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成中岳陈金册,祥报卿云冠玉峰。轻未透林疑待凤,
礼成中岳陈金册,祥报卿云冠玉峰。轻未透林疑待凤,
细非行雨讵从龙。卷风变彩霏微薄,照日笼光映隐重。
细非行雨讵从龙。卷风变彩霏微薄,照日笼光映隐重。
还入九霄成沆瀣,夕岚生处鹤归松。
还入九霄成沆瀣,夕岚生处鹤归松。

qìngyúnjiàn--shēn

chéngzhōngyuèchénjīnxiángbàoqīngyúnguānfēngqīngwèitòulíndàifèng

fēixíngcónglóngjuǎnfēngbiàncǎifēiwēibáozhàolóngguāngyìngyǐnzhòng

háijiǔxiāochénghàngxièlánshēngchùguīsōng

李绅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 13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玉骨¹那愁瘴(zhàng)²,冰姿³自有仙风。海仙时遣(qiǎn)探芳丛。倒挂绿风么凤。(么 同:幺)
译文: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它淡雅的姿态有着神仙般的风致。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
注释:¹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²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³冰姿:淡雅的姿态。⁴仙风:神仙的风致。⁵芳丛:丛生的繁花。⁶绿风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翻嫌 一作:常嫌)
素面翻嫌粉涴(wò)¹,洗妆不褪唇红²。高情³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翻嫌 一作:常嫌)
译文:它的素色面容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注释:¹涴:沾污,弄脏。²唇红:喻红色的梅花。³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⁴“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此词当为悼念随作者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写岭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红,高情逐云,不与梨花同梦,自有一种风情幽致。上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下阕通过赞美梅花的艳丽多姿来写朝云天生丽质,进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并点明悼亡之旨。全词咏梅,又怀人,立意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作。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风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翻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参考资料:
1、 李廷先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30-633
2、 刘长贺.宋代诗词典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368

西jiāngyuè ·méihuā

shì sòngdài 

chóuzhàng bīng姿yǒuxiānfēng hǎixiānshíqiǎntànfāngcóng dàoguà绿máoyāofèng  ( tóng yāo )
miànfānxiánfěn xiǎnzhuāngtuìchúnhóng gāoqíngzhúxiǎoyúnkōng huātóngmèng  (fānxiánzuò chángxián )
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
吴会¹一浮云²,飘如远行客。
译文:我是吴会之地的一片浮云,飘然无可依据如同远行之客。
注释:¹吴会:即吴、会二郡,相当于今江苏省东南部、浙江省西部一带地方。²浮云:用浮游之云以喻自己到处漫游。
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
功业莫从就,岁光¹(lǚ)奔迫²
译文:功业无处可以成就,岁月时光奔促急迫。
注释:¹岁光:岁月光阴。²奔迫:急迫,形容光阴的匆匆而逝。
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
良图¹²弃捐,衰疾乃绵剧³
译文:雄心壮志即刻放弃消失,衰老疾病日甚一日加剧。
注释:¹良图:良好的打算,即远大的政治抱负。²俄:俄而,很快。³绵剧:形容疾病缠绵、严重。
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
古琴藏虚匣(xiá),长剑挂空壁。
译文:古琴放入空匣无人弹奏,长剑挂在空壁无所可用。
楚冠怀钟仪,越吟比庄舄。
楚冠怀钟仪,越吟比庄舄(xì)¹
译文:楚囚钟仪奏乐歌吟皆用楚音心在怀楚,越人庄舄贵富不忘家乡病中仍是越声。
注释:¹庄舄:春秋时越国人,在楚国做大官,后来生了病,楚王问:舄,本来是越国的一个穷人,到了楚国才显贵起来,他思念家乡吗?手下人回答道:派人去了解过了,他在床上口中还作越声。
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
国门¹遥天外,乡路远山隔。
译文:国都之门尚在遥远的天外,还乡之路远隔崇山峻岭。
注释:¹国门:国都之门。
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
朝忆相如台¹,夜梦子云宅²
译文:清晨我回忆起司马相如的琴台,夜晚我梦中见扬子云的故宅。
注释:¹相如台:汉代蜀人司马相如琴台,在成都。²子云宅:汉代蜀人扬雄故宅,在成都。二者都是蜀人,诗人“朝忆”“夜梦"这些地方,都是表达对故乡的怀念。
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
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¹
译文:旅途之情此时刚刚了结,秋气肃杀厦是凋落万物之时。
注释:¹寂历:凋落疏离。
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
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
译文:风吹入林松下清冷寒冷,露水下降草间白茫茫一片。
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
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¹
译文:故人如今已不可见,幽幽长梦与谁人相合?
注释:¹“故人”二句:一本作“故人不在此,而我谁与适”。适,适意,愉悦。
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
寄书西飞鸿¹,赠尔慰离析²
译文:托西飞长鸿捎去一封书信,赠给你安慰那离别分隔之情。
注释:¹飞鸿:即鸿雁。古人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所以此处以飞鸿比喻所寄赠的这首诗。²离析:不得会聚。

  诗中一、二两句以浮云自喻,道明自己远游飘泊在吴会一带。因为此诗是寄给故乡友人的,所以先讲一下自己的行止是很必要的。飘,即漂泊,行无定处的意思,所以自称浮云。一开头便饱含一种思乡的感情。接下六句是写自己的处境:光阴飞逝,功业未就,远大的政治抱负很快成了泡影,而自己又重病缠身。最后以“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两句小结这一层,感慨自己的壮志难酬。这六句写得很沉痛,诉述之中真实地吐露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但是,应该指出:这一时期,李白年仅二十七岁,涉世未深,幼稚地认为自己“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以为功名事业,唾手可得。然而事实却非他所想象的那样。于是,稍碰上几个钉子很快就堕入了失望。不过,文字虽然沉痛,感慨的程度比起晚年那种凄凉落魄的诗句来,还是浮浅得多。

  “楚冠怀锺仪”句以下直至全诗结尾,所抒发的都是思乡怀友之情。这一大段直抒其情的诗句,细加分析层次还是很清楚的。“楚怀”两句,引用钟仪、庄舄的典故,概写自己对于故乡的怀念,接下两句是感叹故乡辽远。再下两句是写对故乡的朝思暮想,而后用“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做一小结。以上八句主要是围绕着对故乡的思念展开抒情。虽然直抒胸臆,但诗人能够借助古人的事迹、故乡的古迹,把这种感情写得很具体而且缠绵悱侧,如环不已,倒是非常难得的。“旅情”两句小结上述八句,结得自然,而又落脚于“秋”字,自然地点明了寄诗抒怀的时间,同时拈出“秋”字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面两句对于秋天景色的描写。“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这两句并非是诗人眼前景物的实写,而是意念中的想象,经过这样一写,加强了诗的艺术气氛。“清”“白”二字写出了秋风、秋露肃杀、萧疏的特点,选词炼句极为准确。也正是受了这种凄清气氛的影响,才有寂寞、孤独之感,于是对故乡友人的怀念也就更加殷切。全诗至“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已经点到题目上来,最后交代一笔,进一步点出“寄书”的目的在于“慰离析”,意尽而抒情也就从此结住。

  这首诗从功业未就写起,而后抒写思乡、怀友之情,一路写来如诉如泣,恰如一封寄给友人的书信。结构上顺着感情的自然发展,跳跃性并不大。直抒胸臆而语言没有夸张渲染,想象也未见飞动超人的特色,但感情真挚自然,层次井然,炼词造句处处贴切。如就诗的风格来说,由于是诗人早朝创作,还没有形成后来那种豪放浪漫的特点,但从驾御文字的能力上看,却完全是一副大家手笔,功力是极坚实的。

参考资料:
1、 刘忆萱王玉璋.李白诗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06月第1版:41-44

huáinánbìngshū怀huáishǔzhōngzhàozhēngjūnruí--bái

huìyúnpiāoyuǎnxíng

gōngcóngjiùsuìguāngbēn

liángéjuānshuāinǎimián

qíncángxiázhǎngjiànguàkōng

chǔguān怀huáizhōngyuèyínzhuāng

guóményáotiānwàixiāngyuǎnshān

cháoxiāngtáimèngziyúnzhái

qíngchūjiéqiūfāng

fēngsōngxiàqīngchūcǎojiānbái

rénjiànyōumèngshuíshì

shū西fēi鸿hóngzèngěrwèi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燕昭(zhāo)¹²郭隗³,遂(suì)筑黄金台
译文:燕昭王延请郭隗,高筑起了黄金台。
注释:¹燕昭:即燕昭王。²延:聘请。³郭隗:战国时燕国人。⁴黄金台:据《上谷郡图经》载,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剧辛¹方赵至,邹(zōu)(yǎn)²复齐来。
译文:剧辛从赵国投奔燕国,后来邹衍也从齐国奔来。
注释:¹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燕昭王招徕天下贤士时,由赵入燕。²邹衍:亦作驺衍,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齐国人。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奈何¹辛云士²,弃我如尘埃。
译文:可是如今的当政者,却弃我如同尘埃。
注释:¹奈何:怎么,为何。²辛云士:指身居高位的人,即达官显贵。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珠玉买歌笑¹,糟(zāo)(kāng)养贤才。
译文:他们宁肯花珠玉来买歌看舞,却以糟糠养贤才。
注释:¹买歌笑:指寻欢作乐。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方知黄鹄(hú)¹,千里独徘徊。
译文:此刻我方明白,黄鹄为什么要远君而去,千里高飞独自徘徊。
注释:¹黄鹄举:相传春秋时鲁国人田饶因鲁哀公昏庸不明,自比为“一举千里”的黄鹄(古书中“鹄”、“鹤”常常通用),用“黄鹄举矣”,表示要离开鲁国。举:高飞。

  这是一首以古讽今、寄慨抒怀的五言古诗。诗的主题是感慨怀才不遇。

  前四句用战国时燕昭王求贤的故事。燕昭王决心洗雪被齐国袭破的耻辱,欲以重礼招纳天下贤才。他请郭隗推荐,郭隗说:王如果要招贤,那就先从尊重我开始。天下贤才见到王对我很尊重,那么比我更好的贤才也会不远千里而来了。于是燕昭王立即修筑高台,置以黄金,大张旗鼓地恭敬郭隗。这样一来,果然奏效,当时著名游士如剧辛、邹衍等人纷纷从各国涌来燕国。在这里,李白的用意是借以表明他理想的明主和贤臣对待天下贤才的态度。李白认为,燕昭王的英明在于礼贤求贤,郭隗的可贵在于为君招贤。

  然而,那毕竟是历史故事。次四句,诗人便化用前人成语,感讽现实。“青云士”是指那些飞黄腾达的达官贵人。《史记。伯夷列传》说:“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者!”意思是说,下层寒微的士人只有依靠达官贵人,才有可能扬名垂世,否则便被埋没。李白便发挥这个意思,感慨说,无奈那些飞黄腾达的显贵们,早已把我们这些下层士人象尘埃一样弃置不顾。显贵之臣如此,那么当今君主怎样呢?李白化用阮籍《咏怀》第三十一首讽刺魏王语“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尖锐指出当今君主也是只管挥霍珠玉珍宝,追求声色淫靡,而听任天下贤才过着贫贱的生活。这四句恰和前四句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深深的感慨中,寄寓着尖锐的揭露和讽刺。

  现实不合理想,怀才不获起用,那就只有远走高飞,别谋出路,但是前途又会怎样呢?李白用了春秋时代田饶的故事,含蓄地抒写了他在这种处境中的不尽惆怅。田饶在鲁国长久未得到重用,决心离去,对鲁哀公说:“臣将去君,黄鹄举矣!”鲁哀公问他“黄鹄举”是什么意思。他解释说,鸡忠心为君主效劳,但君主却天天把它煮了吃掉,这是因为鸡就在君主近边,随时可得;而黄鹄一举千里,来到君主这里,吃君主的食物,也不象鸡那样忠心效劳,却受到珍贵,这是因为黄鹄来自远方,难得之故。所以我要离开君主,学黄鹄高飞远去了。鲁哀公听了,请田饶留下,表示要把这番话写下来。田饶说:“有臣不用,何书其言!”就离开鲁国,前往燕国。燕王立他为相,治燕三年,国家太平。鲁哀公为此后悔莫及。(见《韩诗外传》)李白在长安,跟田饶在鲁国的处境、心情很相似,所以这里说“方知”,也就是说,他终于体验到田饶作“黄鹄举”的真意,也要离开不察贤才的庸主,去寻求实现壮志的前途。但是,田饶处于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逞霸,士子可以周游列国,以求遂志。而李白却是生活在统一强盛的大唐帝国,他不可能象田饶那样选择君主。因此,他虽有田饶“黄鹄举”之意,却只能“千里独徘徊”,彷徨于茫茫的前途。这末二句,归结到怀才不遇的主题,也结出了时代的悲剧,形象鲜明,含意无尽。

  《古风》五十九首都是拟古之作。其一般特点是注重比兴,立意讽托,崇尚风骨,气势充沛,而语言朴实。这首显然拟阮籍《咏怀》体,对具体讽刺对象,故意闪烁其词,但倾向分明,感情激越,手法确似阮诗。这表明李白有很高的诗歌艺术素养和造诣。但从诗的构思和诗人形象所体现的全篇风格来看,这诗又确实保持着李白的独特风格。如上所述,首四句是咏历史以寄理想,但手法是似乎直陈史事,不点破用意。次四句是借成语以慨现实,但都属泛指,读者难以猜测。末二句是借故事以写出路,但只以引事交织描叙,用形象点到即止。总起来看,手法是故拟阮籍的隐晦,而构思则从理想高度来揭露现实的黑暗,表现出李白那种热情追求理想的思想性格,和他的诗歌艺术的一个主要的风格特征。

fēng ·shí

bái tángdài 

yānzhāoyánguōwěi suìzhùhuángjīntái 
xīnfāngzhàozhì zōuyǎnlái 
nàiqīngyúnshì chénāi 
zhūmǎixiào zāokāngyǎngxiáncái 
fāngzhīhuáng qiānpáihuái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万里云间戍(shù),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dí)¹,天道²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jiǒng)炯寸心丹。
译文:在离朝廷很远的地方戍守边疆,骑马立于剑门关上。在群山中尽目远眺看不到边,正北的方向是长安城。百年来,生灵涂炭,百姓受苦,边境的战事依旧严峻,无数军民在战火中罹难,金人统治时间长了,干的坏事多了必定会遭到上天的惩罚。我亲手写好要求常驻此地的奏表,一寸丹心,精光炯炯。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¹镝:箭头,亦指箭。²天道:古代哲学术语。原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其中含有封建迷信成份。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¹绿阴青子,蒲涧(jiàn)²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译文:面对着昏黄的青灯,双手挠着苍老的白发,夜晚的沙漏即将流尽,英雄年迈却功业未成,不妨归隐山林。蒲涧的景色优美,白云山间,泉清水甜,梅岭青梅阴阴,都怪我负却旧约。但在烽烟尚存,逆胡未平的时刻,我的梦魂难以回到家园。
注释:¹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因岭上多梅,故称。作者为广州人,故云。²蒲涧:在广州白云山上,涧中生有九节菖蒲,其水清甜。作者曾隐居于此。

  南宋名臣崔与之是广州人,一直被称为“粤词之视”。他开创了的“雅健”为宗旨的岭南词风,对后世岭南词人影响很大。南宋后期的李昂英、赵必王象、陈纪等人,便是这种“雅健”词风的直接继承者。这首词苍凉沉郁,感慨良多,感情与风格都与陆游、辛弃疾、陈亮的词相近。由于崔与之僻处岭南,存词甚少,故鲜为人知。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起句居高临下,气势恢宠,形成全词的豪迈基调。“万里”,写地域之远:“云间”,写地势之高:“戍”,正点出崔与之的安抚使身份。剑门关为川陕间重要关隘,是兵家必争之地。词人于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地立马,极目骋怀,自多感慨。以下笔锋一转,由豪迈转为苍凉。“乱山”二句,语本杜甫“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小寒食舟中作》)。长安是汉唐旧都,古代诗词中常用以指代京城,此即指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长安在剑阁北面,亦早入金手,故“直北是长安”句,既是实指,又是借指,一语双关。句中虽无“愁看”二字,而愁绪自在其中。乱山无际,故都何在?“直北”五字,似是淡淡道来,实则包含着无穷的悲愤,无穷的血泪。接下去,词人便承此发挥,描写金兵入犯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

  “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二句概括了宋朝自南渡以来中原人民的悲惨遭遇。中原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边境地方更因战乱频仍,死者不计其数。“鬼哭”句,正是写边境一带“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的悲惨情况。这两句把战乱之苦描写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同身爱,激起对敌人的义愤。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明确表示:天道好还,否极泰来,胡运是不会长久的,苦难的日子应该到尽头了!“天道久应还”五字铿锵有力,稳操胜券,流露出作者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与陆游“逆虏运尽行当平”,“如见万里烟尘清”(《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怀有同样迫切的期望。

  紧接着,作者由对北方人民的思念和关注,进而联想到自己的职责,表示要亲写奏章,留在四川屯守御金,使他管辖下的一方百姓,不受金人的侵害。“手写”二句豪气干云,壮怀激烈,字字作金石声,具见作者忧国忧民的一片赤诚。真是热血沸腾,肝胆相照!

  下阕以“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三个短句作过片,写出作者赋词时的环境气氛:青灯荧荧,夜漏将尽。三句中,重点放在“搔白首”三字上;由此而引出“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的慨叹。这里的“勋业”,并非指一般的功名,而是指收复失地的大业。这与陆游“华发苍颜羞自照”,“逆胡未灭心未平”(《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的意思一样。由于“老来勋业未就”,因此作者原来打算功成身退,归老林泉的愿望便落空了。北宋名臣范仲淹戍边时,曾有感于自己未能象后汉的窦宪一样,北逐匈奴,登燕然山,勒石记功而还,而慨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崔与之亦有此感慨。虽然他对家乡十分思念,但抗金守土的责任感,又使他不得不继续留在异乡。他感到有负故乡的山水,仿佛广州白云山上蒲涧的流泉,粤北梅岭上青青的梅子,都在责备他忘了归隐田园的旧约了。句中的“旧盟寒”,指的是背信弃义之意。“怪我旧盟寒”五字,是对“妨却一身闲”句的照应。“怪”、“妨”二字甚佳,能把作者“老来勋业未就”,思家而不得归的矛盾复杂心境,委婉地表达出来。这两句貌似闲适,内里却是跳动着作者的报国丹心的。

  末二句“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对上述意思再加深一层,意思是说:请不要责备我负约吧,在“逆胡未灭”、烽烟未息之时,我又能归去?其实我无时无刻都在想念故乡,每当战事暂宁的“烽火平安夜”,我的梦魂就回到故乡去了!这两句思家情深,报国意切,十字融为一体。以此收束全词,使人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1776-1777页

shuǐdiàotóu··jiàn--cuīzhī

wànyúnjiānshùjiànménguānluànshānzhíběishìzhǎngānrénbǎiniántànguǐsānbiānfēngtiāndàojiǔyīngháishǒuxiěliútúnzòujiǒngjiǒngcùnxīndān

duìqīngdēngsāobáishǒulòushēngcánlǎoláixūnwèijiùfángquèshēnxiánméilǐng绿yīnqīngzijiànqīngquánbáishíguàijiùménghánfēnghuǒpíngānguīmèngràojiāshān

子卿足下:
子卿¹足下²
译文:子卿足下:
注释:¹子卿:苏武字。²足下:古代用以称上级或同辈的敬词,周代、秦代时多以之称君主,后世则多用于同辈之间。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勤宣令德¹,策名²清时³,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¹⁰还答,慰诲(huì)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¹¹,能不慨(kǎi)¹²
译文:您辛勤地宣扬美德,在太平盛世当官,美名流传于四方,真是值得庆幸啊!我流落在远方异国,这是前人所感悲痛的。遥望南方,怀念故人,怎能不满含深情?以前承蒙您不弃,从远处赐给我回音,殷勤地安慰、教诲,超过了骨肉之情。我虽然愚钝,又怎能不感慨万端?
注释:¹令德:美德。令,美。²策名:臣子的姓名书写在国君的简策上。这里指做官。³清时:政治清明的时世。此处指昭帝在位之际。⁴荣问:好名声。问通“闻”。⁵休畅:吉祥顺利。休,美。畅,通。⁶幸甚:这里表示为对方的处境顺利而高兴。⁷异国:此指匈奴。⁸风:此处指怀念对象的风采。⁹依依:恋恋不舍之状。¹⁰辱:承蒙,书信中常用的谦词。¹¹敏:聪慧。¹²然:此处作动词“慨”的词尾。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¹。韦韝(gōu)²(cuì)³,以御风雨;羶(shān)(lào),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mèi),侧耳远听,胡笳(jiā)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jiē)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译文:我从投降以来,身处艰难困境,一人独坐,愁闷苦恼。整天看不见别的,只见到些异族之人。我戴不惯皮袖套,住不惯毡幕,也只能靠它们来抵御风雨;吃不惯腥羶的肉,喝不惯乳浆,也只能用它们来充饥解渴。眼看四周,有谁能一起谈笑欢乐呢?胡地结着厚厚的坚冰,边塞上的土被冻得裂开,只听见悲惨凄凉的风声。深秋九月,塞外草木凋零,夜晚不能入睡,侧耳倾听,胡笳声此起彼伏,牧马悲哀地嘶叫,乐曲声和嘶鸣声相混,在边塞的四面响起。清晨坐起来听着这些声音,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水。唉,子卿,我难道是铁石心肠,能不悲伤?
注释:¹异类: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贬称。此处指匈奴。²韦韝:皮革制的长袖套,用以束衣袖,以便射箭或其他操作。³毳幕:毛毡制成的帐篷。⁴羶肉:带有腥臭气味的羊肉。⁵酪浆:牲畜的乳浆。⁶玄冰:黑色的冰。形容冰结得厚实,极言天气寒冷。⁷胡笳:古代我国北方民族的管乐,其音悲凉。此处指胡笳吹奏的音乐。⁸嗟乎:叹词。⁹独:反诘副词,有“难道”的意思。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辙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¹被戮(lù);妻子无辜,并为鲸(jīng)(ní)²;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yí)之域,伤已!令先君³之嗣(sì),更成戎(róng)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¹⁰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¹¹,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rǎng)¹²忍辱,辙(zhé)复苟(gǒu)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dāo)(dá)¹³耳。
译文:同您分别以后,更加无聊。上念老母,在垂暮之年还被杀戮;妻子、儿女们是无罪的,也一起惨遭杀害。我自己辜负了国家之恩,被世人所悲怜。您回国后享受荣誉,我留此地蒙受羞辱。这是命中注定,有什么办法?我出身于讲究礼义的国家,却进入对礼义茫然无知的社会。背弃了国君和双亲的恩德,终身居住在蛮夷的区域,真是伤心极了!让先父的后代,变成了戎狄的族人,自己怎能不感到悲痛。我在与匈奴作战中功大罪小,却没有受到公正的评价,辜负了我微小的诚意,每当想到这里,恍惚之中仿佛失去了对生存的留恋。我不难刺心来表白自己,自刎来显示志向,但国家对我已经恩断义绝,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因此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周围的人,见我这样,用不中听的话来劝告勉励,可是,异国的快乐,只能令人悲伤,增加忧愁罢了。
注释:临年:达到一定的年龄。此处指已至暮年。²鲸鲵:鲸鱼雄的叫“鲸”,雌的叫“鲵”。原指凶恶之人,此处借指被牵连诛戮的人。³先君:古人对自己已故父亲的尊称,此处指李当户。当户早亡,李陵为其遗腹子。⁴嗣:后代,子孙。⁵戎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贬称,与前面“蛮夷”均指匈奴。⁶蒙:受到。⁷明察:指切实公正的了解。⁸孤负:亏负。后世多写作“辜负”。⁹区区:小,少。此处作诚恳解。¹⁰刺心:自刺心脏,意指自杀。¹¹已矣:表绝望之辞。¹²攘臂:捋起袖口,露出手臂,是准备劳作或搏斗的动作。《孟子·尽心下》载,晋勇士冯妇能杀猛虎,后来要做善人,便发誓不再打虎。可是,一次遇上众人制服不了老虎的险情,冯妇虽然明知会因违背做善人的诺言(不打虎)而受耻笑,仍然“攮臂下车”去打虎。文中暗用冯妇之典为作者开脱。¹³忉怛:悲痛。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译文:唉,子卿!人们的相互了解,贵在相互知心。前一封信匆忙写成,没有能够充分表达我的心情,所以再作简略叙述。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先帝¹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²。五将³失道,陵独遇战,而裹(guǒ)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jī)之马。然犹斩将搴(qiān)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xiāo),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¹⁰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¹¹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¹²精兵,强逾(yú)十万。单于¹³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¹⁴;步马之势,又甚悬绝¹⁵。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¹⁶¹⁷创痛,决命争首¹⁸。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¹⁹,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lǔ),胡马奔走。兵尽矢(shǐ)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²⁰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²¹。单(chán)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²²,而贼臣²³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译文:从前先帝授予我步兵五千,出征远方。五员将领迷失道路,我单独与匈奴军遭遇作战,携带着供征战万里的粮草,率领着徒步行军的部队;出了国境之外,进入强胡的疆土;以五千士兵,对付十万敌军;指挥疲敝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马队。但是,依然斩敌将,拔敌旗,追逐败逃之敌。在肃清残敌时,斩杀其骁勇将领,使我全军将士,都能视死如归。我没有什么能耐,很少担当重任,内心暗以为,此时的战功,是其他情况下所难以相比的了。匈奴兵败后,全国军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单于亲临阵前,指挥对我军的合围。我军与敌军的形势已不相称,步兵与马队的力量更加悬殊。疲兵再战,一人要敌千人,但仍然带伤忍痛,奋勇争先。阵亡与受伤的士兵遍地都是,身边剩下的不满百人,而且都伤痕累累,无法持稳兵器。但是,我只要振臂一呼,重伤和轻伤的士兵都一跃而起,拿起兵器杀向敌人,迫使敌骑逃奔。兵器耗尽,箭也射完,手无寸铁,还是光着头高呼杀敌,争着冲上前去。在这时刻,天地好像为我震怒,战士感奋地为我饮泣。单于认为不可能再俘获我,便打算引军班师,不料叛逃的邪臣管敢出卖军情,于是使得单于重新对我作战,而我终于未能免于失败。
注释:¹先帝:已故的皇帝,指汉武帝。²绝域:极远的地域。此处指匈奴居住地区。³五将:五员将领,姓名不详。⁴天汉:武帝年号。文中指汉朝控制的区域。⁵当:挡。这里指抵御。⁶搴:拔取。⁷奔:逃跑的。⁸灭迹扫尘:喻肃清残敌。⁹枭帅:骁勇的将帅。¹⁰希:少,与“稀”通。¹¹难堪:难以相比。堪,胜(shēng)。¹²练:同“拣”,挑选。¹³单于:匈奴君长的称号。¹⁴相如:相比。如,及,比。¹⁵悬绝:相差极远。¹⁶扶:支持,支撑。¹⁷乘:凌驾,此处有不顾的意思。¹⁸决命争首:效命争先。¹⁹干戈:此处指兵器。²⁰徒首:光着头,意指不穿防护的甲衣。²¹饮血:指饮泣。形容极度悲愤。《文选》李善注:“血即泪也。”²²引还:退兵返回。引,后退。²³贼臣:指叛投匈奴的军候管敢。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¹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²哉?而执事者³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nìng)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lǐ)不殉(xùn)(kuài)(jī)之耻,曹沬(mèi)不死三败之辱,卒(zú)复勾践之仇¹⁰,报鲁国之羞¹¹,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¹²也。
译文:以前高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那时,军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而还是七天断粮,只不过勉强脱身而已。何况像我这样的人,难道就容易有所作为吗?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一味怨责我未能以死殉国。不过我未以死殉国,确是罪过;但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儿却反而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人?既然如此,那么,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不因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终于,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为鲁国雪了耻。我一点赤诚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们的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作刀下之鬼,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注释:当:如,像。²为力:用力,用兵。³执事者:掌权者,此指汉朝廷大臣。⁴苟:但,只。⁵宁:难道,反诘副词。⁶妻子:妻子、儿女。⁷灭名:使名声泯灭。这里“灭名”与“虚死”对应,是取身无谓而死、名也随之俱灭之意。⁸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前年(鲁哀公元年)越王勾践兵败,率五千人被围在会稽山,向吴王夫差求和,范蠡作为人质前往吴国,并未因求和之耻自杀殉国。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是辅助勾践振兴越国、兴师灭吴重要谋士。后至齐,改名鸱夷子皮。晚年经商,称陶朱公。⁹曹沬不死三败之辱:曹沬曾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并不因屡次受辱而自杀身死。曹沬,春秋鲁国人,以勇力事鲁庄公。前年(鲁庄公十三年),齐桓公伐鲁,庄公请和,会盟于柯(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曹沬以匕首劫持桓公,迫使他全部归还战争中侵占的鲁国土地。¹⁰卒复勾践之仇:指勾践灭吴,夫差自杀。¹¹报鲁国之羞:此句指柯盟追回齐国侵地。¹²椎心、泣血:形容极度悲伤。椎,用椎打击。泣血,悲痛无声的哭。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葅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¹(fán)²囚絷(zhí),韩³(zū)(hǎi),晁(cháo)受戮(lù),周(gū)¹⁰。其余佐命¹¹立功之士,贾谊¹²亚夫¹³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¹⁴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¹⁵之遐(xiá)¹⁶,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¹⁷,功略盖天地,义勇冠(guàn)¹⁸三军,徒失贵臣¹⁹之意,刭(jǐng)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²⁰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shèng)²¹之虏²²。遭时不遇,至于伏剑²³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²⁴之野。丁年²⁵奉使,皓(hào)²⁶而归;老母终堂²⁷,生妻去帷(wéi)²⁸。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mò)²⁹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³⁰,受千乘之赏³¹。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³²,无尺土之封,加³³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³⁴;亲戚贪佞(nìng)之类,悉为廊庙³⁵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³⁶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³⁷,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³⁸,而主岂复能眷(juàn)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qǐ)(sǎng)³⁹,还向北阙(què)⁴⁰,使刀笔之吏(lì)⁴¹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译文:您又说道:“汉朝给功臣的待遇并不菲薄。”您是汉朝之臣,怎能不说这种话?可是,以前萧何、樊哙被拘捕囚禁,韩信、彭越被剁成肉酱,晁错被杀,周勃、魏其侯被判罪处刑。其余辅助汉室立下功劳的人士,如贾谊、周亚夫等人,都确实是当时杰出的人才,具备担任将相的能力,却遭受小人的诽谤,他们都受迫害、屈辱,其事业也告失败。最终使有才之人遭到诋毁,才能无法施展。他们二人的遭遇,谁不为之痛心呢?我已故的祖父李广,身任将军,其功绩略谋盖天地,忠义勇气冠于全军,只是因为不屑迎合当朝权贵的心意,结果在边远的疆场自杀身亡。这就是功臣义士手持兵刃叹息不止的原因。怎么能说待遇“不薄”呢?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老母在家中亡故,妻子也改嫁离去。这是天下很少听到的,古今所没有的遭遇。异族未开化的人,尚且还称赞您的节气,何况是天下的君主呢?我认为您应当享受封领地、赏千乘的诸侯待遇。可是,听说您回国后,赏赐不过二百万,封官不过典属国之职,并没有一尺土的封赏,来奖励您多年来对国家的效忠。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或奉迎拍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权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希望呢?像这样,汉朝因为我未能死节而施以严厉的惩罚,您坚贞守节又只给予微薄的奖赏,要想叫远方的臣民急切地投奔效命,这实在是难以办到的,所以我常常想到这事却不觉得后悔。我虽然辜负了汉朝的恩情,汉朝也亏对了我的功德。前人说过这样的话:“即使忠诚之心不被世人遍知,也能做到视死如归。”但如果我能够安心死节,皇上难道就能对我有眷顾之情吗?男子汉活着不能成就英名,死了就让他埋葬在异族之中吧,谁还能再弯腰下拜,回到汉廷,听凭那帮刀笔吏舞文弄墨、随意发落呢?希望您不必再盼着我归汉了。
注释:¹萧:萧何,沛(今江苏省沛县)人,辅助刘邦建立基业,论功第一,封酂侯。他曾因为请求上林苑(专供皇族畋猎的场所)向老百姓开放而遭囚禁。²樊:樊哙,沛人。从刘邦起兵,屡建功勋,封舞阳侯。曾因被人诬告与吕后家族结党而被囚拘。³韩:韩信,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市)人,初随项羽,后归刘邦,拜大将,屡建奇功,封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他因要响应陈狶起兵造反,被吕氏斩首。⁴彭:彭越,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人,秦末聚众起兵,后归刘邦,多建军功,封梁王。他因造反被囚,高祖予以赦免,迁至蜀道,但吕氏仍将他处死,并夷三族。⁵葅醢:剁成肉酱,是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⁶晁错:颍川(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地,治所在禹县)人。汉景帝时,他建议削各诸侯国封地。后吴楚等七国诸侯反,有人认为是削地所致,晁错因而被杀。⁷周:周勃,沛人,从刘邦起事,以军功为将军,拜绛侯。吕氏死,周勃与陈平共诛诸吕,立汉文帝。周勃曾被诬告欲造反而下狱。⁸魏:魏其侯窦婴,字王孙,观津(今河北省衡水县东)人,窦太后侄。汉景帝时,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有功,封魏其侯。与灌夫为至交。汉武帝时,灌夫因与丞相田蚡结仇下狱,窦婴力图相救,受牵连而被诛。⁹见:受。¹⁰辜:罪。¹¹佐命:辅助帝王治理国事。¹²贾谊: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自幼博学,汉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积极参与政事,并勇于针砭时弊。¹³亚夫:即周亚夫,周勃之子,封条侯,曾屯军细柳(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南),以军令严整闻名。汉景帝时,任太尉,率师平定七国叛乱。¹⁴小人:包括排挤贾谊的绛侯周勃,而前文有“周魏见辜”句,谨录备考。¹⁵二子:指贾谊、周亚夫。¹⁶遐举:原指远行,此处兼指功业。¹⁷陵先将军:指李广。¹⁸冠:在……之中居第一位。作动词用。¹⁹贵臣:指卫青。卫青为大将军伐匈奴,李广为前将军,被遣出东道,因东道远而难行,迷惑失路,被卫青追逼问罪,含愤自杀。²⁰戟:古兵器,合戈矛为一体,可以直刺、横击。²¹万乘:一万辆车。古代以万乘称君主。文中武力强盛的大国。²²虏: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贬称。此指匈奴。²³伏剑:以剑自杀。此句是说,苏武在卫律逼降时,引佩刀自刺的事。²⁴朔北:北方。这里指匈奴地域。²⁵丁年:成丁的年龄,即成年。这里强调苏武出使时正处壮年。²⁶皓首:年老白头。皓,光亮、洁白。²⁷终堂:死在家里。终:死。²⁸去帷:改嫁。去,离开。²⁹蛮貊:泛指少数民族。这里指匈奴。貊,古代对居于东北地区民族的称呼。³⁰茅土之荐:指赐土地、封诸侯。古代帝王社祭之坛共有五色土,分封诸侯则按封地方向取坛上一色土,以茅包之,称茅土,给所封诸侯在国内立社坛。³¹千乘之赏:也指封诸侯之位。古代诸侯称千乘之国。³²典属国:官名。掌管民族交往事务,位在三公之下,属官有九译令。秩中二千石,即每月受俸一百八十斛。³³加:施。这里有奖赏之意。³⁴万户侯:食邑万户之侯。文中指受重赏、居高位者。³⁵廊庙:殿四周的廊和太庙,是帝王与大臣议论政事的地方,因此称朝廷为廊庙。“廊庙宰”,即指朝廷中掌权的人。³⁶厚诛:严重的惩罚。³⁷孤恩:辜负恩情。恩,此指上对下的好处。下句“负德”之“德”偏指下对上的功绩。³⁸安:安于死,即视死如归之意。³⁹稽颡:叩首,以额触地。颡,额。⁴⁰北阙:原指宫殿北面的门楼,后借指帝王宫禁或朝廷。⁴¹刀笔之吏:主办文案的官吏,他们往往通过文辞左右案情的轻重。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jiē)乎子卿,夫(fú)¹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shū)。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²谢故人³,勉事圣君。足下胤(yìn)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译文:唉,子卿!还有什么话可说?相隔万里之遥,人的身份不同,人生道路也迥然相异。活着时是另一世间的人,死后便成了异国鬼魂。我和您永诀,生死都不得相见了。请代向老朋友们致意,希望他们勉力事奉圣明的君主。您的公子很好,不要挂念。愿您努力自爱,更盼您时常依托北风的方便不断给我来信。李陵顿首。
注释:¹夫:发语词,无义。²幸:希望。³故人:老朋友。此处指任立政、霍光、上官桀等人。⁴圣君:指汉昭帝刘弗陵。⁵胤子:儿子。苏武曾娶匈奴女为妻,生子名叫苏通国,苏武回国时他仍留在匈奴,汉宣帝时才回到汉朝。⁶顿首:叩头,书信结尾常用作谦辞。

  《答苏武书》是一篇创作于西汉时期的散文,作者李陵。天汉二年,李广利率军伐匈奴右贤王,武帝召李陵负责辎重。李陵请求自率一军,武帝不予增兵,只令路博德为其后援,而路按兵不动,致使李陵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苦战之后,又逢管敢叛逃,暴露了李陵兵少无援的军情,单于遂集中兵力围攻,李陵兵尽粮绝,北面受虏。降匈奴后,曾与被匈奴扣留的苏武数次相见。始元六年(前81),苏武得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以此书作答。 这封信的主旨是为自己的投降行为解脱。信中战斗场面写得极有声色,显然是要说明,当时因为双方兵力悬殊,己方将帅的不顾大局,武帝处置(诛陵全家)失当,所以,自己投降完全是出于不得已,进而使读者产生同情;此外,屡用强烈对比,如身处异域而怀念故土,以寡兵深入众敌而浴血奋战,苏武持节荣归而自己居人篱下,确实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学者多认为系后人伪作。但《文选》中收入,当系选自《李陵集》中,故其写作时间最迟不应晚于汉代。

  信中战斗场面写得极有声色,是要说明,当时因为双方兵力悬殊,己方将帅的不顾大局,以及后来武帝处置失当(诛杀李陵全家),所以,他的投降完全是出于不得已,进而使读者产生同情;此外,屡用强烈对比,如身处异域而怀念故土,以寡兵深入众敌而浴血奋战,苏武持节荣归而他居人篱下,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学者多认为系后人伪作。但《文选》中收入,当系选自《李陵集》中,所以该文的写作时间最迟不应晚于汉代。

  前99年(天汉二年),李广利率军伐匈奴右贤王,汉武帝召李陵负责辎重。李陵请求自率一军,武帝不予增兵,只令路博德为其后援,而路博德按兵不动,致使李陵带着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对数十倍于己方的敌军。苦战之后,又逢管敢叛逃,暴露了李陵兵少无援的军情,单于于是集中兵力围攻,李陵兵尽粮绝,北面受虏。降匈奴后,曾与被匈奴扣留的苏武数次相见。前81年(始元六年),苏武得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以此书作答。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