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忆处,墙绕院西楼。红树窗前花斗锦,碧天帘外月如钩。
堪忆处,墙绕院西楼。红树窗前花斗锦,碧天帘外月如钩。
时序总悠悠。
时序总悠悠。
销减了,少小旧风流。午摘珠兰才被浴,晚开茉莉更梳头。
销减了,少小旧风流。午摘珠兰才被浴,晚开茉莉更梳头。
同坐看牵牛。
同坐看牵牛。
高士奇

高士奇

高士奇(1645—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人,后入籍钱塘(今浙江杭州)。高士奇早年家贫,后在詹事府做记录官。康熙十五年(1676年)升为内阁中书,领六品俸薪,住在赏赐给他的西安门内。 高士奇每日为康熙帝讲书释疑,评析书画,极得信任。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晚年又特授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死后,被追谥文恪。他平生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著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清吟堂全集》等。 ▶ 5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向晚¹意不适²,驱车登古原³
译文: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注释:¹向晚:傍晚。²不适:不悦, 不快。³古原:指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¹黄昏。
译文: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注释:¹近:快要。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dēngyóuyuán

shāngyǐn tángdài 

xiàngwǎnshì chēdēngyuán 
yángxiànhǎo zhǐshìjìnhuánghūn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把酒¹祝东风,且共从容²。垂杨紫陌³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译文:端起酒杯向东风祈祷,请你再留些时日不要匆匆离去。洛阳城东郊外的小道已是柳枝满垂。大多是我们去年携手同游的地方,我们游遍了姹紫嫣红的花丛。
注释:¹把酒:端着酒杯。²从容:留恋,不舍。³紫陌:紫路。洛阳曾是东周、东汉的都城,据说当时曾用紫色土铺路,故名。此指洛阳的道路。⁴洛城:指洛阳。⁵总是:大多是,都是。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聚散苦匆匆¹,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译文:为人生短暂的相聚和分别所苦,离别的遗憾久久激荡在我的心田。今年的花红胜过去年,明年的花儿肯定会更加美好,可惜不知那时将和谁一起游览。
注释:¹匆匆:形容时间匆促。
这是一首惜春忆春的小词。写自己独游洛阳城东郊,饮酒观花时而产生的愿聚恐散的感情。这首词为作者与友人春日在洛阳东郊旧地重游时有感而作,在时间睛跨了去年、今年、明年。上片由现境而忆已过之境,即由眼前美景而思去年同游之乐。下片再由现境而思未来之境,含遗憾之情于其中,尤表现出对友谊的珍惜。“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将三年的花季加以比较,融别情于赏花,借喻人生的短促和聚时的欢娱心情,而并非“今年”的花真的比“去年”更鲜艳,但由于是用乐景写哀情,使词的意境更加深化,感情更加诚挚。上片回忆昔日欢聚洛阳,同游郊野之乐趣。下片写惜别之情,感伤气息浓重。。结尾两句“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更以今年花胜去年,预期“明年花更好”,映衬明年朋友聚散之难卜,不知与谁一道重来洛城游芳,更进一层地深化了这种人生聚散无常之感,然而,在人生聚散无常的伤感之外,所幸尚有“明年花更好”的希望在,良辰美景总能多少慰藉词人怅惘失落的情怀,减轻了心头的伤痛。故而词人并无剧痛深哀,只是一种淡淡伤感而已。

làngtáoshā ·jiǔzhùdōngfēng

ōuyángxiū sòngdài 

jiǔzhùdōngfēng qiěgòngcóngróng chuíyángluòchéngdōng zǒngshìdāngshíxiéshǒuchù yóubiànfāngcóng 
sàncōngcōng hènqióng jīnniánhuāshèngniánhóng míngniánhuāgènghǎo zhīshuítóng 
石头城下水微茫,回首乡关驿路长。
石头城下水微茫,回首乡关驿路长。
瓜步烟波连断霭,秦淮云树隔斜阳。
瓜步烟波连断霭,秦淮云树隔斜阳。
秋高落木迷村舍,夜静寒潮到女墙。
秋高落木迷村舍,夜静寒潮到女墙。
客里愁心已如此,一闻南雁更凄凉。
客里愁心已如此,一闻南雁更凄凉。

  此为旅途思乡之作,最大的特色是寓情于景。诗人以萧瑟的秋景来烘托客里愁心,运用得非常成功。

  首联交待诗人泊舟地点是石头城下,就眼前所见江水微茫的景象,引发“回首乡关驿路长”的感慨,作为笼罩全诗的主导情绪。诗人为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从石头城(今江苏省南京市)到闽县,当然是“乡关驿路长”了。

  中间两联写景,一联远眺,一联近看。瓜步洲的烟波与雾霭连成一片,秦淮河两岸的树木高耸入云,把夕阳挡在视线之外。“烟波”、“云树”向来是触发游子思乡的典型景物,当然要引起诗人满腔客愁了。再看近处,秋高气爽,树叶脱落,枝桠疏朗,村舍明晰可见;夜深人静,江涛带着森森寒气,拍打着城墙,使人想起了刘禹锡的名句“潮打空城寂寞回”,这些也是触发乡愁的典型景物。

  尾联更以凄厉的雁声来衬托客里愁心,使人备感凄凉。诗便在这黯然神伤的一片惨澹景象中戛然收住,留下悠然不尽的韵味。

shítóuàn--tēng

shítóuchéngxiàshuǐwēimánghuíshǒuxiāngguān驿zhǎngguāyānliánduànǎiqínhuáiyúnshùxiéyáng

qiūgāoluòcūnshějìngháncháodàoqiángchóuxīnwénnányàngèngliáng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shà)儿价¹。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²图画。青远³卖酒,山那畔(pàn)、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译文:乌云笼罩着群山,忽然下了一阵大雨,马上雨止了,天也晴了。在远处斜阳照在翠绿的树上,风景美丽动人,不知道画家们怎么描绘的!酒店的门上挂着卖酒的青旗,可想而知,在山的那边,另有人家居住。只要在这山光水色,美丽迷人的地方,没有什么事情扰乱我,平静地过一个夏天,就很幸福了。
注释:¹一霎儿价:一会儿的功夫。价作语助词。李易安《行香子·草际鸣蛩》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²怎生:作怎么解。李易安《声声慢·寻寻觅觅》词:“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³青远:酒远。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¹潇洒²。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xiá)。却怪白鸥³,觑(qù)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译文:午醉睡醒了,见窗外的苍松翠竹,郁郁葱葱,多么清静幽闲,心神舒畅自然。野鸟飞来飞去,和我一样的自由自在。却叫我奇怪的是:白鸢在天空往下斜看着,想要下来但又不下来;你这是为什么呢?咱们过去订的盟约还在,我是遵守归盟的,你是不是新来的?或者是另有什么话要说的呀?
注释:¹万千:作无限解。²潇洒:从容大方,态度悠闲。³白鸥:水鸟名。⁴旧盟:稼轩于退居带湖新居之初,有“盟鸥”之《水调歌头》一阕。

  此词上下阕都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得明白如话而又清新幽默。上阕写博山道中的外景。南临溪流远望如庐山之香炉峰,足风其景秀美。上阕头三句,写得颇有季节特点,特别是“骤雨一霎儿价”,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夏日阵雨的特点。阵雨过后,斜阳复出,山水林木经过了一番滋润,愈加显得清新秀美。“风景怎生图画”一句,以虚代实,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同时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青旗”二句,点出了酒店,交代了作者的去处,既与下阕“午醉醒时”相呼应,同时又点出作者闲居生活感到百无聊赖。从词的意境上说,这二句把画面推向了更深一层,别有一番风致。七、八二句是抒情,说只想在山色水光中度过这个清闲的夏天。句中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

  下阕开头,写酒家周围的环境。“午醉”一句,同上阕“青旗”相呼应,“松窗竹户”当为酒家的景致。作者酒醉之后,在这里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只见窗外松竹环绕,气度萧洒脱俗,十分幽雅。这首词的上下阕在时间上有个跳跃,由“午醉”加以过渡,从而增强了上下两阕的紧密联系。“野鸟”二句,运用传统的动中取静的写法。唯其动而愈见静。辛弃疾正是运用了这种手法,把酒家的环境写得十分幽静,但正是通过这“静”来反衬出他心中的不平静。紧接着由“野鸟”带出白鸥,由景入情,写得十分自然。作者用了“鸥盟”的典故。鸥盟即是隐居者与鸥为伴侣。意在表明自己决心归隐,永与鸥鹭为伴。“却怪”二句极显诙谐,旧友白鸥怎么啦?觑着词人欲下不下,若即若离。因而最后三句接着问,莫非是新来变了旧约?这三句向白鸥提问,显得十分幽默,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襟怀,流露出他孤独寂寞的况味。此外,这三句笔势奇矫,语极新异,令人玩味不已。

  作者隐居带湖,主要是由于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多少带有一点无可奈何。这种浪迹江湖的生活,并非是他所追求的。因此,他在表现一种超脱的闲适之情时,仍然不时地流露出自己内心的不平静来。从整首词来看,有些句子显得悠闲自得,实质上是作者深感百无聊赖而自作宽解罢了。一种希冀用世的心绪,还是时隐时现的表露出来。

  在这首词的小序中,作者标明“效李易安体”,而李易安即李清照,是宋代婉约词的大宗,这说明,作者虽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在“龙腾虎掷”之外,又不乏有深婉悱恻的情调。他的这首“效李易安体”之作,着重是学易安“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的特色。其中诙谐幽默的成份,则纯属自己的个性。这正为读者提供了一位伟大作家“博取”的例证。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1500-1501页

chǒuérjìn ·shāndàozhōngxiàoān

xīn sòngdài 

qiānfēngyún zhòushàérjià gèngyuǎnshùxiéyáng fēngjǐngzěnshēnghuà qīngmàijiǔ shānpàn biéyǒurénjiā zhǐxiāoshānshuǐguāngzhōng shìguòzhèxià 
zuìxǐngshí sōngchuāngzhú wànqiānxiāo niǎofēilái yòushìbānxiánxiá quèguàibáiōu zhuórén xiàwèixià jiùméngdōuzài xīnláishì biéyǒushuōhuà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船下广陵(líng)¹去,月明征虏(lǔ)²
译文:船顺流而下朝广陵驶去,明月照亮了征虏亭。
注释:¹广陵: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²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山花如绣颊(jiá)¹,江火²似流萤(yíng)³
译文:远望山花如娇艳似绣颊,江上万家灯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注释:¹绣颊:涂过胭脂的女子面颊,色如锦绣,因称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一说绣颊疑为批颊,即戴胜鸟。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²江火:江上的渔火。江,咸本、玉本、郭本、朱本俱作”红“。刘本注云:江,今本作红,江字为胜。³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诗人运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从征虏亭(在今南京)到广陵(今扬州)一带的江中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出游的喜悦之情。全诗语言如话,意境如画,对客观景物神态的描绘逼真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两句写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这句诗是说,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江火似流萤。”意思是说,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全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作者选取江船、明月、古亭、山花、江火这些景物,把征虏亭一带的夜色描绘得既妩媚动人又生机勃勃。夜色,在一般诗人的笔下多是宁静的,呈现出倦倦睡意的,但在李白的笔下却是生动的,精神十足的。他用少女的风姿来比喻岸边的山花,一下子给江岸增添了无限的生气与活力。夜晚江船的渔火本来是静止的,但是作者却从自己行船的感受角度去写,把静止的渔火写成动态的,使江面的景象活泼起来,飞动起来。作品中的景观,归根到底,是作者性格的反映,这首小诗使我们感受到李白那种飞扬跃动的性格特征。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36 .

xiàzhēngtíng

bái tángdài 

chuánxiàguǎng广líng yuèmíngzhēngtíng 
shānhuāxiùjiá jiānghuǒliúy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