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辇笙歌地,荒池风露天。
无心更怀古,凉夜正甘眠。
同辇笙歌地,荒池风露天。
无心更怀古,凉夜正甘眠。
晁补之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86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予再莅吴将四载,欲访姑苏如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雨后,自胥江泛舟出日晖桥,观农夫插莳,妇子满田塍,泥滓被体,桔槔与歌声相答,其劳苦殊甚。
予再莅(lì)吴将四载¹,欲访姑苏如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雨后,自胥(xū)²泛舟出日晖桥,观农夫插莳(shì),妇子满田塍(chéng),泥滓被体,桔槔(gāo)与歌声相答,其劳苦殊甚。
译文:我再次到苏州任职将近四年了,一直想去探访姑苏台却没有结果。丙子五月二十四日,雨后,我们乘小船从胥江出了日晖桥,看到农夫在插稻秧,田间的畦埂上到处是妇女儿童,农夫满身都是泥沙,桔槔汲水的转动声与歌声相互应和,他们的劳作特别辛苦。
注释:¹再莅吴将四载:宋荦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曾任江苏布政使,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六月由江西巡抚调任江苏巡抚,任职地点皆在苏州,故说“再莅吴”。至作此文时的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五月,将近四年。²胥江:苏州胥门外的一条河。
迤逦过横塘,群峰翠色欲滴。未至木渎二里许,由别港过两小桥,遂抵如下。山高尚不敌虎丘,望之又一荒阜耳。舍舟乘竹舆,缘山麓而东,稍见村落,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乡。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稚松丛棘,薝葡点缀其间如残雪,香气扑鼻。时正午,赤日炎歊,从者皆喘汗。予兴愈豪,褰衣贾勇如猿踏而上。陟其巅,黄沙平衍,南北十馀丈,阔数丈,相会即胥台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吾友汪钝翁《记》称:“方石中穿,传为吴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寿藤,类一二百年物”。今皆无有。独见震泽掀夭陷日,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皛淼中。环望穹窿、灵岩、尧峰诸山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而霸业销沉,美人黄土欲问夫差之遗迹,而山中无人能言之者,不禁三叹。
(yǐ)(lǐ)过横塘¹,群峰翠色欲滴。未至木渎²二里许,由别港过两小桥,遂抵如下。山高尚不敌虎丘³,望之又一荒阜耳。舍舟乘竹舆(yú),缘山麓(lù)而东,稍见村落,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乡。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稚松丛棘,薝(zhān)点缀其间如残雪,香气扑鼻。时正午,赤日炎歊(xiāo),从者皆喘汗。予兴愈豪,褰(qiān)衣贾勇如猿踏而上。陟其巅,黄沙平衍,南北十馀丈,阔数丈,相会即胥台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吾友汪钝翁《记》称:“方石中穿,传为吴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寿藤,类一二百年物”。今皆无有。独见震泽掀夭陷日,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皛(xiǎo)(miǎo)¹⁰中。环望穹窿¹¹、灵岩¹²、尧峰¹³诸山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而霸业销沉,美人黄土欲问夫差之遗迹,而山中无人能言之者,不禁三叹。
译文:小船缓缓地过了横塘,我们看到两岸群山郁郁青青,一片浓绿。不到木渎两里左右,我们由别的水港过了两座小桥,就到了姑苏台下了。姑苏台山还抵不上虎丘山高,远远望去,仅仅是一座荒凉的小土丘罢了。我们下船乘上了竹轿,沿着山脚向东走,渐渐地看见了村落,只见竹树茂盛,稻田相互交错犹如锦绣。山腰上的小赤壁,水石颇为幽静,仿佛是虎丘、剑池。道路两旁生长着矮松和荆棘,栀子花点缀在这些植物之间,就好像星星点点的残雪,香气扑鼻而来。当时已经正午了,赤日炎炎,热气蒸腾,跟随的人都气喘流汗。我兴致更加高涨,撩起衣襟,鼓足勇气,如猿猱跳跃似地轻松而上。登上山顶,(只见是)黄沙平坦宽广,南北有十丈多,东西几丈阔,相传这里就是姑苏台旧址,我很惊讶它不及平时听说的那么宏伟。我的朋友汪钝翁在《记》中写到:“方石在中间穿孔,相传是吴王用以插旗杆挂旗帜的东西。”又记载“矮松寿藤,好像是一二百年的植物”。现在都没有了。只看见那太湖波涛翻涌,似有掀开天空吞陷太阳的气势,七十二座山峰在这广阔的湖水与天空之间忽隐忽现,环望穹隆、灵岩、尧峰等高山,它们一一在胥台左右显现出它们的奇特。而吴王夫差当年企图称霸的事业消散埋没终成泡影,绝代美人西施也掩埋于黄土之下,想探问吴王夫差的遗迹,但山中没有能说清楚的人,不禁再三感叹。
注释:¹横塘:《姑苏志》卷一八《乡都》:“吴县……镇五。……横塘,去县西南十三里有柜塘桥,风景特胜。”木²渎:镇名,在江苏吴县西南。³虎丘:山名,在江苏吴县西北七里。上有虎丘塔、剑池、千人石、真娘墓等古迹。⁴薝葡:栀子花。⁵炎歊:热气。⁶胥台:即姑苏台,在姑苏山上。相会为吴王阖闾所筑。⁷汪钝翁:汪琬。《记》指《姑苏台记》,其中说:“台址皮面平衍,有方石中穿,俗谓吴王用以竿旌者。其旁石壁直下数十尺,矮松寿藤相盘络,类一二百年物。壁上流泉数处,汇为池,其泉清泓可鉴。池畔皆石坡,土人呼为‘小赤壁’。”⁸震泽:即太湖。⁹七十二峰:太湖中有七十二座山峰。¹⁰皛淼:形容湖水深远广阔。¹¹穹窿:山甸,在苏州西南。¹²灵岩:山名,在吴县木渎镇西北。吴王夫差作馆娃宫于此,以安置西施,今灵岩寺即其故址。另有响屟廊、吴王井、西施洞、琴台等古迹。¹³高峰、尧峰:均为苏州西南郊太湖畔山峰名。
从山北下,抵留云庵。庵小,有泉石,僧贫而无世法酌泉烹茗以进。山中方采杨梅,买得一筐,众皆饱啖,仍携其馀返舟中。时已薄暮,饭罢,乘风容与而归。
从山北下,抵留云庵。庵小,有泉石,僧贫而无世法¹(zhuó)泉烹茗以进。山中方采杨梅,买得一筐,众皆饱啖(dàn),仍携其馀返舟中。时已薄暮,饭罢,乘风容与而归。
译文:从山北下来,到了留云庵,庵小,有泉水,和尚贫寒不能依世俗礼法予以盛大的招待,他们汲取泉水煮茶来进献给客人。山中刚采的杨梅,我们买了一筐,大家都饱吃一顿,还带着剩余的回到了船中。当时已近黄昏,吃饭以后,乘着风坐着小船而回。
注释:¹世法:世俗的礼法。无世法即不能依世俗礼法予以盛大的招待。
待行者,幼子筠、孙韦金、外孙侯晸。六日前,子至方应该北上,不得与同游。赋诗纪事,怅然者久之。
待行者,幼子筠¹、孙韦金、外孙侯晸。六日前,子至²方应该北上,不得与同游。赋诗纪事,怅然者久之。
译文:陪侍探访的,有幼子宋筠、孙子宋韦金,外孙侯晸。六天前,儿子宋至正好北上应试去了,不能与我们一起游览。我赋诗纪事,惆怅了很久。
注释:¹幼子筠:宋筠,字兰挥,康熙年间(1662-1722)进士,著有《绿波园诗集》。²子至:儿子宋至,字山言,康熙年间(1662-1722)进士,官编修,著有《苇萧草堂诗》。他这一年往北京应顺天府乡试,只中副榜。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竹坞(wù)¹无尘水槛(jiàn)²清,相思迢(tiáo)(dì)³隔重城
译文:骆氏亭外竹林环绕,雨后亭外景物焕然一新。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注释:¹竹坞: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²水槛:指临水有栏杆的亭榭。此指骆氏亭。³迢递:遥远的样子。⁴重城:一道道城关。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译文: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此诗首句写骆氏亭,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隔着重重的高城飞向远方。

  首句写骆氏亭。“竹坞”是竹林怀抱隐蔽的船坞;“水槛”,指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也就是题中的“骆氏亭”。清澄的湖水,翠绿的修竹,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无尘”和“清”,正突出了骆氏亭的这个特点,可以想见诗人置身其间时的那种远离尘嚣之感。幽静清寥的境界,每每使人恬然自适;但对于有所思念、怀想的人来说,又往往是牵引思绪的一种触媒:或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或因没有好朋友共赏幽胜而感到惆怅。这两句由清幽的景色到别后的相思,其间虽有跳跃,但并不突兀,原因就在于景与情之间存在相反相成的内在联系。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居的长安,中间隔着高峻的城墙。“迢递”一词有“高”、“远”二义,这里用“高”义。“重城”即高城。由于“迢递隔重城”,所以深深怀念对方;而思念之深,又似乎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越过高高的城墙,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隔”字在这里不只是表明“身隔”,而且曲折的显示了“情通”。这正是诗歌语言在具体条件下常常具有的一种妙用。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小诗的后两句是说,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第三句又回到眼前景物上来:“秋阴不散霜飞晚”。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诗人是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自然是出自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这一句一方面为末句伏根,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阴霾欲雨的天气,四望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这种心情反过来又增加相思的浓度。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但要领略诗句所蕴含的情趣,却须注意从“秋阴不散”到盼“雨”的整个过程。秋叶听雨打枯荷的况味,诗人想已不止一次的领略过。淅沥的秋雨,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片错落有致的声响,别具一种美的情趣。看来倒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的天气特意作美了。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秋雨的到来就不同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永夜不寐的人,因为能聆听到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庆幸枯荷之“留”了。“留”、“听”二字写情入微,其中就有着不期而遇的喜悦。“听雨声”自然是夜宿的缘故,但主要还是由于“听雨声”蕴含有一种特有的意境和神韵。这“听雨”竟有一种特别的美感,久听之后,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沈义父《乐府指迷》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此诗之结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正是以景结情,不仅景中含情,且有声有情、声情并茂,声、景、情谐和合一而收余音缭绕之致,使诗歌境象迷茫,旨义含隐深曲。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43-1144
2、 黄世中.论李商隐诗的隐秀特征.文学评议,2003(05):75

宿luòshìtínghuái怀cuīyōngcuīgǔn

shāngyǐn tángdài 

zhúchénshuǐjiànqīng xiāngtiáochóngchéng 
qiūyīnsànshuāngfēiwǎn liútīngshēng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¹贮神仙。
译文:三十六座高峰直插天际,在上面有瑶池天台琼楼玉宇都住着神仙。
注释:¹琼宇:天宫。
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嵩阳¹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译文:嵩阳如果和黄山并排起来比较,还是有一道灵砂泉水的差距。
注释:¹嵩阳:嵩山之南。

yóuhuángshān--zhūyàn

sānshíliùfēnggāochātiānyáotáiqióngzhùshénxiān

sōngyángruòhuángshānbìngyóuqiànlíngshādàoquán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
落景¹余清辉,轻桡(ráo)²弄溪渚(zhǔ)³
译文:落日散发着它剩余的光线,轻摇木桨在若耶溪中划船。
注释:¹落景:落日的光辉。²桡:船桨。³渚:水中的小岛。
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hóng)¹爱水物,临泛何容与²
译文:碧水清清水中的生物多可爱,清溪泛舟是怎样的从容悠闲。
注释:¹泓澄:水深澄澈。²容与:从容移动,徘徊动荡。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huàn)纱女。
译文:白头老翁端坐于岸边垂钓,新妆的少女临水清洗衣衫。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相看似相识,脉(mò)¹不得语。
译文:彼此对望着好像曾经相识,却只能脉脉相视无缘攀谈。
注释:¹脉脉:互相凝视。

  诗一落笔,就描绘出了一幅落日余辉中,渔舟唱晚、轻棹击水的耶溪夕照图:“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诗人开始就描绘江南独有的景色:溪水上一只小舟漂浮,舟人轻轻摆动着船桨,在落日余辉中自由自在地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一片斜阳照到水面,浮现出烟雨空濛的景象,水面上一层一层的细浪,受了残阳的反照,一时光辉起来,那夕阳金色的浅光,映着洲渚的小草、两岸的绿野,镶出西边天际的一抹绛红、深紫。

  “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是写诗人临水泛舟看到在明净如镜的溪水中,观赏游鱼追逐嬉戏,三五成群,在水草和细石下钻进钻出。

  耶溪的水色山光,使诗人乐而忘返,而江南的风土人情、岸边的渔村竹寨,更使诗人如入桃源仙境。“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两句,概括地表现了江南生活的恬静安谧。蓑衣箬笠的老翁,在夕阳中垂钓却悠然自得;梳妆整齐、淡雅的村姑少女,在传说中曾是西施浣的耶溪水边洗衣、谈笑,欢声笑语更衬托出山村的幽静安宁。

  结尾“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恬静和乐的山村,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非常相似,又与诗人孟浩然失意后的隐逸心情和谐一致。因此,这“似相识”确是诗人的思绪所念,是情之所至,而与那垂钓翁、浣纱女陌路相逢,素不相识,虽则情感相通,却只能脉脉相视而已。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80-81页

fànzhōu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luòjǐngqīnghuī qīngráonòngzhǔ 
hóngchéngàishuǐ línfànróng 
báishǒuchuīdiàowēng xīnzhuānghuànshā 
xiāngkànxiāngshí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¹谓庄子曰:“魏王²(yí)³我大瓠(hù)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shí)。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piáo),则瓠(huò)无所容。非不呺(xiāo)大也,吾为(wèi)¹⁰其无用而掊(pǒu)¹¹之。”庄子曰:“夫子固¹²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¹³手之药者,世世以洴(píng)¹⁴(pì)¹⁵(kuàng)¹⁶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¹⁷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¹⁸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shuì)¹⁹吴王。越有难²⁰,吴王使之将(jiàng)²¹。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²²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²³也,或²⁴²⁵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²⁶以为大樽(zūn)²⁷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huò)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²⁸也夫!”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容得下五石。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它的坚固程度太脆弱而无法举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注释:瓠(hù):葫芦。¹惠子:宋国人,姓惠名施,做过梁惠王的相。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²魏王:即梁惠王,又称魏惠王。³贻:赠送。⁴树:种植、培育。⁵实:容得下。⁶石:形容容积。⁷举:拿起来。⁸瓠落:又写作“廓落”,很大的样子。⁹呺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¹⁰为:因为。¹¹掊:砸破。¹²固:实在,确实。¹³龟: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¹⁴洴:浮。¹⁵澼:在水中漂洗。¹⁶絖:古同“纩”,丝绵。¹⁷方:药方。¹⁸鬻:卖,出售。¹⁹说:劝说、游说。²⁰难: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²¹将:统率部队。²²裂:划分出。²³一:同一,一样的。²⁴或: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²⁵以: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²⁶虑:考虑。一说通作“摅”,用绳络缀结。²⁷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²⁸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

shízhī

zhuāngzhōu xiānqín 

    huìwèizhuāngyuē  wèiwángzhīzhǒng shùzhīchéngérshíshí chéngshuǐjiāng jiānnéng pōuzhīwéipiáo huòluòsuǒróng fēixiāorán wéiyòngérpǒuzhī  zhuāngyuē  zhuōyòng sòngrényǒushànwéijūnshǒuzhīyàozhě shìshìpíngkuàngwéishì wénzhī qǐngmǎifāngbǎijīn érmóuzhīyuē  shìshìwéipíngkuàng guòshùjīn jīnzhāoérbǎijīn qǐngzhī  zhī yuèwáng yuèyǒunàn wángshǐ使zhījiàng dōng yuèrénshuǐzhàn bàiyuèrén lièérfēngzhī néngjūnshǒu huòfēng huòmiǎnpíngkuàng suǒyòngzhī jīnyǒushízhī wéizūnérjiāng éryōuhuòluòsuǒróng yóuyǒupéngzhīx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