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峰凝黛当明镜,十仞乔松倚翠屏。
一峰凝黛当明镜,十仞乔松倚翠屏。
秋月满时侵兔魄,素波摇处动龟形。
秋月满时侵兔魄,素波摇处动龟形。
旧深崖谷藏仙岛,新结楼台起佛扃。
旧深崖谷藏仙岛,新结楼台起佛扃。
不学大蛟凭水怪,等闲雪雨害生灵。
不学大蛟凭水怪,等闲雪雨害生灵。

xīnlóushīèrshíshǒu ·guīshān

shēn tángdài 

fēngníngdàidāngmíngjìng shírènqiáosōngcuìpíng 
qiūyuèmǎnshíqīn yáochùdòngguīxíng 
jiùshēncángxiāndǎo xīnjiélóutáijiōng 
xuéjiāopíngshuǐguài děngxiánxuěhàishēnglíng 
李绅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 13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赵氏连城璧(bì)¹,由来天下传。
译文:赵国有一块价值十五座城他的壁玉,向来是天下闻名的。
注释:赵纵:杨炯友人,赵州人。赵氏连城璧:战国时,赵国得到一块叫和氏璧的美玉,秦王知道后,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故称连城璧。此处用赵氏喻指赵纵,连城璧喻指其才华。¹连城璧:价值连城的宝玉。这里指战国时赵国的和氏璧。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送君¹还旧府²,明月满前川。
译文:我今夜送你回到赵州家乡地方去,天空中留下一轮明月,仍然照满面前的川水。
注释:¹君:指赵纵。²旧府:赵国的故地,指赵纵的家乡山西。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一开始用连城璧来比赵纵,以美玉比人,把赵纵的风貌、才能具体化了。后两句才由壁及人,说到送赵纵还旧府之事,一语双关,送还旧府的还有壁,只是人显里隐罢了。结句描绘在洒满月光的夜色中,沿着河川送别赵纵的情景,其中饱含着诗人对挚友的深厚情谊,点出送别的时间,且隐约表达了一路平安的祝愿。

  首句“赵氏连城璧”,是诗人以国之瑰宝和氏璧比喻赵纵的品貌。次句“由来天下传”,借美玉的名传天下,进一步比喻赵纵的名气。他是名声远播四海之内的。诗人用比兴手法,明写和氏璧价值连城,盛名久传,暗比赵纵才华出众,天下闻名,符合地点,符合姓氏,显得非常贴切自然。诗人借助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心意,委婉地称赞朋友,仰慕之情由衷而发。

  第三句“送君还旧府”,这本来是平铺直叙,但力托全诗,可举千斤。照应首句寓意深邃,扣住题目中的“送”字,含有“完璧归赵”的意思,让主题立意也就呼之而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一路顺风,平安到达的祝愿。诗人构思巧妙,立意高远,使人折服。从诗意推测,赵纵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大概因仕途失意,辞归故里。在诗人眼中,他是远离尘嚣,冰清玉洁,“完璧归赵”。“送君还旧府”,这近似白话之句确是一个点睛之句,它使前面的喻句有落脚点,后面的景句有依托,能够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内容。诗人对友人的同情、抚慰、称颂、仰慕之情,也都淋漓尽致再现出来。末句“明月满前川”,纯粹地描写景物,暗应题目中的“夜”字,以明月隐喻玉璧,璧如月洁,月如璧明,进一步称颂赵纵。同时,一个“满”字,既描绘了月光普照大地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的满腹别情。诗句交待送别的时间在明月当空的夜晚,地点在奔流不息的河边。当朋友张帆远离之后,诗人伫立遥望,但见清冷的月光洒满大地,空旷孤寞之意袭人。结束语真实地表达出诗人送别故人后的深切感受:惆怅、虚渺。但他又庆幸朋友“完璧归赵”隐退故里,流露出憎恶官场、甚至逃避现实的情绪。

  全诗融叙事、写景于一炉,巧用典故,比兴得体,语言明白晓畅,形象鲜明可感。深入浅出,比喻设譬通俗易懂,写景自然贴切,“猝然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借情写景,意境深邃,别有情致。

参考资料:
1、 贾三强.千家诗新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9
2、 袁忠岳.唐人咏怀绝句精品赏析:花城出版社,1991:17-18

sòngzhàozòng

yángjiǒng tángdài 

zhàoshìliánchéng yóuláitiānxiàchuán 
sòngjūnhuánjiù míngyuèmǎnqiánchuān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¹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译文: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涯孤凉客。
注释:¹凭:凭仗,烦请。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yīn)勤且更尽离觞(shāng)¹。此身如传(chuán)(shè)²,何处是吾乡。
译文: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注释:¹离觞:离杯,即离别的酒宴。²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苏轼爱妻王弗自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嫁到苏家以后,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苏轼于婚后五年开始宦游生涯,王弗便在苏轼身边充当贤内助。苏轼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不料到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仗,烦请。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所谓“悲凉”,意蕴颇丰。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结尾两句,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此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歇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对此,顾随评曰:“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常人闻之,或谓其彻悟,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顾随文集·东坡词说》

línjiāngxiān ·sòngwángjiān

shì sòngdài 

wàngquèchéngláishízǎi yīnjūnwèimiǎnliáng píngjiāngqīnglèijiāngyáng shānzhīhǎozài bēiliáng 
zuòshàngbiéchóujūnwèijiàn guīláiduàncháng yīnqínqiěgèngjìnshāng shēnchuánshè chùshìxiāng 
天下无正声,悦耳即为娱。
天下无正声¹,悦耳即为娱。
译文:天下没有纯正的乐声,只要听起来悦耳,使人感到欢娱就行。
注释:秦中:古地名,指现在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长安地处秦中。议婚:一作“贫家女”。¹正声:最标准最好听的声音。
人间无正色,悦目即为姝。
人间无正色¹,悦目²即为姝(shū)³
译文:人世间本无什么标准的美色,只要自己认为好看,那就是美女。
注释:¹正色:最标准最好看的颜色,美色。²悦目:好看。³姝:美女。
颜色非相远,贫富则有殊。
颜色间相远,贫富则有殊。
译文:如果容颜相貌相差不大,但是家庭穷富有差异。
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
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
译文:那么贫穷时会被对方嫌弃,富贵时会很顺利的走在一起。
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rú)¹
译文:住在富丽堂皇的阁楼里面的富家小姐,常常用金丝线绣织绫罗嫁衣。
注释:¹罗襦:用丝织品做的短衣。
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
见人不敛手,娇痴¹二八初。
译文:人来了,也不收敛,才刚刚十六岁,还常常撒娇装傻。
注释:¹娇痴:娇小天真、不懂事理的意思。
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
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yú)¹
译文:家人还没有开口张罗,就有人上门提亲,并顺利地嫁人了。
注释:¹须臾:很快。
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
绿窗¹贫家女,寂寞二十余。
译文:住在简易的陋室里面的穷苦女子,一个人,都长到二十多岁了。
注释:¹绿窗:窗前多草木,指穷人家。
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
荆钗¹不直²钱,衣上无真珠。
译文:头上戴的是不值钱的荆条钗,衣裳没有任何装饰。
注释:¹荆钗:用茎木制作的头钗,指首饰简陋。²直:通“值”。
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
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chí)(chú)¹
译文:有好几次,人们上门想下聘礼;但是到了说好的日子,又开始犹豫。
注释:¹踟蹰:心中犹豫不决的样子。
主人会良媒,置酒满玉壶。
主人会良媒,置酒满玉壶。
译文:只有好的媒人,上门撮合姻缘时,待主人安排酒宴,杯里倒满酒后。
四座且勿饮,听我歌两途。
四座且勿饮,听我歌两途¹
译文:大家且慢着饮酒,先听我说完婚姻这种事的好坏两个方面。
注释:¹两途:两种道路,两种选择。
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
富家女易嫁,嫁早轻¹其夫。
译文:有钱人家女儿容易嫁出去,但是会仗着娘家有钱,轻视自己的丈夫。
注释:¹轻:看不起。
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
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¹
译文:贫穷家的女儿难嫁,出嫁比较晚,嫁出去会懂得善待夫家人。
注释:¹姑:丈夫的母亲,即婆婆。
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
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
译文:听说,您家要娶媳妇,不知道娶媳妇真正意义是什么?
《议婚》一诗对当时崇尚的婚姻观作了一番评论,对当时受封建门第观念影响重财轻人,攀高结富的恶俗做出揭露与批判,并对难于出嫁的贫家女寄予了同情。主旨在于抒写“富家女易嫁”和“贫家女难嫁”。从全诗的诗意看,“悦目”的标准,既含容貌美,尤含心灵美。富家女虽易嫁,却“嫁早轻其夫”,贫家女难嫁,却“嫁晚孝于姑”。足见选美标准有贫富善恶之别,具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资料:
1、 陈友琴 等.白居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8-21
2、 王文丹.简论白居易《秦中吟》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新乡学院学报,2016,33(1):27-29.
3、 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41-148
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
(sè)¹鸣嘈(cáo)嘈,两山足²猿猱(náo)³
译文:涩滩的流水嘈嘈不休,两岸山上到处跑着猿猴。
注释:¹涩滩:在今浸县西九十五里。²足:多。³猿猱:即猿猴。猱,猿类,善攀折。
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
白波若卷雪,侧足¹不容舠(dāo)²
译文:陵阳溪水卷起的浪花如白雪,巨石侧立在水中不能穿过小舟。
注释:¹足:通“石”,意指巨石。²不容舠:谓两岸狭窄,容不下小船。舠:小船。
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
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gāo)
译文:船夫和渔人,一年里恐怕要撑折一万支船篙在这里头。

  青弋江发源于黄山山脉东南部,上游水流湍急。“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这是写上游江水蜿蜒曲折,两岸千嶂绝壁,翠竹凌空,奇秀多姿。而下游自泾县至芜湖汇入长江,沿途水流平缓、清澈如镜、良田平畴、阡陌如秀、人如画中游。可见在唐代青弋江上游就有舟楫往来。

  诗人抓住陵阳溪至涩滩一段江水湍急、怪石峻立的特点,勾勒出了一幅舟行险滩的图象:江水咆哮,冲击着滩中的巨石,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嘈嘈之声;翻涌的波涛,撞击在岩石上,激起了象雪一样的浪花;两岸山林里还不时传来一声递一声的猿猱的哀鸣;江滩里侧石凌出,就连如叶的小舟也难以通行。然而,就在这凶险万分的涩滩,渔夫和舟子,为衣食所迫,不得不终年与惊涛骇浪搏斗。看!就在那远远的江面上,又来了一只渔舟,舟人正撑着长长的竹篙在艰难地前进……诗中最后两句,“渔人与舟子,撑折万张篙”,便是全诗主旨的所在,集中地再现了劳动人民危险艰辛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斗争精神。

  这首诗尽管篇幅短小,但在艺术表现上还是很有特色的。诗的前四句摹声状物极力渲染自然景物的险恶气氛,作为画面的背景,极好地烘托了画面主体部分的夸张描写。相反,最后两句对于渔人舟子撑篙行船艰苦万分的夸张描写,又进一步点染了江滩的险恶。画面上,这种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着重突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的另一特色,是采用了绘画上传统的大写意的手法。诗人在刻画意境时,能够抓住景物给人感受最强烈的几点,于大处落墨,笔触简劲,而不是象工笔画法,力图笔笔不苟,枝叶筋脉,纤毫不爽。诗中“撑折万张篙”一句,似乎是细节刻画,但也是仅此一笔,而且是经过了大胆的夸张。所以全诗侧重表现的并不在于细微的真实,而是在于捕捉事物的神韵,予以强烈的表现。

参考资料:
1、 刘忆萱 王玉璋 .李白诗选讲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5年06月第1版 :323-324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5 .

xiàjīngxiànlíngyángzhìtān

bái tángdài 

tānmíngcáocáo liǎngshānyuánnáo 
báiruòjuǎnxuě róngdāo 
zhōurén chēngzhéwànzhānggāo 
秋光满目。风清露白,莲红水绿。何处梦回?弄珠拾翠盈盈,倚兰桡,眉黛蹙。
秋光满目。风清露白,莲红水绿。何处梦回?弄珠拾翠¹盈盈,倚兰桡(ráo),眉黛蹙(cù)
注释:¹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以指妇女嬉游的景象。
采莲调稳,吴侣声相续,倚棹吴江曲。鹭起暮天,几双交颈鸳鸯,入芦花,深处宿。
采莲调¹稳,吴侣声相续,倚棹(zhào)吴江曲。鹭起暮天,几双交颈鸳鸯,入芦花,深处宿。
注释:¹采莲调:采莲子,词调名。

chuán··qiūguāngmǎn--chāng

qiūguāngmǎnfēngqīngbáiliánhóngshuǐ绿chùmènghuínòngzhūshícuìyíngyínglánráoméidài

cǎiliándiàowěnshēngxiāngzhàojiāngtiānshuāngjiāojǐngyuānyānghuāshēnchù宿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