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龙鸣玉銮,九折步云端。
六龙鸣玉銮,九折步云端。
河络南浮近,山经北上难。
河络南浮近,山经北上难。
羽仪映松雪,戈甲带春寒。
羽仪映松雪,戈甲带春寒。
百谷晨笳动,千岩晓仗攒。
百谷晨笳动,千岩晓仗攒。
皇心感韶节,敷藻念人安。
皇心感韶节,敷藻念人安。
既立省方馆,复建礼神坛。
既立省方馆,复建礼神坛。
扈跸参天老,承荣忝夏官。
扈跸参天老,承荣忝夏官。
长勤百年意,思见一胜残。
长勤百年意,思见一胜残。

fèngshèngzhìtàixíngshānzhōngyánzhìyīngzhì--zhāngshuō

liùlóngmíngluánjiǔzhéyúnduānluònánjìnshānjīngběishàngnán

yìngsōngxuějiǎdàichūnhánbǎichénjiādòngqiānyánxiǎozhàngzǎn

huángxīngǎnsháojiézǎoniànrénānshěngfāngguǎnjiànshéntán

cāntiānlǎochéngróngtiǎnxiàguānzhǎngqínbǎiniánjiànshèngcán

张说

张说

张说(667年~730年) 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 ▶ 3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¹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pāng)传》,慨(kǎi)²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³,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zhì)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zhé)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要害。。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年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采因当让贤于这个人,(因为他的文采比我)高出一截!”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注释:¹洵:苏洵,苏轼父亲。²慨然:感慨地。³滂: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⁴磔裂:分割;割裂。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xǐ)知徐州¹。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²,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³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běn)(chā)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¹⁰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¹¹以守,卒全¹²其城。
译文: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洪水在梁山泊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人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城墙六尺高度(三版高度)的地方才没有被水没过。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卫了徐州城。事情过后,他又请求点拨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修筑堤岸,年防来年出现类似情况。朝廷同意了苏轼的做法。
注释:¹徙知徐州:到徐州任太守。²败:倒塌。³谁与:与谁。⁴诣:拜访。⁵卒:终于。⁶虽:即使。⁷涂潦:道路泥泞积水。⁸畚锸:箕畚铁锹。⁹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¹⁰庐:搭起茅屋。¹¹堵:古墙体单位,长于高各一丈为一堵。¹²全:保全。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初,祖宗时,差役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póu)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xū)²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译文: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韩琦,是宋朝时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苏轼年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66岁。
注释:¹差役:旧时在官府里当差的人。²猾胥:刁滑的小吏。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译文: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年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译文: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年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lì)社树。其大蔽¹数千牛,絜(xié)²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³,遂行不辍(chuò)。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guǒ)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mán),以为柱则蠹(d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译文:有个石姓匠人去到了齐国一个叫曲辕的地方,看见一颗被人们称为神树的栎树。那棵树非常高大,树荫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测量它的树干,足有百尺之围,树高达至山顶,离地面几丈高后才长有树枝,可以用它造十余艘船只。参观它的人如同赶集一般来来往往。这位匠人却看也不看,不停地向前走,他的徒弟在树旁看够了跑着赶上木匠,说:“自从我拿着斧子跟随您做木工,还没见过这么高大的树。先生为何不肯看一眼,只向前走个不停呢?”木匠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了它了!那木头是无用之物,做成船它会沉没,做成棺材它会快速腐朽,做器具它会很快毁坏,做门户它会像树一样流出污浆,做柱子它会被虫子蛀蚀。这是一棵不能成材的树木,没有一点用处,所以它才能有这么长的寿命。”
注释:¹蔽:遮盖;遮挡。²絜:用绳度量围长。³顾:看。⁴辍:停止。⁵液樠:指脂液流出。⁶蠹:蛀蚀。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暗暗淡淡紫,融融¹冶冶²黄。
译文:暗暗淡淡的紫色,温润娇艳的黄色。
注释:¹融融:光润的样子。²冶冶:艳丽的样子。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陶令¹篱边色,罗含²宅里香。
译文:菊花曾在隐士陶渊明东篱的边上展现丽色,在罗含的庭院里吐露芬芳。
注释:¹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²罗含:(公元293年一公元369年)字君长,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未阳市)人。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几时禁¹重露²,实是怯³阳。
译文:菊花能够承受寒凉的秋露,可是却害怕夕阳的来临。
注释:¹禁:禁受,承当。²重露:指寒凉的秋露。³怯:胆怯、担心。⁴残:一作“斜”。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愿泛¹金鹦(yīng)(wǔ)²,升³君白玉堂
译文:我愿浸在金鹦鹉杯中,为身居白玉堂中的明君所用。
注释:¹泛:指以菊花浸酒。²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³升:摆进。⁴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这首诗托物言志,以菊花自况。首联描摹菊花色调淡雅,丰韵翩翩。颔联用陶令、罗含典烘托菊花品格。颈联用“禁重露””怯残阳”写菊花深忧迟暮,暗含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之意。尾联言志,暗含自己希望被朝廷赏识之意。这诗虽是咏菊,亦句句自况,物我交融,写得清绮秀逸,意思醒豁。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虽然诗中写到陶渊明,但根本点则不是甘于田园。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这里的的菊花,淡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他们既有陶公篱旁的雅色,又有罗含院里的淡香。它不畏霜露,却担心夕阳。它可以傲然凌霜盛开,却面对时光流逝无奈。即使它枯萎了,也可以制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鹦鹉杯中,来到高贵的宴席之上。这里诗人热情讴歌了菊花的雅色和清香,高度赞扬了菊花不怕霜露的傲骨以及可贵的奉献精神。

  诗人咏菊,以自己的观感为主,描述很是抽象。菊中有我,我中有菊。纵然凋谢,留下的也是白玉高堂里的精华。李商隐晚年落泊,但毕竟是帝室远亲,他自己也以此为荣。诗人用“金鹦鹉”“白玉堂”婉转地表白了自己的身世。可是,他的身份并没有有给他带来实质上的好处,纵然才俊,亦不见用。通观全诗,诗人状物新奇引典自然,锐意中有伤时,哀婉里有进取,大有孤芳自赏之意,绝无叹老嗟卑之嫌。

  诗一开头,先描绘菊花那可爱的姿色:“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首句写的是紫菊:“暗暗”真实地写出词人对紫菊的观感,表明色彩并不明丽。“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次句描写黄菊:“商融”即和暖之意。这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井说。这是“通感”或曰“感觉挪移”在日常生活的经验里视觉、听觉、角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与交融,眼、耳、鼻、舌、身各个官截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因此颜色如乎会有温度,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看到那金黄色的菊花便有了一种温暖的感受。由此可南诗人体物实在太精微了。“冶冶”圳其明艳柔美之态。那黄菊金色的花蕊,经过露洗霜染,清新鲜美,用“冶冶”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诗人着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个与便极尽黄菊之态,不愧为大手笔。

  第三句诗则把菊花颜色的描写引申了一步,称之为“陶令篱边色”,把眼前菊花的地位抬高了。“陶令”指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今江西省彭泽县)县的县令,所以后人常常这样称呼他。陶渊明于百花之中最爱菊花,正是他首先把菊花的地位抬高了,他在《饮酒》一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而李商隐在此处称他所见之菊有“陶令篱边色”,意即同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一样美,足见他对菊花的爱赏程度。后句描写菊花之香,也以典故出之,称之为“罗含宅里香”。罗含,字君章,晋代来阳(今湖南省东南)人,擅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长沙相。桓温极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可他致仕还家,在荆州城西小洲上立茅屋而居。《晋书·罗含传》记载他“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诗人此处说他所见之菊有罗含宅中菊花一样的芳香,这便更加抬高了它的地位。李商隐此处引出陶令菊和罗含宅里菊主旨不在菊花本身,有以这两个人自况的一面: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遂辞官归隐,闲雅悠然地“采菊东篱下”,罗含致仕却还归本乡,甘居茅屋,托身有所。而李商隐此时辞去了弘农县尉,居于家中,流连山水,形式上与那两个是有些相似。不过李商隐此时这点“隐”气来得很勉强,他骨子里渴望的不是充满菊香的篱下或宅里,而是朝廷,梦寐以求的是入朝为官,这从后面四句诗中完全可以看得出来。

  五、六两句:“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明里继续写菊,暗里则有所寄托。“禁”此处是避忌之意。“重露”即浓重的霜露。前句写出私菊傲霜的品格:秋菊开在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菊花》),不过正是这风霜高洁之时,才显示出它的独特品格。

  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此处别有寄托。李商隐虽屡遭挫折,仕途失意,但这并不能侠诗人彻底失望。但是他实在担心时不我与,光阴迅速。多少有些迟暮之感。同屈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几句诗所表达音的惜时思想十分近似,同样是担心自芒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了年华。

  最后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出来了:“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泛,指以菊花浸酒。“金鹦鹉”指以黄金仿鹦鹉螺形铸造的酒杯。《岭表录异》一书中写道:“鹦鹉螺,旋尖处屈而味如鹦鹉嘴,故以此名。放上青绿班,大者可受二升,放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白玉堂”一语出自《古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两句中的后一句。此处暗指朝廷。这两句诗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又句句是写自己,是托物言志的杰作。写物而不离人。物与己交融在一起。物又不粘在物上,处处关己。写己又不脱于物,处处以物出之。如三、匹两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翻官之事。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震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七、小句写菊花的愿望关涉自己期望入彰之情。其次,本诗在用典上也有独莹之处:自然而然,毫无切削之迹,囊无晦涩之感。如三、四两句用陶渊明与罗含的典故,如同己出,与自己的诗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实在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参考资料:
1、 靖宇主 .唐诗多功能多用途词典 上 :辽海出版社 ,2001.09 :76-78 .

huā

shāngyǐn tángdài 

ànàndàndàn róngrónghuáng 
táolìngbiān luóhánzháixiāng 
shíjīnzhòng shíshìqiècányáng 
yuànfànjīnyīng shēngjūnbáitáng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¹南迁²,相遇于梧、藤间³。道旁有鬻(yù)汤饼者,共买食之。恶(cū)不可食。黄门置(zhù)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¹⁰¹¹黄门曰:“九三郎¹²,尔¹³¹⁴¹⁵咀嚼耶?”大笑而¹⁶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¹⁷’而已¹⁸。”
译文:吕周辅说: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不管它的味道’的道理。”
注释:¹黄门公:即苏轼弟弟苏辙。²南迁:贬谪到南方。³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1097),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⁴鬻:卖。⁵汤饼:面条。⁶恶:通“粗”。⁷食:吃。⁸置:放下。⁹尽:吃完。¹⁰徐:慢慢地。¹¹谓:对……说,告诉。¹²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¹³尔:你。¹⁴尚:还。¹⁵欲:想要。¹⁶而:表修饰。¹⁷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¹⁸而已:罢了。
若有人兮思鸣皋,阻积雪兮心烦劳。
若有人¹兮思鸣皋(gāo),阻积雪兮心烦劳。
译文:有人如岑徵君者思归鸣皋,苦阻于大雪冰封而忧心。
注释:¹若有人:指岑徵君。若,语气词。鸣皋歌送岑徵(zhēng)君:\鸣皋,山名,又名九皋山,在今河南嵩县东北。岑徵君,即岑勋。徵君,美称,泛指虽应征入朝却没有任职的名士。
洪河凌兢不可以径度,冰龙鳞兮难容舠。
洪河¹²³不可以径度,冰龙鳞兮难容舠(dāo)
译文:若走水路,则大河冰封,令人战战兢兢不可以渡过,河冰如龙鳞参差,不能行船。
注释:¹洪河:指黄河。²凌:冰凌。³兢:小心谨慎的样子。⁴径度:即径渡。⁵冰龙鳞:形容河冰参差,有如龙鳞。⁶舠:刀形小船,字本作“刀”。
邈仙山之峻极兮,闻天籁之嘈嘈。
邈仙山之峻极¹兮,闻天籁之嘈嘈。
译文:若走旱路,则群山高峻,天风阵阵,难于登攀。
注释:¹峻极:高大至极。
霜崖缟皓以合沓兮,若长风扇海涌沧溟之波涛。
霜崖¹(gǎo)(hào)²以合沓(tà)³兮,若长风扇海涌沧溟之波涛。
译文:白皑皑的雪崖霜峰连绵合沓,像长风吹起的海上之汹涌波涛。
注释:¹霜崖:积霜雪之山崖。²缟皓:洁白。³合沓:重叠貌。
玄猿绿罴,舔舕崟岌;
玄猿¹绿罴(pí)²,舔(tiǎn)³(tàn)(yín)(jí)
译文:山峰高耸险要,山顶上有玄猿绿熊瞪目吐舌;
注释:¹玄猿:即黑色的猿猴。²绿罴:毛有绿光的大熊。³舕:吐舌头。⁴崟岌:高险的山。
危柯振石,骇胆栗魄,群呼而相号。
危柯振石,骇胆栗魄,群呼而相号。
译文:又有枯树危石摇摇欲堕,其群呼与相号之声,无不令人骇心动魄。
峰峥嵘以路绝,挂星辰于崖嶅!
峰峥嵘以路绝,挂星辰于崖嶅(áo)¹
译文:群峰峥嵘而路断,层峦叠嶂上与星辰相接。
注释:¹嶅:山上的许多小石。
送君之归兮,动鸣皋之新作。
送君之归兮,动鸣皋之新作。
译文:我送君之将归,作《鸣皋歌》以相送。
交鼓吹兮弹丝,觞清泠之池阁。
交鼓吹兮弹丝,觞(shāng)¹清泠²之池阁。
译文:且设饯别宴于清泠池上,伴之以鼓琴之乐。
注释:¹觞:欢饮。²清泠:清泠池,为宋州梁园胜地。
君不行兮何待?若返顾之黄鹤。
君不行兮何待?若返顾之黄鹤。
译文:君不行如返顾之黄鹤,还期待着什么呢?
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
扫梁园之群英¹,振大雅于东洛。
译文:想必是要一扫梁园之群英,欲振大雅于东洛。
注释:¹梁园之群英:指枚乘、邹阳、司马相如等人。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营造的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巾征轩兮历阻折,寻幽居兮越巘崿。
巾征轩¹兮历阻折,寻幽居兮越巘(yǎn)崿(è)²
译文:一展雄才而后始上征轩,历经阻折,翻山越岭,以入陇居。
注释:¹征轩:远行之车。轩,指轩车。²巘崿:指山崖、峰峦。
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
盘白石兮坐素月¹,琴松风²兮寂万壑。
译文:去过那种坐白石而赏清月,弹松风而寂万壑的宁静生活吧。
注释:¹素月:皓洁之明月。²松风:即《风入松》,琴曲名。
望不见兮心氛氲,萝冥冥兮霰纷纷。
望不见兮心氛氲(yūn)¹,萝²冥冥³兮霰(xiàn)纷纷。
译文:自君去后,我怅望不见而心烦意乱,想象在鸣皋山中,松萝昏暗而雪霰纷纷;
注释:¹氛氲:一作”纷纭“,乱貌。²萝:女萝。³冥冥:暗貌。⁴霰:小冰粒。
水横洞以下渌,波小声而上闻。
水横洞以下渌,波小声而上闻。
译文:泉水穿崖过洞,一清见底,流水声声,流喧不已;
虎啸谷而生风,龙藏溪而吐云。
虎啸谷而生风,龙藏溪而吐云。
译文:虎啸生风,震响山谷,龙藏深澳,吐云洞中。
冥鹤清唳,饥鼯嚬呻。
冥鹤清唳(lì)¹,饥鼯(wú)²(pín)³
译文:更有夜鹤清亮的鸣叫,饥鼯蹙眉而呻吟。
注释:¹清唳:鹤的叫声清亮。²鼯:形似松鼠的动物。³嚬呻:蹙眉呻吟。
块独处此幽默兮,愀空山而愁人。
块独¹处此幽默²兮,愀(qiǎo)³空山而愁人。
译文:块然独居如此清寂之地,真使人为之揪心担忧。
注释:¹块独:孤独貌。²幽默:谓寂然无声。³愀:忧惧貌。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
译文:当今之世,小人得志如群鸡旋聚而争食于朝堂,君子失势却如孤凤无都而远飞于山林。
蝘蜓嘲龙,鱼目混珍;
(yǎn)¹嘲龙,鱼目混珍²
译文:是非不分如同蜥蜴敢笑巨龙,而鱼目可以混同珍珠。
注释:¹蝘蜓:俗称壁虎。²鱼目混珍:即鱼目混珠。
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mó)¹衣锦,西施负薪。
译文:美女不如丑女,嫫母衣锦入宠,而使美女西施负薪为奴。
注释:¹嫫母:传说为黄帝之妻,貌丑。
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于夔龙蹩躠于风尘!
若使巢由¹(zhì)(gù)²于轩冕兮,亦奚异于夔(kuí)³(bié)(xiè)于风尘!
译文:这一切何异于使高士巢父、许由囚于轩车冠冕,让夔、龙这样的贤臣沦落于风尘之中?
注释:¹巢由:即巢父、许由,皆尧时之隐者。²桎梏:刑具。³夔龙:传说中的单足神怪动物。⁴蹩:跋行用力貌。
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却秦?
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却秦?
译文:申包胥哭于秦庭而救楚,鲁仲连假谈笑以却奏兵。
吾诚不能学二子沽名矫节以耀世兮,固将弃天地而遗身!
吾诚不能学二子¹沽名矫节以耀世兮,固将弃天地而遗身!
译文:我实在不能学此二人沽名钓誉,矫立名节以夸耀于后世。
注释:¹二子:指申包胥、鲁仲连。
白鸥兮飞来,长与君兮相亲。
白鸥兮飞来,长与君兮相亲。
译文:吾当遗世独立,与白鹤相狎,与君长于山水之中相亲相随。
此诗当为李白离开长安后漫游梁宋时所作,具体时间约为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冬。根据宋本此诗题下注“时梁园三尺雪,在清泠池作”,可知当时梁园积雪三尺,李白在园内清泠池上作此诗,送岑徵君去鸣皋山。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72-275

mínggāosòngcénzhēngjūn

bái tángdài 

ruòyǒurénmínggāo xuěxīnfánláo 
hónglíngjīngjìng bīnglónglínnánróngdāo 
miǎoxiānshānzhījùn wéntiānlàizhīcáocáo 
shuānggǎohào ruòchángfēngshànhǎiyǒngcāngmíngzhītāo 
xuányuán绿 tiǎntànyín 
wēizhènshí hàidǎn qúnérxiāngháo 
fēngzhēngróngjué guàxīngchénáo 
sòngjūnzhīguī dòngmínggāozhīxīnzuò 
jiāochuītán shāngqīnglíngzhīchí 
jūnxíngdài ruòfǎnzhīhuáng 
sǎoliángyuánzhīqúnyīng zhèndōngluò 
jīnzhēngxuānzhé xúnyōuyuèyǎnè崿 
pánbáishízuòyuè qínsōngfēngwàn 
wàngjiànxīnfēnyūn luómíngmíngxiànfēnfēn 
shuǐhéngdòngxià xiǎoshēngérshàngwén 
xiàoérshēngfēng lóngcángéryún 
míngqīng pínshēn 
kuàichǔyōu qiǎokōngshānérchóurén 
zhēngshí fèngfēiérlín 
yǎntíngcháolóng hùnzhēn 
jǐn 西shīxīn 
ruòshǐ使cháoyóuzhìxuānmiǎn kuílóngbiéxièfēngchén 
érjiùchǔ xiàokuāérquèqín 
chéngnéngxuéèrmíngjiǎojiéyào耀shì jiāngtiānérshēn 
báiōufēilái chángjūnxiāngq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