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缘难易始相成,楹直宁当企栋横。坐论岩廊从自贵,退栖林壑未为轻。
事缘难易始相成,楹直宁当企栋横。坐论岩廊从自贵,退栖林壑未为轻。
俗情熠耀阴中火,世路摴蒱马外坑。要使襟怀似云月,太虚无处不偕行。
俗情熠耀阴中火,世路摴蒱马外坑。要使襟怀似云月,太虚无处不偕行。

yùnshūshěnglínshěrénxiàoshūxìngshǒu--liúbān

shìyuánnánshǐxiāngchéngyíngzhíníngdāngdònghéngzuòlùnyánlángcóngguì退tuìlínwèiwèiqīng

qíng耀yàoyīnzhōnghuǒshìchūwàikēngyào使shǐjīn怀huáishìyúnyuètàichùxiéxíng

刘攽

刘攽

刘攽bān(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 94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为有书来与我期,便从兰杜惹相思。昨夜蝶衣刚入梦,珍重,东风要到送春时。
为有书来与我期¹,便从兰杜²(rě)相思³。昨夜蝶(dié)衣刚入梦,珍重,东风要到送春时。
译文:期盼有书信来与我期约,所以见到香草和兰草还有杜若,就禁不住起相思之意。昨天夜里梦到了友人,道一声珍重。到了暮春时节,而且东风就要把美人吹送到自己身边来了,虽然相见遥遥无期,相思却绵绵不断。
注释:¹与我期:言对方有信来与我相约。²兰杜:兰草和杜若,均为香草。³相思: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
三月正当三十日,占得,春光毕竟共春归。只有成阴并结子,都是,而今但愿著花迟。
三月正当三十日,占得,春光毕竟¹共春归。只有成阴并结子²,都是,而今³但愿(zhù)花迟。
译文:此时正当三月三十日,春景不常,很快春天就要离去了。虽然以后将是遍地的绿荫和累累的果实,可如今我却盼望春天再长一些,花期再长一些。
注释:¹毕竟:到底,终归。²成阴并结子:后人常以“成阴结子”喻比女子结婚生子。³而今:如今。⁴但愿:只愿,只希望。
此词着意抒情。写人物而以景物相衬,于情景交融中微露惜春怀人之意。含蓄委婉,轻柔细腻,往往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dìngfēng··wèiyǒushūlái--zhuāng

wèiyǒushūlái便biàncónglánxiāngzuódiégāngmèngzhēnzhòngdōngfēngyàodàosòngchūnshí

sānyuèzhèngdāngsānshízhànchūnguāngjìnggòngchūnguīzhǐyǒuchéngyīnbìngjiézidōushìérjīndànyuànzhehuāchí

战战栗栗,日谨一日。
战战栗(lì)¹,日谨一日。
译文: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一天比一天谨慎。
注释:¹战战栗栗:因戒惧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人莫踬(zhì)¹于山,而踬于垤(dié)²
译文:人不会在大山上跌倒,往往跌倒在小土堆前。
注释:¹踬:跌倒,摔倒。²垤:小土丘。

yáojiè

míng xiānqín 

zhànzhàn jǐn 
rénzhìshān érzhìdié 

两袖梅风,谢桥边、岸痕犹带残雪。过了匆匆灯市,草根青发。燕子春愁未醒,误几处、芳音辽绝。烟溪上、采绿人归,定应愁沁花骨。
两袖梅风,谢桥¹边、岸痕犹带残雪。过了匆匆灯市²,草根青发。燕子春愁未醒,误几处、芳音辽绝。烟溪上、采绿³人归,定应愁沁(qìn)花骨。
译文:漫步在谢桥边,吹拂着落梅的轻风,也吹满双袖。沿岸春寒未褪,犹见残雪痕迹。元宵过后,小草发青芽,春天已经到来。山川间阻,音信难通,只能把一襟幽怨,寄诸燕子,可惜它还未飞回。那远方的情人啊,这时也许在轻烟迷漫的溪水边采摘绿草归来,她一定满怀心事,连花心深处都沁透着她的春愁。
注释:¹谢桥:即为谢娘桥,泛指站着心爱女子的桥。²灯市:指正月十五的元宵灯市。³绿:是一种刍草的名。
非干厚情易歇。奈燕台句老,难道离别。小径吹衣,曾记故里风物。多少惊心旧事,第一是、侵阶罗袜。如今但、柳发晞春,夜来和露梳月。
非干厚情易歇。奈燕台¹句老,难道离别。小径吹衣,曾记故里风物。多少惊心旧事,第一是、侵阶罗袜(wà)。如今但、柳发²(xī)春,夜来和露梳月。
译文:这一切,并不关两人深厚的感情有所改变,而是由于命运的安排。自己纵使有李商隐那样的风流文笔,但在此情此境,也难道出离别苦楚。回首前尘,那幽深的小径,微风吹衣,你,久久地悄立玉阶之下。夜色渐深,清凉的露水侵进罗袜,还在等待我的到来。一切皆成过往,只有那柳树疏疏的长条,依旧纷披在春日和煦的阳光中;晚上,又沾上清凉的露水,在月下来回拂动。
注释:¹燕台:用唐诗人李商隐事。²柳发:亦指自己稀疏的头发。

  史达祖在婉约词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周邦彦那种“缜密典丽”、“富艳精工”的创作风格,而又有发展,炼字锻句,竟秀争高,给后来重视写作技巧的人比较大影响。

  起首两句描写初春的景物:漫步在谢桥边,吹拂着落梅的轻风,也吹满词人的双袖。沿岸春寒未褪,犹见残雪痕迹。“谢桥”,指谢娘家的桥,唐时有名妓谢秋娘,因常以指女子所居之地。两句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作冯延巳词)“独立小桥风满袖”化出。四、五句点明时节。灯市,指正月十五的元宵灯市,上冠以“匆匆”二字,略露作者的心情,可与姜夔《琵琶仙》词“奈愁里、匆匆换时节”参看。元宵过后,草已开始变绿,春天已是到来了,可是,词人却说“燕子春愁未醒”,燕子在春分前后才由南方飞回,而此时春社未到,燕子未归,故发出“误几处、芳音辽绝”的怨望之语。江淹《拟李都尉从军》诗有“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之句,《开元天宝遗事》也载有燕子传书之事,诗词家将之当作常典使用。“燕子”二语,与作者《双双燕》词“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有异曲同工之妙。山川间阻,音信难通,只能把一襟幽怨,寄诸燕子,正见其用笔精妙处。题中“春思”之意,至此方出。“烟溪”二句,笔锋一转,从对面着想:那远方的情人啊,这时也许在轻烟迷漫的溪水边采摘绿草归来,她一定满怀心事,连花心深处都沁透着她的春愁。“采绿”,出自《诗小雅·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一掏。”旧注认为这是妇人思念远行的丈夫。绿,是一种刍草的名。“采绿”,暗与上文“草根青发”照应。“愁沁花骨”四字甚炼,写出女子怀人的深情,句意并美。

  下片“非干厚情易歇”,笔意俱换,词极朴直,却更见情深意厚,更表现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切,并不关两人深厚的感情有所改变,而是由于命运的安排:离别,使有情人再也不能相见了。“奈燕台句老,难道离别”,这真是痛心彻骨之语。“燕台”,用唐诗人李商隐事。李曾作《燕台》诗四首,哀感顽艳,被一位叫做柳枝的姑娘所深赏,并相约幽会。由于机缘的错失,两人未能欢好便离别了。这里借用而转换加强说,自己纵使有李商隐那样的风流文笔,但在此情此境,一切的语句都显得是那么陈旧和多余。“小径”四句,回首前尘,深情如揭。词人记得当年在故乡多少美好的情事,那幽深的小径,微风吹衣——那是与她旧游之地。在纷来沓至的追忆中,第一难忘的是:她,久久地悄立玉阶之下,夜色渐深,清凉的露水侵进她的罗袜,她还在等待着词人的到来。词中特标出“惊心”二字,表现了情人相会时心情激荡的情景。“小径吹衣”,又与首句“两袖梅风”相应,今昔对比,更是难以为怀了。结二句“如今但、柳发晞春,夜来和露梳月”,用春景中的景物写愁思,更见梅溪词心思之巧妙。由回忆跌回现实中。一切成为既往,此时剩下的只是:那柳树疏疏的长条,纷披在春日和煦的阳光中;晚上,又沾上清凉的露水,在月下来回拂动。两句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喻人。“柳发”,亦指自己稀疏的头发:“晞”,晞发,披发使干。《楚辞·九歌·少司命》有“晞女(汝)发兮阳之阿”之语。“夜来”句,写自己在凉露冷月之下,凄然抚鬓的情景。结二句炼字极工,或未免着迹。

  史达祖的长调词,着意于布局,字锻句炼,极见功力。虽然前人批评他“用笔多深兴巧”(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但他对于技巧的细致运用也发展了婉约词。

wànniánhuān··chūn--shǐ

liǎngxiùméifēngxièqiáobiānànhényóudàicánxuěguòlecōngcōngdēngshìcǎogēnqīngyànzichūnchóuwèixǐngchùfāngyīnliáojuéyānshàngcǎi绿rénguīdìngyīngchóuqìnhuā

fēigànhòuqíngxiēnàiyàntáilǎonándàobiéxiǎojìngchuīcéngfēngduōshǎojīngxīnjiùshìshìqīnjiēluójīndànliǔchūnláishūyuè

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
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
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
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

  这首诗是评苏轼及其后学的诗,可与第二十二首对照看。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在等多方面都达到极高的造诣,堪称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学博才高,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在艺术上开一代之风。苏诗虽然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但是由于苏轼杰出的才能,他的诗多数比喻生动新奇,妙喻连生;用典稳妥精当,浑然天成;对仗精工活泼,不落俗套。苏轼对艺术技巧的把握可谓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不留锻炼痕迹。所以元好问给予苏轼诗歌以高度评价,称赞他的诗是经得起锤炼,不受纤尘的真金。

  苏轼在当是文坛上有巨大的声誉,有许多文人围绕在其周围。著名的有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这四人都没有继承苏轼的思想和艺术。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秦观长于词,其诗如词一样婉约。张、晁成就不大。至于其他后学者既没有苏轼的思想,又没有苏轼的才力,往往在文字、典故、辞藻方面追求新奇,以至于怪样百出。于是在这首诗的后两句,元好问不满并批评了这种风气。

lùnshīsānshíshǒu··èrshíliù--yuánhǎowèn

jīnhóngyànpínjīngzhēnshòuxiānchén

ménguǒyǒuzhōngchénzàikěnfàngshībǎitàixīn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种瓜黄台¹下,瓜熟子离离²
译文:黄台下种着瓜,瓜成熟的季节,瓜蔓上几长了很多瓜。
注释:¹黄台:台名,非实指。²离离:形容草木繁茂。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译文:摘去一个瓜可使其他瓜生长得更好。再摘一个瓜就看着少了。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三摘犹自可¹,摘绝抱蔓(wàn)²归。
译文:要是摘了三个,可能还会有瓜,但是把所有的瓜都摘掉,只剩下瓜蔓了。
注释:¹自可:自然可以,还可以。²蔓:蔓生植物的枝茎,木本曰藤,草本曰蔓。

  这首诗形式上为乐府民歌,语言自然朴素,寓意也十分浅显明白。以种瓜摘瓜作比喻,讽谏生母武则天切勿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伤残骨肉,伤害亲子。

  开始两句描写种瓜黄台下,果实累累。诗人者使用“离离”这一叠词,简括而又形象鲜明地点染出瓜熟时长长悬挂在藤蔓上的一派丰收景象。接着写出“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的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一个“好”一个“稀”,言简意赅,形象鲜明,对比强烈,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生长变化的辩证规律,于轻描淡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深远用意。“三摘犹自可”使用让步修辞手法,以突出“摘绝抱蔓归”的可悲结局。诗人的原意是借以对武后起到讽喻规劝作用,希望她做事留有余地,切勿对亲子一味猜忌、过度杀戮。否则,犹如摘瓜,一摘、再摘,采摘不已,最后必然是无瓜可摘,抱着一束藤蔓回来。

  这首诗在格调上比较类似于曹植的那首“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但曹植用豆和豆萁比喻兄弟相煎的情形,而李贤这首诗却是用藤和瓜比喻母子“相煎”。所以,相比于曹诗“相煎何太急”这样激烈的言辞来,李贤的这首《黄台瓜辞》更多的是一种哀惋。他在诗句中也没有办法进行指责,因为“敌人”是自己的母亲。李贤的诗中,并没有太抱怨自己的厄运,而是奉劝母后“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不要对亲生儿女们赶尽杀绝。

  全诗虽只六句三十个字,却表现出一个完整的主题思想。语言平易晓畅,体现了乐府民歌的特色。全诗运用比喻,寓意蕴藉深婉,能收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3-14
2、 郝洪亮.让青少年受益一生的雅致诗词: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209-210

huángtáiguā

xián tángdài 

zhòngguāhuángtáixià guāshú 
zhāishǐ使guāhào zàizhāishǐ使guā 
sānzhāiyóu zhāijuébàomàn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