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领秃千兔,禺中强一餐。未为勤事吏,空负写书官。
簿领秃千兔,禺中强一餐。未为勤事吏,空负写书官。
奇兽名天禄,层楼近井干。林花今正盛,梦想月边寒。
奇兽名天禄,层楼近井干。林花今正盛,梦想月边寒。

shěngzhōngwángpíng--liúbān

簿lǐngqiānzhōngqiángcānwèiwèiqínshìkōngxiěshūguān

shòumíngtiāncénglóujìnjǐnggànlínhuājīnzhèngshèngmèngxiǎngyuèbiānhán

刘攽

刘攽

刘攽bān(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 94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
初霁(jì)¹独登赏,西楼多远风。
译文:雨后天色放晴,独自一人登上楼阁观赏风景,站在西楼远处吹来徐徐凉风。
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译文:宁静的秋水上漂浮着弥散的青烟,一轮斜阳显现在稀疏的小雨中。
高树下山鸟,平芜飞草虫。
高树下山鸟,平芜(wú)¹飞草虫。
译文:高树下的鸟儿,有树的庇护,原野上的飞草有虫为伴。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译文:只待月亮东升,与千里之外的你一样,观赏着月亮寄托这遥远的思念。
注释:。

qiūyuǎn--

chūdēngshǎng西lóuduōyuǎnfēnghéngyānqiūshuǐshàngshūyángzhōng

gāoshùxiàshānniǎopíngfēicǎochóngwéiyīngdàimíngyuèqiānjūntóng

阑干曲护闲庭小。犹恐春寒悄。隔墙影送一枝红。却是杏花消瘦、旧时风。
阑干曲护¹闲庭小。犹恐春寒悄²。隔墙影送一枝红³。却是杏花消隔、旧时风。
译文:曲折的栏干围护花丛,静静的庭院显得太小;还怕春天的寒气,悄悄地把花儿袭扰。隔墙送过一枝红影,却是消瘦的杏花,迎着旧曾相识的东风。
注释:¹曲护:弯弯曲曲的阑干回廊。²悄:悄然(来临)。³隔墙影绕一枝红:与一枝红杏出墙来说的内容相近,意境却不同。
海棠睡去梨花褪。欲语浑难问。只知婀娜共争妍。不道有人为你、惜流年。
海棠睡去梨花褪。欲语浑难问¹。只知婀(ē)(nuó)²共争妍(yán)。不道有人为你、惜流年³
译文:凋谢的海棠花早已睡去,梨花开始褪色凋残;花想说什么却没有说,我要问也完全困难。花呀你们只知婀娜盛开时,互相斗芳争妍,却不知道有人,为你们惋惜似水流年。
注释:¹海棠睡去梨花褪两句:海棠花闭合了,梨花也从枝头褪去,难觅踪影,想问候她们却没有一个与我说话的。²婀娜:轻盈柔美。³惜流年:关注时光的流逝。

  《遣愁集》卷十三“集风流”篇载有词作者叶小鸾的这样一段轶事:“晨起,未及梳妆,往候其母。母尚未起,揭帐问安,因见其貌美甚,乃笑语之曰:“我见犹怜,未识画眉人道尔何如也?””这位才女母亲在这儿欣赏、赞美女儿,也是种“看花”一般的心性。可惜这样的一个才貌双全的绝色女子,虽已配婚,但那个张姓郎君尚未及为她“画眉”,她就匆匆地去了,就像“驿外断桥边”自开自灭的一株弱花。

  沿着曲曲弯弯的阑干回廊,小鸾来到自家这小小的闲庭院,此来不是“闲”逛、并非漫游,却是因着这春寒的悄然降临,心中揣着一段“恐”惧:但不知庭院里的花姐姐草妹妹们,是否安然无恙?她急急地走着,慌慌地找着,猛抬头只觉眼前忽然一亮,却原来是邻家院墙上“一枝红杏出墙来”,但却消瘦得实在是可怜,颤巍巍地独立在旧已相识的东风之中,乃至小鸾一开始只看见一点红“影绕”着墙头,显得格外的孤独失援。想当初宋人叶绍翁写“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时候,这杏姑娘是何等富有生命力!那是一种过剩的生命力的欣然展露。而如今,东风依旧,可杏花姑娘却瘦弱不堪,出墙,也只是一种例行规程而已。

  那么,去看看海棠花如何、梨花怎样了。哟!难怪人称“醉美人”,海棠姑娘睡得这般早啊!梨花呢,却早已褪下枝头,难觅踪影。“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东坡先生当年可是这么道来着。要不,奴家也来学他一学,烧起高烛将美人照醒了再说?哦,不可呵不可!海棠美人让照得不得安寝,也惟有东坡先生才不算得罪。她们睡的睡了,褪的褪了,奴家特地冒着春夜寒厉的风,跑了来,却没有一个与我说话的,没有一个接受我问候的,只得欲语而止。看来也只能这样无功而返了,小鸾一边行走,一边抱怨:她们只知道争奇斗艳,争累了睡、斗罢了褪,就不知道还有人“为伊惜流年”,关注着天气的变化、时光的流逝。

  少女心性,自然格外清纯,故而少女写作的文艺作品,也就显得十分的纯真可爱。那春寒的夜色中匆匆而去的娇小身影,那寂静的院落里踽踽而归的零乱脚步,那生闲气而找不到对象的娇憨神情,全由那清丽畅达的文字给记录了下来,读之真让人忍俊不禁。

参考资料:
1、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翁敏华,417页

měirénkànhuā--xiǎoluán

lángànxiántíngxiǎoyóukǒngchūnhánqiāoqiángyǐngsòngzhīhóngquèshìxìnghuāxiāoshòujiùshífēng

hǎitángshuìhuātuìhúnnánwènzhǐzhīēgòngzhēngyándàoyǒurénwèiliúnián

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
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¹
译文:初秋时节刚至便刮起了北风,吹到了我所在的章华台。
注释:八变:其义不详,以“八变歌”为题的乐府歌诗,独此孤篇存世,余概莫传。¹章华台:春秋时期楚国所筑的台名,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
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来。
浮云多暮色,似从崦(yān)(zī)¹来。
译文:日暮时分高天上浮云流走,仿佛从那西极崦嵫山吹来。
注释:¹崦嵫:山名,在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下有虞泉,是古代传说中太阳西落所没入之处。
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阶。
枯桑鸣中林,络纬¹响空阶。
译文:树多中的枯桑叶飒飒作响,络纬在那空旷的台阶上鸣叫。
注释:¹络纬:虫名,一名“莎鸡”,秋季鸣虫,因其声如纺线,俗称“络纱娘”、“络丝娘”。
翩翩飞蓬征,怆怆游子怀。
翩翩飞蓬¹²,怆(chuàng)³游子怀。
译文:飞蓬草在风中飘飘扬扬,让游子触景伤怀怆然而悲。
注释:¹飞蓬:草名。在古诗中常喻为行踪飘泊无定的游子。²征:行。³怆怆:忧伤悲痛貌。
故乡不可见,长望始此回。
故乡不可见,长望¹始此回²
译文:遥远的故乡已经看不见了,眺望未果只能悲怅地返回。
注释:¹长望:徐仁甫《古诗别解》认为“长望”即“怅望”。²此回:犹此番,此次。

  此诗抒写游子怀乡之情。

  “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两句,分别点出时令、地点,写了北风袭来,秋意萧瑟,滞留在楚地的诗人于黄昏时登台望乡,从向晚的北风中领略到阵阵清寒。起首以“北风初秋至”一句提领全篇。次句提到的“章华台”在楚地,表明诗人其时正滞留楚地。

  夏末秋初,日常气温仍很闷热,季节变化不甚分明。只有到白昼将尽,暑气稍退,晚风中才透出秋意。大凡他乡游子,对于节候的变易十分敏感,尤其冬春与夏秋之交,其间风物变异虽微,却格外令人关情,如唐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诗人以高台秋风起兴,发为咏唱,言外隐然有“归欤”之叹音。这两句渲染出一片游子悲秋之意绪,涵盖全篇。

  “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来”两句,诗人以色调浓重的笔墨描绘傍晚时分,高天暮云流走,言其似从西极崦嵫山吹来,以显示楚天千里、瞑色苍茫的阔大境界,衬托出高台之人的孤独寥落形象。

  “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阶”两句则较细致地描写秋声:地上林木摇落,枯桑因风作响;台前空阶寂寂,莎鸡声声悲鸣。这里以秋物之有声来反衬周围环境的寂寥萧瑟。诗人面对此情此景,触绪纷来,黯然伤神。这节叙景承首句“北风初秋至”而来,从高空浮云写到地上林木,从远山暮色写到空阶络纬,以见风之动物,物之感人。画面上笼罩着一派清秋的凄凉与衰飒气氛。

  末一节由叙景转为抒怀,以“翩翩飞蓬征”一句引出。此句写蓬草随风飘浮,既遥承头一句“北风初秋至”而言风之动物,又与下句“怆怆游子怀”关合,文句自然成偶。两句以飞蓬的顺风飘扬,喻游子的千里流荡,触景伤怀,怆然而悲。出此一笔,亦赋亦比,章法转落无痕。最后以“故乡不可见,长望始此回”作结语。此言诗人眺望故乡,盼自此而归。然天长地阔,故乡望而不见,不禁悲怅萦怀。结尾两句回映前文的登台远眺,提明篇旨。通篇笔意融贯,浑成一体。

  这首诗写景有其独创之处,主要不在描写技巧的高明,而在写景本身所显示的一种新的变化。大抵在建安以前,诗歌中的写景,主要是作为比兴,所占的比例也较小。照清吴乔《答万季埜问诗》所说:“《十九首》言情者十之八,叙景者十之二;建安之诗,叙景已多,日甚一日。”而这首诗年代虽不能确考,但至少与《古诗十九首》相当,是可以确定的。

  从一方面看,诗人于自然风物并非纯作客观地描摹形态、状写声色,其中确带有某种喻示性。例如浮云、暮色,既是摄取眼前景物入诗,然而一经描绘,便成为具有特定意象的事物。清秋暮色之于离愁,无根浮云之于游子,都是古代诗歌中经常联系在一起的形象。由此而言,此诗叙景仍可见出《诗经》以来传统的以景物为比兴的痕迹(这种情形在魏晋以后诗歌中依然常见)。

  但更值得注意的另一方面是:此诗的写景已不再是用一两笔作穿插点染,它在诗中占有显著的篇幅和地位,这一事实意味着自然景物的描写已有脱离只作抒情叙事的陪衬和纯属比兴的媒介物,而以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描写对象出现的趋向。尽管它仍带有从传统诗歌叙景方式中脱胎而来的痕迹,却有不同于《诗经》乃至《古诗十九首》的新的特质。换句话说,建安以后才较为普遍化的注重写景的倾向,在这里已经有所表现,这可以说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尝试。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13-114

biàn

míng liǎnghàn 

běifēngchūqiūzhì chuīzhānghuátái 
yúnduō cóngyānlái 
sāngmíngzhōnglín luòwěixiǎngkōngjiē 
piānpiānfēipéngzhēng chuàngchuàngyóuhuái怀 
xiāngjiàn chángwàngshǐhuí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事关休戚(qī)¹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译文:回家相聚聚的渴望,牵动着我的喜乐忧愁,转眼已成空。整夜里都充满了对万里外家乡的思念。
注释:¹休戚:喜乐和忧虑,幸福与祸患。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译文:最让人哀愁的是伴着阵阵报晓的鸡鸣,憔悴的我又沐浴在春风中。

chú

lái tángdài 

shìguānxiūchéngkōng wànxiāngzhōng 
chóudàoxiǎoshēngjuéhòu yòujiāngqiáocuìjiànchūnfēng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天河夜转漂回星¹,银浦(pǔ)²流云学水声³
译文:天上的银河夜里还在潺潺,飘荡着闪闪群星,银河两岸的流云们,调皮地模仿着水声叮咚。
注释:¹回星:运转的星星。²银浦:天河。³学水声:诗人由天河引起联想,说行云像发出声音的流水一样。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缨。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qiè)¹采香垂珮缨(yīng)²
译文:月宫金色桂花树,从来就是花不落绽放飘香,仙女轻盈采桂花,纤手娴熟歌声宛转响佩缨。
注释:¹仙妾:仙女。²缨:系玉佩的丝带。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秦妃¹卷帘北窗晓,窗前植²桐青凤小³
译文:天宫的弄玉,卷起宝帘打开玉窗,又一个明媚的拂晓,窗前梧桐树永远枝繁叶茂,带他们夫妻飞天的小青凤,还是没长大依然那么娇小, 神仙夫妻当然永远年轻红颜难老。
注释:¹秦妃:指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借指仙女。《列仙传》弄女嫁给仙人萧史,随凤升天。²植:倚。³青凤小:小青凤,因为押韵所以倒置。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王子¹吹笙(shēng)鹅管²长,呼龙耕(gēng)³种瑶草
译文:天上王子乔又吹起玉笙如凤鸣,笙管长长,真美真好,他悠然微笑在云烟里,吆喝着龙耕地,种下万顷仙草。
注释:¹王子:王子乔。周灵王太子,名晋,传说擅长吹笙,这里指仙子。²鹅管:行状像鹅毛的笙管。³耕烟:在云烟中耕耘。⁴瑶草:灵芝一类的仙草。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粉霞¹红绶²(ǒu)丝裙³,青洲步拾兰苕(tiáo)春。
译文:剪一条粉霞做成红绶带装饰着天女们的藕丝仙裙,笑语喧哗她们飞到南海青洲采仙草,又来赏早春。
注释:¹粉霞:粉红色的衣衫。²绶:丝带。³藕丝裙:纯白色的裙子。藕丝:纯白色。⁴青洲:清邱,南海中草木茂密的仙洲。⁵步拾:边走边采集。⁶兰苕:兰草的茎。泛指香花香草。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东指羲(xī)¹能走马,海尘²新生石山下。
译文:羲和驾着日车奔驰,时间过得飞快,东海三神山周遭的海水新近又干了,变成陆地,扬起尘土来了。
注释:¹羲和:神话中给太阳驾车的神。²海尘:海地扬起的尘土。

  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诗人游目太空,被璀璨的群星所吸引,于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美丽的天庭。

  诗共十二句,分成三个部分。开头两句写天河。天河,绚烂多姿,逗人遐想,引导他由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天河在转动,回荡着的流星,泛起缕缕银光。星云似水,沿着“河床”流淌,凝神谛听,仿佛潺潺有声。这些是诗人站在地面上仰望星空的所见所感,写实之中揉有一些虚构成分,显示了想象的生发过程。

  中间八句具体描述天庭的景象,陆续展示了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画面之一是:月宫里的桂树花枝招展,香气袭人。仙女们正在采摘桂花,把它装进香囊,挂在衣带上。“花未落”意即“花不落”。仙树不枯,仙花不落,它与尘世的“馨香易销歇,繁华会枯槁”形成鲜明的比照。画面之二是:秦妃当窗眺望晓色。秦妃即弄玉,相传为秦穆公的女儿,嫁给了萧史,学会吹箫。一天,夫妻二人“同随凤飞去”,成了神仙。此时,晨光熹微,弄玉正卷起窗帘,观赏窗外的晨景。窗前的梧桐树上立着一只小巧的青凤。它就是当年引导他们夫妇升天的那只神鸟。弄玉升天已有一千余年,而红颜未老。那青凤也娇小如故。时间的推移,没有在她(它)们身上留下任何痕迹,这是天庭的神奇之处。然而,天宫岁月也并非毫无变化。它有晨昏之别,仙人也有夙兴夜寐的生活习惯,这些又似与人世无异。画面之三是神奇的耕牧图景。仙人王子晋吹着细长的笙管,驱使神龙翻耕烟云,播种瑶草,十分悠闲自在。画面之四是:穿着艳丽服装的仙女,漫步青洲,寻芳拾翠。青洲是传说中的仙洲,山川秀丽,林木繁密,始终保持着春天的景色。来这儿踏青的仙女,采摘兰花,指顾言谈,十分舒畅。上述各个画面互不连缀,然而却显得和谐统一,都以仙人活动为主体,以屋宇、花草、龙凤等等为陪衬,突出天上闲适的生活和优美的环境,以与人世相对比。这正是诗歌的命意所在。

  末两句用雄浑的笔墨对人间的景象作了概略的点染。在青洲寻芳拾翠的仙女,偶然俯首观望,指点说:羲和驾着日车奔驰,时间过得飞快,东海三神山周遭的海水新近又干了,变成陆地,扬起尘土来了。这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沧海变桑田”。诗人借助具体的形象,表现了尘世变化之大和变化之速。对比之下,天上那种春光永驻、红颜不老的状况,就显得特别可贵。

  “逝将去女,适彼乐士。”(《诗经·魏风·硕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不满的曲折表现。

  这首诗想象富丽,具有浓烈的浪漫气息。诗人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种种新奇瑰丽的幻境来。诗中所提到的人物和铺叙的某些情节,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内容。但诗人又借助于想象,把它们加以改造,使之更加具体鲜明,也更加新奇美丽。像“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不仅使王子吹的笙有形可见,而且鲜明地展示了“龙耕”的美妙境界。这是诗人幻想的产物,却又是某种实体的反照。诗人写子虚乌有的幻境,实际是把世间的人情物态涂上神奇的色彩。例如兰桂芬芳,与人间无异;而桂花不落,兰花常开,却又是天上特有的景象;仙妾采香,秦妃卷帘,她们的神情举止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仙妾采摘的是月宫里不落的桂花,秦妃身边有娇小的青凤相伴,而且她(它)们都永不衰老,这又充满神话色彩。诗人运用这种手法,巧妙地把神和人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想成为可以观照的物象,因而显得深刻隽永,而又有生气灌注。这首诗,全诗十二句,句句都有物象可见,诗人用精心选择的动词把某些物象联系起来,使之构成情节,并且分别组合为六个不同的画面。它们虽无明显的连缀迹象,但彼此色调谐和,气韵相通。这种“合而若离,离而实合”的结构方式显得异常奇妙。

  诗歌首尾起落较大。开头二句是诗人仰望星空所得的印象,结末二句则是仙人俯视尘寰所见的情景。前者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后者又从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一起一落,首尾相接,浑然一体。

  诗的题目是《天上谣》,“谣,声逍遥也。”意即用韵比较自由,声音富于变化,吟诵起来,轻快优美。这首诗的韵脚换了三次,平仄交互,时清时浊。各句平仄的排列有的整饬,有的参差错落,变化颇大,这种于参差中见整饬的韵律安排,显得雄峻铿锵。

tiānshàngyáo

 tángdài 

tiānzhuǎnpiāohuíxīng yínliúyúnxuéshuǐshēng 
gōngguìshùhuāwèiluò xiānqiècǎixiāngchuípèiyīng 
qínfēijuǎnliánběichuāngxiǎo chuāngqiánzhítóngqīngfèngxiǎo 
wángchuīshēngéguǎncháng lónggēngyānzhòngyáocǎo 
fěnxiáhóngshòuǒuqún qīngzhōushílántiáochūn 
dōngzhǐnéngzǒu hǎichénxīnshēngshíshānxià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