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聚德星,累世若同生。天事知常象,林珍独应诚。
陈家聚德星,累世若同生。天事知常象,林珍独应诚。
相传殖嘉树,不复羡名卿。坐使炎荒化,何如谷口耕。
相传殖嘉树,不复羡名卿。坐使炎荒化,何如谷口耕。

kāngzhōuchénshìliánshī--liúbān

chénjiāxīnglèishìruòtóngshēngtiānshìzhīchángxiànglínzhēnyīngchéng

xiāngchuánzhíjiāshùxiànmíngqīngzuò使shǐyánhuānghuàkǒugēng

刘攽

刘攽

刘攽bān(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 94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夜长不得眠¹,明月何²(zhuó)(zhuó)³
译文:长夜漫漫我睡不着觉,抬头看见那明月多么明亮。
注释:¹不得眠:不能睡眠。²何:何其,多么。³灼灼:灼人貌。明亮貌。盛烈貌。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想闻散唤声¹,虚应²空中诺³
译文:模模糊糊的听到好似有人在呼唤我,我轻轻地回应着。
注释:¹散唤声:散乱的呼唤声。²虚应:虚假地应承。³空中诺:空中的许诺。
这位女子思念心上人,想得神迷心痴,以至于在恍惚中似乎听到心上人断断续续的呼唤,便情不自禁地答应了一声。“想闻”、“虚应”的失常举止,把这位女子如痴如醉的情态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一溪之水,可涉而航。
一溪之水,可涉¹而航。
译文:那溪流中的水啊,能够坐船渡过。
注释:¹涉:从水上经过。
人不我直,我犹力行。
人不我直¹,我犹力行。
译文:人们说不值得我这样,我仍然奋力前行。
注释:¹直:值得。
一溪之水,不杠而涉。
一溪之水,不杠而涉。
译文:那溪流中的水啊,即使没有桥也依然能够渡过。
濡首中流,汝嗟何及。
濡首¹中流²,汝嗟³何及。
译文:(一人)在水中埋头前行,你感叹哪还来得及呢?
注释:¹濡首:埋头、专心致志。²中流:江河中央;水中。³嗟:感叹。
汤汤流水,可以休兮。
汤汤流水,可以休兮。
译文:那浩荡的流水啊,请停下来吧!
嗟行之人,则濯足兮。
嗟行之人,则濯¹足兮。
译文:可叹那在水中行走的人,正在洗去脚上的污垢。
注释:¹濯:洗。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改序¹念芳辰²,烦襟³倦日永。
译文:换季了,怀念美好的春天,烦闷的心怀只因白天太长了。
注释:¹改序:指季节改变。²芳辰:美好的时光。多指春季。³烦襟:烦闷的心怀。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夏木已成阴,公门¹昼恒静。
译文:夏天的树木成荫,衙门白天里都一派宁静。
注释:¹公门:官署,衙门。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长风木飘阁,叠云才吐岭。
译文:大风已经吹进楼阁,层叠的云朵才露山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cú)¹景。
译文:坐在这里思念昔日相伴如今远在京城的各位弟弟,感叹珍惜流逝的光景。
注释:¹徂:过去。

xiàjīngshīzhū

wéiyìng tángdài 

gǎiniànfāngchén fánjīnjuànyǒng 
xiàchéngyīn gōngménzhòuhéngjìng 
chángfēngshǐpiāo diéyúncáilǐng 
zuòxiǎngrén háidāngjǐng 
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
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¹
译文:兰花瓣白蕊黄,素淡清丽,没有人欣赏却自己散发着芳香。
注释:¹自芳:自己散发芳香。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译文:它的心原来不大,但是却容纳下了许多芬芳。

  “能白更兼黄”,兰花瓣白蕊黄,素淡清丽;“无人亦自芳”,从人格化的角度称赞兰花之“香”,从形之美推进到内在美。

  “寸心原不大”,一笔两写,既写花,又状人。杨万里《凝露堂木犀》云:“看来看去能几大,如何着得许多香”,张羽化用杨万里诗意,却更加准确、老到、形象。寸心不大,暗喻谦谦君子,所求于社会的不多。“容得许多香”,暗喻才华不尽,可贡献于人的不少。

  这首咏兰诗,着重抓住兰花两大特色:色与香。全诗用兰花的清幽、纯和、持久之香,写出兰花独具的品格与文人雅士的志趣,乃咏物诗中之佳构。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猿鸣诚¹知曙(shǔ)²,谷幽³光未显。
译文:从猿鸣声中可以知道已经是黎明了,但在幽深的山谷间却还看不到阳光。
注释:¹诚:确实,原本。²曙:黎明。³谷幽:山谷深邃而阴暗。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¹(xuàn)²
译文:山下的云方才还是合在一起的,野花上面的水珠仍然晶莹圆转。
注释:¹犹:仍然,还在。²泫:水珠欲滴的样子。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wēi )(yí)¹傍隈(wēi)(yù)²,迢(tiáo)(dì)³(zhì)(xíng)(xiàn)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道路前进,又登上遥远的山路。
注释:¹逶迤:道路弯曲而漫长的样子。²隈隩:山崖转弯的地方。³迢递:遥远的样子。⁴陟:登高。⁵陉岘:山脉中断处叫陉,小而高的山岭叫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过涧既厉急¹,登栈²亦陵缅(miǎn)³
译文:通过溪涧也用不着脱衣服,爬上栈道就可以凌空面对高深的山谷。
注释:¹厉急:渡过急流。厉,“濿”之省文,穿着衣服涉水。²栈:栈道。在山上用木材架成的道路。³陵缅:凌空面对着高深的山谷。
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
川渚(zhǔ)¹²径复³,乘流玩回转
译文:溪谷沙洲时直时曲,弯来拐去,顺着溪流游玩,倒回来转过去。
注释:¹川渚:这里指河水。²屡:每每,多次。³径复:时直时曲,弯来拐去乘流:随着溪流。⁴玩:欣赏的意思。⁵回转:倒回来转过去。
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pín)¹泛沉深²,菰(gū)³清浅。
译文:水草漂浮在深沉的水潭上,水生植物从清浅的水泽里伸出枝叶来。
注释:¹苹萍:都是水草,浮生水面。苹大萍小。²沉深:指深沉的溪水。³菰:即茭白。是生长在浅水中的植物。⁴蒲:昌蒲。是生长在浅水中的植物。⁵冒:覆盖。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
¹石挹(yì)²飞泉,攀林摘叶卷³
译文:在石上提起脚跟,用脚趾做为全身的力点,去挹取飞溅的泉水,高攀丛林中的树枝,去摘取那还没有舒展开的初生卷叶。
注释:¹企:同“跂”,举踵。²挹:舀。³叶卷:即卷叶,初生尚未展开的嫩叶。
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
想见山阿人¹,薜萝²若在眼。
译文:本想见到山里的高人隐士,却好像看到山角里有穿着薛荔衣,系着女萝带的“山鬼”。
注释:¹山阿人:指诗人所仰慕的高人隐士。²薛萝:薜荔和女萝。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握兰勤¹徒结,折麻²心莫展。
译文:手握兰花希望赠给知己,但却无法寄到,所以常常是忧思结于心中,折了疏麻却无从投赠给所思念的人,所以心愁莫展。
注释:¹勤:企望。²麻:疏麻,又叫神麻,一种香草。
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情用¹赏为美²,事昧竟谁辨?
译文:自己所真心欣赏的就是最美的,何必还要去分辨其真假呢?
注释:¹用:以昧:不明。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观此¹²物虑³,一悟得所遣(qiǎn)
译文:看到这样动人的风景就会有所领悟而忘却世俗,排除一切烦恼。
注释:¹观此:观览沿途的景物。²遗:弃,抛开。³物虑:尘世问的各种顾虑。

  这是谢灵运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山水诗大抵有两种写法。作者以某一风景胜地为据点,静观周围山水景物,这是一种写法;另一种,则是作者本人在旅途之中,边行路边观赏,所见之景物是不断变化的。此诗即属于后者。

  谢灵运本身写过一篇《游名山志》,文中提到“斤竹涧”。后人或据今绍兴东南有斤竹岭,去浦阳江约十里,以为斤竹涧即在其附近;近人余冠英先生在其所注《汉魏六朝诗选》中则以为此涧在今浙江乐清县东,而乐清是在永嘉附近的。谢灵运在永嘉太守任上的时间是公元422至423年,而长住会稽(今绍兴市)则是公元428年(元嘉五年)以后的事。由于地点的说法不一,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因之也较难判定。好在这诗以写景为主,对写作时间不妨存疑。

  此诗共二十二句,可分为五节。第一节“猿鸣”四句,写清晨动身出游时情景。第二节“逶迤”四句,写沿山路前行而越岭过涧。第三节“川渚”四句,点出溪行。以上缴足诗题全部内容,概括而精炼。第四节自“企石”以下凡六句,由景及情,联想到深山中幽居避世之人,心虽向往而无由达己之精愫。最后“情用”四句为第五节,以抽象议论作结。全诗结构严密,用词准确,是山水诗之正格。这种凝炼精致的写法极见功力,其源悉来自汉赋。窃以为大谢之山水诗乃以赋为诗的典型之作,此诗自是其代表作之一。

  开头“猿鸣”二句,从听觉写起。既听到猿猴鸣叫,便知天已达曙,旅行者应该启程了。但因所居在幽谷,四面为高山所蔽,不易为日照所及,故曙光并不明显。三四句写动身上路,乃看到岩下云层密集,而花上犹有露珠流转,确是晨景。第二节,“逶迤”,指沿着曲折的小路前行。“迢递”,指山遥路远,前面似无尽头。“隈”者,山边之转弯处;“隩”(音郁)者,水涯之曲折处。“逶迤”句是说这是一条依山傍水的斜曲小径,诗人沿此路弯弯曲曲地行进。小路走完,开始登山了,翻过一蛉,须再登一岭(二岭之间山脉中断,故曰“陉”;“岘”,指小山峰),绵延不断。“过涧”句,写越岭后涉涧前行;“登栈”句,写涉涧后再走山间栈道。牵衣涉水为“厉”,“厉急”,涉过急流。“陵缅”,上升到高远处。以上四句详细摹写了自己登山过涧的行程,以下“川渚”四句转入行于溪上的描述。由于川中有渚,故溪路时直时曲。由于溪路千回百转,曲折多变,行人不能预测前面究竟应怎样走,因而一面走一面悬揣,捉摸不定。“苹萍”二句,写溪行所见。大大小小的浮萍都浮贴在水的表层,看不出下面的溪水究竟有多深,仿佛萍下乃莫测的深潭。而菰蒲则挺生于水上,从茎叶中间望下去,能清晰地看到它们的根部插在水底泥中,所以显得水很清浅。

  值得研究的是第四节的六句。“企石”句,是说在石上提起脚跟,用脚趾做为全身的力点,去挹取飞溅的泉水;“攀林”句,是说高攀丛林中的树枝,去摘取那还没有舒展开的初生卷叶。“想见”二句,用《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二句的语意。下面的“握兰”,暗用《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二句语意;“折麻”,又用《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二句语意。这里的“山阿人”,乃借喻避居山林与世隔绝的高人隐士,他们的高尚品质为诗人所敬慕,而他们所生活的自由天地则更为作者所向往。可是这样的人只存在于诗人的理想或幻想之中,因此作者所向往和歆慕的那种超脱尘世的生活也就无从成为现实。所以作者说,虽有“握兰”、“折麻”以赠知音的殷勤美意,却只能空空郁结在心中而无由展现出来。基于这四句诗的涵义,可知上面的“企石”二句,并不是作者本人去“挹飞泉”和“摘叶卷”,而是写那位“被薜荔”而“带女萝”的“山阿人”当寻取生活资料时在深山中的具体行动——以泉水为饮,以嫩叶为食:这同样是诗人想像中的产物。如果说“企石”二句只是写实,是诗人本身的行动,那么“挹飞泉”犹可说也;“摘叶卷”又有什么意义呢?谢灵运虽以游山玩水名噪一时,却未必攀摘初生的嫩树叶来果腹充饥。所以应该把这两句看成倒装句式,它们同样是“想见”的宾语。所谓“若在眼”,并不仅是“山阿人”以薜萝为衣而已,还包括了“企石”、“攀林”等等活动。这样,诗境才更活,诗人丰富的想像才体现得更为生动。

  最末四句,就沿途所见景物及所产生的种种思想感情略抒己见,结束全篇。“用”,因,由于。意思说:人的感情是由于观赏景物而得到美的享受的,至于深山密林中是否有“山鬼”那样的幽人,则蒙昧难知。不过就眼前所见而言,已足遗忘身外之虑;只要对大自然有一点领悟,便可把内心的忧闷排遣出去了。四句议论虽近玄言,也还是一波三折,以回旋之笔出之,并非一竿子插到底的直说。

  前人评谢灵运诗,多讥其写山水景物之后每拖上一条“玄言”的尾巴。这一首也不例外。但如果设身处地为诗人着想,用这样的手法来写诗原是符合人的思维逻辑的。人们总是在接受大量感性事物之后才上升到理性思维加以整理分析,把所见所闻清出一个头绪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断,或就自己的身世发出感慨。后人写山水诗亦大都如此,如韩愈的《山石》便是最明显的一例。这并非由谢灵运作俑,而是出自人们思维逻辑的必然。不过谢诗在结尾处所发的议论,往往雷同无新意,是其病耳。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64-666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