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荡四千首,流行宇宙间。
国风几曾熄,圣笔不能删。
跌荡四千首,流行宇宙间。
国风几曾熄,圣笔不能删。
刘克庄

刘克庄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 48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日暖泥融¹雪半消,行(xíng)²芳草马声骄。
译文: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
注释:¹泥融:泥泞。²行人:裴坦,字知进,进士及第,任宣州观察府判官,诗人故旧至交。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九华山¹路云遮寺,清马(yì)²村柳拂桥。
译文: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
注释:¹九华山: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²清马江:即青马江,在安徽省宣城县西,长江下游支流。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君意如鸿高的(dí)(dí)¹,我心悬旆(pèi)²正摇摇。
译文: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鲜明,踌躇满志,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
注释:¹的的:鲜明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舒畅。²悬旆:挂在空中的旗帜,这里形容心情空虚。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¹逢春一寂寥!
译文: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注释:¹故国:故乡,指长安。

  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

  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史记·苏秦传》),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尾联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诗人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全诗写山水有远有近,抒情有虚有实,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情韵悠扬,风华流美。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73-1074页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三川¹北虏(lǔ)²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jiā)
译文:北方的胡虏在三川一带纷乱如麻,中原地区的人民争相南奔避难,似晋朝的永嘉之难。
注释:¹三川:指洛阳。以其有河、洛、伊三川。²北虏:指安禄山叛军。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但用东山¹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译文:如果起用东山谢安石来辅佐平叛,一定能为君在谈笑中扫净胡沙。
注释:¹东山:谢安隐居处。

yǒngwángdōngxún··èr--bái

sānchuānběiluànhǎinánbēnshìyǒngjiā

dànyòngdōngshānxièānshíwèijūntánxiàojìngshā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江陵¹城西二月尾²,花不见桃惟见李。
译文:在江陵城西郊在二月底,白色的李花到处开遍,几乎看不出红色的桃花。
注释:张十一署:即张署,时韩愈与张署同在江陵府任参军。十一,行第。¹江陵:今湖北江陵县。²二月尾:二月末。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风揉雨练¹雪羞比²,波惟翻空³(yǎo)无涘(sì)
译文:在春风的抚摸与春雨的洗炼下,李花的洁白连雪也难与相比,花林象波涛在空中翻滚一样杏无边际。
注释:¹风揉雨练:言李花经春天的风雨搓洗出来。²雪羞比:言李花洁白,使白雪羞于与之相比。³波惟翻空:李花繁密,似波惟在空中翻动。⁴杳无涘:无边无际。
君知此处花何似?
君知此处花何似?
译文:您知道这里的花到底象什么呢?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白花倒烛¹天夜明,群鸡惊鸣²官吏起³
译文:白色的花儿反照着天空,把夜色中的天空也照亮了,以致于群鸡也惊觉而啼鸣,官吏都起床了。
注释:¹倒烛:倒照,言李花的白光从下往上照,使夜空明亮。²群鸡惊鸣:群鸡见天空发白,误以为天亮,争相打鸣,此夸张之辞。³官吏起:官吏闻鸡鸣,便起床前往官衙,此夸张之辞。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金乌¹海底初飞来,朱辉²散射青霞³开。
译文:那承载着金鸟的太阳从海底升起,红光照射,青霞披开。
注释:¹金乌:太阳,古神话说日有三足乌。²朱辉:红霞,红光。³青霞:青云。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迷魂乱眼¹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²
译文:李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繁密成堆,令人魂迷眼花,不敢直视。
注释:¹迷魂乱眼:阳光下的李花,光彩撩人,使人神魂恍惚。²繁如堆:形容李花之茂盛。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念昔少年著¹游燕²,对花岂省曾辞杯³
译文:我想起少年时候,喜爱游赏宴乐,对着美丽的花儿哪里肯推辞美酒。
注释:¹著:著意,贪恋。²游燕:游赏宴饮。燕,通“宴”。³辞杯:推辞酒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自从流落¹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译文:自从流离贬逐以来,百忧交集,即使去赏花,人还没到赏花之处就已经盘算着回来了。
注释:¹流落:远流他乡,穷愁潦倒。此指远贬阳山。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只今¹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译文:现在我才四十岁就已经是这样了,以后年纪更大又不知将与谁说起。
注释:¹只今:如今。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¹(xié)一尊²独就醉³,不忍虚掷(zhì)委黄埃
译文:还是让我独自喝得酩酊大醉,我实在不忍心将美丽的光阴抛弃而让鲜艳的李花零落在黄土中。
注释:¹力:尽力。²尊:酒器。³独就醉:独自喝醉。⁴虚掷:虚度光阴。⁵委黄埃:零落到黄土里。

  这首诗可分前后二段,前十一句为前段,先作巧构形似之言,摹写李花的色白和茂盛状,再用夸饰手法写夜中的李花,而后写朝阳初照花林的景致,其体物入微,发前人所未发,是描写客观景物的笔力展现;后八句为后段,写自己感到赏花心情已远不如少年时代,李花盛开,自己却与张署同谪江陵,同悲流落,可知自贬阳山以来,政治上的失意始终笼罩在韩愈心头。这首诗写得奇丽精妙,体物入微;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

  前十一句,极写李林繁花之盛,景象之奇。韩愈大概早就领略过李花明黑夜的奇景,夜游李林不为无因。所游似一处果园,有桃李等果树林,然而夜间因红色反光微弱,洁白之色反光强烈,故“花不见桃惟见李”。接着大笔“等闲平地起波澜”极力挥洒,李林之神光被描摹得气势非凡,压倒一切。凿空乱道得理直气壮,涵盖时空远近动静虚实大小,硬语盘空。“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涣”说风雨压李花不倒,其洁白超过白雪,李林耀眼白涛腾空盖地无边无际。“君知此处花何似?”句后有删节,故无下句。

  “白花倒烛天夜明”至“照耀万树繁如堆”六句,并未回答“花何似”问题,而是接前“波涛翻空”写李林繁花的气势。李花照耀压倒一切,如同天已破晓,群鸡惊鸣,官吏们纷纷起床。太阳升起,霞光万道,使人眼乱魂迷,这里没有说这是阳光还是李花的神光,把所有的树林都照耀得明亮奇异如玉山堆垛。

  李花夜明诚属奇景,然而韩愈尽其诗笔夸饰描写,真实目的显然已非在写李花,而是另有感兴寄托。韩愈素来对李花另眼相看,其诗集中另有《李花二首》,其中第二首也写到月李交辉“明月暂入都交加”的奇景,发挥却在诗后半写到了“玉皇家”的席上,皇家酒宴韩未肯一顾,因为李花的神韵盘踞肝肠,“清寒莹骨肝胆醒,一生思虑无由加”。谜底揭开,“君知此处花何似?”写李花即是写自己,自己的灵魂和人生操守就正像“清寒”两句诗所描写的那样。韩愈对照亮黑夜的李花屡动深情原因就在这里。

  描摹歌颂夜李,对自己是一种寄托和勉励,更是磨难时期的有力鞭策。诗末八句的后段所写感兴就较直白,要向蔑视黑夜大放异彩的李花汲取精神力量,永葆清醒莹彻的肝胆。

  这首诗写得奇丽精妙,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诗歌前段着力描摹李花的情状,刻画从黑夜到清晨之间李花的物色变化,写得绚丽多姿,令人魂迷眼乱;后段借花致慨,百感交集。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堪称咏物佳作。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唐诗名篇赏析(第三册):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01:436-437
2、 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790-792

huāzèngzhāngshíshǔ

hán tángdài 

jiānglíngchéng西èryuèwěi huājiàntáowéijiàn 
fēngróuliànxuěxiū tāofānkōngyǎo 
jūnzhīchùhuā 
báihuādǎozhútiānmíng qúnjīngmíngguān 
jīnhǎichūfēilái zhùhuīsànshèqīngxiákāi 
húnluànyǎnkàn zhàoyào耀wànshùfánduī 
niànshàoniánzhuóyóuyàn duìhuāshěngcéngbēi 
cóngliúluòyōugǎn wèidàoxiānhuí 
zhǐjīnshí hòugènglǎoshuílùnzāi 
xiézūnjiùzuì rěnzhìwěihuángāi 
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宵。坠叶惊离思,听寒螿夜泣,乱雨潇潇。凤钗半脱云鬓,窗影烛光摇。渐暗竹敲凉,疏萤照晚,两地魂消。
记愁横浅黛(dài)¹,泪洗红铅²,门掩秋宵(xiāo)³。坠叶惊离思,听寒螿(jiāng)夜秋,乱雨潇(xiāo)。凤钗半脱云鬓(bìn),窗影烛光摇。渐暗竹敲凉¹⁰,疏萤(yíng)照晚¹¹,两地魂消¹²
译文:情人愁锁眉黛,泪洗脂粉。门掩着,两人相对,千言万语归于无言,默默出神。那秋夜,格外静。只听得秋叶坠地之声,寒蝉凄厉之秋,遂把愁人从默默出神之中惊醒。满天乱雨潇潇,更撩起无穷的离愁的别绪。她无心再整晚妆,如云的乌发蓬蓬松松也已插不住金钗;痴呆地不能成眠,眼睁睁注视着“窗影烛光摇”,随着摇曳的烛光,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在升腾。雨渐停风渐住,只剩残雨敲竹,院内时有流萤在夜空中闪动,秋夜越是清冷,那相思的愁火越是残酷地折磨着人;“两地魂销”,人分两地相思不见,对此寂寞黯然失魂。
注释:¹愁横浅黛:眉宇间充满了忧愁。黛,青黑色的画眉颜料。代指女子的眉毛。²红铅:指脸上的脂粉。“红”谓胭脂,“铅”指白粉。³门掩秋宵:即“秋宵掩门”的倒装。⁴坠叶:地上的落叶。⁵离思:离别的愁思。⁶寒螿:即寒蝉。螿:似蝉而小,赤青色,鸣声凄切。⁷潇潇:风雨声。⁸凤钗:凤形的发钗。⁹云鬓:如云的鬓发,鬓发的美称。¹⁰暗竹敲凉:秋夜竹枝在冷风中摇摆相撞。¹¹疏萤照晚:稀稀疏疏的几个萤火虫在黑暗中发出亮光。¹²魂消:即销魂,极度悲伤愁苦的样子。
迢迢,问音信,道径底花阴,时认鸣镳。也拟临朱户,叹因郎憔悴,羞见郎招。旧巢更有新燕,杨柳拂河桥。但满目京尘,东风竟日吹露桃。
迢迢¹,问音信,道径底花阴,时认鸣镳(biāo)²。也拟³临朱户,叹因郎憔悴,羞见郎招。旧巢(cháo)更有新燕,杨柳拂(fú)河桥。但满目京尘,东风竟日吹露桃
译文:心上人已离她远去,欲探寻离人的消息只能去道路旁、花荫下,去仔细辨听来往奔走的骑马人中,有没有自己熟悉的骏马的嘶鸣。也曾想过亲自登上高大的朱门去与心上人相会,但可叹因心上人而容貌憔悴的她,却又羞于去见自己的心上人。旧年的燕巢里也会飞进新燕,远去的薄幸人是否又觅新欢?垂柳有意流水无情,不见那千丝万缕的柳丝轻柔地吻着桥下那匆匆流去的水波!但见满眼飘自京都的飞尘,被东风卷裹着从早到晚地吹弄着带有露水的薄命桃花。
注释:¹迢迢:遥远的样子。²鸣镳:马口勒上的响铃声。³拟:打算。⁴朱户:红漆的门窗。⁵河桥:值汴京城里汴河上的市桥。⁶京尘:这里指汴京的尘土。⁷竟日:整日,整天。⁸露桃:带露的桃花。

  “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宵。”劈头一个“记”字,起笔便突出了词人记忆常新之深情,从而领出临行前与情人话别的那番情景。头两句先为人物写容:黛石淡扫的蛾眉愁锁、莹莹泪水冲洗着面颊上的红粉;“门掩秋宵”是说秋夜深沉,闺门已经掩上,女主人公要休息了。

  “坠叶惊离思,听寒螿夜泣,乱雨潇潇。”三句写连窗外轻轻的坠叶声也使充满离别情思的女主人忽然而惊;“寒螿夜泣”中寒蝉凄切入耳,像断肠人的啜泣声;更别说那卷地而起的秋风夹着潇潇乱雨,尤其无情,点点滴滴就如同浇在她心中。

  “凤钗半脱云鬓,窗影烛光摇。”凤钗半脱去鬓,窗影烛光摇。鬓边凤钗已半脱,则情人临歧抱泣之状可以想见。烛光摇动窗影,也刺激着词人锐感的心灵。古诗词中,剪烛西窗乃团圆之传统象征。可是眼前这窗影烛光,却成为远别长离的见证,此情此景,叫人如何忘得了。

  “渐暗竹敲凉,疏萤照晚,两地魂消。”歇拍这三句,将词境从深沉的回忆之中轻轻收回现。此时,正夜色沉沉,凉风敲竹铿然有声,一点流萤划破夜色。静极暗极之夜。正是凄寂之极,深重之极的词人之心。多情锐感的词人,遥想远方之情人,此时此刻必正是相思入骨,两人异地,一样魂消。

  “迢迢,问音信,道径底花阴,时认鸣镳。”中“迢迢。”换头短韵二字,而意境遥深。它紧承“两地魂消”而来,又引起下边的音信相问,遂将歇拍之想象化为具体,把两地相思情景融为一境。“问音信,道径底花阴,时认鸣镳。”两地相思既深,自会音书相问。不知情人音书如何,却只好时时来到小径里、花阴下,辨认门外过路的马嘶声。底,宋人口语,犹言里。马嘶不言听而言认,即辨认声音。以视觉之字代听觉,妙。

  “也拟临朱户,叹因郎憔悴,羞见郎招。”也想到朱门边去候望,可是又自伤憔悴,怕被郎招。这分明是怨其不归的气话。怨之至极,正见得相思之入骨。此二句借用元稹《会真记》里莺莺诗“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怨然女子口吻。这是矛盾、真实而又复杂的心情,词人把它生动地刻划出来。

  “旧巢更有新燕,杨柳拂河桥。”又从女子一面写回自己一面。此二句暗用韩偓《香奁集·春昼》诗:“藤垂戟户,柳拂河桥。帘幕燕子,池塘伯劳。”旧巢更来新燕,杨柳又拂河桥,则从彼秋宵至此春天,别离久矣。显然此词之借用韩诗,是融摄其整个诗意,非一般挦扯古人辞句者可比。

  “但满目京尘,东风竟日吹露桃。”上句显用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下句,暗用李义山《嘲桃》诗:“无赖夭桃面,平明露井东。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原来,结笔二句是向女子报以衷情:京华风尘满目,夭桃秾李成天招展,但我心有专属,终不为京尘所染,且不为夭桃所动也。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未知:第96页
2、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6月:第992页

jiùyóu··chóuhéngqiǎndài--zhōubāngyàn

chóuhéngqiǎndàilèihóngqiānményǎnqiūxiāozhuìjīngtīnghánjiāngluànxiāoxiāofèngchāibàntuōyúnbìnchuāngyǐngzhúguāngyáojiànànzhúqiāoliángshūyíngzhàowǎnliǎnghúnxiāo

tiáotiáowènyīnxìndàojìnghuāyīnshírènmíngbiāolínzhūtànyīnlángqiáocuìxiūjiànlángzhāojiùcháogèngyǒuxīnyànyángliǔqiáodànmǎnjīngchéndōngfēngjìngchuītáo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fēi)¹
译文:渔家就住在江口岸边,涨潮时分江水就漫过柴门。
注释:¹柴扉:柴门。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译文:赶路的行人想在此借宿,但是主人迟迟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竹深¹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译文:竹林寂寂,村边的小道曲曲折折的向远方蜿蜒,明月悬空,依稀看得江上渔船点点。
注释:¹竹深:竹林幽深。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遥见寻沙岸¹,春风动草衣²
译文:远远望去,渔夫似在寻找沙岸泊船,春风轻拂,吹动着他们的蓑衣。
注释:¹寻沙岸:是说有人在寻找沙岸泊船。²动草衣:草衣,即蓑衣。春风吹动着他身上的蓑衣。

  诗人一开头就展示渔家住所的典型特征:茅舍简陋,靠近僻远江口,便于出江捕鱼。时值潮涨,江潮浸湿了柴门。

  “行客欲投宿”,暗示时已临晚,而“主人犹未归”,则透露出主人在江上打渔时间之长,其劳动之辛苦不言而喻。

  此时此刻,诗人只好在屋外踯躅,等待,观看四周环境:竹丛暗绿而幽深,乡间小路蜿蜒伸展,前村还在远处;月亮出来了,诗人焦急地眺望江面,江上渔船愈来愈稀少。用一个“远”字,隐隐写出诗人急于在此求宿的心境。“月出”表示已到了夜里。“钓船稀”则和“主人犹未归”句,前后呼应,相互补充。

  面对这冷落凄清的境界,诗人渴望主人归来的心情更加迫切。他不停眺望江口,远远看见一叶扁舟向岸边驶来,渔人正寻沙岸泊船,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好像是期待已久的渔人回来了,诗人喜悦的心情陡然而生。结尾一句,形象生动,调子轻快,神采飞扬,极富神韵,给人特别深刻的印象,凝聚了诗人对渔民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语言浅切流畅,活泼圆转。“春风动草衣”句写得尤为传神。正如清人田雯评价张籍诗歌特色时所指出的那样:“名言妙句,侧见横生,浅淡精洁之至。”(《古欢堂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61-762页

dàojiā

zhāng tángdài 

jiāzàijiāngkǒu cháoshuǐcháifēi 
xíngtóu宿 zhǔrényōuwèiguī 
zhúshēncūnyuǎn yuèchūdiàochuán 
yáojiànxúnshāàn chūnfēngdòngcǎ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