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怪朱丝韵枯木,那知古润坠寒泉。
鸟啼静夜应传谱,风入寒松拟续弦。
妙体难寻斤斲处,高吟宁堕膝横边。
饮光到此如欣舞,笑倒云门逸格禅。
但怪朱丝韵枯木,那知古润坠寒泉。
鸟啼静夜应传谱,风入寒松拟续弦。
妙体难寻斤斲处,高吟宁堕膝横边。
饮光到此如欣舞,笑倒云门逸格禅。
李邴

李邴

李邴(1085-1146), 字汉老,号龙龛居士。济州任城人。生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卒于高宗绍兴十六年,年六十二岁。崇宁五年,1106年举进士第。累迁翰林学士。高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苗傅、刘正彦反,邴谕以逆顺祸福之理,且密劝殿帅王元,俾以禁旅击贼。后为资政殿学士,上战阵、守备、措画、绥怀各五事,不报。闲居十七年,卒於泉州。谥文敏。邴著有草堂集一百卷,《宋史本传》传于世。存词8首。 ▶ 1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钟山¹风雨起苍黄²,百万雄师过大江。
译文:革命的狂风暴雨震荡着蒋家王朝,百万将士渡过长江天险,直捣黄龙。
注释:¹钟山:《江南通志》:“钟山在江宁府东北,一曰金陵山,一曰蒋山,一名北山,一名元武山,俗名紫金山。周围六十里,高一百五十丈。诸葛亮对吴大帝云:钟山龙蟠,指此。”此处用作南京的代语。²苍黄:两解:一、同仓皇,慌张,匆忙,急遽失措貌。二、变化翻覆的意思。后因此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并引申为天翻地覆。”。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虎踞(jù)龙盘¹今胜昔,天翻地覆慨(kǎi)而慷²
译文:虎踞龙盘的帝王之城南京啊,今天的面貌胜过往昔,这巨大而彻底的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注释:¹虎踞龙盘:形容地势优异。²慨而慷:感慨而激昂。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宜将剩勇追穷寇¹,不可沽(gū)²学霸王³
译文: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要学楚霸王在彭城之战胜利后没有对刘邦穷追猛打,而让刘邦卷土重来。
注释:¹宜将剩勇追穷寇: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掉,不要留下后患。剩勇:形容人民解放军过剩的勇气。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²沽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³霸王:指楚霸王项羽。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¹,人间正道²是沧桑³
译文: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事物不断的向前发展更新和变化,这是必然的规律。
注释:¹天若有情天亦老:这里指自然界的运行都是有规律的,新事物终究会取代旧事物。²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³沧桑: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东面。苍黄同仓皇,状匆忙、急迫。指南京突然受到革命暴风雨的袭击,因为人民解放军的百万大军渡过了长江,占领南京。原来南京政府代总统李宗仁派邵力子、张治中等到北平去参加国共和谈,经过半个月的商讨,4月15日,由中共代表团提出《国内和平协定》,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绝接受。当时蒋介石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人民解放军只用三天时间就冲破长江防线,占领南京,显得非常突然,故称苍黄。又,苍黄,还有由青色变为黄色的意思。所以“起苍黄”,又有形势变化,改朝换代之意。因此这句话是模状格,描写人民解放军很快占领南京;是借代格,借钟山来代替南京;是比喻格,用风雨来比战争进攻;是双关格,苍黄既指紧迫,又指变化。这一句用了四种修辞手法,又有大气磅礴的气势。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龙盘”讲南京形势优异。三国时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康(在今南京市南)的地势,曾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太平御览》一五六引张勃《吴录》)石头城,在今南京市西石头山后。“今胜昔”,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形势更好了。原来南京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反动政府在这里发号施令,危害人民。现在被人民解放军占领,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大都市,自然胜过从前。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是翻天覆地的大事。这里作“天翻地覆”,因为要与“虎踞龙盘”相对。“慨而慷”,感慨而激昂,指人民解放军终于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这是他们和全国人民的心情共同感慨而激昂的。本于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这句原来先说“龙盘”,后说“虎踞”,现在把位置倒一下,“天翻地覆”,原来说“翻天覆地”,也把字儿倒一下,这是倒装格,适应律诗格律的需要。“慨而慷”是引用格。

  上面四句是历史纪实,着重叙述,写得有声有色,气势雄壮,凝聚着赞美歌颂的深情。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指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两句是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战略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全诗的灵魂。毛泽东一反《孙子》中所提“穷寇勿追”的旧说,进一步吹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号角,一个“宜”字,显得洞察古今,果敢英武、坚决。用“剩勇”而不用”余勇”,不仅造语新鲜,更表明中国解放军尚有足够的力量去追歼“穷寇”。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艺术化表述。接着又从反面总结了历史上悲剧人物项羽的惨痛教训,给读者以明鉴:“不可沽名学霸王”。一个“不”字,显得烛照幽深,清配理智、彻底。这一联从历史到现实,一反一正,饱含哲理,巧用典故,生动形象,告诫及时,教诲深远。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揭示不断革命、不断改革、不断前进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毛泽东借用它写在这首诗里赋予了新的意义:自然界四季变化,运行不息,使天地万物新陈代谢永不休止,这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而不断向前发展,不断的革命和改革,正是人类社会的正常规律。这里清楚指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即国民党的覆灭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的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仅这佯,而且也指明了前面所提出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论点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革命人民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正是行天下之“正道”,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本诗风格豪放,笔意雄奇,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叙事与议论、诗情与哲理的完美结合,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与诗人的多方智慧相结合的艺术结晶;二是典故运用生动贴切、深刻到位,使历史典故和现实斗争结合得恰到好处。全诗运用了七个典故,这首诗也是毛泽东诗词中运用典故最为绵密的诗作之一。

参考资料:
1、 吴廷贯.毛泽东诗词助读: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11:第147页-第153页
2、 张永健,刘汉民,何联华主编.红色诗词赏析:武汉出版社,2014.06:第23页
3、 丁子予,汪楠编著.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辞典: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10:第316页

 ·rénmínjiěfàngjūnzhànlǐngnánjīng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zhòngshānfēngcānghuáng bǎiwànxióngshīguòjiāng 
lóngpánjīnshèng tiānfānkǎiérkāng 
jiāngshèngyǒngzhuīqióngkòu míngxuéwáng 
tiānruòyǒuqíngtiānlǎo rénjiānzhèngdàoshìcāngsāng 
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zhǔ)莲花脱锦衣收,风蓼(liǎo)¹青雕红穗(suì)秋,堤柳绿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²城下,西津渡³口,北固山头。
译文:小洲边的野荷,花瓣脱落,粲绿的荷叶也已委靡。风中的秋蓼不再青葱,暗红色的穗花一派凄凄。堤岸的杨柳减了翠色,只留下几乎光秃的长条细细。这一切,同渡江行人的旅愁系结在一起。古往今来,离情别恨最是难以摆脱和忘记。镇江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一路上我都惆怅不已。
注释:瓜洲:在江苏邗江县南之运河入长江处,与镇江隔岸相对,为著名的古渡口。¹蓼:植物名,生水边,开鞭穗状小花。²南徐: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县。³西津渡:一名金陵渡,在镇江城西蒜山下的长江边。⁴北固:山名,在镇江市内长江岸上,为著名的古要塞与名胜地。

  长江素称天堑,横渡决无今日交通之便捷。所以古人渡江之时,无不心潮澎湃,产生各种各样不可名状的愁情。作者此时是从北岸的瓜洲渡往对岸,自然也不例外。

  不过,该篇同同类作品渡江伊始即心绪联翩的通常作法不同,它选择表现的区段是“近岸”与“上岸”的部分。起首三句鼎足对,分写了洲渚、江滩、堤岸,虽也是由远及近,却已是渡行的结束,且所着笔描绘的,是举目所见的由植物所呈现的萧瑟秋景。这就使该曲有别于以表现大江江面为主的渡江之作,不以雄奇险豪为目的,而更多了一种冷落衰凉的旅愁情味。

  “堤柳绿减长条瘦”,是“渚莲”、“风蓼”萧索风景的延伸,也是此时距诗人最近的感受对象。作者遂以此为过渡,生发出离情别意的感慨。“今古悠悠”是从时间着笔,而继后的三处镇江地名则从空间入手,两相综合,便将别离之恨从秋景的细部拓展弥漫开来,有一种触目皆愁、挥之不去的意味。行程已经结束,而“别离情”却紧萦心头,这就写出了“渡瓜洲”的心绪。可见起首三句的景语,虽然局面不大,却有赋中见兴的效果。赵善庆所作散曲多为写景小令,而其笔下景语多近寒瘦,有孟郊、贾岛的风格。这在元散曲中虽不多见,却也别具一种特色。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水仙子·渡瓜洲

shuǐxiānzi··guāzhōu--zhàoshànqìng

zhǔliánhuātuōjǐnshōufēngliǎoqīngdiāohóngsuìqiūliǔ绿jiǎnzhǎngtiáoshòuxíngrénláichóubiéqíngjīnyōuyōunánchéngxià西jīnkǒuběishāntóu

孤烟起新丰,候雁出云中。
孤烟起新丰,候雁(yàn)出云中¹
译文:孤烟从新丰升起,迁飞的大雁离开了云中。
注释:¹云中:古郡名。原為战国赵地,秦时置郡,治所在云中县(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汉代辖境较小。有时泛指边关。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译文:金城的寒雾笼罩着衰草,玉门的树叶在风里凋落。
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
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
译文:和你离别的时候河水刚刚满盈,天上的月亮圆了又缺,我对你的思念每日每月。
折桂衡山北,摘兰沅水东。
折桂衡山北,摘兰沅(yuán)¹东。
译文:我从衡山的北面折来芳桂,又从沅水东岸摘下了兰花。
注释:¹沅水:长江流域洞庭湖支流。流经中国贵州省、湖南省。
兰摘心焉寄,桂折意谁通。
兰摘心焉寄,桂折意谁通。
译文:折下桂花时的情感又有谁能够相通呢?

biéshīèrshǒu ·èr

fànyún nánběicháo 

yānxīnfēng hòuyànchūyúnzhōng 
cǎojīnchéng xiàménfēng 
biéjūnchūmǎn jūnyuèkōng 
zhéguìhéngshānběi zhāilányuánshuǐdōng 
lánzhāixīnyān guìzhéshuítōng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何人不爱牡丹¹花,占断²城中好物华³
译文:有哪个人不喜欢牡丹花呢,盛开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
注释:¹牡丹:属毛茛科植物,又名木芍药、洛阳花,初夏 开花,单生,大朵,一般有 红、白、紫三色。²占断:占绝。独占的意思。³好物华:美好的景物。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疑是洛川神女¹作,千娇万态破²(zhāo)霞。
译文: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翩舞吧,千娇万态胜过灿烂的朝霞。
注释:¹洛川神女,即“洛神”。三国魏曹植作有《洛神赋》。洛川:洛水。²破:突破,超出、胜过的意思。

  该诗赞美牡丹花的仙气神韵。前二句说明牡丹人人爱。 “好物华”就是好景色,城里的好景色让牡丹花占据并垄断了,谁人不喜欢,从人们的普遍爱好和崇尚着笔,直截了当。表面是提问,实是表明牡丹人人皆爱,“占断城中好物华”一句,即是对提问的回答。暮春时节,群芳凋谢,牡丹独开,享尽春光,占断万物之风光,无怪人称牡丹是“国色天香”。

  “疑是洛川神女作”,以虚拟之笔,将牡丹与传说中的美女洛神比类,曹植《洛神赋》描绘洛川神女是:“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飙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此诗结句“千娇万态破朝霞”,即取意于《洛神赋》,将牡丹之形、态、色以一“破”字托出。洛神是“皎若太阳升朝霞”,而牡丹是“千娇万态破朝霞”,犹言牡丹花放射着洛神的灵气,干姣百媚、千姿百态,神女般地钻出,犹如朝霞样的神奇。 “破”字形象,有种活灵活现的态势。诗人以洛神喻牡丹,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见诗人是用了加倍衬托的艺术手法,其诗法之精妙,自不待言。

参考资料:
1、 苏宰西编著,唐诗六百首作法 插图本,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12,第54页
2、 虞河编选,国色天香 牡丹,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08月第1版,第43页

dān

níng tángdài 

rénàidānhuā zhànduànchéngzhōnghǎohuá 
shìluòchuānshénzuō qiānjiāowàntàizhāoxiá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无云世界秋三五¹,共看蟾(chán)²上海涯。
译文: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仰望着那刚刚浮出海面的明月。
注释:¹三五:十五天,中秋十五就是中秋节。²蟾盘:指月亮。(蟾轮、冰轮、冰魄等都是古人对月亮的美称)。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直到天头天尽处¹,不曾私照一人家。
译文:只见它银辉四射,撒向天涯海角,从来不私照过一家半舍。
注释:¹天头天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再大也有边缘,所以古人觉得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

  这首诗写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当时晴空万里、皓月当空的影响,诗的前两句也只是描写了中秋时的景色和人们争相赏月,平淡无奇,但诗人笔锋一转,从月色皎皎转到了月色无私上,一人家很明显就是指帝王家,月亮对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穷人都是一样的,体现了诗人天下大同、万物平等的博爱思想。

zhōngqiūduìyuè

cáosōng tángdài 

yúnshìjièqiūsān gòngkànchánpánshànghǎi 
zhídàotiāntóutiānjìnchù céngzhàorénji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