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山招我早归来,剑阁横空未易回。
北叟忽惊鶗鳺晚,西辕欲及海棠开。
避仇赋客亲耕来,因乱诗翁著酒杯。
但爱江山无一事,为言父老莫相猜。
岷山招我早归来,剑阁横空未易回。
北叟忽惊鶗鳺晚,西辕欲及海棠开。
避仇赋客亲耕来,因乱诗翁著酒杯。
但爱江山无一事,为言父老莫相猜。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16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¹而好²学,不耻³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
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注释:¹敏:聪明。²好:喜好。³耻:以……为耻。⁴知:通“智”,聪明,智慧。⁵厌:满足。⁶诲:教导。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
余尝谓¹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²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³。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注释:¹谓:说。²漫浪:随随便便。³急:要紧,重要。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来自曾国藩)
¹士人²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³。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¹盖:在句首,发语词。²士人:泛指知识阶层。³恒:恒心。⁴下流:下等,劣等。⁵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
浮云一百八盘¹(yíng),落日四十八渡²明。
译文:一百八盘,在云遮雾罩之中,山路盘绕而上,落日照耀的四十八渡分外明丽。
注释:¹一百八盘:山岭的名字,陆游的《入蜀记》有记载:“隔江南陵山极高大,有路如线,盘屈至绝顶,谓之一百八盘。”盘萦:盘绕。²四十八渡:渡口名。
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鬼门关¹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译文:不要认为鬼门关外的黔州地处荒远,四海之内都处都可以安家,这里的居民也和我们的亲兄弟一样。
注释:¹鬼门关:指的是石门关,在重庆奉节东,两山相夹如门户。
宝髻瑶簪。严妆巧,天然绿媚红深。绮罗丛里,独逞讴吟。一曲阳春定价,何啻值千金。倾听处,王孙帝子,鹤盖成阴。
宝髻(jì)¹瑶簪(zān)²。严妆³巧,天然绿媚红深。绮罗丛里,独逞(ōu)。一曲阳春定价,何啻(chì)值千金。倾听处,王孙帝讴,鹤盖成阴。
译文:她梳着发髻戴着玉簪。严整的妆容很是精巧,天生的乌发红颜。在美人群里,独自歌唱吟咏。如果要给她唱的一首歌定价,何止千金。倾听她唱歌的地方,王孙公讴的车驾连片成荫。
注释:¹宝髻:古代妇女发髻的一种。²瑶簪:指玉簪。³严妆:整饰妆束,打扮得非常整齐。⁴逞:显示。⁵讴吟:歌唱吟咏。⁶啻:只;仅。⁷鹤盖:像飞鹤的车盖。代指华贵的车架。
凝态掩霞襟。动象板声声,怨思难任。嘹亮处,回厌弦管低沈。时恁回眸敛黛,空役五陵心。须信道,缘情寄意。别有知音。
凝态¹掩霞襟(jīn)²。动象板声声,怨思难任³。嘹亮处,回厌弦管低沈。时恁(nèn)回眸敛(liǎn)黛,空役五陵心。须信道,缘情寄意,别有知音。
译文:她神态庄重地掩了掩衣服的前襟。象牙做的打板声声响起,哀思情怨让人难以承受。唱到高处,声音回转,乐器的声音也被压盖住。时而回眸敛眉,空空俘虏了少年的心。要相信,歌声可以抒发感情寄托情意。知音另有其人。
注释:¹凝态:神态庄重。²霞襟:霞衣的前襟。³难任:难以承受。⁴回厌:声音回旋。

ruìzhèèrzhī··nándiào--liǔyǒng

bǎoyáozānyánzhuāngqiǎotiānrán绿mèihóngshēnluócóngchěngōuyínyángchūndìngjiàchìzhíqiānjīnqīngtīngchùwángsūnzigàichéngyīnníngtàiyǎnxiájīndòngxiàngbǎnshēngshēngyuànnánrènliáoliàngchùhuíyànxiánguǎnshěnshínènhuímóuliǎndàikōnglíngxīnxìndàoyuánqíngbiéyǒuzhīyīn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译文: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¹怨遥夜²,竟夕起相思。
译文: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注释:¹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²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灭烛(zhú)怜光满¹,披衣觉露滋(zī)²
译文: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注释:¹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怜:爱。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²滋:湿润。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不堪盈(yíng)¹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到梦乡觅取佳期。
注释:¹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地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来。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参考资料:
1、 沈熙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0 .

wàngyuèhuái怀yuǎn

zhāngjiǔlíng tángdài 

hǎishàngshēngmíngyuè tiāngòngshí 
qíngrényuànyáo jìngxiāng 
mièzhúliánguāngmǎn jué 
kānyíngshǒuzèng huánqǐnmèngjiā 
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
手风¹²³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
译文:手患风痹,懒写书信,老眼昏花看不清棋谱。
注释:¹风:这里指风痹,风湿病。²慵:懒。³展:开。八行书:古代信纸一般都是八行,所以称信为八行书。⁴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⁵九局图:指棋谱。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
窗里日光飞野马¹,案²头筠(yún)³长蒲卢。
译文:看窗口射入的一束阳光中无数尘埃飞腾,几案笔管中蒲卢出出进进。
注释:¹野马:指浮游于空气中的埃尘。²案:几案,古人席地而坐时用来写字或倚着休息的家具。³筠管:竹管,指毛笔管。蒲卢:细腿蜂,每每找一个小洞产卵。笔管上头有洞,所以蒲卢产卵其中,然后卵便孵化出来。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谋身拙为安蛇足¹,报国危曾捋(lǚ)虎须²
译文:我不善于刻意为自己打算,但危急关九,为报效国家,曾抵制过残暴而不可一世的恶人。
注释:¹安蛇足:常用来讽刺做事节外生枝,弄巧反拙。²捋虎须:比喻撩拨、触犯凶恶残暴的人。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¹
译文:世界上不会没有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但还是会有人准备像齐愍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拔人才以挽救国事。
注释:¹试齐竽:这里引用来表示希望有人能像齐愍王听竽那样,将人才的贤愚臧否一一判别,合理使用。

  “手风慵展一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中风,指四肢风痹。八行书,指信札。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九局图,指棋谱。“手风”和“眼暗”,都写自己病废的身体。“慵展”和“休寻”,写自己索寞的情怀。信懒得写,意味着交游屏绝;棋不愿摸,意味着机心泯灭。寥寥十四个字,把那种贫病潦倒、无所事事的情味充分表达出来了,正点明诗题“安贫”。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就室内景物略加点染,进一步烘托“安贫”的题旨。野马,指浮游于空气中的埃尘,语出《庄子·逍遥游》。筠管,竹管,这里指毛笔筒。蒲卢,又名蜾蠃,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两句的意思是:闲居无聊,望着室内的埃尘在窗前日光下浮动,而案头毛笔由于长久搁置不用,笔筒里竟然孵化出了细腰蜂。这一联写景不仅刻画入微,而且与前面所说的“慵展”、“休寻”的懒散生活正相贴合,将诗人老病颓唐的心境展示得淋漓尽致。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中“安蛇足”,即寓言“画蛇添足”,此处用以讽刺精心谋私。“捋虎须”,典出《庄子·盗跖》,孔子游说盗跖被驱逐后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比喻诗人忠于唐王室,敢于与权倾朝野的篡逆之臣进行抗争。如《新唐书》本传载:一次,权高震主的强藩朱温同崔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握不动,曰:‘侍宴无辄立,二公将以我为知礼。’全忠(朱温)怒偓薄己,悻然出。”全联以表面上的谦逊之辞,叙述了诗人舍身为国的壮烈情怀。句中,前后两次用典,珠联璧合,情采熠然,丰厚的意蕴中,流动着刚直不阿的气势,突出地反映了诗人作为李唐王朝忠臣节士的形象。对此,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称之为“凛然有烈丈夫之气。”。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则又折回眼前空虚寂寥的处境。试齐竽,事见《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爱听吹竽,要三百人合奏,有位不会吹的南郭处士也混在乐队里装装样子,骗取一份俸禄。后愍王继立,喜欢听人单独演奏,南郭处士只好逃之夭夭。这里引用来表示希望有人能像齐愍王听竽那样,将人才的贤愚臧否一一判别,合理使用。整个这一联是诗人在回顾自己报国无成的经历之后迸发出的一个质问:世界上怎会没有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可又有谁准备像齐愍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拔人才以挽救国事呢?质问中似乎带有那么一点微茫的希望,而更多是无可奈何的感慨:世无识者,有志难骋,不甘于安贫自处,又将如何!满腔的愤懑终于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题作“安贫”,实质是不甘安贫,希望有所作为;但由于无可作为,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贯串于诗人晚年生活中的这一基本思想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复杂心理变化,都在这首篇幅不长的诗里得到真切而生动的反映,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诗歌风貌上,外形颓放而内蕴苍劲,律对整切而用笔浑洒,也体现了诗人后期创作格调的日趋老成。前人评为“七纵八横,头头是道,最能动人心脾”(邵祖平《韩偓诗旨表微》),殆非虚誉。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28-1329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