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雪云千丈高,北山晚田无寸毫。富儿巨家饱欲死,笑我陋巷长蓬蒿。
南山雪云千丈高,北山晚田无寸毫。富儿巨家饱欲死,笑我陋巷长蓬蒿。
道人坐稳忘作劳,百念解纵如垂櫜。但当折简唤我曹,并坐择虱烦抑搔。
道人坐稳忘作劳,百念解纵如垂櫜。但当折简唤我曹,并坐择虱烦抑搔。
笔力可借秋江涛,莫学人间膏火熬。
笔力可借秋江涛,莫学人间膏火熬。

suìwǎnzuò--běnzhōng

nánshānxuěyúnqiānzhànggāoběishānwǎntiáncùnháoérjiābǎoxiàolòuxiàngzhǎngpénghāo

dàorénzuòwěnwàngzuòláobǎiniànjiězòngchuígāodàndāngzhéjiǎnhuàncáobìngzuòshīfánsāo

jièqiūjiāngtāoxuérénjiāngāohuǒáo

吕本中

吕本中

吕本中(1084- 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人,诗人,词人,道学家。诗属江西派。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等。词不传,今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紫微词》,《全宋词》 据之录词二十七首。吕本中诗数量较大,约一千二百七十首。 ▶ 97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贺监宅,放翁斋,梅花老夫亲自栽。路近蓬莱,地远尘埃,清事恼幽怀。雪模糊小树莓苔,月朦胧近水楼台。竹篱边沽酒去,驴背上载诗来。猜,昨夜一枝开。
贺监宅¹,放翁斋(zhāi)²,梅花老夫亲自栽。路近蓬莱³,地远尘埃,清事恼幽怀。雪模糊小树莓苔,月朦胧近水楼台。竹篱边沽(gū)酒去,驴背上载诗来。猜,昨夜一枝开
译文:贺知章的住地,陆游的住所都在鉴湖。那里也有老夫亲自栽种的梅花。道路接近蓬莱阁,地面远在尘埃之外,栽怀中关心的唯有这些风流韵事。白雪覆盖了小树莓苔,暗月朦胧了近水楼台。到竹篱边买酒去,骑着毛驴吟诗。心中猜想,肯定昨夜又有一枝梅花盛开。
注释:鉴湖:又名镜湖,在浙江绍兴市南。¹贺监宅:贺知章的住地。贺知章,唐代的诗人,官至秘书监,因被称为“贺监。”²放翁斋:陆游的住所。陆游,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晚年卜居的三山,临近镜湖。³蓬莱:指旧址在浙江绍兴龙山下的蓬莱阁。⁴近水楼台: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范仲淹)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⁵驴背上载诗来:《唐诗纪事》卷六十五引《古今诗话》:“有人问郑棨近为新诗否?答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此处何以得之?’”⁶“昨夜”句:陶岳《五代史补》卷三:“齐已《早梅》诗有‘前村风雪里,昨夜数枝开’句,郑谷改‘数枝’为‘一枝’,齐下拜,时人称郑谷为‘一字师’。”此用其句。

  这首小令旨在寻梅。梅的品格历来为诗人所赞颂,特别是志在山林、对现实中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者,常以爱梅自娱,表现其高洁恬淡的品格。“寻”字是此曲的中心,全曲围绕何处寻、如何寻、寻到后又如何的线索,逐层描写。

  起首三句写何处去寻,目标落在贺监与放翁住地,因为他们是高洁的隐居者,该处的梅又是人品似梅品者“亲自栽”的。

  四、五、六三句承前三句补充说明鉴湖的梅梅品高于一般的梅,意为它“路近蓬莱”,蓬莱亦泛指仙境,它“远尘埃”,与龌龊的社会隔离。因此,作者心里总是记挂着去鉴湖寻梅,为尚未见到梅花而烦恼。

  接下来两句是写如何寻。按照梅的特性去寻,“雪模糊小树莓苔”,梅是迎寒斗雪开放的,要到雪地里寻,“小树莓苔”言幽静的地方。早梅又名江梅,是生长在水滨的,要到水边去寻。“月朦胧”写梅花夜间开放,并与末句“昨夜一枝开”相呼应。

  最后四句写寻到早梅后的喜悦,赶紧去买酒,对梅饮酒吟诗作曲。“猜,昨夜一枝开”是神来之笔,它不单是借典点明了这是早梅,更是为“寻”字增添分量。 他终于寻到了这迎寒风斗霜雪,最先开放在鉴湖水滨的品格高洁的早梅。寻梅的过程展现了诗人的爱好与情操,特别是不畏严寒、战风斗雪的精神。

  本曲写得放达,风雅,流露出作者远离官场,走近自然的豁达胸襟。全曲情景相生,质朴清雅,体现作者豪放的气魄和宽阔的胸襟。

参考资料:
1、 《少儿国学文化经典导读》编写组编. 元曲[M]. 呼和浩特:内蒙古少儿出版社,2006 ,68.
2、 宛新彬评注. 元曲百首[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112。
3、 吴光基编. 元曲三百首[M].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 ,429.
晚云收。正柳塘、烟雨初休。燕子未归,恻恻清寒如秋。小栏外,东风软,透绣帷、花蜜香稠。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
晚云收。正柳塘¹、烟雨²初休。燕子未归³,恻(cè)清寒如秋。小栏子,东风软,透绣帷(wéi)、花蜜香稠(chóu)。江南远,人何处,鹧(zhè)(gū)啼破春愁。
译文:傍晚时分,在栽满了杨柳的堤岸上,一场蒙蒙细雨刚停。怎么去年的燕子还不见飞回来呢?真让人心烦,正是春天,可让人已有了秋寒的感觉。小栏外面春风轻柔,恋人尚未归来。蜂儿经过一春的辛劳,收获甚丰,诱人的蜜香都透过绣帏浓浓地散发着。而自己心里却没有一丝甜意,恋人只说到江南一带去了,可江南那样遥远广大,到底在何处呢?正苦苦地想着,耳边又传来鹧鸪讨厌的啼叫声,更使人不胜忧愁。
注释:¹柳塘:栽植杨柳的池边堤岸。²烟雨:濛濛细雨。³燕子未归:言春社未到。燕子春社来,秋社去,又称“社燕”。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约农历二月二十左右。⁴恻恻:寒侵肌肤的感觉。⁵东风软:春风柔和。⁶花蜜香稠:《词谱》作“阴密”,《花庵词选》及毛本作“花密”。“密”与“稠”对举,义较胜。疑宋本有误。⁷鹧鸪:鸟名。
长记曾陪燕游。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殢酒为花,十载因谁淹留。醉鞭拂面归来晚,望翠楼,帘卷金钩。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
长记曾陪燕游。酬(chóu)妙舞清歌,丽锦缠头¹。殢(tì)酒为花²,十载因谁淹留。醉鞭(biān)拂面³归来晚,望翠楼,帘卷金钩。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
译文:我记得,曾陪你一起宴游,为了报答你优美的舞姿和清妙的歌声,我用丽锦为你缠头。我迷恋酒色,长时间地淹留在扬州,还不是因为你吗?在那些日子里,我经常骑马去游乐,直到天黑了,才喝得醉醺醺地回来。可抬头望翠楼时,你每次都卷起帘子,在等待着我。可惜现在我俩远隔千山万水,难以相会。想你想得我心绪烦乱,只能在梦中频频地与你相会了。
注释:¹缠头:唐宋时以锦彩赏赐歌女舞妓,称“缠头”。实指赏赐的酬金。²殢酒为花:沉溺于酒色之中。³醉鞭拂面:酒醉中用马鞭在脸上轻轻拂拭。⁴翠楼:华美的高楼。后多指女子所居。⁵佳会:犹佳期。指与所欢的约会。⁶离情正乱:离别的痛苦正使心情烦乱。

  《梦扬州·晚云收》是一首咏离愁忆往事的词。表现了主人公离别情人的愁怅和对往日生活的留恋。

  词之上阕,写绣帏中人对征人的思念。上片先写引起对情人怀念的时令节气和周围的环境气氛。开头三句写向晚天气转晴,浓云散去,柳塘畔烟雾般的濛濛细雨刚刚停止。所以要选择“柳塘烟雨初休"这个镜头,因为烟雨后的柳塘春意更浓。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更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因水涨秋池而动乡思,此词当亦从此得启发,以“柳塘烟雨”诱发对征人的思念。另一方面“柳塘烟雨”画面优美别有一番风光,对全词的气氛和整个意境都起着重要的烘托渲染作用。接下两句明确点出了节气时令。“燕未归”自然是早春,天气“侧恻轻寒如秋”正是早春天气的特点。云“燕子未归”,虽切时令,实则借喻人未归也。“恻恻轻寒似秋”,写室内思妇的感觉,因是孤栖独处,故而备觉清冷。下面四句写了环境气氛。她走到室外,抚栏远望,顿觉一阵柔软温暖的春风,吹进绣帏。东风还带来了浓浓的花香,熏人欲醉。仅此数句,不仅写出了室内外的温差,而且写出了思妇感情的变化。她凝望江南,觉得征人远去,不知此刻到了何处。“人何处”,通常写思妇情怀。如李清照《永遇乐》云:“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此思其夫赵明诚之语也。这里的“人何处”,当是指身在江南的词人。少妇孤单伥惘的情绪充分表露了出来。正值少妇凝神思念之际,忽然传来鹧鸪的啼声,把她从沉思中唤醒。着一“破”字,颇有如梦初醒之感。

  上阕凡三个层次:一层自起句至“轻寒似秋”,写时令及思妇在室内之感受;二层自“小栏”至“香稠”,写思妇走到室外,乍感春意如许;三层自“江南”至“春愁”,写思妇对江南征人的怀念。层层转折,自然而流畅。

  下阕主要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借杜牧诗意表达了对“丽锦缠头”、“殢酒困花”放荡生活的智慧。过片前三句“燕游”、“妙舞清歌”、“丽锦缠头”都是对往日欢乐生活的追忆,自然也是留在主人公印象中最深刻的东西。下面两句明确道出了“十载淹留”的原因。接下来三句是对自己往日形象的回忆,虽然只是生活场面,却可概括当时生活的基本状况。宴会深夜才敖,醉中归来的主人公用马鞭拂拭着脸面,用朦胧的醉眼向楼上观望,看见“帘卷金钩”知道心爱的入儿尚在等待自己归来未寝。最后三句是欢乐的日子中断了,分离的愁苦之情正纷乱地缠绕着自己,只有梦中才反复回到过去生活的地方,也就是梦中重温过去生活。“频梦扬州”并非真的梦见回到扬州,而是指过去生活过的地方,所以这样写,意在点示“梦场州”。

  词之下阕,抒征人之离情。在读者面前展现的不是今日之情景,而是昔时宴游生活。词人用“长记”二字轻轻带起,与望海潮》其三“长记误随车”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时词人漫游距离家乡仅百余里的扬州,听歌赏舞,殢酒困花,极浪漫纵恣之致。“酬”字以下四句,把在扬州的宴游,作了高度的概括。“十载因谁淹留”,化用小杜“十年一觉扬州梦”诗句,却无痕迹,言外之意便是“赢得青楼薄悻名”。“因谁”二字,十分含蓄,说不清是留恋还是悔恨,因而颇值得读者回味。

  “醉鞭”以下至“金钩”,写自扬州回家。他在扬州逞足游兴,带着十分的满足,三分的醉意,垂着醉鞭,迎着拂面的春风,回到高邮。远远望去,只见翠楼上,绣帘高挂,说明室内有人。“帘卷金钩”,颇似《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中之“宝帘闲挂小银钩”,给人以幽闲恬静之感。

  歇拍三句点题。他现在远离家乡,后会不知何日,故而常常梦见扬州。扬州在古人心目中总是美的象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徐凝《忆扬州》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苏诗集成》在《於潜僧绿筠轩》诗注中也引《殷芸小说》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扬州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已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而秦观故乡属扬州,他对扬州的感情无怪乎更为深切了。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罗立纲.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47-51
2、 赵炯.淮海词注析.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23-25

mèngyángzhōu··wǎnyúnshōu--qínguān

wǎnyúnshōuzhèngliǔtángyānchūxiūyànziwèiguīqīnghánqiūxiǎolánwàidōngfēngruǎntòuxiùwéihuāxiāngchóujiāngnányuǎnrénchùzhèchūnchóu

zhǎngcéngpéiyànyóuchóumiàoqīngjǐnchántóujiǔwèihuāshízàiyīnshuíyānliúzuìbiānmiànguīláiwǎnwàngcuìlóuliánjuǎnjīngōujiāhuìqíngzhèngluànpínmèngyángzhōu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
古城莽苍¹²(jīng)(zhēn)³,驱马荒城愁杀人,
译文:古城长满了荆棘杂草,笼罩在一片苍茫的气象之中。我骑马来到这古城前,目睹荒芜的景象,不由愁思满怀,难以自已。
注释:¹莽苍:一作“苍茫”。²饶:多。³荆榛:泛指丛生的荆棘杂草。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魏王宫观¹尽禾黍²,信陵³宾客随灰尘。
译文:魏王的宫室、庙观都长满了禾黍,信愁君和他的宾客们都随着灰尘一去了无痕迹。
注释:¹魏王宫观:古大梁在战国时是魏国都城。观:一作“馆”,一作“殿”。²禾黍:语见《诗经·国风·王风·黍离》。³信陵:战国时魏国公子无忌,封号信陵君。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忆昨雄都旧朝市¹,轩车²照耀歌钟³起。
译文:想当年在雄伟的都城的朝市上,华贵的车骑华光四射,高雅的乐声悠扬此起彼伏。
注释:¹朝市:朝廷街市。²轩车:有帷幕且前顶较高的车。³歌钟:富贵人家的音乐歌舞。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军容¹带甲三十万,国步²连营³千里。
译文:精锐的军队,规模达三十万之多,国土上营寨连绵,相接千里之遥。
注释:¹军容:军队的规模装备。²国步:指国土面积。³营:一作“衡”。⁴一:一作“五”。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全盛须臾(yú)哪可论¹,高台曲池²无复存。
译文:全盛的那段时光对于永恒的历史来说不过的短暂的一瞬,哪里可以言说,连当年那些楼台、湖池都早已不复存在了。
注释:¹论:言说。²高台曲池:泛指楼台湖池。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遗墟(xū)¹但见狐狸迹²,古地空余草木根。
译文:断壁残垣间只有狐狸跑过的痕迹,古旧的土地上只留下几许昔日草木的枯根。
注释:¹遗墟:荒废的城市建筑。²迹:一作“窟”。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暮天摇落¹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译文:天色已晚,草木凋零,目睹此情此景,不由手把长剑,悲极而歌。
注释:¹摇落:凋零。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侠客犹传朱亥(hài)¹名,行人尚识夷门²道。
译文:侠客朱亥的威名至今为人所传颂,路过的行人都还能认出经过夷门的道路。
注释:¹朱亥: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载,朱亥本为屠夫,后为信陵君击杀晋鄙,夺兵抗秦救赵,是战国时著名的侠士。²夷门:魏大梁城东门。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译文:那些身佩白璧腰缠黄金食封万户的侯爵,以及手持宝刀跨着骏马的战将,早已埋葬在了山丘之中。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译文:当年发生在古大梁城里的凄凉旧事已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湮没无闻了,谁还能深究个中缘由呢?往来其中的人们也只能看见那流水从容东流而去,也许它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全诗二十句,四句一转韵,分为五个自然段落。全诗的重点是在写当时古都的荒凉,因此第一段就着力描写了作者驱马荒城所见的景象:在缓辔徐行中,只见满城一片荆棘,莽莽苍苍,昔日巍峨壮丽的魏王宫观如今长满了禾黍,曾经威震诸侯的信陵君和他的三千食客,也已烟消云散,化作满地灰尘。这一段起得苍劲有力,它以形象的笔墨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荒城图,首先给读者以满目凄凉的强烈印象,起了笼罩全篇、奠定基调的作用。这一段虽然是描绘驱马所见,是在说“今”,但其中的“魏王宫观”“信陵宾客”已暗中寓“昔”,在今昔对比中,眼前的所见更为突出。第二段是对往昔的追忆,与第一段形成对比:在雄都朝市中,轩车驰骤,歌钟四起,一片繁华景象;而军队有三十万之众,国家方圆千里,国势堪称强盛。这一对比,使第一段的形象有了深厚的背景,并且格外鲜明。第三段一方面反接第二段,同时回应第一段,从对往昔的追忆,又回到眼前的景象:那高敞的舞榭歌台和曲折的池沼,已荡然无存,在断壁颓垣中,只见狐狸奔窜,草木黄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这与第二段的热闹繁华恰成对比,而且“高台曲池”,自身也有对比。第四段紧承第三段,同时也以“摇落”“秋草”等字面遥接第一段,好像是在写此时情况:游侠之士口里,还在传说着信陵君窃符救赵时壮士朱亥的大名;路上的行人,还可辨认出向信陵君荐举朱亥的老者侯嬴居住过的大梁东门的道路。实际上,这也是对往昔的追忆,形成物是人非的对比。最后一段,作者从朱亥、侯嬴联想到曾经得到赵王赏赐白璧黄金,骑骏马、佩宝刀,后来终于困于大梁的虞卿,如今也已成为难以追思的过客了,只有汴水一直在默默地向东流去。这些从前的人事,与此时古城的颓败荒凉,也形成强烈对比。全诗的今昔对比,在章法上,曲折而有变化,但又井井有条,一脉贯通,通过这种反复交错的对比,使无限兴亡之感,从字里行间沛然涌出,震动着读者的心灵。

  诗人善于寓感慨于写景之中,情景高度融合,使兴亡之叹和身世之感,从鲜明的形象中自然流出。第一段用“驱马荒城愁杀人”来抒发自己初进大梁时的惊愕、感叹之情,而景物方面则以满城的“荆榛”“禾黍”“灰尘”来烘托,使感叹显得极为自然。“愁杀人”三字,既体现出诗人无限慨然之思,又使古城倍显荒凉,情景相生,收到了强烈的效果,全篇的怅惘凄凉之情,也由此衍生而出。第三段中“全盛须臾哪可论”一句,前有“忆昨”一段作铺垫,后有“遗墟”“古地”作反衬,情感就自然跳脱而出。而第四段“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二句,则是全诗感情的高峰突起之处。诗人面对荒城,在暮天摇落之际,顿生宋玉之悲,兼感朱亥、侯嬴之豪情壮举,一腔无可寄托的豪荡、愤懑之情,不能自制,于是“抚剑悲歌”,那悲壮苍凉的歌声,在古城中回荡,愈发显得悲凉感人。特别是末段最后两句,“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有总结全篇的作用,感情极为广远、深沉。作者伫立在秋水漫漫的汴河之滨,眼见“逝者如斯”,各种愁思;一起涌至。这其中,有对往古的怀想和凭吊,也有对自己年华逝去而一事无成的嗟叹,更有对于国家局势的深情的关切。诗人将难以诉述的复杂情怀,都倾注在一江流水之中,使得感慨更为深沉,意味更为悠长,而在质实的描写之中,最后宕开一笔,也显得极为空灵。那激荡胸怀的感情,与景物相融合,收到了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

  此外,在音韵对偶上,全诗四句一转韵,第一、三、五段为平声韵,第二、四段为仄声韵,平仄相间,形成起伏跌宕,顿挫回环之感。句子以散行为主,但除第五段外,其余每段都是散偶相间,即每段开始二句为散行,后两句为对偶。这样,“隔联间以对仗,壁垒森严”(《唐贤三昧集笺注》卷下,黄培芳评),“按节安歌,步武严整,无一往奔轶之习”(《唐风定》卷九,邢昉批)。这些都更有利于表现诗中那种豪健挺举、深沉悲凉的兴亡之叹。

惜多才,怜薄命,无计可留汝。揉碎花笺,忍写断肠句。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
惜多才¹,怜薄命,无计可留汝。揉碎花笺²,忍写断肠句。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
译文:爱惜你的才华,只叹息可怜自己福薄、命浅,没有办法将你留住。忍愁绪书写下很伤感的话和深深爱语,又揉碎了题写诗句用的花笺。路边的杨柳枝条,碎碎相护、千丝(思)万缕,脉脉含情想念君的思绪恍惚,又添一分忧伤感情。
注释:祝英台近:词牌名,又名《宝钗分》《月底修箫谱》《燕莺语》《寒食词》。双调七十七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八句四仄韵。另有押韵稍异者,为变体。¹多才:指富有才华的人。²花笺:印有花纹的纸笺。
如何诉。便教缘尽今生,此身已轻许。捉月盟言,不是梦中语。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
如何诉。便¹教缘尽今生,此身已轻许。捉月盟(méng)²,不是梦中语。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
译文:怎么诉说我俩的夫妻深情,你我恩爱已到尽头,轻信他言嫁给了你,已不能更改人生路。指着月亮山盟海誓,你我不是梦幻空语,而是真实事情的错误。假若夫君你下一次再来,足驻切记不忘记我的话,望你拿一杯祭酒宽恕,浇洒在我的坟墓处。
注释:¹便:犹言虽或纵然。²捉月盟言:此指当初在月下立的盟誓。

  这是一首钱别词,全词明白如话而情意深切、凄恻。上片写她与丈夫诀别前饯行的依依难舍之情。下片写作者以死殉情的决心。最后唯一的心愿,是以杯酒浇在她的坟土上,意味着她仍然希望丈夫不要把她忘掉,九泉之下,也就足以自慰了。此词感情极真,艺术极美,辞语婉转厚重。

  “惜多才,怜薄命,无计可留汝。”起笔三句,即说尽全部悲剧。这里的“多才”不仅指富于才华的人,它也是宋元俗语,男女用以称所爱的对方。这里是戴复古妻用以称其夫。父亲爱复古之才,以女儿嫁之。这在现代人看来已有荒谬意味,更离奇的是婚后女儿竟深深爱上了复古,这是幸事还是不幸?谁料到丈夫竟然已结过婚!这个消息无异于五雷轰顶,但事到如今,自己仍然爱你,只能自伤命薄,尽管千方百计要挽留你,却无法挽留下你。

  “揉碎花笺,忍写断肠句。”作者说:在这诀别之际,展开花笺,又揉碎花笺,怎能忍心写下让人肝肠寸断的诀别辞句?揉碎二字,将女词人与丈夫诀别之际痛苦无奈的心情展现无遗。所揉碎者,非花笺,乃心也。

  “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此四句写至眼前分手之情景。道旁杨柳依依,就像那惜别之情,依依不舍。此句用《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成句,亦是用乐景写哀。“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愁绪却比柳丝多上千万倍。此三句一气流贯,比兴高妙,委婉而深沉地表现了缱绻柔情与无限悲伤,确是词中不可多得的佳句。

  “如何诉。便教缘尽今生,此身已轻许。”这几句是说:事至今日,从何说起?又有何可说?今生今世,夫妻缘分,从此结束。是父亲当初把我轻率地许配给你啊。这对于我,是可喜还是可哀之事?末句哀而不怨,甚可玩味。女词人对丈夫仍然是爱的。如果有怨,恐怕主要也不是怨丈夫之不诚,不是怨父亲之作主,而是自怨命薄,如起笔之所言。这正是性情柔厚的女词人当时应有之心态。实际上,事到如今,怨又有何用?

  “捉月盟言,不是梦中语。”言简情长,说得十分深刻。意思是:当年你曾说,只要我喜欢,连天上的月亮你都能摘下来送给我,这可不是作梦时的梦话啊!可仅仅三年,誓言竟已成空。

  紧接着,结曰:“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作者说:今日一别,便是永诀。只希望你若重来此地,如未忘情,请把一杯酒浇在我的坟土上。意谓:你若不忘记我,我在九泉之下,也就可以瞑目了。结笔所提出的唯一要求,凝聚着女词人执着热烈的爱,高于生命的爱。情之所钟,可以震撼人心。

  这首词写得哀惋动人。无情无义的丈夫,善良贤淑的妻子。她忠于爱情,死于坚贞。

参考资料:
1、 郑光仪主编. 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 ,934-935.

zhùyīngtáijìn··duōcái--míng

duōcáiliánbáomìngliúróusuìhuājiānrěnxiěduànchángdàopángyángliǔqiānwànzhùfēnchóu

便biànjiàoyuánjǐnjīnshēngshēnqīngzhuōyuèméngyánshìmèngzhōnghòuhuíjūnruòzhòngláixiāngwàngchùbēijiǔjiāofén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夜长不得眠¹,明月何²(zhuó)(zhuó)³
译文:长夜漫漫我睡不着觉,抬头看见那明月多么明亮。
注释:¹不得眠:不能睡眠。²何:何其,多么。³灼灼:灼人貌。明亮貌。盛烈貌。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想闻散唤声¹,虚应²空中诺³
译文:模模糊糊的听到好似有人在呼唤我,我轻轻地回应着。
注释:¹散唤声:散乱的呼唤声。²虚应:虚假地应承。³空中诺:空中的许诺。
这位女子思念心上人,想得神迷心痴,以至于在恍惚中似乎听到心上人断断续续的呼唤,便情不自禁地答应了一声。“想闻”、“虚应”的失常举止,把这位女子如痴如醉的情态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