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横渡阔¹烟波晚²,潮过金陵落叶秋。
译文:傍晚的烟波笼罩在宽阔的江面,路过金陵已经是落叶纷纷的深秋时节。
注释:扬州:即今江苏省扬州市。¹江横渡阔:表现了江面的阔大。²烟波晚:傍晚的烟波。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liáo)(lì)¹塞鸿²经楚泽³,浅落红树见扬州。
译文:叫声高亢的塞北大雁飞过楚地湖泽,深深浅浅的红树中间依稀看到了扬州城。
注释:¹嘹唳:雁叫声。²塞鸿:从塞北飞来的鸿雁,雁于秋落南飞。³楚泽:指扬州一带的湖泊,古代楚地包括湘鄂江浙一带地区。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¹帆樯(qiáng)²近斗牛³
译文:夜晚桥梁上的阑珊灯火连接着星光,城外河水中游船上的桅杆好像能接触到天上的斗牛星辰。
注释:¹水郭:江水绕扬州城而过,所以叫“水郭”。²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³斗牛:星宿名,即斗宿、牛宿,这里泛指天上星斗。
今日市朝¹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²
译文:现在集市和朝廷上的风俗已经改变,不用再开口询问迷楼了。
注释:¹市朝:交易买卖的场所叫市,官府治事的处所叫朝,市朝风俗变指扬州的社会风气已经改变。²迷楼:隋炀帝下扬州时兴建的宫室。遗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附近。

宿yángzhōu--shēn

jiānghéngkuòyānwǎncháoguòjīnlíngluòqiūliáosāi鸿hóngjīngchǔ

qiǎnshēnhóngshùjiànyángzhōuqiáodēnghuǒliánxīnghànshuǐguōfānqiángjìndòuniú

jīnshìcháofēngbiànkāikǒuwènlóu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傍晚的烟波笼罩在宽阔的江面,路过金陵已经是落叶纷纷的深秋时节。

叫声高亢的塞北大雁飞过楚地湖泽,深深浅浅的红树中间依稀看到了扬州城。

夜晚桥梁上的阑珊灯火连接着星光,城外河水中游船上的桅杆好像能接触到天上的斗牛星辰。

现在集市和朝廷上的风俗已经改变,不用再开口询问迷楼了。

注释

扬州:即今江苏省扬州市。

江横渡阔:表现了江面的阔大。

烟波晚:傍晚的烟波。

嘹唳:雁叫声。

塞鸿:从塞北飞来的鸿雁,雁于秋落南飞。

楚泽:指扬州一带的湖泊,古代楚地包括湘鄂江浙一带地区。

水郭:江水绕扬州城而过,所以叫“水郭”。

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斗牛:星宿名,即斗宿、牛宿,这里泛指天上星斗。

市朝:交易买卖的场所叫市,官府治事的处所叫朝,市朝风俗变指扬州的社会风气已经改变。

迷楼:隋炀帝下扬州时兴建的宫室。遗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附近。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主编.齐梁体诗选: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05月:28
2、 鲁宝玉,汪玉川编著.汉魏六朝诗选: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03月:266
3、 郑在瀛,张声启主编.中国历代爱情诗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01月:108
李绅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 138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馀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扁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余妻之曾大父¹王翁致谦²,宋丞相魏公³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xǐ)(yú)(yáo)。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¹⁰王氏。翁为人倜(tì)(tǎng)奇伟¹¹,吏部左侍郎¹²叶公盛、大理寺卿¹³章公格¹⁴一时名德¹⁵,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¹⁶初,筑室百楹(yíng)于安亭江¹⁷上,堂宇闳(hóng)¹⁸,极幽雅之致,题其扁曰“世美”。四明¹⁹杨太史守阯(zhǐ)²⁰为之记。
译文:我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宋朝丞相魏公之后。他们家从大名府搬迁到宛丘,后来又迁徙到了馀姚。在元朝至顺年间,他们家出了一位在平江路做官的,又因为他们家在昆山的南戴,所以县里的人都称他们家南戴王氏。曾祖父他性情豪爽洒脱,奇异不凡,与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样,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他们相互之间交情很好,并结成儿女亲家。到成化初年,他们家在安亭江边建了上百间房子,厅堂十分宏伟宽敞,极尽优雅的情趣,又在匾上提了“世美”二字。四明山的杨守阯太史为他写作了《世美堂记》。
注释:¹曾大父:即曾祖父。²王翁致谦:即长者王致谦。翁,对年长者的尊称,这里是对已故前辈人的尊称。³魏公:即王旦,字子明,宋太平兴国间进士,宋真宗时擢知枢密院,为丞相之位。他长期在相位,参与军国重事,很受倚重。死后封魏国公,谥文正。《宋史》有传。⁴大名:宋代大名府,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以东。⁵宛丘:治所在今河南淮阳。⁶馀姚:今属浙江。⁷至顺:元文宗年号(1330—1333)。⁸平江:元代平江路,即今江苏苏州。⁹昆山:在今江苏省东南部,邻接上海市。¹⁰南戴:昆山东南永安乡有南戴村。¹¹倜傥奇伟:豪爽洒脱,奇异不凡。¹²吏部左侍郎:吏部的副职。叶公盛:即叶盛(1420—1474),字与中,昆山人,正统十年(1445)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擢右参政,天顺时以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官至吏部左侍郎。卒谥文庄。有《菉竹堂集》《水东日记》等传世。《明史》有传。¹³大理寺卿:明代中央主司法审判的机构大理寺的长官。¹⁴章公格:即章格(1426—1505),字韶凤,号戒庵,常熟(今属江苏)人。景泰二年(1451)进士,历官南京工部主事、广东按察使、大理寺卿。¹⁵名德:德高望重的人。¹⁶成化:明宪宗年号(1465—1487)。¹⁷安亭江:安亭在今上海市嘉定区西南。归有光《畏垒亭记》:“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曰安亭,在吴淞江之旁。盖图志有安亭江,今不可见矣。”这里“安亭江”即指安亭镇。¹⁸闳敞:宽敞明亮。¹⁹四明:宁波附近有四明山,此为宁波的别称。²⁰杨太史守阯:即杨守阯(1436—1512),字维立,号碧川,宁波(今属浙江)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累迁翰林侍读学士、南京吏部右侍郎,以尚书致仕。著有《碧川文选》《浙元三会录》《困学寘闻录》等。《明史》有传。太史:明代对翰林官的尊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 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嘉靖¹中,曾孙某以逋(bū)²官物³(yù)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cè)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jìng),可以避俗嚣(xiāo)也。乃谋质金以偿粥(yù)¹⁰,不足,则岁质贷¹¹。五六年,始尽雠(chóu)¹²其直¹³。安亭俗呰(zǐ)(yǔ)¹⁴而田恶¹⁵。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¹⁶、韩献子迁新田¹⁷之语以为言¹⁸,众莫不笑之。 余于家事,未尝訾(zī)(xǐng)¹⁹。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²⁰垦荒菜²¹,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lǐ)²²,乃敢尝酒。获二麦²³,以为舅姑²⁴羞酱²⁵,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wèi)²⁶无所失²⁷,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xì)²⁸莫不得所。有遘(gòu)²⁹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³⁰有零落篇牍(dú)³¹,辄(zhé)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译文:嘉靖中期,王翁的曾孙因为欠官府的税金,要把世美堂卖掉。我正在堂中读书,我妻子说:“只要有你在,就不能让人有家园毁坏的悲哀。”我听后,本来觉得很伤感,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欢那里环境的幽静、美好,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于是,我想借钱来还给那个买主(买下世美堂),钱不够,就每年典押借贷。过了五六年,才把那些钱还完。安亭这个地方民风懒惰,土地贫瘠。开始时,县里的人都争着用这样做的害处来阻止我,我就说了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的典故给他们听,众人都在笑他。我对于家中的财务,自己从来没有计算、核查过。我的妻子也从来不把情况告诉我,只是叫僮奴们去开垦荒地,在大旱的年成,只有我家的地获得丰收。每年当稻子成熟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酿酒给我的父母品尝,自己才敢尝。当丰收了大小麦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做成美味的酱制品给公婆,自己才敢用它做菜。祖宗的祭祀,宾客的接待,子女的婚嫁,亲友间的礼尚往来,她没有做得不周到的,姐妹中孤苦无依的大都来投奔我,四方往来的读书人没有不照吃和住的。有时候碰到不顺心的忧愁事,她最后都默默接受没有怨言。因为我喜爱读书,那时旧时的书香人家有零散的书籍,她就让邻里的老妇人求借,于是购置的书籍不下几千卷。
注释:¹嘉靖:明世宗年号(1522—1566)。²逋:拖欠,积欠。³官物:官家的物品,财产,公物。⁴粥:通“鬻”,出售。⁵顿:立时。⁶《黍离》之悲:这里指祖传家产归于他人的悲伤。《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一篇,中有句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相传这是一首凭吊故国的诗歌,周室东迁后,周大夫行经西周故城镐京,见宗庙宫室均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就写下此诗。后世多用“黍离”喻国家之沦亡或家园之破灭。⁷闲靓:幽静、美好。靓通“静”。⁸俗嚣:喧嚣,吵闹。⁹质金:借款。质,以财物抵押。¹⁰粥者:卖主。¹¹质贷:典押借贷。¹²雠:偿还。¹³直:通“值”,价钱。¹⁴俗呰窳:民风懒惰。¹⁵田恶:土地不肥沃。¹⁶孙叔敖请寝之丘:春秋时,楚国的令尹孙叔敖在临死时嘱咐儿子说,如果楚王要给你们封地,那就请求封到寝之丘这个地方(又名沈丘,在今河南沈丘),因为这个地方贫穷,不会有人争夺,可保长久。事见《史记·滑稽列传》。¹⁷韩献子迁新田:春秋时的晋国决定迁都,众大夫们主张迁到郇瑕(xún xiá)去,因为那里比较富庶。只有大夫韩厥(即韩献子)主张迁都到新田(在今山西曲沃西南)去,因为那里的百姓容易管理。晋君最后接受了韩厥的意见。¹⁸以为言:用这些事例作为理由相告。¹⁹訾省:计算、核查财务。²⁰僮奴:未成年的男仆。²¹荒菜:即荒地。²²酒醴:酒与醴(甜酒)。语出《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馀,亦有高廪,万亿及姊。为酒为醴,烝畀祖妣。”大意是:丰收之年打下粮食多,粮仓盖得大又高,藏贮数以亿万计,酿成各成酒,献给祖先品尝。²³二麦:指大麦、小麦。²⁴舅姑:古代称公公与婆婆。²⁵羞酱:美味的酱制品。²⁶赠遗:这里指有礼品互赠的人际往来等。²⁷无所失:没有不周到之处。²⁸馆饩:居住之地与食物供应。²⁹遘悯:指遇到不顺心的忧愁事。³⁰故家:传世久远的书香人家。³¹零落篇牍:指零散的书籍等物。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gēng)(xū)¹,余落第出都门²,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³,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余哭之恸(tòng),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hōng)之明年也。
译文:庚戌年的时候,我到京城参加会试落榜,走了十天才到家。那个时候正是芍药花盛开的时候,我的妻子准备了美酒来慰劳我。我说:“难道没有遗憾吗?”她说:“我正想和你一起去鹿门山采药隐居,有什么好遗憾的呢?”长沙张文隐公去世的时候,我悲伤地痛哭,妻子也潸然泪下,说道:“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了解你的人了!但是张公是有负于你的啊!”辛亥年五月末,我的妻子去世,是在张文隐公去世后的第二年。
注释:¹庚戌岁:即嘉靖二十九年(1550),这一年归有光四十五岁,上京会试,下第归。²都门:指北京城门。³方共采药鹿门:指抛弃功名事,隐居不出仕。见《后汉书·逸民传》所载庞公事。庞公是南都襄阳人,与妻子相敬如宾,屡次拒绝刘表的征召,最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鹿门,山名,在今湖北襄阳东南。⁴长沙张文隐公:即张治(1488—1550),字文邦,号龙湖,茶陵(今属湖南)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累官南京吏部尚书,入为文渊阁大学士,进太子太保,他性格卞急而志意慷慨,喜奖进士类。卒谥文隐,后改谥文毅,有《龙湖文集》。⁵薨:古人用以称三品以上的大臣死亡。⁶世无知君者矣:据归有光《上瞿侍郎书》,张治为应天府乡试主考,以未能取中归有光为恨,曾对客说:“吾为国得士三百人,不自喜;而以失一士为恨。”⁷张公负君:据明王锡爵《明太仆寺寺剥开归公墓志铭》云:“岁庚子,茶陵张文毅公考士,得其文,谓为贾、董再生,将置第一,而疑太学多他省人,更置第二,然自喜得一国士。”⁸辛亥五月晦日:即嘉靖三十年(1551)农历五月三十日。晦日,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按,归有光《王氏画赞并序》一文记其妻卒年为五月二十九日,此云晦日,似误记。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后三年,倭(wō)奴犯境¹,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²清明日³,率子妇来省(xǐng),留修圮(pǐ)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译文:又过了三年,倭奴侵犯我国边境,在一天之中多次经过了掠夺,我的房子没有被毁坏,堂里的书也没有损毁。后来我一直居住在县城,一年才去两次而已。辛酉年的清明节,我带着儿子儿媳前来祭扫,留下来把损坏的地方加以修葺,长住在这里没有离开。一天,我的父亲闲坐在厅堂里,悲痛地对我说:“房子还在,人却已经不在了,我想念我的女儿啊!”我退下后,十分哀伤,于是将这些记录下来,写了这篇《世美堂后记》。
注释:¹倭奴犯境:倭奴,指日本海盗,又称倭寇。嘉靖三十三年(1554)夏四月,倭寇大举入侵昆山,生灵涂炭。²辛酉:嘉靖四十年(1561)。³清明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公历的每年4月5日。该辛酉年的清明日在农历三月二十一日。⁴省祭:祭扫、察阅。⁵圮:倒塌。⁶家君:自己向人称自己的父亲。⁷燕坐:闲坐。⁸“其室在”两句:语出《诗经·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后世用作悼念亡者之词。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译文: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便同你一起在门前做折花的游戏。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郎骑竹马来,绕床¹弄青梅。
译文:你骑着竹马过来,我们一起绕着井栏,互掷青梅为戏。
注释:¹床:井栏,后院水井的围栏。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同居骑干里¹,两小无嫌猜。
译文: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
注释:¹骑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骑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译文:十四岁那年作了你结发妻子,成婚时羞得我不敢把脸抬起。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译文:自己低头面向昏暗的墙角落,任你千呼万唤我也不把头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译文:十五岁才高兴地笑开了双眉,誓与你白头偕老到化为尘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常存抱柱信¹,岂上望夫台。
译文:你常存尾生抱柱般坚守信约,我就怎么也不会登上望夫台?
注释:¹抱柱信:典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yàn)(yù)¹
译文:十六岁那年你离我出外远去,要经过瞿塘峡可怕的滟堆。
注释:¹滟滪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猿声 一作:猿鸣)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¹。(猿声 一作:猿鸣)
译文:五月水涨滟堆难辨担心触礁,猿猴在两岸山头嘶鸣更悲凄。
注释:¹天上哀:哀一作“鸣”。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迟 一作:旧)
门前迟行迹¹,一一生绿苔(tái)²。(迟 一作:旧)
译文:门前那些你缓步离去的足印,日子久了一个个都长满青苔。
注释:¹迟行迹:迟一作“旧”。²生绿苔:绿一作“苍”。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译文:苔藓长得太厚怎么也扫不了,秋风早到落叶纷纷把它覆盖。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蝴蝶来 一作:蝴蝶黄)
八月蝴蝶来¹,双飞西园草。(蝴蝶来 一作:蝴蝶黄)
译文:八月秋高粉黄蝴蝶多么轻狂,双双飞过西园在草丛中戏爱。
注释:¹蝴蝶来:一作“蝴蝶黄”。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译文:此情此景怎不叫我伤心痛绝,终日忧愁太甚红颜自然早衰。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早晚¹下三巴²,预将书报家。
译文:迟早有一天你若离开了三巴,应该写封信报告我寄到家来。
注释:¹早晚:多早晚,犹何时。²三巴:地名。即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地区。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相迎不道远,直至骑风沙¹
译文:为了迎接你我不说路途遥远,哪怕赶到长风沙要走七百里。
注释:¹骑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骑江边上,距南京约700里。

  诗人李白写过许多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长干行》就是其中杰出的诗篇。

  长干是地名,在今江苏南京。乐府旧题有《长干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二载有古辞一首,五言四句,写一位少女驾舟采菱、途中遇潮的情景。与李白同时的崔颢有《长干曲》,崔国辅有《小长干曲》,也都是五言四句的小乐府体,所描绘的都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男女青年的生活场景。这些诗歌内容都较简单。李白《长干行》的篇幅加长了,内容也比较丰富。它以一位居住在长干里的妇女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于远方丈夫的殷切思念。它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深挚的情感的少妇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这首诗对妇女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运用形象,进行典型的概括,开头的六句,婉若一组民间孩童嬉戏的风情画卷。“十四为君妇”以下八句,又通过心理描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小新娘出嫁后的新婚生活。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更以浓重的笔墨描写闺中少妇的离别愁绪,诗情到此形成了鲜明转折。“门前迟行迹”以下八句,通过节气变化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将一个思念远行丈夫的少妇形象,鲜明地跃然于纸上。最后两句则透露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阕诗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chánggānxíng ·

bái tángdài 

qièchūé zhéhuāménqián 
lángzhúlái ràochuángnòngqīngméi 
tóngchánggān liǎngxiǎoxiáncāi 
shíwéijūn xiūyánwèichángkāi 
tóuxiàngàn qiānhuànhuí 
shíshǐzhǎnméi yuàntóngchénhuī 
chángcúnbàozhùxìn shàngwàngtái 
shíliùjūnyuǎnxíng tángyànduī 
yuèchù yuánshēngtiānshàngāi  (yuánshēngzuò yuánmíng )
ménqiánchíxíng shēng绿tái  (chízuò jiù )
táishēnnéngsǎo luòqiūfēngzǎo 
yuèdiélái shuāngfēi西yuáncǎo  (diéláizuò diéhuáng )
gǎnshāngqièxīn zuòchóuhóngyánlǎo 
zǎowǎnxiàsān jiāngshūbàojiā 
xiāngyíngdàoyuǎn zhízhìchángfēngshā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wèi)¹东流去,何时到雍(yōng)²
译文:长长的渭水东流不休,什么时候能流到雍州?
注释:¹渭水:源出渭州鸟鼠山,东流至陕西境入黄河。秦川:今陕西中部地区,此处指长安。²雍州:唐初改隋之京兆郡为雍州,治所在长安。唐代开元元年,复改雍州为京兆府。此处借指长安。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¹添两行泪,寄向故园²流。
译文:请带上我的两行热泪,向着遥远的故乡奔流!
注释:¹凭:请求。²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高冠别业。

  这首诗中的感情是“思秦川”,即思乡,而触发这种感情的缘由则是“见渭水”。全诗通过写渭水来寄托自己的情思。

  诗的一开始就以“渭水东流去”点出题目“见渭水”;而“东流”又暗含诗人“西行”之意。因渭水东流,经过自己的家乡秦川一带,对于远离家乡的诗人来说,自然要触动对家乡的思念,故有第二句“思秦川”——“何时到雍州”。这句不直写自己思乡,而是通过流水来写,不直说自己何时归故乡,而说渭水“何时到雍州”,语意极委婉。而且,这里不用直陈语气,却用反问语气,与白居易《亿江南》词中“何时更重游”,与韦庄《浣溪沙》词中“几时携手入长安”等等诗句一样,都表现出一种痴情的期待和盼望,从而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为深沉。通过这种委婉深沉的含蓄的语气把“思秦川”的“思”传达出来。“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两句承接上文,以自己的所为写“思”。诗人本不能返回故乡,却将两行热泪洒向河水,让河水带回故乡。寄去的是热泪,寄托的却是深情。如果说“渭水东流去”的“流”,仅仅是水流,是诗人之所见,是触起乡思的一个外界因素,那么,“寄向故园流”的“流”就不只是水流,它所流去的已不只是河从而是诗人的一片深情,因而就已不只是所“见”,而是所“思”了。诗人急切地询问“何时到雍州”的原因在这里也就找到了答案,即诗人要让河水带去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全诗写西行途中因“见”而“思”的一个片断,看来很偶然,但出于诗人内心情思十分深厚,任何事物部可以触发它;而每经触发,它都会十分强烈地奔泻出来,因而又是必然的。诗中就是通过这一刹那所思表现了对故因的一片深情。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不假修饰,是从诗人心中流出,显得极为真挚深沉。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0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5-177

西guòwèizhōujiànwèishuǐqínchuān

cénshēn tángdài 

wèishuǐdōngliú shídàoyōngzhōu 
píngtiānliǎnghánglèi xiàngyuánliú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乃翁¹知国如知兵,塞垣(yuán)草木识威名²
译文:你父亲懂得治理国事有如懂用兵,边塞上连草木都知道成名。
注释:¹乃翁:你父亲,指范仲淹。²塞垣草木识威名:范仲淹曾仼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曾攻取横山,恢复灵武,迫使西夏请和,不敢来犯。当时民谣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心胆战。”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
敌人开户¹²处女,掩识不及惊雷霆(tíng)³
译文:他使敌人打开门户以我为处女,又使敌人掩耳不及畏我如雷篷。
注释:¹开户:战争开始时表现安静柔弱,象少女一样,麻痹敌人,使使敌方不作戒备,像打开门户一样。²玩:玩忽。³掩识不及惊雷霆:变用“迅雷不及掩识”语,比喻军事行动像雷突降,敌方来不及防备和抗拒。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平生端¹有活国²计,百不一试³(mái)九京
译文:平生确有救国的大计,百分之一也不曾试行便葬身九京。
注释:¹端:真的、实在。²活国:救活国家。谓范仲淹有治好国家的能力。³百不一试:百分才能没有施展一分。⁴薶:同“埋”。⁵九京:九原,九泉之下。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驎地上行。
阿兄¹两持庆州节²,十年骐(qí)(lín)³地上行。
译文:你哥哥两次持着庆州节,十年中像骐骣地上行。
注释:¹阿兄:指范纯仁,熙宁七年(1074年)及元丰八年(1085年)两度为庆州知州。²节:符节,符节是用于军事指挥的。³骐驎:良马,日行千里,常用以比喻有大志、有能力的人オ。
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
(tán)¹大度如卧虎,边头耕(gēng)²³儿女。
译文:深沉大度好似卧虎,使边民耕田种桑生儿育女。
注释:¹潭潭:幽深之状,喻深沉大度。²耕桑:表示安居乐业。³长:养育。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政要渠。
折冲¹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政²³(qú)
译文:运筹帷幄虽有馀裕,论大道治邦国正需要渠。
注释:¹折冲:这里称赞范纯仁“运筹帷幄,决胜干里”。²政:同“正”。³要:须要,需要。⁴渠:他。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¹
译文:你青春年少外任补官在父兄之处,自然是才力能应时势所需。
注释:¹应时须:适应时势需要。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春风旍(jīng)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¹
译文:春风吹动旌旗拥有万夫,幕下将领们盼望塞外草枯。
注释:¹思草枯:昐望着塞外草枯。凉秋九月,塞外草枯,便于进兵征讨。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智名勇功不入眼¹,可用折箠(chuí)²(chī)³(qiāng)
译文:个人的智勇功名都不在你的眼里,你要用折断的马鞭捶打羌胡。
注释:¹不入眼:不放在心上,指不追求个人功名。²箠:鞭子。本用于打马,这里却说折鞭可以鞭打敌人,喻取胜甚易。³笞:用鞭子打人,转为打击。⁴羌胡: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这里代指与宋对峙的西北边西夏政权。

  全诗共十八句,每段六句,章法井然。

  诗一开始就以纵论军国大事的雄健笔调,写出了其父范仲淹的才能、业绩和威名,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塞垣草木识威名”,用翻进一层的写法,极写范仲淹的名震边陲。草木为无情之物,原本谈不上识与不识,此时草木都能识,足见其声威之盛。草木尚能如此,人则更不待言。所以透过草木,实是写人。这一句是对范仲淹功业威名的高度概括。接着写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敌人开户玩处女”一句用《孙子·九地》语:“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以此形容宋军镇静自着,不露声色。“掩耳不及惊雷霆”,则写迅捷的军事行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里用“惊雷”代替“脱兔”的比喻,表现出黄庭坚对典故的改造与化用。《晋书·石勒载记》有“迅雷不及掩耳”之说,《旧唐书·李靖传》也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惊雷”对“处女”,不仅有动静的对比,而且更加有声有色,形象的反衬更为鲜明。这两句诗是范仲淹用兵如神的真实写照。如他率兵筑大顺城,“一旦引兵出,诸将不知所向。军至柔远,始号令告其地处,使往筑城。至于版筑之用,大小毕具,而军中初不知。贼以骑三万来争,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为不可及。”接下二句又是一转:范仲淹不仅是杰出的统帅,更是治国的能臣。“平生端有活国计”就是赞扬他的经邦治国的才能,“百不一试”,即还未来得及全面施展,就溘然长逝,沉埋九泉了。这两句也是写实。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入为枢密副使,旋为参知政事,推行了一系列刷新朝政的措施,史称“庆历新政”,但只一年多即遭挫折而失败。

  第二段写范纯仁。“两持庆州节”,指熙宁七年(1074年)及元丰八年(1085年)两度为庆州知州。“骐驎地上行”袭用杜甫的诗句“肯使骐驎地上行”。驰骋广野的千里马正用以比喻范纯仁。“潭潭”二句写他戍边卫国的雄姿。“潭潭”,深沉宽广,形容他的统帅气度,如卧虎镇边,敌人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边头”一句则写他的惠政:劝民耕桑,抚循百姓,使他们生儿育女,安居乐业。同上段的中间二句一样,这两句也是一个对比:对敌人有卧虎之威,对人民则具长者之仁。“折冲”一句承上经略边事之意而来,是活用成语。《晏子春秋》:“夫不出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原指在杯酒言谈之间就能御敌致胜于千里之外,此处用以指范纯仁在边陲远地折冲御侮,应付裕如。但下句一个转折,又把意思落到了经邦治国之上:范纯仁虽富有军事韬略,但治理国家正少不了他。

  第三段归结为送别范纯粹,临别赠言,寄以厚望。“妙年”一句承接上面的“父兄”而来,衔接极为紧密。“春风”二句描写仪仗之盛、军容之壮,幕下诸将士气高昂,期待着秋日草枯,好展露锋芒。王维《观猎》:“风劲充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所谓“射猎”有时常用以指代作战,如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照理,顺着此层意思应是希望战绩辉煌,扬威异域。但是诗意又一转折:不要追求智名勇功,只需对“羌胡”略施教训即可。孙子曾经说过:“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折箠”,即折下策马之杖,语出《后汉书·邓禹传》:“赤眉来东,吾折箠笞之。”诗至最后,宛转地揭出了诗人的期望:不要轻启战端,擅开边衅,守边之道不在于战功的多少,重要的是能安边定国。

  至此,就表现出这首诗的立意与匠心了。诗中写韬略,写武功,只是陪衬,安邦治国才是其主旨。所以第一句就极可玩味,“知国如知兵”,“知国”为主,“知兵”为宾,造语精切,绝不可前后颠倒。“知国”是提挈全诗的一个纲。因而一、二段写法相同:先写军事才能,然后一转,落到治国之才。诗入突出父兄的这一共同点,正是希望范德孺继承其业绩,因而最后一段在写法上也承接上面的诗意:由诸将的思军功转为期望安边靖国,但这一期望在最后却表达得很委婉曲折。尽管如此,联系上面的笔意可知,如果直白说出,反嫌重复浅露,缺乏蕴藉之致。

  这首送人之作,不写依依借别之情,不作儿女临路之叹,而是发为论道经邦的雄阔慷慨之调,送别意即寓于期望之中。诗人如同在写诗体的史传论赞,雄深雅健,气度不凡。这正表现出黄庭坚以文为诗的特色。这种特色还体现于独特的语言风格方面。他以散文语言入诗,多用虚词斡旋,大量运用典故成语,力盘硬语,造语独特,使诗产生散文一样的气势,好像韩愈写的赠序,浑灏流转。如“敌人”一联,点化成语,别具一种格调,是未经人道之语。“平生”、“折冲”二联都是十足的散文句式,古雅朴茂,“百不一试”连用四个仄声字,奇崛顿挫,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的用韵也别具一格。它一反常用的以换韵标志段落的写法,第一段用“名、霆、惊”韵,第三段用“须、枯、胡”韵,中间一段却三换其韵,首联、尾联分别与第一段及第三段押同一韵,中间一联则押仄声的“虎”、“女”。全诗三段,句子安排匀称,而韵律却参差有变。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写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第506-508页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shāng)
译文:因为人的寿命短促,虽然临觞作乐,也只能悲歌慷慨,难以忘怀忧愁。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¹
译文:人生在人世间,就好像早晨的露珠一样,转瞬就会逝去。
注释:¹朝霜:早晨的露水。这里形容转瞬而逝的短暂。
时无重至,华不再扬。(扬 一作:阳)
时无重至,华不再扬¹。(扬 一作:阳)
译文:时间不会重新再来,花也不可能再次开放。
注释:¹华不再阳:指花不能再次开放。
苹以春晖,兰以秋芳。
(pínɡ)¹以春晖,兰以秋芳。
译文:苹只在春天绽放光彩,兰只在秋天发出芬芳。
注释:¹苹:一种水草,春天生长。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来日¹苦短,去日²苦长。
译文:剩下的时间非常短暂,已经逝去的时光却是那么的长。
注释:¹来日:指自己一生剩下的日子。²去日:指已经过去的日子。
今我不乐,蟋蟀在房。
今我不乐,蟋(xī)(shuài)在房¹
译文:人应当及时依照礼制,而适当取乐。
注释:¹蟋蟀在房:这里借用《诗经》的诗句:“蟋蟀在堂,岁律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诗经》原意是教人及时依照礼制而适当取乐。陆机在这里运用此意。
乐以会兴,悲以别章。
乐以会兴,悲以别章。
译文:因与友人相会而快乐,以分别而感到悲伤。
岂曰无感,忧为子忘。
岂曰无感,忧为子忘。
译文:哪里会没有这样的人生感触,只是因为见到我的朋友而忘却忧愁了。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
我酒既旨¹,我肴(yáo)既臧(zāng)²
译文:我的酒肴十分美好,就让自己尽情地品尝享受吧!
注释:¹旨:美好。²臧:好。
短歌可咏,长夜无荒。
短歌可咏,长夜无荒¹
译文:去吟咏短歌,及时取乐,而不至于荒废岁月。
注释:¹“短歌”两句:意为吟咏短歌,及时行乐,而不至于荒废时间。与《诗经·蟋蟀》中的“好乐无荒”意义相同。
这首诗主要是感叹人生短促,应当及时行乐。诗中有的句子有意效法曹操,本诗虽也叙友情,不过并没有曹操在《短歌行》中表现出的那种建功立业的雄心。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