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见红茵起袜尘,十年相遇浙河津。慇勤怪我凋双鬓,不似花枝却耐春。
忆见红茵起袜尘,十年相遇浙河津。慇勤怪我凋双鬓,不似花枝却耐春。

zèngziyīngshìérèrshǒuèr--zhāngniè

jiànhóngyīnchénshíniánxiāngzhèjīnyīnqínguàidiāoshuāngbìnshìhuāzhīquènàichūn

张嵲

张嵲

张嵲(1096—1184),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 56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péng)窗自叹飘泊(bó)¹命。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²
译文:故乡远在千里之外,帆船也要行驶数天。独自倚靠在篷窗叹息,生来是漂泊的命。城头上响起报时的鼓声,江心的波涛澎湃作声,山顶寺庙里传来钟声。一声声归梦难成,三处声音三处愁,愁与愁一一相并。
注释: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¹飘泊:流离无定。²三处愁相并:三处,指城头,江心和山顶。钟鼓之声容易引起人们光阴蹉跎之感。浪声容易使人联想起险恶的仕途人间:“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首小令前三句点明主旨,分别从空间和时间,极言家乡路途遥远。中间三句皆是作者的眼前之景,无不映照着他那颗伤感的旅人之心。最后两句写各种声音交织一起化作离愁,致使作者一夜无眠。全曲缠绵悱恻,呜咽低回,读来令人哀愁如缕,感叹不已。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小令开篇即直写故乡的遥远和行旅的孤寂,从而引出第三句“倚篷窗自叹飘泊命”的深沉喟叹,“城头鼓声,江心窗声,山顶钟声”三句,表面上全是写景,然一片孤寂烦闷之情,却寓于这“鼓声”、“窗声”、“钟声”之中。这是一种以动写静的手法,独自一人在孤舟之中,又是夜深的江上,孤独寂寞之情是可想而知的。静极时,便越发显得这“鼓声”、“窗声”、“钟声”的响亮。反过来,这声音也越发显得夜深江上的寂静。此情此景搅起了游子的无限身世之感与思乡之情,以至再也按捺不住这一腔愁绪,便冲口而出“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

  全篇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渲染寂寞悲凉的气氛,表达了失意惆怅的情怀。四、五、六三句,语气平淡而意蕴隽永。“城头鼓声”,暗示时光流逝,使人易生光阴蹉跎的感慨,“江心窗声”,象征人生旅途的险恶,使人感发“世途风波恶,人间行路难”的浩叹;“山顶钟声”,则显然和唐代诗人张继所听到的寒山寺夜半钟鸣一样,使人深感客中的凄凉和惆怅。这三种声音,构成一部情调悲凉的交响乐章,发人遐想。另外,曲词的语言朴实而凝炼,工整而有节奏感。

参考资料:
1、 黄梅,肖妍,暴希明编著.元曲精华评析:解放军出版社,2007.01:319
重岗如抱岳如蹲,屈曲秦川势自尊。
重岗¹如抱岳²如蹲,屈曲³秦川势自尊。
译文:重叠的山岗好像抱着华山而立,曲折的关中平原地带都是天然屏障。
注释: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¹重岗:重叠的山岗。²岳:指西岳华山,在潼关之西。³屈曲:曲折。
天地并功开帝宅,山河相凑束龙门。
天地并功开帝宅,山势相凑¹束龙门。
译文:天地同力开辟帝居的秦川山势,山川势流拥聚于此不输龙门景象。
注释:¹相凑:拥聚。
橹声呕轧中流度,柳色微茫远岸村。
(lǔ)声呕(ǒu)(zhá)¹中流度,柳色微茫²远岸村。
译文:摇橹的声音将我惊醒,觅声望去,只见一叶扁舟中流横渡,它的背后是柳色茫茫的远岸和依稀可辨的村庄。
注释:¹呕轧:象声词,形容摇橹的声音。²微茫:隐约模糊的样子。
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论。
满眼波涛终古¹事,年来惆怅与谁论。
译文:人间盛衰之事都如同眼前波涛一去不复返,近年心中的惆怅又能与谁说?
注释:¹终古:久远。

  这首诗首四句以浑灏之笔写潼关形胜,就潼关河亭展开粗线条的描绘;“橹声”二句收诗人思绪于眼前,将视线放在河亭四周;最后两句由亭下满目东去的波涛,写诗人心中升起的无穷感慨。此诗以景起,以情结,起势雄健,结语惨然。

  诗的前四句以浑灏之笔写潼关形胜。“重岗如抱岳如蹲”一句造境雄奇挺健,“抱”、“蹲”二字勾画潼关一带山峦面貌,将西岳华山雄镇潼关的独尊传神地描摹出来,与杜甫诗句“西岳崚.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山孙”(《望岳》)同为传神妙笔。这第一句从潼关附近山岳的垂直空间下笔,给人以峻峭之感。“屈曲秦川势自尊”,由横向空间承接上句,潼关诸山曲折起伏,拱卫关中,形成天然屏障,自古以来,许多帝王凭借此处险峻,建金城千里,为帝王之业。战国末年,七雄逐鹿,商鞅说秦孝公“拒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史记·商君列传》),秦国借着关中地利一统天下。杜甫在《秋兴八首》中曾称“秦中自古帝王州”,可见秦川地形确有至尊之势。薛逢在这里巧妙地化用前人语句,将秦川帝居的尊严与潼关天险联系起来,更突出了潼关的山河形胜。

  “天地并工开帝宅”,写秦中之“尊”,作为帝居的秦川山河,是天造地设,天地同力开辟出来的,它的险峻,决非区区人工雕琢所能为之的,这句驱天地于笔端,很能见出诗人的气魄和诗才。“山河相凑束龙门”,笔力不减出句。龙门,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与陕西韩城县东北之间,此地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黄河流至此地,因河床变窄,水流湍急,气势壮阔。相传大禹治水,导河积石于此,故又称禹门。龙门景象,非潼关河亭之可望,为了写出“天地并功开帝宅”的自然壮观,作者凭借想象用一“凑”字,一“束”字,写出万壑群山与黄河同赴龙门的景象,以陡健之笔将龙门峡谷,千岩如奔,水流激射写得逼真,使人如临其境,闻其声,见其势,奇险吓人。这句与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写长江气势的雄奇壮丽同工。首二联就潼关河亭展开粗线条的描绘。

  诗人在这四句诗中,融时空为一体,而具体又以空间形式设置意象,在空间意象后面,潜藏着以潼关为屏障的秦中帝业发展史,这种潜伏的时间意识,为尾联抒情留下伏笔。

  “橹声呕轧中流渡,柳色微茫远岸村”二句,收诗人思绪于眼前,将视线放在河亭四周。正当诗人伫立潼关河亭,沉浸在潼关形胜与秦中帝尊的冥想之际,“呕轧”一声橹响,将他惊醒,觅声望去,只见一叶扁舟中流横渡,在它的背后是柳色茫茫的远岸,和依稀可辨的村庄。这两句诗,以淡墨描出一个宁静莽远的场景,与首二联雄伟惊险境界恍如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隐隐传达出诗人冥想初醒时那种茫然的心情。

  “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论”,由亭下满目东去的波涛,诗人心中升起无穷感慨。山河形胜终古如斯,人间盛衰之事,却如眼前波涛一去不返,即使是声势煊赫的秦皇汉武,他们辉煌的帝业,也成为古事,一去不复返。诗人想道:自己一介寒士,宦途落魄,岁月蹉跎,近年来心中出现的那股人生之谜难以解释的怅惘情绪不觉泛起,而在自己悲惨的生活中,此情可与谁诉?

  此诗以景起,以情结,起势雄健,结语惨然。在写景向言情的渐次过渡中,情绪逐渐低沉,最后以世无知音,难论惆怅绾束。这种情绪的起落,除去外界景物的影响,更主要受诗人长期受人排贬,不得意于世的心情影响。史载薛逢与沈询、杨收、王铎等人同年进士,而薛逢最有才华,然诸同年相继作了宰相,薛逢却沉沦下僚,故言辞激烈,得罪当权者,一生抑郁寡欢而卒。这种身世之感,在潼关形胜之中被激发出来,一时豪情,最终被惨淡的心事冲淡,故酿成情绪的大起大落。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01:1510-1512
吏来屡败哦诗兴,雨作常妨载酒行。
吏来屡(lǚ)¹败哦诗兴,雨作常妨²载酒行。
译文:官吏一次又一次来找我,败坏了我写诗的兴致,雨又经常阻止我外出品酒。
注释:¹屡:多次;一次又一次。²妨:阻碍;损害。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译文:忽然看到家家户户都插满了杨柳,才知道原来今天是清明节。

chūnjué--yóu

láibàióshīxìngzuòchángfángzàijiǔxíng

jiànjiājiāchāyángliǔshǐzhījīnshìqīngmíng

上篇
上篇
译文:上篇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译文:雨、风、露、雷,都来自天空。雨露有形体,万物等待它们来滋润;雷没有形体却有声音,风也是这样的。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hōng)¹于虚无²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xì)(bì)³,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huī)。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gǎo)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jiū),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lóng)(zōng),潇洒而扶疏,鬖(sān)髿(suō)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yōng)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dú),涤(dí)昏秽(huì),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译文:风不能自己发出声音,藉着东西而发出声音。不像雷的震怒号叫,在虚空里就发出了大声。就因为风附藉着物体而发声,所以它的声音完全随着物体而改变;响亮、微弱、清晰、溷浊、轻快、恐怖等变化,就都随着物体的形状而产生了。土石屃赑太坚实,风虽吹过它们上面也不能发出声音,山谷空阔广大,那声音就雄壮凄厉。水流汤漾温和,那声音就喧嚷吵杂。都不能算中正和平的声音,让人觉得胆战心惊。所以只有附藉着草木发声才合适。在草木之中,宽大的叶子发出声音显得滞塞,枯槁的叶子发出的声音显得悲凉,孱弱的叶子发出的声音显得软弱不响亮。当中最适合风鸣者非松树莫属。因为松这种植物,主干挺拔枝柯纠绕,叶子纤细而修长,奇特而高耸,舒展而茂盛,交错而精巧,所以风吹过它的时候,不滞塞不激荡,流顺通畅,具有自然的和谐,故以听了可以消除烦恼忧虑,洗净昏沉污浊,使人精神旷达心情愉快,舒和澹泊,宁静安闲,自由自在在天地间生活,跟大自然相往来。难怪爱好山林的高士,喜欢松而不能离弃它了。
注释:松风阁: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金鸡峰下。¹訇磕:形容巨大的声响,这里作动词用。²虚无:指天空。³屃赑:蠵龟的别名。蠵龟是一种爬行动物,背面褐色,腹面淡黄色。碑下的石座一般都雕成屃赑的形状,取它力大能负重的意思。这里就是指强健有力。⁴豗:波浪撞击声。⁵枝樛:树枝向下弯曲。⁶离奇而巃嵸:形容树身曲而上扬。巃嵸,高耸。⁷鬖髿:针叶蓬松貌。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sà)飒走石濑(lài)¹;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yǎn)(jiǎn)²而优游³,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gǔ)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zhuó)(yǐng)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译文:金鸡峰上有三棵松,不知有几百年了,微风轻吹,声音如幽静的泉水淙淙地流过石滩,风稍大,就像演奏典雅的古乐。那大风来的时候,就像翻扬的波涛,又像击鼓一样,低沉而有节奏。方舟上人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取名为松风阁,我曾到访而住在那儿,舒畅得意得想要长住下来而忘了回去。因为此阁虽在山林之中,可是离人境不远。夏天不太炎热,冬天不太寒冷,观赏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听松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慢步徘徊从容地游览。自由自在地徜徉其中,没有外来的事物扰乱心境。使人欢喜快乐,使人愿意终日如此,又何必一定要像许由那样到颍水边洗耳才算高洁,像伯夷、叔齐那样爬上首阳山不食周粟才显清廉呢?
注释:¹石濑:石上流过的急水。²偃蹇:偃卧不做事,引申为傲慢。³优游:闲暇自得的样子。⁴相羊:同“徜徉”,徘徊。⁵汩:扰乱。⁶濯颍水:用颍水洗。相传尧欲以天下让许由,不受;又欲以为九州长,许由以其言污耳,因至颍水洗耳,以示高洁。⁷登首阳:用伯夷、叔齐故事。伯夷、叔齐兄弟为殷臣之后,周武王灭殷,两人耻食周粟,逃至首阳山采薇而食,以示清高。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¹七月九日也。
译文:我是四处寄居的人,脚步从不安定于一处,可是对这座楼阁,却不能忘怀,所以在要跟上人道别时,写了这篇松风阁记。时间是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
注释:¹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至正:元惠宗(顺帝)年号。
下篇
下篇
译文:下篇
松风阁在金鸡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皆值雨,但闻波涛声彻昼夜,未尽阅其妙也。至是,往来止阁上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
松风阁在金鸡峰下,活水源¹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皆值雨,但闻波涛声彻昼夜,未尽阅其妙也。至是,往来止阁上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
译文:松风阁在金鸡峰的下面,活水源的上面。我在今年春天才来到这里,留宿了两夜,都遇到下雨,只听到波涛般的声音响彻白天黑夜,没有能完全观看到它的奇妙之处。到这时候,来来往往住在松风阁上共十多天了,因而能够完全知道松风阁景色变化的不同情状。
注释:¹活水源: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灵峰下,东注于若耶溪中。刘基作有《活水源记》。
盖阁后之峰,独高于群峰,而松又在峰顶,仰视如幢葆临头上。当日正中时,有风拂其枝,如龙凤翔舞,离褷蜿蜒,轇轕徘徊;影落檐瓦间,金碧相组绣,观之者目为之明。有声如吹埙箎,如过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铁马驰骤,剑槊相磨戛;忽又作草虫呜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听之者耳为之聪。
盖阁后之峰,独高于群峰,而松又在峰顶,仰视如幢(zhuàng)(bǎo)¹临头上。当日正中时,有风拂其枝,如龙凤翔舞,离褷(shī)²蜿蜒,轇(jiāo)(gé)³(pái)(huái);影落檐瓦间,金碧相组绣,观之者目为之明。有声如吹埙(xūn)(chí),如过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铁马驰骤,剑槊(shuò)相磨戛(jiá);忽又作草虫呜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听之者耳为之聪。
译文:松风阁后面的山峰,在众多的山峰中特别高,而松树又生长在山峰的顶上,抬头向上看,就像饰有鸟羽的旗帜和车盖笼罩在头顶上。当太阳在正当中的时候,有风轻轻掠过那松枝,松枝就像龙凤在飞翔舞蹈一样,长满茂密松针的枝条萦回屈曲,交错纠结,来回摆动;阳光把树影洒落在屋檐瓦楞之间,金黄碧绿的颜色交叉错综,编织成美丽的花纹。使观看到这种景色的人,眼睛都因此明亮。有声音,像吹埙箎一样,像阵雨迅急经过,又像水流冲激着山崖石壁,有时像披着铁甲的战马在奔驰,剑和长矛在互相撞击;忽然又发出草虫鸣叫的切切声,忽大忽小,像在远处,又像在近处,无法用语言形容那种情状。使听到这种松声的人,耳朵都因此灵敏。
注释:¹幢葆:羽幢葆车,饰有鸟羽的旗帜和车盖。²离褷:羽毛沾湿相粘,此处形容松针密集。³轇轕:交错纠结。⁴组绣:编织成花纹。⁵埙箎:两种乐器。埙用陶土烧制而成,箎用竹管制成。⁶槊:长矛,古代的一种兵器。⁷磨戛:撞击。
予以问上人。上人曰:“不知也。我佛以清净六尘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虚妄耳。”予曰:“然则上人以是而名其阁,何也?”上人笑曰:“偶然耳。”
予以问上人。上人曰:“不知也。我佛以清净六尘¹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虚妄耳²。”予曰:“然则上人以是而名其阁,何也?”上人笑曰:“偶然耳。”
译文:我将自己的这种感觉去询问上人,上人回答说:“不知道啊。我们佛门把使六境清洁纯净作为使心思清明纯正的根本。凡是耳朵听到、眼睛看到的,都是些荒诞无稽的东西罢了。”我说:“既然这样,那么上人用“松风”给这个楼阁取名,是为什么呢?”上人笑着说:“偶然这样罢了。”
注释:¹六尘:佛经以声、色、香、味、触、法为六尘。六尘与六根耳、目、鼻、舌、身、意相接而产生种种欲望,导致种种烦恼,谓之六根不净。故清净六尘为明心之本。²耳目之入,皆虚妄耳:佛教以为一切色法(现象)皆空幻不实,故所见所闻皆为虚妄。
留阁上又三日,乃归。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记。
留阁上又三日,乃归。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记。
译文:我在松风阁又留宿了三天才回来。元惠宗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写此记。

  这篇文章由上下两篇组成,内容的重点各自不同。上篇以议论为主,先从风和松谈起,接着谈到松声的特点,再归结到金鸡峰上三棵松,用四种比喻形象地表现了不同的风吹松的声音。下篇是上篇的补充,着重描写作者耳闻目睹的风吹松的情况,并继续用五种比喻形象地表现了风吹松的声音。全文笔墨简炼,形象真切,意境清幽,体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和审美情趣。

  上篇

  文章开头,先从雨风露雷写起,用简练而又准确的语言辨析风和雨露雷的异同。四者“皆出乎天”,生成于自然,但风“无形而有声”,不同于雨露而同于雷。可是,它“不能自为声”,需“附于物而有声”,又不同于“訇磕于虚无之中”的“雷之怒号”。在对比辨析中,风的特征已了然在目。然后紧扣题目中的“风”字,写其种种情状。首先,风之为声,“一随于物”,物形不同,风声亦不同。然而并非一切。物体皆可使风附之而成声,如“土石屃赑”,风虽附之也不能为声。能使风附之而为声者,又有种种不同的奇音异响:谷虚而大者,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者,其声汹以豗。这些音响虽各有其特质和个性,却又异中有同,都是“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惊心”之声。将这些谷中、水上风声逐一否定,便很自然地归结出“风独于草木为宜”,趁势就草木的风声展开议论。而草木之为物,其形万殊,风之所附,声亦万别。于是又以析理入微之笔写出叶之大者、槁者、弱者的风中音响。因其声或窒,或悲,或懦而不扬,皆不为美。如此自远而近,由大而小,层层剥落,最后所突出的只能是“宜于风者莫如松”了,题意豁然畅朗,有如水落而石出,章法严密,构思奇妙,步步引人入胜。松之所以宜于风,是因为它“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这美妙的音响可以解烦黩,涤昏秽,令人心旷神怡,清静舒畅,那理不清的愁绪,说不完的烦恼,洗不净的昏秽,都在悦耳的松风中烟消云散了。当此之时,恬淡寂静的心境充满惬意和快感,仿佛逍遥于太空之中,与造化同游,人与自然圆融浑彻,相契为一,故而山林岩穴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至此,松风之美似已写尽。可是,作者所观赏的是松风阁上的金鸡峰三松,文章也就自然转到对它的描写上来。由于前面已详细地描述了松的特征,这里就不需多费笔墨,而是只用“不知其几百年矣”一句点出其苍古之姿,然后连用四个比喻对它作了堪称妙笔的描绘。金鸡峰三松随着由弱而强的风势,忽而如暗泉飒飒,忽而如雅乐齐奏,忽而如波扬鼓响,着墨无多,勾画了了。接下去,交代出松风阁的主人、阁名的由来之后,着重写了他“留而忘归”的缘由。这里“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景色优美而位置适中,气候宜人,松则宜观宜听,适人耳目,妙趣常在。在此偃蹇而游,悠闲自在,不复有外物以汩其心,人的精神得到升华,心境自清,品格自高,也就不必像许由那样濯耳于颍水,也勿需像夷、齐那样隐于首阳山了。作者在“可以喜乐,可以永日”的快意和满足中,所倾吐的是对松风阁的洋洋忘归之情。他以“四方之寓人”自谓,行止本无定所,而在其游览的胜境中却独不能忘情于松风阁,又一次剖白出无限依恋眷爱的深情,言尽而意不尽,将去而情难舍,留下的是永远美好的回忆。

  下篇

  这是刘基再游松风阁时写的第二篇游记。它在文意上与前一篇相承续,但写法有所不同。前一篇以议论为主,此篇则侧重于描绘松在风中的姿态和音响之美。

  开头一段,简要交代松风阁的位置和两次游览的情景。前一次春游因碰上雨天,只能听到“波涛声彻昼夜”,对松风阁的松景却未能“尽阅其妙”。此次来游,天晴无雨,逗留时间又较长,因得以“备悉其变态”。缓缓写来,文字省净,而又说得亲切。

  第二段紧扣上段最后一句,集中笔墨写松姿松声的种种变化。先交代出松在峰顶,阁在峰下,从阁中仰视,松枝平展,幢幢如盖。而观赏之时,又恰值中午,有风拂来。寥寥数语,即点出最佳的观赏地点角度、时分和气候。然后以形象化的语言写松在风中舞动之姿和枝影映瓦之美。长满茂密松针的枝条交错纠缠,在清风中蜿蜒伸展,摇曳不止,有如龙凤翔舞,姿态甚美。此刻,明丽的阳光把松影洒落在檐瓦之间,松的翠绿,瓦的金黄,相映生彩,金碧交辉,编织成美丽的花纹。一片清丽之景,一幅优美的图画,令人赏心悦目,故而以“观之者目为之明”加以概括,结出所见松姿之美,层次分明,喻写生动,喜爱之情溢于笔端。接下去,以“有声”二字呼应上文“有风”二字,折入松声的描绘。阵阵松涛,有如相应相和的埙篪乐声和急骤而过的阵雨;又好像水激崖石,訇然作响;有时又像铁骑纵横,万马奔腾,急驰而来,夹杂着剑槊撞击之声;忽尔之间又响起切切之声,有如草间虫鸣,细微而急促。在这一段写松声的文字中,连用六个比喻,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谓妙语连珠,良多趣味。但作者似意犹未尽,又补上“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三句,进一步突出松声的变化莫测。因松声清听满耳,令人有神骨俱清之感,故而以“听之者耳为之聪”加以总括,结出所闻松声之美。在作者笔下,松姿松声目遇之而成色,耳闻之而生韵,目不暇接,耳不胜听,更有使人目明耳聪的美感效果。古来写松,多从“君子比德”出发,赞其坚贞品格,而刘基则别具只眼,以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写松姿松声的美。

  文章的最后一段,通过与方舟上人的对话,探求所见所闻的美感缘由和松风阁命名的由来。作者刻意摹写的是松而不是阁,但写出松风的快人耳目,也就自然揭示出建阁的用意和阁名的由来,点破只有在此佳境观松才有如此美感的道理。可是作者有意避开正面交代,使文章富有曲折波澜:先让方舟上人说出耳目之入皆为虚妄的佛家语,再迫使他不得不承认“以是而名其阁”的反诘。虽然他只笑曰:“偶然耳”,却等于是否定了“耳目之入皆虚妄”的空无之语。尤其是“笑曰”二字,极为传神,把方舟上人那种欲辩不能,要承认又不甘心,多少带有些窘迫的神情一笔勾画了出来。不仅写得生动活泼,而且暗藏机锋,收结含蓄有力,颇堪寻味,不愧为一代作手。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7月:第1547—1550页
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等草芥,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日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桃符怒,往复纷然不已。门神解之曰:“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
桃符¹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等草芥(jiè)²,辄(zhé)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日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桃符怒,往复纷然³不已。门神解之曰:“吾辈不肖,方傍(bàng)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
译文:桃符仰望门上的艾草人骂道:“你是多么低贱的小草,怎么敢居于我之上。”艾草人弯身回答说:“你已经半截入土,还要争个高低吗?”桃符非常生气,又和艾草人来回争执不。”门神调解说:“我们这些人有什么本事,只能依靠别人的门户过日子,哪有工夫做无谓的争吵呢?”
注释:¹桃符: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桃符。²草芥:指路边干枯的小草,枯草的一段。比喻不足珍惜的无价值的东西。³纷然:混乱的样子。⁴傍:依靠,依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