云:五色祥云,为仙人所御。²三岛:指仙境。³“貌减”句:指女子如玉的肌体暗暗消瘦。惹:沾染。
竹疏虚槛静,松密醮坛阴。何事刘郎去?信沉沉。
竹疏虚槛静,松密醮(jiào)¹阴。何事刘郎²去?信沉沉。
译文:几竿稀疏的竹子静静地伫立在门槛外,茂密的松林里醮坛陈设在树荫里。不知刘郎为什么就这样离去了,音信杳无,只让人空劳牵挂。
注释:¹醮坛:道士祈祷用的祭坛。²刘郎:刘晨,用东汉刘晨、阮肇人天台山遇仙之事。此处指女子的情人。

  上片由景及人,通过清寂环境的描绘,引出修道女冠的形象:她日渐消瘦,残香惹襟,展露出内在意绪的郁塞悲苦。“寂寞”,词眼。女道士居处“五云三岛”,正当春光明媚,露花烟草,思凡之心令其容貌失色,眼看余香更使人泪沾衣襟。“露花”三句是她所在地方的环境,环境清冷,烘托出主人公心情之孤独与凄凉,之后再写情事。“貌减”二句写她与情人分别后因思念而憔悴,以余香作为一种安慰,相思甚苦,情思未断,真是可怜可叹。

  下片开头二句描写道观的清静环境,写其周围清冷阴森,没有一点乐趣,使她更想念情人。竹“疏”人气更稀,倍感“静”松“密”道坛肃穆,倍感“森”。“何事”二句,将相思之情和盘托出,思凡之心宛然可见,表达了对情郎远逝的深切思念。

  这首词写了女道士的思凡情怀,通过清冷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女道士思念情郎的寂寞凄凉之情。全词写了环境清冷,烘托主人公心境之孤寂、凄凉,从容颜憔悴、余香尚存,见其相思甚苦,感情真切。这首词情景交融,脉络清晰,逼真地展示出女道士尘心未泯的情意。

参考资料:
1、 (五代后蜀)赵崇祚辑;杨鸿儒注评.花间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03:第191页
2、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第148页

guānzi··huāyāncǎo--zhāng

huāyāncǎoyúnsāndǎozhèngchūnshēnmàojiǎnqiánxiāoxiāngcánshàngjīn

zhúshūkǎnjìngsōngjiàotányīnshìliúlángxìnchénchén

好花零落雨绵绵,辜负韶光二月天。
好花零落¹雨绵绵,辜负韶(sháo)²二月天。
译文:鲜艳的花瓣在绵绵细雨中飘落,它们辜负了这二月春日里的美好时光。
注释:¹好花零落:暗喻革命情绪正在低落。²韶光:即美好时光,暗喻进行革命的良好时机。
知否玉楼春梦醒,有人愁煞柳如烟。
知否玉楼¹春梦²醒,有人³愁煞(shà)柳如烟。
译文:知道吗?在青楼之上醒来,看到这如烟春柳,我便极度忧愁起来。
注释:¹玉楼:原意为华丽的楼,这里用来指妓楼。²春梦:暗喻对革命胜利的憧憬。³有人:此为作者自指。⁴愁煞:即极度忧愁之意。煞,副词,用在动词后,表“极度……”之意。

  诗人在这首诗中感叹时光如梭,看着春雨里埙落的片片花瓣,心中感悟生命的可贵。前两句借写“辜负韶光”以喻错过革命良机;后两句以“春梦”来抒发自已的忧虑情绪。此诗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形象鲜明,用语得体。

  此诗向友人申述对革命错过良机的愤懑和忧患情绪,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形象鲜明,用语得体。

  前两句借写“辜负韶光”以喻错过革命良机。在作者看来,仲春二月是百花盛开的时节,人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时节去赏花,但是自己的朋友却没有这样做,以至错过时机。到了如今好花零落,霾雨霏霏,要赏花已经来不及。眼前的革命也是这样,良机错过,要发动就困难了。

  后两句以“春梦”来抒发自已的忧虑情绪。本来作者是做着“春梦”的,满以为趁着百花盛开,群情激昂的机会去进行革命,谁知现在“醒”来,却发现百花凋残,群情低落,雨绵绵,黑暗势力在镇压了。楼前的柳树虽然未败,但在霾雨中也显得朦朦胧胧了。革命的力量遭到黑暗势力的摧残而不断削弱,使作者悲痛欲绝。

参考资料:
1、 珠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苏曼殊诗集 马以君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19

chūn--mànshū

hǎohuālíngluòmiánmián,,sháoguāngèryuètiān

zhīfǒulóuchūnmèngxǐngyǒurénchóushāliǔyān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
憔悴¹年来甚,萧条益自伤。
译文:近年来一日比一日憔悴,环顾身边亲人多有亡故而日渐萧条,令人黯然神伤。
注释:¹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风威侵¹病骨,雨气咽愁肠²
译文:悲伤而致病,风雨之下病骨难支、愁肠百转不能胜情。
注释:¹侵:侵害。²咽愁肠:使愁肠哽咽。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
夜鼎(dǐng)¹唯煎药,朝髭(zī)半染霜。
译文:深夜鼎中弥漫着药香,早晨醒来发现髭须斑白。
注释:¹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髭嘴边的胡子。
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前缘¹竟何似,谁与问空王²
译文:我的人生因果究竟如何?谁能替我去求问佛祖?
注释:¹前缘:佛教以世间诸物皆因缘和合而成,故善缘结善果。恶缘生恶果。又以生死本是轮回相报,故人今生之善,皆因前生善缘之成,而今生之恶,则为前生恶缘之果。²空王:佛家语,佛之尊称。佛说世界一切皆空,故称空王。

  首联“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两句便给全诗笼罩了一层伤感的云雾。“萧条”二字交代了诗人此时的生活,已经没有了侍从簇拥、嫔娥相伴的富贵繁华。他是旧目的南唐君主,今日的宋人囚徒,生活不唯冷清,对比过去,尤觉萧条。诗写在入宋之后,这样的一种厌倦情绪也就有了理解的线索。诗以“憔悴”领起,对以“萧条”,前者重在写人,后者刻画环境。二者相互映对,写出人因萧条而憔悴,也因憔悴而更觉萧条。意思还不止于此一层。“年来甚”与“益自伤”相对,这是说,人是一年一年的老去,憔悴本来就一年更甚于一年,偏又处在这周遭萧条的环境中,于是便生出无尽的感伤而加快了人憔悴的速度。

  中间两联刻画诗人的生活状态。颔联“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紧承首联而发,写憔悴的“病骨”受“风威”所“侵”,伤感的“愁肠”为“雨气”所“咽”。使病体与愁怀紧密关合,以见病因愁起,愁使病笃之意。这一联尤为传神,把病中的敏感形象地写了出来,正因为有病骨,正因为有愁肠,才感受到秋风格外寒,秋雨格外冷。颈联“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句,悲叹宝鼎已无他用,“唯煎药”而已,自己也垂垂老矣,已是“朝髭半染霜”了,更是哀戚尤深。

  尾联“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语气悲愤。“前缘”“空王”之说,更涉佛事,益见消沉。愁病交加,无所排遣,便只好求助于佛,而幻想从了解“前缘”中得到解脱,从询问“空王”中得到指点。可是“前缘竟何似”,仍不得而知。“谁与问空王”,亦不得其门而入。诗至此煞笔,流露出无限的惆帐与忧思。其中深沉的内容,耐人寻味。

  诗中以“威”写风,以“气”写雨,将政治处境中所有的威逼与压迫都转为自然现象的感受,就文学手法而言是拟人。而在诗人,怕也有不能直言而曲折抒写的现实考虑。全诗把体病、心病、人情、秋景、家事、国事等融合在一体,笼罩了一层伤感的云雾。

参考资料:
1、 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97-98页
2、 (南唐)李煜著,王晓枫解评.李煜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01 第1版:第126页

bìngzhōnggǎnhuái怀

 dài 

qiáocuìniánláishèn xiāotiáoshāng 
fēngwēiqīnbìng chóucháng 
dǐngwéijiānyào zhāobànrǎnshuāng 
qiányuánjìng shuíwènkōngw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