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颍多奇士,他年洗耳翁。古人皆直道,吾子嗣高风。
箕颍多奇士,他年洗耳翁。古人皆直道,吾子嗣高风。
解榻迎徐孺,名乡礼郑公。正怜贤太守,心赏与人同。
解榻迎徐孺,名乡礼郑公。正怜贤太守,心赏与人同。

wángshēn--liúbān

yǐngduōshìniáněrwēngrénjiēzhídàozigāofēng

jiěyíngmíngxiāngzhènggōngzhèngliánxiántàishǒuxīnshǎngréntóng

刘攽

刘攽

刘攽bān(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 94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饭颗山¹头逢杜甫,顶戴笠(lì)²日卓午³
译文: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与你相遇,刚好是正午太阳当顶,你头上戴着竹笠。
注释:¹饭颗山:山名。相传在长安一带。“饭颗山头”一作“长乐坡前”。长乐坡也在长安附近。²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编成的笠帽,用来御雨遮阳。³日卓午:指正午太阳当顶。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借问¹别来太瘦生²,总为³从前作诗苦
译文:询问你,你我分别后为何如此消瘦?怕是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注释:¹借问:请问的意思。²太瘦生:消瘦、瘦弱。生为语助词,唐时习语。³总为:怕是为了。⁴作诗苦:这里所指的正是杜甫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

  《戏赠杜甫》是李白赠杜甫的诗。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唐代大诗家,虽然在年龄上李大杜小,相差了十一岁,他们却成了忘年之交。对诗歌艺术的狂热喜好和高深造诣,促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知交,而共同的远大抱负、正义立场以及在政治上的失意境遇,更使他们情同骨肉,终身不逾。这高尚的友情,和他们美妙的诗歌一样,垂诸千古。

  在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交往中,相互赠和很多。李白的这首《戏赠杜甫》,引起过前人的误解,都出在这个“戏”字上。郭沫者对此有过精辟的辨析。自从唐人孟棨解说为李白讥笑杜甫作诗拘束之后,似乎成了定论。郭沫若不然其说,是高明的见解。郭对诗的末两句解释为李问杜答,信增亲切,不失为一说。其实,“戏”字并不都是讥笑的含义,也可以解作“开玩笑”。古人写诗题为“戏赠”,并不都是嘲弄,有许多都表示善意的玩笑语,而玩笑语之中,往往是些真情实话,倍觉亲切可爱。

  此诗前两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李白在饭颗山上遇见头戴着竹笠的杜甫的重逢情景;末两句为李问杜答,新颖别致,给人以信增亲切之感,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全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塑造了杜甫苦心作诗的形象,亦暗喻自已也“为作诗苦”,情深意浓,体现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

  此诗幽默诙谐,甚至滑稽梯突,类似于打油诗。其实这并不是李白嘲讽杜甫作诗拘束迟缓,更不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戏赠杜甫》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谑而不虐,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和关爱。一方面,杜甫“穷年忧黎元”,写作极认真,“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如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里说的那样,“杜诗思苦而语奇”(接下来的一句是“李诗思疾而语豪”)。另一方面,他又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可能营养不良。李白显然了解这些,而自己的处境也不比他好,不过达观些,随便些,又大了十一岁。

  因此,李白实际上是以此诗劝慰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而李白作诗比较洒脱,信口拈来即是诗,而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苦用心的结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体消瘦的原因,这样不仅作诗苦的“苦”字有了着落,连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来历。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新颖别致,给人以亲切之感。

  这末两句,即使解作都是李白的话,也未尝不显痛切关怀之情。要知道,李白也是专心致意于诗创作的,也一样“为作诗苦”。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习性,共同的甘苦,才有这共同理解的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多么亲切感人!李白是把人生的诗情揉得最好的人之一,从《戏赠杜甫》这首诗中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杨钟岫.唐诗译赏:重庆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56-57
2、 王志远等.禅诗今译百首.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6-7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人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之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为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匡衡¹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人有烛而不逮²,衡乃穿壁³引其光,以书映之而读之。邑(yì)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为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¹⁰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¹¹成大学¹²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烛光照不到他家,匡衡于是在墙上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有学问的人。
注释:¹匡衡:西汉经学家。²不逮:指烛光照不到。逮:到,及。³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⁴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⁵大姓:富户;大户人家。⁶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⁷佣作:被雇佣劳作。⁸偿:值,指报酬(回报)。⁹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¹⁰遍:尽。遂¹¹:终于。¹²大学:有学识的人。

záotōuguāng

西jīng liǎnghàn 

    kuānghéngzhìguī qínxuéérzhú línrényǒuzhúérdài héngnǎichuān穿yǐnguāng shūyìngzhīérzhī rénxìngwénshí jiāduōshū héngnǎiwèiyōngzuò érqiúcháng zhǔrénguàiérwènzhī héngyuē yuànzhǔrénshū biànzhī zhǔréngǎntàn shū suìchéngxué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¹。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²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chù)(tì)³(cè)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yāo)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¹⁰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¹¹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¹²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¹³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¹⁴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¹⁵,泉之始达¹⁶。苟能充之,足以保¹⁷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注释:¹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²乍:突然、忽然。³怵惕:惊惧。⁴恻隐:哀痛,同情。⁵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 “纳”。⁶要誉:博取名誉。⁷乡党:同乡。⁸非恶其声而然: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⁹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¹⁰辞让:谦逊推让。¹¹端:开端,起源,源头。¹²四体:四肢。¹³贼:伤害。¹⁴我:同“己”。¹⁵然,同“燃”。¹⁶达:流通,指泉水涌出。¹⁷保:定,安定。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 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天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 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rénjiēyǒurěnrénzhīxīn

mèng xiānqín 

    mèngyuē  rénjiēyǒurěnrénzhīxīn xiānwángyǒurěnrénzhīxīn yǒurěnrénzhīzhèng rěnrénzhīxīn xíngrěnrénzhīzhèng zhìtiānxiàyùnzhīzhǎngshàng suǒwèirénjiēyǒurěnrénzhīxīnzhě jīnrénzhàjiànjiāngjǐng jiēyǒuchùyǐnzhīxīn fēisuǒjiāozhī fēisuǒyāoxiāngdǎngpéngyǒu fēishēngérrán yóushìguānzhī yǐnzhīxīn fēirén xiūzhīxīn fēirén ràngzhīxīn fēirén shìfēizhīxīn fēirén yǐnzhīxīn rénzhīduān xiūzhīxīn zhīduān ràngzhīxīn zhīduān shìfēizhīxīn zhìzhīduān rénzhīyǒushìduān yóuyǒu yǒushìduānérwèinéngzhě zéizhě wèijūnnéngzhě zéijūnzhě fányǒuduānzhě zhījiēkuòérchōngzhī ruòhuǒzhīshǐrán quánzhīshǐ gǒunéngchōngzhī bǎohǎi gǒuchōngzhī shì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骊山横岫(xiù),渭河环秀¹,山河百二还如旧。
注释:“骊山”二句:骊山峰峦横亘;渭河环流,一片秀丽。岫:峰峦。
《长安怀古》为咏史之作。“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作者居高临下地鸟瞰了长安的险要形势和壮丽风光。紧接着,又用激昂的带议论性的语言揭示出:秦始皇、隋炀帝这些暴君役使人民修建起来的离宫、上林苑,早已不复存在,只是留下一个骂名;汉陵唐宫阙又在哪里?留下的岂不就是衰败的草木和哀哀狐兔吗?最后以“山,空自愁;河,空自流”八字作结。整曲写得含蓄朦胧。

shānyáng ·chángānhuái怀

zhàoshànqìng yuándài 

shānhéngxiù wèihuánxiù shānbǎièrháijiù bēi cǎoqiū qíngōngsuíyuànchòu tángquèhànlíngchùyǒu shān kōngchóu  kōngliú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有客常同止¹,取舍²(miǎo)异境³
译文:两人常常在一起,志趣心境不同类。
注释:¹同止:在一起,同一处。²取舍:采取和舍弃,选择。³邈异境:境界截然不同。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译文:一人每天独昏醉,一人清醒常年岁。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¹
译文:醒者醉者相视笑,对话互相不领会。
注释:¹领:领会,理解。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规规¹一何愚,兀(wù)²(chā)³若颖
译文:浅陋拘泥多愚蠢,自然放纵较聪慧。
注释:¹规规:浅陋拘泥的样子。²兀傲:倔强而有锋芒。³差:比较,尚,略。⁴颖:才能秀出,聪敏。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寄言酣中客¹,日没烛当秉。
译文:转告正在畅饮者,日落秉烛当欢醉。
注释:¹酣中客:正在畅饮的人。

yǐnjiǔ ·shísān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yǒuchángtóngzhǐ shěmiǎojìng 
shìchángzuì zhōngniánxǐng 
xǐngzuìháixiāngxiào yánlǐng 
guīguī àochàruòyǐng 
yánhānzhōng zhúdāngbǐ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