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同黄鹄游海峤,我学白云归帝乡。
已爱健翅自鼓舞。谁怜孤影犹飘扬。
安得相从在霄汉,於今留滞嗟絷缰。
欲随轻风挹君袂,满野春雨生迷茫。
君同黄鹄游海峤,我学白云归帝乡。
已爱健翅自鼓舞。谁怜孤影犹飘扬。
安得相从在霄汉,於今留滞嗟絷缰。
欲随轻风挹君袂,满野春雨生迷茫。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26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zhāo)¹²白帝彩云间³,千里江陵一日还
译文: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注释: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¹朝:早晨。²辞:告别。³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⁴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⁵还:归;返回。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yuán)¹声啼²不住³,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注释:¹猿:猿猴。²啼:鸣、叫。³住:停息。⁴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唐代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亨留讨安禄山,不久,李亨既位,史唐肃宗。玄宗又曾命令儿子永王李璘督兵平叛,永王李璘在江陵,召兵万人,自树一帜,肃宗怀疑他争夺帝位,已重兵相压,李璘兵败被杀。李白曾经参加过永王李璘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当他行至巫山(今重庆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刻从白帝城东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

  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朝辞白帝彩云间”“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兴奋的情绪。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36-337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72-273

zǎobáichéng

bái tángdài 

zhāobáicǎiyúnjiān qiānjiānglínghuán 
liǎngànyuánshēngzhù qīngzhōuguòwànchóngshān 
明月到今宵,长是不如人约。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明月到今宵,长是不如人约。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夜深休更唤笙歌,檐头雨声恶。不是小山词就,这一场寥索。
夜深休更唤笙歌,檐头雨声恶。不是小山词就,这一场寥索。
这是一首节序词,是咏中秋节的。但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中秋节,而是一个暴雨之想。全词就是围绕雨里中秋这一特定情景展开描述的。上片写景,写中秋节的风雨景色,但手法比较婉转。开头二句写中秋不见月。言自古以来,中秋就是赏月的佳节,按理说应当月明如昼,可“明月到今宵”,却“是不如人约”,就是说今宵明月失约于人。这一方面含蓄地说明了中秋无月,另一方面又对明月“不如人约”表示了不满与失望,为下片抒情预作铺垫。为什么中秋无月呢?是云遮月吗?显然不是。但作者没有明言,只是说“想见”嫦娥在广寒宫里“云梳风掠”。下片抒情,直接抒写自己恶劣的心情。换头二句写听雨的恶劣情绪。言中秋之想,大雨如注,檐头发出令人厌恶的雨声,破坏了中秋赏月的欢快心境,当然更不会去深想听歌了。这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对中秋想雨的深恶痛绝,也折射出作者对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时下的恶劣情绪。结尾二句写生活之寂寞无聊。其中前一句关合词题,写王路钤中秋词,多少还能给人带来一点快感,给这寂寞的生活带来一线希望,而“这一场寥索”五字,又绕回了原题,清楚地告诉读者,他这一天生活极其凄凉、空虚。以情结景,对风雨中秋节,对这一场生活,流露出极度失望情绪。

hǎoshìjìn··zhōngqiūshàngwángqián--xīn

míngyuèdàojīnxiāozhǎngshìrényuēxiǎngjiàn广guǎnghángōng殿diànzhèngyúnshūfēnglüè

shēnxiūgènghuànshēngyántóushēngèshìxiǎoshānjiùzhèchǎngliáosuǒ

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卧残灯漏夜长。
夜来欹(qī)¹细思量,独卧残灯漏夜²长。
译文:夜里依着枕头仔细思考着,一个人躺在昏暗的油灯下更觉得黑夜更长。
注释:¹欹枕:斜倚枕头。²漏夜:深夜。
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
深虑鬓(bìn)¹随世白,不知腰夜几时黄。
译文:深怕鬓发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知不觉地变白,可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围上镶金戴玉的腰带(飞黄腾达)。
注释:¹鬓毛:鬓发。
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
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
译文:人家都说老虎死了之后还有跳上三跳,我一定要在活着的时候干出一番事业。
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译文:如果我的名字不能显重一时我就不死心,为此我起来挑亮油灯再读文章。

--tángyín

láizhěnliàngcándēnglòuzhǎng

shēnbìnmáosuíshìbáizhīyāodàishíhuáng

rényánhòuháisāntiàoyàoshēngqiánzuòchǎng

míngxiǎnshíxīnxiǔzàitiāodēnghuǒkànwénzhāng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西风¹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译文:丝丝缕缕的萧瑟秋风从船窗吹拂进来,满满的酒也浇不尽送别亲人后的离愁别绪。
注释:¹西风:秋风。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要记此时分袂(mèi)¹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译文:要记得此时分别的地方,傍晚烟雾袅袅好似纷纷细雨从松江面飘过。
注释:¹分袂:指离别;分手。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一郡(jùn)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¹是清明。
译文:一个地方官清闲的职位唯有(团练)副使,一年之中清冷的节日只是清明节。
注释:¹冷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是闲愁触处生。
译文:春去春来什么时候是尽头,闲恨闲愁所到之处就萌生。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yú)(jiá)斗身轻。
译文:燕子和黄鹂争相鸣叫,柳絮和树荚竞相飞扬。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脱衣换得商山¹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译文:脱去官服换来隐士所居的商山的酒,独自笑吟《离骚》中的诗句。
注释:¹商山:指商山四皓,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作者王禹偁(954—1001),北宋政治家、诗人、散文家。因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这首诗为作者被贬商州(今属陕西商洛)任团练副使时所作。

  诗题点明诗意、诗境,透露出诗人的谪宦之苦。

  首联中“唯”写出了诗人的不满与无奈,“冷”写出了清明的时令特点,都表现了诗人的谪居之感。

  颔联表面上看是恼人的春,实际上是让诗人惊心的“闲”。颈联的“夸”与“斗”两字生动传神,用拟人手法凸显春天的生趣,同时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出诗人被贬愁绪与眼前的大自然美景形成鲜明对比,也体现了诗人希望回归自然、脱离世俗的愿望。

  尾联用了商山四皓、屈原《离骚》的典故,诗人情绪变得十分洒脱,既来之则安之,不如将满腔郁闷出之于“笑”,和着《离骚》饮酒赏春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整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在被贬愁绪中自我排遣、寻求旷达洒脱并享受隐士生活的心境,言浅情深、意味深长。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